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6:17:34
阅读精选(1):
北极有企鹅吗
实际上,很久以前,北极地区以前生存过一种企鹅,只是此刻灭绝了。这种企鹅,人称“北极大企鹅”,身高60厘米,头部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很像穿着夜礼服的外国绅士。它们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海流地区,以及所有北极和亚北极的岛屿上。最多时,数量曾达几百万只。
大约1000年前,北欧海盗发现了大企鹅。从此,大企鹅的厄运来临。个性是16世纪后,北极探险热兴起,大企鹅成了探险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竞相捕杀的对象。长时间的狂捕滥杀,导致北极大企鹅彻底灭绝。
南极才是企鹅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许多海岛上,甚至在位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也有企鹅的分布。然而,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却看不到企鹅的影子,这一现象颇令人费解。
目前自然界中的企鹅大约有18种,主要生活在南极洲一带。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气候酷寒、冰天雪地的北极却见不到企鹅那可爱的身影呢
再说说南极企鹅:
而如今在南极一带生活的企鹅,其祖先管鼻类动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区域发展起来的。科学家推测,它们不继续向北挺进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鹅忍受不了热带的暖水。它们分布范围的最北限与年平均气温20℃区域的连线十分一致。温暖的赤道水流和较高的气温构成一个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鹅跨越赤道北上。它们务必呆在由来自南极的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涌来的较冷的水流经过的海域里。此刻世界上约有20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陆沿岸和某些岛屿上。
南极地区以外的企鹅有加岛环企鹅、洪氏环企鹅、麦氏环企鹅、斑嘴环企鹅、厚喙企鹅、竖冠企鹅、黄眼企鹅、白翅鳍脚企鹅和小鳍脚企鹅等10多种,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种类,其个体都比南极企鹅小,有的背部带有白色斑点。
南极企鹅有7种: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又名巴布亚企鹅)、帽带企鹅(又名南极企鹅)、王企鹅(又名国王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这7种企鹅都在南极辐合带以中繁殖后代。
南极企鹅的种类并不多,但数量相当可观。据鸟类学家长期观察和估算,南极地区现有企鹅近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海鸟总数的90%。数量最多的是阿德利企鹅,约50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数量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7万只。
南极企鹅的共同形态特征是,躯体呈流线型,背披黑色羽毛,腹着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鳍形,羽毛为细管状结构,披针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间有蹼,尾巴短小,躯体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蹒跚。不同种的企鹅具有明显的特征,很容易辨认。
可见,北极以前是有企鹅的,但是,很不幸,被人为灭绝了。
阅读精选(2):
物种悬案:为何北极无企鹅南极无白熊
北极和南极都是冰天雪地的白色奇寒世界,其高纬度及造成的气候、地表、植被状况都相差无几,而生物种分布方面,除了北极没有企鹅,南极没有白熊之外,也大致相同。于是乎,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南极没有白熊”的问题,就一向成为学术界争论不休且不得其果的“千古悬案”。这就给当今的物种及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带来了不解之谜。自2002年7月至今,我以前两次到过北极(点),目前也正身处南极地域,就在这5年多的长时间极地考察行程里,我多次请教过一些科学家,但他们总是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满意的结果。
中国第一位登临地球“三极”的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著名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教授,在他的著作《梦幻北极》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北极为什么没有企鹅’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不少参考书,请教过不少学者,却没有太满意的答案。大部分回答基本上是什么‘食物链不同’,‘环境条件也有差异’……然而,当我再进一步问‘食物链如何不同’,‘环境条件主要差异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似乎总是听不明白对方的回答,总是感觉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连学识渊博高登义教授都还没有办法弄清楚的问题,看来真是当今科学“悬案”了。但是,科学研究允许假设,允许探讨,在此,我综合了诸家之长,抛出“三说”,并期盼众博友的真知灼见。
然而,无论如何,北极熊和企鹅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它们远隔南北,各自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只有保护好南北极的生态环境,它们才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
人为说:人类狂乱捕杀致南熊北鹅灭亡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很久以前,企鹅曾在北极生存过,只但是,北极企鹅此刻灭绝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狂捕滥杀。这就是所谓的“人为说”。
有的古生物学者认为,早在5千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企鹅,而且北极也曾有企鹅生活过,因为在北极地区找到了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这种鸟类被称之为“大企鹅”。
科学家们认为,“北极大企鹅”身高60厘米,头部棕色,背部羽毛呈黑色。它们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海流地区,以及所有北极和亚北极的岛屿上,数量曾达几百万只。
那么,“北极大企鹅”为什么会灭绝呢?据研究人员推测,“北极大企鹅”的防御潜力很差,在远古时代,它们没有天敌,因此能够超多繁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哺乳动物如北极熊、北极狼等占领了北极。应对凶恶的敌人,“北极大企鹅”在生存竞争中一败涂地,落到了食物链的底端,被捕食动物超多吞食。在大约一千年前,幸存的“北极大企鹅”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了,仅限于少受捕食动物影响的海岸和孤岛。
