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潜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杯具?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我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资料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光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刻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杯具?(训练复述潜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杯具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比较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比较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比较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此刻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证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那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我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以前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此刻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透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杯具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此刻的破败比较;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述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潜力。

  3。培养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资料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搜集有关于“罗布泊”“月牙泉”“青海湖”等资料。

  4。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后记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杯具?我们一齐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图片。

  (三)研习新课: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貌?此刻又变成了什么样貌?

  ②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同样的杯具还有哪些?

  2。同桌同学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检查讨论状况。

  4。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②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教师点拔,明确: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环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6。指名分别读一读揭示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原因的句子和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体会。

  7。指名来谈一谈自我的体会。

  8。文中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来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9。文中还引用了超多确凿详实的数据,从文中找出几例,试分析它们的作用(使用数据的好处)。

  (四)拓展:

  1。出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问:青海湖,月牙泉的杯具也在不断上演,这说明了什么?

  2。对于“青海湖”“月牙泉”的环境保护你有怎样的推荐?

  3。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五)练习:请你以世纪老人的口吻,将你向人们诉说的资料写在练习本上。

  提示:

  1。从出生~20岁,水草丰美,水鸟成群的仙湖;

  2。20岁~60岁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3。60岁~100岁紧扣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回忆,寻找回来的世界。

  (六)小结:本文用惨痛的历史教训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共建完美家园。只有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完美。

  三、课外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潜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潜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资料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资料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杯具?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光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刻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杯具?(训练复述潜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杯具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780万亩此刻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66%此刻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此刻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比较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比较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此刻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证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那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我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比较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4):

  知识与潜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潜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罗布泊以前的风光图和此刻的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学习运用比较、探究、引用数据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的预习,谁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这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

  二、整体感知

  昔日罗布泊、今日罗布泊各是怎样一个地方?有什么能够证明?

  三、问题思考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赏析

  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忧患意识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五、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杯具正在上演?

  六、小结

  罗布泊是一个杯具,同样的杯具还有许多许多!为了不让杯具再上演,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此刻开始,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资料,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潜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此刻,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以前十分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以前是有水的,以前是有很多水的。一个十分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方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以前的仙湖――罗布泊。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带给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十分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此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貌?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杯具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各资料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2、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以前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此刻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杯具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4、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之后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方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比较手法

  集中表此刻对罗布泊今昔状况进行比较。作者将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述,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证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情绪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杯具。)

  B这出杯具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杯具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2、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我的看法。

  3、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提示:A“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七、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我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我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我的家园。

  板书:

  昔日-罗布泊-此刻

  青海湖月牙泉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形象-抒情

  教后: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及概括潜力。所以课堂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我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潜力差异较为显著,而课堂时光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练习,今后的课堂学习将会在这一方面加强。

  课外拓展延伸设计较好,学生课后完成兴趣及质量较高,类似的课以后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示力的作用。

  3、培养同学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透视文章写作资料,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光】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比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此刻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杯具的发生?

  二、整体感知

  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貌,此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溢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此刻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找同学读课本相关段落)

  变化的原因: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光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刻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杯具,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久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就应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需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资料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同学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示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景象的描述和具体数字的罗列,构成巨大的落差,发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情绪繁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维护环境才干维护人类自身。

  四、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接近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

  (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

  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

  可出示两段资料:

  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外表,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潜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和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假如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穷山恶水(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同学,应对环保问题,我们此刻或将来能做些什么?

  (同学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潜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喽(shì)

  裸索(luǒ)戈壁滩(gē)无垠(yín)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局部。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杯具?

  实物投影展示同学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从文中找出自身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资料

  1、提问:在文中划出论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光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刻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⑴找一位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⑵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杯具?(训练复述潜力)

  ②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杯具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同学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要求同学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同学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溢了忧患意识。

  3、学习比较的写法:

  组织同学讨论:

  ⑴作者采用这种比较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比较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此刻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那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身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1、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⑴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我的生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接近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以前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此刻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透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杯具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溢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示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此刻的破败比较;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述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同学仔细体会。

  八、安排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8):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⑶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潜力目标:

  ⑴引导同学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课文资料,培养同学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⑵揣测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⑶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实际,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职责感,引导同学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此刻,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测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图示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投影,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同学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

  3、体验法:

  主角虚拟,“假如你是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西北地区地图、相关图片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探求文章的写作轨迹,整体掌握课文资料;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延伸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请看那里的颜色,这是沙漠的标志,而地名却叫“罗布泊”。

  “泊”就是湖泊,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十分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设计二: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杯具?

  二、资料展播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可由投影显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同学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

  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带给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确:

  罗布泊,原本是十分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提问:

  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此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貌?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杯具还有哪些?

  4、同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溢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以前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此刻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罗布泊的消逝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杯具还在上演,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5、教师总结: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之后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同学齐读12、13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

  2、提问:

  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同学讨论:

  明确: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久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此刻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必须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五、品读课文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师提示: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自由选取句子评析,试用替换法揣测文句。

  自主学习效果展示: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沛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杯具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示在比较、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⑴比较手法:

  集中表示在三、四自然段。作者比较罗布泊的今昔,让人明白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

  昔日那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述,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发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假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假如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⑶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⑷注重想象描绘:

  如:“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注重想象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罗布泊当年的美丽。如替换成“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丝绸之路就经过那里”,比较一下,效果如何?

