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紧扣“雄伟壮观”、“奄奄一息”,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透过进行昔日瀑布壮观景象与现今瀑布枯竭景象的反复朗读比较,唤起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的职责心。

  2、理解大瀑布杯具构成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自由质疑。

  ▲板书课题“葬礼”。

  能谈谈你对“葬礼”一词的理解吗?

  是的,葬礼就是为去世的人举行的殡葬仪式,它寄托亲人的哀思,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大瀑布的葬礼

  (补充课题,学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我们心中藏了这么多的疑问,难怪这场葬礼又被称为“特殊的葬礼”。

  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

  快速抢答,检查自学状况,了解文章主要资料。

  ▲这条大瀑布叫什么名字,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出示字幕)

  出示句子

  (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指名读。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地位、地理位置。

  ▲人们为大瀑布举行了几次葬礼?

  第二次葬礼由谁主持?(菲格雷特)

  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明白的?

  这两个自然段首尾呼应,点出了文章的主要资料。

  三、细读课文,感受瀑布的变化。

  1、感受昔日“雄伟壮观”

  ▲同学们,如此隆重、特殊的葬礼,却为一条瀑布而举行,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的瀑布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的4、5自然段,让我们细细欣赏。

  多美的瀑布呀!你脑海里涌现了哪些词儿或句子,能用来形容一下它吗?

  课文中,作者用一词儿,把我们所说的都高度概括进去了,那就是:雄伟壮观(板书)

  ▲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读读,划划,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

  ●“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震耳欲聋,犹如百万雄狮在怒吼,又如千军万马在奔腾)

  ●水声震耳欲聋,清晰可闻

  流量大,“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

  补充资料,确切地说是13300立方米,相当于长、宽、高都是三间教室这么长的水量滴答一声直泻下来。

  30公里,相当于湖州到南浔的路程

  也就是说,南浔那儿发出的一声巨响,在我们这儿还能清晰可闻。

  ●(播放录相))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引读第5自然段(难怪长期以来,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让我们再次陶醉在大瀑布的迷人风光中(齐读第4自然段)

  ▲扣“以前”,明白“雄伟壮观”已经成为过去。

  然而,你们发现了吗?在这完美的文字中,却有一词儿如此刺眼,让我们情绪沉重,你找到了吗?(板书:以前)

  是的,一个“以前”,让你,让我们明白什么?

  2.感受今日“奄奄一息”。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交流: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随机板书: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快要死了,那里指大瀑布逐渐枯竭,即将消失了。)

  如果说如今的大瀑布是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那么以前的大瀑布就是一个()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活力。

  引读:能想象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是(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如今呢?这一切都不存在了,都消失了。留在我们眼前的是: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带着你的情绪,再来读读这句子,读出瀑布的悲哀,无奈,绝望。

  ●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游人看到即将枯竭的瀑布,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

  (失望难过质疑……)

  引读:能想象吗?仅难几年前,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而如今,一切都变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四、追溯瀑布枯竭的原因。

  短短的几年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快速找到那段让你痛心的文字,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

  1、拦河大坝截住了超多的沙水

  2、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3、森林被乱砍滥伐

  是的,正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导致了大瀑布的枯竭;正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扼杀了瀑布的雄奇。

  读着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们的心,是(沉痛的,难过的,悲哀的)

  让我们带着这份复杂的情绪读这个自然段。

  五、拓展升华,感悟情感。

  假如,瀑布会说话,它会对人们说什么?拿起笔静静地写,写出瀑布的心声。随机点评。

  瀑布短短几年的巨变,引起了众多环境保护者的关注,在巴西总统的主持下,许多环保人士纷纷前来参加大瀑布的葬礼。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这更是一场意蕴深刻的葬礼,让我们再次读读这个引人深思的课题。

  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以前-此刻

  雄伟壮观-奄奄一息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二):

  教材简析:

  《大瀑布的葬礼》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是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之后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本文还采用比较的手法把昔日和今日的大瀑布情形进行强烈比较,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关于环保的课文,教育好处很大,要想直接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学生很难做到。因此在本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导游,小记者,配乐朗读,演讲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潜移默化中唤醒环保意识.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表演潜力,读写潜力。

  教师准备:

  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生字新词。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写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的演讲稿。

  教学重点: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昔日的雄伟壮观以及此刻的样貌;瀑布是怎样消失的。

  教学难点: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拓展读写点:模仿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的语气作演讲。

  一、图片导入

  师:很高兴能为大家上课,初次见面,我给大家带来了两组图片,请你们必须要认真观看。(学生欣赏)

  师:老师的礼物大家喜欢吗?

  生议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听,多会说的小孩子啊,是啊,对于美的东西,我们人人爱之,可对于丑陋的东西,尤其是人为破坏的东西,我们谁都不喜欢。其实,像这样的破坏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两组鲜明比较的图片中,对人们的破坏行为产生痛恨情绪,进而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出示文字:1986年9月……

  师:看到这段文字,你最想问什么?

  生提问。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出示,一方面用敲击键盘的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着文字学会提问题。】

  师:真是会提问的孩子,但是在解决你的问题之前,老师还想请你们帮我解释一下“葬礼”的意思。谁愿意?

  生回答

  师:哦,我明白了,谢谢你的回答。原先“葬礼”就是对人的一种哀悼行为。可这天它却用在了大瀑布的身上,大家必须很好奇吧?就让我们一齐走进它。

  二、揭题大瀑布的葬礼

  三、新授

  1质疑题目: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这条大瀑布在哪里?

  生:谁替大瀑布举行葬礼?……

  2、师;哇!居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有没有信心去解决它呀?

  生回答:有!

  师:那我们就赶紧带着这些问题,快速地自由地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自读效果:读完了课文,你找到了答案吗?赶紧和大家分享分享吧!第一个问题,填空题,谁愿意说说看?

  生抢答。

  【设计意图:以填空题的形式来概括课文的资料,即降低了学生的难度,明白抓关键词语来提炼课文资料,又解决了学生之前对课题提出的问题。】

  师:你真厉害,三言两语就把课文的主要资料说全了,也把大家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把它齐读一遍。

  师:虽然你们的问题是解决得差不多啦,可老师还想考考大家,那就是“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我看谁的反应最快?

  生回答,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巴西总统虽然是号召人们要维护生态,爱护地球,其实也是在教育自己,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你真聪明,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答对了,大家说是吧?不错这就是举行大瀑布的葬礼的原因,也这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最终目的,虽然它是在号召人们,其实也是在号召我们,你们明白了吗?让我们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读它吧!

  【设计意图:用读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生齐读

  师:好一句“让大瀑布的杯具不再重演!”那我很想明白大瀑布的杯具到底悲在哪里?谁能帮帮我?

  生回答。

  师:回答得真棒,看来你是真的把课文读透了。既然你说到了瀑布以前的样貌,让我们就一齐一看看它,好吗?谁能告诉我在第几段?这也是抢答题。

  生回答。

  师:大家说她找对了没有?给点掌声。那请你们一齐读读它吧?

  生读。

  师:读着读着,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注意用上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生进入想象并作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用各种感观来想象大瀑布样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大瀑布的印象。】

  师:听了大家的描述,相信同学们的心早已飞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布那里去了,不然不会说得这么栩栩如生。那么谁愿意给我们当一回导游,带我们这些游客去参观参观?