而在公元10世纪左右,北欧海盗发现了大企鹅。,从此,大企鹅的厄运来临。个性是16世纪后,北极探险热兴起,大企鹅成了探险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竞相捕杀的对象。长时间的狂捕滥杀,导致“北极大企鹅”最终灭绝了。
“人为说”的明显缺陷是,它无法同时解释为什么南极地区没有北极熊,因为在19世纪之前,人类在南极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自然也不可能残杀当地的动物。
板块说:地球板块突然断裂,熊鹅自此分道扬镳
“板块说”是许多科学家都认同的一种假说。这些科学家观点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此刻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它们都生活在基本相同的地区。突然,在某一个时期,地球板块突然断裂,分裂的地方正好在企鹅和北极熊生活的地区,这次分裂把绝大部分企鹅和绝大部分北极熊分裂在两个不同的板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绝大部分的企鹅生活的板块,企鹅一代代繁衍下去,而只有极小部分的北极熊,由于离群索居,慢慢失去繁衍潜力,就逐渐消失了;与此相反,在另外一块绝大部分北极熊生活的地球板块中,北极熊一代代繁衍下去了,而只有极小部分的企鹅,同样由于离群索居,慢慢失去繁衍潜力,就逐渐消失了。
记得我还在媒体工作时,以前有同事采访过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曾星舟。曾星舟认为,在地球早期阶段,南极和印度大陆是连接在一齐的,之后在地壳运动中逐渐漂浮到地球的南极海洋,从而构成这天的南极大陆。“从这点来说,南极与北极的距离过于遥远,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根本没有机会迁徙到南极。但是,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的合理推测,还务必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和探讨,才能认定。”曾星舟说。
气候说:熊往南不适应,鹅往北不适应
“气候说”是与“板块说”相关的第二种假说。这种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企鹅和白熊原先生活在同一板块。地球板块断裂之后,一部分板块南移,一部分板块北移。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南移的板块,白熊由于不适应气候状况,灭绝了,只有企鹅生存下来了;北移的板快,企鹅由于不适应气候状况,灭绝了,只有白熊生存下来了。
对此,曾星舟教授认为,他对于企鹅了解到的状况是,南极的企鹅个头十分高大,而澳洲的要小,新西兰、欧洲的较小,北美等靠近北极地区的个头更小。“这其中是否说明北极在哪个方面不适合南极企鹅的生存还有待查证,也许气候条件的差异就是原因之一。”曾星舟说。
据了解,德国不来梅港的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生物学家普罗茨,也有自己的看法。普罗茨说,南极和北极在地理、气候上并不相同。南极是一块覆满厚冰的大陆,周围被宽大的海洋包围,远离大陆,周围只有一些小的群岛。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动物不能迁移到南极陆地,而那里的严苛气候也只能让一些原始的昆虫生活和一些苔藓类低级植物生长,这样在南极陆地上就没有大型植物,因而也没有大型食草类动物,没有后者也就没有类似北极熊这样的肉食动物。
那么,企鹅又是为何能生活在南极地区呢?原先在这个区域的温度较高的海水下面,一股北向流动的冷水注入到那里。这不仅仅改变了海水的温度,也改变了海水的成分,使得企鹅在那里能获得足够的食物。
“气候说”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它很好地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在南极一带生活的企鹅,无法向北挺进到北极;而北极的白熊也无法抵达南极。根据“气候说”,南极企鹅没有向北挺进,是因为热带炎热的气候阻挡了它们北上的道路,个性是它们无法忍受热带的暖水。企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务必呆在有来自南极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涌上的较冷的水流流经的海域。就这样,温暖的赤道水流和较高的气温构成了一个物理屏障,使惧热的企鹅不能游过它。同理,北极熊也无法穿越炎热地带南下。于是,这两种动物只好隔“海”相望,老死不相往来。
阅读精选(3):
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
人类的贪欲灭绝了无辜的企鹅
但考占学家以前在北极地区找到过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与企鹅极其相似,研究者们称之为“大企鹅”。这种大企鹅身高约60厘米,与南极地区数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鹅的大小可谓旗鼓相当。
它们的头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鹅的骨骼结构显示,它们也有着笨拙摇摆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样善于游泳,与现代的企鹅相差无几。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海滨地区,以及所有北极和业北极的岛屿是大企鹅主要的分布区域,而且为数甚众,曾以百万计。
但它们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陆地,受海生和陆生捕食动物的双重威胁,而它们的防御潜力差,使它在同后期发展起来的哺乳动物的生存竞争中惨败,而被超多吞食;幸存的企鹅也仅限于少受捕食动物影响的海岸或孤岛上。然而,人类却剥夺了它们在北半球最后的生存机会。
在早期人类侵入北极地区时,大企鹅的平静生活就开始遭到一些破坏。到大约1000年前,北欧海盗也发现了这种大企鹅。他们还发现这种动物几乎全身都是宝,更令他们高兴的是,企鹅对于人类没有任何的抵抗潜力。于是,人类开始捕杀大企鹅。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时候,欧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极探险的热潮,与此同时,人类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对这群无辜的动物进行狂捕滥杀。在格陵兰岛、伊丽莎一女王群岛等地的大企鹅被逼得无处安身,数量锐减,最终导致了大企鹅的“灭族之灾”。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后两只企鹅在爱尔兰海南的一个小岛上被捕杀了。此刻,除了偶尔发现的遗骨可供人类凭吊以外,在北极再也找不到企鹅了。
炎热的天气阻挡了企鹅北上的去路
有科学家认为,这还得从它们的祖先说起。企鹅的祖先是管鼻类动物,它们是从赤道以南的区域开始发展起来的。在企鹅决定发展方向这一问题时,同时决定它们主要生活家园的所在。
动物学家推测,它们那时只选取了南下,而没有继续向北挺进。因为热带炎热的气候阻挡了它们北上的道路,个性是它们无法忍受热带的暖水。企鹅生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务必呆在有来自南极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涌上的较冷的水流流经的海域。就这样,温暖的赤道水流和较高的气温构成了一个物理屏障,使惧热的企鹅不能游过它。再查对企鹅分布的状况,它们分布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气温20度的区域,与动物学家的推测是颇为吻合的。
