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5:15:27
阅读精选(1):
关于傣族泼水节的来历凄美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传说是很生动的: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暴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抢劫,奸污妇女……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但是谁也无法杀死他。
魔王已有11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这个姑娘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奴仆,她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死魔王的秘密。
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落在地。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无事。为免除灾难,姑娘们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
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们轮换的日子,即清明节后第7天,傣族人民怀着对姑娘们敬佩的情绪,给姑娘们泼一次清水,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泼水节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阅读精选(2):
傣族的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玩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画布做成的,这也是男女之情感情的信物。青年男女会透过丢包互相结识。
那么,泼水节是怎样由来的呢?在泼水节当天还会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泼水节的由来及习俗
泼水节的由来及习俗
泼水节的由来: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这天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务必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
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阅读精选(3):
泼水节的起源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阅读精选(1):
由于11月11日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所以光棍节是单身一族的一个另类节日,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One'sDay)。
光棍节的由来
光棍节的来历,一向是个迷,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说法。其中光棍节产生于校园文化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但由谁最先提出已不可考了。
光棍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被人广为理解的是,它起源于南京大学宿舍文化。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卧谈”,一段时间卧谈的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卧谈中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这个节日被渐渐带入社会,并随着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以及群体活动和网络媒体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流行开来,并由光棍节发展出了“脱光节”。光棍节来源的其他说法或系之后编造。
光棍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光棍节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校园文化,并透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构成了一种光棍节的文化。
最为认可的说法,光棍节来源于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卧谈”,一段时间卧谈的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卧谈中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
随后透过网络的盛行,与2000年前后传播开来。在长大十多年的时间里,光棍节都是光棍们相互调侃和娱乐的节日,光棍们在这天表白、聚会、相亲,释放自己的压力,也利用这个时机想法设法的结束单身。
到了2009年,由于淘宝推出的双十一节日,同样也选在了光棍节这一天,这时候起,参与疯狂购物就不再只是光棍了,而是全民购物。所以,这一天就成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大促销的日子,消费者狂热的购物、群众疯抢狂欢的节日,我们常常说的购物狂欢节。
阅读精选(2):
每年的11月11日被定为光棍节,因为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所以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One'sDay)。
2015年光棍节是11月11日,农历九月三十,星期三。
光棍节的由来
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透过网络等媒介传播,成为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单身男女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在光棍节结婚,庆祝“脱光”,于此同时,也是各大商家以脱光为由打折促销的时期。
光棍节的好处