  3、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多媒体显示)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情绪繁重。

  ⑵这出杯具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同学细细体会,并相互交流。

  明确:

  ⑴直抒内心痛苦而繁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杯具。

  ⑵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杯具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同学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六、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假如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手,是发明,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杯具将不会再重演。让我们从此刻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

  七、延伸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憧憬表达:

  假如你是世纪老人,你该如何向人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教师提示:

  ⑴“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我”的生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要有情调,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⑷从20岁~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⑸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⑹我要回报罗布泊。

  3、同学思考,并自由发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9):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潜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公开课教案】

  1、引导同学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同学对文章的解读潜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教学资料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资料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杯具?

  2、实物投影展示同学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⑴: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⑵:“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⑶:“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四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论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光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刻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⑴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杯具?(训练复述潜力)

  ⑵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杯具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同学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780万亩此刻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66%此刻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此刻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溢了忧患意识。

  4、要求同学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同学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⑴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⑵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⑶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⑵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同学讨论:

  ⑴作者采用这种比较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比较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⑴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此刻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那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身的肌肤筋骨。”

  ⑵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⑶强烈的比较效果。

  ⑷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憧憬表达:“假如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⑴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我的生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接近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1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了罗布泊,一个原本十分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从而来反映这是生态遭受人为破坏的杯具。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吁声,警醒世人,从而让每个人都能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都能来维护生态环境。

  【重点难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比较、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示主旨的写作方法。

  3、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培养同学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教法,学法】

  1、同学预习,教师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幻灯片演示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思考】

  1、发挥信息技术承载信息量大的特点。

  2、发挥信息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让同学在兴致高、兴趣浓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理解、掌握新知,到达较好的学习效果。

  【理念掌握】

  1、丰富同学的人文内涵,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2、吸取教训,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知识链接】

  同学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程度,已有的环保意识。

  【教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来到中国,在他的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中曾这样写道:“它使我惊讶,它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有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这一段景色描述的并不是我们江南,有谁能说出这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同学倾听,发言,发生兴趣。

  师:

  那我们就一齐来“欣赏”一下如今罗布泊的“风光”。

  2、展示一组罗布泊现状的图片。

  (要突出戈壁、荒凉)

  师:刚才美景哪去了?

  (听觉的享受与视觉的贫瘠发生巨大的落差,给同学强烈的思想冲击,体会“消逝”一词的含义,一下子能抓住同学)

  二、朗读课文

  引导同学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同学自由朗读:

  要求:

  ⑴划出读不准的字词。

  ⑵同学在文中找出形容今日罗布泊、过去罗布泊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的词语。

  ⑶找出论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同学朗读,勾划。找出“绿洲、仙湖”“沙漠、神秘”等词。

  2、引导同学注意“比较”手法,进入原因探究:

  同学回答,相互补充。

  找出原因:“改道”“四盲”,强调“人为因素”。

  (适时板书)

  3、思考,讨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杯具,自讨苦吃?

  同学讨论,教师引导,注意“盲目”一词。

  (盲目: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本地区,不顾久远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三、讨论、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问题拓展:文中除了对罗布泊的今昔比较,还对哪些事物进行了比较?这些比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讨论归纳:对塔里木河,胡杨,沙漠化,月牙泉,青海湖进行比较。

  (展示表格)

  比较的事物比较状况

  过去此刻

  塔里木河1321公里缺乏1000公里

  胡杨林780万亩(1958年)420万亩

  沙漠化66%84%

  月牙泉万平方米年代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青海湖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归纳板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教师小结,要求同学齐读最后三段:

  同学齐读。

  3、展示句子,同学分组讨论: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看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表示方式,有何效果?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情绪繁重。”

  ⑵“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伸出求救之手!”

  ⑶“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

  ⑷“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同学讨论,回答,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归纳明确:

  四句话分别用直抒胸臆,拟人化,列数据,排比等手法给人展现了生态被破坏后的严重后果,表达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以和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发出了维护环境,珍爱家园的呼吁,振聋发聩。

  (板书)

  (训练同学理解文章主旨,分析难点的潜力)

  四、报告文学的特点

  展示:简介报告文学: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性新闻两种特点,既要求真实,又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五、思维拓展训练

  话题展示:假如罗布泊有了灵性,对自身百年桑田颇有感触,此时,它应对祖国西部大开发,十分急切地想对人们说些什么?请你展开联想,大胆诉说。

  (训练同学概括潜力,语言表达潜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六、作业

  引导同学注意联系我们周围的水资源问题,思考:应对罗布泊的经历,应对我们的母亲河,令我们忧患的是:黄河会变成新的罗布泊吗?你能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维护我们的母亲河,维护我们的家园吗?