目前,南极成了企鹅的理想家园:南太平洋中寒暖交汇的洋流、海水中超多的食物和营养物质为企鹅生存带给了优越的条件,还有冰雪高原构成的天然屏障,阻断了动物向南迁移,使企鹅在那里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袭击。企鹅在那里最大的危险是暴风雪。对于企鹅来说,南极已成为了它们最安全的生息之地。
原题目: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强调()
A.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协调发展
C.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D.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答案:C
【相关阅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理解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潜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个性优先的地位来思考;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潜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务必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
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透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务必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泛性定义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潜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潜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思考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思考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透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科学性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大致归纳如下:
1.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潜力之状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2.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潜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潜力的发展。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持续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带给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这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持续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JammGustareSpath)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分析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概论
在经济学眼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是生产者使用的资源。也即是指: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及人力资源,那什么叫自然资源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必须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一切自然资源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受到有关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类只有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否则,必将产生相反的效果。
自然资源的分类,人们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将自然资源作了多种分类。比较常见的一种从资源的生存的利用后果来说,通常把资源分为耗竭资源和非耗竭资源两大类。耗竭性资源包括再生资源(土地、草场、动植物、森林等)和非再生性资源(矿产)等,非耗竭性资源包括恒定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天然降雨等)和易受污染、易被误用的资源(大气、水体、自然风光等)。对于耗竭性资源,务必实现保护性开发,以便到达重复利用或可能延长利用期限的目的。对于其中可更新资源,还要采取用心措施,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对于易受污染或易被误用的资源,则要正确把握其利用方向,预防破坏因素的发生。对于恒定性资源,则应加强研究,探索经济合理的开发途径,使之更充分、更有效地加入社会生产过程,为人类造福。
二、中国资源现况
1、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
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2%,占亚洲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1hm2只及世界平均数的1/3,耕地实际面积1.33亿hm2,居世界第4位,林地面积1.25hm2,居世界第6位,草地面积4亿hm2,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0.12hm2,0.11hm2,和0.35hm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6,和1/2。
我国有1.8万km海岸线,近300万m2的管辖海域,500m2以上的岛屿7372个,海洋资源遭受掠夺性开发,沿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2.8亿m3,全国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m3,年均流量为284m3,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700m3,居世界第109位,被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到1998年底,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矿产地25000多处。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3种,其中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2%,列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但人均有矿产资源潜在总值1.5万美元,居世界第53位,是俄罗斯的1/5,美国的1/8,美平方拥有矿产资源潜在总值175万美元,居世界第24位,比美国低46%,比俄罗斯低43%。
