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试题: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答案:A

  【相关阅读】

  细胞(英文名:CELL)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如今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务必在细胞中才能体现。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可分为两类: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但也有人提出应分为三类,即把原属于原核细胞的古核细胞独立出来作为与之并列的一类。研究细胞的学科称为细胞生物学。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细胞为鸵鸟的卵子。细胞的繁殖方式有直接分裂、间接分裂和减数分裂,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是C、O、H、Ca、N、K、P、Mg、Si,其中O、C、H、N四种元素占90%以上。


金银铜铁打一地名

  谜底:无锡

  解析:金银铜铁都有,就是无锡。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世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潜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

  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用心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靠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注意一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由于目标一致,学生发生冲突时也能跳出自我,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探究性学习。透过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为学生带给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用心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活用了知识。学生在教师合作性的互动教学活动中,构成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3、合作学习就应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是学习的深化理解和延伸巩固提高。

  一、提高合作学习的技巧。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规则和要求。

  1、培养学生自学潜力。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教给学生成对合作学习如何互帮互助,做到你说我听、我背你听、你做我检查。教给学生四人合作学习如何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四人合作学习如何展示、辩论和竞赛。

  3、每周组织一次“学习小组长沙龙”,旨在充分调动小组长的极性和提升组长管理水平。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1、要求各小组每一天轮流在黑板上写一句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格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心性、主动性,解决学习动力问题。

  2、透过家长会宣传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好处,让广大家长用心支持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3、班内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标语,各小组的口号等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4、透过黑板报的栏目小组大擂台”,营造出快乐和谐高效的氛围。

  推荐:

  教师要更新观念。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追赶教育潮流,应付公开课的需要,还是因为课程标准的规定,现实社会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的认识,硬性规定开展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就不会有实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观念,加强研究才有可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要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具有不同性格特征、思维特质和潜力倾向的学生组成小组,并使每个小组的潜力水平和知识视阔基本持续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小组内的成员务必有明确的分工,如有负责召集组员、维持秩序的组长,有负责把握时间、控制音量的督导员,有负责记录发言、把握讨论方向的记录员,有负责代表小组发言的报告员等。总之,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二):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本节课在资料上属于唐朝的对外关系部分,主要讲述三部分资料: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由于三部分的史实大致相同,分析思路较为一致,因此在授课中,我采取先进行模式授课,教授学生分析方法,再小组合作,透过组长的带领,依照前一种模式自主分析史料,并且将自主合作的任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复述史实,用以锻炼学生阅读教材,组合信息的潜力,口头表达潜力和团队合作潜力;第二部分为归纳知识点,用以锻炼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潜力,学会整理思路,概括史实。

  亮色:本案例有以下几大亮色:

  1、教材处理贴近生活

  本课教材的思路是: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大都会长安

  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主线是“唐朝之旅”,分:说昨日的事(玄奘西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国际大都会长安),说这天的事(深圳的昔日和这天),说明天的事(让学生谈谈以后的构想)

  点评: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多的着眼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自身的思考和感悟中,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礼貌成果,提高人文素质。因此,对教材的再创造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人类历史在发展,过去、此刻和未来处于一条永不间断的长河中,无法割裂。教师对教材的资料和顺序做了重新的调整,注重了历史与现实、未来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开放与交流”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影响变化,认识到“开放与交流”是中国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需要和表现。对深圳明天的构想又提高了学生的模拟想象力,加强了主人翁的职责感,深化了主题。

  这种教材的重新处理方式是建立在“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之上,唐代的开放与交流而使城市长安繁荣,这天的开放和交流同样也使包括深圳在内的城市繁荣。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人文素养”等理念,贴合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历史课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目标达成一气呵成

  本案例中,教师透过说玄奘西行、遣唐使、鉴真东渡的故事,动人处掌握了基本知识。透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到了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的潜力,也学会了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透过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潜力;透过图片、诗歌(如郭沫若诗、《木兰辞》)、故事等各种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潜力。透过讨论鉴真、玄奘的精神和“说这天的事”(深圳的昔日和这天)、“说明天的事”(让学生谈谈以后的构想)等环节,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构成与发展。

  从“掌握知识”到“培养潜力”再到“情感价值观的构成”,教师引导学生达成三维目标是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逻辑十分严密,科学有效,具有巨大的示范性。

  3、区别比较直观鲜明。

  体现点1:区别文学作品《西游记》与史实“玄奘西行”的不同时,教师采用了影视镜头与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比较。

  体现点2:讲到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时,教师采用了五组对应的图片,对唐长安城和日本奈良城的规划布局比较、城内建筑物风格比较、两国的服装特色比较、货币特点比较、文字比较等进行了直观展示。

