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4:55:16
问题: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答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相关阅读一】
一、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分别是指书法当中需要用到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里面的笔主要是指古时候用的毛笔,里面的墨跟现代的墨水有着一些区别。纸在古代的纸种类材质很多,能够是竹制的,也能够是木头做的,甚至能够是石头做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是一个具有承载千年历史、跨越春秋万代的特殊珍品。“笔墨纸砚”砚为本,文房四宝的砚台是最为珍贵的,也是现代的人们最为珍藏的。它是一种珍藏价值很高的一种书法用具,这种书法用具的种类也很多,材质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各朝代的不一样造型、不一样材质、不一样风格、不一样工艺的砚作奠基石,笔、墨、纸将无法延承源远流长的辉煌。
“文房四宝”是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是“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的作者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作者为苏易简者。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考洪迈《歙砚说跋》,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当由是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之后病其不雅,又改题耳。”
《四库》提到的洪迈(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于苏易简,二者与“文房四宝”一辞似乎都有关系。其中《四库》在为洪迈题跋《歙砚说》等书目的提要中,更详细地谈到了上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的人,是洪迈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换言之,《四库》是说苏易简原著《文房四谱》本无他名,是因为洪适以前把它揭示于徽州的四宝堂,才有人用“四宝”这种俗称称它为《文房四宝谱》的。因此,同为一个时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书目》时,这才把俗称的《文房四宝谱》等收录了进来,也未可知。
然而问题到那里并没有解决,因为实际上,在比洪适早出生一百多年的苏易简生活的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在普遍使用“文房四宝”一辞了。如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早就写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的诗句。
由此可见,“文房四宝”一辞的来源,尽管与苏易简著作名称没有直接关系,《四库》所记得名于洪适的说法也经不起年代差的考实,但至少在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广泛使用了这一词汇,当无问题。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陆游(1125—1210年),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但是不知为什么,被陆游入题入诗、称之颂之的“文房四士”一辞,却没有像“文房四宝”那样流行并流传下来。这大概与后者出现和使用的年代较早,更传神地表达了纸、墨、笔、砚在书房中的地位,已被社会广泛理解的缘故有关。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笔、墨、纸、砚在宋代已成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有考古学上发现也可作证。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的南宋许峻墓中,就发现了整套“文房四宝”用品被随葬的现象。再如河北张家口辽代张文藻家族壁画墓的壁画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见最早将笔、墨、纸、砚同绘于一处的“文房四宝”图画。其中7号墓“童嬉图”壁画中(如图),有四童子藏于后面嬉戏的柜子,发掘者认为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认为,应当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纸张、画轴、书札等。这幅画的墓主人张文藻卒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与苏易简、梅尧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为相近。这些无不说明,如果笔、墨、纸、砚不是经历时代的积淀,逐步构成了广泛的社会实用基础,那么“文房四宝”一辞是不会在宋代终成专门用语的。
说起来,“文房四宝”中的“四宝”谱系还有据可考但作为书写、读书等专用处所的“文房”的起源,却实难考实得多。像唐代杜牧《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中所言“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已是我们迄今能看到的比较早的“文房”用辞了。因此说“文房”一辞于唐代就已出现,或者还可能更早一些到南北朝时期,当不至于引起太大异议。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但问题是我们那里提到的文房,其实多属于概念或属性范畴,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文献著录、考古发现以及研究成果,能告知我们唐代的文房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形态。
将有关文房四宝的起源研究,延伸到与其关的书画空间场景中,是在变笔、墨、纸、砚的静态讨论为书画者行为的空间动态考察。因为文物的研究方法乃至文物观,正在发生从单体到整体再到群体的转变,了解和复原古代书画用具与文房乃至与文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书法用具发展的史脉。
二、文房四宝有哪些
文房四宝有哪些,顾名思义就是文房里的四宝当然也就有笔、墨、纸、砚。下面我们就逐个细细说来。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1、文房四宝——笔
古代万方四宝的笔专指毛笔,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决定,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能够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向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此刻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十分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状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十分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超多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但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貌。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善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适宜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我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蒙恬大受启发,立刻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十分“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十分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先,山石坑里的水内含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2、文房四宝——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最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之后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3、文房四宝——纸
我们都明白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以前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这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之后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能够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此刻认为最好的书写纸是宣纸,宣纸产于中国安徽宣州市,因此称为宣纸。那里山清水秀,溪水潺潺,为手工制造宣纸带给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皮、草料、调料、溪水等等。那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手工技艺制作宣纸,以为生计。从古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历代王朝都把安徽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安徽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到达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4、文房四宝——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能够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究是: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一样,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构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以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
砚需常洗,不得与沾染,每发墨务必砚净水新。墨锭则愈古旧愈好,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储旧,而务必加新。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价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奥秘世界独家观点:文房四宝今何在,优雅的文房四宝如今在制作技艺上、在使用的情趣上、在文化意蕴上日渐粗疏,失去了原有的优雅。以前它们是很多文人墨客的必备工具,如今它们却成了很多闲暇之人收藏的玩具,这究竟是文化传承的疏漏还是礼貌创新的形式亦或是其他我们还不能领悟的痛楚。
