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4:32:52
阅读精选(1):
张仪是怎样死的?
总结:寿终正寝,老死的,他的一生都给了魏国
阅读精选(2):
张仪怎样死的
张仪在“收拾”了楚国之后,又先后到齐国、魏国等地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历尽艰辛,最后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为之后秦国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勋。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上台,张仪不被秦武王所信任,只好离开秦国回到了魏国。在魏国当了一年的相国后,寿终正寝。张仪没有像苏秦死得那样惨烈,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在《芈月传》中张仪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凭着一张巧嘴能够说走遍天下无敌手。但是口才这么好的张仪,最后的结局也没有多好,不仅仅被驱逐出境地,而且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张仪的一生能够说可悲可喜。
张仪结局如何
芈月传中有一个人物形象很是引人注目,他是楚国嫡公主和秦王婚事的促成者,由于他的巧嘴让秦王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单凭一张巧嘴的张仪结局如何呢?
芈月传中张仪以前多次搭救芈月,一来是他感恩芈月和葵姑在自我落魄时候的接济,而是张仪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有自我的政治理想,他救芈月,也有出于政治大局的思考。
芈月传中张仪帮忙亲王游说列国,让秦王拿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电视剧中也极力刻画张仪的巧嘴。然而张仪除除了巧嘴之外也没有被的本事了,所以在惠王死后,张仪被新王驱逐出境地,虽然到了魏国当了宰相,但是不久就去世了。
历史上的张仪凭着一张巧嘴要帮忙秦朝称霸,他到魏国去坐宰相其实是为秦国去当卧底的,没想到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导致了秦国攻打赵国的失败。
著名演员赵立新在剧中饰演秦惠文王宰相张仪,一个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谋士形象,并获得导演郑晓龙的极力称赞。
秦惠文王的宰相,天下知名的说客,纵横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凭着一张嘴游说六国,让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占得一个个城池。然而没有实力相衬的诡辨时间长了却无以为继,后期他在列国能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在秦惠文王死后,被注重武力的秦武王逐走。
历史上张仪是怎样死的?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之后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扮演者赵立新
向来对表演艺术追求极高的赵立新,此次在《芈月传》中再次脱颖而出。赵立新凭借自我对于剧本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张仪这个主角的独到见解与独具匠心的表演,很快就进入了主角,在塑造张仪这个主角的整个过程中堪称完美,言辞犀利的台词和酣畅淋漓的表演也使得张仪这个主角更加“接地气儿”。据透露,在拍摄第一场戏张仪出使秦国的时候,赵立新一出场就得到了导演的肯定:“我看到了张仪,虽然我说不出张仪是什么样貌,但我看到了你一气呵成的表现,我觉得你就是张仪。”一句“你就是”,能够算得上是对该演员和其所塑造主角的最高评价了。
战国历史少不了诸侯混战,纵横捭阖。但乱世之中,风流名士也都互有惺惺相惜之情,比如张仪和芈月就因各方旗鼓相当,表面上是同进退的政治同盟,私下里却是彼此欣赏的知音。
史书中没有交集的两人,在《芈月传》里却有超过一半的故事是发生在这两人之间。赵立新介绍说,芈月不仅仅对张仪有救命之恩,在事业上也起到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君臣之间没有绝对的信任,大都是不断地试探不断地考验,所以张仪和秦王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稳定。在这种状况下,芈月曾多次帮忙张仪化解危难,于是两人不知不觉就建立起不掺杂任何利益的友谊,更有惺惺相惜之情。从而,张仪多次在芈月人生中出现危机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她渡过难关,为其指出道路与方向,算得上是生死之交。
女汉子与谋士建立起了友谊,这在这天看来都不太可能,赵立新不认为张仪是当下流行的“男闺蜜”,他们认为两个人都在以同性的心态看到对方,“是士与士的相知,没有发展出感情关系,不分君臣上下,也没有利益纠葛,倒更像是蓝颜知己。”蓝颜不好当,不仅仅要持续两人的距离,也要时刻注意,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张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的结尾。“芈月被迫离开秦国,张仪送了她一程,然后就消失了。”
至于孙俪,赵立新表示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颇多的对手戏、愉快的合作经历让她对孙俪十分欣赏。赵立新称以前也看过孙俪的一些作品,但是在《芈月传》的合作中发现她进步很大,“除了演技,孙俪还具备了很多年轻演员不具备的勇气,她会为了主角不计形象,这一点很难得。在看脸的年代还在追求演技上的精进,这样的演员没有成就是不可能的。”
剧组有一段关于赵立新台词的传说,就是编剧在微博中发布出来的:“曾在《芈月传》的演员们都在抱怨台词难,只有一个人乐在其中。他就说演张仪的赵立新老师。他曾反复向我要求,台词能不能再难点儿?他的口头语是‘不怕台词难,就怕词不难’。只要有他在现场,简直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大伙儿都傻了,天才啊,难道赵老师不需要背台词吗?”
