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一):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有时令人眼花缭乱,甚至顾此失彼。但是,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还气不得,恼不得,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其毕竟还是孩子嘛!因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选取,避免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是班主任工作的明智之举。

  一、这天我值日

  教师满怀激情走进教室上课,猛然间发现黑板还没有擦,好情绪被破坏得无影无踪,怎样办?发火、训斥、指责……这些都于事无补,更何况短时间的效果明显之后学生依然会我行我素。

  一个星期二,我走进教室,黑板又没有擦。我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满脸愧疚之情十分遗憾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真对不起。本来我以为只有我们班的同学们爱忘事。没想到老师也爱忘事,这天我值日,却忘记擦黑板了,因此耽误了大家上课的时间,实在对不起大家。”我顿了顿,之后说,“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爱帮忙人的热心肠,期望下次我再忘记擦黑板的时候,大家能够提醒我一下,免得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我边说边拿起黑板擦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像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继续上课。

  学生本来想等待一场暴风骤雨,没想到我会如此处理。那节课,二组的值日生同学表现的格外用心。

  从此,很久很久,我们班再没有发生过忘记擦黑板的事情。即使有偶尔忘记擦黑板的学生,其他同学也会及时提醒,在上课铃响之前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

  二、同学们真有礼貌

  有时,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学生还没有拿出课本来呢。甚至在老师板书课题之后,还有很多学生弯着腰在抽屉洞里寻找语文课本,这怎样办呢?

  一日,我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之后,发现竟然有半数学生没有拿出语文课本。有几名男生还在气喘吁吁,汗流满面,拿着练习本当小蒲扇用呢,估计是在课间做追逐打闹的游戏,听到上课铃响了之后才跑进教室的。见此,我放下了导课的环节,直截了当地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语文课本翻到第6课的第二自然段。”说完,环视教室,发现许多学生弯着腰,手忙脚乱地在抽屉里找课本。

  我略微顿了顿,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越来越有礼貌了,刚才我进教室的时候,班长已经喊过‘起立’,同学们已经问过‘老师好’了。(班主任banzhuren)但是,同学们竟然这么有礼貌,又弯腰向老师鞠躬问好,我简直不明白向同学们说什么好了。”找课本的学生先是一愣,继而不好意思地笑了。见此,我指着一位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说:“这天,梦佳同学表现真好,上课铃响之前就把语文课本、字典、练习本和文具盒这语文学习‘四大件’工工整整地摆放在课桌上了,这样,上起课来就方便多了。”

  自此以后,每一节语文课上课前,每一名学生都会把语文课本、字典、练习本和文具盒工工整整地摆放在课桌上。

  三、这幅画真漂亮

  大扫除时最难做得工作是擦玻璃。用干布擦,玻璃产生静电,吸附着一层尘土;用湿布擦,初看起来干净,不一会儿,玻璃就会朦朦胧胧。每次擦玻璃都需要学生一手拿湿布,一手拿干布,先用湿布擦一遍,之后再用干布擦一遍。由于工作繁琐,经常有学生忘记程序,把明净的玻璃擦成大花脸。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严厉地命令学生重擦,然后在班会课上耳提面命,效果却难如人意。

  一日大扫除,学生打扫完毕,我在检查卫生时,发现又有几块玻璃被擦成了大花脸。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沉下脸来“谆谆教导”,而是盯着那几块玻璃看了一会儿,说:“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们的美术课程学得真好啊!不但学得好而且用得好。大家看,这几幅画画得真漂亮啊!”此言一出,学生们都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叽叽喳喳,议论纷纷。这时,晓光同学走到我的面前低声说:“对不起,老师,这是我擦的玻璃,我只带了一块布来,结果擦成了这样貌……”看着他一脸的愧疚,我没有训斥,而是和声说:“这次忘记了不要紧,下次想着就行了。忘记带两块布,能够向同学们借一借啊!”说完,我又大声面向全班同学问道:“我们班谁是爱帮忙人的同学?谁愿意借一块干布给晓光同学用?”学生们纷纷举手,有几个学生还把干布送到了晓光同学的手中,更有几名学生擦起了玻璃。

  自那次至今,我们班教室的玻璃上再没有出现过“漂亮的画”。

  学生做了错事,多数状况下是忘记、疏忽或者无意造成的。老师察觉时,学生尽管忐忑不安,却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等待老师的批评,教师越是声色俱厉,越是收效甚微。此时,班主任切不可直面问题,硬碰硬,而是要采取委婉的态度,避其锋芒,在和风细雨中令其幡然悔悟,之后不动声色地教以方法,其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二):

  小学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

  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就明白评价一个班主任有这样一条真理: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

  我还明白,当班主任,就像领兵打仗,领什么样的队伍都能够打好仗才行,课任老师是否能团结在你的周围,是你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课任老师,各人有各人的风格,教学潜力有高低差异,学生的认可度也会有所不同。作为班主任,就应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协调好各课任老师的关系,协调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块工作的同事,就应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关心,相互帮忙,即便是工作中有什么不爽,也就应心胸宽广些。作为班主任就应认识到老师的强弱搭配是一种必然,在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把你认为好的老师都挑到你这个班。切不可为了自己班级的学生的成绩去贬低自己的同事。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任班主任,团结好一个团队,交一批朋友。”

  我更明白,班主任要擅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用心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的职责感。对待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公开场合大加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他们在愉悦和满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正确关爱,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

  然而,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同学对自己信心不足或缺乏上进心。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就应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用心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包容与赞美,少一些侮辱,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精彩的学生,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成为精彩的教师,班主任也就成了精彩的班主任!

  在六年的班主任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9学年度,担任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全班34名学生,34种性格,导致全班整体状况是:整体成绩差、智力水平低、纪律涣散、没有凝聚力、没人学习、都与老师对着干......简直糟糕透了,我真想“破罐儿破摔”。说实话,说说“爱生”容易,真的做起来这“爱生”并不容易啊。有时,教师一个粗暴的动作,甚至一个责备的眼神,尽管不是十分刻意,却能在师生之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更何况是这样一个班级呢?冷静下来,仔细一想,我何不“变废为宝”呢?34名学生,34种性格,让他们与众不同,个个精彩!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爱学生,首行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示范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和特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师生关系融洽,能使班级气氛活跃,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明确育人的目的:正直,善良,智慧,健康。

  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务必要有强烈的社会职责感,用心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设计并在班里开展了“五心”活动:忠心给祖国;爱心给社会;诚心给朋友;孝心给父母;信心给自己。让同学们明白我们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爱国,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不闯红灯,帮忙同学,遵守纪律,爱护群众等等,都是爱国的行动。

  透过这样的教育,同学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运动会结束的时候,同学们看到草坪上有很多表演时留下的彩纸,就主动要求留下来捡,全班同学都自觉的参加了这次活动,受到了大会的表扬。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作为班主任,经常要应对做错事的学生,劈头盖脸地对学生进行指责,未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学生,要注意一事一批,学生犯了错,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将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班主任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理解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他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为教育学生,他责令学生找到鸟巢,见一个鸟巢里面几只雏雀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此刻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十分懊悔。二十年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年您严厉批评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自我教育是批评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批评是班主任奉献给学生的一份财富。

  四、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班主任要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不管这学生是小还是大。身上有多少缺点毛病。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班主任就要发挥学生的强项。我们班有个女学生,她性格有些怪僻,对班里的事从来不闻不问,在那次低年级诵读比赛中,自己走到我面前说必须要参加。我明白这孩子朗读潜力很强,小小年纪很有语言功底,而且不胆怯,于是就把她和另一位男生搭档,做了主角,结果我们班在他俩的带领下,获得了一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的第一名。自此以后,这个同学其他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显而易见,成功的体验,能带动学生其他方面潜力的发展,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精彩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要在最适宜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牵着他们的手。我们也要学着欣赏美,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在这种欣赏的姿势、欣赏的表情前,孩子就是一株茁壮成长的小树。在给孩子们缔造成长的“精彩”中,我们也把自己带进了幸福的教育“天堂”。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三):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在这些年中,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班主任每一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它不仅仅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更需要教师的创造力。因为,我们应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孩子。下面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感受很深的两个故事:

  我班有个学生叫沈阳。他平时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一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期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可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貌,口头上答应,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不可雕的朽木”。有时我真想放下,算了吧,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群众,务必应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脑中没有要做个让他人喜欢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数学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明白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就应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必须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之后,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职责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群众,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忙他,使其进步。此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忙他,教育他。之后,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忙,个性是某某同学的帮忙。在同学们的帮忙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

  案例分析: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歌德有句名言:“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光。”后进生的转变,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学生来说,师爱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因为优等生需要爱,中等生需要爱,后进生更需要爱。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自然地快乐地理解教师对他的教育,就会得到满足而产生用心的情绪。所以,要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想法开启他们心灵的天窗,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学生中间,去询问,去了解,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理想的火花,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教育教学中,常有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就对学生辱骂或进行体罚,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所以,在管理班级时,要尊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育人,会令孩子更爱你,也使你的工作更简单,情绪更舒畅。

  我带过一个班,带班不久我便发此刻这个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每一天家长背着书包接送学生上下学,给学生超多的零花钱,学生用这些钱买零食、买玩具,而家长稍有一点没顺学生的意,就会出现大吵大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班李红身上尤为明显,李红同学爸爸早逝,妈妈一个人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活他,但他却不能感受妈妈对他无私的爱。一天,他妈妈送他到大门口,他要5元钱,妈妈问他:“你要这么多钱干吗?”他说:“你管我干嘛,快点给我,不给我就不上学。”他妈妈一听,立刻从兜里掏出5元钱给他。我看到这一幕,感觉到这种现象十分严重,务必让学生懂得去感受父母给与他们的爱,并学会回馈父母。

  于是,我便在班级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就以李红为突破口,用手机把他妈妈一天的生活录了下来,制作成录像放给学生看:早上送完他上学,妈妈便去替别人打工种地,晚上他妈妈用辛苦一天所挣来的30元钱买来鱼、肉、水果做给他吃。当李红看到妈妈在太阳下辛苦的种地,汗珠布满额头时,他渐渐的低下了头,在看到妈妈把鱼、肉一劲儿的往他碗里夹,自己却只吃咸菜时,他掉下了眼泪,此时我明白了,他已经感受到了妈妈对他深深的爱,以及妈妈的辛苦。于是我关掉画面,望向全体学生,学生们也都满眼含泪水。我说:“老师录下了李红妈妈的一天,而同学们想一想你们的妈妈、爸爸他们为了供养你们上学,让你们穿好的、吃好的,他们的一天都是怎样过的呢,他们给你们买吃的、穿得的钱是怎样辛苦挣来的呢?”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明白学生们在深深的思索中已经渐渐感受到了父母对他们爱。我又抓准时机,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给妈妈洗一次脚。李红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抚摸着妈妈那充满裂痕的双脚,我明白了那代表着妈妈为我付出的无私的爱,我会用我的爱回报妈妈------”学生朴实的语言正证明了他们心中的爱以及对爱的理解。

  开展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把爱注入学生的心田,用爱浇灌稚嫩的幼苗。并且用宽容的方式,让学生有愧疚之心,也使学生有改正的机会和余地,这样会使事情迎刃而解。在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欠缺,娇惯、溺爱,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冷漠、霸道的个性,自理潜力差、没有群众荣誉感、不懂得合作等等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爱,学会爱,使他们变得不再自私,对事情不再冷漠,使他们学会了宽容,班级里充满了爱。

  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使我感悟到:有时我们老师蹲一下身,弯一下腰,比100句说教好的多!我认为一切教育方法都来源于一点,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教师,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爱能够塑造完美的心灵,爱能够诱发完美的行为!爱能够播种完美的语言!如果教师能够在教育中给与学生人文关怀,心中充满爱,那么就能帮忙学生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使班级构成一种健康、完美的精神面貌。我想今后更就应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做好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四):

  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防止学生累教累犯做到谆谆诱导,对有些学生把教育说服当耳边风,要让他认识错误的严重性,在校纪校规的允许下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通知学生的家长配合好老师工作。我们就应充分发挥老师的中师爱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教书育人不能没有爱,爱的教育不能没有艺术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师爱才能是学生真正的爱。

  苏涛,男,13。家庭条件较好。新生注册我还未明白他的名字他就开始给了我一个见面礼——毫不忌讳的玩弄他的手机,被我批评后只是放进口袋并未表现悔过的样貌;开学第一天升旗他就在我前一天千交代万叮嘱不要迟到的状况下公然迟到并一摇三摆想进入队伍,我十分生气,狠狠地吼他,他一副无所谓的样貌也不反驳。某下午,自习课,突然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是他又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其实从和班里同学的谈心交流时我早就了解到xx的手机是从不离身的,他也有很多的过去学校的朋友,他们从早到晚总是用手机聊天交流。我感觉他如果能改掉依靠手机的习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应能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的。因此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恳切地长谈鼓励他,试着让他走出虚拟的世界。一开始,他还算配合下决心试着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这一天他又把手机带到学校,仅仅坚持了两天!我与其家长交谈时发现,他用极其粗暴的,激动的语言在顶撞他的母亲。在以后和他家人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从小只要一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地方,总是以发脾气,闹情绪为发泄和争取的途径,而每次也总是以他的胜利为终结。于是,在一次又一次过激行为中他尝到了甜头,而脾气却越来越激烈暴躁了。

  某天,在数学课上,苏涛又一次因为上课玩手机做小动作被数学老师批评;英语课被英语老师批评;任何科任老师都对他的表现不满意苏涛家离校较远,某晚其母打来电话得知他放学居然未回家,并且不在亲戚家。其母很是焦急,在我连着打了很多本班学生家电话询问后,才鼻清脸肿回到家,说是在路上摔跤了并不怕疼坚持回家。次日,我对他进行了表扬,谁知几天后才明白他是被别人打伤的,我对他再次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指责他不应只顾自己不顾家人的感受,但他仍然是一脸的无所谓。并要求我不要插手这件事情,由他自己解决,我与他母亲联系后用了最好的方式解决了这件事情。他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因此他总会选取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不专心听课,他试图透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在对他的教育中我发现他有着极其孩子气的一面,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出他的个性张扬。但同时我也察觉他的有些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有偏差,他会认为老师对他进行教育是为难他,他会觉得对他进行适当的惩戒和教育是学校不人性化管理的体现等等。透过与他谈心走近他,慢慢地我了解到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家庭收入提高。家长对学生在生活

  上尽可能地去会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从而渐渐地也养成了他们任性好胜的个性,少了几许宽容心同情心,多了几许霸气,好胜心。家中众星捧月式的过分溺爱使他养成了娇纵自私且受挫折潜力弱的个性。透过交谈我发现他很喜欢表现自己,对老师安排他做的事,能够尽心完成,发现同学有违规行为有时他也能告诉老师,因势利导综合他的特点适当给他安排体育委员的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班里要往高处贴条幅,当时我并未叫他(其实是在我的心里从未指望过他),但是他却主动留下来对我说:“老师,要我帮忙吗”我毫不犹豫地同意并在心里感动莫名,他也确实卖力地去做并且做得很好。我真的感觉在教育工作上,要花点深功夫,即要不失亲和力又务必严格!如果只用简单的说教很难去改变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学生都不是一天就长成这样的。所以我认为要使像xx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和行为习惯上有改变,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因为,随着国家日新月异发展,信息量的敞开使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求知变得十分容易和广泛,学生的知识面与时俱进地扩展。他们大多有强烈的反叛意识,追求自我个性张扬,但相对缺乏团队精神。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五):

  班主任工作教育叙事案例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摘录)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必须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对“问题学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填补他们心理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学生文海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又有一次,我家访完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不难看出,有些家长(个性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透过学习1+3+1的模式的学习,针对这种状况,我做了点尝试,举例如下:

  我班有个学生赵孜韧,他课上不专心,课后作业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好景不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语文老师闲谈中,得知他的美术成绩较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他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写了家校联系单。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期望他进步。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几次成功家访给我的启示是: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六):

  班主任工作教育叙事案例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的组织和引导者,对学生的思德修养、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头绪多,事情杂,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果没有爱心、信心和耐心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务必具备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职责心和事业心,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张强(化名)同学是一个好动、散漫、脾气倔强的男生,这位看似貌不惊人的学生,却是我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大难题。该生学生成绩较差,由于基础欠缺,所以不管什么文化课他都不肯学、不愿学,上课时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下课和同学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课后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做了,也是胡一下......几乎每一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无法逃避,只有正视现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于是,我找他多次谈话,期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每次谈话,他表态很好,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一点儿进步,我几乎对他失去了信心。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真是“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把他管好还会影响整个班群众。我心想:非把你转化过来不可。

