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6:02:26
夜书所见教案(一):
教学资料: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1
教学准备:1、PPT课件(生字卡片、古诗挂图)。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情绪。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状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状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就应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忙我们理解那些十分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资料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此刻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中的景象体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2、(1)思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门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亲人。也就是第二句“动客情”。
(2)思考:动客情,动的是什么情?往后读。
(3)这个时候诗人看着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孩子们正在捉蟋蟀,肯定十分开心,诗人也替他们开心,但是,诗人这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这个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得出结论:那么,“客情”第一个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理解再读,品味赏析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资料,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六、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那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齐体会诗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业。
结束语:这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思乡之情,秋天到了,出门在外,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使人多么容易思念亲人呀!!
八、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理念: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资料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情绪变化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实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这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个性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这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这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之前,准备不够,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不错,能帮忙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潜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气氛不够,风声的音效太短了,学生还未体会到就没了,就应再引导让学生再体会一下)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
8.说的真好,那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情绪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情绪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就应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明白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但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反思: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饶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反思: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明白这是用一根麦杆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情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就应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情绪,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这天的学习就到这,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的收集这些优美的古诗,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期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用心,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透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务必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资料,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案(三):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案(四):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透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个性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透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忙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资料——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忙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明白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样明白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潜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就应捂到手里了,但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透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搞笑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搞笑的画面读出来,那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搞笑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明白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必须能找到?
[反思:老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搞笑的事件,生发出“你们明白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自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透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取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先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透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透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透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到达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述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透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就应选取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适宜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述秋天的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五):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资料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这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此刻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透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此刻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貌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齐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齐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齐玩时搞笑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但是此刻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齐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齐玩时搞笑的事,可此刻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情绪,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就应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情绪会怎样?
·让我们一齐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齐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样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齐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述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六):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情绪。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搞笑;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完美,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透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必须会很精彩!来,我们一齐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贴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透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潜力,二是为了有一个简单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盼,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透过整体感悟文章资料,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用心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就应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资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夜书所见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七):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齐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2.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用文字写了出来,我们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㈠理解题意。
1、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
2、那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①看书、读书“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
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指――
②想想,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
再齐读课题一次。谁说?(书写)。
3、对,那里有“书写”的意思,这叫做一词多义,此刻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一生回答,全班齐讲。)
㈡读通诗文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此刻请大家①自由把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你的脑海中
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读)
2.反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⑴生一①恩,这位同学有个多音字读得个性标准,是哪个?(那里有个多音字,是哪个?)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2、tiāo①用肩担着,如:挑水。
②选,拣,如:挑毛病。
那里就应念第几声。
挑促织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用枝条从洞里拨弄出蟋蟀)
查字典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明白了吗
②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⑵生二:哟,他促织两个字读得真棒,促是平舌音,织则是翘舌音
(促织两个字放在一齐,个性难读,注意促使平舌音)
①促织。一齐读。谁再来读这个词。
②十分得流利。看注释,促织俗称――借助注释,同样能够帮忙大家理解古诗。
⑶生三:这首诗谁还想读读。
1、你的节奏把握得真好,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他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2、听出来了吗?对,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
①用这种读法,自由在座位上反复读读!谁来读?指名读你读得真有诗味!
②谁还想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读读。真有味道!
③老师也想读,能够吗?我读前2、2,你们读后3(反过来试试。)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见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样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此刻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比较读一读。
(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
课件: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透过比较,你读出了什么?
讲解:这“萧”的含义可深了。(课件出示)
“萧”在古代指的是一种草,古人一般用萧萧来表示风声、雨声和马叫声。其实这些声音听起来和
“萧萧”并不像,但是古人通常用它来描述秋冬的景色,来表达的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只要人
们要表达这种情感,就会用上“萧萧”。(加诗?)
谁再来读一读?
师: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个离开家乡的诗人,应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是怎样
的一种情绪呢?(想家)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杭州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齐来一遍。
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是――诗人自己。(板“动客情”
讲解:江上秋风动客情”用了张翰典故。相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看见刮起了秋风,就开始思念故乡,于
是辞去了自己的官,回到了家乡。同样,作者见到这秋风,心里也是――(思念自己的家乡、以及
家乡的亲人)(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配乐)(课件)
你听,秋风萧萧地来了,读――
你看,梧叶纷纷地落了,读――
江上,只有我孤零零一人,读――
(2)“儿童”“促织”“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儿童。(板书)
(那么儿童在――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如果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你们觉得能够吗?
①预设一:(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一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②预设二:明白有孩子在挑促织就等于是看到吗?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一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见到“夜深篱落一灯明”,他怎样会想到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假如你就是这篱落旁的这对小姐弟中的一个,在这灯笼的照射下看到了一只只活泼的蟋蟀,你的情绪怎样?你想说什么?
点评:哟,这么急切,请你读。
呀,我感受到你捉蟋蟀时的快乐,请你也来读。
哈哈,机灵的孩子,你也来读读。
齐读(复踏):
你看,远处亮着的一盏灯不就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时点燃的灯笼吗,读――
你听,远处传来的一阵阵笑不就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是所发出的吗,读――
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童年时的他自己,读――
师: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谁再来读一读?
5、齐读古诗。
引读:独自一人在外,听到了梧叶萧萧,作者动了客情,读――
篱落的一灯明,想到孩童时玩蟋蟀,作者动了客情,读――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一阵阵_____的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这江面上的风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
那篱笆下玩蟋蟀的儿童们啊,
更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思念故乡,在作者笔下却有不同的表现。请你来读一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
4、让我们在来回味叶绍翁笔下的《夜书所见》。(配乐齐读)
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齐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文。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孤独
思乡之情儿童挑促织欢乐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夜书所见教案(八):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资料:夜书所见
课时:一课时
课型: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此刻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这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板书学生的回答。
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2、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深”。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五、学习古诗,体会感悟
(一)、通读古诗
1、生字这些小的拦路虎解决了,把他们送回到古诗中,要求把古诗读通顺。
2、请同学再读一遍,要读流利。
3、介绍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的差别。
(二)、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第一、二句。
(1)、萧萧指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风声?梧呢?梧叶送?寒声?动?客情?那里的客指的是谁?
(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3)、出示课件――这是本课给出的注释,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谁来填一下下面的空,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意?
(4)、前两行是说秋风引起了思乡之情,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面,你觉得秋天是个什么样貌的呢?眼前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应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呢?情绪又如何呢?
