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1、透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取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透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情绪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

  ....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完美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应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之后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取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土地的誓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资料,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有关东北作家群的作品: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等

  2查询“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影视资料。

  3查询有关东北地理风貌的图片资料。

  4查询中国失去的国土资料: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00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此刻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

  5制作好多媒体: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设计相关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充满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

  在简单介绍东北作家群后说: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情绪,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

  1、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三、细读,品味情感

  1、品读一

  (1).作者应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

  (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应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

  (2)师生交流。

  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3)教师请一名朗读潜力强的学生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这位同学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

  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述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

  2、品读二

  (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④“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生交流。

  (教师透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

  (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表现了作者决然不同的情感。

  追问:课文一、二两段在写作资料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品析、归纳:第一段写作者常常想起关东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写故乡完美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深情朗读课文。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赛读,评读等形式进行,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高潮。

  (4)朗读小结:

  教师归纳:朗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赞美或悲愤。

  四、感悟、延伸情感

  1、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2、教师:同学们,这些领土属于中国无可争议!但是到此刻,有的可能永远收不回来了。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00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此刻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同学们,我们的教科书说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而实际拥有的只有9,326,4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0,550平方公里,这就是事实!

  此刻,我们的情绪能平静下来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爱国学生心中就没有铮铮誓言吗

  学生仿写誓言。

  3、学生读自己写的誓言。(先齐读,再点读)

  4、老师评价。

  5、多媒体配乐、师生齐唱《七子之歌》作结。

  课后反思:

  本文近同一首散文诗,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氛围,以读为主线,透过初读,感知誓言,再引导学生品读,挖掘内涵,使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触动心灵,将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步步提升。最后,我让学生看图片,写誓言,读誓言,强烈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土地的誓言教案(三):

  《土地的誓言》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言,并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精读重要语段,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句之间充斥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因而学习本文的基础是能有感情诵读全文,能从中找出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分析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出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的,才能最终把握文章的主旨。

  1.要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等。

  2.要使用适合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研读、品读等,读得充分。

  3.小组交流,要学会质疑分享、善于探究表达,为成果发布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字词注音

  2、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提问。

  2、教师整合学生的问题,汇聚为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答案。

  (1)标题是“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你怎样理解这一标题?

  (2)作者应对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从文中找出原文用横线画出,并提炼词语概括。

  (3)应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概括作者的誓言。

  (4)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学生联系自己搜集到的写作背景做阐述。

  3、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爱国、思乡之情,感情深沉,境界优美,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联系文章背景理解揣摩。在书上作批注。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A、用超多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C、人称恰当运用。(问题引导:为什么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

  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体验反思

  1、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对故土的深切怀恋;对故乡优美景物的赞美;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与无奈;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2、你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了吗?你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恨了吗?我们一齐来声讨这可恶的侵略者。推荐两名同学,读一段对白,注意语气。

  男:八十一年前,柳条湖的爆炸揭开了日寇凶残的面容

  女:八十一年前,北大营的炮声打破国人的酣沉睡梦。

  男: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民蒙耻,日寇灭我精神,毁我文化

  女: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土沦丧,日寇掠我资源,杀我同胞

  男:在中国的国界里,东北人被逼迫说日本话、升太阳旗,向日本天皇宣誓效忠。

  女:在中国的国土上,东北人被逼迫听日本人的指挥、遵日本的法令,当日本的顺民。

  男:九一八,积淀了东北人民14年雪雨腥风的苦难。

  女:九一八,浓缩了东北人民14年前仆后继的抗争。

  男:九一八,告诉我们--牢记历史

  女:九一八,告诉我们--警示这天

  合:九一八,告诉我们--面向未来

  3、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聆听作者这忧伤、悲愤又坚定的誓言时,会有些怎样的感触呢?

  4、孩子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让我们记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五、拓展检测

  1、中华大地呀!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你还明白哪些有关热爱祖国的故事、诗篇或歌曲?

