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6:01:51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明白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透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此刻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资料、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资料。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资料,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此刻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好处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能够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五、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表此刻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此刻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六、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资料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资料,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能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齐进行探究。
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个性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此刻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能够按照原先拟定的提纲写,也能够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课前准备
1.教师认真阅读梁衡的原作《跨越百年的美丽》《悼念玛丽·居里》等相关书籍,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透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美丽"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
2.板书"跨越百年的",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课题的美丽表此刻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那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课伊始,疑已设,引导学生有主旨地进入整篇课文的学习。)
二、初识"美丽"
1.自由练习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资料: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进行交流,对居里夫人有大致了解即可)
3.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已对居里夫人有了初步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课文的描述中,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沿着"美丽"去认识居里夫人,了解居里夫人。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她的美丽首先表此刻哪里
找到描述外貌的语句,体会外表美: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的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她“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
“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朗读,重点抓住"定格"品析: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定格"这个词语,"定格"是什么意思
“定格”就是一个活的画面,一个动的画面骤然停止,成为一个静止的画面。这句话中是指什么成为一个静止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定格"回顾全段,把握本段的主旨。)
(设计意图:课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抓住要点进行赏析,对于居里夫人的外貌美,学生一读就懂,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高超写法--"定格"一词统领了整段话,既强调了其外貌的美丽,也在含蓄指出这项发现的伟大之举!)
过渡:居里夫人的外貌的确很美,但是,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你能够以外表之美来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美丽的外表无法延续百年,文中所表达的是听任历史风雨如何洗涤却并不减损的美丽,这跨越百年的"美丽"绝非一般好处上的美丽,让我们静心读书,去感受那份永恒的美丽。
三、解读"美丽":
(一)发现"美丽":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3、4段,在这些段落的描述中你发现了哪些语句能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学生阅读圈划、批注)
(二)解读"美丽":
1、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在字里行间去寻找一份持久的"美丽"!
2、交流汇报:(抓住重点品析,渗透学法)
(1)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2)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最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3)"……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4)"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
认真阅读这些话,你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哪一个词或哪句话(那里不要求有固定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借助一个关键词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居里夫人勇于探索,忘我献身的执著。)
教师必须要善于总结提升,示例:
生:最后。
师:谁来理解这个词
生:最后能够看出成果的来之不易,花费了很多的努力
师:理解得不错,你能读一下吗
生:(生示范读)语速缓慢,声音低沉,以体现居里夫人实验的艰难。
师:同学们,一年是365天,三年又九个月我们算算是多少天(1365天)!1365天居里夫人终日都在"烟熏火燎中搅拌";
让我们再看一组数字:1吨=1000000克,0.1克的镭仅占1吨矿渣的千万分之一,什么感觉
生:提炼镭的过程万分艰难!
师:终日的眼熏火燎,1365天的执着守侯!表面看起来打动人心的也许只是"最后"这一个词,但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是一段段艰难的历程,理解词语必须要善于联系上下文,这样才能更准确,更深入!让我们一齐读读这几句话,去感受居里夫人的那份执着之美吧!
补充资料: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此时,我们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那一袭长裙,那白净端庄的脸庞,那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她的美丽还在于。
(设计意图:透过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朗读品味,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潜力和初步审美潜力,进一步感受了居里夫人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这一部分资料,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潜力。让学生更清楚的感受"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四、升华"美丽":
过渡:刚才,大家抓住关键语句认真品析,让我们看到了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份对于科学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请大家再认真阅读5、6段,相信我们会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更深的认识!
(一)自由阅读5、6两段,抓住文中的数字谈谈感受。
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两次诺贝尔奖--67岁离开人世,6岁女儿的玩具
看着这些数据,你最想说什么
A、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那里要注意联系上文"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一齐感受居里夫人的贡献之大!
B、居里夫人淡泊名利
抓住"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来初步体会,尤其要联系全文最后一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二)补充资料,升华"美丽":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之后我要竭力持续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好处,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此时,我们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那美丽的容颜,那执著的追求,那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她的美丽还在于。
(设计意图:抓住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对待名利的态度的明显比较,让学生感受这种在名利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种美丽。)
五、定义"美丽"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如果此刻请你给"美丽"下个定义,你会怎样写呢示例:
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对于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永久的美丽!
美丽是袁隆平用一生的精力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
(学生写,教师巡视)
美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完美的品德,执著的追求,淡泊名利,服务社会,只有这种美才能够跨越时间,成为永恒,才能成就一份(出示课题)。
教学反思:
几经修改,教案最后成行,但是相比于几位名师的设计又感觉欠缺了什么其实欠缺的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做校长以来,读书的时间明显减少,自觉已经挖空心思在找词汇。为了不落伍,我务必逼着自己去上课,逼着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不断前行。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透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此刻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那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状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透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必须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资料。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好处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资料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透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透过读书我们必须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此刻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那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
⑴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此刻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②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个性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最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分析、顽强、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捐赠、诞生、里程碑、卓有成效”等带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查资料理解“镭、钋、放射性、溶解、沉淀、放射线、计量单位居里、诺贝尔奖、爱因斯坦”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诺贝尔奖的价值;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声鼎沸、肃然无声、淡泊、关键、把玩、一如既往、卓有成效、里程碑”等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练习抓住人物做事和人物变化的特点来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3、研读居里夫人“外貌之美、所追求的科学之美、内在之美”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作者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4、在研读“三个美丽”及其关系的过程中,联系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刻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2)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3)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4)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好处的发现。
(5)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文中所写“三个方面美丽联系”的联系及其作用,读懂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联系及其作用的过程中,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预习
1、认读本课要求认识的汉字;
2、查字典、查资料或者问别人,了解课文中名词术语的基本意思(包括化学名词和爱因斯坦、伦琴射线、计量单位居里等;
3、查字典或者结合上下文,理解“人声鼎沸、肃然无声、淡泊、关键、把玩、一如既往、卓有成效、里程碑”在课文中的意思。
到达程度:第一类,了解大致意思就能够;第二类,能够说出词语的一般意思,大致说出课文中描述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4、读书,想一想: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干什么?结果怎样?哪些自然段讲的是这个资料?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
5、阅读课后资料或上网查资料,了解一下居里夫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针对题目质疑:你读出了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谁的“美丽”跨越了百年?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美丽跨越了百年?——居里夫人。
二、交流对居里夫人的了解。
【明白居里夫人生平、居住地、做了什么的?她的样貌,她的成就有哪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对生字词的预习状况,并读书思考,初步读懂课文资料。
出示:第一类【镭、钋、放射性、溶解、沉淀、放射线、计量单位居里、定律等】名词术语。
教师介绍“钋、镭”等,是化学元素,将来上初中要学习的,明白化学元素是有不同特性的,跟“放射线”结合“透视”明白放射线——x光,,能够介绍“铀“跟原子弹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介绍居里夫人搞的是化学研究,介绍他研究的是人们过去没发现的元素。
(边解释词语,边读课文,读懂居里夫人做了什么事情,读懂居里夫人的研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找到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放射线——计量单位——科学定律——里程碑】一部分。(那里顺便理解里程碑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的意思——居里夫人在化学和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索出了很多科学规律,这些规律至今成为人们研究探索事物的法则。
出示:第二类【诺贝尔奖、爱因斯坦】。
能够介绍体操的动作——第一个发现的人,这是一种命名方法,主要是为了纪念他的功勋,理解“为什么用居里”的名字来命名单位
介绍诺贝尔奖项,读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了什么。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并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及诺贝尔奖的颁发。对化学、物理、文学、和平和生理及医学这五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人士或组织的奖项。中国的杨振宁、李政道、还有中国作家莫言以前获得过诺贝尔奖。
朗读有关句子,思考,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什么?