  4、师出示图片,导游结合图片作介绍,其它同学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导游的介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参观,图片插入,更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大瀑布的气势。】

  师:亲眼目睹了这条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瀑布,如果让你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气势,你会用哪个词语?

  生:雄伟壮观

  师:很好,那哪些句子是围绕这个词语写的?你还明白吗?生边答边读。

  师:读得真好,如果我们男同学一齐读,我们就更有气势啦。(男同学齐读。)

  【设计意图:除了直观感受大瀑布的气势之外,用朗读的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感悟,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品读,读中生情。】

  师:读得真有气势,你们想不想再次去重游一下它。但是你们的愿望可能实现不了。

  5、师出示图片,并作解。

  师:如果你是一名慕名而,却不知其变的游客,当你看到这样的大瀑布时,你必须有很多很多疑问?这不,我们的记者来到了你们的身边,请你们对他畅所欲言吧!

  6、记者:你好,你想说什么?

  生:这就是令人们所赞叹不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太令人费解啦!

  生……

  【设计意图:记者的采访,说出学生心中的不解,从而激起他们对原因的探究。】

  师:你们的疑问也是老师的疑问,可这是不变的事实,请大家到书中找出描述它此刻的句子,并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读到这段话,请问你们有什么情绪?

  生:难过,惋惜

  师:好,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此刻的情绪吧!(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更易表达孩子们对大瀑布的惋惜,也激起他们对朗读的兴趣】

  师:读得真有感情,老师都被你们感染了,让我们再把以前的大瀑布和此刻的大瀑布连起来读读,注意语气的不同。(生齐读)

  师:大瀑布这一前一后的巨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们难道不想明白吗?又到了抢答题“大瀑布变化的原因?”谁作答?(生举手回答)

  7、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出示原因,好让学生好好地反省巴西人们的行为,也是在反省周围人们的行为,更是在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点出环保的重要性。】

  8、师提问:原先大瀑布的枯竭并非自然规律,而是巴西人们亲手将之葬送,假如人们不建水电站,大瀑布就不会?假如大瀑布就不会?假如能回到从前,巴西人们就不会?可惜没有了假如,大瀑布由以前的雄伟壮观已到了此刻的奄奄一息,这难道不是杯具吗?所以巴西总统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以此来号召人们?(生回答)

  【设计意图:再次强化思想教育。】

  师:但是课文中并没有将巴西总统这么深情款款的演说写出来,假如我们此刻是在大瀑布的葬礼中,巴西总统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当着他的民众发表演说,你会怎样说?能够两句,也能够是三句,谁敢挑战?

  (学生即兴演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即兴演讲,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潜力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师: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民众,当自己的总统这样深情地对你演说,你有什么忏悔请理解老师的采访吧?

  (生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在想象巴西人们的忏悔,也是在给自己及周围人们敲响警钟。】

  师:听了巴西人们的忏悔,作为在座的我们,联系我们的生活,联系课前的图片,你又有什么要说的请理解我们记者的采访吧?(生回答)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一些破坏现象畅所欲言,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再次得到教育。】

  四、总结

  对于老师的刚才的号召我们应记住,对于巴西总统的号召,我们更应记住,让我们再次用诚挚的心来呼唤一次!是啊,我们就应爱护赖以生存的地球,你听,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清澈,鱼儿也离开了家乡,当家园被破坏,地球也不再美丽,作为的地球捍卫者,让我们音乐声中真诚地问候一声:地球,你好吗?(生呼唤)再让我们深情地问一声!(师生共同呼唤)

  【设计意图:音乐渲染,升华主题。】

  五、板书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此刻-奄奄一息

  保护家园维护生态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以前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学习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好处。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雄伟宏大的瀑布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指导朗读描述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部分(第4、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大瀑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瀑布,找出课文中赞美瀑布的词,充分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后,让学生朗读,学生很自然地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这时我话音一转,说:“同学们,我相信。大瀑布的美丽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上,可有谁会想到,所有的一切,我们这也看不到它了,它成了历史,成了我们记忆中的梦。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它此刻的样貌。”学生立刻情绪沉重,紧之后观看逐渐枯竭的瀑布,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滋味,再配上凄凉的音乐,让学生朗读描述瀑布逐渐枯竭的部分(第8自然段),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朗读效果个性好。

  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的课件运用很成功,带学生进入了情境,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我用设计总统演说以及课外拓展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我巧用课文的空白点,设计一个总统演说的练习:如果你是巴西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应对巴西人民,你会说些什么?现场演说,难度较大,但是学生们的回答却是那么有力。“女士们,先生们:这天在那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以前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如今,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间无奈地低下了头。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是我们人类。让我们用心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大瀑布的杯具不再重演。”多么精彩的演说啊。

  课后,我感觉没有突出重点。倘若能这么教学将更好。找出书中的原因后,让学生了解伊泰普水电站的有关资料,了解伊泰普水电站发出的电对本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再让学生思考:建水电站、工厂生产、伐树都是为了建设家园,你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使学生全面的辨证地看待问题,把问题引向深入。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饵而不见钩,导致大瀑布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职责心,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不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利用水资源。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三):

  《大瀑布的葬礼》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原因,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

  课文的思路是:作者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之后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训练阅读速度,理解课文资料,二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设计理念】

  1、使学生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潜力以及朗读感悟潜力。

  2、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潜力、探究潜力和表现潜力。

  3、课前、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使一部分学生能感悟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对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具有必须的职责性。

  【设计特色】

  1、突显阅读课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生为本的特性;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传授与积累;

  3、注重培养质疑潜力与解疑水平;

  4、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注重课堂情绪氛围的营造,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感受大瀑布的今昔变化,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体会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

  3、使学生从无意到有意地掌握一种或几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潜力与阅读效率。

  【课前准备】一个多媒体课件收集自认为值得欣赏值得批判的风景照

  【教学流程】

  课前对话:

  国庆节才过了不久,孩子们都到哪些地方去玩过呀?让学生自由谈。

  是呀,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美丽呀!其实在我们杭州,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地方的美景同样令人陶醉!大自然从来都不会吝啬它的美丽。吴老师平时呀,个性喜欢用相机记录这些身边的美景,你们想不想看看吗?那好!来――诸位,上演啦!(多媒体)你有什么想说的?嗯!看来呀,还真应了那句话:“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期望孩子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刚才我们一齐欣赏了祖国的山川、河流,如家乡的五泄瀑布、百丈飞瀑;如著名的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等,这天老师要和孩子们一齐去认识、去欣赏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有兴趣吗?

  那你准备好了吗?能够上课了吗?

  板块一:写题解题质疑(教给读题――大胆质疑阅读法)

  1、请孩子们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齐来写“葬礼”两字,注意字的结构。

  2、认识吗?读“葬礼”(3次)。

  3、问:你想到了什么?情绪如何?(沉重难过)

  4、补充写上“大瀑布的”。

  5、带着这样的情绪来读读课题(应读出什么样的情绪?推崇个性化朗读),读了课题,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呢?

