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透过看图片、比较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

  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向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向在等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写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

  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

  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读:提出推荐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这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对话读,师生分主角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毫”与“豪”的区别,同音字组词联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地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资料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搞笑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透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升华,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透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透过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取性作业

  选取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

  相争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透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资料,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潜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资料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齐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阅读潜力,能够读懂故事资料,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潜力与领悟潜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透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透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资料,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资料。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透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资料,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自由朗读,对课文资料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之后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潜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样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资料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样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样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

  (毫不示弱)

  (3)帮忙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样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此刻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适宜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样毫不示弱地说?

  (6)分主角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透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情绪,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主角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齐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能够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透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夹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资料,明白了鹬和蚌一齐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4.透过学习我明白“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资料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资料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透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资料,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透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贴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述准确生动,透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明白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状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之后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状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透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透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透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贴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主角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主角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透过分主角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透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品读理解课文、分主角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样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透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此刻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能够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构成用心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四):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资料,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十分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样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主角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主角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透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五):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透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资料,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透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贴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述准确生动,透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明白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状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之后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状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透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透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透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贴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主角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主角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透过分主角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透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品读理解课文、分主角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样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透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此刻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能够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构成用心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资料,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资料。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构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明白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透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能够查字典也能够向组内同学请教。(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状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索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

  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2.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指出直译与意译。引导学生意译,感悟两者的直接与生动、传神。)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

  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如何?(师板书:渔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

  这个故事在这天同样有深远的教育好处,它能够警示我们什么?(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

  四、指导诵读,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学懂了学透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

  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主角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主角,就应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

  五、总结、拓展: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这天,同学们透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明白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透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六、作业:

  1、给文中的鹬、蚌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相争则死;相助则生)

  2、搜集古文,运用学法,感受快乐。

  板书: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权衡利弊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透过描述鹬和蚌相互争斗,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穿插到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后在学法提示下鼓励孩子们自学研究,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把超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诵读、自学古文。之后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鼓励他们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后再进行拓展实践,培养学生学古文的潜力。


寒食节的由来

  阅读精选(1):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此刻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之后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节日起源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构成了之后的禁火节。

  禁火节,之后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以前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之后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个性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但是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构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也许是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必须是什么天生异象。因为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必须不能悄悄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可惜,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只记载了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状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之后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最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润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没有介子推,更无可能!

  阅读精选(2):

  寒食节的来历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之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理解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十分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构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明白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十分有好处。

  阅读精选(3):

  寒食节的来历:

  (一)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二)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之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理解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三)古代的人们都十分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构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四)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五)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六)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七)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明白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十分有好处。


党支部工作职责

  党支部工作职责的演讲稿(一):

  (一)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党员努力完成所担负

  的各项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三)经常对党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党的传统作风教育,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遵守纪律,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四)密切联系党员,经常了解党员的意见推荐,尊重党员的合理化推荐,维护党员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丰富党员的物质文化生活。

  (五)充分发挥党员的创造性和用心性,鼓励和支持他们改善提高工作。

  (六)坚持党员标准吸收用心分子入党,收缴党费、审查和鉴定党员,表扬党员的模范事迹,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揭露改正工作中缺点和错误,教育、监督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纪政纪,保障国家、群众和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八)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用心向上级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干部。

  党支部工作职责的演讲稿(二):

  1、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2、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推荐,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努力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依靠职工群众,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6、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原则,化解矛盾,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7、领导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

  8、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

  党支部工作职责的演讲稿(三):

  党支部工作职责

  一、支部委员会工作职责

  1、用心、认真、负责地开展党建工作,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主动与上级党组织沟通,贯彻执行支部大会的决议。

  2、组织建设:加强对本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用心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定发展党员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入党用心分了的培养、教育和考察。用心、慎重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3、理论学习:及时认真地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4、组织生活: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使每个党员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定期评议党员、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取。(民主生活会)

  5、监督管理:要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及时地做来源理。

  6、组织协调:要领导和推动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工作,以党带团,以团促党。

  7、要用心完成上级党委布置的其他任务。

  二、支部委员职责

  支部书记职责

  党支部书记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按照支部党员大会和支部委员会的决议,负责主持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是:

  1、组织发动党员和群众,结合具体状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决议,保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研究安排支部工作,将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委会和支部大会讨论决定。

  2、认真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掌握党内外思想动向,做好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把政治思想做到工作、学习中去。

  3、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组织检查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状况,了解执行中的问题和反映,按时向支部党员大会和上级党委报告工作。

  4、经常与各委员持续密切联系,交流状况,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调动用心性。

  5、抓好支委会的学习,按时召开支部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搞好党风,充分发挥群众领导作用。

  6、抓好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敦促各项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组织委员职责

  组织委员在支部委员会的群众领导下,分工负责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了解和掌握支部的组织状况,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宣传委员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党纪教育,搜集和整理党员的模范事迹,向支部委员会提出表扬和奖励的推荐。

