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5:13:50
问题: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廉颇
【相关阅读】
负荆请罪的故事资料和寓意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之后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样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明白,秦国此刻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十分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留意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之后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阅读精选(1):
雷锋是怎样死的?
雷锋的去世:
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和乔安山开着J7-24-13号嘎斯汽车装着新棉衣回到连里。雷锋先到连里跟连长报告说他开的那辆汽车到了三级保养时间,车况不太好,要求及早安排保养。然后就准备和乔安山一齐把车开到连部后边三营九连炊事班门前的自来水管边,把车上的泥土用水冲刷一遍。
雷锋为了多给乔安山开车的机会,把手摇把子拿在手里,乔安山想和他争,因为那通常是助手干的活儿。在运输连,汽车并不多,每个司机摊不上一辆,只能轮着来,干两天别的,开两天汽车,所以都期望能多点亲自驾驶车辆的机会。
雷锋猛地一摇,汽车扑腾腾地发动起来,然后雷锋拿着手摇把子抄近路走向九连伙房。路上还和曾在一个班里的辽阳兵卑福财聊了几句话。两人正说着,乔安山把汽车开过来了。
因为九连出外执行任务去了,怕小孩和杂人进营房,就利用道口的几棵树拉上了铁丝网。雷锋走上前把拦在道上的铁丝网弄了下来。乔安山把车开到九连连部向左拐弯处停住了,这是个直角的死弯,前后左右回旋的余地很小,汽车保险杠的右侧还差20厘米就顶着九连连部的房子,左后轮距一棵杨树只有15厘米左右。
杨树上拴着一根8号铁丝,连着一排1.5米高、小碗口粗的柞木方杆子。铁丝约70米长,一向拉到炊事班前,中间用钢筋支着,这是给干部战士晾衣服、晒被子用的。乔安山怕撞着房子,不敢开了。他把头伸出车门大声喊雷锋。
雷锋走上前来,看看车头的左右两边,又看看车的尾部。“方向盘打死了没有?”他问乔安山。“打死了。”雷锋站在车的左侧,几乎挨着脚踏板。“没事,向前开吧。”乔安山底气不足,想让雷锋来开。雷锋就鼓励他说,“别怕,这正是提高技术的好机会。你开,我帮你看着。”
乔安山挂二挡起步,方向盘回转很快,整个车一下子就打了过来,然后向着九班伙房开去。
就在乔安山开的车急转弯的时候,左后轮将离杨树最近的那根柞木杆子从根部挤断,柞木杆与杨树之间的铁丝同时被挣断,折断的柞木杆在另一侧铁丝的拉动下向汽车左侧的前方弹出,不巧正好砸在雷锋头部的左太阳穴处。雷锋吭哧一声倒在地上。乔安山似乎听到了吭哧一声,但他全神贯注地开车,并没有想到是雷锋出事了。
这时,在附近的卑福财看见雷锋倒在地上,急忙上前把他抱了起来,发现雷锋的耳朵和鼻孔都出血了。赶紧大喊:“雷锋出事了!”乔安山跑过来,抱住雷锋,喊:“班长!班长!”雷锋的鼻子、嘴都往外喷血,喷了乔安山一身。乔安山对围上来的战友说,“快去找连长。”
连长虞仁昌赶紧派白副连长开车把雷锋送到了西部医院。
在西部医院的病床上,雷锋浑身抽搐,甚至抽得坐了起来。雷锋的体温过高,虞仁昌跑到楼下去买了一箱冰棍降温。温度刚降下去,呼吸突然停止了。一个医生骑到雷锋身上给他做人工呼吸,他的呼吸又恢复了。
“伤势很重。是颅骨骨折,内部出血。有生命危险。”院长说,“得立即做手术,我们医院做开颅手术不行,立刻派车到军区总院,把脑外科段主任请来。”于是白副连长和团军务股长飞速赶往沈阳。
医生们开始了最后的抢救,这时雷锋十多分钟抽一次,之后到达五六分钟抽一次,之后就中断了呼吸。
