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6:02:45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一):
课堂实录
师:来,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说个绕口令。一棵柳树搂一搂,两棵柳树搂两搂,三棵……来,谁先来试试。
几个学生读。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老师一口气说到十二棵柳树。
全体鼓掌。
师:我说得不错嘛,对不对,同学们,老师也需要鼓励一下。
生:是。
师:好,开始上课。同学们,昨日我们初次见面,期望大家能从不同的途径收集黄山的资料,大家带来了吗?
师:给大家看一看。
生:我搜集的是文字资料。
师:给大家念一念。
生念。
师:你带的什么资料?
生:照片。
师:这么美的资料如果不给大家展示真可惜,来,到这来。
投影出示照片。
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
师:感谢您搜集的资料,大家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大家能不能给教师一个机会,让我也展示一下我收集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黄山的资料。
师:这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天都峰上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师:好,请大家齐读课题。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读书。放开声音读书。读吧,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书读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卡片合作学习本课生字。各组小组长负起职责来。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利用生字卡片,学得最好。
小组学习生字。
师:有的同学已经进行了第二遍了,先停下来。我发现咱们八个组的小组长都十分负职责。我们来接读课文。
生读。
师:好,请坐,我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字十分容易志错,此刻谁来当小老师来带大家读。
出示:攀
师:一齐读。
生读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资料就能把课文读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
生:第六自然段爬天峰。
师:你们都是这种感受吗?
生:是。
师:那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够提出来。
生:犹豫?
师:把话说完整。
生:犹豫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你在读书中能解决。
生:石级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忙他?
生:就是楼梯的样貌一层一层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汲取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师板书:汲取)我们一齐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生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所画的天都峰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同学作品。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天都峰的高。
师:来,你说。
生:画出天都的石级,铁链。
师:谁来补充?
生:就是画出了险。
师:为什么险?你自己来说说,想透过这幅图想体现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体现天都峰的石级,铁链。
师:看来同学们只是看到了这段天都峰的石级,铁链,谁再来展示。
展示学生画的图片。
师: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哪幅好,为什么?
生:第二幅图山很多,又画出了太阳,比较好。
生:第二幅图好,是因为他把第二自然段的云彩那句话画出来了。
师:说得十分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天都峰十分高,在云彩上面呢,并把他的想象画出来了。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你们能把他读出来吗?自己来试,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
生读。
师:读的这个地方多好了,这样读就把天都峰的高读了出来。谁能来读,读得比他更好。
生读。
师:哪位同学也能像刚才老师一样评价一下这位同学呀?
生:读得流利、响亮。
师:你来说说?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里有感情?
生:他读得好的地方就是真叫人发颤的颤。
师:此刻谁还想读,而且比前边两个同学读得都要好。好,你来读。
生读。
师:谁来评?
生:和前边一样,颤读得有感情。
师:有没有听出不一样的呢?
生:他读出了害怕的感觉。
师:读得好,评得妙,那我们该怎样读这一段呢?来,放开声音,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此刻我邀请我们班同学读这一段,能够站着读,坐着读,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更好。
生读。
师:读得好。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小姑娘站在天都峰的脚上她在想,我爬还是不爬,她犹豫了。
师板书:犹豫
师:正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这三段话,告诉老师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呀!
生:分主角表演。
师:大家觉得这样能够吗?
生:能够。
师:那此刻就请我们三人一组分头学习,立刻开始吧!
投影出示这一段。
师:此刻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读的状况。你来。
生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怎样样啊?
生:读得比较流利有感情。
师:你的标准比较宽松。
生:我觉得读得不太好。
师:老师也觉得这组同学没有读出最高水平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最好的感情呢!
出示:用标点符号提示句子语气。
师:读到人物语言时,心里就要想一想,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小组读。
师:首先我们来看那里,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说说。
生:老爷爷说:小朋友你也爬天都峰。老爷爷在想,小姑娘会不会也能跟他一齐爬。
师:他为什么会怀疑小朋友是来爬天都峰的呢?
生:因为前边课文讲了她犹豫。
师:是啊,前面讲了天都峰那么险,那我们究竟就应怎样读呢?
生读: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谁能说说小朋友见到老爷爷会怎样想?
生:那么老的老爷爷都来爬我也就应爬。
师:那这句就应怎样读呢?
生: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那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又是怎样想的?
生:咱们一齐爬吧。
师:对,为什么?因为他想这个老爷爷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来爬天都峰,所以他想努力一齐和老爷爷爬天都峰。那我们就应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坚定些。
生读。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三句话的语气,此刻三个人再开始朗读。
生读。
师:此刻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展示给大家。来,你们三人来。
三人小组读。
师:小爷爷和作者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向天都峰爬去。请大家一齐读。
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老一小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信心百倍,那你们把他们的勇气都读出来了吗?准备一下,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一老一小经过努力最后爬上了天都峰,我们向他们祝贺,这节课开头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此刻大家明白了吗,汲取是什么意思?
生:汲取力量。
生:汲取爬天都峰的力量。
生:汲取了鼓舞。
师:受到了鼓舞,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这一老一小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天都峰,同时,我们也透过读课文理解了我们不明白的资料。同学们请课下利用我们查到的资料出一期壁报,下节我们继续学习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二):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透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资料,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资料,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到达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应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性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主角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到达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样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样想呢(3)之后,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用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潜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能够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最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那里能够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样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样想呢(3)之后,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这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貌的呢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透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最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样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资料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样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样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就应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就应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样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样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样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样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那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齐来读一读,透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透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齐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那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那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透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就应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到达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潜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样读。一齐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思考。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样读,一齐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齐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齐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齐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齐爬的话就比较省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样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齐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之后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最后”。
师:那句子中有了“最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最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最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最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透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齐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最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资料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此刻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透过前应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齐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样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样想呢(3)之后,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能够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十分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必须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齐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状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齐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状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此刻觉得你该怎样说
生:我觉得就应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此刻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此刻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个性值得肯定的。]
生:之后,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能够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必须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必须也要爬。之后,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必须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能够休息,能够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必须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用心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用心、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用心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潜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那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那里。
总评:
本课从资料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超多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就应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资料;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潜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潜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群众读、分主角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构成阅读潜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潜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7#
发表于2010-10-1819:12:00|只看该作者
重实践重运用──《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南钢小学周红梅
江西省南昌市南钢小学周红梅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资料,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完美。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潜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完美。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
2.各种秋景的图片。
二、听听,秋的声音
师:秋天不仅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觉得这些声音动听吗?师: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完美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三、读读,秋的声音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状况。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齐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样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能够要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落下时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认为能够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到了自己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4.演读
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
大树抖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师:谁有自信能读出秋天的完美。
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师:让我们一齐来感受秋的完美吧!
全班配乐朗读
[透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完美;在读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说,秋的声音
师: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师: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貌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说一说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生: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波浪,“哗啦”是它们欢快的歌声。
生:听听,秋的声音,秋雨落在地上,“滴答”,是秋雨正在弹琴。
生:听听,秋的声音,黄叶纷纷落下,“呼呼”,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仅开阔学生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师: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指名学生代表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师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三):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黄山不仅仅有奇异的巨石,还有险峻的山峰呢,而黄山最险峻的山峰就是天都峰,这天我们要一齐来学习第三课,一齐来读课题,《爬天都峰》,老师要先请同学来自学课文,自学课文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词语的读音,标上自然段的序号,还要把课文读正确,
同学们自读课文,
师:好,此刻我们来读词语,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词语是由要认的词语组成的,
笔陡,铁链,发颤,攀着,鲫,笑呵呵
师:这些词语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请谁来提醒大家一下,
生1:颤字是翘舌音,很容易读错,很大家跟我读一读,颤,发颤.
生2:鲫鱼的鲫是第四声,请大家跟我一齐读鲫,鲫鱼。
师:攀着的着,要读轻声。请大家再读一遍。
师:课文当中还有一些多音字,请大家看屏幕,这几上个性难读,谁能带大家来读一读呢?
请这位同学来读一读,她读对了,我们跟他一齐读,他读错了,我们帮他指正。
领读:照相,似乎,假日,白发苍苍
师:读得很好,老师把大家刚才读过的词语连在一齐,请大家地认真的读一读。
自读词语:笔陡,铁链,发颤,攀着,鲫鱼,照相,假日,似乎,笑呵呵,白发苍苍。
师:词语读得很认真,课文也发读正确,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
师:接下来我们就轮流读课文吧,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生轮流读课文,
师: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样样?
师:接下去想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课文主要写了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师:我爬上天都峰了吗?我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谁能把这件事情说得更清楚些?请你们先练着说一说吧。
师:谁能来说给大家听,
生2:课文主要写的是在假日里,我和爸爸一齐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陌生的老爷爷一齐互相鼓励,最后一齐爬上了峰顶的事情,
师:说得真清楚,十分好,那么我到底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吧。这节课我们还要写生字呢。请大家看屏幕。这些词语当中带有很多我们这天要写的生字,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爬山,天都峰,山顶,似乎,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仰起头,白发苍苍。山顶的顶要读后鼻音,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
师:十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翻到第11页,我们一齐来看看田字格中的生字,你能说说这些生字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生1:勇气的勇和白发苍苍的苍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苍写的时候上扁下宽,而勇气的勇两部分都是差不多的,
师:比较着观察,说得十分好.
生2:辫子的辫和花瓣的瓣很像,只要把中间的瓜改成纟就能够了.写的时候要注意三部分要紧凑一些.
师:能用学过的字来记新字,这是很好的识字方法,
生3:仰起脸的仰,右半部分和我们以前学的柳树的柳右半部分很相似,只是和了一撇,我们写时候可不要画蛇添足.