【相关阅读二】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做《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其实,在不一样的历史阶段,“文房四宝”的含义有所不一样。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歙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话说宣纸
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从西汉的墓中就以前发现有纸的存在。西汉的纸,是把纤维都混合在一齐,再制成厚纸,蔡伦大概是改善西汉的造纸术,将厚纸改良成较薄的纸。
纸的别称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好畴侯、剡溪遗老、不二冤家、文庙、云肪等。汉代造纸原料主要是嘛和楮,之后发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时,竹纸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安徽泾县以产"宣纸"著称,纸张名目繁多,质地精良,尤以"薛涛笺"名满天下。宣纸为书法用纸,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张旭等擅用宣纸。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明清以后,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当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后的产品。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这种彩色以笺纸传到乾隆时,乾隆十分喜爱,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产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纹的纸笺。所绘资料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此刻这种乾隆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我国的造纸业颇为发达,而且还将纸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新星映亮了纸苑。所谓的冷金笺、泥金笺、洒金笺等纸,一向在清朝享有"纸王"之美誉。故此刻的珍贵史料和名家书画真迹,大多用此类好纸。书杯--诗笺,是清朝的另一类名贵纸。此种纸张应用在写诗稿或书信上,以水印技法木版印刷而成。通常是请当时的著名画家绘图,再予以彩色印刷。另外有的诗笺上面印有商周的青铜器,或以双钩法将铭文、古碑上的字句描绘出来。上述诗笺,此刻已难寻觅,只有少许清末或国民的清笺留存了下来,但其售价特贵。
清末"露皇宣"为宣纸之王,人们称之为"国宝"。该宣纸属特大净皮宣纸类,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文藤精细、拉力强、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蚀、吸墨适中、墨韵清晰等优点,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的赞美。
浅说中国古砚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颜色、绘制图案。至西汉时,制砚有了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汉至魏晋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风格浑朴,造型生动。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圆形、方形等。魏晋时,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砚堂无釉,以利研磨,其形多为圆莆蹄足。
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艺的发展,墨质渐优,可不用研石,对砚的要求相应提高。唐时砚质、砚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盛行龟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砚。名砚石相继出现,如广东的端砚、山东的红丝砚、甘肃的洮砚等。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发墨,并具有各种研美的纹理,如端砚有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珍爱端石。当时石砚的只要式样是"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陶砚渐为石砚所代替,但澄泥砚仍有发展。宋砚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元砚雕刻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到明清时代,我国的制砚工艺更趋精湛,名砚佳品不断涌现。明砚讲究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因材制砚,形式多样,有莲叶、人面、新月、古钱、瓢、钱等等,造型、雕饰古朴典雅。清砚讲究精雕细刻,出现了许多石砚之作。当时,还十分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砚已由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珍藏了。
话说毛笔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善,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能够从笔毫的形制,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色彩艳丽、资料丰富的笔管上。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善提高的。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古代还有一种品名,把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完美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到达了鉴赏的条件。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
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加之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是毛笔鉴赏的稀物。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用料及装饰为上,其价值就高。
鉴别古笔,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认识,把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代制笔名家的特点,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或是宫廷的御制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其次,再看笔毫损坏状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名人的时代划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丰富的文学水平,才能识别出名人的诗词赋文,才好鉴别一个文物的时代,从而体现文物的价值。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均有作伪假品出现,只要我们丰富自我的知识,多见多识,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我的认识鉴别潜力。
浅谈中国古墨
墨,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代或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矿物颜料在甲骨文上书写文字。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东汉时发明了墨模,使墨的样式趋于规整。三国时魏国的墨十分精致,被誉为"仲将法墨"、"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唐代,我国的制墨业空前兴盛。当时制墨的技法、造型、题识、墨模雕刻都颇讲究,著名墨工不断出现,如祖敏、奚超、奚超?(超之子)等。奚氏父子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墨的质量;他们制的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汉唐多为松烟墨,宋时发明了油烟墨。著名墨工张遇、梁杲、叶茂实等制的墨"清墨不凝滞"。元代墨模雕刻风格浑朴雄健。
明代,我国制墨业更加发达,代表人物有罗小华、汪中山、程君房、方于鲁等,他们争奇斗胜、名墨纷呈。这时期油烟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罗小光发扬光大桐油烟墨法,色黑有光,藏之越久越黑。汪中山创造了集锦墨,艺术性极强。方于鲁善用名贵药料配和油烟制墨,清雅芬芳,久不变质。程君房创造"漆烟"制墨法,所制的墨更为精美,色泽夺目,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添笔不胶,入纸不晕"之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部门在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多件古墨珍品,今国际文物界和收藏界震惊。如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的"中书墨",墨呈牛舌形,长24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一面阳文篆书"中书省"三字,一面隐起一龙,在奔腾中做回首戏珠状;虽埋于地下700余年,仍色泽沉穆,绮丽可爱;字体和饰纹十分清晰,洵称绝品。传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程君房"归马放牛图墨"等。
经过数千的持续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的使用和品赏,墨已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富有博大文化内涵的文品。
当今,名墨的收藏更是成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投资行为,一些名墨以其特有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受到国内乃至国际收藏者的青睐。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博物馆和社会名流竞相收藏的珍宝。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资料。
3、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2、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主要思想倾向是官逼民反。历代正统文人都把农民起义看作是“犯上作乱”,而罗贯中却深刻揭露出农民起义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压迫。小说的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小说歌颂了一系列英雄。本文节选的,《智取生辰纲》描述的主要人物杨志也是“一百单八将”之一,节选课文中他还没有“造反”。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不详,以下仅供参考:苏州人,声于元末,名初为避祸迁于江苏兴化县。
二、学生读书:要求能复述基本故事情节。思考问题:吴用等人是如何智取的?