院长赶紧指挥着把气管割开输氧气。主刀医生把雷锋的脖子割开一个口,她的手紧张得直哆嗦,气管怎样也拽不出来,院长亲自上前把气管拽出来,把氧气给插上。雷锋的腹部起伏了一下,给在场的人们带来了期望。但是他很快地就又停止了呼吸。又经过二十来分钟的急救,院长拿起听诊器在胸前做了最后的诊断,他惋惜地摇了摇头。
这时是1962年8月15日12时5分。
阅读精选(2):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
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这个劳动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年仅22岁,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
雷锋是怎样死的
雷锋是在1962年8月15日牺牲的。关于他的死因,全国各媒体有很长一段时间持续着沉默,至多只提一句“因公殉职”。直到近几年来,才有一些影视片和新闻报道反映了当时的部分情景。本报修改部近日接到多位读者打来电话,询问雷锋殉职的真实状况。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与雷锋最后零距离接触的人,这个人就是现已离休的72岁老干部史宝光。当年正是他和张峻(曾为雷锋生前先进事迹拍摄过超多照片)两人进行的现场勘察,并做出了“以身殉职、意外事故”的结论意见。他还亲手把雷锋放入棺木中。
一根细木方夺走一条宝贵生命
史宝光说:“我对那段历史相当清楚,因为之后我曾和张峻坐到一齐查缺补漏,整理了脑中的记忆。当时我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保卫处的中尉助理员,那是我军旅生涯中最不同寻常的一次事故鉴定。”
史老说,此刻关于雷锋牺牲的有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有的更是胡扯了。
“1962年8月15日中午的时候,工兵团派人来沈阳汇报说,刚才雷锋因车肇事身亡!政治部领导感到事态重大,当即决定立案调查,并派我和搞摄影的宣传处干事张峻进行现场调查。我俩乘吉普车,大概两点多的时候到达抚顺望花区的事故现场。那时,那里只有几个留守的人,战士们在别处施工还没回来呢。”
史宝光、张峻先听取了团里和连里的汇报,但他们谁也不是目击人,都说不太清。于是他们来到出事地点,即九连营房东山侧的一条人行通道口,还让当事人乔安山把13号车开到现场重演当时经过。
乔安山当时很紧张,他以为史、张是军法处派来的人,要来逮捕他的。最后史宝光和张峻逐渐稳定了他的情绪,对询问一一做了回答:
他和雷锋驾驶“嘎斯”卡车,从工地执行任务回来时已接近午饭时间,雷锋与其商量,先把汽车冲洗干净后再回连,以备下午出车快捷。车便往九连炊事班室外水龙头处开。但汽车要走到水龙头处,就要走九连营房和房前一排晾衣杆之间的土道,由于有一根晾衣的木杆竖在入口处,所以要驶上这条道还得先拐个直角弯,这是不可能一次性就开得进去的。雷锋便下车查看地形,乔安山来驾驶。
当时雷锋是站在汽车左前方,离这根晾衣竿两米远左右指挥进车:“进——退——打轮——”等。车的前轮和车厢越过木杆后,乔看班长雷锋给他一个透过的手势,就开了过去。这时耳边“喀嚓”一声,他猛一回头,只见班长倒在地上,木杆已经折断。他急忙刹车,跑到雷锋身边,看到雷锋呼呼喘气,不省人事,就急喊救人。
雷锋被火速送到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但那里条件有限,于是又转到沈阳军区202医院,路上用了50多分钟。但是终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雷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医生的诊断结论是:雷锋因头部右侧太阳穴受木杆重击,造成颅骨骨折,脑内超多出血而致死。令人悲痛的是,这木杆仅有6×6厘米规格,却轻取了一个那样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党和人民的伟大战士的生命!