  2、仿写句子:当的时候,当的时候,或者当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群众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3、请你以“家乡”为写作资料,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

  教学目标

  1.透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透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透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这天我们就一齐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应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就应理解“应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情绪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情绪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明白,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以前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述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能够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述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这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期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教师反思

  透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的入情入境。我在课前安排播放了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使学生很快对土地产生了热爱之情,之后在导入新课后我安排了课文视频《土地的誓言》。当我打开视频时,学生很快就被声、光、图片、动画、文字所震撼,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不仅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高潮。尤其是那组日本飞机轰炸东北三生的照片,更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当学生在写作时,我把艾青《我爱的土地》当作背景音乐,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使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这样不仅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在课堂体现呢首先要创设情境,就务必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用心思考。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认真听读,还要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亲身朗读体验,个性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我尽量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组内交流更体现了这一点。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要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地学,化“填鸭式”为主动索求。教师在这时要适当地作调拨。然后,让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潜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三、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为了让这天的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当年日军轰炸东北三省的图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受,那一声声爆炸,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还透过课外搜集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土地的誓言教案(五):

  教学目标: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透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完美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具: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liuxue86.,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解词: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先》、《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资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务必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此刻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就应理解为应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取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那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情绪。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务必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此刻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以前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期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安徒生简介

  安徒生简介(一):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也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最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和出版。

  安徒生简介(二):

  安徒生简介

  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最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

  安徒生人物生平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麦欧登塞。父亲是一名鞋匠,而且体弱多病。母亲大父亲几岁,是一名洗衣妇。一家人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里。在父母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尤其是母亲的鼓励,使安徒生很早就展现了其想象才能。他在家中塔起了玩具剧场,并且给他的木偶做衣服,同时他还阅读所有可能借到的戏剧剧本,这些剧本包括路维·郝尔拜(LudvigHolberg1684-1754)和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的作品。之后他甚至记下了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

  1816年安徒生的父亲逝世,他给安徒生留下了所有的制鞋工具。安徒生也因此辍学在家。在这一期间他在织工和裁缝那里当过学徒,还在一家香烟工厂做过工,并且有逸闻称那里的同事们戏称他是女孩子,还脱裤子检查过。据证实,在1819年的复活节,安徒生在位于丹麦菲英岛北部港市欧登塞的圣克努特大教堂开始思考他的未来。因为他期望成为一个歌剧演唱家,于是在1819年的九月去了哥本哈根,由于声音好,他被丹麦皇家剧院雇佣;但不久后嗓子却坏了,并且失业。据记载,安徒生起初在剧院里被当作一个疯子,所以受到冷落,甚至差点饿死。

  之后他得到了音乐家克里斯托弗·魏泽(ChristophWeyse)和西博尼(Siboni)的帮忙,还得到诗人弗雷德里克·霍格·古德伯格(FrederikHoeghGuldberg1771—1852)的相助。虽然歌唱家的梦想破灭,可他还是被荷兰皇家剧院接纳为舞蹈学徒,同时他开始写作。由于他之后变得懒散起来,所以逐渐失去了弗雷德里克对他的厚爱,但是这时安徒生开始得到了皇家剧院的主管乔纳森·柯林(JonasCollin)的帮忙,之后他们两人成为终身的朋友。

  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对这个奇怪的男孩产生了兴趣,他决定把安徒生送到斯莱格思(Slagelse)的语法学校去深造几年。在启程之前,安徒生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书:《GhostatPalnatoke'sGrave》(1822年)。在此期间安徒生结识了一位名叫伊尔夫的翻译家,他的女儿亨利蒂对他关怀备至,成为安徒生第一个心爱的人,她对安徒生之后的感情产生不小的影响,安徒生因为她的意外离世悲哀很久,并为她写下一首挽诗。在1827年之前,这个并不情愿的后进生,先是留在了斯莱格思,之后又去了位于艾森诺(Elsinore)的另一所学校。他在学校中仍然表现得怪异,不合群,老师也常责骂他。他之后说这些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和痛苦的时期。最后,柯林最后让他毕业了。之后,安徒生去了哥本哈根。