师:说得可真好,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一个了,爬山的爬字不太容易写好,请大家看老师来写一写,
师:先写一个爪子的爪,一捺要长一些,再写一个小小的巴.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写字吧.请大家打开田字格本,每个生字各写一遍.写完以后再把大屏幕上的词语也抄写一遍.开始吧.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习的很投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吧.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我们先来听写一个句子,我们要听写的句子就在课文里面,翻到第九页,请大家看第一段,这一段只有一句话,我们待会儿来听写,请大家认真看一下,要个性注意标点符号,
生自看第一段。
师:请大家打开本子,我们一齐来听写。老师把这句话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写,认真听一听,记一记,第二遍读的时候,再把它写下来。
师读句子“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生默写
师;这段话很清楚地写了什么时间,谁跟谁到哪儿去干什么,请大家对照着大屏幕上的句子,自己批改一下,批改的时候要个性注意标点符号。
生自己批改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好,让我们一齐所自己听写的句子读一读。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去过黄山,想看看天都峰是什么样貌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天都峰景致
师:谁能来说说,你看到的天都峰是什么样儿的?
生1:天都峰顶个性高,在云雾上面哩。
师:这个词语用得好,天都峰的确很高,师板书:高
生2:我觉得天都峰个性险,山路很陡又很窄,要爬上去不容易。
师:天都峰不仅仅很高,而且还很陡呢,师板书:陡,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描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述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或词语,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师:那些词语或句子能看出天都峰又高又陡呢?
生1:我找到了这一句,“啊,峰顶这么高……”云彩是在天上的,天都峰顶在云彩上面,那可真是太高了。
生2:我也找到了一句“再看看笔……发颤”这一段话中的笔陡和挂用得真好,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而挂下来简直就是垂直的了,
师:说得可真清楚呀,
生3:刚才他们读的两个句子,都用上了感叹号,这也能说明天都峰真是又高又陡,
师:天都峰又高又陡,令人发颤,怪不得小作者要问自己“我爬得上去吗?”让我闪一齐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再次来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么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是怎样爬到天都峰顶的呢?
生1:小作者在山脚下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两人相互鼓励,一齐爬上了天都峰
师: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要来爬天都峰,真了不起,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请大家再读读六七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要爬天都峰不容易。
生自读六七自然段,
师: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找到的词语,
生1:奋力这个词语能够看出作者用尽了力气。
生2:这两个一会儿也能看出小作者在爬山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
生3:这一个省略号也能说明小作者用了好多其他的方法爬,而且爬了好长时间呢。
生4:爬呀爬也有说明爬了很长时间,
生5:从最后这个词体现出小作者和老爷爷爬天都峰不容易,他们用了很大的力气才爬上峰顶的。
师:你能找到带有最后这个词语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5读带有最后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要爬上天都峰顶,真不是件容易事,同学们,让我们一齐读一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自齐读六七自然段,
师:我和老爷爷奋力向上爬,爬呀爬,最后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到峰顶以后,我和老爷爷情绪特点高兴,他们又说了些什么呢?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1生2读小作者与老爷爷的对话
生1:我有一个疑问,课后也有这个问题:小作者为什么要跟老爷爷相互道谢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也来看看这个问题,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1页,我们来看看课后的第二道练习题,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问题
师:是啊,小作者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顶后为什么要相互道谢呢?请你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同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如果小作者和老爷爷不互相鼓励,他们是爬不到天都,峰顶的,所以他们要互相感谢
师:说得有道理
生2:是的,文中的爸爸也说道,我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对方学习,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我们要互相道谢。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请大家一齐再把小作者说的话和老爷爷说的话来读一读吧,请男同学读读老爷爷说的话,女同学读读小作者说的话。
男女生主角读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好,此刻,老师想请大家把课文连起来自己再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自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呢?
生1:我觉得遇到困难时,我们大家就应互相鼓励,
生2:我体会到只要有信心,就必须能克服困难。
师:是啊,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同们之间能相互鼓励,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这天的课文,大这学得很不错,上次,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综合性学习的任务,让大家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已经有一位同学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课余生活,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这位同学所做的记录,
这位同学是用表格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课余生活,那么用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呢?
生1:我已经用照相机把课余生活拍了下来。
生2:我家养了几条金鱼,我已经写好观察日记了师:你们真能干,还没有做好课余生活记录的同学在课后可要抓紧呀,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四):
师:来,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说个绕口令。一棵柳树搂一搂,两棵柳树搂两搂,三棵……来,谁先来试试。
几个学生读。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老师一口气说到十二棵柳树。
全体鼓掌。
师:我说得不错嘛,对不对,同学们,老师也需要鼓励一下。
生:是。
师:好,开始上课。同学们,昨日我们初次见面,期望大家能从不同的途径收集黄山的资料,大家带来了吗?
师:给大家看一看。
生:我搜集的是文字资料。
师:给大家念一念。
生念。
师:你带的什么资料?
生:照片。
师:这么美的资料如果不给大家展示真可惜,来,到这来。
投影出示照片。
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
师:感谢您搜集的资料,大家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大家能不能给教师一个机会,让我也展示一下我收集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黄山的资料。
师:这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天都峰上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师:好,请大家齐读课题。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读书。放开声音读书。读吧,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书读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卡片合作学习本课生字。各组小组长负起职责来。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利用生字卡片,学得最好。
小组学习生字。
师:有的同学已经进行了第二遍了,先停下来。我发现咱们八个组的小组长都十分负职责。我们来接读课文。
生读。
师:好,请坐,我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字十分容易志错,此刻谁来当小老师来带大家读。
出示:攀
师:一齐读。
生读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资料就能把课文读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
生:第六自然段爬天峰。
师:你们都是这种感受吗?
生:是。
师:那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够提出来。
生:犹豫?
师:把话说完整。
生:犹豫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你在读书中能解决。
生:石级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忙他?
生:就是楼梯的样貌一层一层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汲取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师板书:汲取)我们一齐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生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所画的天都峰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同学作品。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天都峰的高。
师:来,你说。
生:画出天都的石级,铁链。
师:谁来补充?
生:就是画出了险。
师:为什么险?你自己来说说,想透过这幅图想体现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体现天都峰的石级,铁链。
师:看来同学们只是看到了这段天都峰的石级,铁链,谁再来展示。
展示学生画的图片。
师: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哪幅好,为什么?
生:第二幅图山很多,又画出了太阳,比较好。
生:第二幅图好,是因为他把第二自然段的云彩那句话画出来了。
师:说得十分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天都峰十分高,在云彩上面呢,并把他的想象画出来了。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你们能把他读出来吗?自己来试,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
生读。
师:读的这个地方多好了,这样读就把天都峰的高读了出来。谁能来读,读得比他更好。
生读。
师:哪位同学也能像刚才老师一样评价一下这位同学呀?
生:读得流利、响亮。
师:你来说说?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里有感情?
生:他读得好的地方就是真叫人发颤的颤。
师:此刻谁还想读,而且比前边两个同学读得都要好。好,你来读。
生读。
师:谁来评?
生:和前边一样,颤读得有感情。
师:有没有听出不一样的呢?
生:他读出了害怕的感觉。
师:读得好,评得妙,那我们该怎样读这一段呢?来,放开声音,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此刻我邀请我们班同学读这一段,能够站着读,坐着读,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更好。
生读。
师:读得好。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小姑娘站在天都峰的脚上她在想,我爬还是不爬,她犹豫了。
师板书:犹豫
师:正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这三段话,告诉老师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呀!
生:分主角表演。
师:大家觉得这样能够吗?
生:能够。
师:那此刻就请我们三人一组分头学习,立刻开始吧!
投影出示这一段。
师:此刻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读的状况。你来。
生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怎样样啊?
生:读得比较流利有感情。
师:你的标准比较宽松。
生:我觉得读得不太好。
师:老师也觉得这组同学没有读出最高水平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最好的感情呢!
出示:用标点符号提示句子语气。
师:读到人物语言时,心里就要想一想,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小组读。
师:首先我们来看那里,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说说。
生:老爷爷说:小朋友你也爬天都峰。老爷爷在想,小姑娘会不会也能跟他一齐爬。
师:他为什么会怀疑小朋友是来爬天都峰的呢?
生:因为前边课文讲了她犹豫。
师:是啊,前面讲了天都峰那么险,那我们究竟就应怎样读呢?
生读: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谁能说说小朋友见到老爷爷会怎样想?
生:那么老的老爷爷都来爬我也就应爬。
师:那这句就应怎样读呢?
生: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那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又是怎样想的?
生:咱们一齐爬吧。
师:对,为什么?因为他想这个老爷爷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来爬天都峰,所以他想努力一齐和老爷爷爬天都峰。那我们就应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坚定些。
生读。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三句话的语气,此刻三个人再开始朗读。
生读。
师:此刻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展示给大家。来,你们三人来。
三人小组读。
师:小爷爷和作者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向天都峰爬去。请大家一齐读。
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老一小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信心百倍,那你们把他们的勇气都读出来了吗?准备一下,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一老一小经过努力最后爬上了天都峰,我们向他们祝贺,这节课开头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此刻大家明白了吗,汲取是什么意思?