三、学生读完书,复述故事情节。之后,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智取生辰纲是吴用的计策。他就像玩魔术一样,眼见得一桶酒,人家吃没事,杨志一行人吃,却倒下了。作者把谜底放在最后揭晓,最后才说出人名。说明计策,上文则隐去人名,就显得扑朔迷离,神奇莫测。晁盖等七人主动亮出客商的伪装,解除了杨志的戒备心理。在歌声中,白日鼠挑酒上场,引众军汉买酒。其实两桶都是好酒,料杨志必然阻止。晁盖一伙过来先喝一桶。借舀酒做手脚,前一瓢掩饰,后一瓢下药,白日鼠追这个,夺那个,写不露丝毫破绽。这一伙痛饮解渴,安然无恙,引得众军汉心痒难耐。晁盖一伙的做法,完全麻痹了杨志一伙的警惕心理,最后诱其入了圈套。搞笑的是白日鼠故意来个正题反作,一个劲不卖,说:“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了。”论事实,这倒是真话,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
四、小说中环境描述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写法也多变:有透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有透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透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透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
描述特点: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
五、布置作业:
划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资料:农民起义
局限: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自然环境:天气炎热
作用:铺垫和推动情节发展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一个不体察下情的领导,是不受欢迎的领导,杨志正是这样一个人,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划的语句,讨论、归纳杨志的思想性格。
二、学生讨论、交流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杨志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
三、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智取生辰纲,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先写杨志押送生辰纲,归结到一点,是要写明白杨志十分留意谨慎为什么最后准许众军汉喝了那桶酒,也就是说杨志怎样会掉进吴用设置的圈套。作者一路写来,一面写杨志的精明,一面写他的蛮横,最后左右不了局面,最终进入了“智多星”吴用设计的圈套。
四、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述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五、布置作业
1、达标作业
【教学反思】大凡简单读过《水浒传》的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比较容易,也有自己或多或少的评价,但是要简单赏析其艺术之美却表达不清楚。对于名著的阅读,要不厌其烦,每读一遍总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智取生辰纲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水浒传》。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3.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本文是选自《水浒》71回本。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已经看过原著的影视作品了。那么有哪位同学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三、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齐?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四、分析文中之“智”
1.晁、吴之“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①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
(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能够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②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能够诱敌休息又能够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状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从中能够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能够说是智用地利。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此刻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第二课时
2.杨志之“智”
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1)他为什么不多带兵?(为了掩人耳目,这叫“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这说明他留意谨慎,这叫“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3)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这叫“智选路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歹人也不愿走。)
(4)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能够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甚是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⑤喝酒时慎之又慎,留意翼翼。
这说明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板书设计:
杨志之“智”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辰──谨慎智选路径──多智
3.综合比较:
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此刻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能够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杨志失败的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杨志失败的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智取生辰纲教案(三):
1、了解《水浒传》的主要资料。
2、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3、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4、环境描述对情节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2、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好汉歌》。同学们,刚才大家听了一首歌,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是哪部电视剧的歌曲?《水浒传》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哪部小说改编的?《水浒传》中一共有多少好汉?你都明白哪些好汉?这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水浒的世界,去看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著有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2、简介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有一个好汉,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块青记,腮边微露些赤须,他就是青面兽——杨志,他是宋代杨家将的后代。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待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
2、你能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资料更加完整吗?
“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3、学生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要点: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4、透过上面的复述,我们能够明白,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第1~6自然段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第7~12自然段是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中第12自然段是补叙。
5、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6、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7、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学习人物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环境描述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划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述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划的语句,讨论、归纳杨志的思想性格,分析一下他失败的原因。
二、授新
1、学生讨论、交流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杨志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
2、写杨志处处留意,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忙?
⑴、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⑵、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
⑶、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搞笑味性。
3、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资料,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待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待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杯具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述,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4、体会小说中的“智”。
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
⑴利用卖枣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
⑵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山岗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
⑶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
⑷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
⑸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
这是八个好汉智设圈套取生辰纲,那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智”呢?
天时:红日当天,大热;地利:黄泥冈,松林;人不和:杨志。
杨志的智举:
⑴扮成普通的商人,开始乘凉行路;
⑵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
⑶禁止众人买酒。
5、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
三、教学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述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杨修之死》。
智取生辰纲教案(四):
《智取生辰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资料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潜力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潜力。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好汉歌》导入。
二、作者作品介绍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
作,此刻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施耐庵(1296——1370)名小安,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必须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
三、检查预习
1、字词窥望(kuī)趱行(zǎn)怄气(òu)聒噪(ɡuō)嗔怒(chēn)恁地(nèn)干系(xì)勾当(ɡòudàng)撇下(piē)怨怅(chànɡ)计较(jiào)兀自(wù)尴尬(ɡà)逞辩(chěnɡ)
2、交流介绍杨志。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分析小说情节
教师引导:应对“生辰纲”,负责押送的杨志,一路费尽心思,力求“生辰纲”不失;而智多星吴用巧设妙计,众好汉志在必得。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最终结果如何呢?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从谁的手中取走的?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
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简要分析出明、暗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齐呢?