  1829年,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感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1830年,与富家女孩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1830-1834年,已经准备全心投入文学创作的安徒生,没有理解另一富家女叶琳娜·瑰乔莉坚贞的感情,恋爱再度失败。安徒生临终时,对一位朋友讲起了这件事:“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能够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下了自己的幸福,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1835年30岁的安徒生开始写童话,并且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18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1867

  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创作历程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皇帝的新衣》。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完美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冰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应对现实,着力描述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

  安徒生简介(三):

  安徒生简介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

  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热爱文学。为追求艺术,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最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和出版。

  ***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麦欧登塞。父亲是一名鞋匠,而且体弱多病。母亲大父亲几岁,是一名洗衣妇。一家人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里。在父母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尤其是母亲的鼓励,使安徒生很早就展现了其想象才能。他在家中塔起了玩具剧场,并且给他的木偶做衣服,同时他还阅读所有可能借到的戏剧剧本,这些剧本包括路维郝尔拜(LudvigHolberg1684-1754)和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的作品。之后他甚至记下了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

  1816年安徒生的父亲逝世,他给安徒生留下了所有的制鞋工具。安徒生也因此辍学在家。在这一期间他在织工和裁缝那里当过学徒,还在一家香烟工厂做过工,并且有逸闻称那里的同事们戏称他是女孩子,还脱裤子检查过。据证实,在1819年的复活节,安徒生在位于丹麦菲英岛北部港市欧登塞的圣克努特大教堂开始思考他的未来。因为他期望成为一个歌剧演唱家,于是在1819年的九月去了哥本哈根,由于声音好,他被丹麦皇家剧院雇佣;但不久后嗓子却坏了,并且失业。据记载,安徒生起初在剧院里被当作一个疯子,所以受到冷落,甚至差点饿死。

  之后他得到了音乐家克里斯托弗魏泽(ChristophWeyse)和西博尼(Siboni)的帮忙,还得到诗人弗雷德里克霍格古德伯格(FrederikHoeghGuldberg1771―1852)的相助。虽然歌唱家的梦想破灭,可他还是被荷兰皇家剧院接纳为舞蹈学徒,同时他开始写作。由于他之后变得懒散起来,所以逐渐失去了弗雷德里克对他的厚爱,但是这时安徒生开始得到了皇家剧院的主管乔纳森柯林(JonasCollin)的帮忙,之后他们两人成为终身的朋友。

  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对这个奇怪的男孩产生了兴趣,他决定把安徒生送到斯莱格思(Slagelse)的语法学校去深造几年。在启程之前,安徒生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书:《GhostatPalnatoke'sGrave》(1822年)。在此期间安徒生结识了一位名叫伊尔夫的翻译家,他的女儿亨利蒂对他关怀备至,成为安徒生第一个心爱的人,她对安徒生之后的感情产生不小的影响,安徒生因为她的意外离世悲哀很久,并为她写下一首挽诗。

  在1827年之前,这个并不情愿的后进生,先是留在了斯莱格思,之后又去了位于艾森诺(Elsinore)的另一所学校。他在学校中仍然表现得怪异,不合群,老师也常责骂他。他之后说这些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和痛苦的时期。最后,柯林最后让他毕业了。之后,安徒生去了哥本哈根。

  1829年,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感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1830年,与富家女孩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0-1834年,已经准备全心投入文学创作的安徒生,没有理解另一富家女叶琳娜瑰乔莉坚贞的感情,恋爱再度失败,此后一生未婚。安徒生临终时,对一位朋友讲起了这件事:“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能够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下了自己的幸福。”

  在此期间,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的安徒生开始写童话,并且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

  18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

  为纪念安徒生在童话领域的杰出贡献,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1956年开始设立,每两年一次,授予优秀儿童图书作家和插图画家。这个奖项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

