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问题: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晋文公

  【相关阅读】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

  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图片为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意思】: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详细介绍】

  退避三舍意思是指主动退让90里,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舍是古代的计程单位,在古代的时候,行军以30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诡诸听信谗言,将当时还是太子的申生杀掉,并且还不忘斩草除根,欲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幸亏重耳提前知晓消息,立马逃出晋国,四处流亡。多年之后,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到国并且当上国君,该如何感谢今日的‘以礼相待’呢?”

  重耳思考了一会儿,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退避三舍

  重耳这么一说,楚成王可不乐意了,我此刻但是以国君之礼对你,你竟然说没什么能够给我的。于是不死心的问,“话是这么说的,但是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大概明白,倘若今日不许下个承诺,自己恐怕就命不久矣了。于是回答,“如果我能回国并且当上国君的话,我愿意与贵国和睦相处。倘若两国之间不得不开战,我必须先命令自己的军队退避三舍。”

  这楚成王果真没看错人,四年之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是个有抱负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晋两军在战争中相遇,成为对立的双方。晋文公不忘昔日许下的承诺,命令自己的军队后退三舍,即九十里之外并在城濮驻扎。显然,楚王或许忘了又或者是未告知楚军将帅晋文公重耳以前许下的诺言“退避三舍”,楚军不明所以,以为是晋军害怕,所以立马追击。而晋军也利用楚军轻敌的特点和地势优势,提前部下重防,集中兵力,在城濮大破楚军,取得该场战争的胜利。


囊萤映雪的典故

  囊萤映雪的典故(一):

  【成语】:囊萤映雪

  【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典故】: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带给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剩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齐,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样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之后最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状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十分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先,那是大雪映出来的,能够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之后,他也当了高官。

  囊萤映雪的典故(二):

  囊萤映雪的故事

  【成语故事】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同朝的孙康因为家贫,雪夜里借着窗外映来的雪光进行读书。

  【典故】既笔耕为养,亦拥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辑柳。南朝·梁·任《为萧扬州荐士表》

  囊萤映雪的典故(三):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带给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剩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齐,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样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之后最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状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十分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先,那是大雪映出来的,能够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之后,他也当了高官。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问题: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王羲之

  【相关阅读】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唐·张怀瓘《书断》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字迹的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清赵翼《杨雪珊自长垣归来出示近作叹赏不足诗以志爱》:“入木三分诗思锐,散霞五色物华新。”

  成语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正因他以前做过右军将军,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联,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因此时刻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以前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刻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能够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之后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十分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钟爱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十分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早上好)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名门。

  因此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王羲之。

  【入木三分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正因他以前做过右军将军,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联,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因此时刻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十分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下一篇:朱德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