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一):

  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齐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

  “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但是难啊!期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此刻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就应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样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那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那里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

  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师:谁是负责人?啊,是你。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主角怎样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透过支老师的指导,充分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此刻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在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第一个问题答对了。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既然是要引诱敌人,那他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在第九自然段,书上说:那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喊了一声“蠢东西”,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此刻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明白,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此刻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让他带路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明白“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貌。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貌。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能够问你们?)

  “学生”:能够。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了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构成了小小的辩论。但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了,比如德国军官用什么引诱小孩带路,答案只有两个字“火机”,太容易了。但是总地来说,你们认为第三小组的汇报能够得到A、B、C、D

  哪一级的评价?(学生答A级)好吧,大家都同意A级,我们就给他们评A

  级。(板书“第三组A)下面由第二组表演,(第二组全体上台前)谁来报告?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此刻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样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但是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主角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先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从开头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如NO,OK

  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师:第四组搞得有新意,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

  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此刻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这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此刻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资料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样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此刻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就应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必须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此刻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主角,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能够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能够给你们现场打热线

  电话。能够吗?(生:能够)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能够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立刻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一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莺的歌声》,昨日已播到第3

  集,观众反应热烈。这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能够,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述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此刻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树那么高,怎样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那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我们那里有没有?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十分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那里是长江流域,就应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huà,不要读成huá。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能够不能够?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十分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明白有32

  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样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观众来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样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必须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能够怎样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状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此刻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明白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这天的节目!各位观众,这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这天的课也该结束了,这天大家学得十分好,十分有创意。好,下课吧。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二):

  第一课时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齐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三):

  第一课时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齐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待续)

  第二课时

  师:准备好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文上台)

  师:谁是负责人?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主角怎样分配?

  生: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透过支老师的指导,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此刻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学生”:小男孩在学鸟叫,用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好,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衣服的颜色差不多。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

  “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第九自然段中说: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为什么喊了一声“蠢东西”?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只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是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就不杀他,带完路肯定要杀。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明白,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呢?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意见。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此刻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带路的?

  “学生”:用打火机。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没有了?我们下课。

  (教师:我有一个问题可不能够问你们?)

  “学生”:能够。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这一句表现出敌人的凶恶。

  (全组学生走下台)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构成了小小的辩论。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样会剩下我一个,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火了,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人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但是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主角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到黑板后面去,原先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表演过程略)

  师:第四组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此刻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这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此刻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资料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样说”等,过程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像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此刻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就应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但是这次你们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必须要有新意,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此刻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村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主角,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学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那叫“效果”。好,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能够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推荐,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能够给你们现场打热线电话。能够吧?(生:能够)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能够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立刻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一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骂的歌声”,昨日已播到第3集,观众反应热烈。这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能够能够,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很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述的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有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此刻的俄罗斯。苏联人民也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我国有没有参加这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的树就那么点高,怎样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都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那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十分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还有,这个字读hu,不要读成hu。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引诱敌人,这很危险,万一小孩子应付不了,就坏了。

  住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观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哪位观众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能够不能够?

  佳宾:答得很好。我国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十分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被敌人杀害了吗?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明白有32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样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的观众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样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能转移走。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必须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能够怎样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好,请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对付不了”的状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此刻我向支老师提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明白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这天的节目!各位观众,这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这天的课也该结束了。这天大家学得十分好,十分有创意。好,下课吧。

  [评析]

  这一课例给人最强烈的冲击是:孩子们一旦在课堂上得到解放,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这能量的表现就是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用了二十多分钟引导学生认识了课文的整体及各段主体资料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这种学习包括自主选取方法进行学习汇报。这就给学生带给了展现才华的广阔空间。课堂上,一段课文,四个小组有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模仿老师上课,自己设问,自己解答;他们排演电视剧,分配主角,还设置“画外音”……一篇普普通通的课文,在孩子们的想像和实践中,竟能如此多彩!一个惊喜刚刚过去,更大的惊喜随之接踵而至:孩子们居然有模有样地“直播”了“电视剧评论”的电视节目。他们自扮“主持人”,请老师当“佳宾”,每个学生都能够拨通“热线电话”,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搞得如此生动活泼,别开生面!

  所有这一切,不能不使人深刻地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

  教师的心是无私的,是善良的,谁都不否认。我们无私到想把每lmg营养直接注入到孩子们体内,无私到恨不得把自己明白的一切,一古脑儿装到学生头脑中;我们善良,善良到怕孩子摔跤就永远扶着他走路,善良到孩子没有感冒我们自已预先发烧!

  这两节课,老师狠了一下心肠,让孩子自己去走路,没想到孩子们的腿脚是那样硬朗,步伐是那么矫健!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四):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战争时期的故事读,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争先恐后)我读过《王二小》这个故事,王二小是个放牛郎,有一次,他把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里,八路军消灭了敌人,但是王二小被敌人打死了。

  生:虽然他死了,但是他十分勇敢,村里的人都永远忘不了他。

  师:是啊!王二小是战斗小英雄。

  生:我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影片中的张嘎十分聪明,他多次消灭鬼子,……

  生:我读过《黄继光》这个故事,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真是太勇敢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战争年代里,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天,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你了解吗?

  生:我明白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年。

  生:我明白这场战争是苏联人民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战争。

  生:我还明白这场战争是1941年开始的,1945年5月苏联胜利了,德国无条件投降。

  师:同学们明白的可真不少。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下面,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指4名同学读课文)

  [说明: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教师让学生在晨读时间熟读课文,上课时直接检查学生的读书状况。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样样

  生:他们读得都很好,个性是赵甲民同学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李正新读得更好,他读时注意了人物说话的语气,小夜莺很沉着、不害怕。

  生:他们都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加油!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明:课文篇幅较长,我采用快速默读、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生:我明白了课文讲的是小夜莺把敌人带到密林里,游击队消灭了敌人。

  生:我明白了小男孩学夜莺、杜鹃叫,去给游击队报信,他个性聪明、勇敢。

  师:读书很认真,还能谈体会呢!真棒!谁还想说?

  生:我还明白了小男孩遇事很沉着,不害怕鬼子真是太勇敢了。

  师:是呀!在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下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述小男孩言行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在梳理学生读书收获的状况下抓住重点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与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师:谁先说一说?

