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5:12:57
戚继光的事迹(一):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微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早年经历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公元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公元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戚继光的事迹(二):
戚继光抗倭故事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大破倭寇,斩敌2000。这是抗倭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
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当地畲族人民的奋起抗击。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鸡笼(基隆)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而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最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倭的自卫斗争。这其中,就包括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次年被推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这些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
当时,明朝将士大多是没有战斗力的老弱病残,军队装备也破旧不堪,士兵的盔甲都是用纸片缀成的,行军打仗连营帐也没有,只好在路边的旅馆里投宿。军粮奇缺,使得将士们长期吃不饱肚子。这样一来,谁还愿打仗一个冬天一过,戚继光手下的人都跑得差不多了。
从小生长在军人之家的戚继光对这些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一向在想改编军队,建立一支勇猛善战的新军。
他曾多次向上司提出招兵、练兵的推荐,但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559年,上司才准许他作一次选兵、练兵的尝试。
戚继光认为,身体壮实,皮肤像泥土一样黝黑的农民、渔人才是最理想的士兵;相反,那些眼神轻灵,细皮嫩肉的市井刁滑之徒是决不能够征招的。
一次,戚继光骑马飘过一个渔村,正好那里发生了一场械斗,一方是五大三粗的矿工,一边是黑如泥鳅的渔民,鱼叉、棍棒上下翻飞,不少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但没有一个求饶的。戚继光勒住马缰,正想上前阻拦,忽然灵机一动:这不是选兵的最好机会吗那些械斗的矿工、渔民见来了个大官,一齐围上来向他告状,七嘴八舌,乱纷纷的。
戚继光这才得知,他们是为争夺从倭寇手中夺回的战利品而发生争执的,一方说那堆衣物是倭寇从他们那里抢的,一方说是从他们渔船上掳的。
争论不下,只好动武了。
戚继光听了,不禁哈哈大笑:“你们哪,都不想想,万一倭寇真的打过来,这样东西一样都不存在了,你们还争什么呢眼下,就应万众一心,对付倭寇呀!”戚继光趁机向大家说起倭寇在沿海的兽行,激起在场人的愤慨。有个叫犟伢的年轻人,拨开众人走到戚继光的面前,大声道:“将军,让我参加你们的队伍吧,我要跟着你去杀尽倭寇!”话音刚落,又有几个小伙子站了出来,“将军,收下我吧!”“还有我,收下我吧!”一只只手臂高高地举起,一声声呼喊动人心魄,戚继光更是激动万分,当场收下参加械斗的上百个年轻后生,把他们带回军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甲,五甲为一队,并按照他自己设计的“鸳鸯阵”进行训练。
这天,戚继光乘船到大海上巡视,见远处的海面上有只小船,忽起忽落,随波漂流。戚继光感到惊诧,难道这是一艘无人驾驶的船船长说:“戚将军,靠上去看看。”戚继光把手一摆:“且慢!”他吃过一次亏,有一回,他乘船出海,也碰到这样一只飘在水中的无人怪船,刚要往上靠,那船“轰”地一声爆炸了。
此刻,可得留意谨慎为好。
戚继光派一名水手上前去打探,那水手泅到怪船边伸头一瞅,惊得全身直起鸡皮疙瘩,只见甲板上躺着好几具尸体,男男女女,赤身露体,从肤色衣着来看,都是沿海一带的渔民。那水手壮着胆子爬上船舷,不料,在船仓里竟发现几具倭寇的尸体。
水手把戚继光叫上船,戚继光仔细一看,发现船仓里的一只木箱里装满了三角脑袋的毒蛇,有的爬到箱子外,吐着通红的舌头,瞪着绿荧荧的眼睛。
戚继光沉思片刻,说:“必须是倭寇在翻仓时,把渔民们从蛇岛上捉来的毒蛇翻出来……”水手指着仓底一位大胡子尸体问:“那他怎样会自杀的呢”戚继光顺着水手指的方向一看,那个大胡子倭寇竟然用枪把自己脑门打了个洞。他百思而不解。那个水手还在喃喃自语:“怪事,他自己怎样向自己开枪呢”戚继光俯身细看,顿时明白了,指指缠着枪板机的一条蛇道:“肯定是这条蛇缠住了倭寇手中的枪,尾巴抠动了扳机,所以……”众人大眼瞪小眼,不得不佩服戚继光分析得在理。戚继光顿了一息,又道:“看看,连蛇都不想倭寇进入大明的疆土,愿与他们同归于尽,我们怎样能袖手旁观呢”这风趣的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之后,戚继光分析道:“别看这一带风平浪静,肯定有大批倭寇在活动。”他叫人把这艘无人的船拖回港湾隐蔽起来,日后自有用处。
果然,不出三天,一支二千多人的倭寇队伍驾着铁船从日本渡海进入台州海面。
听说倭寇来了,而且来了这么多人,那些刚招募来的新兵中,有几个吓得脸色发白,有的竟把刚发下来的盔甲丢下,连夜逃跑了。
戚继光一边派人去调援军,一边把八百多个士兵排在海岸上,严阵以待。一向等到海面上出现倭寇贼船的桅杆尖梢时,戚继光把胳臂一抡,几个士兵心领神会,跑到海湾边拖出一只船来。还是那只无人的怪船,船上的尸体早就被海风吹得干巴巴的,甲板上的血凝成一块块血茄。威继光往高处一站,大声说:“来来来,都来看看这艘船!”队伍动荡起来,后面的往前挤,前面的往前拥。戚继光摆着手,道:“别挤,别挤,都能看到!”将士们看到那一具具尸体,一片唏嘘。
忽然,人群中有人大叫一声:“天哪,这是我家的船!”众人立刻让开一道缝,让那人挤了过来,戚继光定神一看,是犟伢子,他哭喊着奔过来要往上扑,被戚继光一把拉住。只听海风伴着犟伢子那撕心裂腑的呼喊:“爹呀,娘呀,大哥,二哥,你们死得好惨呀!”人们这才明白,犟伢子的父母前些天出海打鱼,没想到竟遇上了倭寇。他跺着脚,哭啊,喊啊,哭声揪着每个人的心,不少人也跟着啜泣起来。
戚继光再三安慰,他还是不停地哭。
戚继光辉剑往海上一指:“别哭了,倭寇已经到了眼皮底下了,我们只有狠狠地打,把这伙强盗赶回大海去!”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地喊着:“杀尽倭寇!”“为父兄报仇!”戚继光看大家的情绪被鼓动起来了,又大声道:“以往作战我们是以多胜少,这天却是以少敌众,还有不少兄弟刚刚入伍不久,我只要求大家做好三件事,第一不要争割倭寇的首级!二不要贪恋敌人的辎重,三不要轻易杀害胁从。如果打败了敌人,缴获的一切战利品全赏赐给大家,如果敌人还没打败,都争着去枪财物,那就别怪我无情!”将士们纷纷应道:“放心吧,一切听从大帅的指挥!”“我们不会给大帅丢脸的!”船上的倭寇见海岸上刀枪林立,旌旗招展,大吃一惊。他们不敢从正面登陆,偷偷地绕道从另一处爬了上来。戚继光早有所料,派兵从小路包抄过去,他命令士兵们每人手执松枝一束,伪装成一片松林,在山林边埋伏下来。
倭寇的船泊岸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往岸上爬,戈矛闪闪,你推我拥,长蛇般的队伍透逸行进,长达数里。隐蔽在坡上的士兵们一动也不动,远远望去,看不见一个人影,只见漫山青松,郁郁葱葱。
独眼龙吉野三郎也来了,这些倭寇都是他领来的。他四下一看,见没什么动静,便吆喝着叫大队伍往前进发。等倭寇的队伍过了一半,山崖后传来一阵海螺声,隐蔽的士兵们一齐丢下松枝,居高临下地发起了进攻:倾刻间,喊杀声、火炮声,刀枪的撞突声震撼山谷;倭寇见中了埋伏,一个个嗷嗷怪叫,拼死应战。
紧之后,戚继光把令旗一举,把队伍排列成前后左右都能应战的“鸳鸯阵”,虽然这些新兵对戚家军的“鸳鸯阵”还不大熟悉,但这已足使倭寇望而生畏,敌人的阵势顿时大乱,纷纷四散逃命。戚继光见敌军渍散,便将事先做好的白旗往山上一擂,叫部下高喊:“有投奔旗下者,可免一死!”随着这一声呼叫,数百名倭寇奔得旗下,丢下武器,请求饶命。吉野三郎离开队伍,践跌撞撞地往前跑,一头栽进山谷,被乱石砸死。
二千多名倭寇,很快就被歼灭。
台州百姓听说戚继光又打了个大胜仗,便敲锣打鼓迎接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
这以后,戚继光又带领新兵在福建、广东打了几个大胜仗,把倭寇打得焦头烂额,闻风丧胆。就连日本岛上的人一提起戚继光都把舌头直伸:“戚家军,了不起!了不起!”之后,倭寇很少再到中国沿海来逞强了。
戚继光的事迹(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最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中文名:戚继光
别名:南塘,孟诸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登州
出生日期:1528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588年1月5日
职业:军事家
主要成就:建立著名的“戚家军”率领“戚家军”扫平倭患。
代表作品:《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
字:元敬
谥号:武毅
简要年谱
戚继光(1528-1587)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并受其父戚景通严格教育,其家族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兵部主事计士元,推荐戚继光“留心韬略,奋迹武闱。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持不荀。”,更获张居正信任。戚继光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戚继光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3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嘉靖三十六(1557),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继光创立“鸳鸯阵”,以一队十二人为基本单位,最前排是队长和两个刀牌手,第三和第四排各两名长枪手各护住一牌一筅,攻防兼宜,适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狭窄地形,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