  ***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皇帝的新衣》。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完美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冰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应对现实,着力描述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

  安徒生童话所独创的儿童视角却是在原有的全知叙事模式(用成人作为叙事者)上所作的新突破。作者把成人叙事者假定为一个孩子,用孩子的说话方式创作作品中的语言,直白、自然,遵循孩子的思考方式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作品主题思想的创作,用一些生动但不离谱、神奇而不怪诞的故事情节讲述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达样的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既会感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场景,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又不会觉得夸张。


航天飞机的作用

  阅读精选(1):

  航天飞机的用途

  航天飞机是一种借助外挂助推器垂直起飞、自身能够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能够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由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它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带给空气刹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带给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有效载荷比例较低。设计者期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的航天器,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它既能代表运载火箭把人造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载人飞船那样在轨道上运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在大气层中滑翔着陆。航天飞机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带给了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航天活动的费用,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航天飞机除了能够在天地间运载人员和货物之外,凭着它本身的容积大、可多人乘载和有效载荷量大的特点,还能在太空进行超多的科学实验和空间研究工作。它能够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带到太空去释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毁坏的无人航天器,如低轨道卫星等人造天体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能够把欧空局研制的“空间实验室”装进舱内,进行各项科研工作。

  阅读精选(2):

  航天飞机带来的益处

  航天飞机对于人类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航天飞机向太空运送了许多至关重要的硬件设备,其中包括:哈勃望远镜,航天飞机多次维修并升级哈勃望远镜,确保科学家能够观测到前所未见的宇宙景象。

  投资1000亿美元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成为太空环境下一个复合式平台,它的成功建造离不开航天飞机。数百个太空实验为科学家带给太空环境的新洞察视野,所进行的太空实验涉及生物、医学、物理以及材料科学领域。

  除了科学实验之外,航天飞机还首次帮忙人类在地球家园之外建造了一个太空立足点,一些分析师称,这是具有重大科学里程碑好处的事件。美国宇航局太空操作主管比尔-格斯藤麦尔(BillGerstenmaier)在6月2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透过航天飞机,我们能够抵达太空环境,并回到地面,透过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我们掌握了如何在太空环境中生活,以及如何在太空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

  史密森尼现代人类太空飞行馆馆长瓦莱丽-尼尔(ValerieNeal)说:“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人类在太空探索的卓越时代!我们拥有野心勃勃的太空飞行计划,并且我们在该领域已获得了成功!”

  阅读精选(3):

  航天飞机的作用有哪些?

  1能够当载人飞船用,把人送入太空,而且能够重复使用,费用比载人飞船小的多,有书上说是载人飞船的二十分之一。并且载人数量大。

  2能够运货,充当空间站的流动送货车。

  3能够当运载火箭,将卫星放在其货舱中,飞到指定轨道后释放卫星。

  4流动空间实验室,作用和空间站一样,但是费用小,使用灵活。

  5培养航天员。

  简单介绍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最后出此刻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能够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带给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带给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期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能够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W·Young)和克里平(Robert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航天飞机除可在天地间运载人员和货物之外,凭着它本身的容积大、可多人乘载和有效载荷量大的特点,还能在太空进行超多的科学实验和空间研究工作。它能够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带到太空去释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毁坏的无人航天器,如低轨道卫星等人造天体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能够把欧空局研制的“空间实验室”装进舱内,进行各项科研工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整,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回到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能够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

  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因助推火箭发生事故凌空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航天飞机停飞近3年,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遇难宇航员为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

  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1时39分12秒,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美国全部航天飞机飞行因而暂停了3年,“星球大战”计划也遭受严重挫折。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宇航员罹难

  美国当地时间2003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回到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美东时间上午九9点(北京时间22:00),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此刻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

  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状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取的机会。”

  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回到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杯具。”

