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5:14:26
阅读精选(1):
薛丁山的人物原型乃是薛仁贵的长子薛讷,他的母亲是柳氏,曾率军西征。
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薛仁贵因为征东有功而被封为两辽王。但是之后,薛仁贵与身为皇叔的李道宗结下了梁子,因而被其诬陷下狱。就在这个时候,西凉哈迷国侵犯大唐国境,在徐茂公的力荐之下,薛仁贵挂帅征战而免除了牢狱之灾。但是在征西的途中薛仁贵误中圈套,被困在了锁阳城,因而被苏宝同的飞镖打中,重伤昏迷。
唐高宗因为薛仁贵出征不利而下令招揽能人挂二路元帅,而薛丁山便自动请缨,和自己的母亲与妹妹一同出发西征。在西征的途中,薛丁山遇到了窦氏兄妹,并被他们拦下,薛丁山为了脱身便答应了窦仙童的婚约,并将其招揽在自己的旗下,继续西征。他杀死了苏宝同,就出了自己的父亲薛仁贵。但是薛仁贵对于薛丁山阵上招亲的行为,便将其锁在天牢之中,以示惩戒。
当苏宝同的死讯传入了哈密国的时候,寒江关的关主樊洪悲愤不绝。而这樊洪有个女儿名叫樊梨花,有着美妙绝伦的外貌和高强的武艺。在她下山之前,她的师父便告诉了她在前世的时候她与这薛丁山有过因缘,在与薛丁山交锋过后吧,樊梨花便对薛丁山一见钟情,她假装败走引薛丁山上前,将薛丁山擒住。之后,薛丁山便与樊梨花结为了夫妻。在樊梨花的帮忙之下,薛丁山最终征西成功。
薛丁山怎样死的
薛丁山是演义小说中的人物。演义小说中的薛丁山武艺高强,是唐朝的将领。那么最后薛丁山怎样死的呢?
在演义小说中,薛丁山有着樊梨花、窦仙童和陈金定三位妻子,他以前在樊梨花的帮忙之下平定了西凉,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薛仁贵被苏宝同的飞镖所伤,重伤昏迷。为了救出自己的父亲,薛丁山主动请缨挂帅西征,最终杀死了苏宝同,将自己的父亲救出。但是当西凉国明白了苏宝同的死讯之后,尤其是寒江关的关主樊洪悲愤不绝,便让自己的女儿樊梨花下山与薛丁山去“比试比试”。
樊梨花有着花容月貌不说,还武艺高香,足智多谋,在下山之后与薛丁山的比试当中便对薛丁山一见钟情,她假装战败而退,引得薛丁山乘胜追击而中了她的圈套。最终薛丁山与樊梨花成亲,在樊梨花的帮忙之下,成功征西。
他辅佐李治,平定了变乱。在父亲薛仁贵之后,他成了一位大唐的将领,受百姓爱戴,受皇帝重用。他有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四个兄弟,有薛刚、薛强、薛勇、薛猛四个儿子。但是他也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死的。
在一个元宵之夜,薛丁山之子薛刚在醉酒的状况之下打死了当时的一个皇子,唐高宗因此受惊驾崩。对此,武则天下令将这薛丁山处以死刑,薛丁山就这样结束了了的一生。
阅读精选(2):
薛丁山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薛丁山是在小说演义中常常出现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薛丁山,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对于薛仁贵这个人物,同样不是一个陌生的形象,而各影视剧、演义小说中的薛仁贵便是薛丁山的父亲。而在历史上,薛丁山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
薛仁贵出生于公元614年,是唐朝的名将,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功勋显赫,而薛丁山的人物原型便是这位著名的唐朝大将的儿子薛讷。
薛讷出生于公元649年,是薛仁贵的长子。同薛仁贵一样,他是一位唐朝的将领。他不善言笑,不畏权贵。在他还是一个县令的时候,来俊臣因为诗皇帝的宠臣而使得人们都趋之若鹜。当时有一个姓倪的富商在御史台整理自己的债务,并贿赂了身为中丞的来俊臣,而来俊臣因为理解了贿赂而私自拿出了义仓中的数十石米粮要给姓倪的富商。身为县令的薛讷丝毫不畏惧来俊臣的权势,坚持不将义仓中的米粮交出。他以民意为重,义正词严,迫使老君陈最终收回成命,而薛讷也因此以刚正秉直而闻名于世。