光棍节产生之初,多少带有些调侃的意味,而那时候光棍也只是指单身男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光棍的队伍逐渐壮大。年轻人忙于工作,让他们无暇交友,但以前的朋友陆续结婚生子,突然的离群感让他们急于寻求群体的归属感,于是单身聚会成了新的社交圈子,在同类人群中,他们的情感得以抒发。这个人群收入水平高、消费力强,对生活品质有要求。光棍群体的扩大必定吸引了商家的注意力。于是,在商家的助推之下,单身经济就骤然兴起,光棍节的各种促销活动、广告宣传也将这个小众活动,构成了社会化的节日。
如今光棍节已经成为都市年轻人一个个性的日子。在这天,几个单身朋友在一齐或喝酒谈心,或K歌泡吧,或疯狂购物,尽情狂欢,体会“只羡光棍不羡仙”的感觉。光棍节的热闹聚会,是年轻人渴望感情的一种热烈表达。据悉,社会上也有年轻人特意将婚礼定在这一天,就是为了赶上4个“1”的吉利,期望这“一心一意的爱,一生一世的情”能带给他们幸福。当然,也有不少有情人,也选取在光棍节这一天表白、结婚,这些年轻人觉得光棍节很特殊,用来结束单身很有好处。
近几年,由于网络电商的活动推广,光棍节已经慢慢演变成“双十一”,许多网购狂人早已从单身的忧愁中步入了购物的狂欢。光棍节早已演变成了电商购物节的标志。
阅读精选(3):
光棍节怎样过
光棍节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傲(“光棍”的意思便是“单身”)。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透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构成了一种光棍节的文化。除了在这一天以光棍的名义举办各种聚会之外,在这一天选取结婚、告别单身生活,是一项格外有创意的举动。认为从此后生活有了180度大转弯,同是四个“1”却取其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含义,好处非比寻常。
光棍节的由来
光棍节来历1:校园版
光棍节既不是土节,也不是洋节,它于上个世纪90年代产生于南京高校校园,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也是年轻人的另类节日。因为11月11日这天日期中有4个连续的“1”,所以这一天就被定为光棍节。据说光棍节起源于南京大学的宿舍文化,1993年,南京大学有个著名的“名草无主”男生寝室,宿舍的4名大四男生每晚都进行宿舍卧谈,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生活,他们在卧谈中想出了将每年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并组织活动,被人广泛理解。
光棍节从南京大学校园出发,逐渐扩散到南京的年轻人中间,是一个具有个性纪念好处的节日。光棍节的主体活动以饭局为主,但基本上都是AA制,强调人们在这个节日要独立,追求个性,给彼此一个尊重。但是,也有人选取在刮光棍节结婚,取一心一意、一生一世之意,具有个性的涵义,颇具匠心。
光棍节来历2:神话篇
据说光棍节起源于800多年前,即1111年11月11日,那一天有8个1相聚,光棍到达了饱和状态,所以上帝设立了光棍节来加以纪念。
光棍节来历3:博彩篇
传说有4个男光棍聚在一齐搓麻将,他们从上午的11点一向奋战到晚上的11点,期间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不管是谁和牌,都是和四条。大家自始至终都在四条、四条的声音中摸牌、和牌,有一个人输的比较多,生气地拍桌子怒吼:“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其他三人就说,四条就是四条,还四条什么。
打完麻将,四个人一齐去冲澡,脱了裤子后,一人脑门灵光一现,说道:“我明白四条什么了!”
最后呢,大家为了纪念明白四条什么,特地将这一天设为光棍节,凑巧的是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在日历上也是4条。
光棍节来历4:感情故事
生于1970年11月11日的木光昆因为名字特殊,从小到大的外号都是“光棍”。他在南京大学读书期间和一名女生相恋,不料女生被查出了绝症,不久就离开人世。在女友走的那天,木光昆在顶楼点燃蜡烛,吹了一晚上的笛子,从此沉默寡言,形单影只。
木光昆大四生日那天,也就是11月11日,同宿舍的舍友陪着他在南京大学第一宿舍的顶楼上一齐喝酒庆生。之后,木光昆的感情故事在南大逐渐流传开,他的生日被学生定为“光棍节”,这一故事也曾被南大的同学改编成校园微电影播出。
光棍节来历5:京工光棍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光棍节源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京工光棍节,据说在1992年,几名同学为了打发无聊的周末,打算找女生联谊,第二天他们在学校食堂门口贴出联谊海报,上写“京工光棍节”几个大字,这是另一版本的校园光棍节。
阅读精选(1):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阅读精选(2):
腊八节除了吃腊八粥还吃什么
在腊八这一天,大家除了要喝腊八粥外,还要吃腊八饭、腊八面,还要泡腊八蒜、煮“五豆”。具体腊八除了吃腊八粥还吃什么?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腊八前后,黟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的豆腐,生活简朴的黟县人外出经商,作为菜肴能够吃上很长的时间。腊八豆腐是用小黄豆做成豆腐,中间挖洞放入食盐,在温和太阳下烤晒而成,使盐分慢慢吸收。
成品的腊八豆腐圆柱形中间一凹,不易变质随吃随取。腊八豆腐能够单吃,也能够和肉类同炒同炖,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
2、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做腊八面前一天下午就得炒好臊子、和好面。做臊子时,先把新鲜的猪肉或羊肉切成肉丁,再把豆腐、白萝卜、红萝卜、大葱等蔬菜切成丁;把肉丁放进热油锅炒到快熟时加入蔬菜丁,炒好后盛出备用;将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再切成菱形长条;锅里水烧开后,先把洗泡过的黄豆、小米、粉条、木耳、黄花菜等下入,煮至快熟时,下入面,最后再把准备好的肉臊子调进去,加入盐、花椒等调料,这样,一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啦。
3、粘火勺
俗话说腊八天里太冷了,会冻掉下巴,因此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粘火勺就是一项北方传统的腊八节食物,腊八这天一次烙上数百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中以雪冻之,食用时,取出放锅中馏一下即可。
粘火勺以糯米粉为原料,添加大米粉中和粘性,锅中大火熬烂红小豆或是烘熟的芝麻作为馅料。糯米粉揉成面团,中间填入甜甜的红豆沙馅,压成小厚饼,上锅烙熟。出锅后咬上一口,外皮酥脆粘牙,内馅香甜软糯,个头又小巧精致,像极了中国版的铜锣烧。
4、腊八饭