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家军大破倭寇于浙江临海,九战九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奉调援闽,连破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闽境倭寇主力被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创平海卫大捷。从此倭患终被荡平。隆庆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死后,被杨四畏排斥,被调到广东任镇守。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十二日,逝世于蓬莱故里。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曾指出戚继光有巴结权贵,秘密纳妾,崇尚迷信等缺点。戚继光还用重金购买称为“千金姬”的美女送给张居正。有一年除夕,总兵府中竟因为缺乏炊米之薪而不能及时辞岁。但是北京著名餐馆的名菜,如妙手胡同华家的煮猪头,却由百十里外走马传致。戚继光生前娶妾三人,生子五,其夫人竟不知将门有子。《明史》本传说戚继光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
戚继光的事迹(四):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向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能够不杀,以后还怎样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之后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戚继光的事迹(五):
戚继光抗倭的历史
岑港之战
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潜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台州之战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福建之战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兴化之战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
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
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仙游之战
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下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北御鞑靼
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向穆宗上疏,推荐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公元1568年(隆庆二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公元1574年(万历二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理解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
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名将陨落
公元1582年(万历十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就应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公元1585年(万历十三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一):
十二生肖的故事
十二生肖的故事视频你明白自己属什么吗?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样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那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样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但是我爱睡懒觉,怎样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但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此刻还是这样。
你明白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样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那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
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
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样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样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样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向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
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二):
揭秘十二生肖顺序中老鼠排第一的背后故事
十二生肖排行之前,猫和老鼠是很要好的朋友。它们生活在一齐,像兄弟一样。玉帝为了给人们排定生肖,决定在天廷里召开一个上肖大会。他给各种动物发了道开会的圣旨。开上肖大会的圣旨送到了猫和老鼠那里,它们都很高兴,决定一齐去参加。猫很会打瞌睡,它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开会前一天,就预先和老鼠打了招呼。
“鼠弟!你明白我是很会打瞌睡的。”猫大爷客气地说,“明天去上肖的时候,倘使我睡着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拍着胸脯说:“你放心睡好啦!到时候我会叫醒你的!”
猫大爷说了声“谢谢你。”就抹抹胡子,放心睡着了。但是,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起来,吃过早饭,独个儿上天廷去了。对正在熟睡的猫,它一声也没有叫。
住在清水潭里的龙哥哥,这天也得到了开上肖大会的通知。龙是生得很威武的:浑身有亮晶晶的鳞甲,加上一个大鼻子和一把又粗又长的大胡子。它想:这一次选生肖,自己非被选上不可。但是龙哥哥有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头上光秃秃的,缺少一对美丽的角。它想:如果我再有一对美丽的角,那该有多好啊!想呀想的,它就打定主意,决心要借一对角来戴上。
正巧!它从清水潭里钻出来一看,就看见一只大公鸡,挺着胸脯,在岸边踱方步。那时候,公鸡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龙哥哥一见,高兴极了,连忙游过去,向公鸡扫呼:“鸡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啊呀,龙哥哥!真对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去呢!”
龙哥哥说:“鸡公公,你的头太小了,戴上这么一对大角,实在很不相称,还是借给我戴吧!你看我这个光头,多么需要一对像你一样的角啊!”
就在这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蜈蚣。蜈蚣是很爱管闲事的。它听了龙哥哥的话,插嘴说:“鸡公公!你就把角借给龙哥哥用一回吧。如果你不放心,我来做保人,怎样样?”
鸡公公想了一想,自己就是没有这一对角,也够漂亮了,就答应由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给龙哥哥。
第二天,天廷里就开了一个盛大的上肖大会,各种动物都到齐了。玉帝在动物中选出了牛、马羊、狗、猪、兔子、老虎、龙、蛇、猴子、鸡、老鼠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玉帝为什么只挑这几种动物呢?譬如:挑了鸡,为什么不要鸭子?挑了老虎,为什么不要狮子?他到底是根据什么挑选的?这些,我们一点也不明白。
挑选出十二种动物以后,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排定先后的次序。
当时,在这件事情上有了争执。个性是由谁领头的问题,议论纷纷。玉帝说:“你们中间牛最大,就让牛领头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满意,连老虎也赞成。不料小小的老鼠却翘起大拇指说:“就应说,我比牛还要大!每次,我在人们面前一出现,他们就叫起来说:‘啊呀!这个老鼠真大!’却从来也没有听见人说过:‘啊呀,这头牛真大!’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我实在比牛大!”
老鼠这一番话,简直把玉帝弄糊涂了。玉帝说:“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我看不见得吧?”
猴子和马都说老鼠胡吹。但是老鼠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要是不相信,能够试一试!”
鸡、狗、兔、羊等都同意试一试,玉帝也同意了,他就带了十二种动物到人间去。
事情真如老鼠所说的一样,当大水牛在人们面前走过的时候,人们纷纷议论说:这头牛真大。这时,狡猾的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去,用两脚直立起来。人们一见牛背上的老鼠,果然立即就惊呼起来:“啊呀,这只老鼠真大!”