  2、安排好党的组织生活,了解党员过组织生活和遵守纪律的状况,帮忙党员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正确掌握发展党员的工作方针,了解要求入党的用心分子的状况,负责对用心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党员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具体办理吸收党员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预备党员的考察手续。按时办理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4、做好党员的管理工作,例如党员登记和鉴定,转接党员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定期向党员公布党费收缴状况等。

  宣传委员职责

  宣传委员是在支部委员会的群众领导下,负责支部的宣传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做好会议记录及会议考勤。

  2、了解党内外的思想动态,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和提出学习计划和推荐,采取各种形式,并组织实施。

  3、组织党员和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即实事求是的学风;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和其它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

  4、组织党员和群众用心开展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活动,提高党员和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活跃他们的精神生活。

  5、组织群众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思想和典型事迹,并组织党员和群众进行学习。

  纪检委员职责

  纪检委员在支部委员会的群众领导下,负责支委会的纪律检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党支部党风党纪工作,制定对党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的计划,及时向党员传达上级纪委重要文件、规定和通报。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材料经常向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2、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了解党员执行党章、准则、条例,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决议和遵守党的纪律的状况。

  3、经常向支部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汇报和反映本部门党风党纪状况和纪律检查工作状况。

  4、受理党内外群众对党员违纪的检举、控告和申诉。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纪的行为。5、对受党纪处分的党员进行考察、教育,帮忙其改正错误,要维护党员改正错误的权利。

  青年委员职责

  青年委员在支部委员会的群众领导下,分工负责指导共青团支部工作和青年工作。其

  主要职责是:

  1、拟制定党支部青年工作计划;指导团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青年的特点,开展团的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

  2、定期听取团组织工作汇报,掌握状况,指导工作;指导辖团支部搞好换届改选;指导团组织做好团的发展工作,培养优秀青年加入团的行列。

  3、做好团干部的管理教育工作,指导团组织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

  4、指导团支部做好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工作的用心性。引导团员青年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青年。

  党建联系人职责

  (1)班级党建联系人工作职责:

  1、及时全面的了解班级党员、入党用心分子、团员的思想状况,并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党员、入党用心分子的基本状况。

  2、及时将党支部的各项通知、活动,各项会议精神传到达所联系的班级。

  3、支持团支部工作,组织团支部学习了解入党程序、《党章》党史、《团章》等为主要资料的学习活动,增进团员学生对党、团基本知识的了解,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注意培养入党用心分子,把组织发展工作延伸到学生。

  4、每学期参加班级推优活动,向同学介绍推优程序并监督推优活动的公正进行。同时将班级的推优备案并将结果上报组织。

  (2)个人党建联系人工作职责

  1、党支部需对入党用心分子指定一至两名党员或预备党员担任其联系人,定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考察,肯定成绩,并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主动地帮忙他们排忧解难。

  2、考察期内与被联系对象至少谈话三次,对入党用心分子进行言传身教,鼓励和帮忙他们用心上进,端正入党动机,入党用心分子的党建联系人应及时将谈话资料填进《入党用心分子考察登记表》。

  3、在党内外了解被联系对象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状况,考察结果作为被联系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重要依据。

  4、在被联系对象具备入党条件时,应及时向党支部推荐将其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5、党建联系人要学习被联系人的优点,不断提高服务的意识和潜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6、党建联系人应随时将相关状况与党支部联系沟通,党支部每半个学期至少一次听取党小组或党员联系人的汇报(含书面),并提出下一阶段此项活动的意见和推荐。

  7、党支部每一学期对党建联系状况作一次检查,每一学年进行一次总结。

  党支部工作职责的演讲稿(四):

  企业党支部工作职责

  一、团结凝聚职工,共谋企业发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到企业发展上来,关心和帮忙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以适当方式提出意见和推荐,促进企业发展。

  二、宣传政策法规,保证合法经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业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律、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适应企业和党员需要,开展正常组织生活,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入党用心分子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四、创新活动载体,用心发挥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努力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领导群团组织,建设企业文化。支持企业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促进企业精神礼貌建设。

  党支部工作职责的演讲稿(五):

  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职责

  1、组织学生党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宣传和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学院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行动上的先进性。

  2、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求党员在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建立党员联系学生制度和汇报制度;反映学生的意见和思想情绪;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4、认真做好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入党用心分子的培养、教育上,不断扩大党的用心分子队伍,严格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入党动机端正、品学兼优、在同学中威信高、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吸收到党内来。

  5、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6、指导党员进行党章学习和党的政治理论学习。

  7、各党支部做好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以及其他活动的会议记录,以此作为考核支部的依据。

  8、各学生支部及时填写党员发展的各项资料,并上报上级党委公示及盖章。

  9、按时收纳支部党员的党费,并上缴党总支。

  10、各毕业班支部在学生党员毕业离校时,要将其考察、培养及发展的各项资料整理齐,放入学生档案。

  11、做好入党用心分子的确定以及推荐上党校的工作。

  党支部工作职责的演讲稿(六):

  党支部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完成党委和县委交付的各项任务,带领广大教职工完成好本职工作。

  2、抓好全校教职工的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建设工作。

  3、加强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抓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4、负责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教育、培养、选拔、推荐、考核和监督工作。

下一篇:吊唁短信22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