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志愿宣言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提倡社会关爱,反对冷漠,真诚与人交心。我将做到理性对待事物,不被功利诱惑,用心倡导礼貌,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坚持不发布虚假信息,不传播网络谣言,做形象美、言语美、行动美的礼貌人。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2):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礼貌上网、不造谣、不跟风、理性思考。透过网络来弘扬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在网络上种下一颗颗礼貌的种子,让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大放光明。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3):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坚持依法上网、用网,不造谣、传谣、信谣,规范个人言行,并用心劝诫网络不礼貌言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成为真实便捷的知识库、礼貌理性的舆论场。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4):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做一个礼貌志愿者,出言吐语勿忘语言礼貌能够净化心灵,自觉礼貌上网,维护网络秩序。做一个诚实志愿者,坦荡做人,真诚交心,老实说话,不发布虚假信息,不传播网络谣言。做一个爱国志愿者,自觉地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的职责,共同为构建网络强国而努力。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5):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认真负责的去做好每一个礼貌宣传,用心传播网络正能量,自觉、自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和带动网友去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有好处、有贡献的事,让我们的网络环境越来越好。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6):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主动做礼貌网络文化的“传播者”,用心维护网络健康环境,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崇德向善、礼貌有礼的精神家园,让网络空间充满阳光。我庄严承诺:坦荡做人,真诚交心,老实说话,规范个人言行,做到正直、善良、诚信,尽己所能,帮忙他人,服务社会。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7):

  爱国、礼貌、理性、求实。这是我们网络礼貌志愿者共有的精神,我作为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忙他人、服从安排、协同合作、服务社会、奉献真诚,践行志愿者网络精神,传播正能量,用手把爱相牵,用心把爱传承。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8):

  在高一的时候,我就加入了志愿者行列,那时候拿着自己的志愿者本子,十分兴奋。上了大学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志愿服务,从此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活动,从此生命中烙下了志愿者的印记。我的礼貌志愿宣言:作为一名光荣的礼貌志愿者,我愿意用我的热情和精力去守护我选取的道路!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9):

  我要在我的志愿服务生涯中用充满激情的汗水写下最朴实而又充实的属于我自己的青春赞歌!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志愿服务,我无悔,滚烫的热血燃烧着我年轻的心,执著的追求验证着我一步步走过的历程,选取志愿服务不会光阴虚度,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尽己所能帮忙更多的人。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0):

  我是一名网络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者宣言:发出正面声音,引导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建设网络礼貌,引领社会好风尚。期望人人都成为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让我们这个团队越发光芒,正义和礼貌就不会孤单地无依无靠,网络暴力和邪气就不会那么甚嚣尘上。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1):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依法上网,严格自律;礼貌上网,传播完美;理性上网,明辨是非。在网络上种下一颗颗礼貌的种子,用“正能量”来感染社会;明是非、辨真假,拒绝谣言;弘扬真善美,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2):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约束自己,提升自己,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添砖加瓦。不发布虚假信息,不传播网络谣言,规范个人言行,做到正直、善良、诚信。牢记“服务社群、提升自我、共建和谐”的宗旨,做网络志愿文化创造者和礼貌形象的展示者。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3):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约束自己,提升自己,做诚实的传播者,传播事实和真相,不造谣,努力传播正能量,宣扬真善美,维护网络安全,为礼貌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4):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在网络上种下一颗颗礼貌的种子,让旭日朝阳在这网络虚拟世界大放光明;以“好声音”来启迪他人,用“正能量”来感染社会;明是非、辨真假,拒绝谣言;弘扬真善美,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做网络礼貌传播使者!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5):

  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的礼貌志愿宣言是:将社会正能量传递给大家,向大家展示用心向上乐观的网络信息,抵制网络谣言,抵制负能量。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网络礼貌规范,自觉依法上网、礼貌上网、绿色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页面和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6):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这些虚假信息的存在,操纵扭曲了很多事实的真相,让广大网民成为它们的受害者。我是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在此宣言:坚持依法上网、用网,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虚假信息!让网络礼貌的阳光替代虚假信息的阴霾,从此刻做起,从身边做起!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7):

  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口号为:“服务他人、提升自己”、”传播礼貌、收获期望”;

  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誓言: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忙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8):

  作为一名网络礼貌传播志愿者,我自愿做到:

  (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恪守网络道德,礼貌上网。

  (2)自觉遵守有关保守国家机密的各项法律规定,不泄露党和国家机密,或传送有损国格、人格的信息;禁止在网络上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不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及社会公德和有伤社会风化的信息。不得发表任何诋毁国家、政府、党的言论,不得发表任何有碍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言论。

  (3)不得擅自复制和使用网络上未公开和未授权的文件;不得在网络中擅自传播或拷贝享有版权的软件,或销售免费共享的软件。网络上所有资源的使用应遵循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利用网络盗窃别人的研究成果和受法律保护的资源。

  (4)不得使用软件的或硬件的方法窃取他人口令,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阅读他人文件或电子邮件,滥用网络资源。不得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禁止破坏数据、破坏网络资源,或其它恶作剧行为。

  (5)不在网络上接收和散布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等有害信息。不得浏览色@情、暴力、不健康的网站网页。

  (6)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扰乱社会秩序的不良信息。

  (7)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19):

  养成科学、健康、礼貌的网络生活方式,坚决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网络礼貌志愿宣言(20):

  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爱国:为构建一个优良的网络环境,自觉地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的职责,共同为构建网络强国而努力。


以小见大的事例

  以小见大的事例(1):

  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先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以小见大:有人只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以小见大的事例(2):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

  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以小见大: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以小见大的事例(3):

  原先如此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日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立刻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以小见大: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应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以小见大的事例(4):

  理由充份

  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後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

  “我务必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以小见大:有些人务必十分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後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务必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份展现出来。)

  以小见大的事例(5):

  误会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於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

  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以小见大: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後生发悔意。)

  以小见大的事例(6):

  小小的塑料瓶

  这天,我从少年宫出来,发现不远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人从背包里拿出一瓶水,咕噜咕噜地喝了一通后便随手扔到马路旁的树下,对几米外的垃圾桶视而不见,之后便扭头就走。这件事虽小,但它表现了中学生以致广大市民普遍有的坏习惯——乱扔垃圾。他们认为:南极上方的臭氧层空洞固然危险,但远在天边;全球变暖固然是个大危机,但每年也就上升那么零点几度,对生活不造成影响;环境污染固然对人类是个大考验,但就扔那么个塑料瓶,没什么要紧。这是多么不正确的观念啊!大家必须都明白“日积月累”这个词语吧?知识积少成多,久而久之人就变得学识渊博。那么垃圾呢?也许,在科技极端发达的未来,地球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桶,地球也就不再是茫茫宇宙中那颗璀璨的蓝宝石;也许,那时人类能改变一切,但他们能让地球脱胎换骨吗?环境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还听到过这么一条新闻:一群来自韩国的游客在宁波景区捡垃圾,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捡。从这条新闻能够看出,中国人乱扔垃圾的实在太多。外国就比我们做得好多了:比如新加坡,乱扔垃圾一次就要罚几千元呢?在德国,几乎没有人乱扔垃圾,他们还规规矩矩地分类投放。要是中国人去那里,还得准备几万元作罚款呢!我认为中国就应多开展“你丢我捡

  ”这一类的活动,彻底改变中国人的形象。

  以小见大的事例(7):

  後生可畏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明白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以小见大: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个性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以小见大的事例(8):

  不必紧张

  小明洗澡时不留意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

  医生说:“我此刻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後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甚麽?”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能够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放简单放简单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应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以小见大的事例(9):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

  说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此刻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以小见大:虽是同样的状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以小见大的事例(10):

  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以小见大的事例(11):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必须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样明白?」

  「她没有骂人。」

  (以小见大: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以小见大的事例(12):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边一向唠叨不停:慢些。留意!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明白,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以小见大: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以小见大的事例(13):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必须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必须没有钱!」

  (以小见大: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以小见大的事例(14):

  以小见大----从手册的一条展开去

  细细翻来,“学校礼貌行为养成”中添加的一条令我感触颇深。“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对呀,在学习上我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刚入学时,由于贪玩,所以每每遇到难题,我总是马马虎虎对待,心想:不管对错,快点做完,就能够玩了,反正老师会讲评,根本不必自己思考!而自己对那些努力思考的同学不屑一顾:真蠢!看,我多聪明!日积月累,我养成了不爱动脑,遇到困难马虎对待的坏习惯。等到考试后,才明白自己成绩很差,而那些被我斥为“真蠢”的同学却一个个成绩优异。我不禁第一回认真思考起来:原因在哪儿?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老师、妈妈的教育,我才明白“遇事不动脑筋,无学习恒心”是我的最大的缺点。吃一堑,长一智。在妈妈的帮忙下,我看了一些书,了解了“童第周勤学苦练,发奋图强,最终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享誉海内外”,“李时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刻苦钻研,为中国的医学界留下了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司马光抓紧时间,利用警枕苦于练习读书,长大中成为著名的史学家”……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不正是告诉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气馁,只有持之以恒,努力想办法克服,才能有所成功”吗?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立志改正坏