那事实真是如此吗?看赵立新老师的原话:“没有吧,每次拍戏,头天晚上的功课还是如履薄冰。有些台词确实傲娇得能够,字字句句有如攀藤爬蔓,一不留意就掉下来了。它们一副‘就你,能把我们说利落了吗’的样貌,激得我血脉贲张,深吸一口气把它们吞进嘴里嚼碎了咽下去再像牛一样反刍,直到能够同样傲慢地瞟着它们。”
原先他是如此“较劲”的,这段心理斗争的表达也是及其漂亮,所以编剧称:“我得把赵老师的回复转发出去,让《芈月传》剧组的人都明白,张仪是怎样背台词的。”并在杀青那天写下:“天下第一利舌‘张仪’今日杀青。若有人质疑这“利舌”之称,能够与赵立新老师打个擂台,人家当年但是在俄罗斯国家大剧院和瑞典国家大剧院分别用俄语和瑞典语出演男一号的!那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更是不在话下。当年张仪凭一条利舌横扫七国,如今咱们赵老师的利舌可打遍地球了!祝贺赵立新老师杀青!”
张仪(前378年-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张仪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齐了用心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
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于魏。
卒于魏,具体无载。
张仪是芈月的蓝颜知己,虽然他救芈月有出于政治的思考,但是更多的是想帮忙芈月。在当时的年代,男人能和女人成为朋友,而且没有男女之情的牵扯实属不易。但是张仪最后还是死了,具体是怎样死的,到此刻都没有人明白。
阅读精选(3):
张仪——战国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在学术方面,“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学成之后游说诸侯,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取得韩国的支持,代张仪为魏相。张仪不为魏惠王所用,后投奔楚国,任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客。以前同楚国的相国共饮。之后楚相丢了一块璧(相传为和氏璧),楚相下人认为张仪“仪贫无行”,必是张仪所为,打了他数百下。张仪不服,楚相放了他。张仪之妻悲愤道:“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样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回答:“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笑道:“还在。”张仪说:“这样就够了。”
之后秦国重用张仪,劝说各国帮忙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这时公孙衍离开秦国而入魏国,向魏王推销“合纵”。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以楚怀王为纵长,又游说义渠攻打秦国,大败秦军于李伯。但在函谷关一战失利,五国纷纷退兵。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孟子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
阅读精选(1):
曹操墓究竟埋在哪里了呢?