之后,在突厥侵入河北的时候,薛讷以将门之子的身份而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被封为左武卫将军去镇守边疆。他屡立战功,被武则天封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之后又成了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在公元714年,薛讷率领大军地狱契丹,但是却遭遇;了军事失利,被朝廷削去了军衔。
在吐蕃侵扰大唐的时候,薛讷用平民的身份守卫边疆有功,而被唐高宗被封为平阳郡公。之后,薛讷告老还乡,七十多岁的时候死亡。
阅读精选(3):
薛丁山下场是怎样的
薛丁山是小说演义中的人物,薛丁山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是小说演义中另外创造的名字。但是他的历史人物原型是参照了大唐将领薛仁贵的长子薛讷的。那么薛丁山下场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的薛讷是以保卫边疆被唐高宗册封为平阳郡公之后,告老还乡,在大概70多岁的时候死掉的。但是小说演义中的薛丁山的下场并不是与他的历史原型一样结局。
薛丁山是因为征西有功而被李治封为大唐将领的。他有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三位妻子。薛丁山与樊梨花育有薛刚和薛勇二子,与窦仙童育有一子薛勇,与陈金定育有一子薛猛,薛丁山下场便是与他儿子中的一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实不仅仅仅是薛丁山的下场与他儿子中的一个有关,整个薛家的下场都与他的这个儿子有关,这个儿子便是薛刚。
薛刚的历史原型是薛崇,最早出此刻清代的如莲居士所著的《反唐演义全传》之中,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述和戏曲等等,都有谈及薛刚这个主角。在一个元宵节灯会上,薛刚碰上张宝强强抢民女,一个不留意二太子李奇就被薛刚的轻轻一脚给踢死了。而明白自己的儿子被薛刚打死之后的唐高宗也因为惊吓过度而驾崩。因此,薛刚以及薛氏一门全部在武则天的命令之下被处死,当然薛丁山也在被处死的人中。就这样,薛氏一门别灭,所以说不仅仅仅是薛丁山的下场与薛刚有关,整个薛家的结局都是薛刚酿成的。
阅读精选(4):
薛丁山有几个老婆
薛丁山是薛仁贵与柳氏的儿子,是小说演义中的人物。那么薛丁山有几个老婆呢?
薛丁山一共有三个老婆: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女英雄中的一个。他是一位敢爱敢恨、武艺高强的奇女子,在一次与薛丁山的较量之中爱上了薛丁山,并于其成婚。在成婚之后,与薛丁山一同西征平定西北边乱。他们的故事被传的家喻户晓,在后世被改编成例如电影、电视剧等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是中国古代的典型巾帼女英雄的形象。
窦仙童是演义《说三唐传》中杜撰的人物,在历史上并没有窦仙童这个形象。在演义《说三唐传》中,窦仙童从小就父母双亡,是九龙山黄花圣母的徒弟。她曾是玉门关外的棋盘山寨主,在棋盘山下劫唐朝的二路征西大军的时候,跟哥哥窦一虎一齐投降了唐朝,成为了大唐征西的将领。之后嫁给了薛丁山为妻。
陈金定同窦仙童一样是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陈金定的爷爷原是隋朝的湛江,但是之后遭到了陷害而死,她的父亲在得知后便连夜逃亡西凉。她的父亲对隋朝有着极度的不满,也因此得到了哈密国国王的信任。之后,大唐渐渐强盛,他便有了归唐之心,但是因为害怕大唐不肯接纳他,便辞职在家。
陈金定从小便生长在西域,有着极大的力气。在明白自己的老家在中原之后便多次表示能够回到中原,最终在一次前往锁阳关的途中遇到了薛丁山与程咬金。在经过一些事情之后与薛丁山结为夫妻。
阅读精选(5):
历史上关于薛丁山的死因说法不一,史料介绍的和电视、评书小说等演绎的是不同的死因,那薛丁山是怎样死的呢?