生:汲取力量。
生:汲取爬天都峰的力量。
生:汲取了鼓舞。
师:受到了鼓舞,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这一老一小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天都峰,同时,我们也透过读课文理解了我们不明白的资料。同学们请课下利用我们查到的资料出一期壁报,下节我们继续学习。
结束。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五):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透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资料,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资料,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到达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应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性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主角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到达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样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样想呢(3)之后,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用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潜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能够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最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那里能够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样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样想呢(3)之后,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这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貌的呢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透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最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样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资料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样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样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就应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就应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样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样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样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样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那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齐来读一读,透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透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齐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那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那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透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就应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到达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潜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样读。一齐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思考。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样读,一齐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齐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齐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齐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齐爬的话就比较省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样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齐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之后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最后”。
师:那句子中有了“最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最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最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最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透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齐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最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资料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此刻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透过前应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齐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样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样想呢(3)之后,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能够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十分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必须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齐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状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齐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状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此刻觉得你该怎样说
生:我觉得就应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此刻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此刻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个性值得肯定的。]
生:之后,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能够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必须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必须也要爬。之后,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必须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能够休息,能够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必须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用心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用心、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用心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潜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那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那里。
总评:
本课从资料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超多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就应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资料;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潜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潜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群众读、分主角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构成阅读潜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潜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一):
教材简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全文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情绪描绘出来。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学习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齐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2、齐读课题。出字谜:“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图)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二、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请教老师、同学或文下苹果上的拼音。
3、指名读生字词卡片,开火车练习读。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已了解了什么,最喜爱哪些句子。
5、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三、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样样?少了些什么呢?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5、梨树上怎样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样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样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练习设计
1、学生画一幅秋天的画,课外举办画展。
2、制作一份送给秋天的礼物。
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
教学反思
本课透过创设情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齐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忽然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无论是在朗读方面还是在课文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也更加投入地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评价时,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句,用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用心性很高。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的,学生是每一天都在进步的,请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二):
一、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的美丽。
二、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呢(春、夏、秋、冬。)孩子们真棒!春天的时候,到处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美丽极了。夏天的时侯,烈日炎炎,但是海边却是一片清凉。冬天,白雪皑皑,大树都披上了白白的厚棉袄,孩子们也能够痛痛快快地堆雪人、打雪仗。(课件展示春、夏、冬的美景)那秋呢秋天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初步学习描绘环境。
师:对,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学会观察生活,真是个好习惯。说到秋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树叶黄了,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课件同步展示树叶飘落下来的美景。)其实秋天不仅仅仅是这样的凄凉,它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课件展示课题《秋天的图画》)这天,我们就走入大自然,去看看像图画一样美丽的秋天。谁能大声读读这个生字。(课件将生字“画”变色,强化孩子们的生字的认读,请孩子来读“图”字,读课题。)
师:你读得声音洪亮,字音准确,真棒!大家能像他那样再读一读课题吗
孩子们连续读几遍。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字,如“燃、勤”与“笼、浪、粱”。
直接出示课后“我会认”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不会的可透过“苹果”里的拼音或向别人请教来解决。
看,秋天来了,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展示苹果。)哦,是果园的苹果成熟了。调皮生字宝宝们也高兴地躲在苹果后面和大家捉迷藏呢看看哪些聪明的孩子能认出这些生字宝宝(课件展示,随意点击苹果,请孩子认读,没有读准确,点击生字,显示拼音,注意边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生各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词语认读
注意指导“笼”在“灯笼”一词中读轻声;“粱”在“高粱”一词中也读轻声。
师:词语宝宝们也想挑战大家,大家愿意理解挑战吗
展示词语,请孩子们认读。课件展示,注意指导“笼”在“灯笼”一词中读轻声。“粱”在“高粱”一词中也读轻声。
反复请孩子练习轻声的正确读法。告诉孩子们,生字宝宝有时要变声哟!
(四)初读课文
1.孩子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桌纠正字音,或圈出读得好的字词。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教师检查读书状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2.质疑,秋天来了,哪里有美丽的图画
孩子们自由讨论。
孩子们眼睛真巧,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课件展示,美丽的山野。)
为什么说,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呢(孩子们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
和孩子们一齐谈论山野美景,归纳孩子们的发言:山野的颜色丰富多彩,有深绿色,浅绿色,黄色,粉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山野有丰富明朗的各种线条,形状,就像画一样……
看到这美丽、丰收的山野,人们的情绪会是怎样的“高兴,喜悦……”对,人们是喜悦的情绪。那孩子们能读出人们喜悦的情绪吗请孩子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读出“喜悦”之情。
(五)细品课文
1.研读重点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看,山野里,成熟的稻谷,金灿灿的,一大片的一大片的,大家觉得像什么呢引导孩子想象,就像金黄的大海。
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出: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用动作让孩子体会动词,体会句式。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那山野里还有什么成熟了呢
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
2.读读说说。
指导朗读:“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读出丰收的热闹,喜悦。
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认识动词、描述颜色的词语;认识比拟句。
(六)升华、拓展
1.大家觉得秋天美吗不仅仅山野,秋天到处是美景,下面大家来欣赏欣赏美丽的秋天。(课件播放美丽的秋天景象。)
质疑:谁使秋天这样美丽(指导朗读疑问句。)
孩子们自由讨论。课件展示答案。“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2.(课件展示)引导孩子们表达出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对勤劳的人们的喜爱之情。
梨树说:“勤劳的人们把我变成金黄的灯笼。”
苹果说:“勤劳的人们让我______________。”
稻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秋天说:“勤劳的人们把我描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3.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秋天的完美,体会并表达对秋天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1)边读边想象,想象秋天图画的景象和色彩。
(2)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完美,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3)美读。读出秋天到来时的兴奋、喜悦,用语气、动作描绘出秋天山野那一幅披金挂红的美丽图画。
4.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改编的小诗,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从孩子的视野、角度去认识和感悟秋天的美丽,秋天美丽的原因。自己试着编几句描述秋的小诗。
(七)我会写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课件展示,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内含三点水的“波”“浪”和草字头的“苹”字。
1.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组成,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
2.学生练习写,并在生字旁边为其组词。
3.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4.实物投影展示优秀的写字作业,请学生评价。
(八)我能行
1.诵读自己喜欢的关于秋天的小诗。
2.摘抄描述秋天的好词佳句。
3.描绘你心中的秋天,配上优美的小诗。
4.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制作卡片等。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
梨树-挂-灯笼
苹果-露-脸颊
秋天的图画-稻海-翻-波浪-勤劳的人们描绘
高粱-举-火把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学写“波、浪”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秋天的图画,秋天的图画教案,秋天的图画优秀教案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比喻句,并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秋天是个丰收、喜庆的季节。
教学准备:
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述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还记得吗?此刻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谁能准确且大声地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这个苹果就属于你啦!
(玩游戏:摘苹果,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哎呀,看到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大家都明白,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秋天来临了呢?(指名学生发言)
2、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齐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
3、出示课题,齐读。
三、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能够请教学习伙伴或者“苹果”老师。
2、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瞧!她给我们送来了丰收的果实。(课件演示:长满果实的果树,果实上面写有本课的生字)想得到吗?先过生字关。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3、游戏:摘苹果
看,果园的果子都熟了,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吧!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苹果上的字,这个苹果就属于你了。先读生字再指读生词“梨树”、“脸颊”、“波浪”、“图画”、“高粱”、“燃烧”、“勤劳”。
你们发现了吗?书中有一句话把那里的好多词都装进去了,赶快找出来读读。(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指导读准读通。)
4、摘到苹果必须很开心!让我们把会认的生字送回课文中读读吧!(分句指读课文,注意正音。)
5、(播放带有配乐的秋景图课件)师范读。思考:秋天的图画中画了些什么?你喜欢那些景物?
四、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认为美的句子。
A、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把这样美的景色读出来呢?
B、听了老师也想读读,能够吗?教师范读第二句,有意丢掉表示颜色的词语。你们认为老师读得美吗?为什么?
C、小结:色彩不仅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采用指读、评读、赛读、齐读等形式指导朗读第二句,读出颜色美。)
D、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说句话。
2、同桌互读自己认为美的句子,交流美在哪里。
3、把你认为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A、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B、梨树上有金黄的灯笼,苹果像红红的脸颊,稻海像金色的波浪,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读这两句话,你认为哪句好?指名加上动作读一读。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你们明白这位神气的画家是谁吗?读读书,找一找。想象一下,此时,梨树、苹果树、稻海、高粱会对他们说写什么呢?
五、学写“波浪”两个生字。
先观察再范写最后练写。
六、总结:
秋天的图画很美,但创造这图画的人更美。让我们带着激情齐声赞美他们。师生齐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灯、作”等六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学写“灯、作”等六个生字。
教学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二、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1、同桌互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互相评价。
2、课件演示秋天的图画,引导学生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练习背诵。
练习背诵时能够采用带读、引读等方式帮忙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写“灯、作”等六个生字。
1、学生读帖,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3、生仿写,
4、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5、生练写这四个字。
四、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资料,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看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齐赶来布置晚会会场……
五、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如,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做贺卡,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四):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秋天的图画》是本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表现自然景物为主。“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的山水画,它表现大自然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透过看图和诵读课文,让学生明白秋天是个完美的、收获的、喜庆的季节,感悟秋天的完美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喜悦。教学本课,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透过阅读,感悟秋天的完美,体会并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大雁“排成‘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迷人的秋天姗姗而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又是美丽的季节。老师带你们走进秋天去看看吧!(播放彩图:美丽的秋天)你们看到了什么?