一代奸雄曹操曹孟德,生前防人防到了“梦中杀人”的扯淡境界。这样一个人自然对自我死后“被害”的可能性也要防备,曹操为了避免自我死后被挖出来或被盗墓者折腾,他破天荒地提出了“薄葬”的倡议。
按理说,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其权势已经和皇帝无异,可他怎样就舍得让自我死后“受穷”呢?据传,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他早年为扩大势力,干过盗墓挖坟的勾当,亲眼目睹了很多坟墓被挖开后,尸骨纵横的场面,他怕自我的坟墓也遭到这种待遇,所以想用“薄葬”之说打消后人对他墓葬的兴趣;第二是因为他比较提倡节俭,不喜欢过于奢侈(这点值得商榷)。
但曹操是极聪明的人,他明白光说“薄葬”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最理想状态就是让谁都不明白自我的墓葬在哪?这就需要在喊出“薄葬”的同时,还要广布疑冢。传说,安葬曹操的那天共有72具棺材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各个城门抬出。试想一下,那场面该多么壮观呀?单就那72口上好的棺木来说,其“薄葬”薄在了何处呢?
那么,这72座疑冢,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这桩历史公案一向困扰着后世对曹操感兴趣的人。千百年来,有数不清的盗墓者,但谁也没有发掘到曹操正真的墓葬。
传说,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东印度公司一个古董商人为寻找曹操墓,雇了很多民工挖开了十几座据信是曹操墓疑冢,但除了土陶、瓦罐之类的东西,再别无所得。
1988年,曾有报纸发表了《“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的文章,文中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那里就是曹操七十二疑冢所在地,但此刻已查明那里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座。
还有一种说法指出,曹操墓在其故乡谯县的“曹家孤堆”。
另据《彰德府志》记载,曹操墓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察,那里也不是。那曹操墓究竟埋在哪里了呢?
这个困扰了世人近2000年的历史公案,最后在2009年12月27日,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河南省文物局当日公布,河南省安阳市安丰村西高穴村南的高陵被考古队确认是曹操的真墓地。之后,国家文物局也确认了这个发现,至此,困扰了人们多年的曹操墓葬之谜最后大白天下。
阅读精选(2):
曹操墓冢在哪里
亳州市作家梁太明长期对曹操进行研究,有许多自我独到的见解和成果,现编发《曹操墓冢在哪里》一文,以解曹操墓冢之迷和有关“七十二疑冢”的问题。
■梁太明
曹操被史学家陈寿誉为“十分之人,超世之杰”,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样一位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因被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的《三国演义》①之蓄意歪曲、丑化,而在近几百年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作为乡人,出于深研曹氏历史,历史地、公正地评价曹操,在广大人民中还其本来面目的目的,我编写了带有史料价值的《曹操》专著(该书已于一九九二年八月,由安徽省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一九八五年秋,借助史书《三国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西晋图组》引导,在冀、豫、鄂、皖四省对曹操历史遗迹进行了长期考察、了解。
曹操墓冢究竟在何处?有无七十二疑冢?数百年来一向像谜一样被人猜测、讨论,不断探寻,因此,曹操墓冢之所在亦是我考察的重点之一。
一次,偶翻吉林日报社资料修改室修改的《文摘旬刊》(总第236期),内里《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一文说:“魏武帝(曹操)、魏元帝(曹奂)、甄皇后(曹丕妻)的墓在临漳县西南,曹操墓在前,曹奂墓和甄氏墓在曹操墓后的澎城村和灵芝村……以此推断,魏元帝墓南约二里处的一座墓很可能就是曹操的高陵”。近又有人撰文,称曹操墓在亳州,此两说与笔者考察所得相距甚远。特将曹操墓冢之所在辨析如下: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二月,曹操在濡须口大败孙权;不久,汉献帝刘协即命令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冠天子冕,出入警戒,清道;命曹丕为魏太子。曹操虽未为帝,其待遇已同当代天子,感到终生之愿已足,遂于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为自我后事作了安排,其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瘁死洛阳,二月丁卯移棺葬邺城高陵。
