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4:59:46
问题: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稳定
B。发展
C。改革开放
D。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化。D与B相关联,但要使用规范的提法。
【相关阅读】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如何理解发展的本质含义
发展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发展是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基础上全面进步的过程,我国此刻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就务必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以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发展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内涵的过程,实现中国的发展,务必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素质。
3.发展是逐步摆脱贫困、愚昧和不平等,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需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党务必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的协调发展。三个礼貌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礼貌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物质礼貌不断发展,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礼貌为物质礼貌的发展带给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礼貌为物质礼貌的发展带给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礼貌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5.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的阶段与战略目标是什么
我国此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邓小平同志设计了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一九九一年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到达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二十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到达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国此刻到达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构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礼貌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同志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贴合我国国情,贴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用心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力争比二OOO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构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理解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构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潜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礼貌发展道路。
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离不开发展;持续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1.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务必始终坚持的—个战略思想。”个性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2.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已经接近13亿,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透过加快发展来解决。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江泽民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个性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持续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在发展。
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证明,经济落后就会十分被动,受制于人。
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潜力。
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必须的经济实力,不仅仅谈不上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而且往往要被人家欺负。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我们正应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应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回避不了。在这场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我,是我们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务必肩负起来的历史职责。
4.实现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关键在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我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我们党也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既要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又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我们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结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礼貌以前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十分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之后,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个性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
四、怎样促进和实现发展
1.发展的机遇
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错失机遇,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抓住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十分紧要。
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务必紧紧抓住并且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代世界尽管时有局部地区的动荡与不安,但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国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机遇。
与此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带给了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出,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认清面临的机遇,以用心的主动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壮大自我。
2.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并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要根据实践的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礼貌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以更好地指导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进行制度创新,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并最终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第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务必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实现形式能够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能够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务必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用心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齐的,既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又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国家宏观调控坚强有力。
第三,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贴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发展的道路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实现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取。我们务必从国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做出的与时俱进的新设计,既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进行了新探索。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处理好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关系。用心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既用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既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用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化解人口压力,开发人力资源。
4.发展的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任务,其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好处是难以估量的。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应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能够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潜力。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5.发展的路线
务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发展的方针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持续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齐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透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一九九四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持续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
7.发展的主体
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务必明确什么阶级、什么阶层能够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体,并进而充分发挥发展主体的能动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务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用心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主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为祖国富强贡献了自我的力量,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党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认真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团结香港个性行政区同胞、澳门个性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用心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8.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务必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资料和形式上用心创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构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全社会构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9.发展的外部力量
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礼貌成果。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礼貌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用心学习和运用。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用心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在对外开放中,既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又要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江泽民同志指出:“准备了‘两手’,掌握了‘两点论’,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工作就会广泛正确地开展起来和长期坚持下去。”
当然,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务必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我力量的基础上。
10.发展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先进性,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我,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围绕这“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切实解决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纠正不正之风,要敢于动真格的。不敢抓、不敢管、不敢碰硬,好人主义盛行,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持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全党同志个性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能丢。
11.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探索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了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问题都作了深入阐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和当代中国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问题都做出了深刻的回答,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分析,对世界上的各种礼貌、不一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现实做出了清醒决定。
问题:
地中海气候特点
答案: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相关阅读】
一、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是出此刻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一种海洋性气候。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弗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也都有类似的气候。
凉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临近大洋的地中海气候区域,因为沿岸有寒流经过,受到海陆风的影响,夏季凉爽,少日照而多雾,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下。
暖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离大洋稍远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不到寒流的调节,在副高的控制,夏温很高,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上。日照较多,年较差比凉夏型的要大。
二、地中海气候特点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
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最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务必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自然植被多半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
三、地中海气候成因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构成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交相控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有季节的移动,冬季副热带高压向低纬度移动,西风带控制这些地区,使得天气温暖多雨;而夏季副热带高压向高纬地区移动,这些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炎热干燥。
问题:
消防设施有哪些?
答案:
消防设施是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
【相关阅读】
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消防法第73条)
自动设施
自动消防设施分为电系统自动设施和水系统自动设施。电系统设施是在发生火灾事故时能自动报警的设备。这些设备透过在各处安装探头,然后所有探头接入一台主机。当探头探测到有火灾的迹象,如:烟,温度较高等就会把信息传递给主机,主机透过发出报警响声和显示报警原因来提醒工作人员。水系统设施则是在人流量和货物较多的场所透过水管引水,在较大水压的状态下,消防水的出水处用喷淋头堵上。喷淋上的玻璃管在温度较高的状况下就会自动爆破,然后喷淋头就能均匀洒水,以到达灭火的目的。
建筑设施
建筑消防设施指建(构)筑物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用于防范和扑救建(构)筑物火灾的设备设施的总称。常用的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安全疏散系统等。它是保证建筑物消防安全和人员疏散安全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建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保护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喷洒系统
自动喷洒系统是我国当前最常用的自动灭火设施,在公众集聚场所的建筑中设置数量很大,自动喷洒灭火系统对在无人状况下初期火灾的扑救,十分有效,极大的提升及建筑物的安全性能。保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完好有效,好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