介绍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德国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奠基者,二十世纪两大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读爱因斯坦的话:爱因斯坦夸奖居里夫人,说明了什么?
出示:【人声鼎沸、肃然无声、淡泊、关键、把玩、一如既往、卓有成效、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捐赠】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读第二自然段,透过理解人声鼎沸、肃然无声,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变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淡泊的意思理解之后,请同学思考:那里用淡泊这个词,是你从居里夫人的眼神里看出了什么?
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透过别人的把玩与居里夫人的探索相比较,你看出了什么呢?
读第四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一如既往、侵蚀、隐退、乏力”的意思之后,思考,你读出来了什么?
读第五自然段:透过理解荣誉、名誉头衔、捐赠,思考,从这些句子你读出来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检查把课文读懂通顺的状况,指导学生将读不通顺的地方读通顺。
3、练习概括主要资料
默读、思考:读完了本文,你明白了居里夫人做了什么?他取得了哪些成就?他这个人有怎样令人称道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下来。
(这是第一课时重点训练的资料。
表达做了什么的时候,指导学生说清楚:她是怎样做的——提炼镭的过程的做事特点——时间、工作环境条件、材料与成果的比较;要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说出他以后还做了什么;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话说出来她的居里夫人的成就和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淡泊名利、不懈地执着追求。)
第二课时
一、过渡性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的资料,了解了居里夫人是一个在科学道路上执着追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女科学家,明白她用毕生精力获得了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他对荣誉和名誉的淡泊态度。这节课,我们来认真研究作者的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写得让世人都为之感动的。
二、把握课文中多处写到的美丽。
课文题目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多处写到了“美丽”有的地方,作者直接用了美丽这个词语,有的地方让我们读出了美丽。请大家认真读书,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到了“美丽”,那里写“美丽”这个词语,分别于什么有关?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段落。
勾画要点:
第二自然段,两处外貌和神态描述;
第三自然段:居里夫人想象镭的美丽颜色和镭美丽的蓝色荧光;
第四自然段:美丽的蓝色荧光融入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美丽的容颜在隐退、漂亮的小姑娘……等作者议论的部分。
(可能:学生说出唯一没被盛名宠坏的科学家。)
三、结合全文,在整体中读懂美丽及其美丽变化之间的联系。
1、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一句,体会“庄重、淡泊”之因。
提示: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不是“兴高采烈”而是“神色庄重又略显疲惫”?
结合课文中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来体会“疲惫”之因;联系课文“对科学的追求无止境、对真理敬畏、对名誉的淡薄来体会“庄重”之因。
2、抓住第二自然段“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结合全文,体会那里的坚定、淡泊的内涵,思考写出了什么特点?
提示:结合课文后面描述提炼镭的过程:“一锅一锅、一吨、0.1克”、结合“她终日……留下点点烧痕、三年零九个月”体会坚定内心世界,再联系课文中一次次获奖等,体会她对科学领域不断追求的坚定;联系课文对她看待名利的态度,来体会淡泊表达着怎样内心的意思。
留下伏笔:“看透一切,看透未来”,表面上看,写出了居里夫人眼睛怎样?这句话又怎样深刻的含义呢?我们研究完了所找到的这些美丽的关系,就能明白了。
3、指导学生研究“漂亮的小姑娘、美丽的容颜在悄悄隐退”与“美丽的淡蓝色荧光融入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的含义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抓住这几处对美丽极其美丽变化的描述,结合上下文,思考:这几个美丽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呢?
提示:漂亮的小姑娘,美丽的容颜“隐退”了,也就是说,什么站到了前台?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教科书、计量单位、定律、里程碑来思考:居里夫人用美丽的容颜换来了换来了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用重要价值重大发现;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对待名誉、对待金钱的态度,对待歧视妇女和丈夫早逝的态度,想一想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小结:美丽的容颜隐退,淡泊名利、坚定地执着追求的人格美,充盈了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
提示思考:作者那里三次写镭的淡蓝色荧光是美丽的。前面是期望,后面是果然,接下来是融入美丽的生命。那里写蓝色荧光的意图是什么呢?
提示:联系第一段“重大发现”,联系“教科书”、“放射线”、“计量单位”、“诺贝尔奖”,思考:这样的发现,如果给他点色彩的话,就应是怎样的色彩?