  在中学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理解不了。有一次我上课,身为他们班主任,学生一般不敢睡觉,他却旁若无人地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成何体统,当时我心里十分气愤,但怕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所以我就没在班上批评他,直到下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里来,虽然心中充满怒火,但我还是没有严厉批评他,因为我了解到像他这一类的学生脾气比较倔强,说得过重反而适得其反。我问他这天是否身体不舒服还是其他原因要这样做,并谈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及人与人应互相尊重……他可能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态度不是很强硬。

  谈心、聊天,这是做学生工作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观察,我发现他的一些爱好特点,例如喜欢上网、喜欢打羽毛球等。于是我用心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心理世界,从全方位对他关心,并用心引导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主动关心他。久而久之,他也逐渐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好”,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了质的变化。

  透过半学期的努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不仅仅工整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学生有被认可的需要和被肯定的需要,他们在意家长对他们的看法,在意同学之间的评论,更在意自己闪光点是否得到了班主任的认可。至今我仍深深记得我校的一位老教师说过的一句话“表扬要点名,批评不点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才能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七):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

  记得那是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五年,班上有个学生叫徐伟,胖乎乎的,能说会道,是个挺可爱的男孩。但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小组长每一天都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期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了。可他就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他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每次我都要被他气晕了,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想想还是算了吧,或许他是根“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群众,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转化他!我把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为了转化徐伟同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于是我再找他谈话,谈话中:“你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必须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之后,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职责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朱倩)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朱倩)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群众,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忙他,督促他使其进步。朱倩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忙他。有时,朱倩同学也会显得不耐烦,说徐伟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朱倩同学说:要有耐心,慢慢来。之后,徐伟同学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忙,个性是朱倩同学的帮忙。在同学们的帮忙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用心性提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我们的孩子就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

  从这个教育故事我深刻的认识到,怎样做一个好的班主任。

  一、以人为本,爱心感化。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徐伟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忙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透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职责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忙,从而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好学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八):

  我班(二四班)有个学生叫王小红,2006~2007学年度我担任了她的数学老师。发现她总是低着头,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甚至连组词以及简单的加法也是做得错误百出。每次测验,语文、数学都只有二、三十分。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提高看来是无望了。只要她遵守纪律,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就这样的成绩走出校门,应对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叫她如何生存哪!只要孩子一天在我那里学习,我必须不能放下她!于是我开始了围绕她的工作。首先,当然是家访了,搞清楚她的家庭状况。来到她家,正碰上她在家烧饭。原先她父母都是常年在外打工,将她托付给了奶奶,而奶奶年纪大了,家务都压在她柔弱稚嫩的肩膀上。我心里一阵感动。但是与奶奶的交谈又让我心里的凉意变成了寒意了。因为她成绩太差,家里打算让她念完小学,就让她辍学!我劝了两句,奶奶的一句话让我傻了眼,“她的成绩那样,进了初中也学不了,还不如在家帮忙干点活。”

  听了这些话,我的情绪分外沉重,难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学校,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吗?回到学校,我就找她谈话,可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哎,缺乏爱的滋润,承受长期学习落后的打击,总是徘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让她产生了自闭的心理。

  每每看到她“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必须要带她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必须要让她重拾搞好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针对她的状况,思虑再三,我决定从两大方面入手。首先,我抓住一切机会亲近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有次下雨天,碰上她忘了带伞,我连忙送伞给她……经常找她闲谈,引导她用感恩、享受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与此同时,我组织几名同学来帮忙她,跟她一齐玩,跟她一齐做作业。让她感受到同学对她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她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又感受到无穷的快乐!2006年的11月28日是她的生日,我明白后,连忙买来蛋糕,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班级生日会。她那天高兴极了,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红晕。经过联系,吹蜡烛的时候,她父母如约打来了电话。这时,我分明看见了她眼中悬挂的泪花。我明白那是幸福的泪花,是感谢的泪花,是打开心门向过去告别的泪花。

  其次,与科任老师统一意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她。其实,她身上的闪光点还是挺多的,9岁的孩子,烧饭、洗衣等家务活都会做,还能照顾年迈的奶奶……我们抓住这些表扬她、鼓励她。学习上的一点小进步,我们也没有忽视。在数学课上的一次口算中,这个沉默的女孩居然全都对了。我十分兴奋,对她大加褒奖,并说:“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看,这些口算你全做对了,你必须昨晚复习了吧!你看比有些平时学习优秀的同学都好呢!只要努力,你必须不会比其她同学差的,你说是吗?”她轻轻地点了点头。但是我还是看见了她眼中多了一些自信的眼光。有了这次,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她的成绩也一步步上升。与此同时,语文在科任老师的帮忙下,也有了起色。这样一向坚持下去。最后,在期末考试中语文71分,数学68分。

  分析:

  爱心与赏识是实现王小红同学成功转化的两大支柱。

  1、奉献爱心,增其自信。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个性是留守的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忙、督促她们,使她们增强自信心。

  2、运用赏识,促其发展。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学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使她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她的提高就变得简单、容易多了。

  爱心与赏识,转变了王小红同学,也给我这个即将担任班主任的新教师带来了无限的欣慰与快乐!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九):

  如今,班主任应对的是学生不再是一个等着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敲启的大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五花八门的矛盾、突如其来的异想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潜力量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随着历史的进步,我们的国门打开了,心门却逐渐关掉了,人们的内心有了存放保密的角落。学生的内心更是这样。班主任教师再不能指望象以往那样强迫他们进入我们设定的世界。反之,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当今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随着现社会对培养学生的要求的改变,更迫切地向班主任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

  一、班主任务必具有一颗爱心。

  这是老生常谈,也是老生“必”谈。一位班主任没有爱能够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爱便没有真诚,因此没有爱的工作艺术是“骗人术”。教师的爱就应像母亲般细腻,像战士对祖国一样忠诚。列·尼·托尔斯泰认为:“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父母一样的爱,那么,他要比一个读过许多书但不热爱教育事业又不热爱儿童的教师好。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的爱并不是一般好处的爱,它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它是道德与人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具有献身于教育的远大理想,它要求教师务必具有伟大的热爱真理的精神。班主任是教师队伍里的排头兵,所以这种爱在班主任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对于士兵来说,服从命令是天职;对教师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人在选取职业的时候,就就应在胸中构成这种观念。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爱的集合,它该包括世界上除了男女情爱之外的所有的爱——像母亲热爱孩子一样无私,像父亲热爱儿子一样严格而慈祥,像战士热爱祖国一样忠诚,像兄长热爱弟弟一样宽厚,像姐姐爱妹妹一样温柔又体贴,像哲学家热爱真理一样执着而痴迷。

  二、班主任就应有高尚的品格。

  人的品格是人自我社会层次定位。一个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首先不应看他的出身门第,更不看他的财富多少,最终看这个人的品格。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作为人类完美生活的塑造者,务必具有高尚的品格——大公无私、公正、善良、忠诚等人类的完美品格务必成为教师的永不丢失的精神财富。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从他选取这一岗位起就就应把修炼自己的品格作为自己的终身的必修课。我们认为,有些班主任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在教育教育工作中失败了。这种失败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失败在方法上,也不是失败学识上,而是失败在品格上。一个人品格低下,他的行为不可能高大,一个人品格卑鄙,他的行为不可能磊落。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班主任”孔子,他的“班主任”工作成绩无比辉煌,他的工作成功了,当然成功在他教育思想与学问上,但更重要的是成功在他的品格上。如果我们仔细考查一下历史上成功教育家的业绩,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教育家都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

  三、班主任就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相关学科修养。

  优秀班主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此刻两个方面,精通和知新。一方面是对已掌握的知识到达滥熟于心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不断获取新知。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要能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这些知识,而且要运用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心中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探险家,对未知充满渴望。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教育学、心理学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理论依据,应熟知并能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优秀的班主任要注重知识的日积月累;注重总结经验教训。一句话,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来自不断的学习。列宁的那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班主任来说没有过时。

  四、班主任就应具有创新开拓的科研意识。

  教育教学科研潜力是优秀班主任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功。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青少年活泼好动。对此,班主任就应给予研究和探讨,这便要求班主任具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教学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对教育教学的新状况、新热点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现代班主任不应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苦干型班主任,而应做科学型的班主任、学者型的班主任。所以说,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向我们提出新的理念,个性透过这次的培训,既让我陷入思考,为我的教育重新作定位,同时为我开创了明天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信明天必须会更好。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十):

  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样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用心性,我和李老师商量好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我明白错怪了他,连忙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样理我。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必须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

  有一位同学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说他以前的班主任特会批评人。一次上这位老师的课,后面的同学问他几点了。他回头说:“没带表,别问了。”结果被老师看见了。下课把他带到办公室,从上课时讲话说到纪律散漫,又说到学习不刻苦,成绩不理想,拿出期中考试成绩单分析了他在班里、年级中的位置,说很危险,又说到他不关心群众,逃了两次值日,最后还想起他吃午饭时总剩饭,不爱惜粮食,这位学生说当时他真想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下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分析: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就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就应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批评更应就事论事,这天的事就说这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样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一):

  第一课时

  引出“不幸”

  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生:(接读)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必须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明白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这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小女孩身材瘦小。

  生:我感觉这个小女孩个头矮小。

  师: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十分可怜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十分冷的天气。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穷苦的小女孩。因为在大年夜里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而她却在卖火柴。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女孩,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而且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师:真好!同学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发现从文章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就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自己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刚才你们的这些感受的。

  点评: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一是感知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再就是感知小女孩的形象。学生透过自己阅读去获得感受,透过交流,把读到的小女孩的形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且能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自己的感受。

  解读“不幸”

  (一)寒冷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来,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瞧,读到一个“冷”字,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

  生:天气冷。

  师:那么“雪”呢?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生:冬季)

  师:这是什么季节?(生:冬天。)

  师:那“黑”呢?

  生:时间。

  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此刻,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有感情地齐读)

  师:一个“冷”极了(板书“冷”),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很冷了,再加上“雪”,再加上“黑”呢?

  生:看到这样的三个字,让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

  师:那我们就应在这个“冷”的前面加上哪个字,才能体现这不是一般的冷呢?

  生:加一个“寒”,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生板书:寒)

  师:好,就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好处。来,我们把读到的寒冷送到句子中去,读读。(指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这句话,一种是由强到弱,一种是由弱到强。朗读略)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窦老师在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也你们一样抓住重点的词语读出了和你们相近的感受,于是在旁边把那些信息和感受批注了下来。

  (课件展示教师阅读批注的文本资料。)

  点评:抓住开头一句话,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一个十分冷的夜晚,预示着这一天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天气寒冷,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进行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资料的有效手段。教师展示自己对文章的批注,给学生进行示范,学生看清楚以后,也能够根据“例子”,写出自己的感受。那里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深意。

  (二)恐惧

  师:在下面的几句话中,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

  生:我觉得“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大冬天却是“光着头、赤着脚”。

  师:是啊,小女孩从头冷到脚。

  生:还有“大年夜”。“大年夜”本来是一家人快快乐乐温暖地在一齐,而“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说明了寒冷不仅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小女孩的内心深处更寒冷。

  生:“一向是他妈妈穿的”说明小女孩十分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

  师:那就是说,小女孩一向就没有鞋穿。好啊,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生:“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能够拿它当摇篮”——我觉得这个男孩太调皮了,也不懂事,说的话挺气人的。

  师:是啊,一个“摇篮”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生: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必须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板书:“恐惧”)

  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段,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想象那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我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

  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能够看出人们的冷漠。

  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谁”字个性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小女孩。)

  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这么写?

  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

  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让人体会到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能够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

  点评:从这部分的教学来看,表面上教师是让学生抓住一些词语谈感受,其实教师是在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外到内地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小女孩的贫穷、寒冷,学生能够一下子感受到,教师就没有再进行指导。在体会周围人的冷漠无情时,教师抓住了重点句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透过变换句式,让学生了解了资料,更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人同情她,可怜她。教师在那里进行了及时的总结,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联系上下文能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样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积累学习经验。

  (三)饥饿

  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

  师:我们先来看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的资料),来,谈谈你读到的信息、感受。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但是从早到晚,那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

  师:(板书:饥饿)读出了这寒冷,这饥饿,你必须会在此处批注一个成语——(师手指板书)

  生: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但是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但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

  生:“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构成了一个鲜明的比较。

  师:这个比较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就在这没注意当中,却还有她忘不了的。(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齐过大年夜,但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比较,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比较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透过比较,我们发现小女孩该注意的顾及不了,不用记住自然来到的大年夜她却忘不了。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注意第一句话,(课件突出第一句话:可怜的小女孩!)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

  生:是安徒生在说。

  师:此时,作者本人已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于是透过这样的一句话流露出来。瞧,这就相当于批注!

  点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三、四自然段进行批注。学生有机会进行学习实践,他们能够把前面学到的方法,积累的经验,在这两段中验证和发展。从学生的批注来看,他们能够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品评,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她可没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的追问,让学生能够进入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四)孤独

  师:我们来汇报读第四自然段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出示第四自然段资料)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一句,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十分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十分寒冷。从下面的一句能够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师:联系上下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好!继续——

  生:“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她家里是多么贫穷!用草和破布堵住,但是风还是能灌进来。”那里“灌”能够感受到风的威力,她的家里真的很冷。

  生:我发现,从开始读到此刻,哪儿都是一个冷字。那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她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必须会回家呆一会儿的,所以,她的心必须也是冷的。

  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能够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情绪,为这幅画像题词吧。

  生:我觉得她的神情是悲伤。

  生:我觉得她是那么孤独,那么无助。(生板书“孤独”)

  生:读到此处,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的样貌,我想流泪,她怎样这么不幸啊。

  点评: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已经从环境的寒冷,周围人的冷漠,进入到家庭的冷淡,学生透过这样一步步的体会,能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他们会感受到一个无助的小女孩。让学生为小女孩的画像题词,一是能够让学生把积蓄的情感表达出来,二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切得关注小女孩的内心。既重视了情感的领悟,又能够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五)痛苦

  师:痛苦、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生答:五次。师引导说出分别看到的景象: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那第四和第五次呢?

  生:第四、五次点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

  师: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明白这但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齐)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

  生:(齐)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师:一只怎样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生:(齐)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能够拿它当摇篮。

  师: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忙,但是——

  生:(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关爱,但她却——

  生:(齐)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必须会打他的……

  师: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

  生:(齐)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

  师: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一齐,整体阅读的时候,能够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是无奈。

  生:是悲伤。

  生:是痛苦!(生板书“痛苦”)

  师: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样呼喊?

  生:“奶奶!”(惊喜地)

  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最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的呼喊?

  生:“奶奶!”(快乐地)

  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样请求奶奶?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急切地)

  师:我听到你急切的请求里还有哀求,谁再来?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哀求的)

  师:她务必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此刻她的脸上必须还留着悲哀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生再读)

  师:这个“啊”必须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啊。(生透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

  师: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必须是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再读)

  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齐熄灭的还有——(生齐:小女孩的生命。)

  师:(出示句子:“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样加?

  生:能够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十分愤恨。(生读)

  生:我觉得中间能够加上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加句号。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

  师: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证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

  生: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回味的余地。(掌声)

  生:我觉得中间的还能够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生朗读)

  师:你和叶君健爷爷用的一样,他也用的破折号呢。……

  师:看来,不仅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点评:透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痛苦。这种体会不是脱离课文的语言空泛的谈论。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一次比一次感觉强烈。这种对语言的有意识组合,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就应把前后的资料联系在一齐,逐步深入体会。为了更好的体会情感,在前面让学生群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读请求奶奶的一段话,这种读是入情入境的读,融入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情,进入的是小女孩的心境。对标点符号的探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训练。阅读中需要读者去推断,教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的句子,就是让学生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合理推断。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文本,他们需要调动一切信息,还要动脑筋来想,最后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并没有给出唯一答案,能够看到,执教的重点就是透过加标点的过程,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合理推论的潜力。

  第二课时:

  引出“幸福”

  生:(配乐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

  师:你们看,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批注了这段话。看来,批注不仅仅能够写下信息,写下感受,还能够写下疑问、写下思考。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已忘却了同情,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应对这一个个“为什么”,我相信,你也必须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要问。

  生:为什么,人们放下了怜悯?

  生:为什么,爸爸要打她?

  生:为什么?连大年夜,她竟然连烤鹅也吃不上?

  生: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欺负她?

  生: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体?!(掌声)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她以前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读罢此句,你必须也要问个为什么——

  生:到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死了,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呢?