  体现点3:深圳的今昔比较,也配了几组图片,且每组都有一个主题。

  体现点4:比较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时,用了一个相当直观的表格,异同点一目了然。

  点评:贴合七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鲜明直观、印象深刻,效果好。“学习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目标要求之一,本案例很好到达了。

  4、评价人物通俗搞笑

  体现点1:当讨论到玄奘在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时,教师提示学生给他戴了几顶“家”的帽子,通俗好记。

  佛学家:求取、弘扬佛法

  翻译家:翻译天竺佛经,翻译《老子》为梵文

  冒险家:编写《大唐西域记》

  体现点2:“假如要选唐朝外交形象大使,你选谁?为什么?”此问法跟此刻“形象大使”流行的现象挺吻合,通俗搞笑。

  点评:评价人物通俗化,贴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能较好地起到激趣作用,且通俗易解,学生更易于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这两部分任务的规范下,学生针对“鉴真东渡”展开小组合作。由组长带领阅读相关段落,勾画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其他组员能够针对自己发现的细节进行发言和扩充,也能够把自己对鉴真的了解向大家作介绍,充实大家的思路,共同完成复述历史小故事的任务。在这时我的任务是观察各组合作状态,协助各个小组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汇总各个组的疑问与难点。经我观察,小组合作的状态虽然没有完全放开,但是组员的参与度已经于以前的讲授法教学大有进步,能用心参与其中并且热衷于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基本解决了鉴真东渡的知识点,但是“鉴真东渡的时间”是大多数组的难点,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这是阅读时不仔细造成的,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成绩不算太优异的同学发挥了巨大地作用,由于他们没有成绩好的同学自信,所以他们在阅读时格外仔细,因此这个问题他们反倒能找到答案,获得了成就感。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潜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最后透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潜力)

  本课资料还能够采用讨论法,模拟展览和学生绘制唐朝的城市简图等途径来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潜力为原则,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三):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做事是这样,学习更是这样,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克服教师力量单薄、精力不够等现状,让生教生、兵教兵,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及相互管理的潜力,让学生有更多相互交流、学习、沟通、协作、探究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潜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挖掘与开发。现摘录我最近执教的《简单的组合》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与精彩。

  片段一:学生明白学习资料后,出示下面“导学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

  (一)出示导学案,学生默读导学案,弄清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还完成不了的,小声与同桌商量,请不要影响他人学习。

  2、独立思考,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才不会漏掉和重复?用简单的图示或文字画一画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3、做好向全班交流的准备。

  4、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二)围绕导学案开展学习。

  【反思】:“自学导航”是我校“先学”这一环节的主线,既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忌过长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还要能体现“独学---对学---群学”这一学习过程。出示“自学导航”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研究,独立思考后还解决不了的与同桌商量解决,再小组交流、碰撞、分享,达成小组共识。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又为学生创设了合作平台,避免了少数优生的意见替代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个个都有成为学习领袖的机会。这是我校“领袖儿童教育”中的“会独立思考、会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

  片段二:以小组为单位上前交流展示:

  侯平巧小组:他们小组使用学具卡片摆的,侯平巧和杨晨晨两人负责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刘佳杰忙着撕胶布,侯平巧主动讲解思路。四人不等不靠,主动默契地配合,体现了小组团结向上的学习合力。

  卢甜甜小组:①,②这是他们组的第一种方法。

  ①,②,③

  第二种方法是:

  上1,上2,下1,下2,下3

  陈东升小组:我们小组用的是列式的方法,我们用2×3=6(种)来表示。

  【反思】:这一环节我常思考在“领袖儿童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我的理解是学生会的不教,合作学习能解决的不教。教师要结合学生小组展示的状况相机灵活教,教在学生的疑难处、教在思维的盲点处、教在思维的提升处、教在方法的提炼处。以小组为单位上前展示小组的团体学习效果,能够增强小组的学习凝聚力与荣誉感。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用精炼的问题进行追问,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上述片段中,我结合侯平巧、卢甜甜小组的展示状况,透过追问使学生理解这三种方法的异同:只是所用的形式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件上衣或下装排头,分别依次与另一类组合。这时恰好有出现了陈东升小组的列式方法,正好是对这些直观方法的提炼与浓缩,起到了画龙点睛与提升思维的妙用。

  本节课的精彩来源于学生合作的力量,合作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生本主义”的真实程度到底有多少,小组合作的时间是否充足?实效性有多高?展示小组是否准备充分、展示的是否有质量?学生倾听度怎样?教师在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是否及时了解掌握了学情?展示是否有代表性?展示中教师追问、点拨是否抓住要害…….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思考、解决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四):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一、指导学习

  ……

  师:在这些种恐龙中,雷龙是最大的陆生动物。下面以它为例,看看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恐龙的。

  师:瞧!雷龙来了!