  习惯,在妈妈的提醒下,经过半年的努力,我的成绩最后赶上来了大家。如今,我懂事了,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不仅仅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而且也告诉我们“礼貌行为养成需要多思考,也需要多练习”。有些同学遇到一点挫折和失败,就灰心、气馁,遇到困难就选取逃避,这是不好的。难道我深刻的教训还没有让你引以为戒吗?在此,我想以一个“以前受过教训”的人的身份提醒那些还执迷不悟的同学:“醒来吧!别再重倒我的覆辙!”

  礼貌行为养成的一点如此,以小见大,其他方面也要如此。

  礼貌行为的养成务必依靠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忙,互相监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小见大的事例(15):

  小因素,大影响

  当一草一石的力量撼动了大地的心脏;当一粒小小的芥子迷蒙了须弥的目光;当游走在江河的鱼儿搅乱了深海的风向;当内心的隔膜阻断了期望的阳光,朋友们请你们认清小因素造成的大影响吧!只有认真对待生活中的小因素你才能冲破自己,发出亘古的光芒。

  古人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以说任何细枝末节都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你学会正视小因素,九五苍穹终究任你翱翔。

  听,那是风的怒吼,那是海的咆哮,那是追梦少年热地心跳。刘心武在《草木》中如是说。或许正是因为他对待小因素及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态,刘心武才能成为中国最能以小见大的作家。如果说于草木虫石中谛听到人生真谛是善于把握小因素来源的影响,那么巴菲特的成功则是将小因素变成大财富的典范。当亚当斯经济定律幻化成魔魇,当别人因为股市不济抛售股票,他果断地抓住了人们急于套现的小因素,最终获得了股神的称号。

  但是因小因素获得成功的又何止这些。从李阳善于抓住中国人口语弱的魔鬼口语教学,到马云为二次营销的礼品回赠,从莫奈善于表现景物的小光影,到毕加索善抓人物特点的抽象线条。太多的人们无一不用他们对小因素的把握改变着世界,启迪着世人。

  但是回眸古今又有多少人抛弃那微不足道的因素最终一事无成或者让人痛心呢?

  从阿波罗九号螺丝事件,到水门事件的发稿过迟,从古代王朝的赋税增加造成的政变,到文化大革命扭曲的爱国心理造成的破坏,太多血一般的教训让我们明白不重视小因素终会将个人送入低谷将国家推至灭亡。:

  所以我们要重视生活中的小因素,或许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因素让你一向陷在失败的泥淖。

  杨澜说:每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都有自己对待生活独特的因素。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仅仅挂住那些是自己脱胎换骨的小因素呢。活着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自己,所以你务必得认识自身的不足,弄清自己的优缺点你才能拥有一双洞察以小见大的眼睛。

  所以,朋友们重视生活中的小因素吧,做之名可远国可兴,不做或许永被淹没。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一):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许地山的资料(二):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感情杯具,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用心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用心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推荐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忙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忙寄存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透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许地山的资料(三):

  许地山的人物轶事

  翻译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十分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那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能够消灭愁苦。但失意的情绪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

  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但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但是我底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那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谈及许地山的翻译风格,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资料明了就能够,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忙,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那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能够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必须的作用。

  "落华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人物故居

  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秀才,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十六年(1890年)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家许敦谷先生也都在那里居住和上学。故居的两边为守备署,东边为三元堂,遗址面临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废,现移往宾朴路西侧,距考棚址约200米。当时,许地山父亲许南英把贵生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掌教,可见许地山也曾在贵生书院留下屐痕。

  许地山在追忆父亲的《窥园先生诗传》中记:

  徐闻在雷州半岛南端,民风淳朴。先生到任后,全县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师爷助理,其余会计钱粮诸事都是自已经理。每旬放告,轻的是偷鸡剪钮,重的也但是是争田赖债。杀人越货,实在罕有所闻。“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实在是当时光景,贵生书院山长杨先生退任,先生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小学堂,选县中生员入学。邑绅见先生热心办学,乃公聘先生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讲经史二时。有清以来,县官兼书院掌教实在罕见。先生时常到小学堂,与学生多有接触,因此对于县中人情风俗很能了解。先生每以“生于忧患,死于晏安”警策学生。又说:“人当奋勉,寸晷不懈,如耽逸乐,则放邪侈,无所不为。到时候,身心不但没用,并且遗害后世。”他又以为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有此建树,才对得起社会,“生无建树死嫌迟”也是他常说的底话。案头除案卷外,时常放一册白纸本子,如于书中见有能够警发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录在上头,名为补过录,每年完二三百页。可惜三十年来浮家处处,此录失几尽,我身边只存一册而已。县衙已破毁,前任县官假借考棚为公馆,先生又租东邻三官祠为儿辈书房。公余有暇,常到书房和好友徐展云先生谈话,有时也为儿辈讲国史。先生在徐闻约一年半,全县绅民都很拥护和爱戴他。

  这段是许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记述。许地山在徐闻生活了一年多,父亲许南英的公馆设在考棚。

  许南英是位政简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十分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的文化名人,他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县小学堂,并被聘为书院掌教。他常用“生于忧患,死于晏安”来警策学生和儿子许地山,无形中也弘扬了汤显祖的贵生思想。许南英别徐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

  其中有《徐闻杂咏》:

  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

  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

  代疱一例有瓜期,禄米经年愧滥靡。

  地处炎荒客我绌,时逢旱虐累民饥。

  敢云讼狱心如镜,谩听讴歌口是碑。

  寄语四乡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师。

  水土谁云近瘴乡,微身幸到此康强。

  不胜繁任还无过,稍赋闲居却未妨。

  细雨忽添新柳色,好风仍煦旧甘棠。

  吟诗且寄他时念,将贮城东古绵囊。

  踏雪征鸿作势飞,诸君携手尚依依。

  官如传舍随来去,人似从军听指挥。

  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

  南门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两袖归。

  贵生讲座许登临,学准条条贵苦心。

  广座衣冠参俗吏,政紘琴瑟发新声。

  三月春风独惆怅,满城桃李未成荫。

  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并抒发了他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

  位于现徐闻县署前街的许地山故居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住房,门前有小院。掩映在众多民居中的许地山故居虽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带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旧,但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由于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那里必将成为文人墨客怀古之地。

  许地山的资料(四):

  许地山的作品介绍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此刻徐闻县有他的故居。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孩子。。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

  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问题小说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名作解读

  《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感情故事。敏明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校,他们的感情遭到家人反对。敏明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鸟,为追求自由感情,敏明和加陵携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的宗教精神。

  《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原是童养媳,后与帮忙她逃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婚,但他们的婚姻没有感情。尚洁恪守妇道,顺从命运,坦然的应对生活。一天,尚洁救了一名窃贼,被可望误会以为他们间有暧昧关系,刺伤了尚洁。可望提出离婚,教会也剥夺了尚洁赴圣宴的权利,尚洁没有辩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人生的信念,到一个岛上生活,养育子女。可望在牧师的教诲下觉悟到了自己的过错,把尚洁接回家,尚洁回家后生活坦然,对谁也没有怪罪,相信人的命运如蜘蛛补网一样,不得不如此。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博爱与道德、人性的冲突,表现了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观点。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人生如网,任其而过,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但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

  ……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任自然罢了”。

  ——许地山《缀网劳蛛》

  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成为许地山小说的基本背景。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春桃》、《铁鱼的鳃》等。

  《春桃》写春桃、向高、李茂之间的情感纠葛。春桃与李茂成亲那天,由于乱兵的冲击,两人在逃跑中离散。后李茂参军,双腿伤残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捡破烂为生,与伙计日久生情。李茂巧遇春桃后,被春桃背回去。后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妇,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小说中,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空”的观念。

  代表作选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收获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能够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能够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结出果实,也务必要起来才明白。”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

  许地山的资料(补充):

  许地山个人资料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人物生平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感情杯具,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用心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用心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推荐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忙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忙寄存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透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主要作品

  概述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此刻徐闻县有他的故居。许地山,名赞,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祖籍广东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

  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问题小说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下一篇:共青团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