  生: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师: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

  点评:在此处引入文本,让学生从其他读者的角度来看看别人是怎样来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学生抒发阅读感受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让学生问出自己的“为什么”,把情感引向深入,同时让他们以引入的文本的形式,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也为学生带给了很好的语言训练的机会。

  解读“幸福”

  (问题:为什么第一次憧憬和第二次憧憬颠倒了呢?是排版错误还是有意为之?)

  (一)满足(第二次憧憬)

  生:(读“烤鹅”一段)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烤鹅正从盘子里跳下来,太有意思了。

  师:瞧瞧安徒生,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了香气,那但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样从盘子里跳下来,怎样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学生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摇摇摆摆”的样貌。)

  师: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

  生:这只烤鹅要让小女孩把自己吃下去。

  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

  师:这样,小女孩也就获得了满足。(板书:满足)注意啊,小女孩那么饥饿,没有冲上去,而是烤鹅主动奉献自己的身体呀。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此时的幸福一刻。继续交流。

  (二)温暖(第一次憧憬)

  生:(生读“火炉“一段)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必须感到很温暖。(板书:温暖)

  师:谢谢你。又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幸福。让我们再来读读吧!(生再读)

  师:瞧,这一段个性有意思,前后有这样一个巧妙的对应,(课件突出这一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吗?

  生: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

  师:多美的对称语言。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师: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句子照应的一面,体会得会更丰富。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

  生:“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颗圣诞树太大了,太美了。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样个大,怎样个美呢?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生读)

  师: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但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进行口语交际)

  生:小女孩,愿你远离寒冷,不再饥饿,我们会永远陪伴着你。

  生:小女孩,你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孤独与寂寞,让我来安慰你的心灵吧。

  生:小女孩,相信未来,你必须会告别寒冷、告别恐惧,告别痛苦,只要你内心拥有完美!(掌声)……(举手的同学更多了,纷纷急切的想送去自己的祝福)

  师:(采访刚才的“小女孩”)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

  生:我很感动。我不仅仅感到了温暖和满足,而且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此刻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温馨、完美。(生板书:完美)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

  师:是啊,也能够说是安宁。(板书:安宁)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

  (出示句子,生读。师板书:慈爱)

  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能够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样呼喊——

  生:“奶奶!”(兴奋地)

  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该怎样呼喊?——

  生:“奶奶!”(激动地)

  师:为了和奶奶一齐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恳切地)

  师:就这样,她向奶奶慢慢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

  生:“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那么此刻看到了奶奶的小女孩的泪,还是悲哀的泪吗?

  生:不,那是幸福的泪花。

  师:那么那里的“啊”就应是怎样的语气?(指导学生朗读“啊”的不同感叹,体会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气。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引起听课老师阵阵掌声。)

  师:此刻,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她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样说就怎样说吧。

  生:奶奶,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请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我明白只有您才能给我温暖,给我慈爱,所以,您就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请您把我带走吧。把我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怎样想象、怎样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幸福快乐的时刻,那就让我们把双手放在胸口,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配乐静听,课件滚动课文文字。)

  (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师:就这样,她的梦想最后实现了。(生读最后一段)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板书:快乐)

  点评:透过五次憧憬的画面深刻领会小女孩的“幸福”,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带来的好处。这种多角度的对幸福的注解就应关注到,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最就应关注的还就应是执教过程,使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到达这种目的的呢?能够看到教师时刻抓住了课文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摇摇摆摆”的动作,让学生注意“温暖”对“暖烘烘的”,“明亮”对“旺旺的”,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在于体会幸福上,而且时刻离不开课文的语句。再就是教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多次指导学生朗读,透过感情朗读体验这些幸福感觉。教师还不忘记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在送给小女孩的画片上写上什么,到达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目的。

  寻源“幸福”

  师:为什么安徒生把这些梦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呢?

  生:正是火柴一次次的擦燃,才实现了她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才能够看出女孩对梦想的不放下。

  生:她一次一次的擦燃,说明她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见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多么强烈。(生板书:渴望)

  师:我会批注下面的话: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点燃火柴,体现着这些梦想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这样写读起来一波多折,引人入胜。你们再来比较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

  生:我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完美的梦想是完全相对的。

  生:越是孤独,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痛苦,越是渴望得到快乐。概括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幸,她就更渴望内心的幸福。

  师:(比较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感谢同学们的发现,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就在这样的阅读比较中,我们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到此,我想你的思考必须没有停止,你必须还会产生追问,会是什么呢?

  生:小女孩能看到这么多美丽幸福的东西,她怎样就偏偏看得到呢?

  生:因为小女孩心中的梦想是那么完美。

  生:因为女孩心中一向被这些完美的东西占据着,越是痛苦,越期望心中的那份完美实现。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中,进行主角转换。假如把小女孩换成你,试想:(屏幕出示,上节课梳理女孩不幸的语句)

  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当你好不容易有了一双妈妈的大拖鞋,但是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你把鞋跑掉了,一只怎样也找不到,另一只让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能够拿它当摇篮,你是什么情绪?

  生:我很生气。

  师:当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你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你一个钱……当你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你不敢回家,因为爸爸必须会打你的时候,你的情绪又会怎样样?

  生:我个性悲哀,我恨爸爸。

  师:当你一次次点燃火柴,但是火柴一次次熄灭,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此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怎样说?(学生纷纷举手,这时老师不让说出来。)

  师:你们刚才说的,甚至你们想要说的,我都能够理解。可课文写的小女孩如你们一样的表现了吗?别忘了,小女孩那么饥饿,都没有冲向烤鹅,而是烤鹅自己向小女孩走来,死亡来临的时刻,小女孩也是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那么这些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就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吧。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板书:隐含。配乐,生写,之后汇报。)

  生:小女孩,你经历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痛苦,你得到了温暖、满足、完美、慈爱和快乐是就应的,祝你以后过得更幸福。

  生:小女孩,别人对你那么冷漠,就连小男孩都嘲笑你,可你为什么选取沉默?要是我,我就受不了,我会埋怨,难道你愿意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你就应在完美的世界里飞翔啊。

  生:小女孩,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丽,但是苍天却是对你那么不公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会把你带回家,让你在幸福中生活。

  生:小女孩,应对这样冷酷的现实你都能忍受,你有一颗向往完美的心灵啊。俗话说吃亏是福,你必须会得到应有的幸福的!

  师:你说的忍受,不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小女孩的隐忍之心吗?(要求学生批注在课本中)。这是埋藏在心的忍耐,承受。是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先,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板书:把“隐含”的“含”改成“忍”,最终变成“隐忍”。)

  点评:实际教学的困难不是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当的实施教学。在那里给我们展示了很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把两节课的板书让学生对照,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矛盾,一边是痛苦,一边是幸福,这究竟是怎样回事?学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当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她”换成“你”以后再读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多了,理解就更充分了。

  提升“幸福”

  师:小女孩也许不懂这些,可我们的阅读赋予了小女孩这么高贵的形象,她就是我们人间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齐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哪是什么地方呢?

  生:是有上帝的地方。

  师:所以叶君健尊重安徒生的原作,写上了这句话——(出示课件:“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齐。”)

  师: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跟上帝在一齐,就是和什么在一齐?

  生:跟上帝在一齐,就是跟一切善良、完美的东西在一齐。

  师:所以有着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后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生读)

  师:在安徒生的心中,离上帝最近的人,或许不是——(生读)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而是——(生读)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体会到真正幸福的人。到此,你就会明白课前的追问,为什么说小女孩是幸福的。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样办?

  生:我们要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即便是生活对你不公,你也要无条件地寻找幸福。

  生:小女孩点燃的不仅仅是小小的火柴,而是梦想,是执着,我们无论何时必须心怀梦想和渴望,而不是抱怨和不满。

  生:我想,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拥有爱。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安宁,就有快乐,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点亮整个世界!(掌声)

  生: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感到我们多么幸福啊,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日子,感恩自己的爸爸妈妈、家人,感恩这个社会。

  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的阅读,重要的是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不是把期望寄托于上帝,而是在小姑娘所获得的这份“幸福”中,你们已经学到应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并引起我们对生命的珍爱与警觉,相信你们越来越高尚起来,越来越走向高贵。幸福着幸福当然好,但是,我相信,即使生活遇到磨难,我们最后批注的一段话必须是——

  生: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下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和学生一齐总结板书,完成上面的资料。)

  点评:引入了原文中的一句话“她们跟上帝在一齐”,引入了安徒生写作以后的话,让学生能够跳出这篇文章,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小女孩。安徒生的期望就是他写作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读者有必要了解作者的想法,否则的话,阅读认识就会显得单薄或片面。教师的引导不仅仅在于明白安徒生是怎样想的,还让学生回归自己的内心。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幸福不在上帝那里,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总评:

  这篇课文的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文章解读方式,改变了小女孩在读者心中的形象。窦老师透过多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小女孩,同时又看到一个“幸福”的小女孩。相信学生学习以后会有新的感受。六年级的多数学生已经明白这个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小女孩是“可怜”的,这是他们走进教室以前的看法。当学完这两节课以后,小女孩不仅仅仅是可怜的,她是寒冷的、饥饿的、恐惧的,她还是美丽的,乖巧的。周围人是冷漠的,爸爸是冷酷的,但是小女孩心中是充满了完美向往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小女孩已经可怜到极点,因为她一无所有,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小女孩有一颗“富足”的心,在如此的艰难面前,在别人看来已经无法生存的时刻,她凭借着小小的火柴的光亮,看到了她真切的梦想。窦老师透过教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的小女孩的形象,一个在痛苦与幸福中交织的勇敢者的形象。让听者的思维从以往的社会学角度跳出来,也从盲目的同情中跳出来,看到一个在艰难中跋涉的小女孩的形象。如果原先的教学让我们产生对那个社会的憎恶,对小女孩同情的话,那本文的教学就让我们感到一丝温暖,一种现实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如果说文学的力量是滋养人生,那么这篇童话也就应带给学生现实的思考与生活的力量。窦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幸福”以后,再回到现实,回到对学生内心的追问。我觉得这很有必要。童话总是给人完美的想象,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同样是为了带给人们节日的欢乐。在安徒生的眼里,小女孩真的走向了天堂,走进了永远的幸福。语文教师教学,不就应让学生停留在童话的角度,如果说整个的幸福的教学是对学生的催眠的话,那回到现实就是唤醒学生。如何让学生回到现实?我认为在那里用的时间能够再多一些,能够问学生:为什么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为什么她卖不掉火柴她的父亲会打她?对这种现实的思考,能够看到现实的残酷,是世情的冷漠让人们丧失了爱心,是家庭的穷困,让亲情荡然无存。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小女孩仍然没有放下梦想,更能体会到她是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小女孩。相信,做这样的对照,学生心中的小女孩就会更突出,也更现实。

  如果说这篇文章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话,只是看到了一半。另一半就是窦老师始终在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她在利用课文来教阅读。

  多角度解读文本,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潜力。窦老师让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从周围人的角度,从父亲的角度,从学生自己的角度,从安徒生的角度来感受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立体的,是从文字中走出来的形象。教师又时刻关注了语文学习潜力的培养。教师在挖掘文本价值的时候始终立足于文本语言,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标点符号的推敲,对口语交际的训练,对感情朗读的指导,这些都没有脱离课文,都是在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窦老师让语文学习变得富有情趣,细微处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的朗读能够到达一个新的境界。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用心揣摩与体会。窦老师在引领的前提下,没有忘记放手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看了老师的批注以后,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自己的批注。在学生谈感受以前,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空间。在教师指导朗读以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师解读潜力的场所,课堂成了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忙,共同发展的地方。

  对幸福好处的挖掘是课堂的明线,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引导是课堂的暗线。窦老师透过两条线的编织,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以我之见,窦老师其实还能够把语文学习的因素渗透得更多,让学生能够从暗处跳到明处,大胆的进行领悟表达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童话这种体裁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体会本篇的原译文与课文的相同与不同。那样的话,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是不是就会提高得更快。

  小女孩不仅仅走进了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学生情感的天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深刻的,语文学习是扎实的、有效的。从这个好处上而言,窦老师是用课文去教语文,也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幸福天堂。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二):

  师:同学们,明白这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平安夜。

  师:12月24日,是西方最隆重的节日——平安夜。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到了。167年以前,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理解朋友的邀请,专门为这天写了一个故事。此时此刻,我们一齐去走进这个故事,我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是吗?此刻,让我们心怀一种特殊的感情,走进这个传说百年的经典故事。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老师课前认真地批阅了同学们的预习单。老师发现大家的预习十分用心,字写得个性规范,但是有几个词的读音不明白你们读准了没有?咱们一块儿读一下。

  (课件出示:明晃晃蜷着腿薄纱喷香烤鹅)

  师:“明晃晃”起——

  生齐:明晃晃蜷着腿薄纱喷香烤鹅

  师:“薄纱”这个词比较容易读错,再读一遍。

  生齐:“薄纱”。

  师:烤鹅是丹麦大年夜的一种传统食品。咱们那里比较少见。再读一遍。

  生齐:烤鹅。

  师:十分好!咱们在预习案上还练习了写字。此刻,咱们来听写两个生字。把你的预习案拿出来,最下面的田字格内,咱们听写。找到了没有?开头练习部分。

  师:第一个,“兜”,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兜”;第二个,“橱”,橱窗的“橱”。别着急!

  (生写)

  师:十分好。下面你对照一下,看看写对了没有啊?老师在看的过程当中,发现同学们,基本写对了,但是有一个字写得不够规范。老师在课前专门查阅了这个字的演变历程。要不要一齐看一下?看一下这是谁?

  (课件出示篆体字“兜”)

  生:兜。

  师:对了!兜的原意就是头盔,咱们对着头盔的图片来看一下这个字的小篆写法。你看它的上半部像什么?

  生:头。

  师:对了!像人的头部。它的两边是两只大大的耳朵,中间的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最可爱的是它头上有个什么?钻天辫儿,是吧?这个钻天辫,变啊变啊变,变成了楷书,变成了楷书上的一小撇。哪个小撇?白字上面的一小撇,对吧?所以,这一小撇在写的时候必须要写在整个“兜”字的头顶上,而不要把它缩到耳朵里面去。你看看你写的,哎,稍微改一下。

  然后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再写一遍。

  (生写字)

  师: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真有意思,了解了它,写好它就更容易了。

  师:好,咱们在预习案上还试着概括了课文的大意。下面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浏览课文,思考。)

  师:看好的同学,请举手!

  师:请你!

  生:答——本文讲述了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卖火柴的小姑娘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她又冷又饿,不敢回家。她以前五次擦燃了火柴,眼前产生了一次又一次完美的幻想,但是最后冻死在了街头。

  师:说得比较完整。你的时间是?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生:大年夜。

  师:大年夜。

  师:人物是?然后想你写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你这个大意里面没有地点呢。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谁写的?

  生:墙角。

  师:墙角?她是在墙角卖火柴吗?她在哪里卖火柴?

  生:大街上。

  师:大街上,地点有了。谁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说一遍?请你。

  生:答——课文大意为在大年夜除夕的大街上,有一个小女孩,赤着脚走着,她又冷又饿整整一天一根火柴也卖不出去,她不敢回家,因为怕父亲打他。小女孩冷了,她擦亮火柴,就出现了火炉;小女孩饿了,她擦亮火柴,又出现了烤鹅。最后她的奶奶在火光下把小女孩带走了。

  师:是在火光下吗?这个过程完整吗?谁再补充一下?擦燃了几次火柴?

  师:5次。第一次看见了?

  生:火炉。

  师:第二次看见了?

  生:烤鹅。

  师:第三次?

  生:圣诞树。

  师:最后两次?

  生:奶奶。

  师:十分好,这样就完整了。这样我们就抓住了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还有它的人物,还有整个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整个事情就很好地概括起来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好啦,刚才咱们同学已经浏览了一遍课文,课前也进行了精心地预习。那么下面我来问你,在你的印象里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请你——

  生1:小女孩是一个可怜、身世悲惨的女孩。

  师:可怜的,身世悲惨的。来,你。

  生2:小女孩是个十分不幸的小女孩。

  师:十分不幸的。总之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安徒生在课文中用了一个词,什么样的孩子?

  师:可怜,对吧?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请你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划出课文中让你感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

  (生默读,画句子。)

  师:好,你的书上已经画满了美丽的曲线了。谁来说一下哪个句子让你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谁来说?

  生1: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你是抓住了小女孩的外貌描述来体会她的可怜的。还有谁?来,请。

  生2:在第一段,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有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

  师:你十分了不起,注意到了它的天气描述。环境描述十分重要的。来,请你。

  生3:在第三自然段,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师:哪个动词让你感觉到她是可怜的?