  出示雷龙图片讨论:

  1.雷龙:这只雷龙长得怎样样?能够用书中的哪个词来形容它?

  出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

  2.雷龙到底有多大,哪句话能看出来吗?指名答

  出示:句子

  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能说明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指名答,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1)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师:我们一齐来看,一头大象在我们眼里已经很大了,大约4——6吨,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大约30吨左右,可见它真是个————庞然大物。这种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不熟悉的事物的说明方法就叫做作比较。读作比较。)

  (2)每踏一步就发出一阵轰响,好像雷鸣一般。你听过打雷的声音吗?给你什么感觉?课文把——比作——,再一次说明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打比方。

  (3)作者用“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把这个庞然大物写得活灵活现。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会用这样一些方法来说明事物。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听听,他描述的这只雷龙大不大?指名读、齐读,师评价。

  二、总结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雷龙”的?学生交流。学生能总结出来吗?

  指名说说。师总结出示:

  学习方法:

  ①找出词语概括恐龙的特点。

  ②文中如何把这个特点写具体,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把特点读出来。

  三、小组学习:

  师:此刻就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一种你喜欢的恐龙,完成表格中的某一行。

  1.学生小组学习。

  2.此刻请同学们来汇报。

  小组汇报一:

  组长:我们红枫小组为大家汇报学习成果,先请刘欣怡为我们读一读梁龙

  组员1:我们明白梁龙的特点是身体很长

  组员2:我们明白梁龙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

  组员3:我们明白梁龙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那里把梁龙比作吊桥,是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谁来为我们补充?

  老师来补充:我们的一间教室有7-8米,20多米有多长?大约有3间教室长。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小组汇报二:

  组长:我们绿叶小组为大家汇报学习成果,我来读一读剑龙

  组员1:我们明白剑龙的特点是全身长刺。

  组员2:我们明白剑龙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这句话里的“两排”也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组员3:剑龙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那里把尾刺比作利剑,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谁来为我们补充?

  我来补充:剑龙的尾巴上还有四支尾刺,那里的“四”支也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小组汇报三:

  组长:我们小组为大家汇报学习成果,我来介绍三角龙,它长着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所以叫做三角龙。

  组员1:我明白三角龙的每只角都有一米长,那里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组员2:“望而生畏”的意思是望着就产生害怕的心里。

  组员3:我用“望而生畏”来概括三角龙的特点,因为它长着一米多长的三只大角,让我们看了感到十分害怕。

  最后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谁来为我们补充?

  我觉得你们没有读出“望而生畏”,我们小组想要挑战你们的朗读。

  反思: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等。学生对恐龙有着极大的兴趣,课前,孩子们利用网络、书籍收集了恐龙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对恐龙已经有一些了解。本课的教学,我注重学习方法渗透,先扶后放,组织好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我先出示的描述雷龙的句子,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的外形特点,然后归纳学习方法,为学习其他恐龙做好准备。指导学生学完雷龙之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选取一种恐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长能有效地组织本小组进行学习活动,上台展示的小组有序地进行交流展示,分工明确,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其他小组成员也能认真倾听,及时补充。这样,小组与小组间就有了互动。本教学环节,有教师和学生小组的互动,有个别学生与小组的互动,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类型和外形特点,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并且举一反三,加深理解所学资料,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五):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角,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堂教学需要而被运用,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闪光的亮点。

  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看到的景象出乎自己预料,教改似乎陷入误区。经过反复实践、反思,引发几点思考:

  1、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合作;

  2、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扮演什么主角;

  3、合作学习适应什么样的教学资料;

  4、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总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新课改才会有成功的期望。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其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为师生所共同瞩目,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最乐于实施的一种方式之一。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亦能够在与同学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或完善自己思维漏洞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描述

  一堂英语课上,我自信满满地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资料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好处的学习。有的小组一向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资料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思考

  应对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觉到新课程的教学又将陷入一个误区,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好处的合作。教师首先就应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主角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小组交流的资料一般应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另一方面则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资料,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好处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好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习惯于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被别人讥笑,怕被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于是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用心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新课程应坚决摒弃这种教育的弊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教学方式的运用无疑将带来对传统的极大挑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适宜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主角。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主角也就应是不一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主角”感也只有在无数次的有效训练中成就。

  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明白的。从这个好处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主角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齐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齐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与极持久的恒心。