曹操死后葬邺城高陵,本无异议。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只是讲到:“却说曹操身亡……星夜举灵榇赴邺城而来”。毛氏父子为维护封建统治,鼓吹“王道”、“仁政”,到达“拥刘反曹”的目的,就极力把曹操写成“篡逆”、“奸贼”的典型,为成功地塑造曹操奸诈多疑的性格,故在改写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三国演义》时,写曹操临终嘱曰:“吾死之后……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由于毛氏父子杜撰出这一段文字,使之后数百年间一向流传有:曹操死后,邺城七门出棺,设疑冢七十二座之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经笔者考证,正史《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中均无设七十二疑冢之记载。《三国志·魏书》后妃武宣卞皇后传里记载有:太和四年(公元231年)五月,卞皇后崩,“七月,与曹操合葬高陵”。从此能够看出,曹操如设疑冢,卞氏及众人是不会违背曹操遗嘱,而在十余年后公开其寿陵的。解放后,经国家考古工作队发掘证实:“七十二疑冢”乃是公元538年至574年,依原邺城而筑、重建邺南城为都的东魏北齐朝代时期的墓葬群。
曹操设有“七十二疑冢”被否定之后,曹操的墓冢在哪里?许多人仍在不断的探查着。这时就有一些人根据曹奂墓、甄氏墓的方位推测,出现了肢解曹操遗令的按图索骥之说:曹操墓在西门豹祠附近,其墓冢后面是子子孙孙之墓,子孙墓后埋着重臣列将。此亦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的观点。
《三国志》记载,孙权上书称臣时,劝曹操代汉当皇帝;追随曹操的文臣武将亦劝曹操。但曹操明白孙权劝他早日当皇帝是一个圈套,以引起曹操与刘备之间的火拼,进一步引起拥汉派兵对曹操。他从战略角度分析:汉室必亡,曹氏代汉的大局已定。如果此时当皇帝,必然要引起一场混乱,刚刚趋于稳定的世局又将燃起战火,百姓涂炭;孙权、刘备何尝不在做着皇帝梦,劝他此刻去当皇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即使当了皇帝也不得安宁。因此,曹操就说:孙权没安好心,“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邪!”此时,曹操就以周文王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之故事,向跟随他的文臣武将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时势发展也正如此,曹操死后九个月,曹丕即代汉建立魏朝,做了魏文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作为一代帝王的曹操,他当然期望基业永固,帝王万代,子子孙孙无限延续发展。如果曹操墓在高陵的最前边,埋葬子孙的墓地无论其与公卿大夫之间留出多么广阔的地域,都将证明其子孙是有限的,断了子嗣的延续,这是不贴合曹操心意的。如果曹操墓居中,子孙之墓在前,子孙万代则能够穷极无限地向前发展;文臣重将等追随者在曹操墓后,则无限长远。只有这样才遂曹操心愿。
曹操寿陵后边埋葬着诸侯、公卿大夫的理论,显然是不贴合实际的。考古工作队以此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了钻探发掘,其结果亦证实该理论不成立。
亳州自古以来丧葬习俗是:携孙抱子(右为抱,左为携),夫妻并列或同穴,妾居左右稍前。曹操遗令:“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即根据家乡习俗,令子孙埋在他的坟墓前边,子在右,孙在左;“卿大夫居后”,即埋葬在其坟墓之后。曹操讲到了儿孙、卿大夫埋葬的位置,但没有讲到自我。曹操埋在什么位置,在当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一是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已确定陵址;二是曹操身边有许多亳州籍的将领、谋土,他们自会按照遗令及家乡习俗安排。
脱离亳州习俗,仅按遗令或曹奂墓、甄氏墓分析、推测构成的曹操位高、辈分高,自然排在最前边,之后是诸侯、公卿大夫的燕尾式排列理论;与笔者提出的:曹操居中正寝,子孙居左右以前(南方为前),有功重臣列将居后(北方为后),众星捧月式的排列观点,两种理论哪一个正确,贴合实际呢?