  生:哆哆嗦嗦。

  师:你抓住了小女孩的动作描述来体会。来——

  生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必须会打她的。

  师:亲情的冷漠,多么可怜。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划的这些句子我已经明白了,你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可怜。此刻请你选取体会最深的一句用心地读,读出你的感受,小声地读。

  (生画、读)

  师:好,谁来?谁来读?请你。

  生1:在第一自然段上。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有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

  师:强调了又冷又黑。还有谁?

  生2: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师:你的声音充满了同情。还有?

  生3: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必须会打她的。

  师:强调了三个“一”,十分会抓关键词。好,同学们,在无比温暖,就应是无比温暖,无比快乐的大年夜,小女孩却——(出示课件)

  生齐: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本来她就应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忙,但是——(出示课件)

  生齐: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师:本来家是最温暖的港湾,但是——(出示课件)

  生齐: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必须会打她的。

  师:从同学们动情的声音当中,我体会到了同学们是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命运。刚刚我们是对课文1—4自然段进行了体会,我们明白了小女孩的可怜,可怜得让人心疼。那么随着故事的发展,小女孩又会让你读得出怎样的小女孩呢?下面请你自读课文的5—10自然段,对照大屏幕,思考一下,小女孩前四次擦燃火柴中看到的景象中,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课件(如下),学生自学。

  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是因为她();

  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是因为她();

  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是因为她();

  第四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是因为她()。]

  师:好,请你。

  生:她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一个温暖的大火炉,因为她很冷;她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喷香的烤鹅,因为她很饥饿;她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因为她想得到了一些快乐;她第四次擦燃火柴看到了自己的奶奶,是因为她的奶奶是她的全部,她想和她的奶奶生活在一齐。

  师:十分好,请坐。可见小女孩每次看到的幻象都是自己十分渴望的,是吧?下面我们就一齐来走进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情景。(走到一生身边)来,请你来读。

  生:她最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样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你读出了一幅神奇的画面。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把中间的这几行字变成了红色,(大屏幕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变成红色。)这一部分资料是关于什么的呢?能看出来吗?好,请你。

  生:是关于小女孩想象的。

  师:想象的。好,请坐。这样,我把这部分想象的资料删去,然后稍微变动一下,改成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她最后抽出了一根。哧(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火柴灭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因为这样貌不能让人们感觉到她是十分冷的感觉。

  师:哦,把温暖这部分资料删去,就不能感觉到她冷了,你很有见地。还有人要说吗?为什么这样删掉不行?

  (生安静)

  师:那我们自己来设想一下,又冷又黑的夜,小女孩她衣衫单薄,赤裸着双脚,瑟瑟发抖地蜷缩在冰冷的角落里,这时候,她的小手拢在火焰上,什么感觉?

  生:(自由答)温暖的。

  师:温暖的,还有吗?

  生:暖和的。

  师:暖和的,还有?——舒服的,你们看一下,咱们这么多设身处地的美妙的感受,其实都在安徒生的这几句话里边了,对吧?如果把它删去了,我们这么多美妙的感受都没有了,表达不出来了,那为什么安徒生的这几句话表达得这么好呢把我们这么多感觉都表达出来了呢?因为最具体的、真实的东西才最能打动人。像冒着火焰的蜡烛啊,烧得旺旺的的火炉啊,这些就是具体,真实的东西。这些具体真实的东西在哪里存在?

  生齐:想象。

  师:是捏造出来的吗?

  生齐:不是。

  师:在哪里?现实生活中,是吧?现实生活才是合理想象的源泉。带着你们的新感受把这段话读一下。谁来读?(学生用心举手)请——

  生1: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读出了一份温暖,读出一份惊喜,其实安徒生的语言,就像一首诗,让咱们一齐走进这首诗。(课件出示,而后音乐起)谁来读一读?

  生2: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感谢你将小女孩的幸福时刻与我们分享,咱们大家一块把这首温暖的小诗读一读,怎样样?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起——

  生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小女孩此时该有多么幸福啊!但是——(出示课件,音乐停止。)读——

  生: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小女孩此时的情绪怎样的?你说。

  生:十分失落。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生:这是一个可怜的女孩。

  师:更加可怜的女孩。第一次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她看到了什么?

  生齐:喷香的烤鹅。

  师:因为渴望、满足,所以看到了喷香的烤鹅,但是(出示课件)读——

  生齐:(读)火柴灭了,她面前出现了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师:第三次,她渴望快乐,所以她看到了——(出示课件)读——

  生齐:圣诞树。

  师:但是——(出示课件)

  生齐:(读)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师: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过后都在小女孩面前呈现出一堵又厚又冷的墙。(播放配乐)天,越来越黑,越来越冷。那些窗子后面的灯光也一点一点地熄灭,小女孩的头上,肩上,胳膊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她颤抖的手划燃了第四根火柴,奶奶出现了,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想对奶奶说什么?

  生1:(声音低沉)奶奶,在这个世界里,我并不快乐,我饿极了,我冷极了,您能够带我走吗?

  生2:奶奶,请带我离开这个只有寒冷,冷酷无情的世界吧,我想到一个温暖的,没有烦恼的世界里去。

  师:太明白你想要去没有烦恼的地方了。

  生3:奶奶,求您带我走吧,我再也不想在这个世界上了,这个世界上只有烦恼,只有冷酷。

  师:我的鞋子,我的鞋子怎样·····

  生3:我的鞋子都被小男孩给拿走了。

  师:女孩想对奶奶说什么?

  生4:奶奶,带我走吧,我的爸爸天天在家里打我,我好想到一个温暖的世界去啊。

  生5:奶奶,我好想你,奶奶,我好想你啊,我真的想与你一齐到这个快乐美丽的天堂去。

  师:小女孩会说?

  生1:奶奶,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寒冷,求求您带我走吧。

  师:还有呢?谁想象下?

  生2:奶奶,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您爱我,您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想,您带我走吧,我想和您生活在一齐。

  生3:奶奶,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冷酷,人们都是这么的无情,请你带我去一个充满了温暖的世界吧。

  师:奶奶也被感动了。

  生1:奶奶,这个世界带给我的只有饥饿,只有寒冷,您带我走吧,带我到一个快乐的世界去。

  师:奶奶听了有多么心疼啊!

  生2:奶奶,这个世界太冷了,太无情了,请您带我走吧,到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去吧。

  师:但是,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奶奶立刻就要消失了,小女孩就应怎样样把奶奶留住,你就是小女孩,你把这段话读一读。(播放另一段音乐,音乐的渲染,催人泪下。)

  生1: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生2: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还有吗?

  生3: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生4: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生5: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我们一齐帮小女孩向奶奶重复,好吗?“奶奶”,起——

  生齐读: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

  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墙角里,脸上带着微笑,两腮通红,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音乐停)你的情绪如何?你觉得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生:(有些哽咽)我感觉小女孩十分可怜。

  师:十分可怜。但是,咱们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齐读——

  生齐:谁也不明白她以前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谈下你的情绪,读了这句话之后,你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生:之前我的情绪十分沉重,看到这句话后,我的情绪变得十分欣慰。

  师:十分欣慰。所以这明明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我们读起来却并不感到沮丧,明明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我们读起来却并不感到绝望。研究安徒生童话的一位专家叫孙建江,他这样说:谁读一下?(出示课件)

  生:安徒生杰出的地方在于:他不能改变现实,却能够创造一个世界,一个人渴望得到的完美世界。

  师:下面我们来看安徒生童话的一组结尾(课件出示:

  《海的女儿》结尾:

  (为了王子的幸福,美人鱼把自己化作泡沫以后)此刻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因为小人鱼并没有感到灭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

  《丑小鸭》结尾:

  (丑小鸭经历了重重磨难成为天鹅之后)他感到十分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去,不明白怎样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拇指姑娘》结尾:

  燕子背着拇指姑娘飞呀飞呀,飞到了那个国度,把拇指姑娘放到了一朵最鲜艳的花上,上面有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美男子,他就是所有花朵的王子,他们俩结婚了,拇指姑娘便成了这儿的皇后。

  师:比较一下,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生思考)

  生:安徒生童话的结尾都是十分完美的。

  师:十分完美的。

  生:安徒生童话的结尾又让人看到期望。

  师:同学们很会发现,还有说的吗?

  生:安徒生写的童话的结尾使人看了不会让人悲伤,让人流泪。

  师:好,安徒生童话的每一个结尾都是让人感到安慰的,或者给人期望,或者给人温暖,他的主人公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身上闪耀着纯真的光芒,他们往往饱尝生命的苦难,却始终怀揣完美的理想。有位叫张晓风的作家,他满怀深情地写过这样一这段话,女同学读红色的句子,男同学读黑色的句子。

  (课件出示)如果有人5岁了,起——

  男齐: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女齐: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男齐: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女齐: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男齐: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女齐: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由此看来,安徒生就应是我们一生的亲密朋友,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是这节课也是我们了解安徒生童话的一个起点。此刻,在这个平安夜即将到来的时刻,老师呢,送给大家一本《安徒生童话集》,作为这个平安夜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期望它能够像小女孩手里的火柴那样,尽管光亮微弱,却能够点燃期望,照亮你我,好吗?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三):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资料,关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及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了解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原因,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教学课件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22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注意看老

  师写课题,由课题你能想到什么?(师板书)

  自己轻声读课题,由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明白这个小女孩是卖火柴的。

  生2:我明白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3:我想,这个小女孩的家里肯定很穷。

  师:你是怎样明白的?

  生3:如果家里不穷,她也不会出来卖火柴。

  师:你可真会思考,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必须会表现得更棒!下面请听老师介绍一段资料,认真听,看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师介绍背景资料)

  生1:我明白了安徒生的祖母是个乞丐。

  生2:我明白了安徒生的家里很穷。

  师:同学们捕捉的信息很准确,你还捕捉到了那些不同的信息

  生3:我还明白了当时的丹麦很穷,社会很黑暗。

  师:这么短的时间就捕捉到了这么多这么准确的信息,了不起!

  二、回顾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生: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但是一天一根也没卖出去,她蜷缩在墙角,于是划了一根火柴,看见了温暖的火炉,还有烤鹅圣诞树,还有她的奶奶,最后她和奶奶一齐飞走了。

  师:概括来讲,她看见了许多完美的景象。谁能说的再简练些?

  生: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出来卖火柴,但是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她又冷又饿,划了一根火柴,看见了温暖的火炉还有许多完美的景象,最后她和奶奶一齐飞走了。

  师:她和奶奶一齐飞走了。也就是说她怎样了?

  生(齐):她死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的时侯,要说清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最后怎样。谁再来说说?

  生3: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了。

  三、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一)抓住“冷”,了解小女孩的残酷现状

  师: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这是一个怎样的大年夜?天气怎样?

  生:天气很冷。

  师:(板书天气冷)课文中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

  生:读句子。

  师:在这样的天气里,你一般会在哪里?

  生1:我一般会呆在家里。

  生2:我会在家里烤炉子。

  师:天太冷了,冻得我们都不敢出门了。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指名读句子)

  我怎样感觉这天气和这天差不多,并不太冷啊,谁能读得更冷些?

  (指名读句子)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凉飕飕的。你再来读。(指名读句子)多冷的天气啊!

  2、师:除了这句话,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也写出了天气的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看谁找的又对又快。

  师:谁来交流?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你要交流的语句,再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①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从“哆哆嗦嗦”看出天很冷,所以小女孩才会哆哆嗦嗦。

  师: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我们即使穿着棉衣,也难免会冻得哆哆嗦嗦,更何况这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呢?谁再来读这一句话?

  ②生:她坐在墙角,蜷着腿缩成一团。小女孩太冷了,所以蜷着腿缩成一团。

  师:你很会思考。读出来。

  ……

  (二)品读“擦火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完美愿望

  1.师:此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她蜷着身子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

  了。此时,“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出示句子)谁来读?(两位同学读)

  仔细听老师读,和这两位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师读)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老师读得更能体现出小女孩的可怜。

  师:具体到哪个词说说。(师再次范读)

  生:老师的“啊”读的声音低。

  师:对,“啊”读得轻一些虚一些。读读。大家都来试试看。(指名读)“对她”稍微停顿一下,再来读。

  2.师:(出示课件)此时,她的旧围裙里就兜着许多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生:不敢。

  师:对,她不敢,为什么?

  生1:她怕爸爸打她。

  师:说完整。

  生1:她不敢,因为怕爸爸打她。

  生2:她不敢,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钱,怕爸爸打她。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雪花飞舞,狂风怒吼的日子里出来卖火柴呢?

  生:因为她的家里很穷。

  师:小女孩的妈妈已经去世了,而她的爸爸正身患着重病,一家人只能靠着小女孩卖火柴来维持生计,否则,她和爸爸就可能被冻死,饿死。这些火柴就是一家人的救命柴,是十分珍贵的。更何况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一个硬币也没挣到,心里十分内疚。所以,她不敢。

  3.师:天更黑了,风刮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可怜的小女孩身子蜷得更紧了。最后,寒冷战胜了恐惧,她抽出了一根。(出示句子:

  “她最后抽出了一根”)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小女孩作出这个决定是很难的。

  师:你来读读。(指名读)从那个词看出小女孩作出这个决定是很难的。

  生:从“最后”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你再来读。(生再读)谁再来。

  短短的两句话讲小女孩内心的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体会她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出示“她敢……抽出了一根”)(指名读)

  4.师:“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在这温暖明亮的火焰里,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研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手中的表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老师发现同学们合作的十分默契,那个小组来交流?(小组派代表交流)有不同的意见吗?

  此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缺少快乐,缺少关爱,所以,她的眼前出现了许多

  完美的景象。然而,火柴一次次的熄灭,她的幻想一次次的破灭了。当温和慈爱的奶奶出此刻亮光里,她禁不住叫起来(出示课件)你来。

  生:奶奶。

  师:这但是唯一疼爱你的奶奶呀,再来叫。(生再叫)

  师:火柴就要熄灭了,奶奶就要不见了,你来叫。(指名读)你再来。读出来。

  大家注意,这两个词语(师板书:暖和喷香)“和”和“喷”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暖和huo

  喷pèn香,跟我读,暖和huo喷pèn香。

  (一排读句子)

  同学们想不想帮忙小女孩留住奶奶?(想)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让我

  们一齐深情的呼唤。(齐读)

  5.师:小女孩的心愿实现了,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黑

  暗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到哪里去了?

  生:死了。

  师:小女孩只要活着,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了,才会摆脱这

  一切,才能得到解脱。

  (三)感悟“冻死街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悲惨结局

  1、师:小女孩死了,在旧历的大年夜冻死了。第二天,新一年的太阳升起来,驱走了昨日的严寒,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他们看到,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出示句子)想一想,人们会怎样说?

  生:悲哀的说。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惋惜的说。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的意思是说,人们同情、可怜小女孩。大家想一想,如果人们真的同情她可怜她,小女孩能冻死街头吗?

  生:不能。

  师:那人们会怎样说呢?

  生:疑惑的说。

  师:这些人还不明白小女孩是为什么死的。同学们,让我们回头来默读课文的一到四自然段,看看这一整天,人们是怎样对待这个小女孩的。

  生:这一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她一个硬币。

  师:是啊,如果人们肯买她一根火柴,给她一个硬币,小女孩救不可能不敢回家,就不会冻死。

  生:“一辆马车……摇篮”。

  师: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司机是怎样做的?

  生:停下来或减慢速度。

  师:但是看到站在路中间的小女孩,马车不但没有停下来或减慢速度,反而飞快地冲过去,在这些富人的眼中,小女孩的命根本就不值一钱。看到小女孩的遭遇,作为同龄人,小男孩不但没有同情她,反而拿着她的鞋跑了,谁去同情她可怜她呢?

  在这个本该是快乐团圆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应对这个弱小生命的离去,人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那么地无动于衷,可见,人心是多么的冷漠,社会是多么的残酷呀!(板书:人心冷)

  2、正是这寒冷的天气,这冷漠的人心,无情的夺走了小女孩幼小的生命,此时你的情绪怎样?

  生1:我十分地悲哀。

  生2:我的心里很难受。

  生3:那些富人真是太可恶了。

  师:此时,我们的心中充满着透彻心骨的冷。(板书:冷。)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课件出示描述天气冷,人心冷的句子,配乐齐读)

  四、课堂小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相信每个同学都曾读过,透过这天的学习,相信你已经有了不同以往的感悟。好书不厌百回读,老师推荐同学们再找出《安徒生童话》读一读,相信,你必须会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气冷

  冷

  人心冷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四):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2008年11月30日下午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所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个别地方没有记下来,请谅解!