(二)、合作探究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此刻哪些方面?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与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的碰见是不是偶然的呢?
(2)为什么吴用要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使用计谋来智取生辰纲的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智藏行踪、智变时辰、智选路径。
为什么用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杨志到此刻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失去“人和”)
②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分析人物形象
众好汉:精诚团结足智多谋
杨志:精明能干留意谨慎
4、自然环境描述的作用。
五、总结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杨志虽武艺高强、精明能干,又尽心竭力的押送生辰纲,但最终还难逃失败的命运。众好汉布下巧计,引杨志进入圈套,智取生辰纲,表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双方斗智斗勇,众好汉更胜一筹。小说赞扬了他们劫取不义之财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智取生辰纲教案(五):
智取生辰纲
一、引入新课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与此相关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四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五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晃盖等人夺取生辰纲后,杨志初欲寻死,后逃走;谢都管等人便将罪过都推到杨志身上,诬陷他与贼寇勾结。杨志想光宗耀祖的指望至彻底落空,正是他人生中的“幻灭”阶段。之后杨志遇见“花和尚”鲁智深,二人同在二龙山落草为寇。)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2.矛盾冲突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三、紧扣住“智”,体会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
1.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此刻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①更变起行时间②催促军健赶路③斥责虞侯顶撞老督管④三问枣客⑤警惕卖酒者
2.杨志为什么要这样做?
讨论;杨志为什么对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明确:这与杨志的人生观与生活经历有关。我们看节选课文以外,小说是怎样写杨志的经历和性格的?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出身武将世家,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遇赦求官遭高俅所阻;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所以一心想做大官,博个“封妻荫子”。因失陷花石纲而丢官,落魄卖刀。无奈中杀了泼皮牛二流配北京大名府充军;留守梁世杰因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杨志押送生辰纲。最后又失陷生辰纲,只有亡命江湖,最后只好去二龙山落草。概括小说中杨志的故事,只写了三个大的情节,归结如下:
卖刀——失意
杨志升官——得志
失陷生辰纲——幻灭
他一心要做官,费尽心机往上爬,赔尽留意,结果依然落得一场空,无奈之下落草为寇,最后上梁山入伙。
对于杨志,他虽然最终上了梁山,人们同情他的遭遇,但鄙视其为人。他是一个骨子里一心想往上爬,而最终未爬上去的潦倒形象。
面是杨志为人谨慎的表现;另一方面因为这次押送是他唯一的机会,他一心想做官,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害怕担当职责,只为自身思考,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见他十分自私。
3.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谨慎、粗暴蛮横、刚愎自用、急功近利。
4.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
1.晁、吴等人的“智”主要体此刻哪些地方。
①智用天时----酷热的天气
a.从课文中找出描述天气炎热的语句
直接描述:天气、时间、太阳、天空等
间接描述:人物(军健、虞侯、老督管、白胜等人)的语言、动作(此时完成板书)
b.小说中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②智用地利----山冈树林
黄泥冈,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黄泥冈能够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状况。
这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
③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军健
虞侯杨志: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老督管
④智用计谋
乔装打扮--消除杨志的戒心
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
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卖而不卖--喝酒买酒--饶酒夺酒--巧下蒙汗药(欲擒故纵)]
2、智取的过程中,有一处老师没看明白,杨志明明看到没有蒙汗药,为什么还被麻到了?
刘唐装作占便宜,在桶里舀了一瓢,喝了下去,是为了向杨志等证明桶里没药,吴用趁着白胜追刘唐时,用装了麻药的瓢,也去桶里舀酒,白胜装作阻拦,却和吴用一齐又在桶里搅了搅,药就下在桶里了。(向刘谦变魔术一样,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小组谈论:
3、吴用施用的计谋,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用直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刘唐偷酒瞒天过海
吴用下药以逸待劳
林中休息笑里藏刀
伪装客商声东击西
不肯卖酒混水摸鱼
送与枣子欲擒故纵
四、课堂总结:
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小说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透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那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透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整部小说在那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群众斗争。
板书:
杨志吴用
智变时间,天时
智选路径,生辰纲取(智),智藏行踪,失败,成功
蛮横粗暴,足智多谋
没和下属搞好关系,精诚团结
智取生辰纲教案(六):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二、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学习本文环境描述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智去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情节简单,因是用古代白话文写作的,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在理解文意上没有太大障碍。只是需要对杨志的经历作必要的介绍,帮忙学生更好地把握杨志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充分地预习课文,设计了导学纲要来指导学生,帮忙学生,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发放《导学纲要》,指导学生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断
提问:1、片断中主要涉及到那些人物?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明确: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三、紧扣住\'智\',分析小说中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体会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个体形象---------杨志