笔者实地对邺城南约五公里的彭城村和相距一里许的灵芝村两座坟墓,即曹奂墓和甄氏墓作了勘察、测量,依据地势、走向、方位等,认为,曹操墓冢当在两墓连线中点偏右,直北方向,即现存千年古柏树(相传为曹操的拴马树)北面,邺南城西华门外一华里左右的地方;曹操墓冢东、西稍前埋葬着其妾,儿子及其妻妾居右前方,孙子及其妻妾居左前方,成倒八字形排开;追随曹操的重臣列将居曹操墓冢之后埋葬之(见B1版《古邺城与曹操寿陵示意图》)。经当地老者回忆,解放初期,当地农民在西华门外一里许挖渠沟排水,曾挖掘出一座自墓顶而盗,冢室与东汉时期建筑式样相同的特大墓冢;此墓之北百米处,考古工作者曾发掘得到一座葬有三国时期的一将官墓,并从墓中出土一方铜印。
曹操共有十四位妻妾,她们生有二十五子、二十三女。在曹操亡故之前,早亡的继室刘氏葬于亳州曹氏家族墓,原配丁氏葬于许昌,邺城仍有十二名妻妾;二十五子中,已知的有曹丕葬于洛阳、曹植葬于东阿、曹昂葬于许昌;曹操还收养一些养子,如曹真等。史书记载,追随曹操的俊才云蒸,忠臣良将,才子、谋士数百人,且绝大多数忠贞不贰。曹操故令曰:“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看来,曹操高陵当有南北六七华里之长,东西二三华里之阔,几乎占据整个西门豹祠西原高地(据笔者考证,西门豹祠原址应在邺城南,即之后的邺南城内。今西门豹祠移址变迁过程未考)。
曹氏基业传了五帝,四十五年时间,到魏元帝曹奂(曹操之孙)而终;曹奂二十岁时将帝位禅让晋祠王,被晋帝封为陈留王;“后,终馆于邺”,年五十八岁卒。故曹奂墓为曹氏陪陵之边缘。
注:①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基本依据史实,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曹操有许多赞美之词;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从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正统观念出发,抑曹扬刘,一味丑化、贬低曹操,在精心修改《三国志通俗演义》时,蓄意对曹操虚构、艺术夸张,成功地在《三国演义》中将曹操塑造成一个“篡逆”、“奸贼”,为人不耻的典型人物。
阅读精选(3):
曹操墓在哪_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之谜
鲁迅先生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聪明不仅仅用在了生前处理国家大事上,就连自我的墓地都搞得让人摸不到头脑。据说,曹操临死前嘱人为安葬他设“七十二疑家”之事。所以,曹操究竟葬尸何处,却很少有人知其谜底,所以曹操陵墓一向成为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一大疑案。
相传。曹操在洛阳临死之前,把儿子和心腹大臣叫到身边交待说:“此刻天下还未安定,不要照搬旧的丧制葬我。我有头痛病,很旱就戴上了头巾。我死后,照样衣着和戴上头巾即可。文武官员来殿中吊唁,只要哭几声就算了;那些驻防各地的将士,都要坚守岗位,官吏们也要各守职责。我死后,就埋葬在邺城西而的山岗上,跟西门豹的祠堂靠近。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也不要设陵邑神道,不留任何痕迹,以防人掘盗。”曹操死后,其子遵其遗嘱为他举行了简单的葬礼。陵上不建寝殿,仅有铜驼、石犬各二,其墓室玄宫建筑缺乏详细记载。这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基木相同。
但是,有关魏武帝高陵,历史上有很多传奇记载。据说曹操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以免抛尸于野,曾设置七十二疑家,故后人有诗说:“疑家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七修类稿·曹操疑家》篇也载:’’曹操疑家在漳河上,宋人俞符有诗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家。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家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掘尽疑家七十二必有一家葬君尸。予则以为孺子之见耳,使孟德闻之,必见笑于地下,夫孟德之棺,岂真在疑家哉,多设以疑人耳。”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上说:“许城(故址在今河南许昌东东汉建安元年,即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于此)外有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A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女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人闸其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碑字,皆汉隶,细视则曹孟德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此说虽不可信,但作者的目的显然是想说曹操疑家的所在已昭然于世。
魏武帝高陵地表因无痕迹留下,日前也未发现有关的考古资料,因此,曹操究竟葬归何处,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
阅读精选(1):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_她有什么历史传奇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称,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人。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姊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次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明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汉元帝下诏,命她择日进京。王昭君父亲说,小女年纪尚小,难以从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进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满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阅读精选(2):