2.课文对秋天的描述更加精彩,此刻让我们一齐阅读课文。先认真观看课文插图。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为了渲染秋天的“美丽迷人”,课始透过课件演示、观看插图,把丰收的热闹景象与人们喜悦的情绪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秋天的图画”有了鲜明的视觉印象,为阅读理解课文资料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齐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错误。
4.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播放课件,生字为红色),感受秋天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透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生字,了解秋天山野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高粱举起的火把……大雁排成“人”字形,好像在赞美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迷人的彩图,为后面学习生字,精读课文,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巧记生字
1.用课件出示课文全部生字(带拼音):图、梨、笼、颊、浪、粱、燃、勤(劳)。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巧记生字真搞笑。
(1)猜谜识字:花园四角方,冬字站中间,神笔来画画,秋天一幅画(图);青竹竿,十多节,头上顶着红结结(高粱)。
(2)偏旁归类识字:a.笼:竹字头,龙下身,两字合,红灯笼;b.浪:洒水泼水三点水,石头激起浪花花,稻海掀起金波浪;c.燃:火苗点起会燃烧,燃烧火焰冲云霄。d.颊:左边夹,右边页,苹果露出红脸颊。
3.有些生字就躲在课文中,看谁先把他们找出来。
4.再次出现生字(无拼音),读一读,看谁都认识。哪些字是你以前就认识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设计意图:透过读生字、猜谜识字、归类识字等形式,巧妙地熟记8个生字,为后面精读课文扫清障碍。)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相关问题。
(1)仔细看图,思考:秋天山川田野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想象秋天图画的景象和色彩的?(“山野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用“金黄”、“红红”、“金色”和“火把”分别写了梨、苹果、稻子和高粱的颜色,这四句话既有观察:粮食、水果的样貌,又有想象: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金色的波浪、燃烧的火把。从而生动地描绘了秋天山野的美丽。)
2.指导学生朗朗上口地读“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一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1)哪一句是问句,是怎样回答的?
(2)从回答中能够看出作者观察到了哪些景物?
(蓝天;大雁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
(3)大雁排成“人”字去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去南方?
(4)哪一句是作者透过观察、想象做出的描绘?
(“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3.学生分别戴梨、苹果、稻子、高粱、大雁头饰,边表演边读(或背诵)课文,感悟秋天的美丽。(学生评议谁表演得好)
4.看课件,听课文朗读录音,再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或背诵)课文。朗读要表达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5.课堂小练笔(课件出示)。
①山野就是_____的图画。梨树挂起_____的灯笼,苹果露出_____的脸颊,稻海翻起_____的波浪,高粱举起_____的火把。
②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_____作出了回答,它们_____一个大大的_____字,好像在说——_____的人们画出_____的图画。
(设计意图:透过读课文、看插图、观看课件、听课文朗读录音、小表演、小练笔,一方面欣赏语言美,另一方面感受秋天美丽迷人,感悟秋天的完美以及带给人们的丰收喜悦。)
五、延伸课堂,实践体验
1.透过“我会读,我会画,我会做”,把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秋天的美,用笔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2.观察秋天,制作秋天的礼物:采集野果,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做贺卡。
3.写一段话来描述秋天的景物。
4.把自己画的画,做的书签,采集的野果,写的习作、日记、诗歌,在班级举办“我爱秋天”的展览。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五):
授课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40分钟
授课课型:新课(第二课时)
教材参考: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波、浪、灯、作、字、苹、丽、劳。
潜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欣赏潜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音乐、生字卡片、秋景图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
轻音乐缓缓响起,柔美,动听,拂去了学生们在课间的心浮气躁,使学生的思绪跟着音乐飞扬。
师:同学们喜欢这音乐吗?
生:齐声回答。
师:有没有同学明白音乐的名字哦(生摇头)这首音乐的名字叫“秋日私语”。同学们喜欢秋天吗?
生:喜欢!
师:是吗?秋姑娘一路欢歌一路笑迎着我们走来了!她来到果园,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她来到田野,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色;她灵巧的双手把山野装扮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欣赏秋天的图画吗?
生:想!
师:(操作课件展示图画)看谁看得最认真!告诉老师,同学们都看到什么了?
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映入眼帘,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生:“苹果”“麦浪”“田野”“人字型的大雁”“落叶”……
师:我们的同学看得真认真啊!秋天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雀跃回答。
师: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很美。同学们想读一读吗?(生答)请翻开课本第1课《秋天的图画》。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2、检查读书状况(指名读、分组读)
3、复习生字。举生字卡片让学生整体认读,再指名,把卡片给学生,上黑板组词并标拼音,评讲,提醒学生注意翘舌音“燃”、后鼻音“灯”“浪”以及“笼”在与“灯”组成词时原先的二声调要读轻声。
三、精读课文欣赏秋天
1、我们再来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然后读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最好。
(学生练读)
2、检查、欣赏、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句,操作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和图画,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并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提示学生朗读时用喜悦、兴奋的情绪向同学们传递这个秋天的信息。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些果子可爱吗?表演动作、范读、齐读、分组读。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是个什么句子?就应怎样读。范读、齐读。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象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赞美、自豪的语气。为什么说人们是“勤劳”的,他们为“美丽的秋天”做出什么贡献?
3、师生配合读。同学们说得真好,读得真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齐读了!
四、拓展升华歌颂秋天
1、真是好美的季节,这么美的季节,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学生雀跃回答:想去秋游…想去摘果子…想去爬山…想拾几片落叶做书签……
2、做游戏——看图背句子。
这么美的景色不仅仅要留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更要深深印在小朋友的脑海里,此刻我们来试一试,比一比。老师手中有许多幅秋天的图画,老师举起手中的图画,哪个小朋友能最快地准确地背出与课文相应的句子,老师就把手中的图画送给他!
学生踊跃举手,争先恐后……
勤劳的人们获得了丰收的果实,我们的小朋友透过这堂课的学习也有了收获,尝到了甜美的“果实”。
五、回归课文布置作业
1、回家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画一幅秋天的画,在活动课办小画展。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六):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试图透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切身感受秋天的美丽,衷心赞美勤劳的人们。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难点:读准字音,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波浪、勤劳、燃烧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学写“灯”、“作”、“字”、“丽”四个生字。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结合课文抓好会写字的字(词)义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学写“波”、“浪”、“苹”、“劳”四个生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秋天风光图片。
2、学生画好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图画。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巩固生字。
1、导入: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和秋姑娘交了朋友,这天,你们还想见她吗?只要你们把昨日学过的生字词认好、写好,秋姑娘就会出现。
2、(屏幕上出示生字词)学生先读生字词,再跟着老师书空写“劳”字和“丽”字。(板书:劳、丽)
3、小朋友们把昨日学过的知识记得真牢固。看,秋姑娘来了!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认识秋姑娘的基础上,创设富于童趣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已学的生字词。】
二、创设情境,丰富积累。
1、播放秋天风光图片。
2、小朋友们,秋姑娘美吗?你们能够用上学过的描述秋天的词语,向大家介绍这完美风光吗?
3、过渡:有这么多描述秋天的好词语,秋天实在是太美了,就像一幅多彩的画。请小朋友们打开第1课:秋天的图画,你们能把课文美美地读读吗?
【设计意图:把秋天的美景搬进课堂,并让学生用上学过的词语来介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感悟秋天的美奠定了基石。】
三、披文入情,体验情感。
(一)朗读感悟,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听到小朋友们读得那么美,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老师读的时候,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秋天的美景,好不好?(教师配乐朗读)
3、听着老师的朗读,你们能想象到秋天的美景吗?
(二)研读品味,体会情感。
1、直观感受,调动情感。
(1)在这一幅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用“――”把它画出来。
(2)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述景物的句子。
(3)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学生读后屏幕出示句子)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4)这句话写了哪几种景物?(板书:贴图片)
(5)小朋友们,请你们把这句话多读几遍,想一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四种景物的美?(学生自由读句子)
(6)谁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四种景物的美?(屏幕显示优美词语,并演示课件体会。)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述景物颜色和动态的词语来体会秋天的美。
师随机:秋天有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还有火红的高粱,多美丽啊!(在“丽”字前面板书:美)
(7)老师小结:金黄的梨像灯笼一样挂着、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露出的脸颊、金色的稻海像波浪一样翻滚、火红的高粱像火把一样高高举着,你们喜欢吗?
(8)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吗?请小朋友们自由练一练,看谁还能配上动作读?(学生自由练读)
(9)指名读并评议。
(10)四人小组配上动作合作读(每个小朋友读一种景物)。
(11)四大组配上动作合作读(每组读一种景物)。
(12)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在秋天的图画里看到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和火红的高粱。此刻,请你们睁大眼睛再仔细看看,你们必须会有更惊奇的发现!(屏幕出示秋天的其他景物)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上景物的样貌和颜色。
(13)你们看到了什么?能像课文那样说一说吗(出示文字)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辣椒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直抒胸臆,渲泻情感。
(1)过渡:秋天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真令人陶醉!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喜欢秋天的小朋友正对着秋姑娘兴奋地喊道(出示第一句话和录音)。你们也自由喊一喊吧,看谁喊得最热情!(学生自由喊)
(2)指名喊,全班齐喊。
3、深入体会,情感升华。
(1)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
(2)一群大雁迫不及待地赶来了(板书:大雁简笔画),请看看大雁又是怎样回答的?谁来告诉大家?(学生说后屏幕出示最后一句话)
(3)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在“劳”字前面板书:勤)
(4)师总结:春天,农民伯伯撒下种子,常常给它们锄草、施肥。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忙着在田野里收割、在果园里摘果子。小朋友们,农民伯伯辛苦吗?正是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才换来了秋天收获的景象,才有了这幅秋天的图画。但是,“勤劳的人们”指的只是农民伯伯吗?
(5)我们身边许许多多正在努力工作着的人们都是勤劳的人。你们最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什么?