  生:我先说,我画出的语句是:“怎样会就剩下我一个?那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从这句话里,我读懂了小夜莺太聪明了,他是在骂德国兵。

  生:小夜莺用麻雀、乌鸦、猫头鹰骂德国人,把自己说成小夜莺,真是太好了。

  生:我还明白小夜莺一点不慌张、不害怕,真是太勇敢了。

  师:是呀!小夜莺沉着、冷静,谁来读一读?

  (生读一遍)

  师:很好,还有吗?

  生:小孩有时候学……完全忘了。这段话描述了夜莺的动作,他假装成很简单、快活的样貌,以免鬼子怀疑。

  生:这句话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小夜莺的沉着、冷静,小夜莺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游击队报信。

  师:说得太棒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展此刻我们的面前,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生读)[说明:在学生理解了小夜莺的处境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就很容易的读出感情来。]

  生:我来评一评,他读得还能够,把小夜莺的调皮可爱的样貌读出来了,我也想读一读。

  (生再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

  生:‘人呢?战争……就都跑了。’我觉得这句话太好了,小夜莺把鬼子说成是‘野兽’多么勇敢呀!是我的榜样。

  生:是,如果是我,早吓得不明白说什么好了。(学生大笑)

  生:还有呢!“你说的是一种……还有洋蘑菇。”这句话更能说明小男孩的沉着、机智。

  生:应对凶恶的敌人,他一点也不慌,太棒了。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想不想再读一读,请3位同学分主角读一读吧!

  生:(3位同学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样,谁想评一评?

  生:张忠义这个军官读得太棒了!凶恶,说话语气很重。

  生:这个小夜莺也不错,即调皮可爱,又机智、勇敢,说话不慌不忙。

  师:是啊!小夜莺用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把敌人带到游击队的埋伏圈,游击队一举歼灭了德国兵。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是本课感情目标的升华,、让学生走近小夜莺,说出心里话。]

  生:小夜莺,你的表现太棒了!

  生:小夜莺,你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好少年,是我们就应学习的好榜样。

  生:我要向你学习,遇事沉着、冷静。

  师:在战争年代里,有许多的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补充阅读材料:卓娅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一个普通的女孩,名叫卓娅。16岁那年她加入了苏联共青团。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不明白”,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有多少人,所得到的回答都是“我不明白”。她很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她一声不吭,敌人的鞭子像雨点似的抽打在卓娅的身上,鲜血直流,血肉模糊,但卓娅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敌人实在没有办法了,决定将她处死,当敌人要处死她时,她高声呼喊:“你们处死我一个,会有很多人为我报仇的,胜利必须属于我们!”卓娅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说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安排阅读拓展活动,一能够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二是对课文的延伸,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对战争年代加深印象]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故事中的卓娅太坚强了。

  生:卓娅很勇敢,应对敌人的鞭子抽打,她宁死不屈,是真正的英雄。

  生:卓娅为了革命牺牲了,真是伟大的英雄。

  生:卓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师:是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这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课下,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有感情地看图复述故事。

  4、懂得做事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二、借助文中图画,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自主识字、写字、学词学句

  五、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1、同桌合作互当小老师,互相帮忙,读通读顺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种小动物?

  3、重点朗读感悟课文4--7自然段。

  (1)学生个人独立朗读课文4--7片段段,边读边想:在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中谁最聪明,为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

  (2)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个人阅读思考的收获。

  4、透过朗读表现自己学懂的资料。

  六、引伸拓展,体现个性,发展语言

  1、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你能帮帮他们吗?

  2、你想对故事中的小动物说点什么?

  七、回归整体,积累运用,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1、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课文,准备复述。

  2、上讲台有感情地复述故事,可融入自己的想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指导书写

  三、实践活动(读读、演演)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再演一演。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本课是一篇十分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是一篇精读课文。“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1―2年级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教学难点为:写好带反犬旁的字;在朗读中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童话故事有很浓的兴趣,好奇心极强,但是缺乏必须的鉴别潜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而且独立,他们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是语言的表达潜力、逻辑思维潜力欠佳,容易盲从盲听。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认识生“酸、狐狸、葡萄、迫、待、硬”,会写“狐狸、猴”,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透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带反犬旁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写好带反犬旁的字;在朗读中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葡萄架)串串葡萄高高挂在架上,就在这葡萄架下,发生了一个搞笑的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谁来读一读?(读准“酸”是平舌音),大家齐读题目。

  2.(出示课文插图一)教师讲故事:课文第一自然段。之后会发生什么呢?这个故事就藏在语文书第74页,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用儿童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看图边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请书下面的小树叶帮帮忙,还能够看着图猜着读;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全班交流。

  (1)(出示词语):“酸的”、“葡萄”、“狐狸”、“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说”。

  请学生读,及时正音,读好轻声、后鼻音、平舌音。

  (2)(突出生字)读生字说识记方法。(重点指导识记带有反犬旁的字)你是怎样记住“狐狸”这两个字的?你还能说出几个带有反犬旁的字吗?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掌握汉字的规律是识字的好方法。

  (3)(出示卡片)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3.指导写带反犬旁的字。

  (1)(出示带反犬旁的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这几个字?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

  【《课标》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透过各种形式,识记生字,加强写字训练。】

  4.会读生字词,又会写词语,下面我们把这些新朋友送到句子里读读怎样样?(出示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吗?