薛丁山简介:
薛丁山(649年—720年),小说演义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母亲柳氏,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西突厥),后因其子薛刚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惊死高宗被武则天下令处死。
薛丁山
在担任蓝田县令之时,就敢拒绝当朝酷吏来俊臣的不义之举。后突厥犯边,武则天因薛讷为将门之后,将他调往幽州前线。薛讷久驻边关,立有战功。玄宗曾于新丰操练唐军,独薛讷和解琬部进退有序。突厥、契丹、奚联合寇边,薛讷力主出击,得到玄宗许可,但因其余诸将逡巡不前,唐军大败,薛讷被撤职。不久吐蕃军十万犯境,薛讷被重新启用,担任陇右节度使。他连败吐蕃于武阶驿、长城堡,斩获无数。之后薛讷一向镇守青凉,年七十二而亡。
那么薛丁山到底是怎样死的呢?历史上写的是薛丁山平定西凉,寿终正寝,活到70多岁。小说里是说薛丁山之子薛刚逛花灯踢死太子,被满门抄斩,只有薛刚靠徐策等人救应逃出,之后起兵助中宗反武则天。至于薛丁山到底是怎样死的已无从考证。
问题:
投笔从戎的主要人物
答案:班超
【相关阅读】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
东汉初期,有一位受命出使西域,经过艰苦斗争,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张骞之后,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他就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名叫班超。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超便是著名大文豪、史学家班彪的儿子。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十分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班超,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他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贫寒,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然而,虽然出生于文学世家,班超却对文学不感兴趣,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忍不住站起来,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就这样,他决心投笔从戎,抛弃案头工作去从军。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如愿以偿。当时,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军出征,担任窦固手下的代理司马官职。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得到窦固的赏识,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
那时候,东汉和匈奴都期望拉拢西域诸国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削弱对手,所以不得不对西域诸国恩威并用。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开始的时候鄯善王对他们很客气,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同鄯善国联络,由于匈奴使者的从中挑拨,鄯善王对班超的态度渐渐冷淡起来,并且产生了敌意。警惕的班超想到可能是匈奴派来了使者,鄯善王有倾向匈奴之意,务必先下手为强。一天晚上,刮起了大风,班超一把火烧了匈奴使者团的大营。
匈奴没有防备,从睡梦中惊醒,不明白汉军有多少人马,吓得没命乱逃。当场,包括匈奴使者在内被杀30多人,还有大约100多人,全都烧死。鄯善王看到匈奴使团全部被班超覆灭,于是就答应和东汉合作了。班超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
之后,班超再次出使西域,这次是到于阗。于阗国迷信巫师,那个巫师口出狂言,要用汉使的马来祭神。班超一口答应下来,巫师来时,班超乘他不备把他杀了。虎口拔牙、敲山震虎取得了威慑的效果。于阗王早就听说班超的威名,看到这个场面,也吓得软了,说:“愿意跟汉朝和好。”。鄯善、于阗是西域的主要国家,他们结交了汉朝,别的西域国像龟兹(音qiǖcí,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尔一带)等也都跟着跟汉朝和好了。
之后,班超继续出使西域诸国,帮忙它们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使得西域50多国全部归附了东汉。班超从40岁出使西域,到71岁回到洛阳,在西域活动了31年,保护了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五年。由于班超,双方又开始了交往,恢复了张骞通西域时期的那个局面。
班超小传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之后,班超投笔从戎,从事了抗击匈奴和出使西域的伟大事业。
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为保护西域的安全,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班超以36人出西域为始,以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而终,实现了投笔从戎的愿望,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个性是他“以夷制夷”的策略,为之后的统治者用兵边疆带给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资料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资料。
问题:
四面楚歌主人公是谁
答案:项羽
【相关阅读】
四面楚歌主人公是项羽。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结构】主谓式;
【用法】作定语;含贬义;指孤立无援。
【示例】晋·陈寿《三国志·吴琮传》:“高祖诛项,~。”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里,犹不自知。”
【近义词】孤立无援、进退维谷[1]、腹背受敌、山穷水尽、楚歌四面。
【反义词】左右逢源、一呼百应[1]、安然无恙、旗开得胜、起死回生。
【同韵词】日诵五车、充栋盈车、峻坂盐车、禽困覆车、玉律金科、驷马高车、柴立不阿、共挽鹿车、白马素车、信口开河。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成语举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礼貌》
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先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就应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最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
项羽首先率领部队突击前方的韩信部队,项羽凭借一贯的勇猛,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项羽全力追击,但是韩信的部队败而不乱,反倒是项羽的部队在追击中阵型有点散了。由于孔熙、陈贺从两翼包抄上来,后面跟着的是彭越、英布和刘邦的部队,态势变得对项羽十分不利。项羽的反应十分快,他见一时不能摧毁韩信的中央军团,而自己却又被包围的危险,就立即下令撤退。但是,这时项羽的部队已经被包围了。被包围在垓下,项羽纵然勇武也无计可施。
韩信为了能够更快的瓦解楚军的士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让士兵们在包围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谣。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这就样,楚军战士们听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乡,加上连年作战,本来已经是身心俱疲,士气低落,此刻听到四周的楚歌声,于是开始了超多的逃亡。
项羽听到楚歌声后,也大惊失色,心想:难道楚地已尽失?他半夜里地来饮酒,对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虞姬,对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唱出了被后人们传诵千古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听了,满眼泪水,也唱道: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时此景真是悲凄,项羽如此人物,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旁边的人无一不是潸然泪下,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当场横剑自杀。
当虞姬了结了自己的性命后,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山头时,被灌婴的5000骑兵团团围住。此时,项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最后推到了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渡船,推荐项羽立即渡江。他说: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此刻江上只有这一只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项羽大笑说:我项籍带领八千子弟渡江,这天没有一人能够回来,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他把战马送给了亭长,和随从一齐与汉军短兵相接,斩杀了汉兵数百人。项羽突然看见汉兵中有一个旧相识,就对他说:“汉王为购买我的人头出资千金,悬赏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四面楚歌成语典故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先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就应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十分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应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之后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之后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