  6、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结罗列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怎样样的?②为什么举行?③好处何在?(写在副板书上)

  评价语:这是你们的问题,不错。能够看出你们是动了脑筋的。这些问题真有价值!掌声送给同学。

  【板块总结】孩子们提的问题都挺不错。俗话说“学问,学问,既要会学也要会问”。能够用心地思考,大胆地提问是一种十分好的学习方法。明白吗?刚才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运用了这样的读书方法,了不起!(出示“读题――大胆质疑阅读法”)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走近大瀑布,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有信心吗?

  板块二、速读感知,解决质疑之一((教给速读――感知大意阅读法))

  1、此刻请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注意听老师的要求)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边读一边想:这是个怎样的葬礼?请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在文中随时用笔简要地记录下来哟!(此问题以注重读文章的资料,概括文章资料为目的,最后浓缩为文章的中心词:悲壮特殊奇怪……关键是第12节与第13节)

  2、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状况,为反馈作准备。

  3、(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大家想得怎样样了呢?)

  学生交流: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葬礼(多媒体出示)。(悲壮、隆重、特殊、有好处……)

  4、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时进行评价。

  (评价语:你真细心!你读懂了,真好!这是你读书的收获,说得不错~!你的角度很个性呀!)

  【此板块总结】孩子们,我们刚才运用的阅读方法又是什么呢?你看:(出示“速读——感知大意阅读法”)孩子们表现真不错,继续加油!

  【过渡】那么,为什么要举行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还得去细细品味课文,对吗?好,去看看大瀑布的一生到底发生了什么?

  板块三、精读分析解决质疑之二(教给品读——比较思考阅读法重点在比较与朗读)

  (一)、感受昔日瀑布的雄奇。

  1、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的4—5自然段,请用你平时的读书符号,勾出你认为重要的关键的词语,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孩子们,你们读书的样貌真是让老师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真好!)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评。(随机板书:雄伟壮观)

  问:你个性注意到了哪些重要的关键的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能读出这样的气势吗?能读得更有气势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相机指点读:咆哮而下。你们明白什么会咆哮?他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咆哮?(狮子、老虎、恐龙等等;生气、发怒时)你也带着这样的感觉把这个词读一读。(也可放在句子中读)

  3、朗读指导

  (多媒体出示:)

  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飞流直下震耳欲聋

  师: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第四小节用来描述大瀑布的,你能让别人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大瀑布的气势吗?——学生齐读。

  4、把词语放到句子中,选取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谁来?(提示:巴西拥有这样的瀑布,巴西人民会感到怎样样?)

  5.老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大瀑布的雄壮,你想不想身临其境地看看它?还没走近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放瀑布声音)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多媒体展示:大瀑布“昔日英姿”资料)

  同时教师口述:大瀑布从几十米的高空飞流直下,平均流量到达13300立方米每秒。尤其在每年的汛期,它的气势更是令人惊叹!

  6.流连忘返、惊诧不已的的小游客们,想赞美一下大瀑布了吧?(相机小结板书:堪称绝唱,美美美!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总结板书: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千言万语一个字)

  7.此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的第四小节齐读一遍,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激情,读出你的惊叹,让所有老师都领略到大瀑布雄壮的气势,准备好了吗?(评价:多雄奇呀,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8、小结:正因为有了如此雄伟壮观的大瀑布,才使每年前来观光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且个个流连忘返,无一吝啬心中的赞美之情:堪称绝唱,美美美!

  9.但是,孩子们,你注意到“以前”(多媒体)这个词了吗?说明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相机板书“忆昔日”字)。那么这句话还能够怎样读?

  (二)感受瀑布如今的变化

  1.是啊,以前神奇壮观的瀑布已经永远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过去式,只成为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一个回忆,只成为我们一个已经逝去的画面而已。谁又忍心看到它如今的样貌——(多媒体展示瀑布此刻的样貌)(板书:如今)

  谁能相信这就是以前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似乎正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呢?(多媒体轻轻放出哀怨的音乐)

  3、那就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的第8小节,划出描述瀑布如今状况的语句,好好地读,静静地体会。

  4、(多媒体出示第8小节)你对哪句话最有感受?生读。追问,你体会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根据状况可同桌互相读,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朗读训练、指导。师生评读。)

  5.如果你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你想说什么,你想问什么呢?如果你是以前来过的游客,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悲叹与追问呢?还会怎样做吗?(板书:叹奄奄一息,难风不在)

  (三)探寻瀑布枯竭的原因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似乎听到了瀑布那无奈的叹息声,听到了人们那的悔恨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如此雄伟壮观的大瀑布短短几年之间就变得奄奄一息了呢?

  (板书:问号?)

  1.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的7小节,边读边勾画出有关语句。

  2.指名说说原因。

  3.过渡:原因就这么简单的。可悲又可叹,大瀑布就这么走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可真是:(生读板书)——忆昔日,雄伟壮观,堪称绝唱,美美美!叹如今,奄奄一息,雄风不在,悲悲悲?)

  【板块总结】孩子们,透过尽情地朗读,品味课文,进行比较思考,来体会文中所描述事物发生的变化,这便是老师想教给大家的第三种阅读方法:(出示“品读——比较思考阅读法”)

  板块四、回读反思解决质疑之三((教给回读——反思评价阅读法))

  1、师:此刻,让我们把所有的思绪收起,到大瀑布葬礼的现场,和巴西总统一道来回顾一下大瀑布所经历的令人叹惜的变化吧!请男同学先齐读第4自然段,女同学再齐读第8自然段,把你最想表达的尽情表达出来,好吗?

  2、随机采访几位:你觉得就应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诵读这段话?为什么?

  3、师:“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

  你----就是菲格雷特总统,读——

  男同学——你们就是菲格雷特总统,读——

  我们都是菲格雷特总统,读——

  4、、写的训练

  教师接读——菲格雷特总统还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杯具不再重演……

  但是,亲爱的孩子们,像瀑布这样的杯具至今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重演。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早已没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也面临着断流的危险。老师那里收集到了这样一组不堪入目的数字,这样一段不忍多看一眼的画面,真令人触目惊心啊!(多媒体展示: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介绍当今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状况)

  孩子们,大瀑布的葬礼就这样结束了,但我们的情绪却久久难以平静。你觉得这个特殊的葬礼值吗?它对我们这天的社会有好处呢?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就应好好思考的问题。

  此时此刻,你必须有话要说,你想说些什么呢?你想对谁说呢?你想为谁说呢?请孩子们轻轻地拿起笔来,把这份沉重、这份哀怨、这份愤慨、这份呐喊写下来吧。

  学生展示提升:我们就应做些什么怎样做

  【板块总结】(孩子们,回味课文,联系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领会课文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样的方法便是——回读——反思评价阅读法)

  孩子们,此刻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真棒!这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还运用了这样四种阅读方法。你学会了几种呢?我真期望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运用、多总结这样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潜力和阅读速度,好吗?

  五.总结全文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以前给巴西和其它国家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但明智的巴西总统所举行这场特殊的行动----大瀑布的葬礼,也唤起了全世界人们保护环境的职责心。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吧,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多媒体一个地球请拿起笔来写写倡议吧,请走出家门去发发倡议吧,小小的我不潜力挽狂澜,但小小我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因为这个世上只有一个地球,她是我们唯一可生存的家园!