玉帝亲耳听见了人们的惊呼。他皱皱眉头,无可奈何地说:“好吧,既然人们都说老鼠大,我就让老鼠做第一肖。至于牛,就屈尊第二吧!”
这样就算确定下来了。此刻的十二生肖就这是样: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
老鼠做了第一肖,得意洋洋地回来了。睡眼蒙胧的猫看见了,奇怪地问道:“鼠弟,怎样啦?这天没有开上肖大会吗?”
老鼠神气活现地回答道:“你还在做梦呢!上肖大会早已开过了,有十二种动物上了肖,我是第一名!”
猫大爷着实吃了一惊,圆睁着两眼,问道:“那你为什么没叫我一道去?”
老鼠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忘记了!”
猫大爷气得胡子根根翘起,大声嚷道:“小东西,你不讲信用!你不是亲口答应叫醒我的吗?要不然,我也不会放胆睡着。你害我误了一件大事,我要跟你算账!”
老鼠一点也不肯认错。它满不在乎地说:“哼,有什么账可算呢?叫你,是情分,不叫你,是本分。我又不是你的跟班!”
这一下可把猫大爷气坏了。它“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突然把牙齿一磨,“呼”的扑上去,咬住老鼠的头颈。老鼠只把后腿弹了两下,“唧唧”叫了两声,就断了气。
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死对头,直到此刻还是这样。
再说鸡公公开了上肖大会回来,一肚子不高兴。它想:玉帝把龙哥哥排在自己前面,很可能和那对角有关系。它决定把那对角讨回来。
鸡公公走到清水潭边,看见龙哥哥正在兴高采烈地在那里游水,它就很有礼貌地说:“龙哥哥,请你把角还给我吧!”
龙哥哥一听,吃了惊,不知所措地说:“啊呀,鸡公公!你要角做什么呢?说实在的,你没有角,看起来比长着角更美丽。但是对我说来,一对角是多么需要啊!”
鸡公公听了,很不高兴地说:“龙哥哥,不管你多么需要角,但是借了人家的东西,总是要还的呀!”
龙哥哥一时答不上来。它沉吟了一下,忽然很有礼貌地对鸡公公鞠了一个躬,说:“对不起,鸡公公!此刻我要休息去了。这件事,我们以后再谈吧!”说完,不等鸡公公回话,就一个闷子,钻到水底下去了。
鸡公公又气又恨,拍着翅膀,在清水潭边拚命地叫喊:“龙哥哥,角还我!龙哥哥,角还我!……”但是龙哥哥躲在潭底睡大觉,理也不理。
鸡公公叫喊了半天,喉咙也叫哑了,力也乏了。它无法可想,决定去找保人蜈蚣说话。
鸡公公在乱石堆里找到蜈蚣,把龙哥哥不肯还角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一遍,最后说:“蜈蚣叔叔,你是保人,这件事你不能不管。”
蜈蚣昂着头想了半天,慢吞吞地说:“我想龙哥哥会把角还给你的。如果,它真的不肯还,那么,我也没有办法可想。鸡公公,你是明白的,它躲在水里,叫我怎样去找它呢?”
鸡公公气得满面通红,说:“但是当时你是自愿做保人的呀!难道有这种保人吗?出了事情就不负职责了!”
蜈蚣也发急说:“鸡公公,那可不能这样说。当初你借角给它,完全出于自愿。我插上来,但是做个太平保人罢了。再说,我当初做保的时候,也想不到龙哥哥会不讲信用的。要是我能预料到这一点,也就不会给它做保了。”
“那你说怎样办呢?”鸡公公压住火气问。
“我说吗?我说它要是真不肯还,你就只好自认晦气了。这也只怪你自己当初没有三思而行,太鲁莽了些。”蜈蚣说。
“怪我自己?”鸡公公瞪着眼睛逼进了一步问。
“当然,首先就应怪你自己没有三思而行。”不知死活的蜈蚣回答说。
鸡公公气得满脸通红了。它伸长了颈,一下子就啄住蜈蚣的脑像,甩了几下,吞到肚子里去了。
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们就常常看见公鸡在院子里啄蜈蚣吃。并且每一天天一亮,鸡公公就想起了它失去的角,总要放开喉咙大叫几声:“龙哥哥,角还我……”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相关阅读):
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
十二生肖的顺序:十二生肖,是由12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所以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在中华文化圈内被广泛使用,不仅仅有诸多描述十二生肖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被用于中药药材和动画片名称。
十二生肖的歇后语大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牛吃卷心菜——各人心中爱、老虎当和尚——人面兽心、兔子不吃窝边草——留情(青)、鲤鱼跳龙门——高升、蛇钻到竹筒里——只好走这条道儿、马嚼子戴在牛嘴上——胡勒、羊钻进了虎嘴里——进得来,出不去、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鸡毛炒韭菜——乱七八糟、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猪脑壳——死不开窃。
十二生肖配对表:
鼠:遇龙、猴、牛大吉,不能与羊、马、兔、鸡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牛:遇鼠、蛇、鸡大吉,不能与龙、马、羊、狗、兔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虎:遇马、狗大吉,不能与蛇、猴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兔:遇羊、狗、龙大吉,不能与鼠、牛、猴、鸡、马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龙:遇鼠、猴、兔大吉,不能与狗、牛、龙、鸡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蛇:遇牛、鸡、马大吉,不能与虎、猴、猪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马:遇蛇、羊、狗大吉,不能与鼠、牛、兔、马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羊:遇兔、马、猪大吉,不能与鼠、牛、狗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猴:遇鼠、龙大吉,不能与虎、蛇、猪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鸡:遇牛、龙、蛇大吉,不能与兔、鸡、狗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狗:遇虎、兔、马大吉,不能与牛、龙、羊、鸡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猪:遇羊、兔大吉,不能与蛇、猪、猴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一):
八女投江的故事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乌斯浑河,它由杨木河、青山河、鲇鱼河这三条河汇集而成,在张广才岭脚下逶迤流淌,最后注入牡丹江。在满语里,“乌斯浑河”的意思是“一条奔腾汹涌的河”。
刁翎镇边有个黑背金矿,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里,日本鬼子把这个金矿挖空了,还从林口掠夺走了木材累计216万立方米。鬼子在林口建了三个飞机常就这样,刁翎周边地区成了抗联和鬼子作战的重要战场,王连财老人将我们带回上个世纪30年代的林海雪原······
王惠民参军
那年农历7月的一天,杜团长带着300来人的队伍回来了。队伍一边吹着号,杜团长亲自打着红旗,走在头里。
抗联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刁翎的鬼子那儿。刁翎的鬼子一出动,来了多少人,带了多少枪,这个情报也立刻送了出来。情报先送到乌斯浑河渡口,摆渡的老乡立刻划个小船过河,把情报给杜吉臣送去,等鬼子来了,整个大船慢慢应付他们。
鬼子刚过河,情报就送到了杜团长的手里。杜团长一挥手:上西山!抗联立即撤出了村子,上了村后的西山。王惠民的父亲是抗联有名的“王皮袄”,他全家立即跟着抗联上了山。
鬼子一进村,抗联就从西山上往下打,当场把鬼子的一个重机枪手打死了,这下鬼子慌了。杜团长带着抗联战士冲下山,想乘机把鬼子的重机枪夺过来。没想到,在草丛里还趴着个鬼子,用三八大盖打穿了杜团长右腿的动脉,杜团长就这么牺牲了。这场战斗,鬼子死了三个,丢了两挺机枪;抗联牺牲了两人。临走前,鬼子把村里四排房子,包括王惠民家的全烧了。从四合村的那仗以后,王惠民就跟着父亲参加了抗联,那年她才12岁。