  (1)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但是一颗也没摘到。

  (2)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3)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由词至句,为学生带给语境,既丰富了语言实践活动,又进一步巩固了生字;读通长句子又为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三)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1.句子读好了,相信课文必须读得更好。指名读课文(正音)

  2.你认为哪一段你读得最棒就选取那一段读给同学们听。

  【这一过程旨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说说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你认为谁做得对?(猴子)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1)(出示课文插图4及句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谁来读一读?理解“迫不及待”。看:“一串”和“一串串”有什么不同?再读读这句话。(体会小猴子着急的情绪)

  (2)就在这时,小兔子来啦,他怎样说的?(体会兔子着急的情绪)

  (3)小猴子相信他的话了吗?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分主角朗读三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4)听了这些,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比较句子: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比一比,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读一读,有不同的感受吗?说一说。

  【突出语言训练,感受语言魅力,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5)松鼠、兔子见它吃的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味道怎样样?(读好“啊!真甜。”)

  (6)吃着甜甜的葡萄,松鼠兔子却皱起眉头来,为什么呢?(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告诉他们原因吧!(狐狸吃不到葡萄硬说酸)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用指名读、分主角读、男女生对读、群众读等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同时透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帮忙学生理解词语,积累感悟语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妙处。】

  (四)揭示主题,巩固生字

  1.你想对哪一只动物说什么?(学生练说)

  2.老师也想说说(出示儿歌)你们读一读老师的话:

  串串葡萄大又圆,狐狸吃不到葡萄硬说酸。松鼠兔子不分辨,小猴品尝知酸甜。凡事亲自去实践,不能光听别人言。

  3.老师期望有更多的人明白这个故事,你们愿意讲给别人听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真正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生字的识记在学生读儿歌中得到进一步巩固。】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巩固生字,会写“串、告、诉、颗、兔”5各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分主角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会写“串、告、诉、颗、兔”5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写好“诉、兔”;在朗读、表演中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动物的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

  【透过多种形式巩固生字,贴合儿童认知规律。】

  (二)书写指导

  1.这节课我们来写写剩下的几个字。

  (“串、告、诉、颗、兔”)

  2.观察这几个字,哪个字容易写错,你来提醒大家。

  (注意提示:“诉、兔”不要少一点;“颗”与“棵”要区分。)

  3.教师范写难写的字,提示关键笔,学生观察。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抓住字的关键笔是写好字的前提。】

  (三)朗读感悟,复述故事

  1.这几幅图中你喜欢哪一副图就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那一个自然段。

  (看图有感情的朗读出狐狸、松鼠、兔子、小猴子不同的语气。)

  (1)小狐狸:

  启发想象:小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狐狸的话。

  (2)松鼠、兔子:

  读好松鼠、兔子的心里话,指导读出相信的语气。

  (3)小猴子:

  体会小猴子与松鼠、兔子不同的做法。

  (小猴子听别人说了以后要问一问,还要亲自尝一尝。)

  2.复述故事。(复述前3段)

  (1)此刻能把前三副图的故事资料连起来自己读读吗?(自己读,请学生分段读)

  (2)是呀,这连环画故事多有意思,我们能够一边看图,一边读读旁边的文字,就能明白故事的资料,要是没了画旁边的字,谁能看着画面来讲故事吗?

  (指名复述故事)

  【学生在复述中强化记忆,提高语言表达潜力。】

  (四)实践活动

  1.刚才的这几种小动物都认为葡萄是酸的,但是之后的小猴子却说这葡萄是甜的,此刻就请你们先练习读读4~7自然段,一会儿我们一齐演演这部分资料。

  2.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吧!你们能够离开座位,和几个小伙伴组成一组,分好主角,大家能够按照书中的资料演,当然,有自己的创意就更好了。(学生表演)

  【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表演的过程也是内化语言的过程,透过表演,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感悟潜力和表达潜力。】

  (五)总结拓展

  看来,同学们这天收获真不少。不仅仅有感情地读了课文,还表演了这个故事。如果有兴趣,你们还能够给这个故事续编个结尾,比如松鼠和小兔子又一次遇到了狐狸,这回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相信同学们编得必须很搞笑!

  【创造性阅读,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深化,使他们在愉快的用心的思维中,更加喜欢阅读。】

  作者简介:

  王莹,女,现年31岁,1996年7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学校,2002年10月透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取得了小教高级任职资格。1996年至2005年在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小学任教,2005年至2007年底在西宁市城西区虎台小学任教导处副主任兼任语文教学,2008年初至今在西宁市城西区教研室工作。

  从教以来,认真工作,用心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曾多次参加并承担省、市、区、校级比赛课、研讨课,教学效果良好,构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两次被评为区“教学能手”。参加工作以来,撰写的论文发表于省、市、区级刊物上。参与了国家十五课题的研究,该课题获国家级二等奖。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课文资料大概资料。

  2)潜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潜力,读出不同语句应表达出的语气,培养学生分析的潜力。

  3)创新目标:透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看这四位动物伙伴的”。

  4)德育目标:透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从小动物的对话、表情中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读出不同性格特点的小动物的说话语气,感悟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课前准备:生字图片、课文插图、一杯醋、一杯蜜

  教材分析:课文是一个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共分为8个自然段。

  学情分析:本文属于连环画故事,教学时,能够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资料。透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到达体会深刻道理是本课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实物尝试,引入课题

  1.老师那里有些好东西,谁愿意来尝尝?

  2.这两个字就躲在了我们的课题里,出示课题。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酸、甜”二字?两名学生分别品尝“醋”与“蜜”。其他学生看表情猜猜是什么字。齐读课题。两名学生介绍识记方法,大家做表情大声读准这两个字。

  二、创造条件主体参与:

  1、有个搞笑的童话故事藏在书的第74页中,请你看看图,读一读它,顺便和生字交个朋友。

  2、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葡萄架上挂着许多串紫红色的葡萄,相机学习“葡萄”二字。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相机学习“狐、狸、猴”三个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3、识字归类:同类偏旁的字,意思有关联。

  4、那里还有几位生字朋友,请你也帮忙认一认。

  5、课文里的八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就把那一段课文读给同桌听听。

  6、认为你的同桌读得不错的,请你推荐他上来展示一下。学生读文。学生答出:1、葡萄架下2、出现了四只小动物。找出规律,是植物,所以有草字头,是兽类,所以有反犬旁。学生读: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说同桌交流朗读。学生上台随意挑选出挂图贴好,朗读展示,教师相机引导识字、正音。

  三.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此刻,黑板上的八幅挂图是乱的,谁能根据课文资料把它们按顺序摆好?先读读课文,再和你的小组伙伴商量一下。

  2、这八幅图就像火车的八个停靠站,此刻我们的故事列车就要出发了。先请你自己练练本领,先读课文,再看图把故事连起来试着讲讲!开往第一站的司机请……(学生未点到的,教师相机提示:抓住每幅图中小动物的动作、神态或心理。)然后再请一位学生重新讲一讲。有时还可请车上的各位乘客评价。

  3、课文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

  4.挑出感兴趣的主角读,比比谁读得好。

  5.同样是葡萄,为什么有的说它酸、有的夸它甜呢?