2、中国资源结构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南北跨纬度49,东西跨纬度62,不仅仅国土辽阔,而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其中能源矿产6种;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稀有、稀土及贵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6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带给了物质基础。
尽管我国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却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土地资源中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中国境内有流动沙丘0.45亿hm2,戈壁0.56亿hm2,4000m以上难以利用的高山1.93亿hm2,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达2.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30.685%,耕地面积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耕地和有限制耕地占60%。草地资源中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山区分布面积大,质量较差。矿产资源减少,铁矿石大型矿床仅占5.2%但储量却占整个储量的63%。铜矿大型矿床仅占2.6%,其储量却占58%。
在我国一个矿床中往往有几种主要矿储存在一齐,一种主要矿产往往伴随有几种甚至十几种有益元素。例如有色金属矿产中大多数为多组分综合性矿产,其中,有的矿种仅占90%以上;铁矿储量中,综合性矿产占1/3左右。个性突出的是我国有一大批特大型矿床,共生伴生多种有益组分,构成的是一种或数种为主的综合性矿床。我国的矿床中小型多,大型、超大型少。如铁矿石大型矿床仅占5.2%,但储量占整个储量的63%。铜矿大型矿床仅占2.6%,其储量却占58%。
由上分析可见:对中国的资源问题应从三方面认识。一是要看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环境代价大;资源管理不够完善,从而加剧了资源基础的恶化。二是要看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贫困,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三是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中国资源问题及其解决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三、资源危机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10倍,据预测,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今后十年间将成倍增长。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燃料的使用产生超多的温室气体。而且,常规能源的使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
世界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在的球总水量的0.26%。
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淡水消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严重的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估计到2010年还将有8个国家将加入缺水国行列。
没有水,一切植物都将停止生命活动,这是极其可能出现的绝对现实,正如世界食物需求日趋升高一样,农村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在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此刻正频繁发生过分抽吸地下水,以至蓄水层枯竭的事件。
2、土地资源危机.
20世纪下半叶起,全球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且减少步伐相当迅速,1950全球人均耕地有5667㎡,1960年减至4733㎡,1974年为3200㎡,1979年为3200㎡,1991年只有2667㎡。这证明,全球人口爆炸是构成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土地荒漠化也是造成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的春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到沙尘暴袭击。我国现有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幅员。50年来,全国已有1000万公亩耕地,3525万公亩草地和9585万公亩林地变成荒漠。风沙的步步逼近,使成千上万的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荒漠化已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和首要的环境问题。
3、森林危机
1997年4月,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会绘制的世界森林分布现状图显示,8000年前的森林这天只剩1/5还保留着原始森林的本来面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滋养水源,持续水土,减少旱涝灾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口迅速增长,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出口农产品的增加,大大减少了用于维持当地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农田数量,于是,大批农民不得不向原始森林进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迫于生计而把林地转变成耕地的数量面积的45%,其中非洲70%。我国,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面积毁林现象不断发生。解放初期海南天然林面积120万hm2,占全岛面积的35%,森林蓄积量在1亿m3以上。然而由于毁林造田,到1981年天然林面积只剩36.3万hm3,占全岛面积的0.5%,森林蓄积量比1956年减少40%~50%。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各样性减少等,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果说全球森林面临危机,绝非危言耸听。
4、食物资源危机.