“八女”的最后一仗
王连财13岁那年,也就是王惠民参军第二年的农历8月,刚割完谷子,抗联就往勃利县马蹄沟桥去了,想在桥上打埋伏截鬼子的车,夺些布匹啥的物资好过冬。没想到,抗联的动静给鬼子发现了,一下子调集了勃利、依兰和刁翎三个地方的鬼子,从三面夹攻抗联队伍。
这仗敌强我弱,打得好惨,天黑时抗联队伍撤了出来。130多名抗联战士,撤到了黑背岭。虽说是10月份,但黑龙江的10月天晚上已经很冷,大概是零度左右。有的抗联战士就点上了篝火取暖。没想到,附近样貌沟村有个叫葛海路的,正好上邻村的相好家去,一上坡,看见了山里的篝火。葛海路原先也是抗联八军的战士,半路上当了逃兵,一看这篝火,明白是抗联在那儿宿营。立即下山,回到样貌沟村向那里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立马报告了上司熊佐大队长。熊佐连夜纠集了1300多名日伪军悄悄包围了抗联的队伍。当晚,鬼子不明白究竟有多少抗联,没敢进攻。
天一放亮,鬼子开始进攻了。起先,鬼子没有发现冷云等8名女战士,因为前一天宿营时,抗联的男战士宿营在乌斯浑河上游,8名女战士宿营在河的下游。鬼子把120多名男抗联围上了,一阵猛打。冷云她们8名女战士要是这时悄悄撤走,鬼子必须发现不了。但她们一心想把战友救出来,在鬼子的身后开了枪。趁鬼子一乱,部分男抗联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但冷云她们却完全暴露了。
冲出包围的男抗联怎样忍心自己的战友落入敌人的虎口,为了救冷云她们返身又杀了回来。无奈敌人火力强大,连续两次反冲锋都被鬼子压住了。120多个男抗联,牺牲了一半,只能退走了。
鬼子黑压压地向冷云她们压过来,本来冷云她们躲在草丛中射击,鬼子还不明白她们是女兵。等冷云她们子弹打完了,鬼子越围越近,一看是女兵,鬼子乐坏了,一边喊着“抓活的”,一边扑了上来。
应对着扑上来的鬼子,冷云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然后,女兵彼此搀扶着,走下了乌斯浑河。
鬼子惊呆了。就在岸边用小钢炮、重机枪一阵狂轰,这八名女战士全部中弹牺牲,最先中弹的,是她们中最年少的王惠民。
那年,王惠民只有13岁。其实,她还是个胆子个性小的女孩子。在抗联部队里,每一天晚上睡觉时,还要别的大姐大嫂抱着她,她才敢入睡。
投江的女英烈,实际上不是死于乌斯浑河,而是鬼子罪恶的枪弹。
两天以后,她们的遗体被冲到了离殉难地2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弹孔,鬼子还下令不让老百姓为她们安葬。
汉奸的下场
汉奸葛海路的下场,过去没有对人说过。1948年,东北解放了。听到解放军到了刁翎镇,葛海路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他和他老婆、大儿子,一家三口自己上吊死了。
林口县里所有和葛海路沾亲带故的人家,都悄悄远走他乡了,没有脸再在这儿呆下去。
过去有人说,冷云教导员的孩子是生在雪地里冻死的,其实不是。冷云的孩子放在刁翎土城子一户农民的家里。解放后,当时的合江省委主席冷仲云得知此事后,专门前去找过冷云的孩子,但一向没有找到,所以至今不明白这“八女投江”的烈士里唯一的后代究竟在哪里。(本报牡丹江8月3日专电)
寻找乌斯浑河
将近70年过去了,当年“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如今还是那么波涛汹涌吗?在人们通常使用的1比600万倍中国分省地图册上,乌斯浑河只是一小截没有标上名字的蓝线。但一个红点清楚地标示着:“八女投江纪念地”。将近70年过去了,乌斯浑河畔的父老乡亲们,还流传着“八女投江”的故事吗?
于是,王龙祥的“文汇号”摩托又从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出发,前往林口县。林口县委宣传部对我们的寻访大为支持,当即派了一名干部为我们带路,从林口县城前往六七十公里外的刁翎镇,经刁翎再去乌斯浑河边的四合村,走进了81岁王连财老人家的小院。
老人家坐在自家西屋的炕沿上、行走在乌斯浑河畔的山野里,这个当年的“小马倌”给我们讲述着60多年前那里发生的一切:“八女投江”的八名女英雄里,有两名是四合村人,年长的叫郭桂琴、年轻的叫王惠民。
在“八女投江”殉难地上方的山坡上,已经盖起了一座“八女投江”纪念馆。青山白云间,一座纪念碑矗立着,上书“八女英雄光照千秋”。
当我们回到四合村时,天降大雨。王连财老人在车里指着途经的锅盔山、关门山告诉我们:这些山上,过去到处都有抗联战士出没。车过徐家屯,老人说:抗联在那里总共打过四仗,两仗是在屯里打的,两仗是在沟里打的。第一仗,抗联队伍里的“炮手”(就是东北农村当时的猎户)枪法准,一下子干掉了30多个鬼子,自己只有一个人受伤。可之后,这个伤兵被鬼子抓住用刺刀捅死了。
我们的心,为英勇不屈的东北人民所震撼。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二):
八女投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联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早过河。10月的北方已经十分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日军集合了一千多人将抗联战士包围。
10月10日拂晓,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状况十分危急,在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以为中了埋伏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状况下,八名女战士应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群众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群雕位于牡丹江畔的江滨公园。高13米,长8.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八女投江”四个大字由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书写。站在这硕大的群雕前,无不使人思维翻滚,心潮澎湃,当年八女视死如归的事迹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1984年那里被国家列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女投江”群雕也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三):
追寻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
这一幕,最初只有130字的记载,见于周保中在1938年11月4日写下的日记:
“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历史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郑XX)、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周保中关于“八女投江”日记的手迹
英雄自有后人铭记。新中国成立之初,“八女投江”就被拍成了电影,广为传颂。而这段真实历史的细节还原,又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查找追寻。
“八女投江”的故事,需要铭记的资料还有很多。
抗联的“真人真事”
直到本世纪初,在“八女投江”壮烈牺牲六十多年后,这八位女英雄的事迹史实仍有很多模糊之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山脉交界处,以“森林之口”得名。那里以前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主战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林口县域与敌人“进行了大小千余次战斗”。“八女投江”的事迹就发生在那里,“八女”中有六个是林口人。
可就是在最熟知“八女投江”的林口,原县政协主席于春芳却感觉到,“八女投江”的故事讲述出来足以感人肺腑,但作为史实,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证完善。
