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听你的故事

  1你可以是谁?

  一、跑友、义工、裁判、摄影师

  二、珠跑粉丝、家属

  三、任何人qq网名男生超拽霸气

  2你可以写什么?

  一、赛事回顾。你或许是参赛的选手,你或许是无私奉献的义工,又或许你只是一个赛事的旁观者。但只要你亲身体验、观察入微、视角独特,在我们看来就是不可多得的好作者。我们希望挖掘更多角度的赛事回顾,展示跑步比赛与众不同的一面。

  参考文章:

  《与光影赛跑的52公里|附成绩查询与赛事照片》情人节寄语

  《GZ52|首次与你医起跑的越野赛》

  二、趣味活动。作为广州珠江跑群最青春活力的一部分,你们的参与分外珍贵!不要犹豫,大声说出你们的故事——让全世界都知道你们在每一场活动中,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用汗水、泪水和笑容闪亮所有的记忆。

  参考文章:

  《广州珠江跑群两周年活动回顾》

  《出席跑群年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三、故事分享。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如果你是一场活动的组织者,如果你是一名义工,如果你是一位比赛的选手,如果你是一枚珠跑小粉丝……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你的故事,或者聊聊你对活动、比赛、跑步、越野、铁三或者人生的看法。纯为了宣传自家产品/活动而写的文章是会被我们淘汰出局的。

  参考文章:

  《一切都和浪漫有关》

  《珠跑女神们,节日快乐!》

  四、运动成果、心得。作为跑步领域的“大神”,你是否希望和更多的人展示你在比赛方面的成果?你是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你勤加练习背后的故事?又或者,你只是想激发自己的潜能,华丽丽地卖个萌呢?我们希望在这里为大家呈现“干货具足”的文章。

  参考文章:

  《愚猫“移”山——一步一脚印》

  3你该怎么做?

  邮件标题格式:“珠跑投稿+文章标题”

  正文内容:

  -投稿人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

  -文章正文(建议图文并茂)

  -你想通过你的文章表达什么主题/中心思想

  广州珠江跑群

  广州珠江跑群成立于2013年3月13日,为广州较具影响力的跑团,创始人Jolin(队长)和Jack(船长)。每周二和周四在花城广场进行常规约跑,可以免费为各位跑友提供存包服务。已举办超过20余场中小型比赛和各种大型跑步活动。最著名的数黄蓝大战系列赛事,自创赛事seedrun,8k计时赛,越野赛。欢迎关注跑群微信公众平台和新浪微博,获取更多信息。


一去二三里古诗

  总结归纳精选(1):

  一去二三里

  作者:

  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自信的名言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故宫资料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飘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之后,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但是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总结归纳精选(2):

  谈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教学

  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十分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资料的明白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一样要求,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学生今后超多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理方法有所不一样。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且让学生用不一样符号画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状况。10个要求学会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透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而5个要求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应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九个基本笔画应引导学生了解笔画名称、运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笔画的同时练习书写笔画,透过实践加深认识。生字的书写必须要强调笔画顺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应十分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要力避对古诗的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诗中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更不能旁证博引,探幽发微,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心中,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明白。

  古诗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透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可透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例如:教师可用简单、舒缓的语调朗读本诗,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读古诗要强调背诵,哪怕学生一时不可能完全明白,但熟读成诵,时刻久了,就会逐步明白。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描述的情景,透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忙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本诗,可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资料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本诗,还能够让学生各自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然后动笔画简笔画。学生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了,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因此本课教学如能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可在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总结归纳精选(3):

  邵雍“一去二三里”诗中的典故

  翟智高

  邵雍的诗,有的看似简单,然意蕴深刻,他个性善于用历史典故。邵雍年轻时胸怀大志,《闲行吟》中,“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否泰悟来知进退,乾坤见了识亲疏”。“屠龙手”指大手笔,典出《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的故事,“展翅九万里”,有鲲鹏一般的“巨笔屠龙手”,“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否泰、乾坤”是易学专用于词语,“否极泰来”,“朗朗乾坤”、“乾坤颠倒”等都是常用的成语。