  6.如果你是课文里那只聪明的小猴子,你会对小兔、小松鼠或者狐狸说什么?反复读课文,小组交流后,选派代表摆图,并说明理由。借助连环画讲讲课文中的故事。能够照课文讲,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本学习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发挥想象,同时为后一环节分析每种小动物性格做铺垫。)分小组读读说说,体会狐狸的狡猾、心胸狭窄,猴子的聪明、活泼,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善良、轻信。全班交流。分主角合作读,其余部分齐读。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它是酸的,小猴子它们尝过了,所以明白葡萄是甜的。)想象、交流。(以后你们要自己试一试,不能随便听信别人的话……)

  四.课后实践这是一个搞笑的寓言故事。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再去课外找找其他搞笑的寓言故事吧!(把课堂语文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主角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资料,认识“我会认”的生字,朗读感悟4—7自然段,写好反犬旁的生字。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分主角表演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8幅连环画,生字词和有关句子,课后“读读比比”的两组句子及相关练习等。)

  2、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激趣揭题

  1、同学们,老师那里有几幅连环画,你能给它编个故事吗?(出示8幅连环画,请学生用1、2句话说说每幅图的资料。)

  2、有位小朋友,根据连环画也编了个故事(出示课题),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他是怎样写的呢?请打开课本74页,听老师来读故事。

  3、你觉得这个故事搞笑吗?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这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自己感知资料,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课文,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意思。

  B、同时想一想: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让我们一齐来交流交流:

  A、(出示生字词)谁来当当火车头?(及时正音):

  酸的葡萄狐狸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说

  B、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三遍)

  C、(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你会读吗?请试一试。

  狐狸指着架子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D、你喜欢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吗?(请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读)

  由词至句,为学生带给语境,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

  3、此刻,谁能告诉老师,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板书)你喜欢谁?(多问几个)

  4、哦,看来大家都挺喜欢小猴子的,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猴子的?(4—7)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资料。

  三、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1、你喜欢小猴子的什么呢?请自己读读这部分资料,边读边想,并从故事中找到有关的依据。

  学生朗读后,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板书:聪明)

  2、你从哪里看出小猴子是聪明的?在课文里找一找,读给大家听。(小猴子不轻易相信兔子、松鼠的话)

  1)小组里交流读,班里指名读。

  2)(出示句子: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那里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两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书上是怎样写的?请找找小兔子的话。(同桌互读)

  3)我们来读一读。你能给“连忙”找一个好朋友吗?小兔子为什么要连忙说?请找出文中的原句读读。(出示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你能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的语气吗?

  3、刚才,小朋友说小兔子没吃过,可小松鼠说葡萄酸得很,小松鼠吃过吗?你怎样明白?你能来表演一下吗?

  4、哦,原先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吃过,就说葡萄是酸的,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不敢去尝试了。此刻,你们明白小猴子聪明在哪里了吗?(出示:平时,我们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要光听别人的话。)

  5、出示句子:1)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聪明的小猴子吃到了葡萄,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读一读。

  出示练习:1)小柳树笑了。

  2)小柳树()笑了。

  1)丁丁关上窗户。

  2)丁丁()关上窗户。

  对教学资料进行延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带给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

  四、感情朗读,合作表演

  此刻,让我们把4—7自然段的资料来读一读,演一演。(分主角读,表演读,为三位小朋友戴上头饰。)

  五、课堂小结

  这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甜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酸的呢?

  明明是甜的,狐狸为什么硬说是酸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指导书写

  1、篇课文共有8个我会写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个(出示:猴、狐、狸),谁来读?

  2、你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指导范写“反犬旁”。

  4、想想办法,你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5、教师范写,注意提示“猴”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候”。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书写指导

  三、朗读感悟

  1、读第一段,说说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

  2、指名读读狐狸的话,指导学生读出狐狸酸酸的语气。

  3、读第一自然段。

  4、分主角朗读课文。

  5、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故事,再上台讲故事。要求: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有感情。

  四、实践活动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再演一演。

  (一)分析主角

  狐狸:狡猾

  小松鼠、小兔子:老实、轻信

  小猴子:聪明、敢尝试

  (二)分配主角

  自主组织,竞选主角,确定导演、演员。

  (三)编排表演

  想想每个主角说的话。导演解说,演员表演,互相指点。

  (四)表演童话,评委评分

  主持人介绍节目,各组表演,评委评分。

  (五)总结颁奖

  师生评价总结。颁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优秀合作奖。

  附板书:

  17、酸的和甜的

  狐狸:狡猾

  松鼠:轻信别人的话

  兔子

  猴子:聪明:敢于实践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五):

  教材简说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

  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

  是啊,没有尝过,怎样能断定葡萄是酸的呢?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本课是一个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能够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资料。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以讲解员的身份讲故事,或小组表演童话剧,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课文资料。

  学习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主角表演课文。

  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具准备

  运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教思维训练。)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自然段)那之后怎样了呢?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的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齐读课题

  图文结合,感知资料,认读生字

  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借助插图读文,认读生字,教师随机出示图中相应的生字词。

  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词的。

  (透过观察、读文使学生懂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看配有音乐的动画。听老师示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的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

  (透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取适当的语气来读,以到达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重点品读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自读。

  小组读。

  指名读。

  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透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也到达巩固识字的目的。)

  讨论交流。透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述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1──2)名同学读,从中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读5、6自然段。

  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敢尝试小兔子、小松鼠:不老实,总是轻信别人。

  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的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反复出现扩词运用以到达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忙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迁移运用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讲给大家听。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在游戏中巩固要识的字。

  听音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快又对。)

  “摘苹果”。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能够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在写字中巩固要写的字。

  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指导扩写。

  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

  实践活动

  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并配有头饰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酸的和甜的

  小狐狸-小松鼠-小猴子

  小兔子

  (狡猾)(老实、轻信)(聪明)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六):

  教材简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5篇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酸的和甜的》是最后一篇。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透过松鼠、兔子和猴子对待“葡萄是酸的”这个说法的不同态度及表现,告诉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主角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识字、学词,对故事资料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