2002年于春芳退休,平时爱好诗歌的他有了充足的时间用于创作。那时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于春芳就准备以林口最著名、自己也最熟悉的“八女投江”为题材,写一本诗集——《八女颂》。
然而,在着手搜集整理八女事迹的时候,于春芳越是走近这八位女英雄越发现,本以为熟悉的她们,竟然有那么多的未知待解。
“八女投江”的事迹,最常用的简略表述是:1938年,抗联八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被敌人包围,毅然投江殉国。也正因为简略,很多不能确定的细节不容易被人注意到。
于春芳说,“八女投江”的基本史实,比如牺牲的经过、八位女英雄的生平事迹等已经很清楚,但是他发现,有很多史实细节,像“八女投江”具体殉难时间以及“八女”生辰这样的关键要素,有的没有确切考证,有的说法不一。
“‘八女投江’牺牲的时间就有六个说法,这个时间都没有确定,简直不可思议。就算不写诗集,作为林口人我也要把这个搞清楚。”
于是,于春芳从创作“八女投江”诗歌转向了史实研究,最初的切入点,就是“八女投江”的具体时间。
于春芳的研究,自然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他首先梳理了此前对“八女投江”的记载和数次考证。
最早的“八女投江”文字记载,就是周保中日记。
周保中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学苏联。“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受党组织委派,赴东北组织武装抗日斗争,是东北抗联的建立人和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称赞他:“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便是在抗联最危急的战斗时期也不曾间断。这些留存下来的日记,成了了解抗联历史重要的一份资料。
周保中日记中对“八女投江”的记载,写于1938年11月4日,是“八女”牺牲后的大约半个月。他的记载也是最为可靠的文字记录。但是,周保中并没有亲眼看到“八女投江”的经过。在林口县,11月江河已经封冻,由此能够决定,“八女投江”牺牲时间六说之一的“11月中旬”并不确切。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等人撰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其中也回忆了“八女投江”,过程相对详细,但时间仅粗略记录为“一九三八年秋天”。
这两位东北抗联领导人的记录,留下了“八女投江”事迹最初的面貌。
八位女战士在绝境中宁死不降、以死殉国的事迹,早已被东北抗联的战友们传颂,而让“八女投江”真正广为人知的,是女作家颜一烟。
1945年,颜一烟由延安鲁艺调到东北文艺工作团做编剧工作,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1948年秋,颜一烟开始创作反映东北抗联的电影剧本,核心故事就是她听人讲述的“八女投江”。
颜一烟首先找到了冯仲云,一说准备写“八女投江”时,冯仲云立刻说:“太值得一写了!”冯仲云不是“八女投江”的直接见证人,他给颜一烟写了介绍信,帮她联系更多的抗联干部战士理解采访。
颜一烟写完剧本初稿时,心里却有些顾虑。由于创作的需要,剧本中的“八女投江”是真实的,但“八女”除了冷云,她所知甚少,只能移花接木地把很多抗联女战士的故事搬到她们身上。
剧本定名《中华女儿》,交给冯仲云审阅,冯仲云十分肯定地说:“你这样写,虽然对八位女英雄来说不是真人真事,但是对整个抗联来说,就是真人真事,因为你表现了当时抗联的真实。”
《中华女儿》上映后大获成功,影片首次塑造了“八女”的银幕形象,实际上是借她们展现中华儿女在应对强敌侵略时的不屈和英勇,感人至深。“八女投江”的故事也随着这部电影传遍中国乃至世界。这部电影获得了1950年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
于春芳说,颜一烟是第一个对“八女投江”进行调研的,但是,她是为了创作搜集素材,把“八女投江”的故事立体丰满起来。真正好处上的史实考证是1962年开始的,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抗联妇女团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革命纪念馆,它的诞生早于新中国一年——1948年10月10日。
1957年,刚刚从吉林大学毕业的温野被分配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在那里一向工作到以副馆长的职务退休,退休后他仍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继续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多年。
温野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第一批大学生。据他回忆,那时东北烈士纪念馆历史研究和陈列宣传工作尚在初期,专业人员很少,超多的东北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史都是空白,许多烈士事迹都很简单,只有几百字的简历。温野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参与了杨靖宇、赵尚志等数百名东北烈士革命事迹的调查研究。
那时纪念馆里关于“八女投江”只有一幅油画作品,附有“八女”之一冷云的极其简单的简历。“八女投江”发生在何时、何地,她们姓甚名谁,都不清楚,讲解员甚至要照着《中华女儿》来讲述具体战斗过程。
“文艺作品能够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允许艺术加工和虚构人物,但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却务必是真实的,必须要真人真事,否则便失去历史价值。”温野说。
1962年,在温野的申请下,“八女投江”史实调研被列入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主要研究课题。
调查开始的时候,温野手头的资料,还没有十多年前颜一烟创作剧本时的素材多。他找到颜一烟,首先想了解的是“八女”都是谁,颜一烟所知也不多,她回忆:“我访问周保中时,他除了告诉我有个胡秀芝打仗很英勇之外,还告诉我这八位女英雄中有两位朝鲜族同志,其中一位姓安。”
周保中当时正在病中,病榻之上的他忍着呼吸困难,为温野尽力讲述了“八女投江”的事迹。更多的资料,则在周保中此前完成的一篇回忆文章中。
这篇题为《东北抗日游击队战争中的英雄妇女》的文章,简要地讲述了“八女投江”的状况,并且第一次写出了八位女战士姓名——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杨贵珍、黄桂芳、王惠民、郭桂琴、小于。
温野的收获还不止于此,周保中的文章让他注意到了“八女”之外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东北抗联女战士。
赵一曼和“投江”的“八女”,是东北抗联中最著名的女性,而默默无闻,甚至没有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女战士更多。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到此刻能够留下姓名的抗联女战士不足百名。而根据周保中的回忆,在他领导的抗联第二路军所辖第五军中女战士最多,曾有一个妇女团的编制,人数最多时有三百多人,编为三个大队。
“八女”即为妇女团成员,冷云是妇女团的一个大队指导员。
周保中在文中写道:妇女同志的坚忍奋发,吃苦耐劳,经得起残酷考验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在那游击战争处于挫折和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的游击战士,除了作战伤亡外,还有饿死的,冻死的……就是铁汉子也有的不堪苦累而死的。然而妇女却没有一个害怕苦累的,更没有逃亡叛变的。
巧的是,温野开始调查“八女投江”史实的同时,回忆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的姐妹》出版了,书的作者正是原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一位小队长徐云卿。温野很快按图索骥,找到了时任长春市制鞋厂副厂长的徐云卿。