雷锋之死定性:以身殉职,意外事故
史宝光在现场勘察时发现,那根木杆是从根部折断的,木杆上粘有黑色橡胶末,而车轮后胎上也有明显擦痕。除此,车厢板和木杆的上部均未发现刮碰的痕迹。据此,史、张二人认为:通道进口狭窄,加之地面不平,左高右低,木杆根部埋有凸头,致使汽车驶入时,车身倾斜,从表面上看是刮碰不到木杆的,而惟有车后轮胎左外侧,挤压到木杆根部,才使木杆从根部折断。加上晾衣铁丝的牵拉反弹力量,迅速击向雷锋,造成杯具。
搞清楚基本事实后,据此分析研究认为:这次伤亡事件,既不是乔安山有意所为和驾驶员的职责;又不是雷锋同志指挥的失误,而是一次偶然、意外的伤害肇事。因此经过这一下午的工作,史宝光以上级保卫部门代表的身份,提出事故的初步性意见,即“以身殉职、意外事故”。
当晚,史宝光向从工地赶回营房的团政委韩万金做了汇报,并同连队指导员高士祥共同研究,由其出面,找乔安山谈话,为他卸下思想包袱。
同时,史、张还到医院看了看雷锋的遗容。那时雷锋躺在医院病床上,脸上干干净净的,仅在脸上包裹着纱布,仿佛仅是受了点轻伤而在安睡。张峻当时还为雷锋的仪容拍摄了几张照片。战士们给雷锋戴上了军帽,换上一套新军装,把遗体运回连队,并摆放在一间活动室。为防止天热遗体变坏,史宝光还特地买来4块大冰砖镇在雷锋遗体身下。
史宝光向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打了正式报告,关于雷锋同志的牺牲经过、性质和处理意见。这个报告很快就得到了各级组织认定和同意。之后在军内外发布讣告和通讯报道等,均以此结论为准。
史宝光解释说,为什么说是“以身殉职”呢因为雷锋是在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他作为班长在指挥本班战士乔安山倒车时牺牲的。为什么说是“意外事故”呢一般人谈到雷锋牺牲原因时,常说是汽车撞的,其实不准确。事实上不是汽车直接撞的,而是汽车撞倒木方,木方打到雷锋头上。木方也不是顺向打到头上的,而是在铁丝的拉力作用下打到的。这个过程有三个环节,这两个人是意想不到的,当然是意外事故。这是比较客观、准确、得当的。说明雷锋不是无谓牺牲,也不是职责事故,既不影响雷锋形象,也不认为乔安山有直接职责。
但是即使如此,在众所周知的乔安山打破沉默之前的那段政治时空下,雷锋之死的具体原因仍没有人能够全盘托出。
雷锋葬礼盛况空前人民群众夹道送行
雷锋的遗体被冰镇了一宿后,8月16日开始入棺。史宝光这时已是治丧筹备会人员。他至今仍对盛入雷锋的棺柩印象深刻。他说,那是抚顺地方的一名机关干部捐赠的。他原本是为家中老人准备的,当听说雷锋不幸牺牲后当即送来。那棺柩的原料是黄花松,又大又沉,四条汉子根本抬不动。“棺壁大概就这么厚!”史老用手比量了一下,记者揣测,大约十三四厘米的样貌。他说,以至于1964年对雷锋进行迁葬时,那棺柩没有一点腐烂,那都是后话了。
入棺时,史宝光亲自抱着雷锋的头,和班里的战士、连里干部一齐把雷锋裹在洁白的布中,平稳放进棺木里,让他安息。以前朝夕相处,多次得到雷锋帮忙的战士们持枪为他守了一夜。
8月17日,在望花区机关小礼堂,为一位普通战士举行了不同寻常的追悼会。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周围摆放二十多个大花圈,雷锋的灵柩摆在前台中央,上方是张峻亲写的追悼大会横标。机关、部队的代表约有2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会后,由军用摩托车开道,地方派出的业余铜管乐队奏起哀乐。悲痛气氛笼罩下,大小20余辆军车载着花圈和部队官兵,为他们的好战友雷锋送葬,将他送到老虎台矿区的南山墓地。
史宝光说,此举在当时,对于一位战士之死,是盛况空前、前所未见的。沿途群众不禁好奇地问,部队送的是何人呀一听到是雷锋后,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到送行队伍中,更多的人站到马路两旁,默默地哀悼和思念着雷锋。
阅读精选(3):
雷锋是怎样牺牲去世的
汉口学院对武汉大学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的问卷是“你明白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是因什么而牺牲的吗?”发现有八成大学生不知雷锋为何牺牲。
对于雷锋的牺牲原因,同学们的答案千奇百怪“被车撞死的”、“做人民公仆劳累而死”、“雷锋病了”,大多同学则坦言“不明白”。
雷锋是怎样牺牲去世的
汉口学院教育学博士罗爱平表示,“大学生就应熟悉当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身上的宝贵精神,我们应在大学里为大学生补上这一课。”
来揭秘吧觉得:“虽然我们不明白雷锋怎样牺牲的,但不明白这些英雄人物怎样牺牲的并不代表我们不会助人为乐,没有奉献精神。”下面来揭秘吧介绍下雷锋是怎样死的?让我们抛开英雄的光环,从雷锋的确切事迹中,评判这个人。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
“向左,向左……倒!倒!”突然,汽车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右太阳穴上,当场扑倒在地,昏死过去……
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闻讯之后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参与治疗,但由于颅骨损伤严重,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同志牺牲了!
