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试题:

  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案: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相关阅读】

  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党制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我们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在全党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党章中规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述。这条思想路线大体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透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二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不能把理论当作教条,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确定我们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否是真理,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透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依法治国的核心

  试题: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A.有法可依

  B.以德治国

  C.崇尚科学

  D.以宪治国

  答案:D

  【相关阅读】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围绕着“依法治国”的主题,舆论界出现了“法治”与“专政”的讨论。但不管如何争论,“法治”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认为,依法治国就要先坚持依宪治国。”10月20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莫纪宏在理解《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强调说。

  “在纪念现行宪法正式施行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莫纪宏说。

  莫纪宏现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政与人权、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

  在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前几年,莫纪宏曾不断呼吁宪法的重要性。早在1997年,莫纪宏就出版了专著《宪政新论》,并撰文呼吁“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关键是老百姓

  能拿宪法来维护自我的权益”

  中国新闻周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舆论界出现了“法治”与“专政”的争论。甚至有人撰文称要“切实把人民民主专政落到实处,而不是用法治来代替人民民主专政”,在你看来,我国宪法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莫纪宏:我个人认为,我国宪法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还是决策层和领导层的宪法意识问题。

  宪法作为根本法,它首先是法。既然是法,就具有法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法律效力。违反了宪法就要承担宪法职责,就要透过合理的机制来加以处理。如果遇到宪法问题不闻不问,遇到宪法问题绕道走,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宪法被搁置。

  当前,宪法发展的瓶颈还是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和机构建设问题,没有一个专门处理违宪问题的机构,就不能发现大家都认可的违宪问题。所以,建立违宪审查机构是当务之急。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就应如何理解宪法权威与法治中国之间的关系?

  莫纪宏:宪法是根本法,是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而法治中国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上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宪法在保障法治中国中的作用主要是透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宪法对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使得法律本身也受到法治原则的约束;二是透过违宪审查保证法律法规之间的统一性;三是宪法得到政府和全社会尊重,宪法至上的权威就能够确立起来,法治中国就获得了普遍认可的正当性前提。

  所以,依宪治国是法治中国的核心资料,宪法得不到尊重,法治中国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法生根发芽。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就应如何树立宪法权威,建设法治中国?

  莫纪宏:树立宪法权威关键是要靠宪法的使用,宪法如果被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宪法就会被人们自觉地遵守,也会被人们自觉和有效地使用。

  宪法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给公民带来能够看得见的确实的好处和利益,那么,即便宪法宣传得再好,宪法权威也很难树立起来。

  所以,要树立宪法权威,关键是老百姓能拿宪法来维护自我的权益,否则,宪法的作用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就无法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用法治来保护改革成果”

  中国新闻周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倡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证明我们已经意识到人类社会里需要相对稳定不变的规矩。不变之道在于法治,循法而治,以不变应万变。在你看来,该如何平衡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莫纪宏: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得到古今中外开明统治者的青睐。个性是遇到重大改革时,改革者都会寄期望于用法律来推动改革,为改革助添“权威”。但由于改革者以法推进改革的措施一般都比较剧烈,打破了人们以往的陈规陋习,因此,很容易受到习惯了因循守旧的旧势力的抵抗。因此,借法改革和以法抗拒改革,自古以来都是伴随着改革并存的。

  我们当前进行的改革和法治之间既存在传统好处上的紧张关系,也存在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超多的改革措施,例如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需要特定的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改革中产生的过度超前立法也会破坏法治原则。要从制度上和逻辑上走出改革与法治之间紧张关系的怪圈,关键是要解决法治的权威问题。要透过改革树立新法治的权威,而新法治的权威一旦确立下来以后,就应当持续法治的权威,用法治来保护改革成果,使得改革控制在法治的范围内。如果朝令夕改,法治没有任何确定性,改革也很难定型和成功。

  法治既要为改革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范带给保障;同时,法治也要限制无序改革的任意而为。

  中国新闻周刊:上个世纪,“依法治国”就已经写进宪法,但是,目前法治到底是什么,有些人还是不清楚。在你看来,法治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莫纪宏:法治的终极价值就是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以及基于统一的社会价值而构成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制度形态,构成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秩序。

  法治的主要追求是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法治。当然,法治追求的秩序,是一种适合于个人身心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性秩序。

  中国新闻周刊:在纪念现行宪法正式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及“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那么,该如何看待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

  莫纪宏:我认为,最高决策层已经明确肯定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事项。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能够简化成法与宪的关系。广义上的“法”包含了宪法,狭义上的“法”,只是指根据宪法制定和产生的由国家专门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从广义上的“法”来看,由于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率地位,因此,依法治国中的“法”最重要的应当是宪法。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核心资料,如果宪法不能成为治国的依据,那么,依据广义上的“法”来实行依法治国,就可能出现法出多门、政出多门的弊端,继而妨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

  从狭义上的“法”来看,如果依法治国中的“法”只是指国家专门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很显然是存在缺陷的,务必要将依宪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只讲依法治国,不讲依宪治国,那么,就无法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系统的贯彻和落实,法制的统一性就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上看,不论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来理解依法治国中的“法”的含义,都不可能脱离依宪治国。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法规赖以存在的前提,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行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一国法制统一性的制度基础,体现了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依宪治国,就是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主义道路。“法治能够树立中央的权威”

  中国新闻周刊: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累积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当前有关利益冲突和违反社会秩序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法治在这方面有何作用?

  莫纪宏:不可忽略的是,现阶段社会中客观存在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是改革开放前就有的,有的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发展生产力,提高思想道德和教育水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化解某些矛盾。但是,这并不能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冲突以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但法治就能做到这一点,法治不仅仅有规范和制度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法治透过规范各相关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从深层次上解决了利益冲突。法治是解决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现阶段,透过法治能够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本国与他国关系等等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法治是要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带给一种理想化的价值框架,是要树立法律权威,让人们的行为自觉地服从法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法治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法治能够树立中央的权威,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国新闻周刊:十八大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潜力现代化,治理的发达在于法治的发达,那么法治中的“治”到底是什么?其对象是官是民?

  莫纪宏:传统社会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这种统治关系中,治理中的“治”的对象当然是被统治者。在现代社会,崇尚人民主权原则,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是合一的,因此,法治中的“治”在政治好处上是自治和自我管理,在制度好处上是多数人的意志透过法律来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实行“治”,这种“治”是纯粹规范好处上的,处理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等。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都关心,在高压强势反腐的态势下,怎样构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制度反腐机制。在你看来,如何把反腐与法治更好结合起来?

  莫纪宏:从制度上来讲,我认为要建立干部廉政个人档案制度,透过制度化手段,让干部群体以个体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理解监督。这个制度包括干部个人财产社会公开制度、干部个人重要生活事项变化社会公开制度等。只有建立这种以干部个人廉政记录为基础的档案制度,才能真正抓住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矛盾,使反腐倡廉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法律角度来看,反腐与法治有着密切联系。从本质上来看,腐败行为与个人的素质有关,与制度无直接关联。但如果制度设计不当,则可能诱发一些人潜在的违法犯罪意识。因此,需要透过法治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让贪污分子不敢贪、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


中国最大的湖

  阅读精选(1):

  中国最大的湖是青海湖。

  阅读精选(2):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中国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构成。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2014年10月20日9时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龙吸水”壮观场景。

  阅读精选(3):

  青海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拥有多项中国之最。

  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现已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湖中盛产青海湖裸鲤。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

  青海湖湖水来源主要依靠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倒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应拼写为Kokenuur,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