(5)、是啊,瑟瑟秋风带给人丝丝寒意,片片落叶给人以无限的飘零,秋风落叶凋零之感,诗人孤独郁闷,思念起了家乡。
(6)、让我们齐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7)、这两句诗情感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上可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2、总结前两句的学习,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学习第三、四句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后两句古诗。
2、出示学习要求。
3、小组合作学习。
4、学习汇报。
(1)、说一说这些字、词的意思:知?挑?促织?篱落?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把两句诗结合起来理解,注意逻辑顺序。
(3)、想象夜深人静时,篱笆下灯光中闪烁儿童的身影,儿童正在捉蟋蟀的画面,又会使客游在外的诗人想些什么?情绪有事怎样的?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两句诗。
(4)、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让人倍感亲切,也许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诗人此时会有一种亲切之感,带着这种亲切之感让我们齐读度体会。
(5)指导朗读。
六、指导全诗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掌握节奏。
七、课件范读,配乐学生练习朗读。
八、练习背诵。
九、本课小结:作者以诗的形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期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9、夜书所见
梧叶
郁闷、孤独
秋风
儿童
亲切之感
篱落
夜书所见教案(九):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叶小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
夜书所见优秀教案
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透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状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此刻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资料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够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必须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忙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状况,透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透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那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此刻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此刻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透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潜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情绪?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情绪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透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十分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能够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3、透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资料,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设计特色: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就应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状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
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3、分段,说说段意。
4、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五、作业
课堂作业: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分段,写段意。
实践作业: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第二课时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做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透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3、明确重点:就应以哪一个为重点研究主题?(小女孩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主题
1、先各自读书,研究重点主题;再研究另一个主题。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结果,要求有一人说出结果。
三、交流推进探究
1、父亲的看法;认为是——引导学生展示上节课收集的资料,进行证明。
2、小女孩的看法:认为不是——读第2自然段,说自己的理由——根据第2、3段,说说自己的理由——辩论: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主角表演,表现、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选一个资料表演,评价是否表现出爱因斯坦的两个品质。)——朗读,表现(选一个部分读)——引导: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人?(天真、可爱,不迷信权威,与人交往有礼貌,有办法等。)
3、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说明什么;读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认识(谦虚)——小结:谦虚是他成为伟大的人的一个原因,谦虚就是伟大的人更伟大。
4、我们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小结。
四、总结表现结果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自由表现:选取一个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情朗读、主角表演、边读边演)来表现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
课堂作业:课后练习4、5
实践作业;与人合作,写成课本剧并进行主角表演。
板书设计
4、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最伟大的人
父亲,我们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二):
课时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述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能够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这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样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状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能够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能够是值得表扬之处,也能够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必须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一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状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一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一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透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透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样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样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此刻只期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主角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透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述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资料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那里,你还想明白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貌写词语:短而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样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貌写词语:又肥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这段描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主角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主角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主角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状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
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主角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述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状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明白他的伟大。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搞笑,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明白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板书设计
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研究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有礼貌
谦虚好学
第一次撞(相撞)
第二次遇(相遇)
第三次等待(相邀)
相处
教学札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
2、分主角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引导学生明白“朋友”的第二类含义:如果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忙,即使年龄、地位、学识的差异很大,也能够成为朋友。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朋友的第二类含义。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透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
(一)读读议议————父亲心中的“伟大”
1、读读
(1)自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最能证明爱因斯坦身份的一句话。
出示:“孩子,你这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2)指名多人读,读出父亲的兴奋。
(3)全班齐读。
2、议议
(1)小女孩的父亲为什么如此兴奋?
(2)小女孩父亲心中的“伟大”是什么?
师引导: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在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
(二)想想问问————小女孩心中的“伟大”
出示句子:“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1、想想
(1)想想小女孩会对她父亲或者其他人说些什么。
(2)想想小女孩的认为有道理吗?
2、问问
(1)一个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他会是最伟大的人吗?
(2)在小女孩心目中,“伟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师引导:讲究穿着,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很有绅士的味道。
(三)评评悟悟————爱因斯坦心中的“伟大”
自读课文第二段
1、评评
(1)爱因斯坦为什么衣衫不整?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爱因斯坦有一颗童心吗?
出示1:“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做了个鬼脸。”
出示2:“但愿你肯教我”,“能记住吗”?“也许能”。
2、悟悟
(1)爱因斯坦觉得自己伟大吗?
出示:“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2)在爱因斯坦心目中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
师引导:爱因斯坦一向以为,他只是和平常人一样做了自己就应做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很普通。在他看来,或许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一种平凡。
(四)说说写写————我心中的“伟大”
1、说说
(1)你读到过哪些伟大的人或者伟大的事?
(2)你是怎样理解伟大的?
2、写写
(1)用一句话表达出你对“伟大”的理解。
(2)试着描述一个片段,要突出“伟大”这一主题。
三、总结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自由表现:选取一个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情朗读、主角表演、边读边演)来表现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四):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潜力:认识8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感受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和慈祥、虚心好学的品质。
重、难点:感受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和慈祥、虚心好学的品质。
教法:读中感悟,自读自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资料
流程:
一、谈话引入,读读交流
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爱因斯坦的一件什么事?
二、自读体会:
1.生活中的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述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交往时的语言、外贸、神情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三、总结课文: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身上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发?
四、积累内化: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发明和生活中的故事和鱼肚有关科学家的书籍。
板书:
相撞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相遇伟大
相邀执着追求
夸小孩儿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述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务必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能够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一)撮踱(步)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忙,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资料。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样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貌: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主角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主角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状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状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状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纳闷踱步冷不丁衣衫不整
蓄着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状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样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L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③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能够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资料,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能够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能够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2.书面作业。
(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2.揭示课题。这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明白些什么
3.理清线索: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过几次相遇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几次相遇有何不同(越来越亲近,由偶然相遇的路人成为忘年交的朋友。)教师相机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学习第一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学生圈画描述爱因斯坦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a.读出爱因斯坦的语句。
B.这些语句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为什么
c.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3.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学习状况。投影仪相机出示有关语句,练读悟写。
4.这一段还写了谁(小女孩及其父亲)引导学生读出有关语句。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些语句应怎样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出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小女孩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学习第二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设问:第二天小女孩遇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貌
投影仪出示:
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①“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②第一段哪些句子也写出“衣衫不整”学生回顾读,透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注意有详有略的写法。
③第一段中有一段文字的意思和“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差不多,哪一句
a.透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在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B.指导造句:“一边……一边……”和“一面……一面……”一般在什么状况下用呢请你造几个句子给大家听一听。
3.同学们自由组合(三人一组,分别是爱因斯坦、小女孩、旁白),分主角表演本段资料。(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4.选出一组表演好的向全班表演。
5.整体评议:表演好在哪儿,把人物的哪些方面给演出来了还有需要改善的吗
学习第三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讨论听懂了什么本段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教师引导:
a.联系文中“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得整整齐齐”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为什么变
b.小女孩怎样教为什么需要教
3.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从这一段中哪些语句也能够看出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七):
教学资料: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八册。
设计意图:教师将设计设疑讨论、情感交流、自主汇报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语文有更深层的理解,并用心开发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领域,追求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资料,学习本课透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层层深入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潜力;透过分主角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谦虚、诚恳、尊重别人的高尚品质和小女孩天真、直爽、热情助人的美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透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层层深入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关于人物性格特点的体会。
课前准备:
1.爱因斯坦的挂图
2.收集关于爱因斯坦的资料
3.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爱因斯坦吗?介绍一下你所明白的爱因斯坦。
师:(出示爱因斯坦挂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十一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件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能够分为几部分?(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及弄清课文写作思路)
师:能不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每部分资料?(生:路遇、重逢、做客、结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授生以“渔”,学习第一部分
师:让我们先来学习“路遇”这一部分。请大家看自学提示:
1.默读“路遇”这一部分,用横线和横曲线分别画出描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句子。
2.思考: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几方面描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
3.从这些描述中能够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有困难同桌互助。)
教师指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找出描述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思考分别是从哪几方应对人物进行的描述?再品味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分别是怎样的人。本段的学习,教师重点教授学习方法,个性是关于爱因斯坦优秀品格的总结,启发学生用心开动脑筋,寻找最恰当的答案。
(二)设疑讨论,深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写法
师提问:第二、三自然段对爱因斯坦的外貌和衣着的描述,没有把两处为什么描述放在一齐,或先写衣着,再写外貌?