王昭君王昭君百科为大家介绍关于王昭君的相关知识,比如:王昭君,昭君出塞,王昭君简介,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王昭君墓,王昭君后裔等关于王昭君的相关知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与西施、杨玉环、貂蝉并称中国四大美女,生于西汉南郡(今湖北兴山县)。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她嫁匈奴后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请回归汉朝的表章,汉成帝拒绝了昭君的归乡请求,王昭君先被嫁呼韩邪单于。昭君嫁三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于是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被迫再次共同生活十一年,复株累单于去世。王昭君卒年不详,据匈奴史专家林干推测其可能于公元前六至一年间于漠北的匈奴庭去世(参考资料为湖北昭君故里景点里的文字解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那时,王昭君,迫于大局,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
于阏氏。有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
一、王昭君生平
1、入宫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的地方普通的民家。汉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进后宫,王昭君就被选入宫。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绮窗朱户,但但是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何况,秀女入宫时都要画像,宫廷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没有给予钱财,故意将画改的难看,因此看到画后,昭君被皇帝冷落,王昭君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只做了一位小小的宫女。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这事要先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动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先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石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的同汉朝打交道。
2、昭君出塞
汉宣帝驾崩后,他的儿子刘?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和亲”的推荐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向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但是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必须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样可能瞒得过他。
话说,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起劲的劲头顿时就没了,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传说中那里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画师毛延寿的事情等,但大多数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和亲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和亲时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无限感伤,便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浓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南飞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而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文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十分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3、婚后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十分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婚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之后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三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曾到长安皇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即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但匈奴单于认为“非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亲眼看着自我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历来提到“青冢”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附录:《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译文: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专用的后宫佳丽,原以为可把自我的身体进献给陛下,死后也会留下我的芳名。却不料遭到画师毛延寿的报复,只好远嫁到异国绝域的匈奴,真心实意地以身相报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我?只是,堂堂大汉,上上下下,却让几个低贱的画工所控制,望南国汉宫,更增加了臣妾的悲伤。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亲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怜悯,让我回到汉朝吧!