  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提出-忆昔日雄伟壮观,堪称绝唱,美美美!-学法

  问题-叹如今奄奄一息,雄风不在,悲悲悲?-指导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2、读课文,想象大瀑布以前和此刻的不同景象,找出造成大瀑布杯具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潜力。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老师这天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花圈,准备把它送给一条大瀑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课题:大瀑布的葬礼。齐读课题。

  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看到课题,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读完课文后,是不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能够用什么办法来读书?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思考)

  回到课文中,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

  2、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直奔重点,体会情感

  1、提示学生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根据提示再读课文。

  2、概括20世纪80年代大瀑布的状况和人们的态度。

  (瀑布雄伟壮观,人们流连忘返)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

  3、汇报几年后的大瀑布的状况。

  比较前后两次描述大瀑布景象的不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说说应对大瀑布的杯具,人们的反映。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1)交流。

  (2)体会关联词“……而且……再加上……”,并用这个联系词概括大瀑布杯具的原因。

  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让我们穿越隧道回到总统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如果你是菲格雷特,你会说些什么?

  2、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五):

  [设计理念:]

  强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现教学资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潜力。

  [教材分析:]

  《大瀑布的葬礼》为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以前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消失的原因,受到环保教育。

  3.学习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找出迫使大瀑布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受到环保教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大瀑布的葬礼》。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汇集在一条大瀑布脚下,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了这个特殊的葬礼。”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谁有什么疑问?

  生:提出问题。(略)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透过“《大瀑布的葬礼》专题学习网站”自学文章,看一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小组内自已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二、自主探索,小组协作

  网站设计了七个导航按钮:课文速读、大瀑布的昨日、大瀑布的这天、消失的原因、举行葬礼、参考资料、拓展活动,学生按导航按钮的顺序依次自学。

  1.课文速读。要求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读完后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2.大瀑布的昨日。昔日的大瀑布,带给人们的是惊喜、愉悦。为此,“大瀑布的昨日”精选了表现昔日大瀑布“雄伟壮观”的录像或图片。

  师:请同学们先透过录像、图片看一看昔日的大瀑布是一种什么景象,而后小组同学相互谈一谈各自的感受。

  生:欣赏、交流(略)。

  师: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情,随机指导。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师:参与小组活动,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及赞美之情。

  3.大瀑布的这天。学习网站为学生带给了几幅大瀑布将枯竭的图片。

  生:观图后读以下句子,“……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参与小组活动,相机指导学生用惋惜、失望、悲壮的语气读,到达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4.消失的原因。感受了大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今日的“形容枯槁”,学生往往会问:“大瀑布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因而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原因概括出来。

  生:(略)

  5.举行葬礼。

  师:巴西总统亲自主持塞特凯达斯瀑布这个个性的葬礼,作者的情感变得庄严、神圣。请同学们看一看当时举行葬礼的相关图片,听一听那低缓、悲痛的乐曲,体会心中的情感。

  生:自看、自听、自悟;也可相互交流。

  6.参考资料。仅凭一篇文章令学生受到深刻的环保教育显然不够,为此网站顺应学生发展需要,及时带给相应资料:

  ⑴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

  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有害物质高达3.3亿吨,这些有害物质内含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物质,它们污染了空气、水域、土壤和地下水。

  全球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铅为200万吨,砷78000吨,汞11000吨,镉5500吨,超过自然背景值20——300倍。

  全世界每年倾倒大海的船舶废物640万吨,从船上扔进大海的塑料集装箱500万只,渔民每年倾倒进海洋的塑料包装材料22000吨。此外,每年从陆上和海上作业中排入大海的石油在200万至2000万吨之间,其中油船漏油40万吨。

  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大。

  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来绝,每24小时有150到200种生物物种从地球消失。

  地球上原有2/3的陆地约76亿公顷的面积均为森林所覆盖,而到本世纪80年代所有不足28亿公顷。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怪不得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的一份材料中称地球是“不幸的地球”。人类已经到了对自己的行为务必加以重新认识的时候了,保护地球,别无选取。

  ⑵一个势在必行的行动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透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83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代表国务院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

  为了带给公众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意识,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月8日作出了关于确立“世界水日”的决议,决定从1993年开始,确立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19日透过49/114号决议,将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7.拓展活动。此环节一般安排为“教学流程”的最后一环节。

  三、交流体会,拓展延伸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教师及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因材施教带给了可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本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教师为学生带给汇报学习成果,拓展延伸学习活动的机会。

  1.交流体会。感情朗读、概括消失原因等可在小组自学时穿插进行。

  2.拓展思维。为使学生真正领悟这一葬礼的特殊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①“葬礼”埋葬的是什么?(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②“葬礼”要唤醒的是什么?(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唤起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职责心。)

  3.拓展活动。本篇课文有很强的现实好处,课内可引导学生思考:学了这篇文章我打算怎样做?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周围有没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写调查报告、推荐书、画宣传画等。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六):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资料。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潜力以及朗读感悟潜力。

  (2)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潜力、探究潜力和表现潜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先、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透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职责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先”、“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这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以前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明白这是为什么吗?

  2、板课题,读课题

  3、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那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⑸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怎样特殊?(是为一条瀑布举行一次葬礼)

  ⑹塞特凯斯大瀑布以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你用的是“以前”为什么呢?此刻的瀑布怎样呢?(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奄奄一息。)

  指导读——那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法)写出了大瀑布即将枯竭。板书:即将枯竭——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样想呢?——所以游人都怎样做的。

  ⑺大瀑布是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

  我明白有些同学带了世界地图回来,你找到这个地方吗?

  4、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同学帮忙解决

  设想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总统要亲自主持呢?(他为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的遗憾。因为这个大瀑布一向是巴西人的骄傲)

  (2)、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进行大瀑布前后的比较。

  看到如此的情景,假如你是大瀑布你会说些什么呢?此刻请大家来说说我的故事,用上第一人称,把自己当作是大瀑布。(3、4个)

  (3)为什么大瀑布会葬送?(小组讨论)

  (4)汇报:

  1、建水电站

  2、水资源浪费。

  3、破坏森林、乱砍滥伐。

  过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瀑布逐渐枯竭,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所以大家就为他举行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即将逝世了,它会留给世人什么呢?(谈想法)

  板书: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三)、课外延伸

  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你调查到哪些呢?

  (四)、总结:

  就让我们一齐行动保护地球,让这些事情不再重演。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公民,好吗?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资料

  (一)分组学习、讨论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能够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

  (2)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景象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4)巴西总统在主持葬礼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全班汇报,检查学习状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

  1、课文的哪部分描述了大瀑布昔日的雄奇景象?请你找出并读一读。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课文的哪部分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后的样貌?指名读一读。理解“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3、由此你想到什么?

  4、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这次行动的重大好处何在?(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5、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扩展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以前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而巴西总统的行动,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职责心,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五、布置作业

  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文章透过对绝无仅有的葬礼的简介及大瀑布前后不同景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要保护环境、持续生态平衡和爱护地球的主题。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理清作者的思路。

  2、采用“读—画—议—说”的自读方式,先快速阅读课文,就课文资料和写法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小结。

  3、课文资料理解之后,提出“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的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小结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职责感。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八):

  这天,我奉我家领导的命(我爱人去长沙学习),为她代一节语文课。

  第四节课立刻要开始了,我下载了一个课件,手头没有教材,没有备一分钟的课,以前也没有接触过这篇课文,我依然信心十足走进了五(3)班教室。

  我说:“老师手头没有教材,怎样上课呢?”