(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师介绍正面描述与侧面的方法,点明在此处作者之所以运用这种写法是为了使文章显得很有层次,而且还能使所揭示的人物性格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刻。
(三)回顾方法,学习以下几部分
学生总结了刚才的学习方法,用“画一画”、“思一思”、“品一品”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二、三、四、五部分,深入品味人物思想性格。
五.总结全文
师:透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了爱因斯坦,明白了他不光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具有“伟大的人格”。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爱因斯坦小女孩
谦让路遇、重逢、做客天真
谦虚直爽
虚心结友热情
诚恳友好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八):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生齐读“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明白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板书:爱因斯坦)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生介绍)
师简介“爱因斯坦”(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能够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这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样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3、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状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能够来当小评委。(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能够是值得发扬之处,也能够指出欠缺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必须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一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状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一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每一天……都……坐坐)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透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透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样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样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此刻只期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主角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透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述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述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资料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那里,你还想明白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貌写词语:短而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样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课件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貌写词语:又肥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这段描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主角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主角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主角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状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主角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状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板书:
第一次相遇撞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次相遇遇
第三次相遇等待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述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习作务必做到言之有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默写词语。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资料。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结合课文插图,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样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貌: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火被单里脚下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主角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主角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状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怎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状况。
4.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交流收集到的爱因斯坦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状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阅读,理解课文资料,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透过上节课的了解,你能用一、二句话来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吗?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物质粒子能够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小结: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难怪文中小女孩的父亲称他为“最伟大的人”
板书:“最伟大的人”
2、这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它没有从科学成就的这一方面来介绍爱因斯坦,而是写了他与一个小姑娘之间发生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将从他与小姑娘的交往之中来感受爱因斯坦人性的伟大。
二、理清课文脉络
1、文中讲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哪几次交往?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标题
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2、过渡:课文详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自学要求
出示:
快速地通读课文,自由选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细细地读一读。思考:这次相遇小姑娘对爱因斯坦有怎样的印象?你从中又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桌能够互相讨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
(一)相撞
1、能够哪这句话来概括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
“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联系上文来理解这句话:
老人蓄着一撮(zu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tā)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爱因斯坦打扮显得与众不同,“短而硬”“深陷”“蓬乱”等词让人看到了这人衣冠不整的模样;
“又肥又大”“裹”“趿拉”,衣着的随意透露出他在生活中的不拘小节,他多么像童话里的巫师。细腻的外貌描述,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活生生的科学“怪人”——爱因斯坦。)
2、为什么爱因斯坦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呢?
先板书:不拘小节
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满脑子只明白研究科学问题。
文中那些描述表现了这一点?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3、小结
爱因斯坦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潜心研究科学,不拘生活小节。
板书:为了科学事业不拘小节
4、你还能说说爱因斯坦投入地研究科学的例子吗?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此刻只期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
5、除了对爱因斯坦特殊的外表深有体会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吗?
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状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留意。’”他有着平易、宽容、坦荡的胸怀。作为一个大科学家完全没有傲慢、无理的态度。
被撞了,竟友好一笑,向小姑娘道歉,透出老人的平易、慈爱、宽容和若有所思;
板书:平易、宽容
6、引读第3小节
在父亲的心中,爱因斯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所以听后十分兴奋。
指导朗读。
小女孩却很纳闷,引读。
练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7、小结:不经意地一次相撞,让小姑娘认识了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可内心却很纳闷,这个衣衫不整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过渡:那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我们继续交流。
(二)相遇
1、仍……仍……
爱因斯坦与往常一样,还是不注重打扮,只明白潜心研究科学。
能够用哪句话来概括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印象:
“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样谈得上伟大?”
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认为伟人就应是讲究穿着,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很有绅士的味道。
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衣衫不整。怪不得小姑娘会这么说呢。
读了小姑娘的这句话,我们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天真直率。
板书:天真直率
2、读了这部分资料,爱因斯坦又给小姑娘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①爱因斯坦觉得自己伟大吗?
出示:“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爱因斯坦一向以为,他只是和平常人一样做了自己就应做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很普通。在他看来,或许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一种平凡。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他的谦逊诚恳。
板书:谦逊诚恳
②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物理难题、科学上的疑难杂症。
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说的话,对此爱因斯坦并没有感到生气,而是感到很欣慰,因为他觉得小姑娘的天真直率打动了他,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也说明爱因斯坦幽默、友善、有一颗童心,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板书:有一颗童心、乐于与孩子交往
其实,表现爱因斯坦爱孩子,有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的故事还不少呢。
《仅仅是一把糖果》一个上午,爱因斯坦刚要走出办公室,助手过来告诉他:“有人想请你周末去做一次演讲,报酬是一万美金。”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回绝:“我周末有安排,没时间。”“难道你不能少为苏菲补一次课吗?”助手明白他每个周末都去给读初中的小女孩苏菲辅导数学。“不能,我还想着她的糖果呢!”爱因斯坦笑眯眯地说道。“她的糖果就那么甜吗?”助手想不明白。这一天,助手看到爱因斯坦从苏菲那里回来,助手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为什么那样高兴。爱因斯坦告诉助手:“这天,苏菲的老师夸奖了她的进步,说她找了一个优秀的家庭教师。小姑娘也个性高兴,奖励了我一把糖果,这让我感到个性的愉快。”原先,在这位大科学家眼里,小女孩灿烂的笑容和一把普通的糖果,就是甜润生命的最好的甘泉。多少年过去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但那一把糖果,那份一尘不染的真爱纯情,却穿过沧桑岁月,向我们传来依然甜润心灵的缕缕芬芳。
3、人们常说拥有一颗童心,就是一个天使。爱因斯坦的童心感染了我们,更感染了文中的小姑娘,一齐读一读描述小姑娘的句子。
瞧,小姑娘是多么乐于助人,教得一本正经,学生学得也很认真。
板书:乐于助人
4、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
爱因斯坦:友善、调皮、童心
小女孩:天真、一本正经
5、小结:第二次相遇,爱因斯坦的谦逊诚恳、富有童心,给小姑娘留下了完美的印象。
(三)相邀
1、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印象:
小姑娘看见他时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日年轻了20岁。”
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谦虚,虚心地理解小女孩的教导,乐意与小姑娘交往。
指导朗读
2、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为了科学事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整理房间上。
3、“呵,小教授,请你在教教我。”
板书:平易、乐于与孩子相处
4、这一部分中,对小姑娘的描述也很搞笑
小姑娘:“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小姑娘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和“大孩子”了。
“手把手地教”
板书:认真负责
5、小结:小女孩不仅仅天真率直,还有一颗美丽勤劳的心,她用自己的真情建立了与爱因斯坦的深厚友谊。
6、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
1、引读
2、你从爱因斯坦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互交互学、各得其所、乐在其中,活象一对忘年交,爱因斯坦真是以为慈祥可敬的老人。
3、指导朗读
六、总结
1、经历了小姑娘与爱因斯坦交往的过程,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们由不熟悉到熟悉,还看到他们已成为一对互较互学、乐在其中的忘年交。此刻,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2、写作方法总结
本文不仅仅让我们认识了伟大而又平凡的爱因斯坦,还让我们认识了天真直率、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的小女孩。从全文看,我们所看到的爱因斯坦,也是从小女孩的眼中所折射出来的。能够说,两个形象缺一不可。所以本文的题目是: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与”字也说明这两个人物就应是相提并重、相辅相成。
七、拓展延伸
1、除了书上描述的爱因斯坦,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呢?