从全球看,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的人口多达十几亿,有60%的人口每一天摄取食物热量低于需要量,而粮食缺乏又集中在占全世界人口的70%的发展中国家。
地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能养活多少人?经过权威机构的计算,结果仅仅是48亿人口。而今地球上已超过60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地球生态系统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有许多人在挨饿,他们每一天得到的热量远低于9196kJ这一平均水平。而现有的人口并非静止不动的,实际上还以每一天22万人,每年8500万人的速度增长!如此下去,世界性饥饿将在所难免。
要解决食物资源的危机,首先就务必控制人口,再就是提高营养和健康水平,加强教育和训练以及提高技术水平,以此来缓解这一方面的危机。
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普遍认为人口增长是环境和资源耗竭过快的原因,由于环境恶化导致了贫困,人口变化同贫困就这样透过环境联系起来了。人口增长同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很复杂的,有很多因素造成环境变化,也有很多因素导致贫困。如果仅把人口增长引证为贫困或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可能会因此导致对问题的错误描述。误导性的政府决策以及没有思考外影响和后代人利益的市场体系失灵也会造成环境资源的损失。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以前,农业系统的历史演变是同人口密度的变化紧密相连的。人口增长导致休耕期的缩短和耕作强度的加大,反过来也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农民根据引进技术的变化重新采取行动。采用技术同土壤生产力的降低速度以及人口增长率之间的相对速度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变化速率。技术的改善使土壤能够支持增长的人口从而改变其承载力。
工业革命以后在科学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渔猎、种植、畜牧、养殖及采掘和工业大大提高,扩大了人类的利用、改造和创新环境的潜力。人类已不仅仅仅是超多的利用生物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而且,也超多的利用矿产资源,大大丰富了物质资料生产的种类,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大大提高了环境对人类的承载量,人口的增长又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伴随着人口的膨胀,能够预计对不可再生资源,诸如煤、石油和金属矿藏的需求将随之增加。人均消耗水平也随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提高。
但是这是两种生产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摆脱盲目地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调节的被动性。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的发生、进化与发展,使全球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始的环境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从南极大陆企鹅到北极的驯鹿,从海洋各种鱼虾、贝类到珠穆朗玛峰的冰雪,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展了人工环境、人工生态系统,在加上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趋于复杂。使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五、环境危机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人类掠夺自然资源潜力的空前提高以及高度膨胀的消费欲望,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伴之而来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危机逐渐由局部扩展到全球,越来越威胁着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未来。
1、空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出现于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煤的消耗量急剧增加,许多工业区和城市地区笼罩在煤的烟气之中。之后石油代替成为主要燃料,它引起更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上半叶,空气污染还是区域性的,或者是中等规模的问题,到20世纪中叶,大气污染已由中等规模向大规模发展由区域性问题变为全球性问题。
酸雨被称为大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的空中杀手。它正在给各国、各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正在用心采取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的排放量,控制酸雨的发生。而我国是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结构和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使得燃煤产生的超多二氧化硫进入大气,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我国的酸雨面积还在不断的扩大,已约占全国面积的40%。其中华中地区酸雨最重,中心区域酸雨年均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
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越来越多的被消耗,co2的产生量也在大幅度上升。同时大肆乱砍滥伐森林,造成透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将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变暖的速度是最后冰期结束以来自然变暖的15~40倍。而气温的生高,将使寒带和极地的冰川超多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30~140cm,从而淹没地势低的沿海城市和河流三角洲,同时会引起气候的变化,改变全球气候分布的格局,给我们此刻的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2、水污染
联合国早在1977年2月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危机”。如今,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礼貌的不断提高,个性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用水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多个,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约有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得不到足够的淡水供应,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和33%的死亡是因为饮用污染的水造成的。世界上每年因饮用不洁净的水而导致死亡的儿童达500万人。目前全世界排入水体的污水有7000亿m3,被污染的水量达85000亿m3。这些水体污染破坏了超多的水资源从而也造成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公害事件。随着化学农业的发展,农业用水造成的水污染也越来越引人瞩目,水体农药及硝酸盐污染,使超多水体已不再适用于人类使用。
3、土地沙漠化与土壤流失
人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礼貌,然而随着人类礼貌的发展,土地荒漠化与土壤流失却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
土壤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自然过程造成的土壤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水蚀和风蚀。同时,土地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土壤流失过程,如森林滥伐,过度放牧,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和采矿,个性是农业生产过程,都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而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170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t,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厚的耕地1750万。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水带走的氧、磷、钾,就有约400万t,相当于全国年生产的化肥总量。全国200多个贫困县中的87%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