  学生说:“我们有呢”

  我说:“杨老师只交代上28课,我还不明白课题是什么呢?谁帮老师将课题板书在黑板上?”

  一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大瀑布的----礼,“葬”字不明白写,边上同学提示,她补写好“葬”字。

  我问学生怎样记住“葬”字。一学生说:“草地下躺着一个死人。”我问:“下面的部首呢?”有学生说:“是棺材呢。”我默许,暗暗高兴。

  我又说:“你们见过大瀑布吗?”学生说:“小的见过,大的没见过。”

  一生站起来说:“我见过黄果树大瀑布,在贵州。”

  之后,我请学生背诵有关瀑布的诗歌,学生动情背诵了《望庐山瀑布》。

  我请学生解释“葬礼”。有的说,人死了举行仪式。有的说,是给死人开追掉会。有的说,是埋葬死人时举行的仪式。我请学生找课文中的语句解释。

  学生找到了一句:他们模仿当地印第安人为他们的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齐哀悼将要消失的大瀑布。

  我说:“一般是为逝世的人举行葬礼,那里却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个葬礼由谁主持?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老师急于明白这些资料,请大家推选一个朗读潜力强的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一位女同学极富情感地朗读了课文——《大瀑布的葬礼》。

  我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资料,我故意说:“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十分好,老师听力差一点,把握不住文章的主要资料,谁给老师说说?”

  一男生:文章写巴西总统为大瀑布主持葬礼,再写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枯竭的原因,最后写举行葬礼的情形及总统号召人们保护环境。

  学生为这男生的精彩发言鼓掌。

  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归纳成以下几个问题:

  1、总统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2、大瀑布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3、总统的话对人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与最要好的朋友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明确了两个问题:

  1、总统主持葬礼的原因:

  ○昔日的大瀑布雄伟壮观。

  ○大瀑布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大瀑布是巴西的骄傲,为她的枯竭而惋惜、遗憾,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2、大瀑布发生变化的原因:

  ○上游建起了水电站。

  ○周围工厂用水无节制。

  ○乱砍乱伐森林。

  全班齐读总统的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是大瀑布的杯具不在重演!

  我说:“鲁迅曾说过——所谓杯具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瀑布的枯竭确实是一个大杯具。请同学们找出能概括昔日大瀑布价值的词语,再找出概括大瀑布毁灭后的词语。找出概括总统的号召的词语。”

  板书:

  昔日——雄伟壮观

  此刻——逐渐枯竭(垂危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保护环境,珍爱地球

  最后,我要求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有的学生喜欢写大瀑布雄伟壮观的一段,理由:语句优美,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的学生喜欢写大瀑布形容枯槁的一段,理由:成语多,给人们的启示也多。

  我说:“这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一没备课,二没教材,全在同学们学得主动。”

  这堂课给我的启示很多,写下上面的文字备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资料,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主角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我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我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之后,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光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这天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我喜欢的符号注明自我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述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比较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最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我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情绪,他迫切地期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那里能够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情绪)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我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能够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期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述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以前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齐。”从这儿能够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最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透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之后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齐。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资料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对下方的一段文字,大家必须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能够是

  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能够教师自我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揭示课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必须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透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我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状况,初步感知课文资料: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能够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潜力,又能够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我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我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忙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能够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光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述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能够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齐,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明白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明白你总会跟我一齐。”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我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主角朗读,读出不一样的语气和情绪。

  3.全班交流分主角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明白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样做,都能够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

  一、基本信息

  1、学科:语文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五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文意。2、品读课文,找出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浓浓的亲情。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找出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教学难点: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2、朗读法3、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导入语;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情景,再想一想你当时的感受,然后睁开眼睛说出你的感受。

  生-----------

  师:是啊,地震无情,人有情,当时我国各族人民都手拉手、心连心,把温暖给了他们,把爱给予了他们,让他们重新站起来,笑着活下去,这天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幕发生在地震中的亲情亲情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师:请孩子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齐书写课题。

  师;指导朗读课题

  (三)自由读文,自学生字,理解课文

  师:平时是老师提问,你们回答问题,这天你们是课堂的小主人,你们要学会自我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心发言,认真思考,作了不起的小主人,那你们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生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3、-----------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你们齐心协力把老师心中的问题猜得只剩一个了,再猜对老师就要下岗了。师出最后一个问题。

  (四)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读一读

  生----------

  (五)学完课文后,谈一谈你的感受

  生1、-----------------

  生2、-------------------

  生3、-------------------

  (六)让学生重新给课文命题

  生------------------

  (七)课文总结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不仅仅有父爱的伟大,也有慈母的情深,还有亲朋好友的关怀,相信你们心中必须有感人的亲情故事,回去后,把它写进日记里,也让爱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八)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爱子

  在一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最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述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述,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最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最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述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

  2、回顾课文资料。

  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下,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生看地震的短片。

  2。学生谈各自观片后的感受。

  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情绪。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情绪。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光之漫长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状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光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述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述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齐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期望。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齐。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齐,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明白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师: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在很多书中同学们也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大家能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爱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职责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带给《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资料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能够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光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能够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能够展示自我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我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这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我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我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我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资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我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我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透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情绪,他迫切地期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那里能够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情绪。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我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能够看出父亲看到了期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情绪,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述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以前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齐。”(①从这儿能够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最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透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之后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齐。”投影:图片、音乐。)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我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齐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地震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

  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3、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字词

  阿曼达砸着血迹

  3、引出中心句: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齐。

  三、精读

  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明白,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⑵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述)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述,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朗读指导:读出时光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

  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

  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

  *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______________

  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我的儿子,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联系,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光里受到不一样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

  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

  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家的妻子,身心煎熬。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质疑,感受父亲挖的信念

  *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我的孩子吗?(爱孩子,只是略写了)

  过渡:在所有家长都认为没有期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课件展示。(出示ppt)

  (二)儿子的“让”

  1、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明白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2、质疑:儿子才7岁,按照我们上学的年纪来算一年级都还没上,如此年幼,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呢?背后支撑他做出如此行为来的力量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三)补充诗歌

  一、写一首诗

  (能写几个就几个,填完后连起来有感情读一读)

  是啊,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在思考这对父子的行为,我们也深深的被他们伟大的行为而感动,文章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行为却不普通,他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承诺和职责,在废墟中又是坚定信念找到生还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人因信念产生爱,因爱而坚定信念。下课。

  五、作业和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挖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我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以前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齐。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述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是“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述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资料。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述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光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资料,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述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1。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我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①抓住写时光的词,体会时光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②透过父亲的外貌描述,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③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3。小结课文透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1。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3。课文除了运用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主角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最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齐。应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某一位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或是以前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取一种主角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1。交流自我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2。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3。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最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述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透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潜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潜力。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述的佳句。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述,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述,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资料,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二)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出示课题

  这天我们将一块来学习一个在地震中发生的蕴涵着深深父爱的感人故事。(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谁能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资料?

  二、精读悟情

  (一)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向支撑着父亲,也支撑着儿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到底是哪句话?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师板书:不论……总……)

  (二)就是这句话,一向支撑着父亲必须要和儿子在一齐,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个画面最打动你?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分主角读课文。

  (3)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2。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再”字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2)比较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貌的?