  1.写好“犭”的三个字。

  2.在朗读感悟故事中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状况;

  2.同桌互相读课文,在互读互听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用读句子的方式检查字词掌握状况;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在潜移默化中识字学词。

  1.认识“狐狸”、“葡萄”等词语,书写生字。

  2.观察图画,简单了解狐狸的做法。

  (二)学习课文2—6段,在充分的练习后朗读对话。

  1.图文结合,感悟松鼠和兔子的想法。

  2.师生对读兔子、猴子和松鼠的对话。

  3.分主角读课文的1——6段。

  (三)学习课文第6、7、8段,在扎实的语言训练中积累词语。

  1.朗读、体会写小猴子的句子,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

  2.体会“大口大口”的用法。

  3.图文结合,体会兔子和松鼠的心理以及狐狸的想法,在扩展说话中领悟文章内涵。

  四、巩固识字。

  五、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表演课文;

  3.学写其余生字;

  4.阅读课外故事。

  [个人简历]

  佐晓梅,女,1973年生,1993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能手,现任教于内蒙古通辽市实验小学。

  从教13年来,潜心于语文教学研究,所撰写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报》、《教育与发展》、《教育科研论坛》、《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教育》等刊物发表三十余篇。并多次在全国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征文比赛、人教社小语室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2006年5月执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获内蒙古自治区选拔赛第一名。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其中四个,重点指导反犬旁的书写。

  2、在教师的指导下,入情入境地读好1—3自然段,体验故事中主角的心灵世界。

  3、初步培养孩子听、读、讲童话故事的兴趣。

  一、分散识字,导入新课

  1、学习新词“葡萄”,重点指导字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啊?(香蕉、葡萄…)

  师:(出示图)老师喜欢的水果就是它,你们看,上面的草字头多像一个葡萄架啊,下面的部分就像一串沉甸甸的葡萄。

  2、区别“一串”和“一串串”,书写生字“串”。

  出示一串葡萄图:这就是(一串葡萄)

  出示一串串葡萄图:,此刻葡萄很多很多,一串一串葡萄叫(一串串葡萄)

  师:小眼睛仔细看看这个“串”字像什么啊?(糖葫芦、羊肉串…)

  下面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好吗?

  师范写“串”字:上面一个扁扁的口,下面也是一个扁扁的口,中间一条长长的竖,请小朋友们认认真真地在下面写一个“串”字

  3、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酸”。

  吃了很酸很酸的葡萄,你们的表情会怎样样啊?老师看到你们的眉头都皱起来了,“酸”的右边多像一张紧皱眉头的脸啊!舌头尝到甘蔗的味道就是(甜甜的)

  伸出手跟老师一齐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划一划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2、交流难读的句子,随机指导学生读准“转来转去”、“迫不及待”、“硬说”等新词。

  3、课文中有哪几个小动物呢,能把它们找出来吗?练习说话。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积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干什么?

  2、找一找课文中写小狐狸怎样摘葡萄的句子,并划下来。

  3、透过看图、情境创设、主角体验等多种手段,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4、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但是”、“于是”等词练习说第一幅画。

  5、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课中操

  1、复现生字,读读儿歌。

  葡萄,葡萄,圆又大,

  狐狸,狐狸,口水挂,

  一会儿转,一会儿跳,

  一会儿跳,一会儿转,

  唉!

  摘来摘去摘不到,

  就说葡萄是酸的,

  是酸的!

  2、带上动作,带上表情表演读儿歌。

  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读好心里想的话

  葡萄是酸的,这个消息小松鼠指导了,小兔子也明白了,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吧他们心里想的话划下来。

  1、读读第二、三自然段,把小松鼠和小兔子心里想的话划下来。

  2、透过范读、评价、品词等多种手段,指导学生读好小松鼠心里想的话。

  3、利用插图,练习转述: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子,小松鼠连忙把狐狸说的话告诉了小兔子。他是怎样说的呢?请你来给画面配配音。

  4、运用刚学的方法,读好小兔子心里想的话。

  六、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再现生字:读读“我的日记”

  2、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反犬旁的书写。

  师范写“猴”三个注意要互相谦让。

  学生书写交流展示。

  小结:下课铃声响了,小动物们要回森林里,让我们真诚地跟他们说再见吧!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八):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主角表演读部分课文资料。

  2、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图片(葡萄架、葡萄、4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理清故事的总思路

  1、复习新词,激发兴趣:

  做摘“葡萄”游戏。(“葡萄”即做成葡萄形状的词语卡片。)

  指名学生摘“葡萄”,发现藏着的词语,带读。

  2、排列顺序,概括图意:

  课件出示打乱的八幅图,谁能根据课文资料把它们按顺序摆好?边摆边用一句话概括图意。

  二、朗读课文,直奔猴子

  1、此刻谁能告诉老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师贴动物图片)

  2、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出示“朗读法宝”──坐姿要端正,朗读要专心,读得有信心,还要有感情。

  3、你喜欢故事中的谁?(多问几生)

  4、哦,看来大家都挺喜欢小猴子的,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猴子的?(4~7)

  三、朗读感悟4~7自然段

  1、请4位小朋友来读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朗读后,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板书:聪明。

  2、此刻你们就是那只聪明的小猴子,老师读第4小节,你们来表演小猴子的动作。

  3、你们为什么做这个动作?(“迫不用待爬”的动作)

  出示句子: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你喜欢哪一句?小猴子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你能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的语气吗?(多指几名)

  4、当小猴子迫不及待想吃葡萄时,小兔子却说……,(学生答)。出示句子:小兔子连忙说:“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假如你就是那只着急的小兔子,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练读-指名读-齐读)

  5、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吃过葡萄,却都说葡萄是酸的,他们是怎样明白的?

  师生分主角朗读5、6自然段。(师读小猴子的问话,男生读小兔子的话,女生读小松鼠的话。)

  6、小猴子有没有听小松鼠和小兔子的话呢?它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你喜欢哪一句?相机指名学生表演猴子吃葡萄,问:你能从他的表演中猜出葡萄是酸还是甜的吗?为什么?