  所用学生:南京凤凰城花园小学五年级学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

  执教者:窦桂梅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必须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马它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你别问

  我要把蛋糕送她吃,

  把棉衣

  ……

  她在九岁的时候读过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这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位女孩!齐读:女孩

  好可爱啊,稍微再儿化一点,更美了。来呀。

  加上一个字,再读读。生读。

  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女孩个头矮小,身子瘦小。再读,

  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呢?打开课本。

  (窦老师以为学生是六年级,可学生是五年级的)

  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这是我们五年级学生就应学会的本领。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好吗?

  (学生开始浏览课文,师巡视)

  生;小女孩十分可怜,在大年夜里还要卖火柴。

  生:小女孩的家比较穷。

  生:小女孩是穷苦的。

  都是穷,你用了穷苦的。

  生:她十分爱她的奶奶。

  生:虽然穷,怀着完美的梦想。

  生:对生活充满了期望。

  师:我听到了可怜啊,梦想啊,期望啊……真好。课文是怎样用语言写出你们的感受的呢?我们回到语言里里,慢慢地读,细细地品,看看感受是怎样蕴育在课文里的。让我们走进第一自然段。开始。

  生

  虽然五年级,我相信你们有力量。

  生再读。

  前半句说,天

  生:冷了。

  冷这是交代了?

  生:

  再往下读,下着雪。这是交代

  生:季节。

  再往下读,又快黑了,这是交代故事?

  时间。

  对,一句话,当你细细读的时候,你品味到背后的东西。

  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你看,还是这句话,请同学们再读读一遍。

  生读。

  一读到这个冷,你就感受到?

  这个冷还补了一个词,冷极了。再往下读。

  下着雪,加上一个雪,感觉

  更冷了。

  再加上一个词,又快

  黑了,

  连续读这些字,加上一个字,叫

  寒冷。

  寒冷这个词,平常我们是不分开的,但是我们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背后体会到这个寒意的。

  你看看,就这一句话,当你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你获得的不仅仅是背后的信息还有这样的感受。

  就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读。

  一次次加深。

  生读。

  当然,这份寒冷也能够压在心头。内心的寒冷一次次沉重。(让学生读轻些)

  就这一句话,刚才就这样慢慢地读完了,瞧就读出了词语背后的信息和感受。

  味道自然就不同了。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读这段的后几句话,放开声音,读懂哪个词。放开声音读吧。

  生读。

  手势让生说。

  生;大年夜触动很深。人们在享受着了,

  师:你读到了你理解的味道。大年夜西方我们就应叫圣诞夜。

  生:十分地可怜。……

  哪个词触动了你?

  光头赤脚

  从头冷到脚,读给我们听听。

  生读。

  真好。这是一个怎样的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

  生:很可怜,鞋子是她妈妈穿的。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一双鞋。

  你多会读啊,你读到了一向这个词语女孩穿她妈妈的鞋子,说明她一向没有自己的鞋。真好

  生:我发现小女孩不仅仅冷,而且处处遇到危险。

  师:从哪个地方读到危险?

  吓

  师:内心必须个性地

  生:害怕。

  生:能够叫恐惧。

  师:读给我们听。我帮你写在黑板上。

  生读。

  还有吗?

  生:另一只……当摇篮。从摇篮中能够看出男孩还在嘲笑她。小女孩十分可怜。

  师:多会读。读到了一个词语,大点声。

  生:摇篮

  你见过像摇篮一样的鞋吗?背后藏着信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生:夸张。

  用这样的方法体会到男孩个性地调皮。

  生读。

  师:就这样,一句一句地慢慢地读,就能读到背后的信息和感受。环境是那样的

  恶劣

  师:恶劣

  我们继续往下读。鞋都没有了,只好

  生读。

  师:就是这第二自然段,来,我们看看,小女孩只好赤着脚一天下来,结果……让我们好好推敲。这整天,

  把谁改成没有人,体会

  师:意思一样,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谈谈。

  生:

  师:谁也没有买她,这个谁是谁?

  生说。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师:原先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们对小女孩的态度是如此地冷

  生漠。

  师;还是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这整天卖下来的结果是?

  生读。

  师:这句是说最终的结果,安徒生为什么这样写?不都是卖火柴的结果吗?

  生:谁说明没有人关注她,第二个是人们都在街上面,没有注意到她。

  生:用谁突出别人的冷漠无情,用小女孩只能写出她自己……

  师:你的发言让我们启发到

  生;突出强调了人们的冷漠,突出她的能够。

  师:你怎样能体会到呢?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当我们细细地读啊,反复地推敲,比较,就会获得句子表达的意思,你还能体会到句子里的情感,叫做?

  对小女孩来说,用一个成语,真可谓

  雪上加霜。

  师;来我配合同学们,我来读前半部分,

  师生齐读第二段。

  师:谁也没有买过她一

  引读。

  师:同学们,你看。

  透过一个词,一句话,把我们的理解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我们要学着写读书笔记,这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呀。我们自学三四自然段,任选一个自然段,默默地慢慢地读细细地品,还有其他的资料都能够批注在旁边。

  生读书(师强调眼睛远离书本一尺远)

  生在边读边做批注,老师不断地指导学生。

  生谈体会。

  师:在又冷又饿中体会到了叫

  饥饿。

  师:把你批注的写在黑板上。

  师:一个寒冷加上饥饿,用个成语叫?

  生:饥寒交迫。

  生读,体会成语

  生继续交流。

  师:抬头看,她发现了两个个性有意思的句子。

  生:她没注意这些。

  生读这一句。

  师:好美啊,她却没注意这些。谁不喜欢自己的美。每年都来的大年夜,她却

  你能讲讲吗?

  有没有同学也批注了这两句或其中的一句?

  这两样的比较中,不仅仅体会作家的匠心也能体会到背后的强烈的感情与反差。

  继续交流。

  师:可怜的小女孩,这句话是谁走出来说话?

  生:安徒生。

  师:他必须冷静地躲在背后后,客观地描述。也许安徒生没写这句话。也许翻译家按捺不住同情,就写了这句话,这不就相当于批注吗?就这样继续往下。

  生读不敢回家……说体会。

  师:你听到了一个新的词语,

  冷淡。

  师:读到了自然环境的……还读到了家庭的冷淡。都是一个字,冷。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心灵。

  生继续交流第四段。

  生读……灌进来。家里十分穷。

  师:注意了一个词,我听的是灌。

  生说。

  师:一般用吹,用刮。为何用灌?

  生说。

  师;体会家如些地

  生寒冷。

  师:又是一份怎样的寒冷,冷到心里去了。看图。

  孩子有家不敢回。爸爸必须会打她的。老师描述图。让你批注的话,你必须会用一个词,那可真叫,一齐说

  生:孤独。

  师:你来读。

  生读。

  师:瞧,就这样,身体的冷到心里的冷,这样寒冷。她务必要点燃火柴。她第一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

  生说。

  师:第二次看到了?

  生说

  师:在西方圣诞夜吃的是烤鹅。

  挨次说;

  师:火柴会熄灭,再点燃,就这样,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梳理一下刚才读到的地方。看

  配乐让学生读(音乐是赞美诗,很圣洁)

  读的是前面四段。(读的资料部分被省去了)

  师:你又会读出她怎样的情绪?

  生:痛苦。

  师:她是这般的痛苦。我们能够想象,她见到了唯一疼爱的奶奶,她会怎样喊

  生齐读。

  师引导怎样说“啊”。

  抽泣,委屈。

  师:我明白,你实在控制不住了。要是别人会这样(师范读这句话,奶奶,请把我带走吧)

  生齐读。

  师:要这样告诉奶奶为什么要带我走的原因。

  生读原因。

  师:来呀,一齐来。这样呼唤奶奶。

  生读。

  师:她必须十分着急,这份请求是个性的

  生说。

  师:是个性地乞求,我们想象一下,把手伸向天空,仰望奶奶,来。

  生伸出手,读。

  师:也许她还会双腿跪地,然而,尽管这样,火柴最终还是灭了,随之熄灭还是女孩的

  生:生命。

  师:这不就是课文最后一段的资料。读吧。

  生读。

  师:请你为小女孩的生命点上自己的标点吧。

  出示: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加标点去读。加句号去读。

  生:用句号。

  生:后面省略号,说原因。

  师:不仅仅是反思,难道就是冻死了吗?也许……

  生之后说。

  师:你就这样读给我们听。

  生读得好。

  我们一齐来读出这种感觉来。

  师:还有吗?

  引导用感叹号。

  一齐读。

  没有生回答,

  师:那就留着,推荐回去看看叶君健爷爷用的标点。不同体现了同学们的超越。一个小小的标点,都能够关注到你的理解与味道。

  好,此刻回过头来读题。

  生读。

  师:小对应了那么多的大,大拖鞋,大大的车,大大的墙,大人们。看,就这样,我们透过看得见的大中,我们读到了看不见的大。这不就是我们批注出来藏在文字里面的味道吗?女孩对应的不如就是人间的地狱。这样冷酷的世界就是(引导说板书)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

  师:我们是怎样读到这看不见的感受的?

  生:慢慢地读出来的。

  师:你们虽然是五年级,也同样像六年级一样。读到了那颗善良怜悯的心啦!好休息三分钟,

  寒冷的夜晚

  不是呼啸的北风

  小女孩

  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

  为什么

  有家却流浪风中

  为什么

  人们已忘却同情

  为什么天堂的路人们肯送你一程

  火柴已经燃尽梦却摇昆在夜空

  为什么

  我

  师:你们必须也会有许多的为什么要问,

  生:为什么家那么贫苦?

  生;为什么一切都是泡影?

  生;为什么应对的总是又冷又厚的墙。

  生:为什么这么大的世界容不下这个小女孩。

  师:这么多个为什么,是啊,我们的阅读就让我们体会到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一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第一节课听到了梦想,圆满。还有一个词叫?

  生:幸福/

  师:不是凄惨不幸吗?为什么她能

  生:看到多么

  师;她能:

  生:多么幸福……

  师;是阿,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好好读读,她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

  生说。

  师:快来看,原先是大大的火炉。安徒生是这样写的,读读看。

  生读。

  师:有一句话和它照应在一齐。

  生读。

  师:原先温暖对

  生:暖烘烘

  师:明亮对

  生:旺旺

  师:多么温暖多么明亮对

  生:暖烘烘

  师:注意照应的地方,温暖的获得是透过这样的感觉体会到的。她真是多么

  生:温暖。

  师:不再

  生:寒冷。

  师:读读,体会温暖。

  生读。

  师:她获得者了温暖,是多么地舒服。还有吗?

  生读烤鹅一段。

  师:快看,是不是这只烤鹅,瞧,在笔下太搞笑了。这只烤鹅就会走,怎样走下来的,

  生读。

  师:那但是烤鹅自己跳下来,摇摇摆摆地走向了

  生:地板

  师:那就读出来,让画面活起来。

  生读。

  师:刀和叉,摇摇摆摆,肚子里满满的。一闻,冒出香气。要献给她什么?

  生;食物。

  师:是什么

  生:是自己的身体。

  师:是的,就要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

  生;小女孩。

  师:小女孩不再饥饿,获得了一份

  生:满足。请你写上。

  师:还有吗?

  生读圣诞树

  师:谢谢你,你让我们分享了又大又美的圣诞树,睁大眼睛,怎样大怎样美。比去年看到的

  生:还要大还要美。

  师:你透过怎样样的读看到

  生:几千只蜡烛

  师:画片竟然

  生;眨眼睛。

  师:画片上必须写满了祝福,眨眼睛不就是送去那祝福的话吗?你们就是那许多的贺卡,送给他。

  同学向一女生说祝福的话。

  师:不管是哪个角度,但心是一样,写了对你的

  生;祝福。

  师:怎样样的感受?

  生:很开心,满意。

  师:这么多的友爱包围了你,获得了内心的祝福。这就是你内心的

  生:安宁

  师:写上它。

  师:在幸福的祝福中第四第五次看到了自己的

  生:奶奶。

  师:快来看,读起来。

  生读。

  师:不再孤独,而是获得了一份个性的

  生:慈爱。(师板书:慈爱)

  师:这回该怎样呼喊?

  生喊。

  师:这回要请奶奶把她带走,这回的啊叫什么?

  生读(含着的是

  师:啊在心里撒着娇(师用不同的啊说)说吧。

  生读。

  师:啊出自己的味道,来啊。

  生读。

  师:啊得真不一样。幸福地对奶奶诉说。

  一女生说。

  师:这样的朗读是慢慢的诉说。师读。

  就会

  生用不同的语调说不见的。

  师:好不容易见到了奶奶,就会说这几句话吗?用个成语。

  生:千言万语。

  师:来吧。

  生说。

  师:说了这么多,奶奶听也听不够,无论我们怎样想象,怎样朗读,也无法再现女孩就这样双手伸向天空,双腿跪地,呼唤奶奶的情景。让我们双手放在朐口,静静地倾听,天使对奶奶心的呼唤。

  音乐起,生默读小女孩的话。

  师:就这样,奶奶正如你们说的那样,带小女孩走了。师读。小女孩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走向了光明,获得了快乐。此刻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小里面还包蕴着大。联系刚才的资料,小里面包蕴着不都是女孩她所看到的那么多个大?这都是刚才读到的大大的烤炉……高大的奶奶。我们又读出了看得见的大的后面藏着的看不见的大。温暖,满足,慈爱,快乐。你看看,他们的幸福的获得是透过什么得到的?

  生:火柴。

  师:有火柴便从黑暗获得了

  生:光明

  师:从痛苦寻到了

  生:快乐

  师:火柴究竟是?

  生:期望

  师一齐说出来:

  生梦想。

  师:让我们看看梦想吧。安徒生为什么不这样写,而放在点燃火柴的过程中呢?好好读读。

  让学生读看到的情景。

  出示提示语: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她又抽出了一根

  ……

  师:(话筒出问题,没记下来

  生:这样写写出了小女孩对美丽事物的幻想。

  师:一次次点燃火柴,体现了内心

  生:渴望。

  师:所以,相信同学们把过程的句子放在一齐,你必须会批注下面的话。不仅仅体现故事的一波多折,更是体会到女孩的内心那份强烈的

  生:渴望。

  师:原先物质上的渴望让她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渴望。强烈的反差与比较,就是因为女孩有强烈的渴望。作为高年级同学,读到此处,你必须会批注下内心的梦想。你还会继续追问:幸福的获得仅仅是内心的渴望吗?

  生;不答。

  师;不怕没问题,还是回到课文,再回到课文,读读刚才读到的句子。

  生读。

  (出示的她在人世间的痛苦的句子)

  师:咱们一点都不变,只作一点小小的主角体验,把小女孩换成你,走进故事,比较一番,体验一番。

  师:你一双小脚……你的情绪?

  生:愤怒,气愤。

  师:一整天下来,却在一座房子的墙角……

  生:很害怕

  师:最终,你的面前只是一堵……你又会

  师:课文里写到愤怒等情绪吗?课文里究竟是藏着小女孩一动不动的心呢?那么此刻,请你拿起笔,应对那么多的苦难与痛苦,你必须有话要对小女孩说,把你最想说的批注在旁边。

  生边读边批注。

  生:苦难与挫折打不垮你的心。

  生:你从不抱怨。

  生:没有一丝的抱怨。

  生:一点怨言都没有

  师:我听到了忍受。

  生说。

  师:你忍受了一切,你用死亡的微笑回答一切。

  生说。

  师:一个个为什么就意味着她的与众不同。

  你们说的不就是女孩内心的灵魂吗?被你们揭示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心?

  生:善良的心

  生:忍受的心

  生:不抱怨的心。

  师;承受,忍受,不抱怨的心。这样的一份忍耐与忍受(板书:隐忍)用一个词说:

  生:隐忍。

  师:这样的隐忍是应对苦难的理解与忍受,却不放下心中的渴望与期望。

  我们发现,最终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一颗隐忍的心,渴望不放下梦想。快看啊,不正是你们说的那样吗?(出示:飞到哪没有……)

  生读。

  师:天堂里课堂里已经出现了。奶奶告诉她,读

  生读星星一句。

  师:叶君健爷爷译文最后有一句:她们和上帝在一齐。写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和上帝在一齐,就是和什么在一齐?