而如今,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个性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3600万km2的土地上,100多个国家,占世界1/6的人口即10亿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沙漠化的土地每年以600万km2的速度扩展。如今的荒漠化已经波及到全球,各个国家都面临着荒漠化的危害,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250亿元。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面积约110万km,加上沙漠土地面积达153.5%km占国土面积约159%,近十年来,沙漠化速度在加速,沙漠化面积几乎扩大31倍,此刻沙漠化威胁已由于干旱地区开始侵袭到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加剧,直接导致地区面积下降,与此同时,一些人类又大大加快了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环境退化和人为滥占耕地,使我国近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沃土和耕地不断减少。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势态十分严峻。
4、森林,动物锐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上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和乱捕滥杀,地球上的生物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世界上森林总面积为40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这些森林资源有43%分布在热带地区,其中亚、非拉和美洲的热带林为19.5亿hm2。在1950~1985年这35年时间里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自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来,世界森林继续遭到惊人的破坏。地球上每年平均消失15%万hm2热带雨林,相当于4个瑞士国土的面积。森林锐减,特种灭绝速度也大大加快,此刻每45min地球上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据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报告,到2000年估计有50~20万种物种被消失,占地球上总物种的15%~20%。而中国森林覆盖率现仅为1.94%,与全球平均水平的31.4%相差很大,在世界各国中排在120位之后,人均林地面积不足2,位居世界121位,由于砍伐、森林火灾,减少量大于生长量,林地面积锐减,年用材林消耗赤字高达0.97亿m3。中国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林木退化,许多地区森林覆盖达不到1%,一些地区无林可言。
六、解决环境问题务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静潜力。而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小于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再生速度,并使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环境自净,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深刻了解以下两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是十分必要的.
1、环境容量有限
全球每年向环境排放超多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这些废物排入环境后有的能够稳定的存在上百年,因而使全球环境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已由工业化前的280×10-6升高到353×10-6,甲烷的体积分数由0.8×10-6上升到1.72×10-6。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多已经使地球表面温度在过去的百年里大约升高了0.3~0.6.0c。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南极上空就发现了臭氧层空洞,空洞还在不断扩大,南极上空低平流层中臭氧层总量平均减少了30%~40%。1900年,矿物燃料的使用向大气排放硫氧化物9900万t,氢氧化物6800万t,这些氧化物和大气中的水结合,构成酸雨降到地面,使大片森林枯萎,并使超多微小的水生物及鱼类死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入河流,会污染整条河流,有害物质渗入地下,会破坏地下水。还有不少人工合成的难以降解的物质,也是一大难题。
2、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殖需要时间
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殖需要时间,一旦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很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森林采伐不应超过其可持续产量,全世界现有森林面积28亿hm3,每年平均伐木量为1110万hm2,相当于每年砍掉总量的0.5%。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储存二氧化碳、栖息动植物群落、带给木材产品、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过度的砍伐森林会使得生物多样性面临毁灭的威胁。
土地利用应谨慎地控制其退化的速度。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被人类活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988年全世界已退化的农耕地占总的农耕地的26.2%。全世界的干旱地,半干旱地总面积近70%已中等程度荒漠化。
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人类消费淡水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严重的淡水资源的短缺。淡水资源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到2000年,全球淡水用量将从1985年的3900亿m3增加到6000亿m3,人类正面临严重的淡水缺乏。
海洋资源也有其可持续产量。过度的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以南极洲为例,1904年人们开始在南极捕鲸,而迄今为止,蓝鲸的数量还不到捕捞前的1%,驼背鲸约为3%,南乔治亚鲸鱼在70年代早期开始捕捞,此刻已濒临灭绝。
七、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今国际化学化工研究的前沿,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化学研究的目标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实现化学工业的“绿色化”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绿色化学及其应用已成为各个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热点。
目前人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和能源日渐减少与濒临枯竭,超多排放的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废弃物使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至此,人类为了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另寻出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而绿色又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化学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取。
绿色化学是一门具有明确的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科学。而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又称环境友好化学(envirom-mentalbenignchemistry)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末减少或消除原化学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使所研究开发的化学产品过程更加对环境友好。
绿色化学是人类用环境危机的巨大代价换来新认识,新思维和新科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绿色化学的目的是把现有的化学工业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消原污染”。绿色化学是发展生态经济和工业的关键。
综上所述,从科学观点看,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从环境观点看,它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科学的新技术,从经济观点看,它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在这种好处上说,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工业及整个现代工业的革命。
八、清洁生产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釆取改善设计,使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釆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总之,清洁生产要求生产的源头,包括产品的工艺设计、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这段过程之中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的各个环节都釆取措施,预防污染的产生或将污染限制在最低程度,尽量做到“零排放”。简而言之,就是“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