  (思维发散训练,引导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1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透过比较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此刻。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掌握课文资料,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潜力,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同学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此刻,并归纳变化原因。

  ⑵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2、难点:

  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印发余秋雨的《沙原隐泉》与潘岳的《西风胡杨》推荐同学阅读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这是热爱地球的人对发出的沉痛的呼唤。这天我们要聆听的是一位作家同样痛苦的呐喊。请打开书91页。看题目,分析它给我们带给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思考,自由发言:罗布泊,原本是十分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思考,自由发言: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此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貌?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杯具还有哪些?

  二、阅读文本,思考

  请同学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

  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行文思路。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之后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4、默读文本,圈点勾画、思考、发言。

  5、再读文本,深入思考。

  请同学朗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同学举手朗读指定段落,讨论、发言:造成了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

  三、写法探询

  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组织同学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总结出写法特点,举例说明。

  讨论,交流:

  1、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2、比较手法集中表示在对罗布泊今昔状况进行比较。

  3、拟人手法。

  4、排比手法。

  5、抒情语句的运用。

  四、美点寻踪

  找出文中同学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说说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分组朗诵,同学在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

  五、小结

  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手,是发明,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环境,维护我们自身的家园。

  回顾整节课学习要点,消化吸收。

  六、作业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信息和其它类似状况的介绍,修改手抄报。

  认真搜集整理,班内交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

  ⑴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⑵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潜力:

  ⑴整体掌握课文资料,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潜力。

  ⑵学习搜集资料,查阅资料方法。

  3、德育: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职责感,激发同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此刻,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教学难点】

  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图,找到罗布泊)

  同学们,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东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均在罗布泊遇难,罗布泊,如今成为了“死亡之地”,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杯具?

  二、同学带着疑问在文中寻找答案

  回答: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以前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导致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总之,由于人为的原因,生态环境被破坏,而致使美丽神秘的仙湖消失。

  三、资料演示

  同学出示自身收集的资料、图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四、同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问:

  同学们,课文题目给我们带给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确:罗布泊原本是十分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2、师问:

  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同学做一份资料提要: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沙漠”“神秘”。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改道”“四盲”。

  ④同样的杯具还有哪些?关键词“青海湖”“月牙泉”。

  3、同学自读课文,将关键词语勾画出来。

  五、赏析研读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情绪繁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繁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杯具。

  2、“这出杯具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杯具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六、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杯具,自讨苦吃?

  (明确:抓住“四盲”,“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的观念,不顾久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2、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明确: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感情色彩,直抒胸臆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明确: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需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此刻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必须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七、品读课文,研讨难点

  从问题上研讨: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

  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的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的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

  同学自主选取句子评价,试用替换法揣测文句。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如:《汉书两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3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示在运用了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

  同学举例

  3、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思。

  八、安排作业

  1、是一位实际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对人们诉说什么?

  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接近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持续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必须的提示。

  二、教材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在落实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如何体现第三学段的阶段性目标及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为了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实现总体目标和务必一以贯之的目标,本册的各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在教材中作了比较具体的安排。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一样的文章的阅读。教材在引导学生把握资料、体会感情、了解记叙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了具体的安排。

  在阅读方法方面,教材在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潜力培养的同时,还安排了有关浏览潜力培养的资料。本册教材编排了“走进信息世界”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浏览潜力的培养。

  再看口语交际。首先,从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目标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其次,从口语交际的习惯培养上,前两个学段都强调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三学段提出的“注意语言美,抵制不礼貌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高低的表现。

  从习作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资料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教材围绕上述目标,安排了多次习作训练,在习作类型上,重点安排了写记实作文,还安排了写书信、研究性报告、表扬稿等应用文的练习。

  (二)教材资料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教材资料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

  教材选编了一大批新课文,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本领,教材专门编排了旨在学习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资料,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资料的比重。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资料。

  措施三:在课文之外,为学生带给相关语料,拓展阅读。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1、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来确定专题,角度更加灵活。有的从如何得体地与人沟通、交流的角度提出;同时,透过与剧本、相声等文学体裁的接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有的从揣摩文章写法的角度提出;有的从介绍中国古典名著的角度提出;有的从情感熏陶的角度提出;有的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潜力的角度提出,;还有的从拓宽视野、感受多元文化的角度提出。许多专题不仅仅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更加注重体现语文性。

  2、 教材编排在继承中发展。如,第五组,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名著,去阅读名著。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1 、 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2 、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资料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3、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设“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必须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我感动的事情;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仅资料更加广泛了,而且涉及到一些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像“劝说”“演课本剧”“讨论或辩论”,需要必须的语言组织潜力。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3)材料作文。

  此外,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为学生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潜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必须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资料,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资料,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资料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我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用心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班级状况

  本班共有52人,其中男生有36人,女生有16人。大部分学生学习较自觉,学习习惯和潜力也较好,但个别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学习的习惯也不是很可观,懒做作业的同学为数也不少,各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开发、训练、和强化,综合和提高。要使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好转,务必严格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稳定有序地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潜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能够自我查字典解决。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状况下,不妨碍阅读。

  本册写字150个,每课写字量不超过14个,全部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教师能够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必须的写字时光,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能够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必须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光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透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此,本册教材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齐,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就应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光,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