2、古今中外,伟大的人不计其数,你读到过哪些伟大的人或者伟大的事?你是怎样理解伟大的?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十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生齐读“我没有什么个性的才能,是但是喜欢寻根刨底罢了。”)明白这句名言出自哪一位名人之口吗?(板书:爱因斯坦)读了这句名言,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样的人?
师简介“爱因斯坦”(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能够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他有关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齐读课题后质疑: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俩是怎样认识的?世界著名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
3、过渡:就让我们带着满心的疑问走进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1)七彩词语
(2)朗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明白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相撞(1-3)相遇(4-5)相邀(6)
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相交(7-8)
5、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必须会有新的发现。(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1)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2)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3)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4)从此,小姑娘每一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明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状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亲密”等方面交流)相机评议。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过渡:课文详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细细地读一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次交往的情形,思考:这次相遇小姑娘对爱因斯坦有怎样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读完后小组内能够互相讨论。
(一)相撞
1、能够用那句话来概括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
出示:“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你觉得当时小女孩看到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情绪?(奇怪)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2、指名朗读,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爱因斯坦打扮显得与众不同,“短而硬”“深陷”“蓬乱”等词让人看到了这人衣冠不整的模样;“又肥又大”“裹”“趿拉”,衣着的随意透露出他在生活中的不拘小节,他多么像童话里的巫师。细腻的外貌描述,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活生生的科学“怪人”――爱因斯坦。)
3、除了外貌怪,还有哪些地方也很奇怪?(板书:行为)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
先板书:专注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满脑子只明白研究科学问题。
文中哪些描述表现了这一点?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4、在联系爱因斯坦的外貌描述,你还会奇怪吗?读一读,你有说明新的体会呢?(爱因斯坦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潜心研究科学,不拘小节)
5、除了对爱因斯坦的外表和行为深有体会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呢?
思考:谁撞谁?又是谁道歉?他是怎样说的?(语言)
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的状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留意。”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他有着平易、宽容的胸怀,作为一个大科学家完全没有傲慢、无礼的态度。被撞了,竟友好一笑,向小姑娘道歉,透出老人的平易、慈爱、宽容和若有所思;
板书:平易、宽容
6、齐读第二自然段,带着仰慕、崇敬的感情。
7、引读第3小节
(1)对于爱因斯坦,爸爸和小女孩的意见有什么不同?
(2)分主角朗读,体会从父亲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从小女孩的话中尼听出了什么?
(在父亲的心中,爱因斯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所以听后十分兴奋。)指导朗读。
(小女孩却很纳闷)引读。
练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学习到此刻,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吗?
8、小结:不经意地一次相撞,让小姑娘认识了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可内心却很纳闷,这个衣衫不整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四小结:不经意的一次相撞,让小姑娘认识了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可内心却很纳闷,这个衣衫不整的人,怎样能是“最伟大的人呢”?那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次相遇的故事,从中了解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这样的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读悟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一)相遇
1、小姑娘和爱因斯坦第二次相遇,爱因斯坦有什么变化吗?
仍……仍……爱因斯坦与往常一样,还是不注重打扮,只明白潜心研究科学。
2、能够用哪句话来概括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印象:
“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样谈得上伟大?”
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认为伟人就应是讲究穿着,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很有绅士的味道。
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衣衫不整。怪不得小姑娘会这么说呢。
读了小姑娘的这句话,我们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天真直率。
板书:天真直率
3、读了这部分资料,爱因斯坦又给小姑娘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①爱因斯坦觉得自己伟大吗?
出示:“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爱因斯坦一向以为,他只是和平常人一样做了自己就应做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很普通。在他看来,或许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一种平凡。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他的谦逊诚恳。
板书:谦逊诚恳
②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③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物理难题、科学上的疑难杂症。
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说的话,对此爱因斯坦并没有感到生气,而是感到很欣慰,因为他觉得小姑娘的天真直率打动了他,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也说明爱因斯坦幽默、友善、有一颗童心,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板书:友善、调皮、童心
其实,表现爱因斯坦爱孩子,有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的故事还不少呢。
多媒体出示:《仅仅是一把糖果》一个上午,爱因斯坦刚要走出办公室,助手过来告诉他:“有人想请你周末去做一次演讲,报酬是一万美金。”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回绝:“我周末有安排,没时间。”“难道你不能少为苏菲补一次课吗?”助手明白他每个周末都去给读初中的小女孩苏菲辅导数学。“不能,我还想着她的糖果呢!”爱因斯坦笑眯眯地说道。“她的糖果就那么甜吗?”助手想不明白。这一天,助手看到爱因斯坦从苏菲那里回来,助手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为什么那样高兴。爱因斯坦告诉助手:“这天,苏菲的老师夸奖了她的进步,说她找了一个优秀的家庭教师。小姑娘也个性高兴,奖励了我一把糖果,这让我感到个性的愉快。”原先,在这位大科学家眼里,小女孩灿烂的笑容和一把普通的糖果,就是甜润生命的最好的甘泉。多少年过去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但那一把糖果,那份一尘不染的真爱纯情,却穿过沧桑岁月,向我们传来依然甜润心灵的缕缕芬芳。4、人们常说拥有一颗童心,就是一个天使。爱因斯坦的童心感染了我们,更感染了文中的小姑娘,一齐读一读描述小姑娘的句子。
出示:“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瞧,小姑娘是多么乐于助人,教得一本正经,学生学得也很认真。
板书:乐于助人、天真、一本正经
5、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爱因斯坦:友善、调皮、童心
小女孩:天真、一本正经
6、小结:第二次相遇,爱因斯坦的谦逊诚恳、富有童心,给小姑娘留下了完美的印象。
(三)相邀
1、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印象:
小姑娘看见他时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日年轻了20岁。”
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谦虚,虚心地理解小女孩的教导,乐意与小姑娘交往。
指导朗读
2、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为了科学事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整理房间上。
3、“呵,小教授,请你在教教我。”
板书:平易、乐于与孩子相处
4、这一部分中,对小姑娘的描述也很搞笑
小姑娘:“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小姑娘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和“大孩子”了。“手把手地教”
板书:认真负责
5、小结:小女孩不仅仅天真率直,还有一颗美丽勤劳的心,她用自己的真情建立了与爱因斯坦的深厚友谊。
6、指导朗读
(三)相交
1、引读“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2、你从爱因斯坦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互交互学、各得其所、乐在其中,活象一对忘年交,爱因斯坦真是一位慈祥可敬的老人。
3、指导朗读
三、总结升华
1、经历了小姑娘与爱因斯坦交往的过程,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们由不熟悉到熟悉,还看到他们已成为一对互较互学、乐在其中的忘年交。此刻,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2、写作方法总结
本文不仅仅让我们认识了伟大而又平凡的爱因斯坦,还让我们认识了天真直率、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的小女孩。从全文看,我们所看到的爱因斯坦,也是从小女孩的眼中所折射出来的。能够说,两个形象缺一不可。所以本文的题目是: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和”字也说明这两个人物就应是相提并重、相辅相成。
四、拓展延伸
1、除了书上描述的爱因斯坦,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呢?