蓝色的荧光,这色彩果然是怎样的?想一想:那里写镭的色彩美丽,仅仅是写着这一种事物美丽吗?想一想提炼镭、发现镭的特性,这是居里夫人的什么——追求
教师总结:对,她内心的追求是美丽的,所以作者说:美哦里的蓝色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的美丽生命,使得他的生命也美丽起来,她的越来越坚定、不懈追求、淡泊名利,这是生命的美丽,人格的美丽,她对人生好处理解和实践。
小结:好,我们看,本文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先写到了外表的美丽和神态表现出的内心世界让人尊敬;然后,写了美丽的容颜隐退的过程,而在美丽容颜隐退的过程中,作者透过议论的方式,来写了居里夫人内心世界的美丽,生命的美丽!这才是最价值的魅力啊!朗读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对出对居里夫人的敬仰、赞美的态度!
4、理解爱因斯坦的话:为什么这样说呢?结合第五自然段想一想“没被盛名宠坏”的意思——宠坏了会怎样样?没宠坏,是说居里夫人怎样样?
提示思考:结尾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作用是什么啊?赞美、强调居里夫人生命的美丽特点,作者用世界上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话来结尾,生命美丽程度非一般人所比!
指导朗读爱因斯坦的话——一位伟大物理学家的赞美!
四、照应第二自然段留下的伏笔:
我们刚才研究了作者所写的美丽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居里夫人是具有一双慧眼的。从她对镭的提炼过程,你发现,她能看到什么?从第四自然段,他应对丈夫死亡、社会歧视的态度,你发现,她能够看到什么?
是啊,那么,第二自然段“看透世界、看透未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五、引导学生研究文本和题目的关系,进一步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出任务:刚才,我们研究了文本中多处所写到的“美丽”及其“美丽”变化的关系,我们明白课文要表现的是居里夫人毕生追求的价值之美、居里夫人追求科学真理、用科学为人类服务的精神境界之美。
本文的课题,核心词也是美丽,这个美丽,就是文中所写的美丽,读完课文,我们对这个美丽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课题为什么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呢?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写于居里夫人诞辰100周年之际,题目中的百年指的就是这个百年,那么,居里夫人的美丽怎样跨越百年呢?想一想:联系作者要表现的、要赞美的,想一想,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
再次齐读课题。
六、延伸阅读——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片段。
七、作业:写读后感:我《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把自己读了本文之后关于科学的认识、关于理想、关于人生的新的思考写下来。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五):
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梁衡的同名散文。全文以“美丽”为主线,证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更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背诵喜欢的部分。
4、体会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
教学准备:1、课件。2、师生收集相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明确目标。(板书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4分钟)
1、很高兴和同学们一齐学习第18课,我们一齐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之前,同学们读了课文和阅读链接,此刻,看看我们读得怎样样?这一组词你读准了吗?
(1)音:酸碱侵蚀(方言语音易错字。上声读得到位,翘舌音读得准。)。
(2)形:头衔瓜藤(书写易错字。提醒:注意书写正确、美观。老师看看,示意写得又快又美观。)
(3)长句: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师评:你断句自然,朗读很流畅。我们都来读一读。
3、师: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明白,每次语文课上,我们都要弄懂一些问题,学会一些方法,积累一些语言,那学习这篇课文要到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快速默读,找出目标,做上记号。
4、这些目标从资料、方法、积累、运用的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天这节课,我们将从资料入手,抓住贯穿全文的问题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识美丽。(12分钟)
1、请同学们读读学习目标:课题中的“美丽”表此刻课文中的哪些方面?
2、师:同学们,让我们尝试着先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8分钟)
出示提示——自读批划:(1)自由朗读课文,用波浪号划出能表现美丽的句子。(2)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3、明白了吗?开始吧!师巡视。很多同学都写得很认真,我们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出示提示:同桌交流:(4分钟)
(1)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2)向同桌讲一讲你批注的资料。
三、品词析句,探究美丽。
(一)形象美(4分钟)
1、我关注到了,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注重倾听和补充。
2、师:你在哪里发现了美丽?
生:找到句子,可能是写形象美的“漂亮、庄重”。(板书:漂亮庄重)
师: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一袭黑色长裙……”。
师:那里的量词“一袭”,相当于哪个量词?(一身,一件,一条……)换上你们的量词读一读,好吗?
数量词也能够有情感的。“一袭”用做量词时,带有高贵、典雅的意思,更能够体现居里夫人的端庄美。
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这位高贵、典雅、端庄的居里夫人。(课件出示几张居里夫人漂亮的照片。)你在哪里还发现了美丽?