  三是这种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资料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资料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当然,如需要用这种学习方式,则应精心构思这一环节。具体实践时,还应个性关注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等,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宜,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此刻那里。教学就就应到达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暗示: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如此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和习惯。另外也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比如学生会想反正老师也看不见,这样就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那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教师的此种行为,却是在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结果就会显现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也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努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切记: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六):

  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着传统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时侯,一些小组学习虽然看起来热闹,但实质上教师己经失控,学习效率也比较低下。那里,我带给自己的“统计”教学中的一则案例,

  案例:

  有一次和二年级学生学习“统计”,教材上有一道题,是叫学生分小组统计自己小组中有多少人最喜欢航模、音乐、美术、舞蹈。

  我把全班53名学生按照原先的座位分成4组,让他们每个人在3分钟之内统计好本组每个成员的兴趣状况,看看哪组最先完成任务。

  一声令下,学生们立刻聚成四组,开始询问各自的兴趣状况。教室里到处是“你喜欢什么”的声音。3分钟到,只有不到lO名学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表示己经统计好了。

  我让每组一名小朋友汇报统计的数据,结果每组都是错误百出。有的统计的每项人数总和超过本组人数的;有的每项人数总和小于本组人数的;还有同一组的人统计的结果不一致的。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们说是因为太乱了,有的人统计了两次,有的人--次也没统计到。

  “看来,这样七嘴八舌地统计的方法不好,大家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我启发道。“有了,每组请一个人挨着问他们组的每一个人就行了。”一位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然后呢?”我之后问。

  “然后,让他告诉大家统计的结果。”另一名学生补充道。

  “好,那就这么办。但是这回要在1分钟之内完成任务,咱们继续看哪组拿第一。”

  教室里的气氛又开始紧张了,4个小朋友忙不迭地拿着纸笔在座位间穿梭,尽管他们的动作十分麻利,但还是没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还有的学生想上来尝试。我说:“大家先别忙着上来试,而是先要开动脑筋。我们最开始的方法用了3分钟都没统计好,之后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差不多就能够统计好了。看来选用适当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好,此刻我再选4位小朋友,你们能够重新想出你认为最适宜的方法来进行统计。注意,时间是1分钟。”

  第三次比赛开始了,这回有3名学生是按照老办法一个一个地问,而另一名学生则站在前面,叫他们组的小朋友喜欢航模的、音乐的、美术的、舞蹈的分别举手,结果他们组在1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

  这时这组的学生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是呀,有时候,我们要想快速地完成一项任务,不在于动作有多快,而在于方法好不好。此刻。你们3组愿意学习这组的方法再来竞争第二名吗”

  “愿意。”

  我又选了3名学生上来统计。结果只有一组学生在1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

  “第2组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某某的声音太小了,我们根本听不到。”是的,上来统计的这位学生平时上课发言的声音就是太小,屡次提醒总是不改。这次我特意选她上来,没想到还真吃了亏。“看来,下次真的要把嗓门练大点了。”她含着泪点了点头,想必这回是把这句忠告记在心上了。“那么第3组上来的刘学斌声音最高,你怎样也失败了呢”

  “因为我在统计的时侯,他们有的人在溜号,没有注意听。”刘学斌站在那里又是委屈又是气愤,而这个时侯,那位开小差的学生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透过这次比赛,我们发现就是用同一种好的方法,也要看你怎样用。如果我们身上还有种种的缺点,即使我们和别人一样使用同一种好的方法,我们也会失败的。”

  课上到那里,下课铃响了,与平常不同的是,这些小家伙们这回不是一窝蜂地涌出教室,而是有不少人停留了半晌,在座位上若有所思。

  分析:

  从狭义的数学教学角度来看,这则案例只是一种小组的“活动”,还称不上是一种小组的“学习”,因为它没有生成新的数学知识。但是,从广义的数学教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标准的数学学习。这段教学的可取之处不是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这些显性的知识,而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团队精神乃至学习习惯改善的重要性,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更为内在的数学素养。

  就应说,那里的小组合作是我精心组织的,主要体现为:

  一、提高了合作的层次。教材的意图原本是让学生自由统计本组同学的兴趣状况,这当然也是合作。但层次不高,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而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反思这种方法的不足,激发学生跳出小组“执行者”主角的框框,引导他们站在小组“管理者”的主角去寻求最优化的策略。

  二、以竞争促合作。能够肯定,用采用小组之间竞争的形式来教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限时比赛给学生造成了必须的心理紧张度,从而在形式上造成了小组的凝聚力,也更能凸显先进方法的优越性,增加了教学的情趣。可见,竞争与合作并不互相排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灵活组合,构成优势互补。