4、功绩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贴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王嫱》(《西京杂记》)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巨万。
译文:汉元帝后宫妃嫔很多,皇帝不能每个都看,就让画匠把她们的相貌画下来,按照画上的美丑召来宠幸她们。宫女们都贿赂画匠,多的给十万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钱。只有王嫱(昭君)不肯贿赂画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见。匈奴来朝拜汉元帝,请求赏赐一个美人作为他们的阏氏(相当于皇后)。于是皇帝按照画像让王昭君出嫁。等到出发的时候,召见了昭君,发现原先昭君的容貌在后宫没有能比得,善于应对问话,举止优雅大方。元帝后悔了,但是名字已经定了下来。元帝注重对外国讲诚信,所以没有换人。于是追究这件事,画匠们都被处死。
二、王昭君陵寝
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青冢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昭君墓,一说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一说在晋西北与内蒙接壤的朔州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
红粉成灰绿意外延而成一青冢,“独留青冢向黄昏”,笼罩四野的黄昏和风尘漫漫的大漠合为穹庐,什么都能够无情地吞噬,惟独消化不了这一座墓草茸碧的青冢,这青冢在苍茫天地间便格外引人思忖。
塑像底座上是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和亲”二字。当年打但是匈奴,就从女性群落中选取最美丽的女子作为珍品(美色无价)去进贡,且美其名曰“和亲”,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只有统治者能拿出这等“高招”来缓和矛盾,救国安邦。
2、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王昭君衣冠冢
据襄城县志记载:十里铺西有一古冢,名青冢,是为纪念出塞的王昭君所建的衣冠冢。冢旁有龙兴寺,冢寺相连,寺冢相依,所以后人就将原先的龙兴寺改名为青冢寺。是时,寺中松柏参天,浓荫蔽日,香火鼎盛时终日烟雾缭绕,状若烟云,人称“青冢愁云”,为明代襄县八大景之一。
在襄城当地,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昭君出塞,飘过此地,因天气寒冷,得了风寒,寄宿在一农户家里。为使昭君早日康复,农户家人冒着严寒到汝河边,想捕一条鲤鱼。可他到汝河边一看,河面冰封,无法捕捞,遂怏怏而归。等他回到家中,却意外发现水缸里多了几条活蹦乱跳的红色鲤鱼。原先,汝河内的小白龙明白昭君的事情后,十分感动,幻化为人形把鲤鱼送到了农户家中。但是,昭君不忍杀生,让人把鲤鱼放生。奇怪的是,放生鲤鱼后昭君立刻痊愈。临行前,为表谢意,昭君将随身携带的一些头饰、衣物赠与农户家人。若干年后,当地百姓为纪念昭君和亲的义举,给她修了座衣冠冢。据说,昭君的衣冠冢就在青冢寺的后院,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户部尚书李敏(1425—1491),河南襄城人,进士出身,历官御史、巡抚、漕运总督。他在明朝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四年的户部任内,也作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把北方的北畿(河北)、山西、陕西,这三省的夏秋两税,以银折粮,按照每石一两计算。山东、河南二省的输边之饷,亦已在他巡抚大同之时,实行了这个以银折粮的办法,省掉了公家的浮费,免除了运卒的劳苦。
《青冢愁云》李敏
三尺累累古道旁,明妃此地掩玄堂,阴迷冢木风霜老,春入林花锦秀香。怨骨九原应恋阙,芳魂千载定还乡,愁云漠漠萦青草,犹似穹庐夜断肠。
3、塞外青冢
却说昭君出塞翻过雁门关,西走二关(雁门关、宁武关)驿道,(即今雁阳路)经旧广武、南榆林村往西过辛寨村、南磨、徐村转北向现朔州市朔城区青钟村,准备进朔州往右玉从杀虎口北行。到达青钟村时,眼见那里无垠平原,流水哗哗,土肥草旺,绿茵一片。到处花开蝶舞,牛羊遍野。回首莲花山,起伏连绵,主峰紫荆山层林葱笼,紫气升腾,彩云缭绕,气象万千。当下喜形颜开道:从来塞外荒无烟,此地美景胜关南。真天造百世福地也。于是在那里小歇几日,四处转玩,方才北上。
漫漫长途,历时一年有余,方到呼市,一路胡歌茄声,深受胡民欢迎。呼韩邪单于举行盛大国庆,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
昭君出塞和亲,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战事,为两国开创了稳定和平的政治局面,深得人心。遗憾的是,两年后呼韩邪单于暴病身亡,昭君陷入一派悲痛之中。
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昭君需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个妻子所生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为了顾全大局,昭君只好委曲求全。婚后,为其生有二女,大女儿叫须卜公主,二女儿叫当于公主。雕陶莫皋倾爱昭君言听话从,为维护胡汉两国关系,发展农牧业生产做出了极大贡献。偏偏好景难长,公元前二十年,雕陶莫皋又染疾病而亡,王昭君再一次精神重创。这时王莽推行新朝篡汉,天下大乱。胡人以外姓为啥可夺刘汉江山为由?唇枪舌剑,刀光剑影,危机四伏。眼看自我为之献身的和平之局,即刻变为乌有,昭君整日以泪洗面,仰天长叹,悲愤成疾。三十四岁的她,最后香消玉损,一命黄泉。哀哉!王昭君。临逝,子女们请命遗嘱,昭君命葬山西朔州紫荆山下青钟村,故史载有青钟变为青冢之说。昭君墓藏青钟,既顾其风水之好,且不失归汉之嫌,又可亲临汉室之关,风闻汉民之欢。子女应命尊办。厚葬该村村北一平滩之地,堆土成丘,柳荫遮被,绿草鲜花相伴。胡民思念万般,在呼市,大青山一带遍造王昭君衣棺墓几十座,以表记念。其情可嘉,实为此尔。清朔州志载名青冢村原有阔四、五亩,高丈余之冢,居民旧传为汉王昭君墓得名,即此。