(二)品格美(18分钟)
1、生继续交流美:“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师:生齐读。这个句子含义很深,不好理解,我们先来看看这淡蓝色的荧光,其实是什么的颜色?(镭)是谁发现并提炼出了它。文中哪里介绍了提炼的过程?(第三自然段)
2、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生找出居里夫妇提炼镭的事例,作上记号。
3、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个事例,看看哪个词会触动你的心灵?请用笔圈画出来。
4、一个词语往往就是一个画面,一个情境,甚至一个故事,哪个词语触动了你,你从中又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1)“成吨”、“0.1克镭”:师引导:0.1克镭——比我们的圆珠笔尖还小。0.1克镭是从多少矿渣中提炼出来的?成吨——实际上用了近8吨的含铀沥青废渣,8吨是多少,能够填满我们的大半个教室。你想说什么?(这是比较手法,突出了科学事业背后的艰辛。)指导朗读。继续交流。
(2)生:“终日”。让生读完整的句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烟熏火燎”:危险,“文中的烧痕”;“熏”的烟中有毒,二噁英致癌气体,还有放射线。居里夫人明白危险吗?明白有毒吗?那他们有一丝一毫地退缩和放下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根据学生说的状况,将“点点烧痕”、“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带出。如:像这样为了科学事业,不顾惜自己身体的句子还有吗?)(师将“点点烧痕”板书在美丽处,让生谈适宜否。)
“破棚子”生谈自己见过的实验室。比较。你的感想是——
(3)居里夫妇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又九个月,1360多天啊,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形——(提炼镭)师配音。
“成吨的矿渣一刻不停地搅拌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咽喉刺痒屋外大雪纷飞屋内纷飞着大雪溶解、分析、沉淀反复实验一锅又一锅日夜不停三年又九个月筋疲力尽”
师:看到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时写的一段话,看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又说了什么。P104第三自然段。
(5)此刻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谈理解。“美丽的生命”“不屈的信念”——就是玛丽的性格里天生的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坚定、刚毅、顽强和执著的信念。”(板书:坚定执著)
师:让我们读出美丽的颜色、美丽的生命、美丽的信念!齐读,男女生分读。试着背诵这句话。
5、文中肯定还有很多你喜欢的句子,你挑几句背一背。可展示背诵一句。(背诵1-2分钟,包括展示时间。)
结尾:居里夫人的美丽太多太多了,就如一颗颗珍珠散落于文中的字里行间,等待我们去细心发现。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居里夫人身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感悟她的永恒之美,并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四、积累拓展,延续美丽。
1、背诵喜欢的部分,抄写喜欢的句子。
2、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科学家的故事》。
3、读阅读链接,将体会到的感悟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多维美丽。
漂亮、庄重……
镭(淡蓝色)……
寻藤、问根……
坚定、执著……
跨越百年的美丽点点烧痕、眼花耳鸣……
(永恒之美)诺贝尔奖、里程碑……
淡泊名利……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3、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感知“美丽”。
ppt出示居里夫人的照片。
(板书:居里夫人)透过看图,她给你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用一个词来形容。(美丽、端庄、沉稳。)(板书:美丽)有人说她美丽。有人说她端庄,每个人的印象都不一样,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那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
二、细读课文,品味“美丽”。
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此刻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一)、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二)、指名学生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三)、刚才我们读3——6自然段,哪一段让你的这种感觉最深
(四)、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执着追求的句子画下来,还能够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1、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条件艰苦、工作辛苦,面临着危险,还有无数次失败的可能。)
2、同学们,你们明白吗一锅只能冶炼20公斤,而且就这样一锅一锅的经过了几万次的提炼,才炼出镭。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3、刚才几名同学的回答,我们大家能够看出,当时的环境十分的——恶劣,实验过程又十分的——复杂,而且我们明白了在居里夫人之前,没有任何人发现过镭,当然也没有任何资料能够查询。所以在这一锅一锅的冶炼、溶解、沉淀、分析中,还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想不仅仅仅是失败,而且还可能会面临外界别人怎样看待她会怎样说他呢同学们想象一下。(嘲讽、冷言冷语)
4、同学们,居里夫妇从他们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时间(3年9个月)折算成天数那就是1300多天,想一想这1300多天里,他们都在进行着搅拌、溶解、沉淀、分析,假设他们一天工作10个小时,经过多少小时才提炼出了镭经过了13000多个小时啊!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让我们透过齐读再体会一次。(还读上面的句子)
5、你们明白吗要提炼笔尖这么大的0.1克镭,他们至少提炼了8吨以上的矿石残渣,也就是说至少要装满3个小四轮车。多么不容易啊,我想居里夫人的这份坚定、刚毅、顽强必须深深打动了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几句话。
6、[课件出示]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最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7、过渡:课题中的“美丽”还表此刻居里夫人的哪些方面呢
ppt课件出示:镭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居里夫人由于长期提炼镭,慢性中毒得可恶性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了,医生的证明是:夺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真正罪人是镭。
师:这说明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勇于献身)
师:她的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8、皮埃尔不幸早逝,居里夫人一个人默默地工作,倔强地前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看看之后的居里夫人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取得了哪些成就
①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师生合作读这句话,请同学们注意听: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因为她开创了放射学这门新的学科,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因为她提炼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之后以她的名字做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因为她不断地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指屏幕)
③指名试背。
9、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哪里
①(板书:淡泊名利)
师:你从哪能看出她淡泊名利
师:同学们真的太聪明了!体会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都被那么多的美丽深深的打动着,我想这份美丽中,不仅仅仅包含着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还包含着她对人生好处的深刻理解。
②[课件出示]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好处的发现。
师:透过读文和居里夫人的这段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好处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这句话阐述了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人生好处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三、课堂小结,升华“美丽”。
师:是的,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好处。即便是青春和容颜不在,即便金钱和权利不在。居里夫人认为这一切都不重要。她认为最美丽的人生就是在不懈的追寻当中寻找到的那份幸福,以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这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我认为这样的美丽不仅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因为这样的精神(手指板书)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前行在科学的道路上。就应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那这就应是一份怎样的美丽呢(永恒的美丽)的确,这确实是一份永恒的美丽。
四、拓展延伸,书写“美丽”。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天我们感受到了那么多,请大家结合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再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我想你必须有很多想说的。开始读,读完后,把你的体会整理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感情读题,体会情感。
1、板书课题。齐声朗读,体会每一个字的轻重程度。
2、读后思考:从每个字的轻重程度,你体会到什么?
3、从“只”字想象,作者写作时怀着怎样的情感?珍爱
二、情感切入,感知全文。
1、用自我的方式读全文,告诉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这么珍爱地球?说出一点就行。
2、讨论,分析文章主要资料。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别无去处
3、学生将板书资料连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她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没有她,我们别无去处。
三、理解资料,欣赏评价。
1、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资料谈体会,能够先和同学讨论。
2、将自我的体会写在书上,如果是由某一段或句子得出的体会,就写在句段旁;如果是从全文得出的体会,就写在题目下或全文后面。
四、按课文结构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1、学习“美丽渺小”部分(第1、2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一段得出什么体会?
(2)、找出描述地球“美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地球的可爱。
(3)、找出描述地球“渺小”的句子,体会地球的脆弱。
(4)、分析“美丽”和“渺小”的关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情绪?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资源有限”部分(第3、4自然段)
(1)、对于养育自我的地球母亲,人类又是怎样做的呢?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一下。
(2)、请学生谈谈从课外了解到的关于矿物资源的知识。
(3)、想象描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再生资源变成灾难,若干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
3、学习“别无去处”部分(第5、6、7自然段)。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
(2)、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
(3)、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出结论:地球美丽,但是太渺小,这是宇宙发展的结果,人类无法改变;但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灾难却是人类自我造成的,在人类别无去处的时候,我们唯一的选取是:精心保护地球。板书“精心保护”。(4)、小组合作有感情读这一部分。
4、学习“精心保护”部分(第8、9自然段)。
我们的地球是怎样的?谁能用书中的话来说一说。
齐读最后一段。
地球母亲正在经受磨难,那我们该怎样办呢?请大家想几条标语,呼吁大家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五、师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破坏了环境,我们将别无去处,期望大家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母亲!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认知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潜力目标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具录音机、地球仪
教学
体会此文知识性较强,指导学生多查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资料双边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就应怎样对待地球呢?