  三、提升合作品质,无论在哪个地方,任何合作的团队要能高效出色地完成任务,首先需要一个先进的策略,同时比需要一个能干的领导人和队员严明的纪律。在教学的前半段,我让学生体会了选用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而在后半段,则是让学生意识到领导人的素质和队员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经历这种真实切身的体验比老师喋喋不休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倍。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七):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及其案例

  一、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1.有效分组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分组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这种合作比较牵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的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潜力、组织潜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持续差异能够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

  (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

  (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理解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为了避免如上问题,有些合作实验中尝试用同质分组。即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潜力、组织潜力、性格特点相近的进行分组。研究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总之,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各有其优点,教学中根据实际而灵活地选用。一般来讲,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能够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能够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能够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取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状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资料、学生的兴趣与潜力特点,予以确定。

  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最佳,因为四人小组可变成两人一对,能最大范围实现学生的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完后能够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流结果;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四个学生们就难以应付,而且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但在实际教学中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设备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分组状况,所以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此外,小组构成后最好持续一段时间,有很多教师曾很成功地让小组持续了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这使学生有时间去学习怎样与他人共同工作,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默契,经过探索建立更用心的相互依靠,进而研究更深入的项目,并让他们在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若在合作期间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协调,为每次合作的顺利进行带给保证。

  2.教学中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如“分式的乘除法”这一节课,涉及了13个问题,教师让全班小组合作了13次,每次小组都不明白要合作什么资料,而且都是如闪电般几秒后就让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使学生无所适从,一堂课中是教师主导下的小组活动。

  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明确小组的任务,并在小组合作完成后进行考查,那么就会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案例4-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平行四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在合作时就明确任务要求和个人的职责。

  有时老师能够透过简单演示来说明一些较复杂的实验或游戏规则,使得学生明确任务,提高合作效率。

  〓案例4-4:转盘游戏(概率与统计)〓

  比如:转盘游戏(概率与统计)

  转盘游戏问题一:一个转盘,有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红色区域大于黄色区域,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10次,统计记录转盘指向的区域。

  (这个游戏很简单,所以教师只需说明即可)

  转盘游戏问题二:一个转盘,有红色区域和绿色区域,红色区域大于绿色区域,红色区域代表平均数增大1,绿色区域代表的是平均数减小1。每个小组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有4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10-10之间的6个数据。

  共有5个步骤

  (1)从信封中任意抽出一张卡片,算出卡片上6个数字的平均数;

  (2)任意转动转盘,如果指针指向红色区域就在原先的平均数上加1,如果指向绿色区域就在原先的平均数上减1;

  (3)改动卡片上的这6个数据,使得它们的平局书满足平均数的变化,能够增加一个数据,后者减少一个数据,或者改动其中任何一个数据。

  (4)将卡片放回信封里。

  (5)重复(1)-(4)的操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这个转盘游戏10遍,把游戏结果填入表格。

  (这个游戏的步骤较多,而且需要对游戏规则理解准确才能正确操作,所以教师采取了亲自演示方式,并且重复演示了一次)

  3.使学生明确合作的规范

  让学生坐在一齐,并不代表他们能够进行真正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除了知识方面的资料外,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方面的等等,如果教学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课堂上吵吵闹闹,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如下面的情景就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4-5:100万有多大〓

  7年级“100万有多大”这节课。

  师:“同学们,老师已为大家准备各种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100万有多大’的活动。

  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同学争着去取材料,有的拿书,有的拿黄豆,有的拿…一阵混乱之后,紧之后是“让我先说!”。大约两分钟后,传来了老师的口令“停”!只听老师说:“请成功完成活动的小组交流你们的收获……

  [案例分析]

  像上面的活动,教师过于重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小组是一个情感构成的群体,需要建立起小组成员合作的情感。那么教师就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规范,规范小组成员的主角。

  比如上例中,教师应先明确小组中的成员的分工,比如有的取材料,有的进行估计,有的记录结果。教师还要求学生遵循必须的小组合作的规则。比如

  “不要大声喧哗”;

  “组内其他成员在进行估计时,要学会倾听、记录”;

  “在发言时,要引用组内其他成员的观点;”

  “比较组内其他成员所使用的方法;”

  “你所用的是什么方法?与其他成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

  这样就会使得小组合作井然有序,到达合作学习的目的。

  一般像这样的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小组合作应要求分工明确,再有就是初次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也有必要强调分工,帮忙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4-6: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课题学习——用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

  之后教师提出合作要求:“为此我想采用分组合作的办法,要求同学们金诚合作、互相帮忙、互相学习。4个人一组,那里有一位组长,主要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在推选一位发言代表,把咱们组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全班;第三位推选一位统计员,对咱们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对需要的必要的数据进行处理;第四位主要负责制做工作,也就是咱们组的能工巧匠。那好,下面呢,一三五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4个人一组,分组后立刻分工。”(4×6,刚好6组)

  半分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分工状况:“请6位组长起立,我们认识一下好吧!”