2、古今中外,伟大的人不计其数,你读到过哪些伟大的人或者伟大的事?你是怎样理解伟大的?孩的教导,乐意与小姑娘交往。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一):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孙悟空的机智,白骨精的狡诈及唐僧的糊涂。
2、学习抓住细节,联系人物的表现,再把前后情节贯穿起来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这节课徐老师与大家一齐学习(指读)《三打白骨精》。
这是《西游记》里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孙悟空白骨精唐僧,最主要的人物(孙悟空)
在这些人物身上发生了惊险搞笑的故事,导引:
白骨精一变村姑,二变老妇人,三变老公公,目的是(一个字:骗)唐僧?孙悟空是三打白骨精,唐僧三拦孙悟空。
[板书]村姑老妇人老公公
孙悟空(打)→白骨精(骗)→唐僧(拦)→孙悟空
2、这就是故事情节。文章透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主块:
(一)一打白骨精:(出示2-4节)
我们先看悟空一打白骨精。请自由读2-4小节,认真地读,用心地读,你对(孙悟空、白骨精、唐僧)这三个人物有什么发现?能够写下自己的感受,也能够说一说。
1、孙悟空一打白骨精是怎样打的?
出示第3小节。
你对悟空这个人物有什么发现?(本领高强、救师心切)
2、师:悟空认出白骨精,举棒就打;唐僧扯住悟空,他又是劈脸一棒,你看这一打,打得快不快?猛不猛?这就叫――猛打。
3、读第3节,读得不错,给我们再次展现了悟空一打白骨精的画面,但听起来有些温柔,缺少气势。怎样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呢?徐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能够联系第2节白骨精出场的画面来体会。
出示第2节。个别读。你对白骨精这个人物有什么发现?
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有些手段]。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能够长生不老。这天机会来了!”[露出了吃人的妖精本性]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狡诈]
△请学生不胜欢喜地说一说。
△为什么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而不是猪八戒和沙僧?
4、白骨精如此歹毒,如此狡诈,但都被火眼金睛的悟空识破,状况十分紧急,救师心切的悟空当然要猛打!
再来读第3节。读得快些,表现状况紧急。
学生试读,师示范。
5、妖精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为什么还要扔下一具假尸首?(迷惑唐僧),你看,人妖不分的唐僧真的给迷惑了。听老师读第4小节
(读时去掉“有些”)。引导比较“有些相信”和“相信”(有些相信即还有点怀疑。)
你看悟空是怎样做的?(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干嘛不直接告诉唐僧村姑是妖精呢?用事实说话。)
(二)读二打白骨精
你看,悟空是多么机智啊,但是,肉眼凡胎的唐僧还是半信半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白骨精又来啦!
1、个别(2生分别读)读5-6节。二打白骨精。
2、说说孙悟空二打白骨精。
为什么“也不说话”?(急打)(联系白骨精的表现,和一打的情节来说一说为什么要打得这么急?
△如果学生讲不到“闪”,师追问,请再读读白骨精出现的情节,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破绽?悟空火眼金睛,立刻识破了破绽,所以要急打)
联系前面(山坡上闪[敏捷,急切地想吃唐僧肉,凶残。当然也露出一个破绽]]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年龄大,找女儿,进一步欺骗有有菩萨心肠的唐僧,前面打了村姑唐僧都责怪了悟空,何况这样一位老妇人呢?)
联系一打白骨精来说一说。(唐僧已经扯住悟空,责怪,有些相信,说也白说,还不如先斩后奏。
如果说一打是猛打,那么二打就是急打。而这儿的急打是急中有准备,急中有智慧,急中有思想。)
4、但是这一打,真的打坏了,惊得唐僧从立刻摔下来;这一打,打深了唐僧师徒的矛盾。
读第6节,要理解唐僧师徒的矛盾冲突,关键要扣住什么理解?(人物的对话)
教师出示:
唐僧(念咒):用简短的话表现唐僧十分生气
悟空(哀告):
唐僧(左指、右指):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
悟空(指地上,关键辩解):它是妖精!
唐僧(手指悟空,全身颤抖):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
悟空(眼珠一转,悲哀,指头上的金箍):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
唐僧(一愣):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儿!
悟空(嘻笑):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
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
悟空(忙点头):是,是,师父,请上马。
(1)填空。为了充分表现唐僧师徒的矛盾冲突,没有语言的地方,我们可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情节加上语言;有些地方还能够配上一些表情、动作。
(2)出示参考,学生在下面演读。
投影出示:供大家参考:
唐僧(念咒):若不听话,让你头疼;若不听话,让你头疼……
悟空(哀告):师父别念了,师父别念了……
唐僧(生气):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
悟空(辩解):它是妖精!
唐僧(手指悟空,全身颤抖):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
悟空(眼珠一转):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
唐僧(一愣):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儿!
悟空(嘻笑):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
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
悟空(忙点头):是,是,师父,请上马。
(3)学生一组上来表演朗读。[道具:坐在凳子上,表示唐僧坐在地上。]师随时进行动作和语言的指导,适当示范。
(4)全班一半做唐僧,一半做悟空演读。
(三)读三打白骨精
好说歹说,悟空最后凭借自己的机智留在了师父身边,但是唐僧已经完全被白骨精迷惑了,已经完全对悟空失去了信任。白骨精又来了,应对新的危机,悟空又该如何应对呢?
1、齐读第7小节。
2、如果说第一次是猛打,第二次是急打,那么这次是(巧打)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笑:这一笑意味深长,有迷惑,有警告,还有自信。让生笑着对白骨精(师)说一说
叫众神:找到人证。前面打开罐子是出示物证,那里叫众神是出示人证。人证物证俱在,你唐僧总该相信俺老孙了吧?
小结:这一藏,躲过了紧箍咒;这一笑,迷惑了妖精;这一叫,又征服了师父,你看悟空多么的机智啊,所以说,这三打叫(巧)智打。
机智的悟空打死白骨精,你们高兴不高兴?(高兴),好,我们一齐读:悟空抡起金箍棒,一齐读: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总结:
1、真不容易,孙悟空大显神通,运用自己的智慧最后打死了白骨精,这就叫(除恶务尽,天下太平)
[以下部分如果时间允许,大胆让学生质疑,问题从学生当中来可能课堂的效果更佳。]
2、哦,对了,(一)白骨精为什么第一次要变成村姑,第二次要变成老妇人,而第三次是变成老公公?
