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铸昆仑梦

  “未曾入伍却与军人荣辱与共,未穿军装却与军营血脉相连。你是钢铁长城的亮丽风景,激励戍边将士勇往直前;你是绿色军营的动听歌谣,鼓舞铁血男儿敢打胜仗……”3月8日,在南疆军区第二届十佳“好军嫂、贤内助”颁奖晚会现场气氛热烈,群情激昂,掌声雷动,泪水涟涟。

  霓虹闪烁,音乐轻扬。伴随着一曲《我爱边关我爱你》的音乐响起,阿里军分区某边防营营长祈发宝的妻子纪艳等10名军嫂依次手牵着手、面带微笑、迈着轻盈的步伐缓缓走向舞台中央,在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她们勇挑家庭重担、支持丈夫戍边的视频短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充满力量,一幕幕温情的画面震撼人心。记者亲眼看到,此时此刻,现场所有的官兵、职工和家属们看着看着都情不自禁地抺起了眼泪。

  南疆军区领导告诉记者:“为弘扬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激发广大军嫂爱亲人、爱家庭、爱军队、爱国家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军区从去年开始坚持每年开展评选表彰十佳‘好军嫂、贤内助’”活动。打动女孩子的真心话

  孝老爱亲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场的屏幕上出现一个画面:一位身材瘦弱的女子独自一人带着老人不远千里寻医问药,悉心照顾老人饮食起居。

  这位名叫周丽君的女子是某分队四级军士长郑水华的妻子,婚后就把身患肝硬化、胆结石等疾病的公公接到城里照料,治病欠债达10余万元,从未有过报怨。去年4月,公公再次接受肝脏、胆管手术,在重症监护室抢救20天,当时恰逢丈夫参加重大演训,她一个人陪护病床,替夫尽孝感人至深。2014年3月,她还被江山市双塔街道办事处表彰为“爱老孝老模范”。

  “寻医路上,风雨兼程无数回;病床跟前,不分昼夜好几载。虽是儿媳,胜似儿女,你用敬老奉亲的大义破解了忠孝两全的难题,你以不离不弃的惠德书写了孝感动天的传奇!”这是组委会献给周丽君的颁奖辞。

  人常说,商场如战场。经商路上的千难万险也许只有创业者自己心里最清楚。关于爱的句子

  “小吃店、鲜花店,说干就干;亏了本、赔了钱,另辟商场。从想干事到干成事,你靠的就是自强!”这是组委会对某师四级军士长许海文的妻子方安全的颁奖词。南疆军区驻地经济落后,许多军嫂随军后得靠自己打拼。军嫂方安全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重庆妹子,2012年儿子入托之后,她曾开过饭馆、鲜花店,两次创业失败,如今凭着不服输、肯吃苦的劲头,经营服装生意站稳了脚跟,还带动10多名军嫂自主创业,为当地困难群众累计捐款4万余元,被大家称为自强不息的“女汉子”。

  “前方打胜仗,后方是靠山。”阿里军分区某边防营营长祈发宝的妻子纪艳,结婚9年夫妻分居两地,大事小事一肩扛。2014年3月,已经一年多没回家的丈夫返乡途中接到特殊任务,她二话没说鼓励丈夫返回阿里高原。正是因为有了她的关心支持,丈夫扎根阿里高原18载,先后荣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喀喇昆仑卫士”。不少朋友曾劝她:“阿里条件那么苦,让你老公转业吧,回来做点啥不能把日子过下去。”纪艳说:“戍边守防哪个不辛苦,父母妻儿谁人不牵挂,但边防总得有人守啊。我骄傲,我是戍边军人的妻!”

  每名军嫂背后,都饱蘸着心酸与不易。某边防团助理员陶建勇的妻子王雪,11年前追随丈夫走进帕米尔高原,婚后儿子被查患先天性发育迟缓。为了不影响丈夫戍边守防,她一个人带着儿子跑遍西安、上海等地的大医院,专门学习辅助疗法,做康复训练。儿子康复之后,她潜心投身边疆教育事业,先后4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去年还被县妇联表彰为“三八红旗手”。当主持人问她在高原工作10多年,想没想过调到山下工作时,她说:“我的老公还在高原守边防,我要为爱坚守天边边!”

  “白衣天使”彭肖杰、“领头雁”游莉、“爱军拥军”冯桌怡、“情系边防”樊娟……

  一个个军嫂的故事,就是一曲曲动人的歌谣,铸起了基石般的精神力量。

  “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有你的一半!”军区后勤部直工处干部徐俊动情地说:“军嫂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一种人间的正气歌,是一种能激发军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

  一个半小时的颁奖晚会,现场响起30余次掌声,不少人被感动落泪。晚会在《妻子》这首动情的旋律中落下了帷幕。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张立敏说:“我们每年组织表彰‘好军嫂、贤内助’,目的是通过讲军嫂故事积极传递正能量,以此激励更多的军嫂支持丈夫戍边守防,争做强军兴军的坚强后盾。”


元宵节的资料

  精选阅读(1):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上元,内含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因些,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此刻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完美愿望。儿童顺口溜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还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带给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能够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能够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民俗表演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个性签字

  精选阅读(2):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一、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此刻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完美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刻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二、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构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建立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向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个性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资料,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搞笑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最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必须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这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方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齐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能够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十分。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最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正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四、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刻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向延续到这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期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带给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能够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能够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期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盼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因此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刻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那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正因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能够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方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精选阅读(3):

  元宵节的资料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汉族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构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十分。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

  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向延续到这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因此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期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资料。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能够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十分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说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关于读书的古诗

  1、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2、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爱国名人名言

  6、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7、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唐许浑《寄殷尧藩》)

  8、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炫酷网名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10、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唐杜荀鹤《书斋即事》)

  1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1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16、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17、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18、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1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4、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明杨循吉《题书橱》)

  25、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清刘岩《杂诗》)

  2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明于谦《观书》)

  27、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清汪莹《示儿》)

  28、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明文徵明《饮子畏小楼》)

  29、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3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31、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

  32、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清彭兆荪《读书》)

  33、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5、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唐裴说《句》)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8、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清法式善《读书》)

  3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0、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宋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41、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4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43、书虫将自我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44、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明宋应星《怜愚诗》)

  45、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46、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47、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诗》)

  48、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清袁枚《寒夜》)

  4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50、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51、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宋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52、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53、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5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55、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宋王安石《寄吴冲卿》)

  56、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唐薛令之《草堂吟》)

  5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59、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60、要多读书,但不好读太多的书。

  61、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清袁枚《遣怀杂诗》)

  62、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清潘际云《厂桥》)

  63、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唐姚合《别贾岛》)

  6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5、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66、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67、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6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完美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1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6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劝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