(6)下面,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读最后两句话,衷心感谢勤劳的人们!(学生自由读)
(7)男女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三)诵读体会,抒发情感。
(1)这么美的图画,你们想把它永远留在脑海里吗?那我们就一齐把这篇课文背下来,先请大家自由背背。(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2)老师想跟大家一齐合作背,你们愿意吗?第一句老师背前半句,你们齐背后半句,第二句四大组配上动作合作背,第三、四句老师来问,你们来答,清楚吗?(师生合作背)
(3)指名指着板书背,全班站起来配上动作背。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秋天的美,再读,赏词、品句,用心体会秋天的美,诵读,尽情抒发对秋天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之情。透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表达,从而使三维目标和和谐统一。】
四、拓展延伸,自由表达。
1、勤劳的人们画出的秋天实在太美了,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你能够用自己的话介绍心中的秋天、也能够唱一首有关秋天的歌、还能够背诵赞美秋天的古诗或儿歌。(学生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
2、全班交流。
3、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用多姿多彩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了一幅秋天的美丽图画。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更是个收获的季节,期望你们在这个完美的季节里都有所收获,用自己的努力画出最美的图画。
4、小朋友们,要享受秋天的美丽,我们不仅仅要读好课文,还要写好描述秋天的词语,此刻我们来看看怎样写好“波”、“浪”、“苹”、“字”这四个字?(老师在屏幕上分析“波”和“浪”、“苹”和“字”两组字形,在黑板上指导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能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潜力的同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最美的话或写一句赞美秋天的话,把它做成卡片送给秋姑娘。
2、抄写生字:“波”、“浪”、
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七):
学习目标:
1、认识“图、梨”等8个生字。会写“波、浪”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初步感受“劳动最光荣”。
4、愿意背诵全文。
一、导入——出示图画本,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本子?你是怎样明白的?
生可能回答:1、根据经验得知;或透过看字得知等。从而认识生字“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生活中识字,并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二、直接点题——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课文《秋天的图画》(出示课题)
这幅图画上画着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提出读书要求:
a)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请教身边的同学。(设计意图:培养合作精神)
b)思考:这幅秋天的图画上画着什么呢?在书上做好记号。
(设计意图: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读书成果,并随机展开相关的阅读教学
a)首先交流读书要求中的思考题,随机认识生字:梨、笼(为什么是竹字头)、浪、粱(为什么是米字底)、燃(为什么是火字旁)
b)检查读书效果
师1:你们能把课文读正确了吗?好,那你们先数数这篇课文有几句话?(4句)
师2:这四句话中对你来说哪一句话最难呢?自己再大声地读读全文,挑出你认为最难的一句。
师3:再把你挑出的最难的一句读3遍。好,接下来我们向困难挑战!
生生之间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句子。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做到以读为主。不但在文中再次巩固识字,而且熟读课文也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在学生的回答中借助多媒体出示有关的句子:穿插阅读教学。
a、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在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稻海能翻起金色的波浪?说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出示相关的画面辅助教学。
b、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他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要求读好长句,认识生字词“勤劳”,说说它的意思,并用上“勤劳”说一句或几句话。
感悟为什么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四、巩固识字,布置作业
师引1——这些人们真勤劳,老师说呀,这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把这些生字都学会了,我们再跟他们打声招呼吧!
师2——下节课我们还要比比谁是小小朗读家,请同学们好好准备一下。
第二课时
主要完成朗读训练并要求背诵、写字、课堂作业本。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八):
教学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资料:1、学会认8个生字。
2、理解课文资料,体会秋天景象之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指导书写4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目标: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
2、能理解课文资料,体会秋天景象之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能正确书写4个左右结构的字,重点掌握“三点水”和“火字旁”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述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还记得吗?此刻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这个苹果就属于你啦!
(玩游戏:摘苹果,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
根据儿童的特点采用游戏的形式复习词语,是很好教学方式。这样学孩子会感到很搞笑味儿,但是,我觉得还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在让他们自己说说还有那些描述秋天的词语,可能更丰富些,学生能说出几个的,这样更能激发主动性,教会学生平时也要注意积累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哎呀,看到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大家都明白,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秋天来临了呢?
(指名学生发言)
孩子对秋天不陌生,凭他们的生活经验是能发现秋天变化的。但是,我们不必须就把孩子的视野局限在果园里,他们什么都能够谈,只要是秋天的体验和感受就能够。那里的目的是让孩子自我发现,激发对秋天的兴趣。
2、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齐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老师的话是为了导入课文还是让学生看课件?如果是为了揭示课文,就让孩子读书,是为了看课件,就让学生看,没有必要再罗嗦几句。这“四件法宝”很空洞,没什么实在的好处。
3、出示课题,齐读。出字谜:“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图)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与上面衔接不紧密,既然是看书或看课件,就立刻让学生做,识字放在后面处理。
三、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课件的目的是什么,老师没有交代清楚,缺环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做上记号。
3、小组学习。
1)组长安排活动:抽查生字读的准不准,课文读得顺不顺,还有哪些字不会认,互相帮忙。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2)组长检查后给组员记成绩:表现最好的用绿色在书上课题旁画一个笑脸,有进步的画一个黄色的笑脸,还要努力的用红色画一个笑脸。(“小组自学红绿灯”)
3)教师四处巡视,了解各组学习状况,重点帮忙潜力较差的学生。根据组长的表现来发出“笑脸”(标准与上面相同)
4)小组交流:小组擂台赛
如1组组长随意挑战另一组组员的生字认读状况。
如4组组长挑战7组组员读书状况,两组学生一人读一句“开火车”,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
如6组同学交流自己觉得很棒的记忆生字的好办法,3组同学能够挑战他,说说自己觉得比他更好的方法。
梨、笼、浪、燃都是形声字,启发学生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
梁——粱高粱本是粮,米字底下藏。桥梁应是“梁”,木头来帮忙。
勤、劳——都有个力字,说明要想做一个勤劳的人,就要多出力。
小结:自编儿歌帮忙学生记忆: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5)教师重点检查几个潜力较差的学生读生词卡“图画”“梨树”“脸颊”“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识字的环节处理的很好。首先是让学生自己找生字。这样是尊重了学生的原认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生字,面向了学生的全体。其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优势,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学习。再次,利用了竞赛的形式展开了学习汇报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会更有热情。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识机记生字,老师还有相机地指导,师生合作互动。最后,教师注意了关注差生。全面的实现教学的目标。
6)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是什么课件,没说明。为什么要读句子,也没说明。缺环节。
四、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
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样样?少了些什么呢?
又放课件,又出示图画,太多了。有课件就够了。可先让学生贴图,然后起名字。也就说下面的贴图让孩子自己构思,想怎样贴就怎样贴,喜欢贴什么就贴什么。贴完了让学生说说,再引发学生读课文,读喜欢的部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且注意评价、激励。那里就应是教学的高潮。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他贴的对吗?”好象没有对错之分,怎样贴是孩子自己喜欢的。那几个词语能够这样处理,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便于理解。
5、梨树上怎样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样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样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
问题先让孩子试着提一提,他们提不出来,教师可提。让学生体会比喻句,深了一点,二年级的孩子不要讲比喻句,让他们体会一下句子的形式就能够了。可用“好象”来说话。
6、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朗读前就应有情感的激发,带着情感读,读出情感。老师要有范读。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背诵是对的,能够是边学边背。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好。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同时注意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要注意讨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五、学写生字4个生字:“波、浪、灯、作”
1、这天老师要教大家4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3、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怎样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
4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作”字右边上面第一横较长,二、三横较短。
4、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5、生仿写,
6、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7、生练写这四个字。
前面已经训练学生记忆生字了,那里就不要重复了,能够让学生再读一读、认一认,加深印象。把重点放在写字的指导上。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很好。写字教学不要都教师讲,学生也能说出一、二,那就让他们先说一说,老师再讲一讲,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教师的范写不能忽视。写后注意评评。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九):
教学目的
认识“图、梨”等八个生字;会写“波、浪”两个生字。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并感悟到是勤劳的人们使秋天更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将自己的情感透过朗读体现出来。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
课件(包括生字、词以及句子练习)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秋天来啦,天空是那样蓝,白云是那样美,老师个性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景色宜人,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这天,我们一齐到山野去郊游一番,好不好?(出示挂图。)
2.看图说说是谁告诉我们秋天来啦?怎样告诉的?
对,它们告诉小朋友们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这么美的景色不就是一幅秋天的图画吗?(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
3.指名读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课文中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书中的红苹果帮忙。
2.读完后你明白了些什么?
课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美丽的秋天来啦,想想该怎样读?
秋姑娘还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礼物,但是得先过生字关。
3.熟悉生字(课件展示)。
图-图画梨-梨树笼-灯笼
浪-波浪(见过大海的波浪吗?是什么样貌的?)
粱-高粱燃-燃烧颊-脸颊(摸摸自己的脸颊)
勤劳-(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勤劳的?)
4.书中有一句话把那里的好多词都装进去了(出示课文第二句)。
(1)指名读。猜猜秋姑娘带来了什么本物?
(2)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师:这多搞笑呀,灯笼变成了金黄色的梨,脸颊变成了红红的苹果,波浪变成了金色的稻海,火把变成了红红的高粱,这么好的句子谁来读读?
(3)指名读、齐读。
这时候,如果你走到梨树、苹果树、稻海、高粱身旁,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大雁都说了些什么?从书中找一找,读一读。
(4)大雁说得对吗?为什么?
勤劳的人们,你们真了不起!