据徐云卿回忆,妇女团像作战部队一样,有步兵、骑兵、侦察兵、通讯兵,甚至还有机枪手,但是女性毕竟身体柔弱,她们当中的大部分是在密营的医院、被服厂从事后勤工作。
从1937年冬季开始,日本侵略者陆续增兵于北满和吉东地区,对东北抗联进行“三江大讨伐”。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吉东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二路军所辖的四军、五军等部队组成远征军,从所在的根据地出发,分三路向西南的五常县等地区远征,冲出日伪军的军事包围圈。这也就是东北抗联的“西征”。
1938年7月,由抗联四军、五军与救世军等部队组成的约2000人西征部队,从莲花泡出发,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途。
在四道河子密营,抗联部队会合了五军妇女团等后方人员。那里有妇女团的一个大队,当时共有三十多名女战士。大队指导员就是冷云——妇女团当时的领导人。
徐云卿也是妇女团成员,正在这个大队,和冷云十分熟悉要好。她在书中也写到了“八女投江”,但是整个过程她并没有看到。
徐云卿回忆,西征部队到达此刻的尚志市楼山镇附近时,随身携带的粮食和弹药几乎消耗殆尽。为了得到补给,西征部队决定攻打楼山镇。
楼山镇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暴露了行踪,日军从哈尔滨等地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迫使西征部队再次调整计划,兵分两路。她就是在那里与冷云等人分别的,直到一年后,她才从战友的口中听说了“八女投江”的壮举。
徐云卿给温野带给了不少“八女”的个人状况,另外,她给温野介绍了一个叫金寿山的抗联战士,他给抗联领导当过警卫员,说能讲述很多细节。
温野当即赶到金寿山所在的吉林市。没想到,金寿山对“八女投江”的过程也是听来的,很多状况并不掌握。温野提出的一些询问,他回答不出,干脆说道:“要不你问我爸吧,我爸明白。”
金寿山的爸爸叫金尚杰,是吉林市郊区大屯公社柳树屯大队的一位普通农民。很多乡亲不明白,这位老人以前是位东北抗联战士,更不明白他以前的名字——金世峰。
他就是周保中日记中记载的与“八女”一齐投江牺牲的金世峰。
汹涌的河流
金世峰原是抗联第五军一师参谋。温野找到他的时候,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二十多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是老人不愿触碰却永不磨灭的记忆。正是在那天惨烈的战斗后,金世峰与抗联部队失散。在日伪统治之下,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金世峰的名字,在抗联战友们的记忆中已经和“八女”一齐沉入江水。
金世峰的回忆,带给了“八女投江”的具体牺牲地。确切地说,“八女”投身殉国地并不是江,而是乌斯浑河。
乌斯浑河,源自满语,意为“汹涌的河流”。在“八女投江”殉难地的下游两公里,它汇入牡丹江。“八女投江”的说法,说的是殉难牡丹江,并非错误,只是并不准确。
金世峰回忆说,1938年阴历八月末或九月初的一天夜里,部队走到乌斯浑河西岸徐家屯下边河口处休息,准备过河东岸去找军部。
连日征战,部队减员严重,到达这个宿营地时,这支队伍只有一百多人。跟随部队行动的妇女团成员原本有二十多人,这时仅剩八人。
这支部队的遭遇,也是当时东北抗联的一个缩影。1938年的时候,正是东北抗联最危急困顿的关口。
即便是鼎盛时期的抗联,应对的也几乎时时处处都是绝境。在东北,有日本密集的76万大军和超多伪满军队及汉奸,有严酷的自然环境,抗联要生存,只能在深山老林中不停转战。
他们从几十个人的反日游击队发展到数万人的抗日联军,尔后又在斗争中减员至不足2000人,始终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削弱和牵制了敌人,在战略上用心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斗争。代价,就是不断地牺牲——牺牲于敌人的枪口下,牺牲于寒冷、饥饿、疾病、劳累……
部队选取的宿营地乌斯浑河西岸,那里平时是一处渡河道口,水浅,人车马匹都能涉水过去,是抗联秘密交通线的隘口。如果乌斯浑河一向是这样清浅着,就不会有以后的故事发生了。
1938年的秋天气候很反常,秋雨绵绵不绝。河水暴涨的乌斯浑河,显示了它名字的由来:河面宽达百米,水流汹涌,深不可测。
夜间渡河已无可能,部队决定就地宿营,生火取暖。
夜间生火,对这支正在隐蔽疾行的队伍来说,无疑犯了大忌。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把那几个闪烁的火堆,当作抗联五军一师暴露行踪、招致危险的罪魁祸首。
火却不得不生。
抗联五军一师在乌斯浑河西岸宿营时,已是秋末,东北天已大寒,夜间更是寒气逼人,河边浸泡着的草稞子、灌木丛挂上了冰凌。由于长期攀山越岭和频繁战斗,且给养不足,战士们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再加上连日的阴雨,他们的衣服就没有干过。
生火,是他们露天宿营时挨过寒夜的唯一办法;火光,也把敌人引到了他们的周围。
火光其实并不是日军发现的,而是一个叫葛海禄的抗联叛徒、汉奸。于春芳介绍,这个环节被考证出来是在对“八女投江”的第二次史实调查中。
东北烈士纪念馆的调研课题因文革而搁置,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口县史志办牵头,接过了史实考证的接力棒。这次考证的一大成果,就是找出了葛海禄。上世纪五十年代,葛海禄已经以叛徒、汉奸罪行被公审枪毙。三十年后,他的血债又添了一笔。
葛海禄原是抗联八军某师副官,之后叛变投敌,成为日本的密探。这一天,他在侦查守望哨查看时,发现远处有火光闪动。葛海禄是当地人,熟悉地形,又了解抗联的活动路线和行动特点,他当即猜到抗联战士在此处宿营。
于是,葛海禄立即下山,向驻扎在样貌沟村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又立马报告了上司熊谷大佐。
因在这一带活动的抗联部队较多,熊谷也不敢大意,亲自率领三十来名骑兵,调集包括熊谷兵团、伪军、森林警察共千余人的“讨伐队”,携带迫击炮、机枪等重型武器,趁夜幕悄悄地对露营的抗联部队构成一个半包围圈。由于搞不清抗联队伍的底细,日伪军一时未敢轻举妄动,只等天亮看清状况发起攻击。
拂晓时刻,浑然不知已经被包围的抗联战士们整装待发,准备渡河。金世峰回忆,“洪水把道口封住了,木船也没有,想过江就只有游过去。”
金世峰水性很好,师部决定让他先下河探路。抗联战士们并不是都会游泳,个性是还有八位女战士。师部仍寄望于金世峰找到能够涉水过河的通道。
下水后,金世峰没走多远就在越来越深、越来越急的水流中站立不住了,不得不改成游泳强渡,行进中不断试探着水深。他的双脚却一向够不到河底。
大概游过了一半的河面,枪炮声忽然在金世峰背后的河岸上响起来。
投河
乌斯浑河两岸到处都是柳树丛,当地叫“柳条通”。这种柳树,通常为手指到擀面杖粗细,三四米高,一簇簇密密匝匝的,沿河两岸铺排开去,下面是膝盖高低的茅草。冷云等八位女战士就隐藏在柳条通里。
起先,日军并没有发现冷云等八名女战士,因为前一晚宿营时,抗联的男战士宿营在乌斯浑河下游,冷云等八名女战士宿营在河的上游,相隔着一段距离。师部原先的计划,是等金世峰探出涉水通道后,让八名女战士率先过河,大部队在后方警戒掩护。
日伪军发起进攻之前,八位女战士已经移动到了河岸边的柳条通里。日伪军在抗联宿营地的东南方向埋伏了半夜,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一百多名抗联战士身上。
攻击一开始,日伪军的所有火力都向着抗联宿营地覆盖过来。幸而,这些抗联战士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不期而至的弹雨并没有让他们溃不成军,他们很快组织起反击,边打边撤。
受当地的地形所限,日伪军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包围圈。抗联撤退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向东北渡河,一个是向西进入柞木岗子密林。
渡河本来就期望渺茫,更何况还要在日伪军的疯狂攻击下渡河,那将使部队陷入背水一战的绝地。中国历史上虽然有不少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但抗联部队应对的是十倍于己的敌人,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抗联的战士们交替掩护,向着柞木岗子边打边撤。那里是无数次掩护过抗联战士摆脱追击的深山密林。而这一次,密林带给的保护远远不够。