▲白骨精是不是随心所欲地变的?
生说:
这三人正好是一家人,造成孙悟空让人家家破人亡的假象,这就让唐僧进一步坚定了赶走悟空的决心。因为,白骨精加害唐僧的最大障碍就是孙悟空。如果唐僧赶跑悟空,妖精加害唐僧也就易如反掌了。
师小结:你看,白骨精是多么狡诈啊,它一变村姑施的是美人计;二变老妇人,施的是苦肉计;三变老公公,施的是离间计。连起来,就是连环计,看来白骨精也读过《孙子兵法》!
3、白骨精有三变,孙悟空就有三打,为什么第一次、第二次打不死,而要到第三次才打死白骨精?
我们再来看看三打的过程,你有没有发现当中的蹊跷?[出示三打的过程]
生:
(1)、第一次,有准备;第二次,有空档;第三次,没机会。
(2)、使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
(3)、更能体现降妖除魔的艰巨性,当然也更能表现悟空的机智。
师小结:这就是故事的细节啊!我们读书的时候抓住故事的细节,联系人物的表现,再把故事前后的情节贯穿起来,就会有十分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多么好的读书方法啊。
4、这篇课文最主要的人物是孙悟空,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写白骨精,写唐僧?(这样的写法叫反衬)
小结:用白骨精的狡诈,唐僧的糊涂来反衬悟空的机智。(红色大字板书:机智狡诈糊涂)
5、同学们,你们觉得“三打白骨精”写得有意思吧?其实,中国传统小说很喜欢用“三”字来设计故事。
三的拓展: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如果你能像我们这天读《三打白骨精》一样抓住故事的细节,联系人物的表现,再把故事前后的情节贯穿起来,你会发现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都写得十分的精彩,每一次都会体验到更多的阅读快乐。
6、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那里奖励大家欣赏动画歌曲《猴哥》,下发《童报》第30期(西游记专版):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
板书:
孙悟空(打)→白骨精(骗)→唐僧(拦)孙悟空
机智-狡诈-糊涂
猛打-村姑
急打-老妇人
巧打-老公公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二):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把内化的知识外化为口头表达,提高表达潜力。遵循“立足无痕,扎根有魂”的教学理念,在简单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熟悉文本,透过多方式朗读,能抓住重点词复述文章资料并感受文章人物的不同个性。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依据,以学生获得为准绳,潜心研究个性化的学习优化之路,把个性化学习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3、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4、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透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取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自主阅读《西游记》的青少年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揭题。
同学们看过有关我国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吗?这部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是哪几个人,你明白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吗?这天我们要学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就是《西游记》的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篇幅较长,所以我们分两课课文来学。这天先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
二、带着3个问题自学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2、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大致意思。
3、运用“扩展课题”的方法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检查自学状况。
1、生字。
1)指名读。
2)要求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3)注意读准:僧,平舌音;竖,翘舌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涧,后鼻音:僧
2、词语。
1)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3)重点理解词语:挑拔、索性、慈悲、诡计多端。
3、透过“课题扩展法”说说课文大意。(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路遇白骨精,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变化,打死白骨精的三个化身。)
四、理清脉络分段。
1、再读课题,问“三打”指的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三打”白骨精的各个段落,以每次打白骨精作为一段,这篇课文应分几段。(五段)
3、让学生读读课文,分好段想想每一段写了什么资料?
4、交流分段状况。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一段,先想想这段课文你能学懂什么?
2、交流:
这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了帮事发生的原因是白骨精残害百姓,孙悟空要为民除害。
点拨:能用“不但┅┅而且┅┅”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专门”强调了什么?进一步理解“诡计多端”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概括第一段段意。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教学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吗?(学生思考回答)
2、为了降妖除魔,扫清取经路上的障碍,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那么,三次斗争的情形又有什么时候不同呢?这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八课《三打白骨精》。(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次斗争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述第一次斗争的段落,分别画出描述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词句,然后交流。
2、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下列投影片:
孙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朝妖精劈脸一棒。
唐僧连忙扯住悟空……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白骨精不胜欢喜……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片上的资料,看看从哪些词语能够体会到人物的性格。也能够小组展开讨论。
4、交流汇报。(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到了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性格特点。此刻大家来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来体会的呢?
(学生概括学习方法,教师板书: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品析词语——体会性格)
(二)学习第二次和第三次斗争
1、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来试试,看看从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斗争中,你们能体会到他们的哪些特点。
2、各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一部分资料来体会。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先挑选一个小组的同学来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能够作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教学课件,帮忙学生理解体会。
4、小练笔。
在第三次斗争中,课文没有写到唐僧的表现。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时,他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学生自主动手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三)练习复述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必须对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更加佩服,对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更加憎恨,那么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吧。
老师温馨提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力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可采用一人讲一段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3、各组推行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三、总结课文
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但是孙悟空有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强本领,我们相信他们必须能化险为夷、一路平安。
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老师要奖励同学们一组词语,让我们一齐来大声诵读吧!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学生齐读)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不避艰险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千变万化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太平
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机智勇敢本领高强
唐僧:心地善良
白骨精:诡计多端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三):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材教主要资料、作用和地位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第三单元的第八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渔歌子〉〈如梦令〉》《螳螂捕蝉》《读书要有选取》,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选取上要占领诗文经典这一制高点。它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篇课文写孙悟空三次识破妖魔,却被唐僧认为滥杀无辜。三打白骨精是取经路上最精彩的故事,不仅仅表现了白骨精的狡诈多变,也塑造了孙悟空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第五册的《三顾茅庐》、第九册的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两篇课文分别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它们和本文一齐共同担负着引领学生阅读经典的使命。
2.重难点分析
读懂课文资料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是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引领孩子透过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棵“树”的触摸,走进诗文精粹的“森林”。
课文具有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与这天我们小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同,这给阅读理解带来必须的障碍。教学中,指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明确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3.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三.教学理念
1.落实《语文教学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围绕张庆老师提的“扣读导悟,读中见悟”的语文课程改革意见组织教学。
2.借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策略
把读书思考作为阅读教学的有力武器,让学生充分地读,利用插图、多媒体助读,使之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说《西游记》,把原作中描述环境以及写白骨精变成的村姑、老妇人外貌的精彩段落制作成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2.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我们一读就懂,甚至还没学习这一课,我们早已透过影视、画报了解了情节,那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上专门学习呢?
【设计意图】
这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学习的目的——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一篇课文,不行百里者半九十。学生了解课文“写什么”,这仅仅是学习的“中点”,而明白,“为什么写”以及“怎样写”才是阅读的“终点”。
(二)了解环境描述的作用
“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课文一开始不写怎样打白骨精,为什么写山呢?
原作中写道“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
【设计意图】
环境描述有渲染烘托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那里险恶,必定有妖精。这是做一点渗透。
(三)学习“一打”
1.白骨精为了到达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的贪婪目的是怎样做的呢?课文是用哪些词语写孙悟空识破诡计棒打白骨精的?结果怎样?读第三节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2.最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最美的美人像,美人的形象在读者心里。你心中美丽的村姑是什么样的由村姑的美貌,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原文是怎样写的?“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圣僧歇马在山岩,忽见裙钗女近前。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作者把村姑写得这样美,用意是什么?(作者是为了表现白骨精的贪婪狡诈。)
3.猪八戒见到村姑拎的斋饭,有怎样的表现?哪个字把八戒的形象刻画出来了?用这个词的好处是什么?