  (2)体会外貌描述的作用。

  (3)创设情境:想象写话:我仿佛看到____

  (4)小结全课

  (5)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齐的呢?

  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

  (二)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述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坚守承诺、拼死救子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同学们心中。他的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齐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述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读悟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以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必须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齐!”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明白你会跟我在一齐,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明白你总会跟我在一齐。”

  三、想象练笔

  1.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按照你的想象写下来。

  2.指名朗读练写片段。

  四、拓展延伸

  (一)小结全课。

  (二)拓展阅读《地震中的母与子》

  五、作业

  (一)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文章

  作者简介:

  周明玉,女,1973年12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工作优秀教师,南昌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年级阅读教学大赛第一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一样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述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最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透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潜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述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述,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透过对人物言行的描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齐”这句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资料,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资料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这天,我们一齐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情绪。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主角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述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述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述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必须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齐!”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明白你会跟我在一齐,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明白你总会跟我在一齐。”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能够想象,能够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

  (二)分主角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作者简介:

  高娃,女,1973年10月出生,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把握教学重点上好语文园地》获全国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述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述,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我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群众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能够通篇读,亦可选取重点段落细品,把自我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取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群众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光。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我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我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明白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透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述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述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我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光里受到了不一样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最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期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明白你会跟我在一齐,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明白你总会跟我在一齐。”

  能够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主角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我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能够把自我想象成各种主角(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一样的情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一样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能够透过对文章当中,描述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述来进行分析,还能够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一样的表现加以比较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带给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方的一段文字,大家必须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能够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能够教师自我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这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必须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明白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盼”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明白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能够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潜力,又能够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我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忙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能够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光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能够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齐,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明白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明白你总会跟我一齐。”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主角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我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能够为自我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我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2):

  大家好!我是哈轻小学校教师安丽波。我的教龄5年。我设计的教学资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十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课文

  下方我就把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做以介绍!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资料,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主角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职责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资料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我读课文,自我设计问题,自我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一样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资料,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潜力和表达潜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主角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必须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方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潜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潜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一样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齐”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我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到达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透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职责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光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主角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4):

  一、教学资料: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最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我、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透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透过对父亲言行的描述,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透过对儿子言行描述,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推荐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能够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能够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最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我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我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向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忙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之后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推荐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职责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能够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透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状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期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带给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期望,对他人的关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资料,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主角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光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这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最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述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情绪,他迫切地期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那里能够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情绪,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我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能够看出父亲看到了期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情绪,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以前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齐。”(从这儿能够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最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透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之后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齐。(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感情读题,体会情感。

  1、板书课题。齐声朗读,体会每一个字的轻重程度。

  2、读后思考:从每个字的轻重程度,你体会到什么?

  3、从“只”字想象,作者写作时怀着怎样的情感?珍爱

  二、情感切入,感知全文。

  1、用自我的方式读全文,告诉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这么珍爱地球?说出一点就行。

  2、讨论,分析文章主要资料。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别无去处

  3、学生将板书资料连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她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没有她,我们别无去处。

  三、理解资料,欣赏评价。

  1、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资料谈体会,能够先和同学讨论。

  2、将自我的体会写在书上,如果是由某一段或句子得出的体会,就写在句段旁;如果是从全文得出的体会,就写在题目下或全文后面。

  四、按课文结构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1、学习“美丽渺小”部分(第1、2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一段得出什么体会?

  (2)、找出描述地球“美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地球的可爱。

  (3)、找出描述地球“渺小”的句子,体会地球的脆弱。

  (4)、分析“美丽”和“渺小”的关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情绪?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资源有限”部分(第3、4自然段)

  (1)、对于养育自我的地球母亲,人类又是怎样做的呢?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一下。

  (2)、请学生谈谈从课外了解到的关于矿物资源的知识。

  (3)、想象描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再生资源变成灾难,若干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

  3、学习“别无去处”部分(第5、6、7自然段)。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

  (2)、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

  (3)、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出结论:地球美丽,但是太渺小,这是宇宙发展的结果,人类无法改变;但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灾难却是人类自我造成的,在人类别无去处的时候,我们唯一的选取是:精心保护地球。板书“精心保护”。(4)、小组合作有感情读这一部分。

  4、学习“精心保护”部分(第8、9自然段)。

  我们的地球是怎样的?谁能用书中的话来说一说。

  齐读最后一段。

  地球母亲正在经受磨难,那我们该怎样办呢?请大家想几条标语,呼吁大家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五、师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破坏了环境,我们将别无去处,期望大家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母亲!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认知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潜力目标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具录音机、地球仪

  教学

  体会此文知识性较强,指导学生多查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资料双边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就应怎样对待地球呢?

  这天我们学习的《只有一个地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知识。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范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资料,从整体上了解文章。

  (三)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音不易读准,教师要重点指导,使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读音

  3、解释词语。

  天际、遨游、映入眼帘、晶莹透亮、纹痕、摇篮、和蔼可亲、璀璨、慷慨、滥用、枯竭、目睹。

  (四)理清文章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地球的?

  2.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3.订正:

  第一段(1、2):讲地球很小,地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

  第二段(3、4):讲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有些资源已遭到人类的破坏。

  第三段(5、7):讲在宇宙之中,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是地球。

  第四段(8、9):讲宇航员的感叹,呼吁人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五)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学生读课文用笔画一画有关词语,然后讨论出地球的特点。

  (板书:美丽而又渺小)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

  2、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地球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指名读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师小结引出下文。

  透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就应珍惜它,爱护它。但有些人却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画出来。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什么是有限的?

  (有必须的限度。)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此刻哪里?其结果如何?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不加节制地开采。结果: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结果: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什么是“节制”和“不加节制”呢?

  (节制的意思是限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加节制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计划地随意进行。)

  出示小黑板,解决思考练习的第2题。

  指名读句子,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再举个具体例子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自由读这部分资料,概括地说一说。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三)讲读第三段。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应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根据文章资料,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这部分用什么告诉人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第一,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第二,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板书:

  (不能移民)

  教师引读,帮忙学生加深对文章资料的理解。

  (四)讲读第四段。

  实际上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我们就别无去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就应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板书:精心保护造福后代)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第1、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能试着说一说吗?

  (因果关系。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五)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本文列举了超多事实数据,一层一层地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护,那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就应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地球的重任。

  (六)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自我学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将自我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大家要畅所欲言,为练笔服务。

  (七)解决课后练习第3题。

  1.读词语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2.理解“渺小”和“贡献”的词义,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举例:

  渺小: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群策群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贡献: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一副好的身体,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而又渺小

  “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自然资源有限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3):

  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要从地球上索到。

  2、使学生明白世界上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3、使学生明白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4、使学生明白确定“地球日”是为了宣传和呼吁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使学生明白就应怎样对等地球。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明确目标:

  1、[板书:猜谜]想猜吗?请读谜面:“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我变,每一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评:一猜就准。)[学生板书:地球]

  2、出示地球图: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明白些什么?怎样明白的?

  小结:同学们明白得真多。电视、书籍、网络等都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大家得多和它们交朋友。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讲得很多,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离不开地球。地球是我们共有家园。2。同学们想不想上太空看一看我们可爱的地球呢?(出示音乐及飞船升空的片段)

  1。师:宇航员在太空看见地球发出怎样的感叹?