日伪军依仗着人数、火力的绝对优势,撵着抗联的阻击线,越来越逼近。
万分危急的关头,日伪军的侧后方忽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八位女战士开火了。
当时,敌人并没有发现河边的女战士们,如果她们继续隐蔽不动,就有机会脱离险境,就有活下来的期望。但是,她们见大部队被敌军死死拖住,难以突出重围,毅然从背后向敌人发起猛攻。
仅仅八位女战士,根本不可能对千余人的日伪军构成有效的打击。她们主动开火的目的,只是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吸引敌人的火力,给主力部队换来突围的机会。
结果显而易见,开火就意味着暴露,暴露就意味着牺牲——她们所处的位置已经没有退路,完全在日军的包围之下。
敌人却有些慌了。侧后方忽然响起的枪声,让他们以为自己掉入了抗联的包围圈,抗联的主力这时反倒像是诱饵。日伪军的主要火力立刻转移了方向,向着八位女战士所在的柳条通还击。
趁敌人调整部署、分散兵力的混乱之际,大部队很快摆脱敌人追击,潜入柞木岗子深处。
已突围的大部队发现八名女战友还据守在河边,处境异常险恶,立即回到接应,但敌人已抢占了制高点,并用轻重火力死死控制住山口,负伤的战士越来越多。
八名女战士目睹这一切,向青山密林齐声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然而,抗联战士们仍发起了第二次反冲锋,又没有成功。在敌人的强大火力之下,救援已是徒劳,继续纠缠下去反而会让大部队失去最后的撤退机会,他们只好忍痛向密林深处撤退。
日伪军所有火力都向冷云等人集中过来,周围的柳条和枯草被密集的炮火点燃了,弥漫的烟雾包围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
经过一番战斗,女战士们有人负伤,有人打光了子弹,火力越来越弱。日伪军越围越近,摸到近前才看清,让他们胆战心惊以为袭击自己背后的抗联主力,竟然只是几个女兵。
气急败坏的敌人发起冲锋,高喊着要“抓活的”。一颗手榴弹从草丛里扔了出来,忽然炸响,敌人慌乱地趴倒在地。
那是八位女战士最后的武器。趁着手榴弹爆炸的间隙,她们背负起受伤的战友,挽臂踏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
踏入乌斯浑河是为了渡河求生吗?八位女战士全部牺牲,再没有机会亲口说出她们此举的原因。这个原因真的不需要她们来说。
八位女战士都不会游泳,踏入乌斯浑河的目的不是求生,恰恰相反,是求死。
敌人就在身后,她们一向奋战到最后一刻。她们不愿被俘受辱,更不会投降,她们选取了有尊严的死亡——投河。这份尊严,属于八位年轻的女战士,属于饱受欺凌蹂躏却从未屈服的中华民族!
敌人并没有放过她们,炮弹、子弹向着乌斯浑河倾泻着。八位女战士在奔腾的河水中,在炮弹掀起的浪花里,时隐时现,最后消逝在汹涌不息的乌斯浑河中……
两天以后,突围的抗联战士在距离八女殉难地两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五具遗体,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
战友们将她们的遗体就地掩埋。此后的几十年中,乌斯浑河以前改道,牡丹江几次大水,烈士遗体的掩埋地再也无从查找。
金世峰已经游到了对岸,只有一个人又手无寸铁,只能趴在草丛里,心焦如焚却无可奈何地远远看着对岸的战斗,看着乌斯浑河水吞没了八位女战士。此战之后,金世峰与抗联失散,成为一位活着的烈士。
她们都是谁
“八女投江”的壮烈场面,定格在金世峰的记忆里。24年后,温野辗转找到他,老人情绪激动地叙述出了这个画面,忆起眼睁睁看着她们投河自己却无力相救,老人几近哽咽。
金世峰讲述的经过,时间、部队和地点都与周保中、徐云卿所说基本一致。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作为直接见证人,带给了最详细的历史细节。“八女投江”的基本史实至此已经调研清楚。但是,金世峰在抗联时和妇女团接触不多,他只认识冷云,另外七人连名字都不明白。
“八女”都是谁?温野的考证又回到了起点。
周保中的回忆文章里记载最详细: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杨贵珍、黄桂芳、王惠民、郭桂琴、小于。
徐云卿的回忆里,八个人中只能想起七个,而且多是口头称呼:胡班长、冷云、杨贵珍、小黄、小王、小郭、安大姐等八个女同志。
于春芳说,抗联的斗争环境异常艰难,人员档案根本没有条件建立,有太多的人牺牲了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当年加入抗联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很多人都用了化名。还有些人个性是女战士,加入抗联时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在“八女投江”二十多年后,周保中和徐云卿还能记住这些名字已经很不容易了。
比对这两份记忆,虽不完全一致,但重合度很高,这些名字后应对应的人就应是一致的。温野又对照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史料,也只确认了冷云、杨贵珍、胡秀芝(胡班长)三个名字。至于她们的生平,除了冷云之外,另外七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温野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同事陈雨静、迟凤山三人组成调查小组,开始深入当年抗联五军活动的林口县实地考察。思考到沿途都是深山老林,难免碰到虎狼等野兽,除了照相机和记录本等,调查小组还携带了枪支弹药。
调查行程千余里,饶是衣食准备充分,他们还是遭遇了饥饿劳顿,也经历了江边宿营。温野说:“当在江边沙滩上点起篝火取暖时,上半夜还好过,下半夜是又困又冷,正如李兆麟将军写的《露营之歌》中的名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时我才真体会到当年东北抗联的露营艰苦生活。”
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在这次实地考察中,他们找到了杨贵珍烈士的父亲杨景春、原五军教导团的战士刘广有、原五军妇女团女战士张淑兰、冷云的哥哥郑殿臣、战友董若坤……透过这些人的讲述和回忆,“八女”的身世逐渐拼凑还原,她们的名字最后得以被今人所知。
这八位英勇的女战士分别是,抗联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于春芳介绍,他在进行第三次“八女投江”史实调查时发现,这份名单中的人名还有争议,但是主要是争论具体字的写法,并不影响这八个人的确认。此刻的这份名单是在温野考证结果的基础上,史学界认可通用的,是最确证的“八女”名字。
至于她们的身世,时至今日仍没有完全调研清楚。比如周保中记录的“小于”,起初只明白她是朝鲜族,但是朝鲜族的人没有“于”这个姓。之后在调研中,有人回忆起这个人其实叫李凤善,而关于她的生平,仅仅是“1918年生于林口县龙爪镇,身高一米六左右,体格健壮,长得漂亮”这一句话而已。
冷云是“八女”中生平资料最详实的一个,“冷云”这个名字却并非真名。
她原名郑香芝,191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毕业于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时,她给自己改名郑致民——表示致力于造福人民的决心。1934年,任小学教员的郑致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
1937年夏,为摆脱死心塌地当伪警察的丈夫,郑致民逃离家庭,和进步青年教师吉乃臣一齐加入抗联。
在抗联第五军,郑致民和吉乃臣受到了周保中热情的欢迎:“总算来文化人了,这一天我可等好久了。”此后,郑致民改名冷云,任文化教员,吉乃臣则改名为周维仁,在五军秘书处工作。志同道合的两人在抗日战场结为夫妻,并肩作战。
1938年初夏,冷云生下一个女儿,丈夫却在战斗中牺牲。两个月后,抗联第五军开始西征,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冷云,又不得不忍痛别子。她把襁褓中的女儿托付给当地老乡抚养,随军西征。“八女投江”就发生在西征路上,冷云牺牲,她的女儿也再没有音信。
杨贵珍,出身凄苦,17岁时刚刚出嫁,丈夫暴病而亡。婆家待他刻薄,并准备将她卖到远乡。恰逢抗联的队伍在那一带活动,妇女团班长徐云卿就动员她加入了抗联。杨贵珍聪明勇敢,很快成了战斗骨干,当上班长。二十多年后,温野找到了杨贵珍的父亲杨景春,他才明白自己的女儿加入了抗联,是“八女投江”英雄之一。老人说,她死得值,有骨气!