这天我们学习的《只有一个地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知识。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范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资料,从整体上了解文章。
(三)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音不易读准,教师要重点指导,使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读音
3、解释词语。
天际、遨游、映入眼帘、晶莹透亮、纹痕、摇篮、和蔼可亲、璀璨、慷慨、滥用、枯竭、目睹。
(四)理清文章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地球的?
2.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3.订正:
第一段(1、2):讲地球很小,地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
第二段(3、4):讲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有些资源已遭到人类的破坏。
第三段(5、7):讲在宇宙之中,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是地球。
第四段(8、9):讲宇航员的感叹,呼吁人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五)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学生读课文用笔画一画有关词语,然后讨论出地球的特点。
(板书:美丽而又渺小)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
2、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地球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指名读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师小结引出下文。
透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就应珍惜它,爱护它。但有些人却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画出来。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什么是有限的?
(有必须的限度。)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此刻哪里?其结果如何?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不加节制地开采。结果: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结果: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什么是“节制”和“不加节制”呢?
(节制的意思是限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加节制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计划地随意进行。)
出示小黑板,解决思考练习的第2题。
指名读句子,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再举个具体例子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自由读这部分资料,概括地说一说。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三)讲读第三段。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应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根据文章资料,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这部分用什么告诉人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第一,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第二,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板书:
(不能移民)
教师引读,帮忙学生加深对文章资料的理解。
(四)讲读第四段。
实际上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我们就别无去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就应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板书:精心保护造福后代)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第1、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能试着说一说吗?
(因果关系。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五)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本文列举了超多事实数据,一层一层地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护,那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就应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地球的重任。
(六)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自我学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将自我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大家要畅所欲言,为练笔服务。
(七)解决课后练习第3题。
1.读词语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2.理解“渺小”和“贡献”的词义,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举例:
渺小: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群策群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贡献: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一副好的身体,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而又渺小
“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自然资源有限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3):
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要从地球上索到。
2、使学生明白世界上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3、使学生明白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4、使学生明白确定“地球日”是为了宣传和呼吁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使学生明白就应怎样对等地球。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明确目标:
1、[板书:猜谜]想猜吗?请读谜面:“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我变,每一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评:一猜就准。)[学生板书:地球]
2、出示地球图: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明白些什么?怎样明白的?
小结:同学们明白得真多。电视、书籍、网络等都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大家得多和它们交朋友。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讲得很多,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离不开地球。地球是我们共有家园。2。同学们想不想上太空看一看我们可爱的地球呢?(出示音乐及飞船升空的片段)
1。师:宇航员在太空看见地球发出怎样的感叹?
2。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3。请同学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从哪儿能看出地球“可爱”,从哪儿看出来地球容易“破碎”?
4。学生读课文进行学习
5。小组汇报:“可爱”部分
你读了课文了解到了什么?你给大家汇报下:
A: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在太空看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披着水兰色纱衣的球体是什么呢?是的,他就是地球,我们能够看到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遍布它的全身。难道它不美丽,不可爱吗?(边说边看图)
B: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因此说地球是“母亲”,是“摇篮”。出示课文资料:“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提问学生:这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形象的说明地球的可爱?
生回答:用了比喻手法,,把什么比着什么?
C:出示:(地球仪,学生边说边指出)“地球的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让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体会比喻句的好处。)“6300多公里”“51亿平方公里”大陆的面积是好多?提问
6。透过这一部分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A:我体会到了地球太美丽,太壮观了。
B:我感觉到地球真是太小了,人类生活的范围更是小又小,我们就应珍惜它。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地球的2个特点。
是啊,我们是就应好好的爱抚地球,但是有些人却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随意的破坏。
引入:
学生汇报“易碎”部分:
你读了课文了解到了什么?你给大家汇报下:
A:我读了课文明白了我们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B:我明白了科学家把这些自然资源分为了2种: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通常是指矿产资源,;而另一中是可再生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煤,铁,石油,木材,谈水,纸张,粮食,大熊猫。
(让学生说出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
除了课文以外你还了解关于地球易碎的哪些状况?
学生汇报:A。我查阅了资料,看到水资源本来是能够再生的。但是,因为大家随意破坏,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个性是有毒的化学品,清洁的水源就不能再生了。应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就应怎样做呢?有人提出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这样行吗?为什么?
学生汇报:A:科学家提出了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设想,经过多方面的调查,这个设想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B:人类不能移居有2个原因。第一是至少在40亿公里的范围里(至少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第二是火星或者月球上缺少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少数人也许有可能,但是人多了就不行了。因此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8。老师引导:这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告诉人们不能移居的呢
9。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资料。
老师引导:这部分告诉我们不能移居别的星球,实际上是说什么?
(破坏了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地球是我们唯一能够生存的星球)
10。补充课题《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应如何去做呢?
11.学了这篇课文,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我们就应怎样保护地球?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总结
同学们都认识到地球的重要,用自我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了自我对地球的爱,相信同学们必须能从此刻起做一个环保的小公民。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会读会默“晶、莹、蔼、资、矿、赐、竭、滥、胁、睹”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会用自我的话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重点)
3、能说出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能运用一两个来说明事物。(难点)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
2、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
学法指导:
学文时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尽量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知识链接: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就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gyínghéǎizīyuánkuàngchǎnēncì
kūjiélànyòngwēixiémùdǔ
二、我会读。
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
我会选取其中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三、认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透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
如:滥用----
四、按课文资料填空并读读背背。
1、“,!”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2、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让地球!
【合作探究】
一、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那几个方面的资料?