(课件出示)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______的图画。
师:是你们把秋天变得这样的美丽、神奇。梨树、苹果、稻海、高粱都会感谢这些勤劳的人们,让我们问问它们吧!(出示课件)
谁使你这样美丽?梨树说:“是把我变成金黄的灯笼。”
苹果说:“是勤劳的人们让我____。”
稻海说:“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粱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写“波、浪”两个生字
四、总结全文
这天大家在山野里玩得高兴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立刻就要离开这儿了,但是我们相信明年那里会变得更美丽!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十):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
1、小朋友,谁来说说在你的脑海中,秋天是怎样样的?(生答)。板书(秋天)是啊,秋姑娘她来到果园,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她来到田野,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色。她用灵巧的双手把世界装扮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想去看看这美丽的图画吗好,就让我们一齐来欣赏“秋天的图画”
2、课件演示:学生欣赏秋天的景色
3、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图画(生答)师:是啊,秋天里真是“景色宜人”还有这么多的瓜果也都成熟了,真是“五谷丰登,瓜果香,”
4.这么美的图画,我们再一齐来读读它的名字好吗?一齐读读吧。
5.过渡:多美的图画啊!有一个小作家,他把这么美的图画写进了成一篇文章。小朋友想来读一读吗?那么我们就一齐来学习吧。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秋天的图画”来,一齐先来念念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师:那么就请小朋友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之前啊,张老师还要给大家提两个要求: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2.、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好,请四位小朋友来读课文。检查读句子状况。随机出示“梨树、灯笼、脸颊、波浪、高粱、燃烧”
“脸颊”:谁明白脸颊在哪里?能摸摸你的脸颊吗?
“高粱”:明白高粱长什么样吗?一齐来认识一下吧,看,这就是高粱。再一齐叫叫它的名字。
“勤劳”:这个词语能读好吗?前鼻音读得可真到位啊。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读。我们一齐来读。
3、群众读,读得真不错。火车能开起来吗?开火车读词语。
三、精读课文
1.看着小朋友们学得那么认真,秋姑娘啊,她也很高兴!她一路欢歌一路笑语迎着我们来到了田野,山野顿时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了。(出示句“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谁能把这句读好呀?
2.那么山野里到底出现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了?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请你们再自己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点名“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3.找得真准确啊,大家都找到了吗?有这么多美丽的图画,你想变成哪一副呢?(点名)看来大家各有所好。那就请小朋友自己选取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好好地练一练,想一想怎样样才能把这幅画给读美了?
4.交流。告诉大家你想读哪副图?
(1)梨树:
*.点评朗读:
这这个灯笼还没挂位小朋友我要来问问你:你把灯笼挂到哪了呀?(出示图片)生:挂在树上,树上哪来的灯笼啊?哦!梨就是灯笼。大家看,他们的颜色都是金黄的,形状也很象呢!难怪我们的小作者说——“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还有哪棵梨树来?
*.我们一齐来作作梨树吧,读。
(2)苹果:
*.师:多可爱的小苹果啊,那小脸还红红的呢!
恩,你的脸颊红彤彤的真好看呀!
*全班的女孩子一齐来做做小苹果吧。读——
.男孩子也迫不及待了,那就快把你们的红脸蛋也露出来吧。读——
(3)稻海:
*.(点名读)
*见过稻海吗?老师把它带来了。看!稻田一眼忘不到边。就象是大海一样一望无际。于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稻海”。
此刻的稻海在秋风的吹动下,还翻起了层层金色的波浪呢!谁能来做做翻起波浪的动作?
*.真不错,小朋友们,此刻你们都是这广阔的稻海了,让我们一齐翻腾起来吧(整组做动作读)加上动作,读!哎呀,这个波浪可来得太猛烈太可怕了,稻海们能再温柔点,美丽点吗?
*.要是此刻你就站在这一片金色的波浪中,看到这一派秋色,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点名回答)
*.是啊,多美的稻海啊,让我们再次翻起这金色的波浪,一齐在这连绵起伏的波浪中沉醉吧。
(4)高粱
*.高粱们,你们也是山野美丽图画里的一份子啊。它又在做什么呢?(点名读)
*.哦,原先你们在举燃烧的火把呀。谁来作作举起燃烧的火把的动作?能边读边带上动作
(5)合起来读
*听着大家的朗读,张老师都要醉了!我快要陶醉在这一副幅美丽画卷里了。102班的小朋友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四幅图画吧,让我们一齐陶醉这画的世界里!起!
(6)欣赏其他图片
*小朋友们,秋天的美丽图画是无处不在的,是美不胜收的。下面就让我们再一齐走进秋天,去领略秋天里其他的美丽图画。
*你看到了什么?能学着课文里的写法来说一说吗?自己先试试。
(7)学习勤劳
*.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图画,怪不得,我们的小作者会不禁问道:“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看谁能够帮忙小作者找到答案。---生:……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对了,是勤劳的人们。诶,请小朋友来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勤劳的人呢?
是啊,那么我们文中勤劳的人们就是那些栽果树,种庄稼的农民伯伯。
当初春还没有送走冬天的寒冷时,勤劳的人们已经在田野里播撒下果树、庄稼的种子,天天给他们浇水,施肥。果树和庄稼开始发芽生长了。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为了能让果树庄稼快快长,勤劳的人们还是坚持顶着烈日辛劳地在田间耕作着,忙碌着。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黑黑的,头发、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经过了漫长的春季和夏季,丰收的季节最之后到了!
有了勤劳人们的辛苦耕耘,梨树在秋天里()
有了勤劳人们的辛苦付出,苹果最后在秋天里()
是啊,有了勤劳的人们,稻海()
有了勤劳的人们,高粱()。
是的,正是因为有了勤劳的人们,秋天的图画才会变得如此美丽,如此绚丽多彩!
3.小朋友们,此时你就是这些果树和庄稼了。你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4.用你们的朗读来感谢这群可爱的、勤劳的人们吧。拿起课本,和老师合作读。我读问句,你们来回答。
四、拓展
1.小朋友们,秋天里藏着迷人的画卷,秋天里还藏着动听的诗呢!听老师来读读。
2.聪明的小朋友必须发现了。其实啊,这首诗就是我们的课文,只是张老师变了个小魔术,改动了句子的格式。于是课文就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看来啊,祖国的语言文字还真是搞笑。你们想读吗?学着老师的样貌,读出诗的韵味来。
3.山野里还有好多其他的图画呢!小朋友你能来作作小诗人,来做做诗吗?动动脑筋,请你在书里再写一到二幅秋天的图画。
4.走出诗歌,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一齐美美地来读一读课文吧!起!
五、写字
1.学了课文,让我们感受了秋天的美,也让我们明白了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这美丽的图画。此刻让我们也来做做这勤劳、劳作的人们,一齐来学写“劳作”两个字。
2.先看老师写。范写
3.生写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十一):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1个汉字。
2、流利的朗读课文,透过朗读体会秋天的美丽和丰硕,感受课文的语句美,初步到达朗读成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潜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朗读潜力的热情。
【教学准备】
秋天音乐风光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和老师一齐做搞笑的问答练习:
铃声响,上课了。什么课?语文课。上课时,表现好。老师问声同学好,同学问声老师好。
同学们聪明而有礼貌,老师十分高兴,在此,我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想明白是什么吗?
二、情境导入
1、请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2、直观感知。
3、引导回顾:
图中展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能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
板书:秋季
4、总结学生感想:
是的,秋天如此的美丽,简直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齐去感受秋天的清凉、美丽、富饶。
板书:秋天的图画
5、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进入秋日的清凉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美丽、丰饶。使学生在产生新、美、乐等感受的同时,选取性的积累词语,扩充知识容量。这样的构思和开讲,完全屏弃了常规的开课程式和陈旧的教学设计框架。体现了课堂要为学生创造广阔学习空间的新理念。从崭新的视角,把单调的语言文字包容在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片之中。使得本课的设计既新颖又别致。
三、朗读感悟
1、自读:
秋天的图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请大家自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读:
读的怎样样了?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请每个小朋友读一句。
(注意正音)
3、选读:
其他同学也想读是吗?那么老师就请大家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一会老师要看看我们班谁读课文读的最好。
4、展示读、指导读:
⑴谁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你觉得他读的怎样样?
⑵教师指导:
秋天的到来,给大地披上盛装,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悦,他读出了对秋天来临的喜悦之情和对秋色的赞美之情。
⑶学生练读,谁能再来读,争取比他读的还好?
⑷师:秋天多彩而丰饶,这一切都来自于勤劳人民的辛苦创造。
5、练习读: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练习读全篇课文,为一会的比赛做准备。
6、比赛读:
⑴同桌比赛读:
觉得自己读的怎样样?很有自信。
⑵小组比赛读:
我们再分小组比一比。
⑶男女生赛读:
男生和女生再比一比。
⑷师生比赛读:
读的都很准确流利,富有感情。敢和老师比吗?(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树立以读为主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变传统的串讲、分析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探究。采用以读带讲,以读促学的教学策略,透过自读、选读、指导读、赛读、引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练习,使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使秋日的美丽、丰饶跃然纸上,使课文的“符号语言”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由衷赞美,从而作到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朗读成诵。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引导背诵
熟读了课文,老师要考察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画面,回忆并说出课文中的相应句子。
你的记忆力真好,其他同学也能作到吗?那我们就看着图一齐说一遍。
不看图也能说出来吗?试一下,你们真了不起,已经把全文背诵下来了。
设计意图:透过以图引文、情景再现的方法展现对本文重难点的突破状况,同时作到对文章的巩固。
五、书写汉字
刚才我们在课文中欣赏了秋天的宜人景色,谁能用一个字来夸一夸秋天?(美)说的好。我们就来写一个字赞美秋天。
先看老师书写这个字。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正确、美观的书写这个字?
