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的故事

  囊萤映雪的故事描述(一):

  囊萤映雪的故事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十分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先,那是大雪映出来的,能够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之后,他当了一个大官。

  囊萤映雪的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故事源自晋代的车胤与孙康。

  囊萤映雪的故事描述(二):

  囊萤映雪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2015-03-27修改:1101手机版

  【成语】囊萤映雪

  【成语典故】“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成语故事】“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带给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剩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齐,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样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之后最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状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十分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先,那是大雪映出来的,能够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囊萤映雪的故事描述(三):

  囊萤映雪

  作者:

  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比喻人勤学好问

  原先源: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后以“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典故

  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重点句型:清介,交游不杂:他(孙康)十分清廉,从不交接杂乱的朋友。

  成语故事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先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能够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之后,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带给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剩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齐,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样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之后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故事(一):

  韦编三绝的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必须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务必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资料。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之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故事(二):

  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中文名韦编三绝外文名Studydiligently来源《史记·孔子世家》词性褒义词用法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结构主谓式近义词三绝韦编,牛角挂书,悬梁刺股

  成语来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

  成语:韦编三绝

  成语:韦编三绝

  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透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透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资料,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评说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能够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能够不犯大错误了。

  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韦编三绝

  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久争论的问题。许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一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样会不学《易》、不谈《易》呢《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葘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葘人主父偃。《汉书》把《史记》省略掉的中间四世补齐,他们分别是:东鲁桥庇子庸、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传统说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书,不可能写"子曰"。能够作这样的推测,开始,孔子口讲,经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传《易》者写于竹帛,才真正成书。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传》,称孔子所传,也是能够理解的。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是不妥当的;相反,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也未必妥当。

  成语示例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盼创新人才的超多涌现。

  ◎孔子读书勤奋以至韦编三绝的故事激励无数读书人用功学习。

  ◎如果学生读书都能有韦编三绝的精神,书本资料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了。

  成语事迹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经》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韦编三绝

  释义

  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此外,“韦编三绝”也可指穿联甲骨的牛皮断了多次。本义不必须是穿联竹简。

  典故溯源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注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成语故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貌。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个性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之后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理解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期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但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学习精神十分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之后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用心的作用。


百鸟朝凤的故事

  百鸟朝凤的故事(一):

  百鸟朝凤的故事

  百鸟朝凤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鸟群中有一只小鸟,它的体格比一般的鸟要大一点,羽毛很少,灰暗没有光泽。因为它并不耀眼夺目,很多的小鸟都不愿理睬它,在众多的小鸟中,显得很普通,这只鸟叫做凤凰。

  那时候的凤凰还不是鸟中之王,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鸟。

  在神话故事中,凤凰一向十分勤劳,它并不像其他小鸟一样贪玩,反而是每一天都从早忙到晚,吃饱后,还要继续收集果实,将大家不要的果实一颗颗捡起来,藏在洞中,一向不辞辛苦地忙碌着。

  其他的小鸟一齐玩耍嬉戏,都理解不了凤凰的行为,飞过来问凤凰,森林里那么多果实,还不够自己吃的吗,自己为什么还要储存那么多呢鸟儿们嘲笑着凤凰的贪得无厌,之后摇摇头纷纷离开了。

  适逢很久没有下雨,森林里大旱,鸟儿们四处寻找食物,但是果实早就干瘪了,根本找寻不到吃的东西,鸟儿们饿得头昏眼花,眼看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候,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来辛苦储存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度难关。

  就这样,在凤凰的帮忙下,鸟儿们得救了。

  旱灾过后,森林里又恢复了生机,而鸟儿们自然也不能忘了凤凰的救命之恩。为了感谢凤凰,鸟儿们都将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一件光彩夺目的百鸟衣送给凤凰,并推举它为百鸟之王。

  从此,每到这一天,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祝贺,就构成了之后百鸟朝凤的场景,这便是百鸟朝凤故事的由来。

  百鸟朝凤的故事(二):

  百鸟朝凤的故事道理

  凤凰从一只不起眼的小鸟变成鸟王,凤凰羽毛长得也不是很好看,但是凤凰很勤劳,每一天很忙碌地贮藏食物。在森林大干旱的时候帮忙大家渡过难关,从此凤凰便有了世上最漂亮的衣服,每逢凤凰生日的时候百鸟都要来朝拜凤凰,百鸟朝凤由此而来。百鸟朝凤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像凤凰一样尊贵,前提是小朋友们要努力不可偷懒哦。