二、朗读品悟。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句中将地球比作、,说明了
。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我还能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2、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能够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我还明白哪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
3、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采用了说明方法。“至少”的意思是。
我来谈谈自我对本句话的理解:。
除了本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我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的说明方法。如: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5、我的质疑。
【课堂小结】
学完课文,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我说些什么?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拓展延伸】
《地球的一天》资料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能够独立完成,能够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课堂检测】
一、我会默写。
héǎizīyuánēncì
kūjiélànyòngwēixié
二、本课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三、用自我的话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即美丽、可爱却又易碎的原因)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5):
教案《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
授课对象:六年级
课时:两课时
授课者:林明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感受作者说明按必须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的情感。
技能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潜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和独立性,提高表达潜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明白我们就应怎样对待地球。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与关于地球污染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此刻在哪里?
生:学校的教室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XX。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师:是呀,我们在中国、也在地球上。请全体起立,跺一跺脚:我们的脚下是什么?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齐叫一声:地球。
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样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齐,深情地)地球——你好——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此刻开始上课。
(二)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下方,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我想办法试着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裹着渺小矿产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等词语。
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地球吗?每一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述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6、就是这样一个星球(齐读知识点)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我的一切,为人类带给了丰富的资源,你能说说她为我们带给了哪些资源吗?(指名说)
2、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献出来,有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有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礼貌。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明白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二)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9,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讲读课文(5—7)自然段
(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5—7自然段
3、交流讨论。4、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讲读课文(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此刻哪里?容易“破碎”又表此刻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务必精心保护她。
4,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正如片子中所说,我们还有期望,我们有潜力也有职责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5,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情绪都是沉重的。这时,你必须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我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9,板书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6):
《只有一个地球》导学稿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透过课文学习,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4、养成动手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我能认真读文,边读边标画出生字词语,并对难写,不理解的词语用“▲”标记。
A、我会读,并能给加重字注音
渺小矿物资源恩赐慷慨滥用目睹
B、我会写,我要把我喜欢的词语写2遍。
。
2、自读课文
(1)我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我要边读边想边画出文中宇航员的感叹,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
(3)我明白课文的主要资料,我能用自我的话概括出来:。
3、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我能反复的读课文,边读边想,并能动手标画,写出批注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哪些段落能够看出地球的可爱,哪些段落能够看出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反复品读,用“——”标出地球可爱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比作摇篮,说明了什么?
阅读五、六、七、三个自然段,发表自我的看法,说说“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应如何对待地球呢?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说说我们就应怎样保护地球?
4、搜集资料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如森林的覆盖率、煤石油的储藏量等。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
(1)我自学了哪些资料?我学会了什么?选最感兴趣的记录下方
A、
B、
(2)我会提出哪些有好处的问题?
A、
B、
2、全班展示质疑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分组讨论,对质疑问题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3)重点探究
A、课文从哪几个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
B、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7):
《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学习重点:懂得道理,体会说明方法。
学习准备:查找有关地球知识,搜集生态环境及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法提示:采用多中读书方法,反复读文,运用学过的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梳理课文资料。
1、我要用多种读法反复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并且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透过读课文会认这几个词并给带点的字标音:
遨()游渺()小璀()璨()
慷()慨()恩赐()
②我要抄写下例词语,争取会听写。
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滥用威胁指望设想
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
2、我要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地球哪几方面的资料,用自我的话概括课文主要资料
3、透过读文,我对地球的初步认识是
4、读文后我有几点疑问
疑问一
疑问二
二、深入感知、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深入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我: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自我心灵的词句画下来,做做批注,可按版块研读、深究题意。
1、作者说地球是美丽的,渺小的,是否有道理,根据课文资料,说说我的理由。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我明白这句话写出了地球的,采取的说明方法是
2、我懂了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感叹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太可爱是因为
太容易破碎是因为
3、我懂了作者为什么用“只有一个地球”做课题。
4、课文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我要举例说明
三、拓展延伸
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我说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能够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就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关联词语。
2、结合课文,解释下方词语的意思。
随意:
滥用:
不能再生:
“生态灾害”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威胁。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8):
教学资料: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透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忙学习。
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同学们都会唱吧!我们一齐跟着唱一唱。
2、揭示课题
你们唱得真好,是呀!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这天我们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地球吗?每三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述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6、就是这样一个星球(齐读知识点)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一齐来走近地球,欣赏一下我们的地球妈妈(学生点击进入录像《地球妈妈》)。要求:边看边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7、看完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v8、的确,地球太伟大了、太可爱的,是地球孕育了生命,创造了神奇,她就是人类的母亲,就是生命的摇篮。(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那样和蔼可亲)
这句话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我的一切,为人类带给了丰富的资源,你能说说她为我们带给了哪些资源吗?(指名说)
2、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献出来,有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有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礼貌。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读课文3、4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点击:“小助手”,让它来帮忙你学习。
4、你想更多地了解地球资源的知识吗?你能够点击“小灵通”,老师已将有关资料及相关网址放在“小灵通”网页上。你能够查阅资料,将你最想说的放在显示屏前,然后结合课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交流讨论。
5、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能够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思格斯早说提醒我们(出示:恩格斯的格言。齐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四、讲读课文(5—7)自然段
1、但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清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6、7自然段,也能够进入“小博士”了解更多的有关宇宙空间、火星和月球的知识。
3、交流讨论。
4、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讲读课文(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务必精心保护她,我们还有期望,点击看录像《新的期望》。
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正如片子中所说,我们还有期望,我们有潜力也有职责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六、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必须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能够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打开“我的心声”,写下你的话,让大家都来看一看。
群众评议。
2、由于时光的关系,我们只写了一句话,我想这一句话必须不能完全表达你的感受,你想说的必须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将它写下来,能够在网上发表,呼吁大家一齐来保护地球,也可寄到教师的邮箱中,让老师来看一看你的心声。
3、总结。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就应从此刻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的地球唯一的家园
有限的资源值得珍爱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9):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就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这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资料,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用心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完美明天,尽自我的一份力量)
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下方,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我想办法试着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默读课文,梳理资料
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资料?
交流反馈:能够选取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根据梳理的几方面资料,引导用自我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联系主要资料,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小结:透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明白了她的样貌十分——(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十分——(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我: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齐交流交流吧!