  7、这么甜的葡萄,小松鼠和小兔子看了,再也熬不住了。

  出示句子:小兔子和小松鼠也吃葡萄了。

  小兔子和小松鼠也()吃葡萄了。

  8、吃了这么甜的葡萄,假如你是小松鼠或小白兔,你心里会怎样想呢?(先让学生泛泛而说)

  出示语气词:哦!哎!哼!

  让学生之后语气词往下说。

  四、感悟1~3自然段

  1、“哼!狐狸原先是骗人的。”你明白狐狸为什么要说这葡萄是酸的吗?(齐读第1段)出示句子: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狐狸心里是怎样想的?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2、师生合作分主角表演读1~3自然段。

  师扮演狐狸,女生扮演小松鼠,男生扮演小兔子。(重点让学生体会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心里想法)

  3、葡萄真的像狐狸说的那么酸吗?看来,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是要吃亏的。

  五、拓展延伸

  1、小朋友和小动物们的谈话真有意思,看,来了一匹马,这马儿叫老师讲一个它小时候的故事给大家听。

  2、师讲小马过河的故事,从开头讲到“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明白怎样办才好。”问:小朋友,如果你是小马,你会怎样办?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一):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棉鞋里的阳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

  容,课文透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

  话及心理活动的描述,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就应怎

  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

  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会

  了学着妈妈的样貌,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

  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我班学生实际,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2个学

  习目标。

  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和教师范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2、透过拼读汉语拼音、口头组词、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认

  识“棉、照”等13个生字。3、透过教师范写、空书、描红等方式,会写“午、合”2个生字。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13个生字,会写2个字。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本文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分清自然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导入贴合一年级小孩的心理特点,让孩子带着好奇学习课文,注意力会更集中。在出示课题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趣。(二)识字

  1、重视随文识字及方法的引领,采用精当的方法识字。1、组词、看拼音2、加一加、减一减3、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方法等独立识字的潜力,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多种形式认读。(2)抽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3)挑选会认的字组词。

  (三)写字

  1、出示“午”“合”,读一读,学生再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记住生字。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并描红。

  在学习写字时,我本节课只学两个字,将难度分散。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先让孩子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能够加深孩子的印象。再之后的老师板书指导,让孩子看着老师的板书进行空书,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因为没事做而做小动作,还能口耳目手等器官一并用上,记得更快,最后安排练习书写。

  (四)朗读

  让人人都参与朗读,使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利用小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用不着过多的教师范读,只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点拨和鼓励,再透过反复朗读到达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棉鞋里的阳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以家庭生活为主题,透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从小热爱家庭生活,学会爱家人甚至延伸到爱其他人。本篇课文透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述,赞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懂得就应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妈妈的举动影响着小峰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会了学着妈妈的样貌,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二、说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本文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懂得小峰的孝顺,并学习小峰付之行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棉鞋里的阳光》这篇课文较长,为了让学生对课文资料有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课时里解决了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写了大部分生字的任务,所以在第二课时里,没有出现过多的识字环节,只是在开课时复习了一下生字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感悟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述,个性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个性是透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

  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资料。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把透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话导入进入主题,进而复习一年级上册所学课文《阳光》,让学生从低段开始有知识的前后连贯的意识,而不是学完就忘。在出示课题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趣。

  (二)识字

  1、重视随文识字及方法的引领,采用精当的方法识字。(组词、看拼音、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猜谜语)。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方法等独立识字的潜力,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多种形式认读。

  (2)抽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组词。

  (三)写字

  1、出示“奶”“妈”,读一读,学生再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记住生字。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并描红。

  在学习写字时,我设计先让孩子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能够加深孩子的印象。再之后的老师板书指导,让孩子看着老师的板书进行空书,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因为没事做而做小动作,还能口耳目手等器官一并用上,记得更快,最后安排练习书写。

  (四)朗读

  让人人都参与朗读,使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利用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用不着过多的教师范读,只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点拨和鼓励,再透过反复朗读到达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

  (五)理解感悟

  透过朗读,理解感悟妈妈和小峰的高尚品质,从而让学生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毕竟孩子的年龄及理解潜力有限,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插图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述,个性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个性是透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学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高尚品质。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棉鞋里的阳光》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资料,课文透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述,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就应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会了学着妈妈的样貌,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

  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我班学生实际,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2个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和教师范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透过拼读汉语拼音、口头组词、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

  3、透过教师范写、空书、描红等方式,会写“午、合”2个生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2个字。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本文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分清自然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导入贴合一年级小孩的心理特点,让孩子带着好奇学习课文,注意力会更集中。在出示课题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趣。

  (二)识字

  1、重视随文识字及方法的引领,采用精当的方法识字。

  ⑴、组词、看拼音

  ⑵、加一加、减一减

  ⑶、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方法等独立识字的潜力,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多种形式认读。

  (2)抽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组词。

  (三)写字

  1、出示“午”“合”,读一读,学生再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记住生字。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并描红。

  在学习写字时,我本节课只学两个字,将难度分散。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先让孩子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能够加深孩子的印象。再之后的老师板书指导,让孩子看着老师的板书进行空书,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因为没事做而做小动作,还能口耳目手等器官一并用上,记得更快,最后安排练习书写。

  (四)朗读

  让人人都参与朗读,使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利用小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用不着过多的教师范读,只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点拨和鼓励,再透过反复朗读到达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四):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棉鞋里的阳光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资料,课文透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J及心理活动的描述,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就应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页学会了学着妈妈的样貌,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认识13个生字。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难点。

  (四)教学手段

  小黑板、生字卡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儿童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采用以情境教学法、激趣引读法为主,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互评等合作形式,到达情景的统一与交融,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设计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透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流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想明白棉鞋里怎样会有阳光吗?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板书课题:“棉鞋里的阳光”,并齐读课题两遍。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习反思后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学习要求(一)

  (1)自由拼读课文,把自己圈出的生字多读几遍,并口头组词。

  (2)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那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2、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生字并口头组词。(教师引导)

  (2)交流识字的方法。(教师引导)

  〈二〉再读课文,了解资料。

  过渡:

  在大家的努力下你们已经和13个生字宝宝交了朋友,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们还是一群细心的孩子,请看--(出示学习要求)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思考:

  (1)小峰做了一件什么事?

  (2)小峰向谁学的?