  生:和幸福在一齐

  生:和善良在一齐。

  出示: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安徒生。

  师:原先我们自己解读到的对苦难的承受与安徒生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体会到了女孩内心的渴望,追求幸福的途中是最幸福的。所以,女孩是

  生:是幸福的。

  师:有隐忍和渴望的心才和上帝在一齐。我们已经完全超越了现实的理解,读到了西方文化背景上的理解。安徒生在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到:

  那些冷漠的人根本看不到幸福的存在……他们离上帝太远。他们不明白,小女孩以前多么

  生接读。

  师:然而我们这天的两节课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又从西方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到小女孩的的确确是幸福的。

  生读这段话。

  师:读到此处,看黑板,无论从现实还是文化的角度我们丰富了视角,归功于谁?

  生:安徒生。

  师:这个故事此刻读起来不再凄惨,而是有一种凄美在心头。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光明,充满对幸福完美的渴望。那么,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也飞走了。留下这些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该怎样办呢?

  生:乐观向上。

  生:充满自信。

  生:珍惜生活。

  生:有一颗隐忍渴望的心。

  生:忍受穷人

  师:不是忍受他们

  生:理解他们

  师:不是理解他们,是赋予他们

  生;爱

  生:渴望未来。

  师:小女孩相信未来。幸福就在她的眼前。

  从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之中,我们体会到在座的各位体会到最终回归的都是我们此刻的心,交流的心感受到我们彼此需要爱的警醒与生命的警觉。因这样的阅读变得高尚。……如果生活如此苦难,我们也要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孤独中渴望慈爱,在痛苦中追寻快乐。

  你有一颗隐忍与渴望的心,你就能获得

  生:自己的幸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五):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当时她冷饿到了极点,实在无法控制自己,最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第二根……她从五次点燃的火光中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了,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小女孩看到的幻象都是作者的想象,是合情合理的,贴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作者透过这个凄婉的故事,也充分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比较熟练,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忙学习,有一部分学生还能制作简单的电子制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必须的自学潜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潜力较强。

  3.学生对十九世纪丹麦的社会状况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我借助于制作的课件、录象,合理运用创造思维与个性教学的十大策略中定时打破、创造过程、容忍暧昧、辨认、科技综合五大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资料,突出教学训练重点。

  2、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出重点

  师:同学们必须都读过童话故事,那你们当中有没有谁明白“安徒生”呢?

  生: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

  师:你们了解他的作品吗?

  生:他的作品有《拇指姑娘》《丑小鸭》《沙丘的故事》等这些作品我都读过。《拇指姑娘》主要讲了拇指姑娘虽然身材小得微不足道,生活环境艰苦,但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还尽量关心别人。但她具有伟大高超的理想,她向往光明和自由。她尽一切力量救活了生命垂危的燕子。最后她和燕子一道,飞到一个自由、美丽的国度里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师生一齐透过网络查阅安徒生的资料。我们透过Internet进入搜狐网站,使用它的搜索引擎,就可查到安徒生的许多资料。如《跳高者》《风车》《民歌的鸟》等,他的童话故事集中就收集了160篇,他不亏为世界“童话之王”……(注重学法的引导,看书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网查阅资料更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透过让学生述说及借助于网络查阅资料,既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潜力)

  师: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他的一篇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回到主页面。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资料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

  生:(齐)懂了,记住了。

  师:老师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故事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样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

  (老师对学生的读有要求,听有要求说也有要求。这既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分析、归类潜力的培养。)

  师:哪位同学先说?(一女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他细听。

  生: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师:说的真好,此刻我们就一齐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二)、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自读1-4自然段,细心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师:从哪里看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学生自读自悟,能够用读画、议的方法解决问题。)

  生(1):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

  生(2):我从“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明白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惨,她一个人生活在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生(3):“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必须会打她的。”体会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师:大家同意她们的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可怜的小女孩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倍受饥寒交迫的折磨,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最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

  (三)、细读感悟,深谈体会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学习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其他学生谈感受,或提问题。(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并做以汇报。同时指导精读,要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应对火炉喜悦舒服的感觉,读出火柴熄灭后的冷酷无情。学生在评读理解的过程中,使感情得到升华。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了,资料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师:谁先汇报你自学的状况?

  生(1):大家请看第五自然段的第二行:“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最后抽出了一根。”怎样理解?

  生(2):这两句描述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那里“一把”和“一根”构成比较,突出了小女孩的胆怯心理。因为家中太穷,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那里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内含担心爸爸责备的意思。

  生(3):最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这种状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

  生(4):第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生(5):我推荐我们小组读读,大家同意吗(看课件,理解,教师板书。)

  2、小组自学研讨其他四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教师相应板书)教师要参与其中充当学生的主角,体现新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教学的民主性。要求是:读中有悟,悟中有题。(可联系课文前后,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多角度,深层次地谈,一生谈到那里,其他同学对此处有新的见解可直接站起来说。)

  3、小组分别按以上的方法自学其他部分。

  班上交流:有的在理解中看课件

  生(1):老师,我想谈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赶紧”、“一大把”体现了小女孩见到奶奶的急切情绪。

  生(2):老师,我觉得是小女孩对人间温情的渴望更深刻。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你们能读出来吗?

  生(3):老师,我想提个问题,第十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你是怎样理解的?一连用了三个“没有”,更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小女孩被寒冷、饥饿、痛苦折磨死了。

  生(5):老师,我再补充一点,说明小女孩只有死,才能摆脱这样不幸的遭遇。更说明社会的黑暗与冷酷。

  师:你们回答得真精彩。这一段怎样读好呢?

  生(6):见到奶奶,小女孩的情绪是多么高兴啊,因为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这种情绪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情绪,要读得快些。和奶奶在一齐时,要读出完美的感受。

  生(7):我想读这一部分,大家同意吗?

  师:老师给你们配乐好吗?谁想向他挑战读?

  (可采用单人、小组挑战读。体现读的指导。)

  生(8):我推荐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在学生理解畅谈时,可随机出示课件中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及对应的文字。教师相对板书)

  师:我给你们提个问题好吗?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

  生(9):因为小女孩当时饥寒交迫所以会幻想到火炉、食物。她也想和其他人一样得到快乐,所以她幻想到。

  生(10):小女孩当时冷饿到极点,已神志不清了,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也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

  师:你回答得真全面。(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在感情的朗读中,使理解进一步升华,体会到小女孩在得不到别人的关心时,幻想到了疼爱她的奶奶)

  4、学习第三部分(最后2个自然段)

  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感受、质疑,班上交流。

  师:读到那里心里真不是滋味,小女孩的命运太凄惨了。谁能谈谈对文中最后一句话中两个“幸福”的理解?

  生(11):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证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就彻底幸福了。

  (四)、知识深化,扩展延伸

  师: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帮忙她吗?你想怎样做?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如果能够的话,你们能为她改写命运吗?写一篇小故事来帮忙她吧!(激发学生的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小女孩的经历部分及小女孩擦燃火柴想象的部分。

  3、透过文本细读及分析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资料,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并透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透过文本细读及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资料,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过程:

  一、比较导入。

  (课件出示学生平时快乐场景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谁?你们幸福吗?

  师:是呀,同学们的童年是多么完美呀,但是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的命运和我们的很不相同,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7卖火柴的小女孩。师指板书领读。)

  二、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你能简单介绍安徒生吗?(课件:安徒生照片)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不幸。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余篇,著有《丑小鸭》、《小克劳斯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

  三、初读,词语认读,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都明白很多安徒生写下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此刻就让我们一齐重温这个故事吧,首先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也进行了预习,此刻老师就要检查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状况。注意读准字音,请一组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读,其他同学跟读。(课件展示生词)

  哆嗦、披肩、堵住、灌水、火焰、搂着、火柴梗、幸福

  师:相信同学们一会再次读文章时必须会把这些词语读准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品读,重点语句理解,透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小女孩卖火柴的经历。

  师:(课件提示: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经历了什么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品读课文吧。

  师:请XXX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一句描述小女孩样貌的句子。

  生读,画句子。

  师:谁找到了说一说?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师:(课件展示)请你小声自由读一读这句话,注意画线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给你怎样的印象。

  小女孩当时必须很冷,因为当时天气又冷又黑、很恶劣,但是小女孩还是没有戴帽子,穿棉鞋,她穿得很单薄。

  师:很准确,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小女孩必须很——冷。(板书)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练读。

  师:谁来再现这位可怜的小女孩。(课件配乐配图)

  师: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几处(课件展示)同桌合作读文章2——4自然段,继续找描述小女孩的句子,画下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边读边画。

  师:好,谁想说说。(结合生的发言课件展示并板书)(每部分给学生练读的时间,之后分小组汇报朗读。)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我从这两句中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她那么冷却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她还得继续卖火柴。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小女孩当时很饿,因为这是大年夜,家家户户都就应在温暖的家里吃年夜饭呢,小女孩却在外面光着头赤着脚卖火柴。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小女孩很可怜,她当时必须又冷又饿,她还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必须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五、品读,重点语句理解,透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小女孩想象的画面。

  师:在这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饿,她是那样的可怜,蜷缩在角落里的小女孩擦燃了火柴。(课件出示:请快速浏览5——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一共产生了几次幻觉,并圈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

  小女孩一共产生了4次幻觉,第一次:火炉;第二次:烤鹅;第三次:圣诞树;第四次:奶奶。(板书)

  师:(课件展示:请选取一次小女孩的幻觉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觉,并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语和同桌说说。)

  第一次:火炉,小女孩想要得到温暖;第二次:烤鹅,小女孩想要得到美食;第三次:圣诞树,小女孩想要得到快乐;第四次:奶奶,小女孩想要得到疼爱和幸福。(板书)

  生汇报,师适时朗读指导,重点领读训练呼唤奶奶的部分。

  小女孩想要得到温暖,因为当时——又冷又黑;小女孩想要得到美食,因为她当时——又冷又饿;小女孩想要得到快乐,因为——她的童年没有快乐;小女孩想要得到疼爱,因为——没有人疼爱她,因为——她想和奶奶一齐去找到幸福。

  师:(领读最后一段,课件配乐)

  六、总结全文,读诗写话。

  师:尽管在这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尽管小女孩又冷又饿,尽管她是这样的可怜,但小女孩仍有自己的向往,仍有自己的幸福,仍有自己的期望。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如果文中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呢?

  (课件展示)

  生试说。

  师:也有一个9岁女孩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课件出示小诗)想读的同学能够和老师一齐读。

  师生共同读诗。

  七、作业。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需要我们同情和帮忙的人,比如最近的南方旱灾、玉树地震,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我们生活在此刻这个社会中真的很幸福也很幸运,但是在安徒生所处的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就没有这样幸运了,所以安徒生只能透过自己的笔来表达他对这些不幸的人们的同情与关爱,相信同学们重温这样的故事必须会有更深的体会。

  (课件出示:用这天学习到的方法继续品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读出自己的感受并写下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七):

  【设计理念】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北师大的肖川教授这样说:“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仍然快乐地追求幸福,这样的教育就成功了。”本堂课

  就是整合朗读、想象、比较、批注等方法,引领孩子走进小女孩的心灵,读懂小女孩的渴望与追求,进而更深一层感受小女孩现实的可怜,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汲取应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预设目标】

  1.借助语言文字,透过自读感悟,感受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

  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2.将残酷现实与完美幻景,在四次擦燃火柴中比较阅读,逐渐感悟小女孩

  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在学文中渗透“以喜衬悲”的写作方法。

  3.感受小女孩的幸福,让孩子在小女孩身上看到如何应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T:师伴乐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前半部分: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教学反思:教师的伴乐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冰天雪地,冷酷无情的世界,本环节起到了渲染气氛,承接第一课时的作用。在课上,感觉学生确实静下来了,走进去了,课的基调也铺好了。)

  T:小女孩生活的那个世界是多么冷酷,充满了——

  S: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看板书说)

  T:她是如此——

  S:可怜。(看板书说)

  T:带着这种感觉齐读课题——

  S: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反思:那里是对第一课时的回顾和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实践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时间花得比较多。如果让学生自己读,会有怎样样的效果呢?这是我此刻一向在思考的问题。)

  一、渴望幸福

  T:然而,谁也不明白,这个又冷又饿又孤苦的可怜的小女孩——(出示结局段落)

  S:谁也不明白她以前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T:看到这个结局,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如果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局限于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那么安徒生童话的魅力估计不会散发上百年。由同情可怜到渴望幸福是本课的第一个波折。)

  S:为什么说这么可怜的小女孩作者却说她是幸福的呢?

  T:是啊,这不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吗?

  S:这个小女孩太悲惨了,只能太幻想中得到幸福。

  S:我为小女孩感到愤愤不平,富人们都能太暖和房间里过大年夜,但是她却冻死在街头。

  T:你为小女孩鸣不平是吗?

  S:我觉得小女孩真正得到了解脱,再也不要在人世间受苦了。

  T:真是个善良的孩子,你期望她能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是吗?

  (教学反思:在学生各抒己见中,教师相机引导提升。)

  T:是啊,这样的结局让我们觉得小女孩悲惨、不幸,为她鸣不平,甚至期望她得到解脱,而这样的小女孩作者却说她是幸福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中去,走进小女孩的内心,看看她有过哪些完美的东西呢?(指名板书)

  (教学反思:用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再读课文。但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过于仓促。)

  S:生在四次擦燃的火柴上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T:我们来看一看小女孩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第一次看到了——

  S:大火炉。

  T:第二次——

  S:烤鹅。

  T:第三次——

  S:圣诞树。

  T:第四次——

  S:奶奶。

  T:为什么小女孩会有这些完美的幻景呢?

  S:因为她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寒冷、饥饿、孤独和痛苦,所以她渴望得到这些。

  S:因为她此刻很冷所以她看到了大火炉,很饿,所以看超多了烤鹅,很孤独,想得到祝福和快乐,所以她看到了圣诞树,现实很痛苦,所以看到了奶奶。

  T:你说得很具体,还有谁能说说——

  S:我觉得是因为小女孩生活的社会根本不能得到这些东西,安徒生又想让很多象小女孩这样的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T:你还想到了其他的小女孩。

  S:我觉得小女孩太穷了,她把一切都寄予到幻想当中。

  T:说得真好!让我们好好地看看这些幻景吧!

  第一次,她看到了一个——

  S:大火炉。

  T:谁来读读——

  S:学生读——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T:你读出了什么?

  S:这个大火炉很暖和。

  T:请你读出暖和——

  T: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大火炉——

  S:能够给小女孩带来温暖的大火炉。

  T:请你读出那份温暖——

  T:请你把温暖两个字写到第一次的下面。

  T:这个大火炉给小女孩带来了——

  S:温暖。

  (教学反思:读得还不够充分,如果能利用现实的寒冷体验,或许理解会更深刻,读的效果也会出来。)

  T:第二次他又看到了什么?

  S:烤鹅。

  T:出示: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向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T:谁来读一读——

  S:一生读。

  T:你读出了什么?

  S:我觉得这只烤鹅很神奇。

  T:为什么这样说?

  S: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一向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烤鹅都会走路了!

  T:请你读出神奇——

  S:这是一只喷香的烤鹅。

  T:请你读出它的喷香——

  T:多么喷香,多么神奇的烤鹅啊!看!它摇摇摆摆地走来,要为小女孩送去什么呢?

  S:食物。

  S:温饱。

  T:温是指温暖,换个词怎样说?

  S:饱餐。

  T:你能够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T:同学们,太有意思了!烤鹅明明不会动,但是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它正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

  (教学反思:一只喷香的,神奇的烤鹅像真的出此刻同学们面前一样。)

  T: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圣诞树啊?

  T:出示: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S:这是一棵美丽的圣诞树。这棵圣诞树比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S:这是一棵神奇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这些画片都会向她眨眼睛呢!

  T:是啊,不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吗?这些美丽的画片不正是你们的完美的心灵吗?此刻你正向这个小女孩眨眼睛呢,你会跟她说什么,送给她什么祝福?

  T:出示句式:小女孩,————————————。

  S:小女孩,你实在太可怜了,我为你感到不公!

  S:小女孩,愿你得到真正的幸福。

  S:小女孩,你肯定能得到自己的享福的,你的奶奶已经快要来接你了!

  T:你期望她得到幸福是吗?

  ……

  (教学反思:当初设计这个句式训练的时候觉得肯定能给课堂带来亮力的一笔,没想到孩子们的表现却异常冷静。)

  T: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

  S:开心。

  S:激动。

  S:幸福。

  S:快乐。

  T:请你把快乐两个字写到黑板上。

  T:这么可怜的小女孩不仅仅期望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

  S:奶奶。

  T:出示:

  S:“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明白,火柴一灭,

  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T: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

  S:孤独。

  T:她将获得奶奶的——

  S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八):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下面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注意全部听完后,再动笔写。擦燃、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动笔默写)

  师:此刻看老师在黑板上默写,请你校对。听写的词语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个别学生有错)

  师:写错的同学请说说都错哪儿了?