  (1)透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资料,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除了凭借课后练习,课文中还有超多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熏陶感染主要凭借的就是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本册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学生自我去体验,去感受,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要根据课文的不一样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词语的意思。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甚”是“很”的意思,并能背诵短小的文言文。

  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能够分主角读一读,或者演一演。这两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宜用群众朗读的方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老师能够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作为精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抓住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此外,散文,个性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透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资料之后,帮忙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述,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述人物的种种方法。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口语交际潜力的培养及礼貌修养的养成需要情境来实现。

  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资料由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2、作文指导从资料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我学习的潜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潜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现五(6)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女生27人,男生25人。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整个班级构成了较浓的学习氛围。全班学生团结友爱,用心向上,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孩子们活泼聪明,思维活跃,理解潜力强,个性是熊煜哲、杨锦瑜、李涛、郭楚荣、刘思璇、刘敏知、江秉鸿、周子涵等同学表现突出。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各方面的潜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识字方面,大部分孩子识字潜力强,识字范围广,并且能在语言环境中运用,有强烈的识字愿望,同时重视积累。在阅读方面,孩子们能试着透过自我的朗读来表达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我喜欢的课文片段;初步学会了默读;喜爱阅读课外读物;但阅读品质体现出深入阅读、静心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往往停留在对文章情节的关注,而不能联系上下文有意识地紧扣文章主旨进行思考,“从文中找答案”的习惯还不够。大部分孩子能够抓住几个要素来简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取主舍次的出发点还不能很好把握。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规范和完整还需要继续练习。在习作方面,大部分孩子们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并能表达自我的感受,但个别学生的语句不够连贯、通顺(如彭华峰、彭嘉轩、谭宇铨)。口语交际方面

  ,大多数孩子表达清楚,有条理。本学期练习的面还要拓展,除了课堂继续透过积分评价等措施外,七次口语交际以及课前口语交流要做到有序、落实。鼓励更多的孩子乐于开口表述自我。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资料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必须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潜力。

  三、学期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我学习的潜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潜力。

  四、提质减负措施

  (一)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有目标,避免随意性,在讲解课文中完成。如:

  1。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对容易写错的字,在检查预习时重点强调,采用群众书空、抄写或区分同音字、形近字等方法加强记忆。

  2。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是:借助工具书(字典或词典);换词法;拆词成字,合字成词法;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法;想象补白法等方法进行理解。

  3。找出本篇课文中想象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写话练习,然后进行讲评。

  4。对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二)设计分层作业

  针对各班级不一样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的爱好和潜力选做作业。同时还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中差生把完成老师的作业当成一件乐事。避免作业中的重复现象,尽量设计精而简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如:每学一课在写生字本作业前,先让学生在预习时认真预习(包括标音、画词、组词、形近字、同音字区分、查词义等),做到书写正确,然后课上教师对重点字、易错字进行指导,再利用课上5分钟进行测试。要求,测试全对的同学能够不写生字本的作业;错1-3个字写一遍生字;错3个以上写两遍生字。孩子们的用心性很高,不仅仅提高了识字、写字质量,还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我们要让孩子们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在每节课课前3分钟时光,举行讲故事、朗读、读“班级日记”汇报,每一天一项,穿插进行。其中“班级日记”起名为“心语集”订成一个小册子让每个学生写每一天在学校内、班级内发生的真人真事(难忘的、有好处的、搞笑的等)然后在班内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理念:

  1、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务必建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设想要看重探求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进步每个学生的语文修养。

  3、注重过程,终结评价与组成评价相联合,扶植终身学习的愿瞧和科学探求的精神。

  4、重视阅读指导,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72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瞧,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100%,83。3%的学生分析测试到达优良程度。学生具有了必须的阅读潜力、口语交际潜力和写作潜力和语文分析使用潜力,也掌握了必须的学习要领。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管理,还需老师加强领导。个别学生学习盲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需老师好好指导教育。本班学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习作和课外阅读,很困惑,到底如何缩短两极差距。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位,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久的童年”,第三组“言语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除了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其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需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材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材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熟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熟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

  1、加强目标体系,全面、正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资料在富有人文内涵、拓宽题材文体方面,作出了勤奋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越发灵活,编排方式在继续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必须的改变

  6、在“分析学习”中,指导学生大胆设想,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重视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语文分析使用的潜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指导学生经过学习课文和搜集材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指示学生学习掌握课文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并继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相对简单的、适于他们理解的写作要领,并试着将这些写法使用到本人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完美,童年时光的珍贵,富有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经过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注重语言积累;四是描绘本人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经过对不一样文体文章的阅读,了解不一样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三是指导学生积累生动的语言。

  第四单元:指导学生专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要领,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潜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通方式的改变,领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开始学会使用信息,写简略的钻研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人物形象,领会作家描绘人物的要领,并在习作中学习使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捉住主要资料,了解不一样地域的民族风情特,增长见识;二是要推测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要领;三是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四是要从实践起程,凭据各自条件,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提高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继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要领。