  一些含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成语典故的古迹,邵雍随口成诗,例如《伊川击壤集》中的“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朗朗上口的数字启蒙诗,全世界的华人儿童差不多都读过,但人们只知道这首诗是直白的数字诗,很少有人研究此诗的背景和所含历史典故。有人说这首诗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像“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那样,是形容不是实数。其实是没有认真探讨邵雍作此诗的历史环境背景。

  伊川大莘店的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父亲、继母、弟弟邵睦隐居之地:

  1687年春,康熙皇帝赐的《学达性天》御匾由钦差喀拜送到该词:

  《宋史邵雍传》记载的“先生三十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说的就是邵雍的母亲迁葬在“伊水上”,即伊水的上位(河流水西、水北为阳,即上位),墓在大莘店西北,距大莘店村内的居住地三里地。当时他在此办书院,“讲学于家”,下午下课后,他步行三里地到母亲坟上,将一路沿途所见记录成诗。由莘店到邵墓当地习惯口语称做“一去二三里”。

  从安乐佳城看二三里地外的大莘店村和村西的伊尹祠,远处是九皋山:

  邵雍步出村庄后,正是乡间各村做晚饭的时侯,一眼所看到的村子,有东蛮子营、西蛮子营、古城村、古城寨、姜沟、龙王屯等四五个村庄,袅袅炊烟从这些村里升起,诗情画意般的“烟村四五家”,随口而成。

  说起这“蛮子营”,在《汉书·地理志》有载:“新城县,惠帝四年置,故蛮子国”。《左传》记述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尊王伐戎”的名义,亲率楚国大军征伐洛阳南部的陆浑之戎,借机挥师北上,观兵周郊。新城故城是周王室南大门要塞,周定王派王孙满在“周郊”要塞犒劳楚庄王,楚国军队不能进王室境内,只能驻扎在新城要塞郊外,因楚人时称“南蛮子”,故楚军驻扎兵营称作“蛮子营”。楚庄王借喝酒之机,炫耀楚国实力说,楚国兵多将广,士兵们只要折断手中兵器戈矛的尖,就能够够铸成九鼎,趁机向王孙满打听王室重器“九鼎大小轻重”,意在谋图九鼎。

  大莘店伊尹祠附近不远处出土的青铜车上的物件:

  九鼎是传国之宝,诸侯岂能乱问?于是王孙满说:“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成语“问鼎中原”即典出于此。

  附近的“古迹尚或存”有“伊川亭”,“击壤亭”,“弄丸亭”;成汤聘伊尹为“国政”的“拜尹台”;龙王屯附近有望龙台。古城有楚庄王“??鼎台”;还有秦昭王建高台,囚周王室末代天子周赧王的“避债台”,是“债台高筑”成语典故发生地;于是邵雍将这些历史典故用“亭台六七座”诗句就全部概括了。

  而沿途路边开着八九十来种野花,是诗人对那里“佳山佳水”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八九七十二”,道家有“七十二福地洞天(WWW。niUbb。neT]”。邵雍的功德之后被人们认识,他成了十全十美的先哲圣贤,安乐佳城成了天下闻名的风水宝地,此是后话。


元宵节的资料

  精选阅读(1):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上元,内含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因些,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此刻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完美愿望。儿童顺口溜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还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带给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能够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能够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民俗表演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个性签字

  精选阅读(2):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一、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此刻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完美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刻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二、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构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建立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向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个性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资料,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搞笑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最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必须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这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方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齐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能够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十分。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最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正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四、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刻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向延续到这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期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带给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能够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能够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期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盼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因此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刻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那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正因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能够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方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精选阅读(3):

  元宵节的资料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汉族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构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十分。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

  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向延续到这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因此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期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资料。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能够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十分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说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下一篇:携手共铸昆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