  2、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回答课文有几自然段?

  (3)指名交流小峰做了一件什么事?他向谁学的?

  (四)当堂训练:

  1、我会读:

  晒棉被合上眼睛脱下午觉躺下收下

  2、我会填:

  阳光钻进()里,钻进()里,温暖着奶奶的()。

  (五)学习反思: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些什么?

  四、板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棉照晒被盖午收脱躺合眼睛摆

  本课的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将自己定位于各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简单、愉快,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思维潜力和创新意识,到达教学目的。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五):

  【说教材】

  初读《棉鞋里的阳光》,首先会被课题所吸引,带着疑问读下去,你会觉得文章不像涌动着骨肉亲情的抒情散文那样感人肺腑,但是就是一种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举动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灵。文章却也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教学前我布置了学生晒棉被、棉鞋试试穿穿,目的为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作铺垫。本单元以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为主题,而且前三课已经学完,为学好这一课做好了充分地思想准备。

  【说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生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思路】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说教学】

  识字教学:

  1、重视随文识字及方法的引领。

  采用精当的方法识字。1、组词、看拼音2、加一加、减一减3、联系生活实际识字4、做动作如:“舒服”不用非等到教材要求教才教,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立识字的潜力。应当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期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涨的热情,更用心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2、注重重现,巩固识字

  红太阳,露(lòu)笑脸,

  妈把棉被晒温暖。

  奶奶睡,合眼睛,

  松软棉被真舒(shū)坦(tan)。

  好小峰,看在眼,

  奶奶棉鞋晒外面。

  棉鞋里,满阳光,

  尊(zūn)敬(jìng)老人乐无边。

  朗读教学:

  (l)利用小组合作朗读这种形式旨在围绕课文重点,人人都参与交流,人人都有发表个人想法的机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用不着过多的讲解和提问,只对学生读不到位的语气给予点拨和鼓励,再透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对“妈妈”产生敬仰之情。(2)利用朗读、评价以及老师的导语使学生明白是妈妈的行为影响了小峰,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貌,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母子俩的孝心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3)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有想像的机会,让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奶奶睡着了。小峰想:奶奶的鞋里也有棉花……”让学生想像省略的资料,把透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那里得到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学生的想像思维潜力及口语表达潜力在每一节课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当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说明学生已基本理解课文,这时应进行下一步指导。

  写字教学:

  1、体现写字的规律性

  写字的规律,一个一个去教难,如“妈、奶”共用一个偏旁这类字都这样写,让学生悟出规律。“妈”联系以前学过的字“马”、给学生一类字,让学生掌握字,提高效率,教出规律。

  2、体现整体性

  这个字关注这册字或以前学没学过,影响实效。如“妈、奶”的女字旁是新偏旁就应重点教。

  3、体现层次性

  “奶”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作为这节课的写字重点。

  4、体现一致性一至三学段都是正楷字,老师要写正楷字,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5、努力体现汉字的文化造字的特点,优秀文化的谦让等上窄下宽的和谐的美。

  【说流程】

  (一)复习生词,用来巩固识字效果。

  (二)谈话:

  1、明确本课目标

  2、概括故事梗概,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突出整体,让学生构成一个整体印象。在此板书。

  让我们先去看妈妈怎样做的?3、在朗读中感悟两代人关怀长辈的浓浓深情。

  (三)学习1-5段(理解“舒服”、奶奶的幸福)

  1、四人一组分主角朗读1-5段,如果你的小伙伴读得你不满意,就帮帮他,如果读得很棒,就夸夸他。让学生明确要干什么,怎样干。

  2、教师巡视。

  3、小组展示读,读完1-5段后全班再评你所注意的人。

  1段:“一点儿”奇怪的语气

  2段:温和、温柔地说

  3段:“为什么呢?”更难懂了

  4段:温柔、和蔼、亲切

  5段:“真暖和”、“舒服”让学生体会到幸福、高兴

  在互评互练的基础上识记“眼睛”引导孩子记字方法,注重激励。

  然后进行口语训练: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好像比吃了蜜还要甜。此时此刻她会对自己的儿媳妇说些什么?这种训练既帮忙学生走近文本,感受妈妈的贤淑,又能读好。这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很好结合。

  4、1-5段整体回归(指四位学生分主角读)

  过渡:小峰在妈妈的影响下会怎样做呢?

  (四)学习6-8段

  1、指读6段、评价“轻轻地”心里装着奶奶。“……”名称、慢读。幻灯:小峰小峰还会想些什么?

  过渡:奶奶醒了之后又怎样?

  2、指读7自然段

  妈妈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学会了他的样貌,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里,也钻进了棉鞋,温暖着奶奶的身体,他们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的身体,他们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五)小节,突出本组课文的主题

  (六)(复现生字,巩固识字)

  (七)写字“奶、妈”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六):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五篇课文,以专用家庭温暖为主题知识组织教材,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初读《棉鞋里的阳光》,首先会被课题所吸引,带着疑问读下去,你会觉得文章不像涌动着骨肉亲情的抒情散文那样感人肺腑,但是就是一种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举动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灵。文章却也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

  棉鞋里的阳光安排两课时教学,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12个生字,学会写“妈”、“奶”两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用“因为……所以……”说话。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会到妈妈和小峰对奶奶的孝顺并向他们学习。

  教学重难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妈、奶”两个字。

  教法学法:教材培训时我们学习到,要构建自主有效的课堂。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本课的教学主要设计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谜语吗?这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出示课件1)

  1、出示“看得见,摸不着;白天有,晚上无;晴天有,阴天无,万物生长全靠它。”

  2、请一个孩子来读,大家仔细听,看谁能最快猜出来。

  3、猜谜语。

  是的,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是阳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光阳光的课文。

  4、板书课题:棉鞋里的阳光

  5、大家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棉鞋里怎样会有阳光呢)

  这些问题呀课文中都有答案,我们一齐来读读课文吧。

  (谜语导入贴合一年级小孩的心理特点,让孩子带着好奇学习课文,注意力会更集中。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课题,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老师范读,学生拿笔圈出不认识的字。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里有几个人物?