  3、掌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体现双向互动。

  2、继续提高学生的口语程度,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本质。小学生作文的本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想、表达三种潜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安排识字200个,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潜力,因此教学要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概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不熟识的字,能够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涉猎,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好处,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辞书的状况下,不防碍阅读。本册安排写字150个,都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二)阅读教学

  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但要做到正确、流利,并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必须要多读少讲,让学生主要透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条理,要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全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掌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改变的基础上,凭个别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高年级的默读,既要提高理解程度,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为学生留有富裕的默读时光,并提出相应的要领,指导学生凭要求认真读书, 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经过课后的训练题,指导学生理解资料,领会表达要领。在课文中发现言语表达的特点。在“交换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的东西。

  3、要凭借课文的差别特点,设想和接纳灵便多样的教学过程与要领计谋。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际的欲望。要创造特定的情境。创造情境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造要实在,体现学生实践交际的需求,让学生了解在不一样的场地、针对不一样的东西,使用不一样的手法,接纳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二是思考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造还要注重兴趣,要用脍炙人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造多个情境,在逐步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资料由相对简略,到交际得相对深入的熟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示从资料入手,作文讲评重正在鼓励。

  作文指导,必须要从资料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资料。开端宜“放”,使学生感慨想写的资料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挑选最妥帖的资料来写。至于写怎样的标题,在打开思绪、挑选要写的资料的过程中浸透,在写作中、在交换底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资料但是乎习作手法能否明确,资料能否具体,顺序能否明确,选词用语能否适宜,能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正在鼓励。讲评的时候,要归纳综合全班这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使每个学生经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逼真地了解理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加强平常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凭借生活需求练笔。应帮忙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求,是倾吐、表达的需求。要鼓励学生表达本人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本人感兴趣的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办事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潜力。

  (五)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析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手法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改变,活动能够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奇异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和差别;另一方面经过本人搜集材料、察看访问、亲身做。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正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就应)碰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推荐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要领: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材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组成观点;

  第四步:按照样本,撰写报告。

  六、教学光 安排:

  资料

   课时

   进度

  第一组课文

   10――11课时

   1-2周

   2。24

  第二组课文

   10――12课时

   3-5

   3。16

  第三组课文

   10――11课时

   6-7

   3。30

  第四组课文

   11――12课时

   8-10

   4。20

  第五组课文

   10――12课时

   11-12

   5。11

  第六组课文

   11――13课时

   13-15

   5。25

  第七组课文

   10――12课时

   16-17

   6。8

  第八组课文

   11――12课时

   18-20

   6。22

  复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四):

  一、基本状况

  五(3)班本次应考43人,实考43人,语文及格人数 43 人,及格率100%,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和本次考试状况,作如下质量分析:

  二、答题状况分析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1、看拼音,写词语。(5分)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状况。从得分范围来看,普遍学生的拼读潜力比较强,而且对于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但学生对于平常易错难写的字掌握得不够扎实,如:“盗窃” “诱饵”、“谨慎”的出错率稍高。2、比一比,组词语(4分)本题由于平时训练较多失分教少。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漉、辘和恙出现失误。3、补充成语。(8分)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掌握状况。由于训练较多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和较大的丢分现象。4、5、两个题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看看学生们对词语的掌握状况,选取正确的读音。考察学生们的辨析能了,根据学生们做的状况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下学期着中指导。6、默写古诗。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们的书写的是否工整美观。记忆的古诗状况,由于复习时注意了对古诗的训练所以这个题学生失分较少。7、按要求写句子。这个题重点考察学生们对特殊句子的掌握状况。本题第一小题难度较大,学生们丢分较多,原因是对打比方的句子理解不够,容易写成比喻句,也是学生们丢分较多的。8、按原文填空,并做题。本题考察的是学生们对课文及日积月累的掌握状况,由于平时注意对这一资料的训练比较多所以本题丢分不多。

  第二大题:课内阅读。(10分)1、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熟悉状况,以及考查学生写的潜力。依据学生们在试卷上反映的状况看,学生们对课内知识掌握交好,从得分范围来看,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倾听的习惯比较好。但是有个别学生出错率较高,还有个别学生的书写不规范,粗心大意,出现错别字等。2、课外阅读。(14分)由于这一方面平时训练较少,学生们丢分较多,下学期要在这一方面下多下功夫。

  第三大题:作文。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潜力。从得分范围来看,学校之间发展比较均衡。大部分的学生能写出对父母关爱的真情实感,其中有不少新而搞笑的创意的文章。学生基本能做到字数足够,语句通顺。但有一部分学生词语积累比较少,在文章中很少运用到好词佳句。有个别学生资料欠具体,不能突出表达子女和父母之间真挚的爱。部分学生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也多,没能抓住重点来写。还有几个个别的学生书写不够认真。