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以来,经UNEP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共识,清洁生产的实践也在各国蓬勃开展。以我国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清洁生产的理念被引入我国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实践方面,清洁生产已经由单纯的工业企业的试点发展到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此刻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太原、济南、昆明、兰州和阜阳等10个清洁生产的试点城市,石化、冶金、化工、轻工、船舶等5个行业作为清洁生产的试点行业。2002年6月29日,我国透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冠以“清洁生产”的法律,为我国各行各业清洁生产发展带给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清洁生产作为世界上一种新兴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正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九、中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
1983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务必十分重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另外,由于我国的科学水平不高,生产手段落后,而使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向环境排的废弃物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果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就是把环境同社会和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思考,进一步明确了三者间的关系。我们明白,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都是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而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反之,如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环境,就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及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发展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就会阻碍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务必包环境与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规划,到达三者的协调发展。而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就是实现这种协调关系的最佳选取。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在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正式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而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在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同时,还确定了我国保护的战略方针,即“三同步”的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在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又进行了精心的计划和详细的安排,逐步完善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方针政策,加大了环保宣传的力度和执法的力度,使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改善环境质量。
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现状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想,正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和全人类的观点。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全球对环境与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国际社会对此领域的基本共识也在不断增长。“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千秋万代的共同利益”,“持续发展”等基本思想被普遍理解。
《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在处理全球问题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职责”,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带给资金和进行技术专任的承诺。指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确立了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原则,《21世纪议程》规定许多国家政府将国民生产总值的0.58%用于保护环境,这是人类为了发展付诸实施的第一次全球性共同性行动。然而,时至今日该议程的实施状况却不尽人意,有些国家并没有兑现自己许下的若言。在这种状况下,全球的自然环境不但没有得到应用的改善,反而日益恶化,正如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说:“自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4.5亿,森林连续被大规模砍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达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自然灾害越来越多,1986~1995年的10年中全球灾难性的自然灾害比60年代多8倍。1998~1999年两年更是灾害频出的年份,1998年1~11月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有3.2万人丧生,3亿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890亿美元,高于1996年600亿美元的记录,也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损失的总和。
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资源稀缺的争夺也日益自然化。在21世纪,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的地球上,人类大约有1/3的人口务必解决污水处理和淡水的问题。1997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会议秘书长沃利思多警告说:“据我的推断,在未来50年里,我们会看到导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剧烈冲突的诱因将不再是石油,而是水。”还有的国家在国际会议透过的文件上签了字,但回到本国后又予以否定。如在1997年12月1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大会的《京都议定书》透过后,可林顿政府同意参议院透过一项决议,即美国政府不理解有关全球限制排放温室气体的协议,这些国际事例,应引起我们重视深思。我们就应找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切入点,把地球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掌握早自己的手中,首先要强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共同职责,呼唤全球人类的生态意识,用心倡导绿色礼貌。其次,强调重视有区别的职责和现实潜力。再次要提倡为人类整体持续发展而约束自己的理论规范和总体精神,做人类绿色礼貌的现代人。
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对全世界的一个挑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大到全球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用心寻找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途径。
环境无国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十一、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必要性
