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简介

  郭小川简介(一):

  郭小川简介

  郭小川(1919-1976),当代诗人。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1941年初到延安,长期在部队和地方做基层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1955年起,曾先后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的长期迫害。1976年10月18日在河南安阳逝世。其著作有《平原老人》、《致青年公民》等十多个诗集。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诗选》。

  郭小川简介(二):

  郭小川简介

  郭小川(1919——1976),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齐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用心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此外还是音乐艺术家。

  马铁钉,他始终称自己是乡村诗人,是劳动人民,所以被称为劳动战士诗人。

  郭小川简介(三):

  郭小川简介

  郭小川(1919——1976),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齐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用心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此外还有音乐艺术家。

  郭小川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齐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用心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修改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超多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一九五五年秋,郭小川从中共中央宣传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转到文艺战线以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职责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歌和战歌。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用心分子大会的《投入火热的斗争》。这首诗以他过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磅礴气势,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公民们!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种都过得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

  它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生命,

  这就是富有的人生。

  随之,诗人的炽热诗情便一发而不可收,于一九五五、五六两年,陆续写下《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组诗,其诗作进入了爆发期。诗人在回忆这个时期的创作时这样说过:“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简直就象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上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忙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诗人到达了目的。他那政论家的头脑,创业者的胸怀,战士的嫉恶如仇,为新事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诗歌象战鼓象号角催动人们前进,在青年读者中产主了热烈的反响。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成功所陶醉。他说:“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那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郭小川在政治上是个不断革命的战士,在艺术上则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诗人。一九五七至五九年间,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克服议论多于描绘的缺点,并从题村的开拓上、思想资料的深化上,以及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这个阶段的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七年的三首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和一九五九年的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叙事诗《严厉的爱》以及抒情诗《望星空》。这些诗作证明诗人已经不满足于用鼓动性的政治语言去激动读者,而力图发掘我们伟大人民和革命战士的心灵美,从人民生活中去提炼那种“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并透过巧妙而奇异的构思表现出来,使读者读了不止发生暂短的激动,而且能引起长久的深思。诗人的探索精神及其实践,是就应得到充分肯定的。然而在五十年代末左倾思潮泛滥的时候,诗人却遭到了无端的指责,《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

  谷》和《望星空》以及当时尚未出版的《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都被批评为“思想感情不健康”。历史是最公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诗篇不仅仅对诗人自己的创作而且对我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推进。

  进入六十年代,郭小川的诗歌从思想到艺术都更成熟了。一九六○——六二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应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努力反映了这个严峻而风发的时代,写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和《秋歌》等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强烈战斗气息的诗篇。一九六二年十月,诗人调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三年多,他西出阳关,东泛大海,钻森林,踏沙漠,足迹遍全国。诗人根据自己对战斗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我国人民的火热斗争生活的观察体验,以深切的感受,写下了《林区三唱》、《西出阳关》、《昆仑行》和《春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五十年代末,诗人对作家的独特风格问题谈了极其精湛的看法,他说:一个作家,“他的精神状态必须是十分崇高,他永远和生活联系在一齐,而且用共产主义的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理解一切;然而,他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作家的作品必须是服务于人民的,忠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的;然而他有的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即使他的作品不署名,你也能够大致猜中是他的。”六十年代,他的创作就到达了这种境地,他成了一位具有独特

  风格的优秀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地能够兼有战士和诗人这两种称号的人!”

  在十年动乱期间,郭小川经受了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林彪、“四人帮”对他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围攻、诬陷、迫害,但他始终不屈服,不苟安。在歌喉被紧紧扼住的时候,他还握着自己的笔,以刚直不阿的气概表达了革命战士不畏权势、不畏强暴的信念与誓言:

  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

  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应对刀丛。

  ——《秋歌》

  他的诗激情澎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在诗歌形式上借鉴了古代诗歌和民歌的优点,语言节奏鲜明、流畅。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万分高兴,不幸被一场意外事故夺去生命。

  郭小川不傀为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真正的战士。不幸的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摧残,正当盛年的诗人在刚刚看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胜利就溘然长逝了。他的诗人兼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将置身于优秀诗人的行列,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他的诗激情澎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在诗歌形式上借鉴了古代诗歌和民歌的优点,语言节奏鲜明、流畅。


普希金简介

  普希金简介(一):

  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俄语罗马化:Aleks Sergeyevich Pushkin,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其主要作品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说《黑桃皇后》,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简介(二):

  普希金简介

  普希金,俄国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需陶。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1816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供职。1819年成为革命外围组织“绿灯社”成员。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这些诗在进步青年中广为传诵,因此他被沙皇当局流放南俄。流放期间,创作《短剑》、《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诗篇。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表现2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长诗《茨冈》、探索人民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诗体小说《努林伯爵》。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普希金,将他召回莫斯科。诗人对新沙皇一度抱有幻想,期望他成为彼得大帝式的开明国君,同时又无法忘怀旧日友好十二月党人,写成《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阿里昂》。1830年在波尔金诺村创作四部小杯具和《别尔金小说集》,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最终完成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1831年2月与