  三、教学推荐

  1、从培养习惯抓起,严格写字指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点滴抓起。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用心读书、边读边想等。从抓书写入手来抓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强写字指导,严格要求、扎实训练,按《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字要求,认真执行,落在实处。2、授之以“渔”,切实提高阅读潜力。阅读潜力是学生们综合素质的体现,阅读潜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快乐阅读,以教材为依托,寓阅读方法、学习方法于阅读教学中。3、强化知识积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4、加大辅导力度,提高两类成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差异较大,要在辅导上用心、用功,对差生绝不放下,从字的写法,下学期对学生的书写、语言表达方面多加指导。针对不一样类型的差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想,只要师生齐心协力,在教学上必须回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能够自我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状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朗读要求,不仅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

  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光,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2、透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资料,领会表达方法。3、要根据课文的不一样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资料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一样;另一方面透过自我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做。

  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透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潜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理解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完美,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透过比较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我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透过对不一样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一样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潜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述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资料,了解不一样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五):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1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潜力、口语交际、写作潜力、预习新课文的潜力和必须的自学潜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潜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资料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必须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潜力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透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潜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理解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完美,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透过比较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我的童年生活。

  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透过对不一样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一样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潜力。

  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述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资料,了解不一样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我学习的潜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潜力。

  四、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

  2、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一样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好处,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一样的场合、针对不一样的对象,围绕不一样的目的,采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二是思考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一样对象,礼貌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资料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要从资料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资料。“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透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四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五、教学时光安排:

  起讫日期 周次 教学资料 备注

  2。13--2。17 1 1草原2*丝绸之路

  2。20--2。24 2 3白杨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27 --3。2 3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5古诗词三首

  3。5--3。9 4 6东阳。童年。骆驼队7*祖父的园子 妇女节

  3。12--3。16 5 8童年的发现 9*儿童诗两首 口语交际习作二 植树节

  3。19 --3。23 6 回顾。拓展二 10杨氏之子 11晏子使楚

  3。26 --3。30 7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4。2--4。6 8 回顾。拓展三14再见了,亲人 15*金色的鱼钩 清明节

  4。9--4。13 9 16桥17*梦想的力量 口语交际。习作四

  4。16--4。20 10 回顾。拓展四 18将相和

  4。23--4。27 11 19草船借箭 20*景阳岗 21*美猴王

  4。30--5。4 12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劳动节

  5。7--5。11 13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5。14--5。18 14 22人物描述一组 23*刷子李

  5。21--5。25 15 24*金钱的魔力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5。28--6。1 16 26威尼斯的小艇25自我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儿童节

  6。4--6。8 17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6。11--6。15 18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6。18--7。5 19-21 复习、期末考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六):

  一、班级基本状况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用心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靠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潜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学生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潜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潜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潜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必须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必须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好处,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我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我的看法,做出自我的决定。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我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我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一样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透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资料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我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我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资料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资料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我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我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礼貌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我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透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透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透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

  1、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光安排充裕的时光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状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个性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用心性。从原先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潜力。

  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用心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

  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材分析。

  1.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本册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8篇选读课文。

  2.本册要求认识303个字,会写300个字。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4.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潜力。开始练习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复述课文。

  9.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法。

  二、单元分析:

  1.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

  2.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3.本册安排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爱护周围环境,爱的奉献。

  4.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5个栏目是机动栏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三、全册教学总目标

  ㈠.政治思想方面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职责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㈡.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240个生字,会认85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好处。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把握课文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的一般用法。

  ⑥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⑦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

  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

  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3.习作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搞笑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资料。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个性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⑤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4.口语交际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讲笑话、办画展,评一评,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③会接待客人,动脑筋解决问题等。

  5.综合性学习

  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搞笑味的语文活动,如“举办童话故事会、编童话集”、“动手制作新年礼物、写上祝福语“等,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潜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做个社会学生。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8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必须的识字潜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3、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资料。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7万字。

  4、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资料。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资料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5、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潜力。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潜力。

  五、教学改善措施和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兴盛使用工具书、资料库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索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是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5.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感受立体化。

  6.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

  7.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做到循序渐进、系统条理,理论服务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六、评价工作安排

  本学期评价主要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以品德修养、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成绩等几方面进行ABC等级评价。

  七、教学进度及每单元教学目标:

  第1周:1――2课

  第2周:3――语文园地一

  第3周:5――6课

  第4周:7――语文园地二

  第5周:9――10课

  第6周:机动放

  第7周:11――语文园地三

  第8周:13――14课

  第9周:15――16课

  第10周:语文园地四――17

  第11周:18――19课

  第12周:20――21课

  第13周:22――23课

  第14周:24――25课

  第15周:26――27课

  第16周:28――29课

  第17周:30――31课

  第18周:32――语文园地八

  第19周:期末复习考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字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依据,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自动探究为主的学习观,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显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

  教材的特点:(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三)超多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改善“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资料。

  学习目标:1、在于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挂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2、要求会任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由感情的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部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此举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促织课文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联系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和感受。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与文学系,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根据上学期任课教师介绍,大部分学生学习用心,由于年龄较小,顽皮的较多,作业基本上都能做完。经过几天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全班有几人认识潜力停留在一年级,甚至不如一年级的孩子。书写潜力不强。全班大部分学生分析潜力不够灵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是打基础的一年,不管在写钢笔字,还是在写作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学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听说读写的潜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策略

