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问题: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A。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答案:B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结合上题分析。第六章P291。

  【相关阅读】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透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带给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构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即把全世界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各国在这一大市场中发挥自我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增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能够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靠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透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个性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构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二,高科技的发展,个性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概念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构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带给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一样,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用心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理解检验。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

  问题:

  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规律

  C、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D、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规律

  答案:C

  【相关阅读】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我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详细的说,就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的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就要求改变原先的旧的生产关系,由更能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总而言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往前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必须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因此当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既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无论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政治制度,其产生与发展都是顺应此规律的。

  从资本主义的萌芽到茁壮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强大,随之,各资产阶级政党也相继成立。但是当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却大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全球范围内纷纷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是资产阶级政党只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制定的制度也只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因此就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爆发经济危机等等。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就存在了很多质疑,工人运动也频频发生,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当时的工人运动就十分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作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就很好地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对全社会生产实行统一组织与管理,以及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资本家私有,社会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服从于攫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因而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当这一矛盾到达尖锐激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对基本矛盾不可化解,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走向灭亡,资本主义制度也必将走向灭亡。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以美国为例,美国曾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当时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商品堆积,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及其尖锐。在20实际70年代,美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又再次席卷美国,这一系列的危机都应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是周期发生且不可避免的。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正是借鉴了社会主义的诸多方式,

  比如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引入福利制度后才得以缓解,但这只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未发生改变,因此经济危机的发生还是不可避免的。以上就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从“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到前期“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制度,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列宁主义也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体现。但是由于体制僵化,领导人放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更能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领导革命、建立新中国和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来一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个性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都是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而做出的伟大决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答案:A

  【解析】

  B是核心,C是基本要求,D是根本方法。

  【相关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透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资料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党的纪律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