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的痕迹。下方我们就一齐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资料,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能够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构成时光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能够再生的特点,强调了此刻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我所感悟到的情绪。
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能够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状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带给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情绪都是沉重的。这时,你必须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我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写话举例:
地球妈妈多谢您,因为您用宽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养育了一切生命。地球妈妈对不起,我们不但没有珍惜您,还无知无情地毁坏您,给您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人类啊,不要乱砍乱伐,不要随意开采、随意毁坏资源了,不要滥用化学品了,再这样下去,世界的最后一滴水会变成人类的眼泪啊!
我想我们就应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让水龙头白白流水。不在房间里时,不要开着电灯、电视,不要把没用完的笔记本扔进垃圾桶。因为地球妈妈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做不仅仅是为自我着想,也是为后代着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资料,弄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条理,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能用“贡献、渺小”造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受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懂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爱,同时有多么脆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地球上人类生活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再破坏资源了;为什么破坏了地球将别无去处。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目前地球面临的危机,从思想深处理解爱护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资料简练,涉及的许多知识学生都没有机会形象的了解,所以是一篇结合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教材。多媒体是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到达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是教改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要探索的资料。本课力求体现科学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认知语言潜力,使学生在认知语言过程中,更有效地获得语言信息和处理语言信息的本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潜力即认知语言潜力得到提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突出电教媒体的最佳结合点和恰当展示时机的设计,体现电教媒体的作用与优势。
四、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预习要求》、《课文分析》。主要用于指导学生自学和预习。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方法、相关资料。
2、电子相册。包括一组漂亮的自然风光照片和歌曲《蓝色的地球》在正式上课前3分钟播放。
3、多媒体《美丽的地球》。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用。展示一段在卫星上拍摄的关于地球的影片。
4、多媒体《环境危机》。教学三、四自然段时用。用超多生动形象、逼真的影像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5、诗歌欣赏《地球的孩子》文字和课文紧密联系,正好是学完课文后的感慨、思考。画面也贴近主题,一群各种肤色的孩子围成圈转啊转,转成一个地球缓缓转动。在第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指导学生朗读。
6、巩固练习。在第二课时复习阶段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必须还在回味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活泼、愉快的旋律吧?这首歌名叫《蓝色的地球》,它告诉我们要爱护美丽的大自然,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这天我们学习讲述同样资料的16课《只有一个地球》。
教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产生过什么疑问?透过预习找到答案了吗?
学生:地球本来就只有一个,人所共知,为什么题目还要说“只有一个地球”?自由发表意见,说清:作者是在强调务必保护地球,破坏了地球我们将无处可去。
教师:这也是本课所要揭示的主题,课文哪一段直接点明了这个中心?
(二)倒序法学习中心段。理清条理
齐读最后一段。试分层,并说说层意。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个中心?读一读,理清课文条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讲地球很小,运用了什么方法?看看这一组数字,体会其中的含义。讨论,体会。
2、教师:课文一开始给我们描述了宇航员眼中的地球,读一读相应的句子,想象是什么样的。学生朗读相应的句子,再指名读。评价,读得怎样?
3、教师引导:大家想不想跟随宇航员到太空中一睹地球的风采?多媒体:《美丽的地球》情景引导:此时你想说什么?(“地球太美了!”等)此刻再来读描述地球的句子,体会一下就应怎样读。让我们一齐深情的赞美:“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指导朗读)
4、抓住“母亲”一词引导,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教师:母亲养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以加倍的爱来回报她。那么,对养育了人类的地球母亲,人类是怎样做的呢?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自我读课文,找答案。
2、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受到破坏,许多已不可再生,还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3、多媒体:《环境危机》从各个方面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污染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4、师:说一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想到了什么?能够联系本地发生的、学生亲眼目睹的事例谈一谈。
5、教师引导说话练习: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条河、一棵树或一只鸟或别的什么属于大自然的东西,此时,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五)学习第三部分
1、教师朗读第五自然段,教师:你们说得这么可怕,然而“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大家讨论,这说法有道理吗?放手让学生讨论,对于有的说法,比如:科学家已经尝试在太空建立居住的空间,有可能成功;外星人的发现说,也说明在地球之外有可能存在能生存的地方,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只是要引导:无论怎样,地球还是绝大多数人生存的基本家园,不能再破坏了。
2、引读:“我们这个地球,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多媒体文字:“我们这个地球,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在课文第一段讲地球的小时,用了一个比喻句,大家找找看,学生读:“地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讨论为什么把地球比做扁舟?除了说“小”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六)延伸课题,畅谈环保设想
教师:大家都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我,因为,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为保护环境做过些什么?还能再做些什么?学生交流、发言。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可不能只有想法,要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从自身做起。
(七)多媒体:诗歌《地球的孩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带动学生加入进来。推荐:课后抄给学生练习朗诵。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写读后感做准备。
教师: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必须有不少感想,下节课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大家能够先查资料,思考,做好准备。能够参考以下题目,当然也能够自拟题目。
《假如我是环保局长》
《我为母校设计绿化方案》
《五十年后的家乡》
《我是环保小卫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我,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资料;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潜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透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透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透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资料,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资料,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明白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齐,结果会怎样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那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资料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透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我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潜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齐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一样。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方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首次长处
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合二为一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明白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我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之后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搞笑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看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潜力带给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资料、情感打下基础。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样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吗?
3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
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那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资料的潜力。
(2)自我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透过读再现出来吗?
(4)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能够让学生透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必须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资料的潜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解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4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状况下,你会怎样样做呢?