三、王昭君故里
王昭君故里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昭君纪念馆造型庄严,结构流畅,镂雕古朴,图案雅致,墙堵翘角、龙飞凤舞。馆内正中立着一尊高2。8米的王昭君汉白玉雕像,她冰清玉洁、倾国倾城、端庄淑静、飘逸秀慧,充分再现了昭君的丰仪和美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关于王昭君的典故
1、四大美女典故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玉环观花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落雁”: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立刻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之后,“落雁”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称。
五、王昭君后人
伊屠智牙师,右日逐王(之后爵位升为右谷蠡王)。匈奴的单于是能够传弟的。呼韩邪生子多人,除王昭君所生的幼子伊屠智牙师以外,有6人居然都当过单于。
复株累若?单于,名雕陶莫皋,公元前31—前20年在位,呼韩邪之子。复娶王昭君,生二女。
搜谐若?单于,名且糜胥,公元前20—前12年在位,复株累若?之弟。
车牙若?单于,名且莫车,公元前12—前8年在位,搜谐若?之弟。
乌珠留若?单于,名囊知牙斯,公元前8—13年在位,车牙若?之弟。
乌累若?单于,名咸,13—18年在位,乌珠留若?之弟。
呼都而尸道皋若?单于,名舆,18—46年在位,乌累若?之弟。
《后汉书》说呼都而尸单于想要把单于位传给自我的儿子,于是杀害了伊屠智牙师。
阅读精选(3):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王昭君为什么叫明妃: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备受世人熟知。据最新消息,有网络论坛开展有关古代美女的讨论,王昭君自然成为谈论焦点,那么,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呢?历史上王昭君是怎样死的。
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兴山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成为宫女。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时为匈奴单于的呼韩邪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奉命嫁与其为妻,号为宁胡阏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
王昭君去世后,葬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匈奴生涯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被立为复株累单于。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能够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死后,复株累单于想娶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回到中原,成帝拒绝了她的请求,敕令昭君遵从匈奴习俗。)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昭君与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多: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她嫁匈奴后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请回归汉朝的表章,汉成帝拒绝了昭君的归乡请求,王昭君先被嫁呼韩邪单于父子。《汉书·匈奴传》: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成帝赦令从胡俗。从胡俗,短短三个字,葬送了王昭君。昭君嫁三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于是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被迫再次共同生活十一年,复株累单于去世。那时,王昭君,迫于大局,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
抵达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婚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之后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王昭君的悲惨人生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三岁,正是绚烂的盛年,西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两年之后,即西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杯具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最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取了服毒自尽。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命断异乡,空留下一方青冢在阴山脚下、大漠深处,遥望着南方的故国。
再嫁。王昭君梦寐以求的就是回中原。呼韩邪死了,冷酷的政治游戏也该收场了,她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表章。按理说,这点要求并但是分,皇帝一句话,王昭君的心愿便彻底了啦。呼韩邪新丧,南匈奴面临新的权力重组,汉成帝冷淡地拒绝了昭君的请求。此时,呼韩邪的继承人,也就是呼韩邪与前妻所生的儿子雕陶莫皋继位,尊号复株累单于。新单于,竟然惦记上了王昭君。游牧民族的风俗,在汉人眼里极为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