板书:丽
教师补充:
上面的长横就象蓝蓝的天空覆盖大地,所以要长一些,两个下框就是排列整齐的稻田,左窄右宽。两个小点如枫叶般飘落在横中线的下方。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生成感情基调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秋天的特点,以同义词的形式链接“丽”字的学写过程,让学生带着情感正确、规范的进行书写。新奇、别致,而又其乐融融。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识记生字
好了,孩子们,透过大家的认真书写,老师看到了你们对秋天的喜爱和向往,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果园里充分的感受一下收获的喜悦。
1、走进果园,来到苹果树下。看着又大又红的苹果,想不想快点把他们摘下来?
2、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括号括出生字,反复读,读准字音。
3、拿出字卡,同桌的同学互相读一读,看谁读的快又准。(合作读)
4、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说记字方法)
5、大家说的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和老师用儿歌来总结一下记字方法:
图外有框,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6、都能记住生字了吗?那我们此刻就来摘苹果,齐读。
7、请同学们拿出字卡,我们玩搭拱桥的游戏,按照老师读字的顺序将字卡在你的桌面上搭一座拱桥。
8、你搭的桥和老师搭的桥一样吗?我们一齐来过桥,齐读。(游戏巩固)
9、单个的字大家能记住了,如果老师把这些生字藏到词语里,你们还能认出来吗?(变环境读)
谁来读第一个词语?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行动的引发者,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激活,教学效果必然增强。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透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比一比等方式,让学生在简单愉快之中完成对生字的识记过程。体现创新教育的情感性、趣味性原则。
七、课后延伸
刚才我们透过学习,认识了生字,欣赏了秋日的旖旎风光。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读秋天的喜爱呢?
(画画用落叶做标签……)
很好,刚才我们看的、读的都是别人的作品,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创作一幅秋天的图画,再给画配上一句优美的话或诗歌。有条件的同学能够象老师这样制作一张幻灯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读图画上的文字。
设计意图:体现了新大纲对教学资料的认知要宽泛的精神和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原则。以书本为载体,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对文章的情感再次升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创新和综合运用潜力。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十二):
教学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述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还记得吗?此刻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这个苹果就属于你啦!
(玩游戏:摘苹果,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哎呀,看到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大家都明白,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秋天来临了呢?(指名学生发言)
2、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齐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3、出示课题,齐读。出字谜:“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图)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三、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做上记号。读一读。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已了解了什么,最喜爱哪些句子。
4、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四、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
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样样?少了些什么呢?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5、梨树上怎样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样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样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大家能够把秋天的图画读得像图画一样,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这篇文章,此刻谁想来有感受情地读一读呢?
2、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
3、小朋友你们能看着图画有感情地背诵下来吗?组织学生先自已试着看图背诵,再指名背诵。以多种形式比赛背,反复背,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单个背。
二、认识生字词语
小组学习。
1)组长安排活动:抽查生字读的准不准,课文读得顺不顺,还有哪些字不会认,互相帮忙。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2)组长检查后给组员记成绩:表现最好的用绿色在书上课题旁画一个笑脸,有进步的画一个黄色的笑脸,还要努力的用红色画一个笑脸。(“小组自学红绿灯”)
3)教师四处巡视,了解各组学习状况,重点帮忙潜力较差的学生。根据组长的表现来发出“笑脸”(标准与上面相同)
4)小组交流:小组擂台赛
如1组组长随意挑战另一组组员的生字认读状况。
如4组组长挑战7组组员读书状况,两组学生一人读一句“开火车”,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
如6组同学交流自己觉得很棒的记忆生字的好办法,3组同学能够挑战他,说说自己觉得比他更好的方法。
梨、笼、浪、燃都是形声字,启发学生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
梁--粱高粱本是粮,米字底下藏。桥梁应是“梁”,木头来帮忙。
勤、劳--都有个力字,说明要想做一个勤劳的人,就要多出力。
小结:自编儿歌帮忙学生记忆: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5)教师重点检查几个潜力较差的学生读生词卡“图画”“梨树”“脸颊”“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三、学写生字。
1、这天老师要教大家4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3、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怎样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
4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作”字右边上面第一横较长,二、三横较短。
4、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5、生仿写,
6、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7、生练写这四个字。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十三):
课前透视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情绪。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必须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完美的真正感悟。由此教师要利用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完美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从而体会出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和语文实践潜力。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资料。
信息资料: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或出示相关资料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的图画。
(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秋天,激发学生更多了解秋天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的图画》吧!(板书课题)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进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2、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自主读书是一种潜力,在培养过程中引导有目的地读,与人合作地读,会提高读书的实效性。)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
(多识字有助于学生提早阅读,但不可加重学生的负担。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学习好的识字方法,进而全面提高识字的潜力。)
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多种方式地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简单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丽、灯、波、浪。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观察与分析字形是写好字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潜力要逐步地加以培养。在此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选取喜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
(教师的范读为学生带给例子,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应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逐步获得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
诵读
1、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2、师引读课文: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背诵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背诵。)
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读。
2、说说句子描述的画面。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读后说感受,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也从中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能够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能够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这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是学生用实践来体会秋天的美丽,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字、劳、苹。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十四):
教学目标
1.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略)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十五):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图、梨”等8个生字。会写“波、浪”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天的喜爱,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自画的秋天的图画。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等描述秋天的优美词语,这天我们就到田野、果园去欣赏秋天美丽的风光。(直观感知:播放秋天音乐风光片。)
2、引导回顾、表达:欣赏了秋天的风光,你想说什么
3、总结学生感想,导入: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秋天的。(出示课题并朗读。猜字谜识“图”字:一个大镜框,冬天里面藏。)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感悟。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②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注意正音。
③各人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反复朗读,再读给小组的伙伴听,请小组成员评价。
④朗读展示:选你最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读得准确优美,可模仿他的语气读一遍。
⑤师引读课文,感知全篇: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梨树……苹果……稻海……高梁……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⑥用多种形式朗读课后练习中的四句话,要读出感情。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挑战读,看谁读得美。可个人读,也可群众读,不断挑战已读者,最后胜利者为朗读冠军。
三、识字教学
①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②用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③拿出字卡,小组自学下列生字:笼、浪、粱、燃、勤、劳。重点是读准音,记住形。
④采用自由问答方式交流识字经验。
⑤总结识字方法,用自编的儿歌帮学生记字形: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四、玩字卡游戏。
a.师随意说字音,生按老师所读顺序用字卡搭一座拱桥。
b.小组合作,玩字卡组词接龙游戏。
c,抽字读句:小组成员轮流抽字,抽到后随即读出课文中带有这个字的句子。
五、课后活动:
1、刚才我们看的、读的都是别人的作品,课后我们自己动手,创作一幅秋天的图画,再给图画配上一句优美的话或一首优美的小诗,准备搞一个歌颂秋天的诗画展。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写作组:写秋天;表演组:演秋天;歌唱组:唱秋天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再读课文
1、同学们,我们随着乐曲再读一读课文,让秋天的图画再次展此刻我们眼前!(配乐,师引读:教师领——“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学生跟——“山野就是……”教师领—“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学生跟——“看.蓝天上的大雁……”)
2、配乐,全班齐读。课件分别演示出下列画面: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大雁。生看图找句练朗读,师借图指导,直到背诵。
3、看课件“秋天风光图”自由轻声背诵。
4、开火车,一人背一句,熟练者奖一个秋天的礼物(梨、苹果、稻子、高梁、大雁等图片)。
二、复习词语
1、看画面(课件演示)找相应词卡,并让小老师带大家读: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2、将词卡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分组赛读;开火车读;计时抢读。
3、和同桌一齐,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并将词语卡片准确地摆在相应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①字形分析、范写。
波、浪:都有三点水,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灯、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撩”变为“点”;“作”字右边注意上面一横长,下面两横稍短。
字、苹:上下结构,上短下长。
丽:上面是一长横,不是两个短横。
劳:要与“旁”区分字形。可这样记:用“力”背起一捆“草”,不在“旁”边看热闹。
②学生先书空,再描一个,写一个。
③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写字展示、评价。
四、拓展活动
①合作交流:学生拿出各自创作的秋天的诗歌和图画,小组交流、欣赏。
②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⑤推荐有关秋天的读物课后阅读。
第三课时
1、组织一次秋天的诗歌(故事)演讲会,交流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秋天的礼物。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像画秋天,也能够用落叶做书签,还能够用金黄的玉米粒粘一个“丰”字……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一):
15玩出了名堂
【教学目标】:
1、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潜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写完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玩出了名堂》(齐读课题)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荷兰人叫——列文虎克,他在玩中玩出了名堂。谁还记得,列文虎克最先喜欢玩什么?(板书:镜片)
二、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1、列文虎克玩镜片玩出了什么名堂?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列文虎克怎样玩镜片?玩出了什么名堂?
2、自由读。
3、谁来说说,列文虎克怎样玩镜片?玩出了什么名堂?
4、他的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你能给“相当”换一个词吗?(十分、个性)
列文虎克玩镜片是因为他对玩镜片有兴趣,再加上他的工作很清闲,能够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
请大家看图,图上的列文虎克正在干什么?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列文虎克很认真、专心)
可别小看这简单的磨,课前老师查阅了资料,明白列文虎克以前因为为了磨一块镜片,花费了十年时间。看来,他玩镜片不是凭一时的兴趣,而且还十分有——耐心、有毅力。
5、当列文虎克用自己磨的放大镜,看东西时情绪会怎样?(感到很高兴,很快乐)
6、指导朗读。此刻就让我们拿起书,一齐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列文虎克磨镜片时的认真和看东西时的快乐,透过朗读表现出来。
7、过渡:你玩过放大镜吗?(生回答)你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三、学习第四段
列文虎克是怎样玩放大镜的?有什么发现?玩出了什么名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
(二)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列文虎克是怎样玩放大镜的?(学生回答)
2、列文虎克并不是简单地玩放大镜,他在玩放大镜时会产生奇特的想法。
谁能读好写列文虎克想法的句子?指名读。这个想法很奇特,谁再来读?指名读。大家一齐读。
有些事情光想还不行,还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这一试,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你们说说,列文虎克看到当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表现或情绪?你能用惊讶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3、这次观察,让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的兴趣更浓了,他越玩越带劲,又有了新的玩法,他是怎样玩的?(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放大镜能够随意调节)
你能用双手代表两片放大镜来演示一下吗?