(那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资料进行默读。
提示:他先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5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样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之后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资料,把下方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够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资料,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此刻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那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透过刚才的读书,我们明白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齐发明坦克的。
6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我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7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就应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此刻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那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我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之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齐,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那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能够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能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我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我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透过以上这些例子,个性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矛与盾的集合
坦克-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资料,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明白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貌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进攻
盾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齐,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样集合的?结果怎样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样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透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
战场长处首次胜利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方适宜的四字词语填空。
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对方队员应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来。
b。当猎狗这个(出此刻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取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能够按结构归为一类读,能够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能够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bāndùn
(1)敌人的(如雨点(向他的(刺来。
chíshén
(2)她手((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zhàngōngtuì
(3)我方的(克冲上(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方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样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我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样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样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但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能够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能够怎样改善,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我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资料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屋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状况
1、检查预习状况,鼓励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2、通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状况,提示读文注意点。
二、导入课题,把握主体
1、书写课题:提示“矛”“盾”“集”的写法。(故意设置错误写法,让学生决定写法正误)
2、读课题,了解“矛”与“盾”。
(1)、出示课文插图,哪是“矛”?哪是“盾”?从文中(哪些字词句能够看出)找依据。
(2)、“矛”与“盾”的作用各是什么?(板:进攻、自卫)
(3)、理解“集合”。你从文中哪句话明白的?“坦克把盾的自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合二为一)
(4)、课文写了什么?发明家发明坦克----坦克大显神威----明白道理(渗透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练习用先……之后……然后……最后……概括)
过渡:发明家怎样发明坦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
三、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1、带问题自读课文1——4自然段。
2、朗读、感受比赛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起因?(比赛)
(2)、画出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朗读,谈读后感受(紧张、激烈……)
(4)、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理解“雨点般、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5)、把握上述字词,指导朗读。
过渡:“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理解“关头”,发明家有什么想法?
3、读悟议“想法”
(1)、出示“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的想法。
(2)、“盾太小了”———“铁屋子”
读,发明家发现了什么?怎样解决的?
发现“盾太小了”,读出感叹语气;解决办法:铁屋子,“如果……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读出高兴语气。
(3)、安全但不能进攻——-“枪口或炮口”
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盾的作用,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读文、思考、交流,填表:发现问题“安全但不能进攻”,解决问题“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适时交流引号、破折号的作用。
(4)、“还要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生交流解决)
4、交流“发明”,观看坦克图
小结: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防守合在了一齐,发明了坦克,再读1-4自然段。
出示坦克图,学生用自我的话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
四、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出示片段:“1916年……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朗读,谈感受: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朗读指导。
4、观看坦克作战视频。
五、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过渡: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发明家)
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观点)
六、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是的……
1、出示“是的,谁……胜利者。”
2、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谈理解:
(1)、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2)、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出示图,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4、齐读“是的,谁……胜利者。”
七、布置作业:摘录这一课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4):
矛和盾的集合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此刻老师考考你们,这些词你还认识吗?我们来开火车读,好吗?(你们读的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二、新授。
1。导入:下方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这是什么?它们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进攻,一个自卫,有点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把他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这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2。板书课题,指导矛和盾的写法。(矛的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它就没法进攻了。盾的这一撇要写的长长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我。)齐读课题。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什么?(坦克)
3。学习目标。(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会学习的学生必须能找到答案。
4。自学提示1:
1.自由读一至四自然段,思考:发明坦克的起因是什么?
2。当时的场面怎样?用———画出来。
3。思考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完成表格。
交流:
1。起因:发明家和朋友比赛。指名读第一段,思考“持”是什么意思?
2。当时的场面怎样你画出来了吗?指名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如雨点般”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当时场面怎样?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么紧张呀,指名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呀!指名读。
应对雨点般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左抵右挡。明白左抵右挡是什么意思吗?我这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师生表演。经过一场激战,此时你必须明白了左抵右挡。(全方位的保护自我)“左抵右挡”这个词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吗?你会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这么多这么快的矛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快挡不住了,没有还手之力了。)谁再把这个紧张危急的比赛透过你的读展现给大家。
3。在这紧张危机的时刻发明家在想些什么?我们来当发明家把他思考的过程写下来。出示表格。
(1)他发现了什么问题?(盾太小了)他想到了什么办法?出示“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同学们自我读读这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
导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呀,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齐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这个表格我们怎样填?不能把整个句子都写上。写简练一点。(铁屋子)
(2)那此刻钻进铁屋子和朋友比赛能够吗?为什么不能够,你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固然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做个练习。
选词填空。固然当然
要想学习好()得认真听讲。
上课睡觉()舒服,可自我却学不到知识了。
“然”的意思是“这样”。“当然”就是理所应当是这样。“固然”经常和“却”一齐用,主要是强调“却”后面的资料。
再读文中这个句子,表格的这个空我们怎样填?(安全却不能进攻。)
这个问题一向困扰着发明家他想呀想呀,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谁来读一读那个句子。大家有没有注意“矛”字上为什么加了个引号?(不是真正的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
(3)这样就完美了吗?又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不会跑,安上轮子,装上履带。)最终发明了坦克。
大家看,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问题想办法,遇到问题再想办法,每一次遇到问题都要经过思考,然后一步步改善。你觉得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善于思考)
此刻我们用自我的话说说整个思考的过程。
4。发明坦克后效果怎样呢?读第五自然段。
想不想看看坦克是什么样的?(出示坦克图)谁来说说哪是坦克的矛?哪是坦克的盾?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相机板书:矛:自卫盾: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二”指的是谁?“一”呢?难怪课文的题目叫“矛和盾的集合”。
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指名读,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线画出来。
交流:
(1)庞然大物。理解词语。你能读出坦克的庞大气势吗?
(2)吓得哇哇大叫。你觉得他们在叫什么?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这样的词你会说吗?
酸得————疼得—————热得—————冷得——————
(3)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1916年那场战争德国兵十分厉害,能够说是所向无敌,可当他们看到坦克就吓成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吧。谁来让我们感受一下坦克的大显神威。谁能把德国兵的惨败,用一个词来形容?(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5。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集合到自我身上,就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谁能在文中找到。指名读。那里的“谁”指的是什么?
三、这就是集合的力量,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举例:带橡皮的铅笔。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其实句中的谁不光指物体还能够指人。你集合了别人的优点那么你就会更优秀。此刻我们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四、那就让我们带着这天的收获走进知识乐园吧。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应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
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
盾: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透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o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能够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我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一样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齐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能够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状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o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齐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一样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我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我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透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能够看出矛进攻得十分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那里,结合比较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能够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我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我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貌,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资料,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我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资料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我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能够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o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