  孩子们,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要想明白,先过了生字宝宝这一关。

  (这样设计是先让孩子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并圈出了二类字,为下面学习二类做好了铺垫,加深孩子对二类字的认识。)

  三、自主识字

  1、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出示生字去掉拼音2)

  自读,看看自己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字,哪些字还不认识。然后小组讨论学习。

  2、出示带拼音生字“棉、照、……”(出示生字3)

  小老师领读,齐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再出示不带有拼音的字(去掉拼音4)

  男女生PK,小组赛读。

  5、用生字卡,打乱顺序开火车读,并组一个词。(生字卡)

  (在这个环节里,我是先让孩子自主学习认字,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先出带拼音生字的呈现方法,而是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字,透过小组学习,小组里识字多的孩子教会了识字少的孩子。孩子们觉得很新鲜,学得很快,而且兴趣更高。之后出示带拼音的字,这样能够检验大家读的是否正确,然后是多样的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小级赛读,男女PK,而且每次读,难度渐增,由开始的带拼音读,去拼音读,之后打乱顺序读。循序渐进,贴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四、学习写字。(写字5)

  1、出示“妈”“奶”,学生观察,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板书指导

  3、学生练习

  (在学习写字时,我本节课只学两个字,难度分散。因为“女”字旁是个新偏旁,所以学习“妈奶”。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先让孩子观察,有什么异同,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能够加深孩子的印象。再之后的老师板书指导,让孩子看着老师的板书进行空书,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因为没事做而做小动作,还能口耳目手等器官一并用上,记得更快。最后才安排了孩子练习书写。)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会了生字,我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妈妈和小峰做了什么事?(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给奶奶晒棉鞋)

  2、为什么这么做?练习说话(练习6)

  用上“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妈妈要为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要为奶奶晒棉鞋?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最后这一步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对教材有个整体的把握并对开头孩子们的质疑给了回答,而且整节课的设计首尾呼应,比较完整。)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七):

  关于棉鞋里的阳光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简说

  我执教的《棉鞋里的阳光》选自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以专用家庭温暖为主题知识组织教材,教育学生关爱家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初读《棉鞋里的阳光》,首先会被课题所吸引,带着疑问读下去,你会觉得文章不像涌动着骨肉亲情的抒情散文那样感人肺腑,但是就是一种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举动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灵。文章却也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这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透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述,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就应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棉鞋里的阳光》安排两课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根据学情,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立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透过加一加、给词语排序、汉字的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能熟练运用。

  2、认识“皿字底”,并透过“皿字底”的演变,了解“皿字底”这一部首的由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透过合作学习,探究出识记生字的方法,以扩词造句的方式来巩固生字的识记。

  2、透过观察、讨论,会写“晒”字,并初步了解“左窄右宽”类型汉字的书写方法。

  3、透过对两段对话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掌握问句的朗读方法。透过师生互动等

  多种朗读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其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透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爱如阳光”的温暖,并产生关心家人的愿望,体贴家人、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反复朗读、感悟,树立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三、教法学法

  为了要构建自主有效的课堂。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四、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主要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识字、写字教学。

  1、注重识字方法引领。在识字教学板块中,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识字教学。在集中识字环节,能够将词语打包、解压学习。词语不是孤立地单个地呈现,而是按照必须的内在逻辑关系一组一组地展此刻学生面前,教学词语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读和理解的层面,并且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的词语学习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多元的,甚至带有辐射功能的。在识字同时,注重对祖国汉字文化的讲解。让学生爱上汉字,体味华夏汉字史的悠久和博大。

  2、体现写字规律性。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对学生的强化写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个性是对于低段学生,透过写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记忆潜力、思维潜力以及动手实践潜力等。由于课时关系,本课安排写“晒”这一个字。由于这个字是一个典型的“左窄右宽”的字,所以在写字指导环节,重点对此类汉字书写方法的指导。做到,“教一个字,让学生会写一类字。”让学生掌握字,提高效率,教出规律。

  (二)朗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1、2年级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做到“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指导关键字句,体味人物感情。如课文中的几个问句“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嘛要晒呢”“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咦,棉鞋怎样这么暖和”同样是问句,却要读出三种不同的语气。另外,课文中在描述小峰的心理活动时,使用了省略号,这给学生带给了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着重品读,体味小峰的懂事和乖巧。

  2、师生共同演绎,感悟浓浓亲情。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快乐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的艺术,营造一种简单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在指导学生朗读奶奶和小峰的对话时,能够采用师生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氛围中体味浓浓的爱意。

  3、共同创作诗歌,深化文章主旨。新课程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突出其人文性,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渲染作用。在本课末尾,学生体味到小峰一家人浓浓的关爱和亲情之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感悟“关爱在细节”这一资料。将学生的体验与师乐结合,让学生体味诗意的美,深化文章的主旨。

  五、板书设计

  为体现简约,本课的板书设计以字词和线条相结合的面貌出现,资料包括课题、本课中心“晒”字、人物、事件及相关的符号。板书的资料展示了本篇课文的主要资料和层次,要领悟的人物思想,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八):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

  说教材

  棉鞋里的阳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课文透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j及心理活动的描述,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就应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页学会了学着妈妈的样貌,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在学习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准课文资料,分清自然段,学会并认识本文的生字,会写课文的生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并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dvd光碟,生字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开火车多种形式认读。

  2.抽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说词语。

  (二)研读课文,感悟资料

  1.上节课我们和小峰做了好朋友,这节课你们想不想再和小峰牵手,更进一步了解小峰呢

  2.自由读课文。

  3.分出自然段。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①妈妈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被

  (“阳光钻进棉花里”,棉被更暖和)

  5然学生读1-4段,交流

  6、小峰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鞋

  (“棉鞋里也有棉花”,晒过以后,“棉鞋里有好多阳光”)

  7.学生进行交流,感悟课文。

  8.学生自由读,读出奶奶、妈妈,小峰说话时的语气,体会情感。

  9.全班听读,

  10.抽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三)理解课文,说话训练

  结合理解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1.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妈妈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被。

  2.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小峰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鞋。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这天我们要学习写好6个字,先读一读。

  2.师范写这几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有潜力的同学自己完成所有的字。

  5.学生练写。

  (五)课后作业

  做一件体贴长辈的事。

  板书设计

  7棉鞋里的阳光

  体贴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