他玩出了名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板书:显微镜)让我们来一齐认识认识列文虎克,看看他在玩中发明的显微镜。(出示虎克和显微镜图片)
4、(出示句子:)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我们一齐读一读这几句话。
☆列文虎克在玩中不断动脑筋,发明了显微镜,真是了不起。学到这儿,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什么?(你真了不起,你真爱动脑筋……)
让我们带着赞叹的语气一齐把这几句话再读一读。
5、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出示: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比地球上的居民多得多。)
6、(指着屏幕说)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许多小生命,看到了从来没见过的小东西,在这之前人们从来不明白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另一个“小人国”,那里生活着比地球上人类还多的“居民”。(把小生命、小东西、小人国、居民变红)这真是太神奇了!谁明白这些“小东西”、“小生命”还有打上了引号的“居民”指的是什么吗?(微生物)(板书:微生物)
我们把这些微生物生活的微观世界称为——“小人国”。
在那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列文虎克观察到水里有许多微生物,牙齿里有许多微生物,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还有一个微观世界,而是用“小生命、小东西、小人国”这些词来表述,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让我们感到很生动,很搞笑,很有意思)
是呀,表达同一个意思,有的时候换一种说法或者用上不同的语言,能够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搞笑。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学着在以后的写作中使用。
大家再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把这搞笑,神奇的发现,透过朗读表现出来。自由练读。齐读。
指板书总结:列文虎克真了不起,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透过预习,你对微生物有多少了解?学生根据资料袋中的信息,或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
细菌、病毒、真菌都属于微生物。有的微生物对我们人类有帮忙,有的微生物却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威胁。我们来认识几种微生物,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这是酵母菌,有了它能够作出好吃的馒头、面包等食物;这是乳酸菌,离了它,我们可喝不上好喝的酸奶了;这是甲型H1N1病毒,它威胁着我们身体健康的。(只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它们,做好防范工作,就能够远离这些病毒。)
要感谢列文虎克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玩放大镜,真是玩出了——大名堂。你怎样理解这个“大名堂”?(了不起的名堂)想不到,玩也能玩出了不起的名堂,此刻还能说玩耍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吗?列文虎克玩出的大名堂产生了多大影响?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快速读读第5自然段。
2、在当时,他的这一发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英国皇家……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都是一些了不起的科学家,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现代著名的科学家霍金等人都是这个学会的会员,看门人列文虎克和他们同属一个学会,可想而之,他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那里加引号的玩具指什么?(显微镜)“居民”指什么?(微生物)这玩具让权利至高无上的女王和沙皇千里迢迢来欣赏,他的这个发现真是影响巨大。
列文虎克真是玩出了大名堂,为我们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用赞赏的语气一齐读读第五自然段。
四、升华主题,谈感受
1、列文虎克就这样一步一步玩出了大名堂,他玩出大名堂的秘诀是什么?(引导说出:兴趣观察思考)
2、指板书总结
老师相信你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有持久的兴趣,再加上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思考也能够像列文虎克那样玩出大名堂。
2、你平时都喜欢玩什么?
3、想想自己是怎样玩的,玩中有哪些乐趣或收获?拿出你们的小练笔本,动笔把它写下来,看谁写的生动搞笑!
学生现场写,教师巡视。
指名上台读自己的写话。
板书
15玩出了名堂
镜片—→放大镜
兴趣
观察放大镜—→显微镜
思考
显微镜—→微生物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二):
玩出了名堂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搜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玩出了名堂优质课教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课文大意,弄清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理解“名堂”。教师同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玩出什么名堂?
【这是一个比较干净利落的揭题设计。揭题过程既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一个障碍──理解了“名堂”一词的意思,又让学生紧扣文眼“玩”,有目的地走进文本。】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状况。
(2)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3)小老师教生字,开火车熟悉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1.多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3.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该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自然段。(赞赏的语气)
四、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1.练习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3.当堂展评。
五、课后作业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
2.细细品读课文,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潜力,增强创造意识。
3.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
二、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1.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2.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2)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3.交流讨论。
(1)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齐,会怎样样呢?
(2)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能够随意调节。
(3)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4.转换主角想象。
组内交流: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情绪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5.朗读体会感情。
6.表达感悟。
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三、欣赏玩出的名堂
1.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2.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3.交流讨论:“小人国”指的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4.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资料,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5.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四、交流玩中收获
1.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
3、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4、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语文课堂就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自悟,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五、替换朗读、理解引号
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1.引导学生说说“小人国、居民、玩具”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
课件出示: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明白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2.让学生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
(透过朗读感悟用“小人国、居民、玩具”比用“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更加生动、形象、搞笑,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加上引号,不仅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六、教师总结
小结: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同学们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能够交流交流。
七、作业设计
小练笔:
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三):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资料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搞笑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齐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透过本节课学习拟到达以下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
透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资料,学会生字、新词。
四、教学准备
1.电脑制作的生字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资料。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这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样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透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能够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的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取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资料、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齐。]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写字。
[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鼓励他们交流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发挥其用心性和自主性。]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四):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潜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明白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能够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资料。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齐,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资料。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附参考资料: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早年,学会了磨制玻璃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了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细菌,对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也有所观察。
显微镜的发展:人类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没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动物和红血球,甚至用显微镜研究动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能够放大270倍的显微镜。以后几百年来,人们一向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到达光波的半波长左右,这样人类的探索受到了限制。进人20世纪,光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33年德国人制成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后,几十年来,又有许多新型的显微镜问世,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仪器。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五):
一、教学资料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搞笑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齐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透过本节课学习拟到达以下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
透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资料,学会生字、新词。
四、教学准备
1.电脑制作的生字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资料。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这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样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透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能够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的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取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资料、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齐。]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写字。
[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鼓励他们交流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发挥其用心性和自主性。]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知识:
抓住3~4自然段,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
2、潜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活动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3、情感: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潜力,增强创造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谈话导入: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列文虎克却在玩镜片中有了发现,玩出了大名堂,那么,他玩出了什么名堂呢?轻声读课文。
(找出他做了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二、学习2~4自然段
引:列文虎克最早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这个全新的世界,为人类认识地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怎样玩的呢?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到相关资料画下来。
汇报:
1、看门时磨镜子:
⑴他是怎样磨的?如果是你来磨镜片,心里会想些什么?
(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我磨会觉得真没意思,时间太长了,没耐心了,太枯燥了。)
⑵为什么做磨玻璃这么枯燥的事?
①喜欢。
②能够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或阅读很小的文字。
⑶读读第二段和这句。
⑷教师小结:
是呀,列文虎克做放大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目的的。目的是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列文虎克做成放大镜后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越玩越有兴趣,玩出了更大的名堂,发明了显微镜。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你找到哪些句子了?读读。
2、把磨好的镜子放在一齐,做成简易显微镜:
⑴出示课件两片放一齐的句子:
①用你的手代表两片镜片演示一下怎样放?
②我们也都玩过玩放大镜但是我们怎样没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齐玩呢?这说明列文虎克什么呀?(善于思考)
③他看到蚊子的腿像兔子的腿,蚊子的腿什么样?兔子的腿又什么样?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样想?(体会惊讶的情绪)读读这几句。
⑵出示发明显微镜的句子:
①“一片固定,另一片随意调节”演示一下。
②由两片放在一齐到一片固定一片调节,这说明列文虎克在玩中是动了脑筋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
③他在玩中做,在玩中思考,才能发明出显微镜,谁来读读这几句。
3、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⑴在玩中做成了简单的显微镜,列文虎克接下来又会有什么玩法呢?又有什么发现呢?
出示:“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出示课件微生物图)
⑵“居民”又指什么?这“小人国”指什么?
⑶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情绪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⑷是啊!列文虎克边玩边思考边观察,才会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读读,体会感情。
⑸引: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结合你刚才学习的收获,你能试着做做这个填空练习吗?
列文虎克利用看门时的空闲,把()的四周(),做成了(),用来看(),或者阅读();他拿着放大镜,左看右看,突发奇想,把两片(),其中一片固定,另一片(),做成了();啊!他发现了一个()的()世界。
⑹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列文虎克真了不起,他玩出了大名堂。你从哪看出他玩出了大名堂?读读第5自然段。
(英国女皇明白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2、“玩具”指什么?
3、他可真了不起!谁来读读这段的前两句。
四、总结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让我们像列文虎克一样在玩中观察,在玩中思考,你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
15、玩出了名堂
看显微镜
想微生物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课后小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在玩镜片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透过观察有了重大发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了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在讲课中我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进行,学生透过对由磨一片镜片到把两片镜片放在一齐玩的有关语句的学习感受到了列文虎克善于思考的好品质。透过显微镜观察事物,发现了微生物,感受到了他善于观察的好品质。微生物图片的使用使学生提高了兴趣,也感受到了列文虎克欣喜、激动的情绪。对完出名堂的过程我还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对发明的过程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到达巩固知识的目的。最后问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对他的好品质进行了赞颂,到达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