胡秀芝,妇女团班长,作战勇敢不输男儿,曾带着两名战士潜行到敌哨所跟前,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军据点。
黄桂清,林口县刁翎镇河心屯人。那里是抗联五军根据地,她家是抗联堡垒户,全家参加抗日斗争。日伪军围剿抗联时,烧光了整个村子。
安顺福,抗联战友称她为“安大姐”,可能是因为她是被服厂厂长,像大姐一样为抗联战士们缝衣补被,其实牺牲时才23岁。
王惠民,都叫她“小王”。她的确很小,牺牲时才13岁。徐云卿在《英雄的姐妹》一书中回忆,“小王”睡觉时总要抱着她的胳膊。有时徐云卿很晚才回宿营地,“小王”就瞪着大眼睛睡不着——分明是个还不能独立的孩子,在抗联却已经是战士了。
郭桂琴,乳名菊花,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36年加入抗联,长相俊秀,天真活泼。郭桂琴牺牲前,刚刚和抗联五军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订婚不久。冯文礼所在的部队在西征路上被打散,流落民间。直到六十多年后,他才获悉未婚妻牺牲的消息。
烈女标芳
2008年10月20日,“八女投江”七十周年纪念日,乌斯浑河畔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大会。
这个纪念日具体日期的确定,来自于春芳发起的第三次“八女投江”史实考证。
于春芳并非文博专业,“开始时连怎样在博物馆查资料都不会”,纯粹个人行为的史实调研毫无头绪,进展缓慢。一次,到牡丹江烈士纪念馆查找资料时,正赶上纪念馆在准备“八女投江”布展。纪念馆听说于春芳在自发考证“八女投江”,当即派出专家与他合作。新的考证成果开始逐渐浮现。
为了确认“八女投江”的具体日期,于春芳和纪念馆的研究员们一齐汇总了现有的考证资料,遍访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与抗联史知情人,查询有关历史史实。他们还找到了周保中日记的手稿,以求最原始的记载。有时只为验证周保中日记中的“三日前”,他们就要按照日记中提到的地点,徒步走上一次乃至几次,以推断某次战斗发生的时间。
最终,在“八女投江”具体日期的六种说法中,于春芳等人综合考证出,1938年10月20日最为确切。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八女投江”的纪念活动此后都选取在10月20日举行。
在2008年的“八女投江”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于春芳请来了一位特殊的纪念者,“八女”之一郭桂琴的未婚夫——冯文礼。那年冯文礼已经87岁,站在乌斯浑河岸边,凝望远去的河水,满眼含泪,低声嗫嚅:“70年了,70年了……”
70年前,冯文礼与抗联部队失散,也与未婚妻郭桂琴断了联系。他不明白郭桂琴牺牲,更不明白她就是“八女”之一。他曾苦寻郭桂琴多年,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2003年,在一次抗联老战士的联谊活动上,冯文礼见到了周保中当年的警卫员,这才获悉郭桂琴在“八女投江”之列。
当年的抗联老战友在世的不多,明白冯文礼和郭桂琴关系的人就更少了。徐云卿是当年撮合这两个年轻人的“媒人”,早已去世。直到2007年,于春芳见到徐云卿的女儿,才听说冯文礼还在世。
几经辗转,于春芳最后找到了冯文礼,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见证人。
冯文礼在抗联时是第五军教导团分队长和文化教员,亲身经历了第五军的众多历史事件,而且他文化水平较高,记忆力十分好,能够准确详细地描述历史。更关键的是,由于和郭桂琴的关系,他和妇女团的很多人十分熟识,是在世的抗联老战士中唯一见过所有“八女”的人。
冯文礼首先解开了于春芳苦求无果的一个谜团:郭桂琴牺牲时的岁数。
“八女”之中,冷云、王惠民、杨贵珍和安顺福的生卒年很清楚,而郭桂琴、胡秀芝、黄桂清和李凤善的生平资料很少,没有准确的生年记录。
按照冯文礼的叙述:“我是1921年出生,郭桂琴比我小一岁。”也就是说,郭桂琴出生于1922年,牺牲时年仅16岁。再结合其他人的回忆、记载中的点滴联系,胡秀芝、黄桂清和李凤善同龄,比郭桂琴大4岁。她们都生于1918年,牺牲时刚刚20岁。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唏嘘的答案。
“八女投江”牺牲时,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23岁,最小的王惠民13岁,八个人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青春正好,生如夏花,却在战火中凋零,湮没于乌斯浑河滔滔水波。
她们的生命在“八女投江”的悲壮中灿烂定格,她们年轻美丽的面容却在历史中消磨。“八女”之中,除了冷云留下了几张照片,另外七人的肖像都只能用绘画描摹。
于春芳在调研中收集到两套“八女”肖像,差别极大。哪一套更接近她们的真容?冯文礼看后,却说:“哪个都不像,就郭桂琴的眼睛有一点像。”
于春芳决定给冷云之外的“七女”重画肖像。见过“八女”的冯文礼记得她们的容貌,却无法用语言描绘出七个人相貌上的差别。
受到刘胡兰家乡为其塑像方法的启发,于春芳和抗联史研究学者赵海龙等人找了几百张黑白老照片,由冯文礼在放大镜下辨认最接近“七女”的脸型、五官。最后的肖像,则请来了牡丹江市公安局的画像专家。
冯文礼的记忆是否准确?肖像是否接近真人?于春芳把没有标明身份的肖像拿给杨贵珍的弟弟杨玉林辨认,他一下子从中找出了杨贵珍。七十多年后重新看到姐姐的容貌,让他不禁泪流满面:“我姐姐牺牲时才18岁啊。”
如周保中所言,“八女投江”从不曾被后人遗忘,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早有烈女标芳。八女投江烈士纪念碑就矗立在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这片蓊郁的山林曾目睹了八位年轻的女战士怎样慨然赴死,而且将在以后的岁月中永远地陪伴她们。
乌斯浑河依然汹涌,滚滚逝去,亦如七十多年前的那个朝阳初升的早晨,八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手挽手迈进水波……
13岁、16岁、18岁、20岁、23岁,是“八女”牺牲时的年龄,她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这个夏花般灿烂的年龄,标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