  师:“那么我们6位组长就需要很好的把咱们组4个同学的力量团结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4位同学的合力,大家的力量能不能很好地整合就全靠你们了,好,请坐!”

  师:“每个组哪位同学是负责统计的?明白你们的任务吗?”生:“明白!”

  师:“如何对咱们这节课的资料进行数据化的处理,以及把大家的观点、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是你们的任务,等一回我会发给每个小组两页稿纸,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我们课后再进行展示,好,请坐!”

  师:“那么哪些是小组的发言代表呢?”“噢,就应是能言善辩之士。那就需要你们把小组研究的成果告诉别人,展示给别人,不能因为咱们的工作而埋没了四个人的成就。好,请坐!”

  师:“最后请每组的能工巧匠起立!”“你们主要是负责咱们这个组的纸盒的制作,我说的是主要并不是承包,所以需要动员其他三位同学和咱们一齐来完成。好,请坐!”

  〓案例4-7:小球下滑的时间〓

  笔者听过一节测量小球下滑的时间的试验探索课,6人一小组,有小组长,实验前需安装器材,根据需要调整滑板高度,这时由三个同学主要负责,一人移动滑板高度,一人掌握卷尺,另一人测量,并有人监督;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同学负责释放小球,一个同学负责接住小球,还有一个同学负责计算机操作,记录小球下滑时间的信息;最后一块儿填写实验报告。这些分工都是组内同学们自己协商的,教师刚开始只是强调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并没有在这堂课强调合作规范,但每个小组的分工还是十分明确的,这实际得益于之前合作学习中构成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老师从一开始的严格要求。

  二、创造合作的机会——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资料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资料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1.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必须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

  否必须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能够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必须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主角。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能够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能够合成一个具有必须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必须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主角,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必须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开放性的问题本身具有多种答案,因此,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学生能够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与沟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能够体现出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的解决策略。

  〓案例4-8:24点游戏[1]〓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的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

  [案例分析]

  像这样的问题,分组活动比较适宜,不仅仅仅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而且不同的小组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在设计中,能够借助于计算机带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4点游戏。

  再比如可操作性较强的一些实验探索,像《小球下滑的时间》、《摸到红球的概率》等等都比较适合小组合作。

  2.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取学生乐于理解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料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构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这一课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透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各部分资料之间的联系。在探索什么状况下,无盖正方体的体积会较大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分工合作、讨论研究,透过理性地计算、直觉地决定,归纳出初步结论。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务必用心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学完扇形统计图之后,能够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垃圾、消费结构、校园绿化”等专题。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也能够组织小组编制数学报,办报过程就是学生收集加工信息、交流讨论、创新的合作过程,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潜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3.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效率

  〓案例4-9:有序数对〓

  七下《有序数对》的引入,从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开始,座位是6×4,两人一,桌前后4人一组。

  师:看到充满朝气的你们,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个性愿意和你们交朋友,其时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这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找朋友。看看哪一组在老师的提示下最先找到我的好朋友。他在第三列你能找到他吗?(没有讨论,学生纷纷举手代表小组发言)

  生:“我组认为就应是龚正”

  生:“我组认为就应是周世浩”

  生:“我组认为就应是陈曦”

  师:“其他组的意见呢?”

  生:“我们组认为总共有八个人,如果从我们这边数呢,首先是王奇未,然后是周世浩、龚正,还有李冰,如果那那边开始数呢,就是陈曦、陈俊楠、侯玉胜,还有张文爽这八个人。”

  师:“有同意的意见吗?”(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那好,看来我说的这位朋友你们找出了八个人,那我说他恰好就坐在第二排,你们再找找看”

  生:“我组认为是陈俊楠”

  这时同小组的一个同学也举手想要发表意见,师:“那你们此刻小组内就发生分歧了,那这样,咱们先小组讨论一下。”

  一分钟后老师拍手示意停下:“来,那组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我组认为是龚正。”

  师:“噢,你们组就认为是一个人。”

  生:“我组认为是四个人,有可能是从后面的第二排,有可能是从前面的第二排,所以是四个人”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一些学生表示同意)有一组有不同意见:“我组认为只有两个人,是陈俊楠和周世浩。因为我觉得不能够倒数。”

  师:“可不能够我此刻说从哪儿数没有?”