1、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此刻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明确:更变起行时间
催促军健赶路
斥责虞侯顶撞老督管
三问枣客
警惕卖酒者
2、杨志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一方面是杨志为人谨慎的表现;另一方面因为这次押送是他唯一的机会,他一心想做官,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害怕担当职责,只为自身思考,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见他十分自私。
3、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蛮横、刚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词语相同,能够概括杨志的性格即可。)
4、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明确:主要是杨志一方内部的分崩离析,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其中最关键的是杨志与老督管的矛盾,老督管实际上是梁中书的代表,梁中书只是看中杨志的高强武艺,是在利用杨志以确保生辰纲的安全,并非真心识才任用。正因为如此,老督管是瞧不起杨志这个\'遭死的军人\',站在军健、虞侯一方,孤立杨志。生辰纲被夺后,老督管伙同虞侯、军健把全部职责都推给了杨志。
杨志内部的不团结反衬出了晁盖、吴用等八位好汉的团结一致。杨志的\'智\'固比不上吴用的\'智\',以杨志一人的\'智\'对晁盖等八人的\'智\',以不团结的群众对团结的群众,这导致杨志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二)群体形象----------晁盖、吴用等八位英雄
1、学生根据课文资料概括出晁、吴等人的\'智\'主要体此刻哪些地方。
(1)智用天时----酷热的天气
a.从课文中找出描述天气炎热的语句
直接描述:天气、时间、太阳、天空等
间接描述:人物(军健、虞侯、老督管、白胜等人)的语言、动作
b.小说中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气氛
有助于刻画人物
推动情节发展
(2)智用地利----山冈树林
黄泥冈,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
(3)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军健
虞侯杨志
老督管
(4)智用计谋(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
明确:乔装打扮--消除杨志的戒心
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
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卖而不卖----喝酒买酒----饶酒夺酒----巧下蒙汗药
(欲擒故纵)]
2、小结
小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整部小说在那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群众斗争。
四、总结
透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那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透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正是由于《水浒传》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构成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列、杨家将系列、说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对其他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五、讨论:
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让我们从中选取几个人物(林冲、杨志、鲁智深)相比较,来看一看他们的被\'逼\'有何不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七):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学习本文环境描述的艺术手法。
[基础知识]
1、标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嗔()怪厮()直恁()地喃喃呐()呐
聒()噪怄()死剜()口忒()认真
2、解释下列词语:
趱行:端的:
搬口:干系:
兀自:聒噪;
3、填空: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即《》,又名《》,是我国古代描述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属长期累积型小说。
[解题]
生辰:生日。纲:旧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那里的“生辰纲”是指运送为蔡家祝寿的超多礼品。“智”点出了夺取的方式。
[阅读思考]
1、小说有哪两条线索?两条线索的交汇点在哪里?
2、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3、找出文中关于天气的描述的语句。文中反复描述炎热的天气作用何在?
4、杨志是怎样一个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杨志有没有“智”?如果有,体此刻什么地方?
6、晁盖、吴用的“智取”的“智”体此刻哪些方面?
7、全文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叙事方式?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思考讨论]
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参照补充材料中的介绍,试比较《水浒传》中杨志、林冲、鲁达三个人物形象,看一看有何不同。
[潜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般天气,兀的不晒杀人!
B、你便将我千刀万剐,其实去不得了!
C、农夫心内如汤煮。
D、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强。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过程,讴歌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优秀的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B、《水浒》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痕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这种形式的好处是既能够因为故事发展的需要安排许多巧合,也能够打断故事进程发一通议论。
C、《智取生辰纲》围绕一个“智”展开明暗两条线索一齐发展,之所以能“智取”,是因为晁盖一方占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周密的计策。
D、从写作特色上看,《水浒》语言、行为描述十分出色,许多地方尽管没有具体点明有关人物的名姓,但我们仍然能够透过听其语言、观其形来判别出那些人物是谁。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6题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的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到: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什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哪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的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3、解释加线的词语。
言语:胡乱:
理会:吃嘴:
4、“赤日炎炎”的绝句在资料和形式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众军的这些言语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个“买酒的汉子”到底是谁?他在“智取”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水浒》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完成7--9题。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里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6、关于草屋的描述的好处或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着这社会正如这草屋,动荡、腐朽、行将蹦塌。
B、写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突出风雪之烈之大。
C、屋破风寒,烘托当时林冲的凄凉心境,为他的反抗作铺垫。