宁夏、河南等地的习俗是吃腊八饭。宁夏腊八节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河南的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5、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华北一带的习俗,从腊八前后开始泡制,7到10天就变成湛青翠绿的颜色了。腊八蒜的制作也挺简单的,挑紫皮的最好,蒜瓣小泡得透,泡出的蒜脆香;普通蒜头虽说个头大,但泡出来发紫口感不脆。紫皮蒜去皮后浸入米醋,装入小坛子封严。
米醋色淡,泡过的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蒜辣和醋酸的香味溶在一齐,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能够用,味道独特。腊八蒜是过年家常菜的健康作料,不论是炒杂菌、炒藕,还是炒肥肠、炒牛肉,都为菜色增添了一抹碧绿。
6、腊八豆
腊八豆是我国湖南省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但自古至今一向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节制约,一向无法成为消费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
腊八豆做法有点复杂:将黄豆洗净,并撇除空皮残粒,用凉水泡胀,捞出,加水下锅(煮水要盖过黄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后,再用小火煮烂,煮至用手一挤就成泥状即可。再把豆从水中捞出(煮豆水中放点盐,保存备用),摊凉放在布袋内,再把布袋放在筐或其它容器里,四周用稻草或棉絮围上保温,放在20摄氏度左右的地方。约2-3天后,黄豆发烫,取出摊凉;然后装在钵子里,加入原先的煮豆水;再加配料,按每斤黄豆加食盐50克,花椒2钱,辣椒粉5钱,也可适量加入生姜,一齐拌匀;拌时如咸味不够,能够添加些食盐,另加点酒,以增加香味。最后把拌匀的黄豆装入坛内,封严坛口,10天后即可取食。
7、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一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向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8、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俗语中有“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的说法。腊八这一天清晨,人们还要到河边、泉边去砸冰,将之背回家,谓之“腊八冰”。谁起得早,第一个打上冰,谁就更有好运气。
据说腊八冰能治百病,这一天打来的冰,要放很长时间,好让孩子们有一段吃冰的快乐。当然,大人们也会吃。有意思的是,无论你怎样吃,都不会拉肚子。女人这一天要用“腊八冰”、碗豆与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搅团。
阅读精选(3):
腊八节吃什么呢?除了腊八粥,其实腊八节还有很多饮食习俗。
1、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的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
2、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齐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向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齐,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能够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能够见到。
3、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能够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之后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样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样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样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齐,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能够用,味道独特。
4、腊八豆
腊八豆是我国湖南省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但自古至今一向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节制约,一向无法成为消费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
原料:黄豆、盐、花椒、生姜。
做法:
(1)将黄豆洗净,并撇除空皮残粒,用凉水泡胀,捞出,加水下锅(煮水要盖过黄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后,再用小火煮烂。
(2)把豆从水中捞出(煮豆水中放点盐,保存备用),摊凉放在布袋内,
(3)把布袋放在草编袋子里或其它容器里,用稻草或棉絮围裹保温,放在20摄氏度左右的地方。约2-3天后,黄豆发烫,发酵长出白霉,取出晾凉;
(4)然后把豆子装在钵子(陶盆)里,加入原先的煮豆水;再加适量配料,按每斤黄豆加食盐50克,花椒2钱,适量加入鲜生姜碎,爱食辣者加辣椒粉5钱一齐拌匀;拌时如咸味不够,能够添加些食盐,最后加点白酒,拌匀。
(5)拿一个坛子,用白酒将坛内擦一下,把拌匀的豆料装入坛内,封严坛口,10天后即可取食。腊八豆可配做多种菜肴,蒸、煮、炒炸均可;荤素食法都是佐餐美味。
5、腊八饭
原料:粳米500克,糯米50克,腊肉250克,花生米50克,豆腐干40克,水发海带20克,白萝卜80克,白菜梗50克,胡椒粉3克,姜片10克,精盐10克。
制法:
1、将腊肉洗净,切成小块。白萝卜、水发海带、豆腐干、白菜梗洗净,切成小块。粳米、糯米、花生米分别淘洗干净。
2、铁锅上旺火,加水、腊肉、姜片,烧沸后除去浮沫,下入海带、花生米,用手勺推动,煮约5分钟后下粳米、糯米搅匀,再下入豆腐干、白萝卜、白菜梗,搅匀,煮至各种原料变软,撒入胡椒粉、精盐调匀,改用小火煮至汤干米熟透即成。
提示:煮饭时,先煮腊肉,再放入海带、花生米,略煮后再放入米、豆腐干、白萝卜、白菜梗及调料,使其成熟一致。
特点:此饭配料丰富,味道鲜香,富有营养。
6、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7、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