4.男生齐读悟空识破诡计棒打白骨精的部分,女生读写结果的部分。
5.透过读书交流,我们明白作者透过描述人物动作、语言,按照“变——识——打——结果”的顺序,写出了“一打”的经过。
【设计意图】授人以渔,教给学法;感受原作语言的魅力与趣味。
(四)学习
1.白骨精的美人计被识破,只好走为上。贪婪狡诈的白骨精肯善罢甘休吗?在“二打、三打”部分课文用哪些词句写白骨精的变和孙悟空的识与打的?结果怎样?
2.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八旬的老妇人?
原作是怎样写的呢?出示:“走近前观看,那怪物: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摺。”
老妇人两鬓如冰雪、脸如枯菜叶、满脸都是荷叶褶,她竟然能“闪”出来。“闪”字对表现人物有什么好处?
男生齐读写悟空的部分,女生齐读写白骨精的部分。
3.“唐僧一见,惊得从立刻摔了下来。”用“摔”字有什么好处?
4.分主角读师徒的对话。
5.“三变”变成了——悟空在斗争中增长了智慧,三识三打中,他是这样做的——他为什么笑?
(五)指导复述
1.自己看板书,逐个部分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六)总结
1.你此刻想用什么成语称赞孙悟空?投影出示语文课本第61页的成语,学生自由读。
齐天大圣大闹天空不避艰险西天取经腾云驾雾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大显神通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太平
2.这些成语中,哪几条跟本课中孙悟空的形象相吻合呢?读一读,画下来。
【设计意图】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运用,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那里,把诵读成语,感悟意思,迁移运用,相结合;把阅读课文与单元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相整合。学生读悟的基础上,在六组把成语中挑选适当的几条与课文对号入座,既积累了成语,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我读书,我快乐
《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大英百科全书》说它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课后找来《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原著或改编本,读一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设计意图】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及“能初步理解、借鉴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结合本课教学,为《练习3》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做准备,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
板书设计
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结果
(贪婪狡猾)(机智勇敢)
村姑当头就打扔下假尸
老妇人当头一棒丢了假尸
老公公叫神抡起打死
【设计意图】
板书浓缩了课文的主要资料,揭示了白骨精“三变”和孙悟空“三打”的脉络,“三打”的结果以及人物形象也都兼顾到了。这样的板书使学生复述课文有了凭借,借助这个抓手,将降低的难度。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四):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大意有所了解。谁来看着大屏幕出示的填空题来说说课文主要资料。出示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次最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2、下面我们就先走近孙悟空,感受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动人场景。
二、品读语言,感受人物性格
(一)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A(课件出示)“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
指名读,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那里孙悟空怎样样(着急)从哪里看出来的
只有“着急”吗一般人明白是妖精的话,早已逃之夭夭,看出什么来了)
(勇敢、聪明、厉害、)
师:所以说那里的孙悟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善于识破,勇敢
B(课件出示)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从这句话又能看出孙悟空有着怎样的性格(果断,毫不犹豫)
C、(课件出示)“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从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来
(对师父忠心耿耿,除恶务尽,明察秋毫,果断,敢作敢为)
D、(课件出示)“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但是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从那里你有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呢
(聪明,机智,有恶必除,除恶必尽)
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暗中”“藏”“迎”
这个“笑”你体会到了什么(嘲笑、自信、调皮)
“抡”字告诉我们孙悟空打得怎样样(打得准,打得好)
让我们一齐跟着孙悟空来打一打,读!
小结:透过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我们体会到了孙悟空机智勇敢(板书)、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特点。(出示孙悟空的图片)让我们再次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句子,比较这三打的不同点。
比较三次打(出示课件)
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师:同样写打,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打是急打、二打是怒打、三打是智打
师:让我们跟着孙悟空打一打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全体读第三句。
小结:就因为这三打不一样,尤其动作用词的精妙,才使作者的描述引人入胜,孙悟空的形象鲜明丰满,所以,虽然课文三次打白骨精的情节类似,但是我们却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好处,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初步感受故事的一波三折,并能讲述故事。
3、抓住课文语言文字,体会文字刻画人物形象的妙处;赏读《西游记》原著片段,透过比较阅读,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唱《西游记》主题曲。
1、送给大家一首歌,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2、会唱的跟着一齐唱好吗
3、歌中的猴哥叫什么名字他最典型的一个动作是什么能不能演一演
4、孙悟空这个人物出自哪一本书
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100回。吴承恩根据唐僧玄奘赴天竺取经的史实,注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创作而成。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而且也成了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著作之一。
5、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里的一个故事——《三打白骨精》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指读要求:
①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②口头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略)
四、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咱们中国人很喜欢“三”这个数字,比如一个成语叫“事但是三”,刘备请诸葛亮叫“三顾茅庐”。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我们课文中就有哪些“三”呢找的越多越能干。
板书:(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三责)
请看黑板的三个“三”,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线段、箭头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说出理由。
2、此刻谁能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初步感受吗
3、此刻给你一个挑战:你能很快地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六):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特点
2、感受文章语言魅力以及情节编排特点
3、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导入
课前唱《西游记》主题曲。
最喜欢那里面的哪个人物?为什么?那你能说出几个猴哥的故事吗?
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明白的?
介绍《西游记》。孙悟空是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西游记》它想象丰富,故事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它从诞生到此刻的四、五百年里,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而且已成为了世界文学中的拥有的最广泛的读者的著作之一,被改编成几国文字,还被拍成电影、电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揭题: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也节选了两则孙悟空的故事,一则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三借芭蕉扇》,一则是这天我们要来学习——板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一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想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检查:
(1)读出生字,并给这些字组词:
僧、诡、嗅、妖、缕、杖
(2)此刻我们一齐来读读课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中心词是什么?此刻你们能借助这个课题来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吗?(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
三、二读课文,初探人物特点
1、那你能找出课文中还有与三有关的描述吗?
三个人物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跑唐僧三拦
2、此刻谁能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初步感受吗?
3、你能很快地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
四、学习一打
好,我们首先来欣赏孙悟空与白骨精的第一个回合。
在这一回合里,有几个人物出场,那这些人物当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最喜欢的是哪一位?
不同的同学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那下边就请大家划出自己喜欢的那一位的有关句子,好好地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大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感情朗读,比如表演人物的动作,也能够谈谈自己是如何从语言文字里读懂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随机由学生说)
说说你品读的是哪一位?