D、引出下文草屋被雪压倒,林冲寄居神庙的情节,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7、林冲打算修理草屋,这说明了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认为看管草料场差使不错,产生了长期干下去的想法。
B、林冲不知敌人设下毒计,因而有长期看管草料场的想法。
C、林冲怕在那里无法过冬,所以想到要修理草屋。
D、林冲没有完全识破敌人毒计,对敌人还有必须幻想,有随遇而安的想法。8、对上文画线句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A、这一系列动作描述,表现了人物唯恐出事、留意谨慎、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B、这一系列动作描述了人物胆小怕事和随遇而安的思想性格。
C、这一系列动作描述是为之后人物报仇血恨作铺垫。
D、这一系列动作描述是为了反衬陆虞侯等人的粗心大意。
9、对“那场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赞赏说它写出了神韵,对上分析正确的一项()A、一个“紧”字,写出了风狂雪稠,写出了大雪的气势。
B、一个“紧”字,一语双关,象征着黑暗势力对林冲的迫害加紧了。
C、作者透过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感觉来写。
D、“紧”字既写出了大雪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
[补充材料]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述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群众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
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行第十七位,
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先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齐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3、林冲的故事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日带美貌的妻子张氏逛庙会,偶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两人一见如故。不料林冲的妻子在庙会被高衙内调戏,这高衙内是太尉高俅之子,林冲只好作罢。然高衙内要除去林冲,霸占张氏,高俅设下毒计,骗林冲带刀进入白虎堂,林冲被发配沧州。高又买通差役要在发配途中结果林冲,幸好鲁智深闻讯赶到野猪林救下林冲,并护送至沧州。一计未成,高俅再施毒计,买通牢营管营和差拨,故意让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又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欲致林冲于死地,即使烧不死林冲,林冲也难逃死罪。谁知林冲因大雪压塌了草屋,搬到山神庙,恰好在庙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愤怒之下杀死陆谦等人,风雪之夜奔上梁山。征讨方腊胜利时中风瘫痪。
4、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本是渭州经略府的提辖,生性豪爽,好打抱不平。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屠户镇关西,为躲避缉捕,在赵员外的帮忙下于五台山出家。但鲁智深屡犯寺规,不服管教,酒后大闹寺院,被赶出寺院,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为救刘太公之女,大闹桃花山,因与桃花寨主李忠、周通不和,不愿留下落草。又在赤松林瓦罐寺惩治恶僧崔道成、恶道丘小乙。鲁智深到相国寺做职事僧,看管菜园,并制服了一批泼皮无赖。偶遇林冲,结拜为兄弟,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得罪高太尉,被迫离开大相国寺,在二龙山落草,后上梁山。征讨方腊之后,在杭州坐化。
智取生辰纲教案(八):
智取生辰纲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的主要资料。
二、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三、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四、让学生认识到做事有头有脑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一、了解《水浒传》的主要思想资料,对于本课学习有帮忙,再结合课文分析品味杨志的思想性格特征。鉴赏小说故事情节中如何体现智取的。
二、先让学生了解〈水浒传〉,预习〈智取生辰纲〉,预习中做到:一是熟读课文;二是提出自己的理解课文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上视问题的多少、难易来决定所用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水浒传〉的主要资料及节选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述对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百单八将”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学生回答〈水浒传〉。讲了什么事情?学生答。
教师明确:
〈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主要思想倾向是官逼民反。历代正统文人都把农民起义看作是“犯上作乱”,而罗贯中却深刻揭露出农民起义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压迫。小说的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小说歌颂了一系列英雄。本文节选的,〈智取生辰纲〉描述的主要人物杨志也是“一百单八将”之一,节选课文中他还没有“造反”。〈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不详,以下仅供参考:苏州人,声于元末,名初为避祸迁于江苏兴化县。
二、学生读书:要求能复述基本故事清洁
思考问题:吴用等人是如何智取的?
三、学生读完书,复述故事情节。之后,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教师明确:
智取生辰纲是吴用的计策。他就像玩魔术一样,眼见得一桶酒,人家吃没事,杨志一行人吃,却倒下了。作者把谜底放在最后揭晓,最后才说出人名。说明计策,上文则隐去人名,就显得扑朔迷离,神奇莫测。晁盖等七人主动亮出客商的伪装,解除了杨志的戒备心理。在歌声中,白日鼠挑酒上场,引众军汉买酒。其实两桶都是好酒,料杨志必然阻止。晁盖一伙过来先喝一桶。借舀酒做手脚,前一瓢掩饰,后一瓢下药,白日鼠追这个,夺那个,写不露丝毫破绽。这一伙痛饮解渴,安然无恙,引得众军汉心痒难耐。晁盖一伙的做法,完全麻痹了杨志一伙的警惕心理,最后诱其入了圈套。搞笑的是白日鼠故意来个正题反作,一个劲不卖,说:“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了。”论事实,这倒是真话,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
四、小说中环境描述是怎样的,对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看书划出环境描述的句子,后回答。
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写法也多变:有透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有透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透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透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
故事中的许多情节,都被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因为“火似热”,所以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耐熬,一路惆怅不已。因为天热,所以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挡”,所以行黄泥岗,见到松林,
便要歇凉,死活不走,杨志与部下的冲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天热,所以口渴难耐,见到酒就要喝,最后杨志自己也喝了半瓢。因为天热,所以晁盖等人装作歇凉争先喝酒也毫无破绽。总而言之,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写炎热,才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板书设计
〈水浒传〉资料:农民起义
局限: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自然环境:天气炎热
作用:铺垫和推动情节发展
布置作业:
划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两条线索安排之巧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不体察下情的领导,是不受欢迎的领导,杨志正是这样一个人,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划的语句,讨论、归纳杨志的思想性格。