  2。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3。请同学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从哪儿能看出地球“可爱”,从哪儿看出来地球容易“破碎”?

  4。学生读课文进行学习

  5。小组汇报:“可爱”部分

  你读了课文了解到了什么?你给大家汇报下:

  A: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在太空看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披着水兰色纱衣的球体是什么呢?是的,他就是地球,我们能够看到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遍布它的全身。难道它不美丽,不可爱吗?(边说边看图)

  B: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因此说地球是“母亲”,是“摇篮”。出示课文资料:“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提问学生:这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形象的说明地球的可爱?

  生回答:用了比喻手法,,把什么比着什么?

  C:出示:(地球仪,学生边说边指出)“地球的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让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体会比喻句的好处。)“6300多公里”“51亿平方公里”大陆的面积是好多?提问

  6。透过这一部分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A:我体会到了地球太美丽,太壮观了。

  B:我感觉到地球真是太小了,人类生活的范围更是小又小,我们就应珍惜它。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地球的2个特点。

  是啊,我们是就应好好的爱抚地球,但是有些人却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随意的破坏。

  引入:

  学生汇报“易碎”部分:

  你读了课文了解到了什么?你给大家汇报下:

  A:我读了课文明白了我们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B:我明白了科学家把这些自然资源分为了2种: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通常是指矿产资源,;而另一中是可再生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煤,铁,石油,木材,谈水,纸张,粮食,大熊猫。

  (让学生说出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

  除了课文以外你还了解关于地球易碎的哪些状况?

  学生汇报:A。我查阅了资料,看到水资源本来是能够再生的。但是,因为大家随意破坏,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个性是有毒的化学品,清洁的水源就不能再生了。应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就应怎样做呢?有人提出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这样行吗?为什么?

  学生汇报:A:科学家提出了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设想,经过多方面的调查,这个设想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B:人类不能移居有2个原因。第一是至少在40亿公里的范围里(至少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第二是火星或者月球上缺少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少数人也许有可能,但是人多了就不行了。因此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8。老师引导:这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告诉人们不能移居的呢

  9。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资料。

  老师引导:这部分告诉我们不能移居别的星球,实际上是说什么?

  (破坏了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地球是我们唯一能够生存的星球)

  10。补充课题《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应如何去做呢?

  11.学了这篇课文,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我们就应怎样保护地球?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总结

  同学们都认识到地球的重要,用自我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了自我对地球的爱,相信同学们必须能从此刻起做一个环保的小公民。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会读会默“晶、莹、蔼、资、矿、赐、竭、滥、胁、睹”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会用自我的话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重点)

  3、能说出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能运用一两个来说明事物。(难点)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

  2、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

  学法指导:

  学文时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尽量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知识链接: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就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gyínghéǎizīyuánkuàngchǎnēncì

  kūjiélànyòngwēixiémùdǔ

  二、我会读。

  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

  我会选取其中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三、认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透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

  如:滥用----

  四、按课文资料填空并读读背背。

  1、“,!”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2、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让地球!

  【合作探究】

  一、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那几个方面的资料?

  二、朗读品悟。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句中将地球比作、,说明了

  。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我还能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2、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能够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我还明白哪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

  3、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采用了说明方法。“至少”的意思是。

  我来谈谈自我对本句话的理解:。

  除了本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我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的说明方法。如: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5、我的质疑。

  【课堂小结】

  学完课文,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我说些什么?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拓展延伸】

  《地球的一天》资料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一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能够独立完成,能够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课堂检测】

  一、我会默写。

  héǎizīyuánēncì

  kūjiélànyòngwēixié

  二、本课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三、用自我的话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即美丽、可爱却又易碎的原因)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5):

  教案《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

  授课对象:六年级

  课时:两课时

  授课者:林明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感受作者说明按必须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的情感。

  技能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潜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和独立性,提高表达潜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明白我们就应怎样对待地球。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与关于地球污染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此刻在哪里?

  生:学校的教室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XX。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师:是呀,我们在中国、也在地球上。请全体起立,跺一跺脚:我们的脚下是什么?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齐叫一声:地球。

  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样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齐,深情地)地球——你好——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此刻开始上课。

  (二)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下方,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我想办法试着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裹着渺小矿产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等词语。

  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地球吗?每一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述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6、就是这样一个星球(齐读知识点)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我的一切,为人类带给了丰富的资源,你能说说她为我们带给了哪些资源吗?(指名说)

  2、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献出来,有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有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礼貌。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明白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二)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9,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讲读课文(5—7)自然段

  (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5—7自然段

  3、交流讨论。4、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讲读课文(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此刻哪里?容易“破碎”又表此刻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务必精心保护她。

  4,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正如片子中所说,我们还有期望,我们有潜力也有职责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5,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情绪都是沉重的。这时,你必须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我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9,板书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6):

  《只有一个地球》导学稿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透过课文学习,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4、养成动手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我能认真读文,边读边标画出生字词语,并对难写,不理解的词语用“▲”标记。

  A、我会读,并能给加重字注音

  渺小矿物资源恩赐慷慨滥用目睹

  B、我会写,我要把我喜欢的词语写2遍。

  。

  2、自读课文

  (1)我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我要边读边想边画出文中宇航员的感叹,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

  (3)我明白课文的主要资料,我能用自我的话概括出来:。

  3、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我能反复的读课文,边读边想,并能动手标画,写出批注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哪些段落能够看出地球的可爱,哪些段落能够看出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反复品读,用“——”标出地球可爱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比作摇篮,说明了什么?

  阅读五、六、七、三个自然段,发表自我的看法,说说“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应如何对待地球呢?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说说我们就应怎样保护地球?

  4、搜集资料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如森林的覆盖率、煤石油的储藏量等。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

  (1)我自学了哪些资料?我学会了什么?选最感兴趣的记录下方

  A、

  B、

  (2)我会提出哪些有好处的问题?

  A、

  B、

  2、全班展示质疑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分组讨论,对质疑问题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3)重点探究

  A、课文从哪几个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

  B、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7):

  《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学习重点:懂得道理,体会说明方法。

  学习准备:查找有关地球知识,搜集生态环境及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法提示:采用多中读书方法,反复读文,运用学过的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梳理课文资料。

  1、我要用多种读法反复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并且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透过读课文会认这几个词并给带点的字标音:

  遨()游渺()小璀()璨()

  慷()慨()恩赐()

  ②我要抄写下例词语,争取会听写。

  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滥用威胁指望设想

  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

  2、我要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地球哪几方面的资料,用自我的话概括课文主要资料

  3、透过读文,我对地球的初步认识是

  4、读文后我有几点疑问

  疑问一

  疑问二

  二、深入感知、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深入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我: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自我心灵的词句画下来,做做批注,可按版块研读、深究题意。

  1、作者说地球是美丽的,渺小的,是否有道理,根据课文资料,说说我的理由。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我明白这句话写出了地球的,采取的说明方法是

  2、我懂了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感叹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太可爱是因为

  太容易破碎是因为

  3、我懂了作者为什么用“只有一个地球”做课题。

  4、课文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我要举例说明

  三、拓展延伸

  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我说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能够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就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关联词语。

  2、结合课文,解释下方词语的意思。

  随意:

  滥用:

  不能再生:

  “生态灾害”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威胁。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8):

  教学资料: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透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忙学习。