  百鸟朝凤的相关故事

  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风、火、土五星之精,

  百鸟朝凤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仙乐飘飘,香风习习。又见瑞气千条,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见到如此奇异现象,忙召来辅佐他的木神句芒问个究竟。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两只最大的鸟,就是凤凰呀!”——《尚书中候》曰:黄帝时,天气休通,五行期化。凤皇巢阿阁,欢於树。[2]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明白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得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的故事(三):

  百鸟朝凤成语典故

  【来源】: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唐书》曰:武德九年,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又曰:太宗时,莒州凤皇二见,群鸟随之。其声若八音之奏。

  百鸟朝凤解义

  (中华成语)朝:朝见;凤:凤凰,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百鸟朝凤的故事(四):

  百鸟朝凤的传说

  远古时代,朔方有两只大鸟,它们神通广大,活力十分。但这两只鸟有着很大的不同:一只头像鸡,颔像燕,颈像蛇,胸象鸿,尾像鱼,是五德之鸟叫凤凰,是慈悲善良的象征,受到百鸟们的崇拜。另一只是木精所变,其形状如鹤,有红色的纹和白喙,一足,不食五谷,是贪虐之鸟叫毕方,是邪恶的代表,百鸟们见其尤恐躲避不及。

  在大家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时候,凤凰见到天下太平,百鸟们乐不思忧,就劝大家要有时思无时,要储备些粮食和果实备用。百鸟们认为凤凰无事找事,都不以为意。凤凰无奈,只得自己有意识的进行采集,收藏起各种粮食和果实以备不时之需。而毕方为了能够到达在鸟界称王称霸,代替凤凰地位的目的,就想用自己的法力夺得鸟王的地位,就飞到天上驱散积雨云,使得天下大旱三年。由于毕方施法,连年大旱,百鸟们无食可觅,到了濒临死亡的境地。凤凰这时候就把多年储藏的粮食和果实拿了出来,使得百鸟们渡过了最艰难日子。凤凰使得毕方用制造干旱来征服百鸟的阴谋落空了。百鸟们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尊它为王,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果实丰收的时候朝拜凤凰。

  有一年百鸟朝拜时,凤凰站在山头,它那五彩斑斓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是披上了一层金子,与大自然秋天山林灿烂的景象交织成一幅天然绝妙、和谐美丽的画卷。凤凰一会儿引颈高歌,一会儿翩翩起舞,引起百鸟们的赞扬。毕方站在悬崖上,瞧着百鸟们欢聚的场面,心中生出恶意,于是抖动翅膀施法。正在凤凰与百鸟欢歌畅舞时,阳光明媚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寒风漫卷,飘飘鹅毛大雪覆盖了大地,温暖的夏季瞬间变成了寒冬。毕方就此威胁百鸟要承认它是百鸟之王,否则就狂风不止,大雪不停。百鸟们虽都被冻得浑身发抖,挤在一团,但谁也不向毕方低头。毕方的法术太厉害了,如不立即让百鸟摆脱这寒冷的境界,百鸟们就会冻死在山上。凤凰本是慈善之鸟,不愿与毕方为鸟王之位去争高低,在这万般危急的状况下,它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将它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一根根的拔下来分发给众鸟,让众鸟用来抵御严寒,同时催促众鸟们尽快逃离此地。当百鸟们都离开后,寒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凤凰因刚刚在救助众鸟时弄的筋疲力尽,身上的羽毛也已所剩无几,最后因为不能飞翔,又无力抵御风雪的侵袭,就这样被活活地冻死在山顶。

  从此,百鸟为了缅怀凤凰的无私义举,就在每年八月十五齐聚凤凰岭,一齐发出悲鸣,它们悲鸣不息,以哀悼它们的领袖,“众鸟千百,为群集会,鸣呼啁哳”,直在十六、七天后百鸟方才逐渐散去。民间一向流传着凤凰的故事,凤凰表现出来舍己救众的崇高品德永远被人传颂,把毕方当做灾难的象征,永远遭到人们的唾弃。毕方没有成为百鸟之王,最后被黄帝降服,成了神仙的坐骑,再也不能够危害大家,只能驮着神仙飞来飞去。人们尊凤凰为百鸟之王,并把此山命名为凤凰山,以纪念凤凰的美德。这就是百鸟朝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