从原始社会末到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礼貌进入农业礼貌。但同时由于开荒种地、砍伐森林、狩猎动物,造成地区性的环境问题,使地球裸露出大片的黄土地,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物种遭到破坏,失去了生态平衡。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与超多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人类礼貌进入了工业礼貌阶段,使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增大,燃煤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超多黑烟弥漫,污水纵横的现象,开山采矿使地球“伤痕”累累,这是人类对生物圈遭到更加激烈和严重的冲击。
在工业进程中,产生了新的一系列的危机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一是环境污染,人类的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粮食、土壤等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污染,这些污染都超出了自然的净化潜力,从而不断的积累,酿成了一系列危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害,如20世纪出现的全球八大公害事件,和烟雾、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气体、森林生产力降低、鱼类的大批死亡、沙漠化加剧、全球气候失调等;二是资源枯竭,包括动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短缺或枯竭等,而这些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资源危机正在全球蔓延。
为了人类未来和子孙后代,为了持续发展,丛20世纪80年代针对上述人类面临的挑战,全球对“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联合国成立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高级委员会提出了“世界各国组织新的持续发展道路”,并且一再强调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本世纪末,也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唯一可供选取的道路。
十二、结束语
只要我们采取用心的行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正确的发展模式,就能够实现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题目:
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
A.坚定的信念
B.对理想的完美向往
C.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为理想而献身
答案:C
解析:为什么说"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理想和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目标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李大钊同志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此刻’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此刻’为渊源。理想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对客观事实发展的超前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构筑的未来蓝图,是观念上存在的明天的现实。”但理想不等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完美的、完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正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比现实更完美,所以,它才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对人们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必须条件下,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经过实践,能够变成此刻的事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艰苦奋斗,用心实践。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追求理想,无非是为了用理想状态去改变现实中那些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不合理的状态,使之更加完善。
【相关题目】
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
A.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B.追求崇高的理想
C.正确对待挫折
D.为理想而献身
答案:A
【相关阅读】
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很容易为自己树立一个理想,一时的自责、一时的反思、一时的压力、一时的诱惑等等很多偶然的事情发生,你就有可能为自己建设一个所谓的理想,就应说这是人之常情,有错能改、穷则思变,事物总是在向前发展,人总是要向前看。然而有些时候有些人总是一时的痛快,短暂的清醒,山盟海誓过后是依然的混沌,继续的错误,这是可悲的,他没有能在错误中总结真正的教训,没有能在过去中找到正确的做事方法
真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梁,一座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桥。它长得需要你努力向前,走稳脚下的每一步,才能到达彼岸,也短得让你一眼就能看见桥所连那边的迷人风景。理想自人的心底萌发,它经过深远的思考,经的起时间的流逝,道路的坎坷,是风雪不断的人生路上长明的指路灯。但理想与现实之桥,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有时它需要你亲手去建造。
人的一生中不能没有梦想,那样的日子会太乏味,也不能没有理想,那样生活会失去目标。理想与梦想有机地组成了生活之梦,使它不会偏离现实太远,也不会接近现实太多。每个人心中的理想总是与现实有些距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天与地就是理想与现实,人生存在的目的,就是寻找那条地平线。
当一个人只溺于理想而逃避现实时,他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当一个人只活在现实而抛弃理想时,他又没有了蓝天和光明很渴望不再犯同一个错误,渴望不再犯错、渴望成功、渴望属于自己的成功,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要认真充分的自我分析、自我总结,问题在哪里?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如果把个人的人生比喻成一叶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领航线的灯塔,信念就是是小舟向前奋进的风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大或小,但是否实现,就要看个人努力的多少,处于幸福中的我们总是没有和实际联系在一齐。我们要联系实际,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系在一齐,把想落实到实际当中,把想实此刻生活中,让想和做充分的结合在一齐。
人生如梦,人们常常这样说,想来,也不无道理。的确,人生是一个可大可小、可长可短的梦。人生之梦又由千千万万个多种多样的梦组成的。归纳起来这些梦大致能够分为两种,一种叫梦想,另一种叫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区别只在于可行和不切实际。但是往往一些成功的先辈,通常都是从不切实际的幻想,透过一段极其艰难的奋斗,最终成就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理想和空想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前进的驱动力,而后者仅仅只是YY。
假如有下面2种人给你选,你会选取哪个作为你的助手?
1。很聪明,有必须潜力,好高骛远,被动处理问题;
2。潜力一般,谦虚谨慎,对任何事情都肯细究,做事主动。
2种人其实都不好选,各有利弊,就好像足球,类型1可能是前锋,类型2就是后卫。
但是有种人我是肯定不会理解的,做什么事情都是吊儿蓝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yiqig.人生感悟)。要培养一个业务上的骨干是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前提是那个人会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并且其自身有良好的自我驱动潜力。
一个理想是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来实现,而是集合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一齐经过艰苦的奋斗,才会有机会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每个人都会想将来拥有安稳宽裕的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没有付出,当然就没有任何回报。再谈机会,当有这么一群人走到一齐,开始奋斗的时候,那么就会创造出无数的机会,而在这群人周围,有些人认为机会不是给自己的,没有必要去付出什么。其实机会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这个人没有什么理想,只有过奢华生活的空想,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等待天上有那么一天掉一个大馅饼。其实馅饼可能已经掉在身边,只是这样的人根本就看不见。
谈理想,只能和那些有理想,并且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人谈,否则就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