  目击者:巨大爆炸声

  “哥伦比亚”号解体后,可能带有有毒物质的碎片散布在得克萨斯州东部约190公里长的狭长地带。一条160公里长的烟雾和金属微粒带还悬在该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广漠土地的上空。坠落的碎片也击穿德克萨斯州多间房屋屋顶,并且引起居民区火灾,至少27人受伤。

  按原计划,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在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日9时16分(北京时间2月1日22时16分)着陆。但是在9时左右,地面控制中心突然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同时,德克萨斯北部的居民向警方称,他们听到一声音巨大的爆炸声。当地进行直播的美国当地电视上也出现了一道亮光,紧随其后的是浓浓的黑烟划破碧空万里。

  中央社报道说,失去联络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超多的残骸散落在达拉斯、沃斯堡(达福)地区,并延伸到东德州,甚至残骸散落到东边的路易斯安那州。但截至目前为止,尚未传出有人、车或房舍遭残骸砸伤、损毁的消息。

  由于事先预知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将在上午八时飞过北德州上空,因此有许多人在周末起个大早,就为了目睹航天飞机的飞越,而居住在布兰诺市(Plano)的柯林汉夫妇便是其中之一。据他们指出,他们看到航天飞机从天空的西方飞入视野,之后看到火焰以及航天飞机主体旁有四个物体,原先他们以为航天飞机就是这样,直到看了电视报道才明白出事了。

  在艾迪逊市(Addison)宠物医院工作的林维尔(ChrisLinville)表示,他正好看到航天飞机起火,似乎是引擎之类的地方出了问题。但究竟是怎样会这样,他完全不了解。

  今年六十岁住在卡罗顿市(Carrollton)的费罗利特,形容他听到的声音就像是汽车撞上了房屋一样。

  而在航天飞机碎片散落最集中的纳可杜契斯市(Nacogdoches),有许多的航天飞机机件与金属片散落在整个市区,据该市警察局发言人稣维尔表示,纳可道奇斯市已成立了紧急运作中心,派人处理这些残骸。他呼吁民众,千万不要碰触这些可能内含剧毒的残骸。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已进行飞行任务二十八次,原预订美国东岸时间上午九时十六分(德州为八时十六分),降落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在降落前约十五分钟与太空总署最后一次通讯后,即失去联络。机上有七名乘员,其中四人为第一次飞行,包括一名首次参与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的以色列航天员。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去联络时的飞行高度是二十万七千英尺,飞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处解体,航天飞机碎片势必分散十分广阔。

  ------根据CCTV10《探索*发现》报道,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是:外挂燃料箱隔热泡沫脱落,尽管这块泡沫仅仅0.77千克,还是在哥伦比亚左翼防热瓦上砸了个小洞,哥伦比亚号带着这个洞在太空飞行了16天后,在降落时与大气层摩擦的巨大热量透过这个洞进入机体,引起爆炸。

  哥伦比亚号是承载科研项目最多的航天飞机,其中还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一个项目: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

  展望

  美国航天飞机所有的使命即将结束,美国宣布将在2010前将其所有的航天飞机退役。仍在研制中的航天飞机的下一代将是空天飞机,它将不再使用液氧或液氢作为燃料,不再象航天飞机一样使用火箭垂直起飞,而是像普通飞机一样从跑道上水平起飞,它以液氟做燃料,能自由出入大气层。

  美国航天飞机26年来的历史瞬间

  自从1981年首次发射至今,美国的航天飞机26年来已创造了众多历史纪录,航天飞机发射已成为美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下面是曾引起新闻轰动的历史瞬间: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潜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

  --1996年11月19日,“哥伦比亚”号发射,共飞423小时53分钟,创造了航天飞机停留外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

  --1998年10月29日,“发现”号搭载着77岁的参议员约翰·格伦起飞。格伦是曾搭乘“水星”飞船升空的美国首名宇航员,这次他又成为最高龄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发射,这次指挥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标志着女性首次成为航天飞机的机长。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回到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长达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此次发现号顺利完成国际空间站维修和建设任务,并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名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