  生:我将“烤”写错了,多写了一横。

  生:“诞”,右边写成了“廷”。

  师:好,看仔细了,也记住了,立刻订正。

  生:(快速订正)

  师:同学们,请你用上这五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好吗?来,先轻声自由说说。

  生:(自由说)

  (既是富有新意和实效的词语默写检查,也是课文资料的巧妙梳理。把五个词语连说,更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师:好,谁先来说?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幻景,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师:说的好,不仅仅能用上这五个词语,而且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第二段的资料。这天这堂课我们要着重讨论、学习这些幻景,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中有关描述幻境的语句,先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说。

  (由课文资料的概括,直接转入对发现目标的揭示,不停留于情节,而启发思考对幻景怎样描述的探究。)

  生:(读课文)

  师:能说了吗?

  生:这些幻景是幸福的。

  生:我觉得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妙的感觉。

  生:不,就应是完美的感觉。

  生:我感受到幻景显得很温馨。

  生:好象梦幻一样的。

  师:你看用词多么丰富啊。大家感觉到实在太“完美”了。同学们,此刻就让我们和小女孩一齐来感受这些完美的幻景吧。请看(录像;幻景中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出现时的片断)高兴时你能够笑,也能够叫。

  生:(看录像,高兴、激动)

  师: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是烤鹅出现的幻景。

  师:为什么?

  生:因为烤鹅正冒着香气,能够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师:说得好。

  生:我喜欢出现火炉这次幻景,因为火炉很温暖。而当时小女孩感到很冷。

  生:我还喜欢圣诞树出现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而且圣诞树很美。

  生:这些幻景我都感兴趣,但最让我喜欢的……

  师:印象最深的?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的慈爱,她是惟一疼爱小女孩的人。

  师:就像你们说的,看了录像中这些幻景,我们已被深深打动。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再读有关语句,读出“完美”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能够多读几遍。

  生:(有感情地读四词幻景,师个别点拨)

  (所体会的幻景越完美,与出现破灭的结果一旦相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师:好,谁愿意先读,就读你感兴趣的那次幻景。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好,想想该怎样读?

  生:“火柴燃起来了……一向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就应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妙的是”,就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分别说)奇妙的,美妙的,搞笑的。

  师:对呀,是奇妙的,同样像“跳”、“蹒跚”、“一向”都就应强调。好,谁再来读,就从“更妙的是”开始。

  生:“更妙的是……一向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就应抓住关键的字词作出语气上的处理。

  生:我读“火炉”这次幻景,“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真好,尤其是“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读得真舒服啊!来,我们齐读这句。

  生:(齐读)“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你看,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只火炉就是这样温暖。

  生:我读奶奶这次幻景。“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此刻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很好,突出“那么温和,那么慈爱”。之后读。

  生:“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你读得真幸福啊。来,想读“美丽的圣诞树”这次幻景的同学请起立。(几乎全班同学都起立)我们齐读,想想该怎样读,准备——开始。

  生:“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师:很好,之后读。

  生:“翠绿的树枝上长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在向她眨眼。”

  师:“在向她眨眼”是美丽的,突出“眨眼”,再读一遍。

  生:“在向她眨眼。”

  (紧扣完美的幻景的具体描述的句子,加深学生的感受。朗读训练到位,教师从旁边点拨,突出“完美”。)

  生: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师:你说。

  生:小女孩的眼前怎样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

  (学生有了读中所产生的真切感受,才会这样生疑,去探究幻景产生的原因。)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就应多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书,想一想。

  (提出问题,又趁势回复课文,再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交流。)

  生:因为当时小女孩又冷又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还有孤苦。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幸福,所以当她擦燃火柴以后,幻想中,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原因的比较,很大成分上是学生自读后产生的认识。由不同的需求渴望,才分别产生不同的幻景,现实中的小女孩多么寒冷、饥饿、痛苦、缺少疼爱。)

  生:(读课文找句子)

  师:来交流一下。

  生:当火柴灭了以后,这些幻景都不见了。

  师:文中哪几句话写这样的结果呢?

  生:“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很好,还有吗?

  生:还有“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红线”。

  师:(实物投影这三句话)来,我们读读这三句话,“她坐在那儿……”

  生:(自读后再齐读)

  师:这三句话都是写火柴灭了以后留给小女孩的结果,再读读,想一想这三句话你读懂了哪几句?

  (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教学处理,突出体现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自己能读懂哪句交流,教师尽能够引路指点。)

  生:(轻声读,思考)

  师:好,谁先说?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它是讲火柴灭了以后,烤鹅没有了,留给小女孩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师:不错,请注意“墙”。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讲火柴灭了以后,烤鹅不见了,留给小女孩的只有饥饿。

  师:真好,你想得更深刻了。

  (以此评价,激发学生深入发现,广泛交流。)

  生:我读懂了第一句。它告诉我们当火柴灭了以后,留给小女孩的只有一根火柴梗。

  生:也就是说,火柴灭了以后,火炉不见了,那么也就是温暖没了,留给小女孩的就只有寒冷。

  师:讲得多好呀,那么第三句呢,想想为什么要写星星?

  (指引思路,相信学生必能有所发现,广泛交流。)

  生:这颗星星其实就是小女孩的灵魂。

  生:说明小女孩快死了。

  师:具体说说。

  生: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联系下文,讲得好。

  生:这颗星星还让她想起了奶奶。

  师:小女孩想起了奶奶是因为──

  生:奶奶是惟一疼她的人。

  师: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位惟一疼她的奶奶竟然出此刻亮光里,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体会一下当时的情绪,想想该怎样读第十节,先自己练练。

  生:(自由朗读)

  师:好,谁第一个读。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感人多了,之后读。

  生:“啊!……就会不见的。”

  师:不错,再请一位。

  生:“奶奶……就会不见的。”

  师:两位同学都念得好动情。朗读这段话我们还有注意“啊”、“吧”这两个语气词。想一想语气处理。

  生:是激动的。

  生:渴望的。

  生:乞求的。

  师:是的,几乎是哀求的,同时还要强调两个“就会不见的”。让老师也试试好吗?“啊!请把我带走吧!……就会不见的。”(哀求、迫切)你们再读读。

  生:(有感情地自由读。)

  师:好极了,我甚至已经看到了几双含泪的眼睛。(示意坐下)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个性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实物投影两次擦火柴:①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最后抽出了一根。②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读读这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充分运用句间比较,深入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生读句,思考。)

  师:来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不敢的,之后她又敢了。

  师:她怎样敢了呢?

  生:因为她实在太冷了,她想温暖一下。

  师:很好,之后说。

  生:最后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是没有思考过的,毫不犹豫的。

  师:讲得好。

  生: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犹豫的,第五次擦火柴,小女孩是很干脆的。

  师:好极了,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这几个词中体会到的,“一根”、“最后”、“赶紧”、“一整把”。

  师:还有吗?

  生:还有,“敢”字也充分反映了她开始时的犹豫、害怕、紧张的情绪。

  师:对了,“敢”吗?意思就是不敢。那么小女孩一开始时为什么要犹豫,而最后又为什么如此果断呢?

  (相互比较中,学生发现源越来越丰富,感受也越来越强烈。紧紧扣字扣词地领悟语言材料蕴含的意思,文章被嚼得越来越有滋味。)

  生:小女孩犹豫,因为她怕父亲要打她。

  生:因为小女孩是卖火柴来挣钱养家的,擦了火柴就不能卖钱了,那么家里人又要挨饿了。

  生:小女孩不敢,因为她的火柴是要卖钱的,但之后她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擦了一根来暖和暖和身子。

  师:最后竟敢擦着一整把火柴,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要留住奶奶。

  生:因为小女孩想反正都快死了,她只想留住奶奶,她什么都不顾了,所以擦着一整把火柴。

  师:你们讲得多好!抓住了重点句、重点词,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样抓住这几个重点词,我们也要读出这两句话的不同语气,谁来读?

  生:“她敢从……吗?她最后抽出了一根。”

  师:不错,“吗”读得再轻些。“最后”再强调些,再请一位试试。

  生:“她敢从……吗?她最后抽出了一根。”

  师:很好,读第二句。

  生:“她赶紧……要把奶奶留住。”

  师:就学着她的,强调这几个重点词,我们齐读。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太虚弱了,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出来没有像此刻一样高大,这样完美。看这段话。(实物投影“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同学在读幻景的时候已经念到了,此刻我们再来读这段话,个性注意“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一处,边读边想,也能够互相讨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推进发现,求得在原有基础上,有更深切的感受。)

  (生读读,想想,议议。)

  师:好,来说说,你能理解多少就说多少。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小女孩死了。

  生:这句话说明了女孩跟着她奶奶到天堂去了。因为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天堂。

  生:小女孩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

  生:我想小女孩是很可怜的,因为她是被活活饿死、冻死的。

  (透过幻景与现实的比较,进一步发现小女孩的命运之悲惨。)

  师:是的,就像你们所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是可怜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就应得到的,而对小女孩来讲,在当时冷酷的现实生活中她却什么也得不到,她带着她的寒冷、饥饿、痛苦飞走了,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就是她的可怜之处。体会到了这些,想想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话呢?谁先来试读?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好,个性是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几处的处理,大家听清了没有,他是越读越──

  生:轻。

  师:对了,我记得一开始大家在读幻景的时候,有同学读得很幸福,很激动,越读越高。此刻他越读越轻,两种处理效果,哪一种更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呢?来,自己再读读。

  (朗读处理的比较,信手拈来,运用娴熟,效果很好,体会更加至诚至深。)

  生:(有感情自由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越读越轻。)

  师:好极了,越读我们心里越难受,情绪越沉重,对小女孩可怜的遭遇越同情。让我们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小女孩就这样飞走了。如果说小女孩擦火柴出现幻景反映了小女孩的可怜,那么小女孩死后的情景则是更可怜的。这待我们下堂课再来共同讨论学习。

  附:板书

  可怜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渴望幻景

  寒冷(温暖)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擦火柴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苦(幸福)奶奶

  (冷酷)(完美)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九):

  点击《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教学

  5月23日,首届全国“两岸四地同文异教”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逸夫会馆拉开帷幕,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11个省市自治区的四百多位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本刊记者陶继新应邀在现场对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专家评点”。本刊选取了江苏省张家港教研室钱爱萍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和她的以《有文化地炒鸡蛋》为题的现场发言,以及陶继新先生的现场点评《优秀老师要有文化素养圈》照录如下,以飨读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钱爱萍

  师: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过许多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其中最感人的作品。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卖了一整天火柴,最后冻死街头,这情景化为永恒的痛,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每读一次,心就痛一次。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小女孩,最适宜?

  生:感人

  生:痛苦

  生:可怜(生写黑板上)

  生:悲惨(生写黑板上)

  生:凄美动人

  师:小女孩有多可怜?继续读课文。

  出示: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两生读。(教师评价正确、流利。)

  师:再读。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生:打动我的是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这天是大年夜,但是她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是十分难受的。

  师:一个词打动你!当时的天气呢?再读第一句。

  生读后:她必须十分冷,冷极了。

  生:打动我的是大年夜。因为每当过年,家里都是欢声笑语,但是这个小女孩,却独自一人在街上走。

  师:她发现很重要的一点:故事发生的时间。一齐来看: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个性强调:最后一天——大年夜,这天是平安夜啊!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啊!这一天,别人家全家团聚、高高兴兴装饰圣诞树、舒舒服服地烤着火,准备平安夜精美食物,多快乐哪!可这个小女孩却一个人在街上走着。还得不停地叫卖“卖火柴哟卖火柴”!这是鲜明的比较,强烈的反差,我们读着读着觉得她

  生齐说:很孤独!很可怜!

  学生再读这两个句子。深情地。

  师:安徒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作家,他的童话内涵十分深刻。下面我们继续往下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交流你读后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

  生读:“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着一双很大的拖鞋。说明她家里很穷,连双鞋都没有。

  生读: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必须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能够灌进来。

  生:“她觉得更冷了”,说明她身上冷,心里更冷。

  师:这时候小女孩已经冷得蜷缩在别人家的墙角里了。别卖火柴了,小女孩,天已经黑了,街上只剩下你一个人,快回家去吧。

  生:她不敢回去,因为没有挣到一个钱。

  生:她没有妈妈和奶奶了,爸爸会打她!

  师:肯定?

  生:肯定!

  师:透过读句子表示肯定。

  生再读,突出“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必须”等词语。语气更加坚定。

  师:小女孩身上冷,心里更冷。可怜的小女孩啊,爸爸再凶,家总是家呀,别卖火柴了,快回去吧!

  生:不能回家!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顶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能够灌进来。

  师:家里有多冷?

  生:很冷,“风还是能够灌进来的”,风很大。

  生:“灌”说明风很强烈,家里很冷。

  生再一次读句子。(语感较好)

  师:嗯,浑身都觉得冷。

  另一生再读句子。(语感很好。)

  师:嗯,冷得无处可逃!

  又一生读句子。(语感一般)

  师:感觉风不大,不冷。

  生再读。

  师:有进步!

  师:小女孩多冷哪,宁愿蜷缩在别人家的墙角里了,也不敢回家,有家不敢回,这叫

  生发自内心地言语:无家可归。

  师:心里凉啊,凄凉!

  生着急地:老师,我想到了第二节。因为一整天独自一人在街上走,如果有人买一个火柴,还能够给她一点钱,回去还有一个交代。但是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师之后说:意味着谁也给她一点点帮忙,谁也不在乎她的叫卖声。(生点头)

  生:除了“冷”,还看到人们没有给她一点点帮忙。(生愤愤不平)

  师:是啊,人情为什么这么冷漠呀!

  师:小女该快冻死了也不敢回家!她痛苦地明白家里等着她的不是温暖的怀抱,而是爸爸的毒打!痛苦像一张无边的网,到哪里都一样,看不到尽头!

  学生深情朗读这段话。

  生读: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但是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生:她注意的是烤鹅的香味,她必须十分饿,想吃又吃不到,十分可怜。

  师:对一个在大年夜走了一天,饿了整整一天了的小女孩来说,美丽和烤鹅,谁更有吸引力?街上飘着的烤鹅的香味,她必须会贪婪地闻着,吸着,一丝丝的香味都不放过。要是能吃上一口烤鹅,哪怕是一小口,她多么渴望啊。

  生沉浸在情境中:她完全被烤鹅的香味吸引住了,饿的快昏过去了。(掌声)

  生:饿得忘记了一切!

  师:烤鹅吸引了她所有的注意力,周围的一切,包括美丽,都仿佛消失,一个人到了这种程度,她真的是——

  生:她必须是饿极了,真可怜!

  生:她那么漂亮,我觉得心酸。她长得越美,就觉得越心酸!

  师:你有文学家的感觉!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杯具就是把人类最完美的东西毁灭在你面前!越美越悲!

  师:课文1-4自然段,写出了小女孩苦难的现实生活,这个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还不得在街上卖火柴,这叫可怜;走了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没得到一个钱,这叫可怜;之后快饿死了冻死了也不敢回家,这叫可怜。可怜的小女孩,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的结局是在大年夜冻死的。课文最后写道:

  出示:谁也不明白她以前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跟这她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生:她那么可怜,哪来的幸福!

  师:两个幸福指什么?

  生:后面一个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幻象中的幸福。

  师:小女孩濒临死亡擦亮火柴,出现了种种幻象,感受到了幸福?我们一齐来读,来感受小女孩的幸福。

  师生读5-10自然段。随机读书指导。

  师:看图,看到奶奶,小女孩掀起奶奶活着的时候对她的疼,对她的爱。此刻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奶奶活着的时候,怎样疼爱她?在她感到寒冷时

  生:奶奶摸着她的头说:孩子,不要害怕,要勇敢应对挫折。

  生:奶奶回告诉他,孩子,你要怕,有奶奶和你在一齐。

  生:奶奶会省下吃的给她吃。

  师:奶奶是唯一疼她爱她的亲人,看到奶奶,小女孩看到了摆脱苦难生活的一线期望,多么想留住奶奶,永远好奶奶在一齐,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叫起来。

  多名学生读:“奶奶……”

  急切,大声地、激动地、着急地、迫不及待地……

  师接读:“于是,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师:你可明白小女孩的幻象中为什么会出现慈祥的奶奶?

  生不约而同地说:那是因为没有人疼爱她。

  师:你可明白小女孩的幻象中为什么会出现温暖的火炉?

  生自由说:那是因为她实在太冷了!