  生:“没有!”

  师:“那你此刻认为是两个人呢还是四个人?”

  学生异口同声:“四个!”

  师:“那我所说的是一个人,是吧?那你们此刻却认为是四个人,好,问题出在哪里呢?”停顿了一下,引起学生的思考,之后笑着说:“讨论一下!”……

  这节课老师在引入时设计的问题引起了组内的分歧,使讨论显得必要,首先务必达成组内的意见一致;然后学生们的答案与老师的期望产生了矛盾,激起学生们的疑惑和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的欲望,教师再次把握住了这个合作的时机。当然这些时机和机会大多需要老师事先设计好,使得合作讨论自然而又必要,而不是生硬的插进来的。

  三、对学生的指导

  1.根据合作资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一般需要讨论的问题或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所以教师应估计好所需的时间,让讨论和合作尽量充分,到达必须效果,不然就有变成了走形式。

  〓案例4-10:制作视力表〓

  例如一位教师在制作视力表的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

  (1)大E、小E相应顶点与观测点在同一向线上时,测量相应距离,填写实验数据。

  (2)算

  (3)透过实验数据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4)数学角度分析一下,二者的比值为什么相等?(位似图形)

  (5)从数学角度,怎样验证这个结果?

  (6)透过实验还能得到什么结论?E的大小和谁有关?

  (7)站在远处看一个大E,站在近处看一个小E,测试的视力是相同的,为什么?

  [案例分析]

  这个环节中问题较多,而且有必须难度,但老师给小组交流的时间太仓促,学生无法充分交流。于是老师只能硬性引导,使得学生思维自主性不强,一向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讨论合作的时间进行巡视指导和收集信息

  教师在巡视时不要停留于形式,随意地与学生交流几句,而应利用这段空隙对每个小组的合作给予指导,比如能够帮个别小组再次明确任务、强调合作规范,或者在小组内出现障碍而无法继续时给予一些提示,或者帮忙学生精炼语言等等,使得每个小组的合作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另外,教师在巡视时还应尽可能掌握每个小组的状况,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较好的值得提倡的做法等能够在小结时提出,再比如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都得到了哪些不同的结论,避免在提问或展示时的重复。

  〓案例4-1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先创设问题情境,表现普查的局限性:

  (1)生活中的数学:挑火柴;

  (2)要调查全国中学生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还能有普查吗?为什么?

  (3)想大概了解某一天离开深圳市的人口流量,你认为有普查的方式合理吗?为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讨论(4人一组)普查的困难,教师参与某些小组进行引导,主要是帮忙学生提炼语言,

  如第一组学生提到:“对象太大!”老师质疑:“对象太大?”另一个学生立刻补充:“人数太多”,老师引导为:“对象的数据太多”,之后提问:“还有呢?划火柴那个”

  学生思考了一下说:“浪费人力物力!”意思不太准确,所以老师再次引导:“刚才那个同学说了,划过的火柴就不能用了,这就造成了必须的什么?”。学生回答道“浪费!”“损失!”教师及时肯定,并进一步提炼:“对,造成了损失,也就是有时候普查的破坏性太大是不是?”对于第二组,,教师进行了同样的工作,而且这组同学提到:“人口流量的调查数据不准确!”老师也及时进行了纠正:“我们是挨个挨个问的,得到的数据怎样会不准确呢?”学生答道:“因为有的人没有调查到呀!”老师之后说:“噢!那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使得我们无法调查到每一个人,所以不是调查到的数据不准确,而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吧?”在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时也出现了这个问题,老师很好地解决了。

  所以在对小组进行指导时,能够透过抽查了解目标达成的状况和困难之处,使教师能对后面学生的回答作出预见,更有效地解决,如果没出现可作为补充。

  四、建立同伴间良好的依靠关系

  社会心理和应用行为的研究证明,合作关系增强了组员间的相互协作,人们在合作环境中比在竞争的和个体化的环境中有更多的相互帮忙行为。在大卫约翰逊等所著的《合作学习的原理》[2]一书中对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有这样的描述:

  (1)无论学生间的第一印象和态度如何,合作学习的学生比竞争或个人学习的学生会发展建立更多的彼此承诺和关怀。合作学习班级的学生更喜爱老师,觉得老师在学术和跟人方面更支持和理解他们。

  (2)个体与同伴相互作用时,他们可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年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在他们互相作用中,个体认同朋友所具有的令人羡慕的潜力并模仿彼此的行为。

  (3)个体常常缺乏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忍耐力。同伴带给了学习的榜样、期望、指导和强化。