二、学生讨论、交流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
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他明白天下形势:“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也明白一路的情势,他明白黄泥岗“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绣道是这般光景”。他的决定完全正确。他发现有人在对面松林里“舒头探脑价望”,立刻前去盘问。他一见众军汉买酒,就断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汗药的计策,事情果真如此,吴用之计果真用的是蒙汗药。
但是,我们只能说杨志“相当”精明,不能说“十分”精明。凡防范措施,总须以防万一,宁可过头不可不防。即使酒里真的没有下药,还是不吃保险。吴用他们做手脚,杨志“在远远处望”,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不想一想,第二人去舀一瓢酒,为什么被夺住往桶里一倾,这举动有没有别的文章。他到底被吴用做的手脚蒙住了,结果中计被劫。可见,他的精明,跟吴用相比,就略输一筹。
杨志更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说他“蛮横”是不错的。用此刻的话来说,他是军阀作风,棍棒纪律,以致他的饿部下一路怨声载道,离心离德。他在押送队伍中没有威信,呀不注意协调自己与老都管虞侯的关系,不懂得笼络人心。事前他没有把道理讲明白,不把纪律规定好,当然无法使大家齐起心来,战胜困难。单靠打骂,最后黔驴技穷,指挥陷于僵局,他们行到黄泥岗时,杨志已彻底陷入孤立。
三、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智取生辰纲,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
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先写杨志押送生辰纲,归结到一点,是要写明白杨志十分留意谨慎为什么最后准许众军汉喝了那桶酒,也就是说杨志怎样会掉进吴用设置的圈套。作者一路写来,一面写杨志的精明,一面写他的蛮横,最后左右不了局面,最终进入了“智多星”吴用设计的圈套。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二、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学习本文环境描述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智去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情节简单,因是用古代白话文写作的,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在理解文意上没有太大障碍。只是需要对杨志的经历作必要的介绍,帮忙学生更好地把握杨志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充分地预习课文,设计了导学纲要来指导学生,帮忙学生,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发放《导学纲要》,指导学生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断
提问:1、片断中主要涉及到那些人物?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明确: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三、紧扣住
(一)个体形象---------杨志
1、杨志有没有
明确:更变起行时间
催促军健赶路
斥责虞侯顶撞老督管
三问枣客
警惕卖酒者
2、杨志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一方面是杨志为人谨慎的表现;另一方面因为这次押送是他唯一的机会,他一心想做官,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害怕担当职责,只为自身思考,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见他十分自私。
3、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蛮横、刚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词语相同,能够概括杨志的性格即可。)
4、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明确:主要是杨志一方内部的分崩离析,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其中最关键的是杨志与老督管的矛盾,老督管实际上是梁中书的代表,梁中书只是看中杨志的高强武艺,是在利用杨志以确保生辰纲的安全,并非真心识才任用。正因为如此,老督管是瞧不起杨志这个
杨志内部的不团结反衬出了晁盖、吴用等八位好汉的团结一致。杨志的
(二)群体形象----------晁盖、吴用等八位英雄
1、学生根据课文资料概括出晁、吴等人的
(1)智用天时----酷热的天气
a.从课文中找出描述天气炎热的语句
直接描述:天气、时间、太阳、天空等
间接描述:人物(军健、虞侯、老督管、白胜等人)的语言、动作
b.小说中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气氛
有助于刻画人物
推动情节发展
(2)智用地利----山冈树林
黄泥冈,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
(3)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军健
虞侯杨志
老督管
(4)智用计谋(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
明确:乔装打扮--消除杨志的戒心
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
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
[卖而不卖----喝酒买酒----饶酒夺酒----巧下蒙汗药(欲擒故纵)]
2、小结
小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整部小说在那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群众斗争。
四、总结
透过这样一场
正是由于《水浒传》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构成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列、杨家将系列、说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对其他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智取生辰纲教案(九):
知识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资料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潜力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潜力。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好汉歌》导入。
二、作者作品介绍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此刻大都认为
是施耐庵所作。《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施耐庵(1296——1370)名小安,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必须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
三、检查预习
1、字词窥望(kuī)趱行(zǎn)怄气(òu)聒噪(ɡuō)嗔怒(chēn)恁地(nèn)干系(xì)勾当(ɡòudàng)撇下(piē)怨怅(chànɡ)计较(jiào)兀自(wù)尴尬(ɡà)逞辩(chěnɡ)
2、交流介绍杨志。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分析小说情节
教师引导:应对“生辰纲”,负责押送的杨志,一路费尽心思,力求“生辰纲”不失;而智多星吴用巧设妙计,众好汉志在必得。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最终结果如何呢?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从谁的手中取走的?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简要分析出明、暗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齐呢?
(二)、合作探究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此刻哪些方面?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与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的碰见是不是偶然的呢?