  用心参与策略:透过各种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做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8篇选读课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后面有会认和会认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全册书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器官的字等。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资料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状况:

  (1)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里出现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

  (2)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被学生认识为止。

  (3)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4)学习伙伴的话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

  (5)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dēng,生字条里注音恢复本音。

  二、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2、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6、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提高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资料库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索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是生活实际,结合课文资料,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4.重视朗读指导,给学生示范,听录音或范度,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培养语感。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忙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5.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贴近学生生活,提高交际的信心,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

  6.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做到循序渐进、系统条理,理论服务和实际

  7、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写话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从课文中学习写话。坚持写日记,为学生的作文起步打好基础

  8、深入钻研教材,写“下水文”不断学习理论,努力备好每节课,因材施教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四):

  一、班级状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39人,男生19人,女生20人,其中两名特殊生。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必须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整体来说由于基础过差,拼音一块仍然是一大难关,还有个别同学还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思维不能扩散,上课用心性不强。需要多加辅导,多加鼓励。班级原先组织了学习小组,有了必须的学习氛围,在这学期中发扬以前的优点,克服缺点,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资料。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超多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持续“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资料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三、教学目标

  1、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1、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本册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本册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到达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3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20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必须的识字潜力。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3、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资料。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7万字。

  4、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资料。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资料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5、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潜力。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潜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必须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潜力上有差异。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识字量,这是下限。就应鼓励学生透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齐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潜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就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主选取学习资料、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用心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透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资料,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潜力。要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做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用心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能够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个性喜爱、个性受感动或个性受启发;能够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能够是对课文资料、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要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透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资料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忙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潜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是资料的,也能够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能够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附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资料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透过交流,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潜力。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透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与人交往的潜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中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还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层次性能够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能够是表达资料的丰富,还能够是思维水平的提升。总之,一堂口语交际课,要能体现出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中语言发展的过程。

  3、全员参与。

  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用心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求口述的,必须要人人练说,或同桌互说,或指名说、或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适合交际的,更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鼓励学生用心参加口语交流实践,提高训练效果。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决定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推荐。课堂上这种用心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潜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5、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

  课堂上,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构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6.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潜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透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潜力。

  (四)习作教学

  1、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就应鼓励。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带给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要注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教材中不少“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有些话题,如“我们的课余生活”是能够先习作,后交际;也能够先交际,后习作。有的话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语文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能够动笔的机会,要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习作。教学时,也能够对教材中习作资料的安排灵活处理,从当时当地的实际状况出发,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资料范围,能够修改教材里习作的资料。

  六、教学进度表(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字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依据,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自动探究为主的学习观,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显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

  教材的特点:(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三)超多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改善“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资料。

  学习目标:

  1、在于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挂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2、要求会任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由感情的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部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此举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促织课文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联系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和感受。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与文学系,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根据上学期任课教师介绍,大部分学生学习用心,由于年龄较小,顽皮的较多,作业基本上都能做完。经过几天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全班有几人认识潜力停留在一年级,甚至不如一年级的孩子。书写潜力不强。全班大部分学生分析潜力不够灵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是打基础的一年,不管在写钢笔字,还是在写作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学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听说读写的潜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策略

  用心参与策略:透过各种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做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进度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六):

  一、教材简析: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1、关于习惯

  本册教材在前五册的基础上,安排了“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这两个主题,配有5页插图。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逐幅弄懂图画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习明确有关要求并身体力行。

  2、关于课文

  全册共安排课文26篇,其中韵文2篇。所编选的课文资料丰富,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展示当代人物精神面貌的;既有赞颂革命英雄人物的,也有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有介绍风景名胜的,有介绍自然科学常识的等等。这样安排,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理解多方面的教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与前五册相比,本册课文后的作业题略有变化:一是增加了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主要资料等方面的练习,意在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潜力;二是增加了“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潜力。

  3、关于习作

  本册共安排了8课:看图写一篇作文,为别人画像后写一篇作文,写写自己的新发现,看图写一段对话,写一篇板报稿,写一篇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的文章,学写日记,编童话故事。从这8课的资料可看出,本册习作教材能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体验,注重让学生简单愉快、自由自在地练习写作。

  4、关于练习

  全册共安排8个,以综合性为主,资料包括字词句练习、成语和古今诗文的朗读背诵、写字练习、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

  二、教学推荐

  1、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内。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要在抓好新安排的关于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培养的同时,继续坚持指导学生持续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用心发言、专心倾听、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认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等方面的习惯。必须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不懈地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2、要继续重视学生识字写字潜力的提高。

  识字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仍应占有一席地位。要尽可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用心性,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主识字。要培养学生借助字词典、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潜力,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生词变为用心词汇,要求学生大多数能在口头表达中运用,一部分能在书面表达中运用。

  要重视写字指导,提高写字质量。在平时的写字训练及书写作业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控制作业量,不加重学生笔头作业负担,同时加强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从而提高写字正确率,提高书写质量。

  3、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忙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资料,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有时还要有感情地读。