A、(如孙悟空)你用什么方法来体会人物特点的。
1、(如朗读)好,你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描述悟空的句子,好吗?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样我觉得他哪儿读得好,读出了什么?哪儿读得不好,就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可范读,让学生体会)
学生练读,再指名,再评议。
大家刚才理解得到位,读得也很有感情,其实老师还能够教你一招,保你更具大圣风采,想不想学,就是配上动作,试试)
悟空的本领了得,火眼金眼,我看我们的同学的本领也更是了得,老师虽能不能目睹悟空的风采,却从你们的朗读里,你们的体会里,你们的动作里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悟空,一个机智,善于识破诡计,嫉恶如仇的孙悟空。
2、如学生是以表演来理解,思路如下。
一生表演,其他同学当导演,说说他的演技。
请导演们说说表演水平。提醒从四个动词上来评价,有没有演到位。从这个动作里你们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悟空。为什么?那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吗?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呀??对了,要读出悟空的特点。
3、如学生以谈体会来理解人物,思路如下。
那就让学生先谈体会,我从哪些词里觉得悟空怎样样?体会得很好,谁能来读出来呢?读出一个机智的,孙悟空。再配动作。
要求学生能说出孙悟空识破白骨精的妖术,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特点。
B、那哪位同学来说说唐僧和白骨精呢?
白骨精:
你先把描述白骨精的句子读一读好吗?
说说你觉得白骨精怎样样?你想用什么方法向大家报告你的学习成果。(要求学生能说出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乔装打扮,还想使用美人计,把自己变成一个善良的、纯朴的,可爱的村姑以期望获得人们的喜爱。真是一个可恨的白骨精。)
那唐僧呢?谁来分析一下唐僧的性格特点。
唐僧:
读了这一句,你觉得唐僧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说理由。唐僧善恶不分,白骨精是个妖怪,他却说他是个好人。如果没有他把悟空拉住,也许在第一回合里悟空就能消灭那个妖怪了,也就不会有下文的被妖怪捉去,差点遭受被杀的祸害了。
刚才我们透过读,透过说,了解了这三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其实呢,我们还能够想,想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此刻就请大家选取一个人物,来把它的内心的活动写出来。
小黑板出示:
白骨精:我要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我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僧:我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学二打与三打
刚才我们大家透过不同的方式,初步体会到了悟空的机智、白骨精的狡猾、唐僧的是非不分不同的特点,接下来大家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体会在二打、三打中这三位的性格特点呢?
同学自学,也可分组学习。
同学交流: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说谁就先交流谁,一般的思路是学生先找出描述这些人物的句子,然后能够让学生先感情朗读,再谈谈对人物的理解,也能够先谈理解再感情朗读,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基本要求:
孙悟空:
二打学生能说出悟空善于识别妖怪,但是他的气愤之情更为强烈。
三打主要能说出悟空的火眼金眼十分厉害,不管白骨精变成什么,都骗不了老孙。悟空嫉如仇,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设疑:大圣,你心里倒底在想什么呀?你就不怕师傅责备了吗?你师傅的紧箍咒但是很厉害的呀?
你此刻有什么话来夸夸悟空吗?
白骨精:
二打能理解到白骨精诡计多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三打能理解妖怪利用唐僧人妖不分的弱点,把自己扮成一个来寻找妻儿的孤老头子。先是大喊救命,再是控告孙悟空打死了他的老伴和女儿,要与孙悟空拼了,最后利用唐僧拦住悟空的机会逃命。真是个诡计多端,善于变化的妖怪。
唐僧:
二打主要理解唐僧对悟空的不满的程度加深了,也说明了唐僧的糊涂。
三打主要理解唐僧对妖怪要“以慈悲为本”,要让学生说出唐僧说的“人以慈悲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要让学生说出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就如那个老夫与蛇中的东郭先生。真是糊涂啊!!!
设疑:
刚才我们分别从三个人物各自的语言,行动里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特点,这天老师还再教给你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同一个故事里,人物之间的特点能够互相烘托。你能体会得到吗?比如写白骨精如此诡计多端,你会觉得孙悟空怎样样?又如白骨精如此狡猾,孙悟空如此忠勇,你会觉得唐僧怎样样?
刚才我们透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用不同的方式领悟了三个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课文里的一打、二打、三打情节类似,但是同学们有没有觉得重复之感呢?那是为什么呢?
去年我们学习了《三借芭蕉扇》,我们也以前提到,古典文学里有很多以“三”开头的故事,举例子,只是为了反应一次又一次的千辛万苦。很多数字有这样的意思,如果感兴趣的话能够搜集。
六、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读读名著吧。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七):
教学过程:
一、介绍《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其余三大名著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西游记》想象丰富,故事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它从诞生到此刻的四、五百年里,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而且已拥有了世界上很多读者,被改编几国文字,还被拍成电视、电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二、揭示课题;
这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里其中liuxue86.的一则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质疑,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并谈谈你对文本中人物的认识。
四、了解人物
1.仔细读课文,结合小说或电视剧让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人物性格。
唐僧:心地善良、一心向佛
孙悟空:火眼金睛、嫉恶如仇、神通广大
猪八戒:好吃懒做、喋喋不休、见风使舵、
沙僧:任劳任怨、忠心耿耿
白骨精:贪婪无度、诡计多端
2.用一个词老概括人物性格及特点:
唐僧:善、仁
孙悟空:精、
猪八戒:懒、馋
沙僧:忠
白骨精:贪
五、课后作业
根据本篇课文的情节排练一个课本剧。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八):
一、教学目标:
⒈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⒉抓住故事结果,揣摩人物内心,明白其中道理: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过外表看内心。
⒊学会按照课文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写法的不同以及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
㈠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⒈简介名著《西游记》。(百度搜索《西游记》简介)⒉说说孙悟空的本领。
⒊揭题审题。
板书:三打白骨精。提示:中国传统小说惯会用“三”字来设计小说情节,比如《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西游记》中除了“三打白骨精”,还有“三借芭蕉扇”等,其中的“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困难才能成功的意思。
㈡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⒈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描述吗(主要写三个人物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
⒉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
㈢研读课文,认识人物
⒈引导学生自学“第一打”部分。思考: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说说从这些动词中能够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⒉研究“白骨精”特点。白骨精“诡计多端”,她使出的第一计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不胜欢喜”、“摇身变作”、“径直”等词,补充原文中描述美貌的句子,体会它的“美里藏恶”。
⒊研究“孙悟空”特点。孙悟空“第一打”是怎样打的引导学生抓住“火眼金睛、劈脸一棒”等词,体会他的率直、善于识破妖计的性格。
⒋研究“唐僧”特点。引导学生抓住“连忙扯住”、“责怪”等词体会唐僧的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⒌总结学法:①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②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③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⒍学法迁移。回顾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五、六自然段。
①自学划出描述“第二打”有关句子。②交流,抓住人物不同的特点。“闪”(与年龄不相符,定会是妖怪)“哭”让人起恻隐之心,其实“哭里藏刀liuxue86.”使的是离间计。“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敢于斗争)。“惊得从立刻摔下来、一口气念了20遍”(胆小、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②自学描述“第三打”的有关句子。思考:孙悟空的“第三打”与前
面两次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孙悟空的足智多谋来体会人物形象。尤其是一个“笑”字,感受孙悟空的自信。课文虽然没有交代唐僧的反应,能够适当补充原文,由于唐僧的善恶不辨,最终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㈣反顾全文,整体感受
⒈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有三拦。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
⒉从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责”中,你对三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
㈤再读课文,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㈥布置作业:
1、透过[百度搜索]解决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词句。
2、熟读课文,透过[百度搜索]视频,搜看《三打白骨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