(2)为什么吴用要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使用计谋来智取生辰纲的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智藏行踪、智变时辰、智选路径。
为什么用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杨志到此刻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失去“人和”)
②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分析人物形象
众好汉:精诚团结足智多谋
杨志:精明能干留意谨慎
4、自然环境描述的作用。
五、总结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杨志虽武艺高强、精明能干,又尽心竭力的押送生辰纲,但最终还难逃失败的命运。众好汉布下巧计,引杨志进入圈套,智取生辰纲,表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双方斗智斗勇,众好汉更胜一筹。小说赞扬了他们劫取不义之财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智取生辰纲教案(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水浒传》主题、成就等。
2.学习本文环境描述的艺术手法,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过程与方法
1.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设想】
《智去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情节简单,古代白话文写作,通俗易懂,需要对杨志的经历作必要的介绍,帮忙学生更好地把握杨志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地预习课文,设计导学纲要,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好汉歌》以创设情境。
2.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又一说扬州。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3.《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杯具结局。小说真实地描述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群众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出示多媒体:
关于《水浒传》:《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的主要倾向是“官逼民反”,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补充:《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文人竞相学习、仿效,构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与此相关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四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五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晃盖等人夺取生辰纲后,杨志初欲寻死,后逃走;谢都管等人便将罪过都推到杨志身上,诬陷他与贼寇勾结。杨志想光宗耀祖的指望至彻底落空,正是他人生中的“幻灭”阶段。之后杨志遇见“花和尚”鲁智深,二人同在二龙山落草为寇。)
4.解题:出示多媒体: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六回的后半部分。原先的题目是“吴用智取生辰纲”,生辰、即生日,诞辰。纲,为运送大批货物而编的队。生辰纲,即编队运送的大批寿礼。
(补充字词,学生的课前作业:趱行zǎn,不要念成zàn虞候yú,不要念成wú嗔怪chēn,不要念成zhēn
尴尬gāngà,“尬”不要念成jiàn厮sī朴刀pō,不要念成pǔ恁地nèn,不要念成rèn怨怅chàng,不要念成zhàng兀的wù怄òu,不要念成kōu喏喏连声nuò,不要念成ruò芥菜jiè剜口割舌wān,不要念成wǎn忒tuī舀酒yǎo,不要念成yáo罗唣zào面面厮觑qù,不要念成xū聒噪guō,不要念成tián晁盖cháo,不要念成yáo三阮ruǎn,不要念成yuán庵ān,不要念成yān)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2.矛盾冲突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3.故事情节分析
(由学生来划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紧扣住“智”,体会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个体形象--说说杨志、说说“小说三要素”(出示多媒体)
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遇赦求官遭高俅所阻;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北京大名府充军;留守梁世杰因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杨志押送生辰纲。
小说三要素:1、人物2、环境3、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此刻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①更变起行时间②催促军健赶路③斥责虞侯顶撞老督管④三问枣客⑤警惕卖酒者
2.杨志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方面是杨志为人谨慎的表现;另一方面因为这次押送是他唯一的机会,他一心想做官,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害怕担当职责,只为自身思考,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见他十分自私。
3.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谨慎、粗暴蛮横、刚愎自用、急功近利。
4.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1.晁、吴等人的“智”主要体此刻哪些地方。
①智用天时----酷热的天气
a.从课文中找出描述天气炎热的语句
直接描述:天气、时间、太阳、天空等
间接描述:人物(军健、虞侯、老督管、白胜等人)的语言、动作(此时完成板书)
b.小说中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②智用地利----山冈树林
黄泥冈,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黄泥冈能够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状况。
这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
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
③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军健
虞侯杨志: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老督管
④智用计谋(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
乔装打扮--消除杨志的戒心
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
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卖而不卖--喝酒买酒--饶酒夺酒--巧下蒙汗药(欲擒故纵)]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小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整部小说在那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群众斗争。
小说构思
1.善用伏笔
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述。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大热”,为下文众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述。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笔。
2.善用景物描述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述。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透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透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透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透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透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述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透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补充资料:课文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
是对晁盖等八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述,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透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从最初重故事叙述,轻视人物描述,到之后人物和故事并重,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水浒》是这方面的代表。课文中故事的主人公杨志,由于出身“三代将门之后”,一心期望凭借浑身本领“博个封妻荫子”,所以一抓到机会就想拼命表现,理解了押运生辰纲的危险差使。
在这以前,他也估计到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曾多次推托;等到理解任命之后,为了预防“强人”,又伪装成客商。这些做法都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精明。在押运途中,他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和担子沉重,强令禁军赶路,不许歇凉,不许喝酒,一意孤行,动辄打骂,显得十分横暴。虐待禁军,激化矛盾,是构成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杨志得罪了梁中书派来暗中监视他的老都管。当老都管和虞候、军汉们一齐来反对他时,他就彻底孤立了。在黄泥冈这场智斗中仍然能够看到杨志的谨慎和精明的性格特征。例如遇到树林,就担心其中有强人埋伏,不准军汉们到此歇凉;看到军汉们要买酒解渴,立刻就想到蒙汗药的危险,断然禁止;看到卖枣子的客人喝了酒之后没有出事,才放心让军汉们去买酒喝;就连最后自己跟着喝酒,也都经过一番慎重思考的。
再看以晁盖为代表的八条好汉,为了夺取生辰纲,他们早就集结到一齐,共同定好在黄泥冈下手的计划。针对杨志一伙采取伪装客商妄图“智送”的做法,他们也巧妙地扮作小贩,来个“智取”。他们充分得用天时(气候酷热)、地利(山冈松林)和押运队内部的不和,以假对假,以智斗智,紧密配合,机智地采取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瓦解对手等一连串的攻心战术,使杨志一伙最后进入圈套,而不费一刀一枪,夺得这十一担金珠宝贝,获得全盘胜利。)
4.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留意,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
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这条线索,在黄泥冈上是暗线,是站不住脚的。
四、课堂总结
透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那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透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让我们从中选取几个人物(林冲、杨志、鲁智深)相比较,来看一看他们的被“逼”有何不同?
【课后反思】
课文透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述,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从对人物的分析能够看出,课文中人物的性格都是透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展现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手法上成功的地方。
我国有句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说法固然失于偏颇,近乎武断,但从认识劫夺生辰纲的性质上看,这句谣谚就应说是得其好处了。也许笔者杞人忧天:倘若晁盖、三阮等人的阴魂不散,借当今不法之徒而还魂,又有吴用这类点子多的人的煽动蛊惑,真的去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这该是我们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吧!因而我们在评价古典小说中的人物,鉴赏古典小说的主题时,就就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来认识。
问题:
知天命是多少岁
答案:
形容五十岁的年纪。
【相关阅读】
解读:知天命是多少岁?
知天命是多少岁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明白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期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五十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