  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书不读熟不开讲”,而且教师的讲解必须要精当,透过老师的“讲”,帮忙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忙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决不要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正确处理“读书”与“教辅手段”的关系。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包括电教媒体)的使用,都应当为促进学生读懂课文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同时,教辅手段(个性是电教媒体)的使用必须要适度,必须要讲究效益,不能一味强调所谓的“新颖、先进”。总之,任何教辅手段都应用以组织好阅读教学活动,把读书落到实处。

  4、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为学生打好习作基础。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密切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忙学生理解思想资料,还就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除上述读与写的“长线结合”外,还要抓好读与写的“短线结合”,即根据课文的特点,选取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透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上好每周一次的《亲近母语》阅读指导课,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积淀更为丰厚的语言素材,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教材,解除束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而且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学写作文。另外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保护他们表达与交流的用心性,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5、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坚持每月开展一两次饶搞笑味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的资料可与课本联系,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可与重大时事联系,体现“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听说读写潜力整体向前发展。

  教学进度表(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七):

  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与“课文”、“练习”、“习作”组成。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课文短小精悍,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的样式不多,数量适中。本册教材仍然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所编选的课文资料丰富、充满情趣,既有表现历史人物、事件的课文,又有反映当代社会风貌的课文,既有描述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的课文,又有抒发儿童欢乐、愉悦的情感的课文,除了记叙文以外,还有诗歌、寓言、童话、神话故事。每课之后有练习,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综合练习,练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包括学用字词句、朗读背诵、写字、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资料。既相对独立,又各自构成系列。主要用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资料,并在语文潜力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适当的扩展。此外,本册教材安排有近百幅精美的插图,以加强和课文的联系,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提高学习效果。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和句,培养朗读潜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本册教材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潜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措施:

  1、根据每篇课文的资料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2、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活动中、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透过书法竞赛等形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兴趣。

  3、重视朗读指导,透过听录音或范读,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培养语感。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忙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4、注意每组教材在资料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资料,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透过超多的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量,不断促进学生阅读潜力的提高。

  6、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立足课文,学习写话。坚持写日记,为学生的作文起步打好基础。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学生端正写字、喜爱阅读、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及时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重视和学生共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养成喜爱看书、写话的习惯。

  3.重视阅读与朗读、口语训练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悟”的关系,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听说读写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潜力。

  附教学进度(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八):

  教材资料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还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本册教材,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四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

  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2、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3、超多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课文两种类型。

  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练习复述课文。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7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3人。透过两年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2000来个生字,会写1000来个常用汉字,他们喜欢语文,上课用心认真,课外阅读兴致很高,字也写得不错。这学期前期的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倾听的习惯,发言的习惯等。另外,三年级的孩子的识字量有了必须的积累,就应加大阅读量,让孩子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写日记,学会习作,班级里部分孩子能写比较精彩的日记,但亦有个别学习潜力较弱的同学上课不自觉,作业潦草,掌握知识与别人距离较大,这学期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识字教学要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潜力。注重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靠经常不断地练习提高写字的技能。钢笔字逐步做到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贴合要求;用毛笔写字能正确地执笔、运笔,写得端正、纸面干净。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中年级的词句训练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避免以词解词,要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潜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二要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三要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3.语文园地的教学。

  语文园地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的感受和见解。学习表达相结合,培养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潜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选取,主动积累。

  4.要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必须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而后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潜力。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

  明确教学要求,培养他们交际的潜力,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大胆交流,勇于发表观点、见解,全员参与,共同评价并为他们的写作下铺垫。

  (四)习作教学

  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焦急、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多给他们带给说的机会,写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五)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要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潜力的综合运用。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九):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7人。总体来说,孩子们团结向上,活泼爱劳动,尊师爱群众,上进心较强。大部分孩子已具备乐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个性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喜欢上了课外阅读,一有空就聚精会神地看起了课外书籍,如陈诺、张韵、唐莹等课外知识丰富,见识较广。更难得的是班级里涌现了一批优秀生,如刘伟杰,徐祉瑞、王雪云等。但也有个别同学缺乏学习自觉性,成绩不够理想(张嘉伟、姚璇慧)。本学期采取班干部一帮一的方式,职责到人,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我们三(2)班成为同学们学习的乐园。.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后面有会认和会写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全册书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器官的字等。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资料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三、教材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单元的整合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资料,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此刻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资料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齐,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带给了有好处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能够用文字叙述,能够填表格,能够画图画……”。之后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思考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带给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之后,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资料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样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资料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推荐:“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资料,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资料。“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

  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潜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十):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字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依据,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自动探究为主的学习观,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显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

  教材的特点:(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三)超多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改善“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资料。

  学习目标:1、在于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挂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2、要求会任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由感情的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部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此举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促织课文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联系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和感受。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与文学系,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根据上学期任课教师介绍,大部分学生学习用心,由于年龄较小,顽皮的较多,作业基本上都能做完。经过几天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全班有几人认识潜力停留在一年级,甚至不如一年级的孩子。书写潜力不强。全班大部分学生分析潜力不够灵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是打基础的一年,不管在写钢笔字,还是在写作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学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听说读写的潜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策略

  用心参与策略:透过各种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