  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结婚,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任职。创作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反映布加乔夫起义的小说《上尉的女儿》。1831年创办《现代人》杂志。1837年2月在决斗中被法国流亡者丹特士杀害。

  普希金简介(三):

  普希金简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

  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又是名诗人,当时俄国的一些文化名流是他们家的座上客。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他被誉为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建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便学着写诗了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中学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在那里他从进步教师身上理解了不少自由主义思想。

  1812年的卫国战争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赋诗陈词,流露出一片民族爱国热忱。普希金这时在校内外已小有名气,很受当时俄国著名作家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等人的器重。

  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我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个性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这个时期普希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活跃。

  这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创作了(《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许多反对农奴制度、讴歌自由的诗,

  1820年,普希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叙事诗《鲁斯兰?柳德米拉》,这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内含民主主义精神。因此触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20年被流放到俄国南部。

  在那里,普希金写了热情浪漫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未完成),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绪。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放逐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这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完成了长诗《茨冈》和历史杯具“《鲍里斯戈都诺夫》”。后者描述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和冒名为皇太子的修道士格利戈里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最后格利戈里取得了胜利,贵族攫取了人民的胜利果实,人民只有以沉默反抗。高尔基认为“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是普希金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

  1826年,普希金被允许回到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

  1829--1836年,普希金的创作到达了高峰,其间几乎每部作品都在俄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1830年,普希金的作品多,他写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别尔金小说集》(5个短篇)、四个小杯具(《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长诗《柯洛姆纳的小屋》、历史讽刺故事《牧师和他的工人巴尔达的故事》,还有近30首抒情诗和一些时论性的文章。

  30年代的普希金,创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对他的迫害活动也在加紧进行。

  普希金

  娶年轻的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为妻,她是个远近闻名的美人,在上层社会也很有名气。据说沙皇尼古拉一世垂涎她的美色,所以怂恿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纳塔利娅,沙皇政府散布流言,给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写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为维护自我的声誉,只好与丹特士进行决斗。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腹部受了重伤。

  1837年2月10日,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普希金的遗体被从彼得堡运往他先前流放过的地方米依洛夫斯基村,葬于圣山(今名普希金山)镇教堂墓诗人母亲的墓旁。

  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以前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因此,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它。在俄罗斯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夺得了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成了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学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普希金也为后人带给了优秀的范例。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赞叹道:“这是怎样的诗行啊!一方面是古代的雕塑的严格的单纯,另一方面是浪漫诗歌的音韵的美妙的错综,这两者在他的诗韵中融合起来了。它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国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浓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一样的坚强而有力。它有一种非言语所能形容的迷人的美和优雅,一种耀目的光彩和温和的润泽;它有丰富的音乐、语言和音韵的和谐;它充满了柔情,充满了创造的想象及诗的表现的喜悦。”

  诗人38年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屠格涅夫称他“创立了我们的诗歌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上极伟大的艺术家”,别林斯基则认为他是“俄罗斯第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普希金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玛捷帕》、《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普希金的诗还被改编成芭蕾舞,人们透过舞者的身体语言领略到诗作的无尽魅力;普希金的诗甚至成为青年男女传情书信中必不可少的闪光点……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那里去世)。此刻那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将金村也在这附近。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简介(一):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用心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生平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回到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回到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推荐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张九龄简介(二):

  诗人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向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回到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回到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推荐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相传,张九龄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疠就是日喝两碗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药用植物熬制的凉茶得以见好。从此,人们为了表达张九龄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命此凉茶的为『张九龄』凉茶。后者称之此凉茶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凉茶。

  古方记载:『张九龄』凉茶具有泻火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适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张九龄』凉茶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扩张力。为大力弘扬『张九龄』文化,殚精竭虑维护『张九龄』这一中华民族品牌,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千方百计保护祖国这枚文化瑰宝。

  『张九龄』凉茶:是“药食同源”理论的杰出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职责文化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产品100%纯中草药配制,秉承传统草药蒸煮工艺,清热降火,功能独特。经由现代科技将草本精华提取、调配及灌注而成。所有生产工艺流程,均由电脑监控,完全不经人手。

  张九龄简介(三):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用心贡献。

  张九龄的诗全集代表作品:

  《咏燕》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望月怀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完美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感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完美的季节。谁明白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

  《归燕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译文】

  海燕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感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能够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答陆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译文】

  清香的松树叶能够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春天已经来临,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此刻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感遇·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译文】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照镜见白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译文】

  从前怀有远大志向,光阴白白地度过已经到了须发皆白的年龄。谁知明亮的镜子里,只有我的形体和影子在自相怜悯。

  《送韦城李少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浈阳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耒阳溪夜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赋得自君之出矣》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全文如下: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译文】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下一篇:小学生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