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4:59:59
问题: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四、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一太平天国运动。
【相关阅读】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法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后,英,发,美,俄等过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耻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夺取了许多利益,由此改变了清政府的国家主权地位,具体表现是: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鸦片战争后俄国透过各种条约侵吞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十使中国遭受了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英国割占香港岛,建立了一个进攻中国的桥头堡,《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之后列强有在五口逐渐建立租界,这使得在中国东南沿海就出现了第一批半殖民性质的城市,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2。中国关税自主权被剥夺。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税率,中国政府务必同英国政府商定,战后西方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这样中国海关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的作用丧失,反而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的工具。
3。巩同国防的重要权利---海关主权遭到破坏,清政府也允许侵略者兵舰和商船巡行与各口岸,为殖民主义者的侵华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
4。规定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国首先取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了清政府给一国家的特权和利益,其他国家都能够享受。此外,条约虽未提到鸦片贸易,但鸦片贸易实际以得到清政府的默许。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还能是封建社会吗?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前,地丰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大矛盾:既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不一样,“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丰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之后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三、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
四、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残酷的压制反清和进步的思想,乾嘉学派的一些读书人,也只是埋首故纸堆,绝口不谈政治,那时,中国思想“万马齐暗”死气沉沉。
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斗一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开始应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侣导者。他不仅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我制造船炮。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大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新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我一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用心作用。
魏源向两方学习的思想启迪了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应对现实,放眼环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糠?纪行),徐继深的(瀛环志略)。此外,中国还出版了几十种介绍西方军器制造的书籍,涌现了一些研制新式兵器的专家。
林则徐,魏源等人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这就是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色。
新思想萌发的另一表现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轩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一(资政新篇)他针对太平天国存在的严重问题,从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改革意见,他不仅仅重视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主张效法西方民主政治。(资政新篇)虽然没能实现,但他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具有启迪作用。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时代巨变,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他们中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之实践。太平天国时期,洪仁轩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它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些新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派都产生了影响。
五、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一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把负担加在劳动人民的身上在旧税之外巧立名目,增加捐税,地方官乘机敲诈勒索,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濒于绝境,许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由于鸦片走私和五口通商,使中国的白银超多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老百姓完粮纳税都要用银两,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广大人民对清政府的统治日益不满。
总之,透过鸦片战争,英,法,美等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问题: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案: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关阅读】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分别是前期与后期的运动口号和目标。该运动自1861年至1895年,持续约35年。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西方工业运动,它在封建皇权的背景下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超多的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的公司体制则为国帯来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有助中国走上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难逃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因为清军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的信心,使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务必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这些人的活跃成为以后中国现代化运动深入的重要力量。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超多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超多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之后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相关阅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并于1954年4月29日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指导中印,以及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后渐渐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与多国关系的处理原则。其主要资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资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理解,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多次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愿意在和平、互利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政府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写入了双方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从而使五项原则首次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发展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于28日和29日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透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问世以来不仅仅在中国同世界各国签署的条约、公报、宣言、声明等双边关系文件中得到确认,而且也在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一系列国际文件中不断被引用或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际上已成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