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6:17:14
1.活动目的:增强学生们的校园安全意识,增强学生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和谐安全的校园,让我们在校园里不在有意外发生,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2.活动主题:以我安全之心,换我校园和谐
3.作品要求:
(1)文体不限,但要求贴合“校园安全(禁毒暨法治)”的话题;
(2)字数800-2500字,诗歌字数不限;
(3)文章思想用心健康,有必须深度或教育好处,语言流畅、情感自然、观点新颖、意境独到;
(4)作品须原创,且没有再其他地方发表过,不得抄袭、套改;
(5)稿件须注明作者的系别专业、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
4.报名方式:
1.摆摊
(1)报名时间:11月28日-11月29日每一天12:00-13:00
(2)报名地点:食堂门口
2.网上
(1)报名时间:11月28日-12月10日
5.征文征稿大赛收稿
(1)收稿时间:12月6日-8日中午12点到1点
(2)收稿地点:学生媒体中心工作室(饭堂三楼)
6.征文征稿大赛决赛
(1)决赛时间:12月14日
(2)决赛地点:另行通知
校园安全微视频创作大赛
1.活动目的:警觉同学们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安全意识,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创新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透过举办此次活动,为我校同学带给一个了解互动交流和学习视频剪辑的机会。
2.活动主题:以我安全之心,换我校园和谐
3.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务必选取青少年禁毒或社会主义法治为主题进行创作。禁毒主题作品可从正面展现禁毒成效及举措,也可从反面展现毒品之害。法治主题作品要传播法治正能量,弘扬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包括法治宣传、预防违法犯罪、青少年综合服务等资料。作品力求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形式新颖、艺术性强、体现青春气息。
(2)主题资料新颖,思想健康,资料用心向上,有必须的教育好处;作品原创性,勇于挑战有较大难度的表演和拍摄技巧;以普通话(英语及方言需中文字幕)为主要发音语言。素材不限,涉及人员不需实名制。
(3)作品时长:30秒-6分钟
(4)制式:PAL制
(5)画面尺寸:1920x1080/1440x1080/1280x720/720x576
(6)文件格式:MOV、AVI或MPEG2格式,即输出后文件扩展名为.mov/.mpg/.avi
(7)视音频码率:视频码率不低于5M,音频为双声道立体声或5.1环绕声(采样率不低于48kHz)
(8)有关版权说明:如作品中内含非原创性的资料,包括画面、片段、歌曲或音乐,必需于片尾字幕以文字标示该资料的来源。如作品是改编作品,必需要于片尾字幕前以文字标示原作品来源。主办单位将保存作品,可供必要时使用。
(注:各班同学可用个人手机或其他设备拍摄制作,并非必须要专业摄像机,手机等设备也能够拍出好的镜头,只要贴合要求都能够提交作品。)
4.作品收集时间:11月28日至12月10日
审核时间:12月11日
投票时间:12月12日至12月14日晚6点
决赛时间:12月14日晚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1分)
【答案】最爱
2、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情绪。
【答案】C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述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完美风的喜爱之情。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分)
【答案】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5、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2分)
【答案】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3分)
【答案】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7、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8、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2分)
【答案】“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l分;“早春美景”,l分。
9、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述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2分)
【答案】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0、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答案】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意对即可)
11、展开想象,把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的情境描述出来。(2分)
【答案】答案略,所写资料要贴合诗句资料,语句要优美。(对“乱花”“浅草”有描述即可)
【问题列表二】
问题与答案: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完美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那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资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述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钱塘湖春行原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赏析】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决定,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
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能够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能够说是不乏名人,但是,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述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应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完美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述春光个性是描述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能够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述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齐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完美。在对天空中
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述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述,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述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潜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简单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搞笑,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状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但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应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但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
半个月就好了。但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但是其堤在钱塘门之北,但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取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情绪,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相关阅读】
【作者介绍】
见《卖炭翁》。
【译文】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那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解题】
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向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最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注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初:素来,从来。)
渐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状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渐:加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渐:疏导。)《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渐:沾湿。)
【简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决定,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
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能够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取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情绪,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题目: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
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句描述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述。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悲哀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悲哀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悲哀”与“水流”联系到了一齐,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悲哀”,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借景抒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齐。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题目列表二】
(1)本诗第二句中的两个“自”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5分)
答案:
(1)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悲哀”与“水流”联系到了一齐,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悲哀”,(2分)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1分)
(2)以景作结,(1分)“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2分)
【题目列表三】
1.诗人在第一句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是如何营造的?
答:凄清、惨淡的氛围,以暮色、哀猿、席终客散来营造朋友分手、同时被贬官的凄惨氛围。
2.第二句中描述“水自流”的目的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3.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用诗人和友人的贬谪之途进行比较,既点出同病相怜,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流露出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题目列表四】
⑴找出诗中点明悲哀原因的词语。由悲哀能够联想到杜甫《登高》中直抒悲凉之意的哪个句子?(2分)
⑵一、二两句诗中“猿啼”、“水自流”表达了同病相怜的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⑶最后一句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逐臣万里悲秋常作客
⑵“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主客双方心境悲凉;(2分)“水自流”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流放之情。
⑶借景抒情、比较。(2分)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万里路上,同情对方更不幸的遭遇。(2分)
【题目列表五】
(1)首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2)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锤炼修饰)”,试就这首诗对此作简单分析。
答案
(1)在资料上,交代送客的时间、地点,送客的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点明送别地点。“客散”点明情状,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在结构上,照应题目,为下文抒发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和同情作铺垫。
(2)第一句描述氛围,“猿啼客散”将送别的环境衬托得黯然销魂;第二句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第三句在“远”前加一“更”字,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第四句与第二句“水自流”相对应。全诗无论哪一句都紧扣江边的景物抒情,将写景和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齐,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题目列表六】
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4分)
答案:“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1分);“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1分);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分)
2.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悲哀”与“水流”联系到了一齐,以无情水流反衬(1分)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1分)。
3、最后一句在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写法:以景结情(1分),寓情于景(1分),;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1分)。
“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比较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1分)。
【题目列表七】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一句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3)试分析“人自悲哀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4分)
(4)尾句以景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5)本诗第二句中的两个“自”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
(6)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5分)
7.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述的画面资料,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5分)
8。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6分)
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①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悲哀之情。(或渲染:以猿啼、客散、暮色等景色渲染了送别环境的萧条凄清)②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③比较: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比较,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手法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若答情景交融,最多可得2分)
(2)①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流露出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②同时也表达出了恋恋不舍的惜别深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
(4)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悲哀”与“水流”联系到了一齐,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悲哀”,(2分)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1分)
(6)以景作结,(1分)“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2分)
7.(5分)资料:第一句描述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2分)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证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1分)
8.(6分)(1)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2分)
(2)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比较(答“反衬”亦可)。(1分)“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2分)
(3)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1分)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0.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第一句写了送别时的环境。
B.第二句写了临别时的情绪。
C.第三句写了离别分手的原因。
D.第四甸写了贬谪之地的景物。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以“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C.表达了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情绪。
D.写眼前景,道离别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11.D12.B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原文】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悲哀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齐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翻译】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猴啼叫,送行的人已散尽,落日挂在了江头。
我独自悲哀,而水也自顾自的流。
同是被贬的臣子,而你却走得更远。
青山过后万里,只有一叶孤舟。
【赏析】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齐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述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述。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悲哀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悲哀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悲哀”与“水流”联系到了一齐,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悲哀”,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
三句从“悲哀”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齐。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