  (4)学生透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

  (5)同伴比任何其他社会因素更能影响学生对教育的渴望。在教学中,透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可使同伴的关系成为有好处的互依。合作学习时,学生体验到归属感、接纳、支持和关怀,学习并实践持续互依关系所需的社会技巧和社会主角。

  (6)达成共同目标的共同努力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潜力,而且组员心理越健康,他们就越能致力于共同努力,也就越能创造、建立和维持包括关心和承诺在内的关系。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甚至比合作结果更重要。

  五、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关系到合作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一种是小组合作完后的及时评价,应如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要求分组探索:用什么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开始就给出了评价标准如下:

  合格:每个结论用了一种方法验证

  良好:每个结论用了两种方法验证

  优秀:每个结论用了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方法验证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八):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描述:一堂语文课上,我自信满满地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资料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好处的学习。有的小组一向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资料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思考:应对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到很困惑,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好处的合作。教师首先就应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主角的分配、根据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小组交流的资料一般应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另一方面则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资料,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好处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九):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七、八年级时,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仍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且成绩也较理想。但到了九年级,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语法时态难度的加深,较多学生好奇感消失,学生感到吃力。该如何在各种语句语境中,把握好妥当的时态,消除学生对这种题目的畏惧情绪;体验到学会中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尤为重要!

  片段教学案例主题:

  九年级Unit1开始学习动词的此刻完成时态,本人以上一节“如何让学生入门并把握好此刻完成时态”为例。我就此状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教学。备课过程中,反复斟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努力调整教学方式,大胆取舍教学资料;以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去理解这一新的时态表达(have/has+done)并很好地去理解这一时态的语境。

  案例细节片段:

  Presentation:

  1Haveyouever______(be)toGuangzhou?

  2Wehave___________(learn)Englishformorethantwoyears。

  3Haveyou_____(make)friendswithyournewclassmatesyet?

  4I_______(have)mybreakfastandI’mnothungrynow。

  5LiJun___________(go)toBeijinglastyear。

  6We______(be)goodfriendssincewemetatschool。

  7Wecan’tfindhimanywhere。Perhapshe______(go)home。

  8He_____(read)thebookbefore。

  9Mr。Green_____(teach)usalotaboutsocialstudiessinceSeptember。

  10I_____never____(meet)hersisterbefore。

  答案:

  呈现了练习后,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模式:

  1.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确定你认为最妥当的时态表达,并陈述理由。

  (同时老师巡视,起到监督正确引导和必要的解答)

  2.要求学生,把各语句表达的语境用画简笔画、时间数轴的方式再酝酿、理解。

  (同时老师充分调动同学们用心动口、动手画。气氛热烈中学习,效果不错:不仅仅从简笔画、时间数轴图形中很好的展开想象,而且更好的理解语句所要反应的语境)

  案例反思:

  本人认为,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好英语的潜力。英语教学就应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适宜的情景;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去做学习的主人。

  1。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探究或研究性学习。透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为学生带给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用心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活用了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由于目标一致,学生发生冲突时也能跳出自我,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十):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的反思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理解。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设置套路抑制“思维”

  案例:分数基本性质教学,教师设计了三个任务,让小组合作解决。

  1、三张大小相同纸,分别折出1/4、2/8、4/16,并将他们涂上不同的颜色。

  2、认真观察,并将结果添入○里。1/4○2/8○4/16。

  3、小组讨论,这三个分数______变了,____不变。

  各小组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结果表述完全一样。

  反思: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明白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但象小组合作“探索”,事先设定“套路”,无须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学生似乎都在用心参加,是否有探索性?是否体现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但是是一场依据剧本的演出罢了。我认为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就应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其次,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透过合作得出独特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方法。

  二、一味“开放”忽略“一般”

  案例: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多讲话,不敢评论,充分发扬民主,由学生解,由学生讲,让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就是未见老师对本题“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

  反思:教学中引进“开放”题不应流于形式,脱离教学资料和教材意图盲目开放,即过分的开放以至认为任何一种解答都能够理解,而失去普遍性、一般性,那就与数学的精神背道而弛,是学生陷入思维的“误区”。我们提倡解法多样的开放训练是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的,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为此,数学教学中的解法多样化,应当组织学生会从中分析、辨别出最佳的方法,当然不是教师主观指定的方法,而是同类问题均可使用、简洁方便,具有一般性的方法。

  再思: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注意到:有的小组合作总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感觉,这样做是不科学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进行及时的指导,如:讨论时间过少,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效果;不善于倾听他人或别组的发言和不同意见;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好学生发言较多,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状况,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去进行指导和帮忙,使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

  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用心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口语表达潜力和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成员,学生务必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潜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带给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