  师:你可明白小女孩的幻象中为什么会出现喷香的烤鹅?

  生:那是因为她太饿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美丽的圣诞树?

  生:那是因为那天是大年夜,她渴望得到快乐。

  师:小女孩追求的幸福就是吃饱穿暖,有亲人的疼爱!这样的幸福她能得到吗?随着火柴的熄灭,一切都消失了。幻象和现实又一次强烈比较,幻象越幸福,反过来说明现实越悲惨!等待她的结局只有一个。

  师读: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稿,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感到十分难过,她死了。

  生:她去了一个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她解脱了。

  师:“解脱”,人只有在生不如死的时候,死才是一种解脱。小女孩可不想死,可现实充满苦难,看不到尽头。

  出示: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明白她以前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作者却写她“嘴上带着微笑”,还让“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写?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在幻象中离开了世界,在天堂和妈妈在一齐。

  生:她死了,幸福地走了,另一个世界里,小花向她微笑,永远和奶奶在一齐。

  生:她走了,再也不用受苦,她摆脱了,和奶奶在一齐。

  师:想明白老师写了什么?

  生:想!

  师:小女孩过早得离开人世,结局那么悲惨,老师不想让新年的太阳升起来,想这样写:第二天,天阴沉沉的,冷得可怕。狂风怒吼,大雪纷飞,雪花落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越积越厚,看不清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了,只看到她的手举在胸前,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学生十分专注地听着。

  师:感——觉?

  生:感觉很悲惨,天阴沉沉的觉得她可怜你。

  生:我觉得很心痛。太阳都躲在里面不敢出来了。

  师:但是安徒生怎样写?“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很揪心。她离开了人世,她再也看不到太阳了。

  师:你有安徒生的感觉!

  生:我认为上天对她很不公平,她那么美丽,这么早死了,很可怜。阳光让她感到温暖。

  师:你很有同情心。

  生:我感到惋惜,她没看到新年的太阳就离开了人世。

  (听课老师鼓掌)

  师:你很善良

  生:觉得更难过,因为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但是她的生命已经画上了句号。

  (掌声又响起)

  师: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感受不到光明和温暖了,童话大师安徒生就是用这样凄美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女孩的悲惨结局。

  (音乐响起)让我们全体起立,一齐来读这两个段。

  师生入情入境地朗诵课文。

  师: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遥远,在那个社会,贫富不均,人情淡漠。其实,人们只要付出一点点的关心,一点点帮忙,小女孩也许就不会悲惨地死去。

  在哀婉曲折的乐曲声中下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并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关注课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虚实结合写法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透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潜力、透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潜力、口语表达潜力。

  3、培养学生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资料,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从“组”导入,读题激趣。

  1.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国的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名篇名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四组课文,去品味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精神文化大餐吧!

  2.阅读这组课文时,要做到什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齐读“阅读时要把握主要资料,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把课本翻到66面的单元导读,把这句话画下来,我们就学习用这种方法,一齐来学习第一篇外国文学名著。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

  过渡:此刻让我们一齐走近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看看在她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分哪三个部分,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每部分拟上小标题。

  2.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些词语。哪几个字的读音需要个性注意?指导写“兜”字。

  3.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哪三个部分来写?说一说你的小标题。卖火柴(1-4)擦火柴(5-10)冻死了(11-12)[板书]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手指板书学生齐说)的故事,同学们我们在阅读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时候,就能够采用抓每部分主要资料的办法,很快的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

  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板书]那文中的小女孩到底怎样可怜?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她的可怜的?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

  三、感受可怜,唤起同情。

  1.首先,我们来看卖火柴这部分,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1-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画下来,圈一圈重点词语,读一读句子,体会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2.交流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

  师:这又冷又黑的晚上是哪个晚上?(大年夜)作者强调了这个又冷又黑的夜晚就是――大年夜。你的大年夜过得怎样?(温暖、团圆、完美),可小女孩的大年夜呢?(孤独、寒冷、充满黑暗的)在小女孩当时的社会中,富人们的大年夜也是这样快乐幸福的,可小女孩的大年夜却如此凄凉、如此悲惨,从这鲜明的比较中,更反衬出了什么?(小女孩处境的可怜,生活的悲惨)。此时作者对小女孩充满了怎样的感情?(同情、怜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却如此可怜,生活这样悲惨,是多么令人同情、怜悯啊!带上你的体会读――

  师:你很会抓细节,关注了小女孩的动作,那小女孩此时的情绪怎样?(十分害怕,因为回家爸爸肯定会打她。)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感情,你学习真有方法。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读――过渡:还有哪些句子?

  师:你从哪些细节描述,哪个词中体会到什么?他关注了小女孩的神态,刚才还有同学关注了小女孩的外貌。

  师:小女孩又冷又饿,不停地打着哆嗦,她是多么可怜啊!读――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小女孩却无心注意自己的美丽,因为寒冷和饥饿像魔鬼一样侵蚀着她的身体,读?――

  师:安徒生心中充满百般怜悯,万般同情,发自肺腑地感叹――(可怜的小女孩!)

  师:安徒生就是这样用心灵深处的感叹,用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述向我们展现了小女孩的可怜。

  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小女孩会注意什么?她还可能会注意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内心的渴望。)

  师:一片灯光,一只烤鹅,难道这愿望很奢侈吗?(不)这可不是平时,这是一年中最幸福、最能满足人们愿望的日子――大年夜。可小女孩却只能空着肚子,打着赤脚,哆哆嗦嗦地走在街头卖火柴,在这鲜明的比较下,她是多么――可怜。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动作、神态,读出小女孩的可怜,读出小女孩心中的渴望,齐读――过渡:还有哪些细节描述让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结合具体的词语说一说小女孩的情绪?

  师:从哪个细节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蜷缩在墙角里不敢回家的小女孩,此时的情绪是怎样的?(悲哀、内疚、恐惧)能读出你的体会吗?你读懂了小女孩的心。

  师:此时,作者的心中更加升腾起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拿起书来,带上你们的体会,带上你们同情的情绪,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动作,神态,一齐读第四自然段。她齐读――你们也读懂了作者的心。刚刚我们抓住细节描述来品读课文,就能读懂作品中人物的情绪,读懂作者的情绪,这就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好办法。

  师:一个大年夜,小女孩却有家不能回,在街头受冻挨饿,心中充满对完美生活的渴望,她是多么――可怜啊!作者就是这样紧扣“可怜”,抓住小女孩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及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地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小女孩的可怜,体现了她内心的情感。从中你们感受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残酷的现实)[板书]这种写现实的表达方法叫做(实写)。[板书]

  3.总结写法:透过读课文,我们明白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很可怜,而且我们也明白了怎样写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可怜,期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运用这样的写法,写出一个人的聪明,一个人的能干,一个人的可爱等等。

  同学们刚刚读出的都是小女孩的可怜,但是昨日晚上,老师把这篇课文读了又读,发现这个小女孩虽然可怜,却十分的幸福,[板书:幸福]底下有人在啊?所以老师得给这个幸福打一个问号。[板书?]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同意老师的观点,但老师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出示句子“谁也不明白她以前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里有两个幸福,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幸福,前面有两个以前,这以前指的是什么时候?(擦燃火柴的时候)在擦燃火柴的时候,小女孩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感到――多么幸福。

  过渡:让我们一齐静心默读擦火柴的部分5-10自然段,想想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又感受到了怎样的幸福?画出有关语句,还能够在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你的感受,并读出你的体会。

  四、质疑“幸福”,体会悲惨。

  1.学生默读5-10自然段,自由勾画、朗读、写批注。出示学习提示。

  2.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边交流,一边不断完善这个表格。

  出示表格,互动交流。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一):

  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齐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

  “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但是难啊!期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此刻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就应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样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那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那里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

  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师:谁是负责人?啊,是你。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主角怎样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透过支老师的指导,充分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此刻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在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第一个问题答对了。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既然是要引诱敌人,那他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在第九自然段,书上说:那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喊了一声“蠢东西”,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此刻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明白,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此刻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让他带路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明白“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貌。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貌。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能够问你们?)

  “学生”:能够。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了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构成了小小的辩论。但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了,比如德国军官用什么引诱小孩带路,答案只有两个字“火机”,太容易了。但是总地来说,你们认为第三小组的汇报能够得到A、B、C、D

  哪一级的评价?(学生答A级)好吧,大家都同意A级,我们就给他们评A

  级。(板书“第三组A)下面由第二组表演,(第二组全体上台前)谁来报告?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此刻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样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但是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主角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先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从开头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如NO,OK

  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师:第四组搞得有新意,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

  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此刻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这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此刻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资料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样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此刻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就应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必须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此刻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主角,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能够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能够给你们现场打热线

  电话。能够吗?(生:能够)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能够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立刻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一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莺的歌声》,昨日已播到第3

  集,观众反应热烈。这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能够,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述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此刻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树那么高,怎样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那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我们那里有没有?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十分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那里是长江流域,就应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huà,不要读成huá。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能够不能够?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十分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明白有32

  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样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观众来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样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必须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能够怎样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状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此刻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明白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这天的节目!各位观众,这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这天的课也该结束了,这天大家学得十分好,十分有创意。好,下课吧。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二):

  第一课时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齐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三):

  第一课时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齐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待续)

  第二课时

  师:准备好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文上台)

  师:谁是负责人?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主角怎样分配?

  生: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透过支老师的指导,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此刻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学生”:小男孩在学鸟叫,用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好,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衣服的颜色差不多。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

  “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第九自然段中说: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为什么喊了一声“蠢东西”?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只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是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就不杀他,带完路肯定要杀。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明白,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呢?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意见。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此刻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带路的?

  “学生”:用打火机。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没有了?我们下课。

  (教师:我有一个问题可不能够问你们?)

  “学生”:能够。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这一句表现出敌人的凶恶。

  (全组学生走下台)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构成了小小的辩论。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样会剩下我一个,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火了,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人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但是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主角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到黑板后面去,原先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表演过程略)

  师:第四组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此刻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这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此刻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资料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样说”等,过程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像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此刻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就应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但是这次你们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必须要有新意,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此刻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村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主角,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学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那叫“效果”。好,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能够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推荐,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能够给你们现场打热线电话。能够吧?(生:能够)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能够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立刻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一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骂的歌声”,昨日已播到第3集,观众反应热烈。这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能够能够,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很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述的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有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此刻的俄罗斯。苏联人民也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我国有没有参加这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的树就那么点高,怎样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都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那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十分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还有,这个字读hu,不要读成hu。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引诱敌人,这很危险,万一小孩子应付不了,就坏了。

  住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观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哪位观众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能够不能够?

  佳宾:答得很好。我国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十分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被敌人杀害了吗?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明白有32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样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的观众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样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能转移走。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必须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能够怎样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好,请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对付不了”的状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此刻我向支老师提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明白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这天的节目!各位观众,这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这天的课也该结束了。这天大家学得十分好,十分有创意。好,下课吧。

  [评析]

  这一课例给人最强烈的冲击是:孩子们一旦在课堂上得到解放,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这能量的表现就是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用了二十多分钟引导学生认识了课文的整体及各段主体资料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这种学习包括自主选取方法进行学习汇报。这就给学生带给了展现才华的广阔空间。课堂上,一段课文,四个小组有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模仿老师上课,自己设问,自己解答;他们排演电视剧,分配主角,还设置“画外音”……一篇普普通通的课文,在孩子们的想像和实践中,竟能如此多彩!一个惊喜刚刚过去,更大的惊喜随之接踵而至:孩子们居然有模有样地“直播”了“电视剧评论”的电视节目。他们自扮“主持人”,请老师当“佳宾”,每个学生都能够拨通“热线电话”,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搞得如此生动活泼,别开生面!

  所有这一切,不能不使人深刻地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

  教师的心是无私的,是善良的,谁都不否认。我们无私到想把每lmg营养直接注入到孩子们体内,无私到恨不得把自己明白的一切,一古脑儿装到学生头脑中;我们善良,善良到怕孩子摔跤就永远扶着他走路,善良到孩子没有感冒我们自已预先发烧!

  这两节课,老师狠了一下心肠,让孩子自己去走路,没想到孩子们的腿脚是那样硬朗,步伐是那么矫健!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四):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战争时期的故事读,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争先恐后)我读过《王二小》这个故事,王二小是个放牛郎,有一次,他把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里,八路军消灭了敌人,但是王二小被敌人打死了。

  生:虽然他死了,但是他十分勇敢,村里的人都永远忘不了他。

  师:是啊!王二小是战斗小英雄。

  生:我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影片中的张嘎十分聪明,他多次消灭鬼子,……

  生:我读过《黄继光》这个故事,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真是太勇敢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战争年代里,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天,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你了解吗?

  生:我明白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年。

  生:我明白这场战争是苏联人民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战争。

  生:我还明白这场战争是1941年开始的,1945年5月苏联胜利了,德国无条件投降。

  师:同学们明白的可真不少。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下面,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指4名同学读课文)

  [说明: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教师让学生在晨读时间熟读课文,上课时直接检查学生的读书状况。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样样

  生:他们读得都很好,个性是赵甲民同学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李正新读得更好,他读时注意了人物说话的语气,小夜莺很沉着、不害怕。

  生:他们都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加油!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明:课文篇幅较长,我采用快速默读、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生:我明白了课文讲的是小夜莺把敌人带到密林里,游击队消灭了敌人。

  生:我明白了小男孩学夜莺、杜鹃叫,去给游击队报信,他个性聪明、勇敢。

  师:读书很认真,还能谈体会呢!真棒!谁还想说?

  生:我还明白了小男孩遇事很沉着,不害怕鬼子真是太勇敢了。

  师:是呀!在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下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述小男孩言行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在梳理学生读书收获的状况下抓住重点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与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师:谁先说一说?

  生:我先说,我画出的语句是:“怎样会就剩下我一个?那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从这句话里,我读懂了小夜莺太聪明了,他是在骂德国兵。

  生:小夜莺用麻雀、乌鸦、猫头鹰骂德国人,把自己说成小夜莺,真是太好了。

  生:我还明白小夜莺一点不慌张、不害怕,真是太勇敢了。

  师:是呀!小夜莺沉着、冷静,谁来读一读?

  (生读一遍)

  师:很好,还有吗?

  生:小孩有时候学……完全忘了。这段话描述了夜莺的动作,他假装成很简单、快活的样貌,以免鬼子怀疑。

  生:这句话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小夜莺的沉着、冷静,小夜莺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游击队报信。

  师:说得太棒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展此刻我们的面前,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生读)[说明:在学生理解了小夜莺的处境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就很容易的读出感情来。]

  生:我来评一评,他读得还能够,把小夜莺的调皮可爱的样貌读出来了,我也想读一读。

  (生再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

  生:‘人呢?战争……就都跑了。’我觉得这句话太好了,小夜莺把鬼子说成是‘野兽’多么勇敢呀!是我的榜样。

  生:是,如果是我,早吓得不明白说什么好了。(学生大笑)

  生:还有呢!“你说的是一种……还有洋蘑菇。”这句话更能说明小男孩的沉着、机智。

  生:应对凶恶的敌人,他一点也不慌,太棒了。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想不想再读一读,请3位同学分主角读一读吧!

  生:(3位同学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样,谁想评一评?

  生:张忠义这个军官读得太棒了!凶恶,说话语气很重。

  生:这个小夜莺也不错,即调皮可爱,又机智、勇敢,说话不慌不忙。

  师:是啊!小夜莺用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把敌人带到游击队的埋伏圈,游击队一举歼灭了德国兵。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是本课感情目标的升华,、让学生走近小夜莺,说出心里话。]

  生:小夜莺,你的表现太棒了!

  生:小夜莺,你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好少年,是我们就应学习的好榜样。

  生:我要向你学习,遇事沉着、冷静。

  师:在战争年代里,有许多的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补充阅读材料:卓娅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一个普通的女孩,名叫卓娅。16岁那年她加入了苏联共青团。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不明白”,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有多少人,所得到的回答都是“我不明白”。她很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她一声不吭,敌人的鞭子像雨点似的抽打在卓娅的身上,鲜血直流,血肉模糊,但卓娅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敌人实在没有办法了,决定将她处死,当敌人要处死她时,她高声呼喊:“你们处死我一个,会有很多人为我报仇的,胜利必须属于我们!”卓娅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说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安排阅读拓展活动,一能够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二是对课文的延伸,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对战争年代加深印象]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故事中的卓娅太坚强了。

  生:卓娅很勇敢,应对敌人的鞭子抽打,她宁死不屈,是真正的英雄。

  生:卓娅为了革命牺牲了,真是伟大的英雄。

  生:卓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师:是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这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课下,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