砸伤雷锋头部的柞木方杆,长为180厘米,方为6×6厘米。砸倒的时间是1962年8月15日上午10时45分,详细经过如下:
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和乔安山开着J7-24-13号嘎斯汽车装着新棉衣回到连里。雷锋先到连里跟连长报告说他开的那辆汽车到了三级保养时间,车况不太好,要求及早安排保养。然后就准备和乔安山一齐把车开到连部后边三营九连炊事班门前的自来水管边,把车上的泥土用水冲刷一遍。
雷锋为了多给乔安山开车的机会,把手摇把子拿在手里,乔安山想和他争,因为那通常是助手干的活儿。在运输连,汽车并不多,每个司机摊不上一辆,只能轮着来,干两天别的,开两天汽车,所以都期望能多点亲自驾驶车辆的机会。
雷锋猛地一摇,汽车扑腾腾地发动起来,然后雷锋拿着手摇把子抄近路走向九连伙房。路上还和曾在一个班里的辽阳兵卑福财聊了几句话。两人正说着,乔安山把汽车开过来了。
因为九连出外执行任务去了,怕小孩和杂人进营房,就利用道口的几棵树拉上了铁丝网。雷锋走上前把拦在道上的铁丝网弄了下来。乔安山把车开到九连连部向左拐弯处停住了,这是个直角的死弯,前后左右回旋的余地很小,汽车保险杠的右侧还差20厘米就顶着九连连部的房子,左后轮距一棵杨树只有15厘米左右。
杨树上拴着一根8号铁丝,连着一排1.5米高、小碗口粗的柞木方杆子。铁丝约70米长,一向拉到炊事班前,中间用钢筋支着,这是给干部战士晾衣服、晒被子用的。乔安山怕撞着房子,不敢开了。他把头伸出车门大声喊雷锋。
雷锋走上前来,看看车头的左右两边,又看看车的尾部。“方向盘打死了没有?”他问乔安山。“打死了。”雷锋站在车的左侧,几乎挨着脚踏板。“没事,向前开吧。”乔安山底气不足,想让雷锋来开。雷锋就鼓励他说,“别怕,这正是提高技术的好机会。你开,我帮你看着。”
乔安山挂二挡起步,方向盘回转很快,整个车一下子就打了过来,然后向着九班伙房开去。就在乔安山开的车急转弯的时候,左后轮将离杨树最近的那根柞木杆子从根部挤断,柞木杆与杨树之间的铁丝同时被挣断,折断的柞木杆在另一侧铁丝的拉动下向汽车左侧的前方弹出,不巧正好砸在雷锋头部的左太阳穴处。
雷锋吭哧一声倒在地上。乔安山似乎听到了吭哧一声,但他全神贯注地开车,并没有想到是雷锋出事了。这时,在附近的卑福财看见雷锋倒在地上,急忙上前把他抱了起来,发现雷锋的耳朵和鼻孔都出血了。赶紧大喊:“雷锋出事了!”乔安山跑过来,抱住雷锋,喊:“班长!班长!”雷锋的鼻子、嘴都往外喷血,喷了乔安山一身。乔安山对围上来的战友说,“快去找连长。”
连长虞仁昌赶紧派白副连长开车把雷锋送到了西部医院。在西部医院的病床上,雷锋浑身抽搐,甚至抽得坐了起来。雷锋的体温过高,虞仁昌跑到楼下去买了一箱冰棍降温。温度刚降下去,呼吸突然停止了。一个医生骑到雷锋身上给他做人工呼吸,他的呼吸又恢复了。
“伤势很重。是颅骨骨折,内部出血。有生命危险。”院长说,“得立即做手术,我们医院做开颅手术不行,立刻派车到军区总院,把脑外科段主任请来。”于是白副连长和团军务股长飞速赶往沈阳。
医生们开始了最后的抢救,这时雷锋十多分钟抽一次,之后到达五六分钟抽一次,之后就中断了呼吸,这时是1962年8月15日12时5分。
问题: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诸葛亮
【相关阅读】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鞠躬尽瘁,汉语成语,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鞠躬尽瘁
【词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
【字词解释】鞠躬:弯着身子,引申为恭敬谨慎的样貌。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近义词】竭尽全力、殚精竭虑。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
【成语造句】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范文例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恰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杨振宁)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臣只有一片愚忠,~。”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巴金《随想录》:“这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多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聊斋志异·续黄粱》:“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
鞠躬尽瘁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方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用心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封建社会为君主“忠”的思想。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2]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用心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之后流传的《前出师表》。但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伐魏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务必北伐。这就是之后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