  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同学们都会唱吧!我们一齐跟着唱一唱。

  2、揭示课题

  你们唱得真好,是呀!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这天我们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地球吗?每三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述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6、就是这样一个星球(齐读知识点)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一齐来走近地球,欣赏一下我们的地球妈妈(学生点击进入录像《地球妈妈》)。要求:边看边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7、看完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v8、的确,地球太伟大了、太可爱的,是地球孕育了生命,创造了神奇,她就是人类的母亲,就是生命的摇篮。(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那样和蔼可亲)

  这句话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我的一切,为人类带给了丰富的资源,你能说说她为我们带给了哪些资源吗?(指名说)

  2、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献出来,有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有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礼貌。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读课文3、4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点击:“小助手”,让它来帮忙你学习。

  4、你想更多地了解地球资源的知识吗?你能够点击“小灵通”,老师已将有关资料及相关网址放在“小灵通”网页上。你能够查阅资料,将你最想说的放在显示屏前,然后结合课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交流讨论。

  5、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能够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思格斯早说提醒我们(出示:恩格斯的格言。齐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四、讲读课文(5—7)自然段

  1、但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清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6、7自然段,也能够进入“小博士”了解更多的有关宇宙空间、火星和月球的知识。

  3、交流讨论。

  4、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讲读课文(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务必精心保护她,我们还有期望,点击看录像《新的期望》。

  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正如片子中所说,我们还有期望,我们有潜力也有职责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六、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必须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能够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打开“我的心声”,写下你的话,让大家都来看一看。

  群众评议。

  2、由于时光的关系,我们只写了一句话,我想这一句话必须不能完全表达你的感受,你想说的必须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将它写下来,能够在网上发表,呼吁大家一齐来保护地球,也可寄到教师的邮箱中,让老师来看一看你的心声。

  3、总结。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就应从此刻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的地球唯一的家园

  有限的资源值得珍爱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9):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就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这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资料,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用心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完美明天,尽自我的一份力量)

  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下方,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我想办法试着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默读课文,梳理资料

  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资料?

  交流反馈:能够选取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根据梳理的几方面资料,引导用自我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联系主要资料,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小结:透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明白了她的样貌十分——(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十分——(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我: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齐交流交流吧!

  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的痕迹。下方我们就一齐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资料,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能够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构成时光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能够再生的特点,强调了此刻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我所感悟到的情绪。

  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能够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状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带给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情绪都是沉重的。这时,你必须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我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写话举例:

  地球妈妈多谢您,因为您用宽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养育了一切生命。地球妈妈对不起,我们不但没有珍惜您,还无知无情地毁坏您,给您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人类啊,不要乱砍乱伐,不要随意开采、随意毁坏资源了,不要滥用化学品了,再这样下去,世界的最后一滴水会变成人类的眼泪啊!

  我想我们就应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让水龙头白白流水。不在房间里时,不要开着电灯、电视,不要把没用完的笔记本扔进垃圾桶。因为地球妈妈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做不仅仅是为自我着想,也是为后代着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资料,弄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条理,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能用“贡献、渺小”造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受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懂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爱,同时有多么脆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地球上人类生活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再破坏资源了;为什么破坏了地球将别无去处。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目前地球面临的危机,从思想深处理解爱护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资料简练,涉及的许多知识学生都没有机会形象的了解,所以是一篇结合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教材。多媒体是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到达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是教改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要探索的资料。本课力求体现科学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认知语言潜力,使学生在认知语言过程中,更有效地获得语言信息和处理语言信息的本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潜力即认知语言潜力得到提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突出电教媒体的最佳结合点和恰当展示时机的设计,体现电教媒体的作用与优势。

  四、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预习要求》、《课文分析》。主要用于指导学生自学和预习。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方法、相关资料。

  2、电子相册。包括一组漂亮的自然风光照片和歌曲《蓝色的地球》在正式上课前3分钟播放。

  3、多媒体《美丽的地球》。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用。展示一段在卫星上拍摄的关于地球的影片。

  4、多媒体《环境危机》。教学三、四自然段时用。用超多生动形象、逼真的影像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5、诗歌欣赏《地球的孩子》文字和课文紧密联系,正好是学完课文后的感慨、思考。画面也贴近主题,一群各种肤色的孩子围成圈转啊转,转成一个地球缓缓转动。在第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指导学生朗读。

  6、巩固练习。在第二课时复习阶段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必须还在回味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活泼、愉快的旋律吧?这首歌名叫《蓝色的地球》,它告诉我们要爱护美丽的大自然,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这天我们学习讲述同样资料的16课《只有一个地球》。

  教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产生过什么疑问?透过预习找到答案了吗?

  学生:地球本来就只有一个,人所共知,为什么题目还要说“只有一个地球”?自由发表意见,说清:作者是在强调务必保护地球,破坏了地球我们将无处可去。

  教师:这也是本课所要揭示的主题,课文哪一段直接点明了这个中心?

  (二)倒序法学习中心段。理清条理

  齐读最后一段。试分层,并说说层意。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个中心?读一读,理清课文条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讲地球很小,运用了什么方法?看看这一组数字,体会其中的含义。讨论,体会。

  2、教师:课文一开始给我们描述了宇航员眼中的地球,读一读相应的句子,想象是什么样的。学生朗读相应的句子,再指名读。评价,读得怎样?

  3、教师引导:大家想不想跟随宇航员到太空中一睹地球的风采?多媒体:《美丽的地球》情景引导:此时你想说什么?(“地球太美了!”等)此刻再来读描述地球的句子,体会一下就应怎样读。让我们一齐深情的赞美:“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指导朗读)

  4、抓住“母亲”一词引导,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教师:母亲养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以加倍的爱来回报她。那么,对养育了人类的地球母亲,人类是怎样做的呢?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自我读课文,找答案。

  2、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受到破坏,许多已不可再生,还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3、多媒体:《环境危机》从各个方面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污染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4、师:说一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想到了什么?能够联系本地发生的、学生亲眼目睹的事例谈一谈。

  5、教师引导说话练习: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条河、一棵树或一只鸟或别的什么属于大自然的东西,此时,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五)学习第三部分

  1、教师朗读第五自然段,教师:你们说得这么可怕,然而“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大家讨论,这说法有道理吗?放手让学生讨论,对于有的说法,比如:科学家已经尝试在太空建立居住的空间,有可能成功;外星人的发现说,也说明在地球之外有可能存在能生存的地方,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只是要引导:无论怎样,地球还是绝大多数人生存的基本家园,不能再破坏了。

  2、引读:“我们这个地球,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多媒体文字:“我们这个地球,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在课文第一段讲地球的小时,用了一个比喻句,大家找找看,学生读:“地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讨论为什么把地球比做扁舟?除了说“小”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六)延伸课题,畅谈环保设想

  教师:大家都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我,因为,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为保护环境做过些什么?还能再做些什么?学生交流、发言。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可不能只有想法,要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从自身做起。

  (七)多媒体:诗歌《地球的孩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带动学生加入进来。推荐:课后抄给学生练习朗诵。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写读后感做准备。

  教师: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必须有不少感想,下节课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大家能够先查资料,思考,做好准备。能够参考以下题目,当然也能够自拟题目。

  《假如我是环保局长》

  《我为母校设计绿化方案》

  《五十年后的家乡》

  《我是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