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

  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一):

  活动目标:

  1、在庆祝26个教师节之际,使学生明白教师节的来历。

  2、介绍古往今来名人尊重教师的故事。

  3、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想对老师说。(自制教师节心意卡)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1、九月,金风送爽,你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跨入学校,老师们向大家伸出双手,欢迎每一位新同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你已经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你对哪位老师印象最深刻,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一位位老师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老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着,有一首歌“我爱米兰”,情真意切地把老师比作米兰,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播放:我爱米兰。歌词:老师窗前有一棵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放,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老师窗前有一棵米兰,小小的黄花朴素又平凡。它不是为了赞扬才开花,悄悄地用青春把祖国装点。啊,米兰,像我们敬爱的老师,我爱老师就像爱米兰……)

  3、这首歌在第一届教师节时广为传唱。今年已经是第二十四届教师节了,第一届教师节是什么时候成立的?(1985年9月10日)

  4、当时为什么要成立教师节呢?

  (北大校长王梓坤提出倡议,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因为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活动,能够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构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5、跟唱“我爱米兰”

  二、讲故事,明道理

  在古代没有教师节,但是有很多尊师故事却广为流传:(1)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2)1937年,当徐老60寿辰之际,毛泽东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他还号召全党向徐老学习。

  三、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在二十四届教师节到来之际,共同探究在这佳节里节应怎样表示对老师的祝福。(小组交流)

  a、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b、老师怎样爱我

  c、我怎样爱老师

  d、小组选代表汇报

  e、交流:教师节准备献给各课任老师的祝福词句。

  四、做张“心意卡”添上祝福词。

  五、送上“心意卡”。

  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二):

  活动过程:

  一、宣布十分钟队会开始

  甲:小朋友们,你们明白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教师节)

  乙:这天我们十分钟队会的主题是“感恩老师立志成才”

  二、说说老师的好

  甲:小朋友,我们读过幼儿园,此刻又读了一年级,有哪位老师对你好,你能说说吗,她好在哪里(个别说)

  三、听听老师的故事

  乙:同学们,你们明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吗

  甲:这句话就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说的。

  乙: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好老师,他是陶行知爷爷,请张老师来说说陶行知爷爷的故事。

  甲:你们从陶行知爷爷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乙:老师是教给我们知识的天使,

  甲: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摇篮。

  乙: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全班: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三、唱唱老师的歌

  甲:老师,你们是人民的园丁,你们是学生的表率。

  乙:你们用汗水,换来了祖国花儿盛开。

  甲:你们用的智慧,迎来了一个尊重知识的年代。

  乙:没有园丁的浇灌,神州大地哪会有多彩的世界

  甲:没有教师的辛劳,我们怎能够畅游知识的大海

  乙:没有老师的教诲,就没有我们光明的未来。

  甲:让我们用歌声来送给老师吧,请大家唱《我爱米兰》

  四、记记老师的话

  甲:教师节要来了,老师也有话想和我们说。

  乙:请大家用掌声来欢迎张老师。

  师: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歌声,张老师以后要和大家学习生活在一齐了,老师请小朋友们要做到看见老师有礼貌,友爱同学互帮忙,学习认真勤思考,从小立志做榜样。你们说好不好

  甲:让我们一齐来说一说:看见老师有礼貌,友爱同学互帮忙,学习认真勤思考,从小立志做榜样。

  五、宣布十分钟队会结束

  甲:老师们,

  乙:同学们

  合:这天的十分钟队会“感恩老师立志成才”到此结束!

  备注:

  利用教师节的契机开展一年级的第一次十分钟队会十分有好处,透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小朋友们记住了教师节,明白了就应尊敬老师,体谅老师。同时老师借这个机会也向小朋友们提出了新学期他们要努力做到的几个要求,透过激励的方法来促使小朋友们早日走上学习的正轨。

  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三):

  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要求:

  1、透过本次班会让学生掌握有关教师节的知识。

  2、透过学习、交流,了解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3、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尊敬老师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庆祝教师节。

  教学过程:

  一、序

  主持: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是班会课,此刻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秋高气爽节日到,落叶翩翩来祝贺。

  校园处处喜洋洋,辛勤园丁好快乐。

  打一节日名称(谜底:教师节)

  主持:很好,同学们都猜得很正确。那么这天我们这节班会课的资料就是“庆祝教师节”。

  二、教师节来历:

  主持:“教师节”这个节日我们并不陌生,你明白“教师节”的来历吗此刻请陈睿同学为我们讲讲。

  “6.6”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27”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5.1”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齐。

  “9.10”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透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三、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

  主持:我们每一天都在学校里上课,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你了解老师的工作吗谁来讲讲

  (请几位同学讲)

  此刻请大家拿一张纸上来,在纸上打勾,时间一分钟。

  时间到,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四、歌曲《我多想去看看》《小螺号》

  主持:对,老师的工作很辛苦,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要载歌载舞,庆祝老师的节日。请听乔政府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歌曲:《我多想去看看》《小螺号》

  五、宋东霖同学还自己编写了一首儿歌,我们一齐来欣赏:《送给老师一朵玫瑰花》

  六、学生讲述从古到今伟人尊师重教的感人故事。

  主持: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历来很多知名人士也都十分尊敬他们的老师,请听冯月、梁雅期为我们带来的感人故事。在古代没有教师节,3lian.但是有很多尊师故事却广为流传:

  (1)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这就是着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2)1937年,当徐老60寿辰之际,毛泽东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他还号召全党向徐老学习。

  七、小品《送礼》

  主持:我们都明白,9月10日是教师节,大家必须在想送一件什么礼物给老师祝贺老师节日快乐,有的想送老师红花,有的想送老师贺卡,那什么是老师最称心的礼物呢请看小品《送礼》表演者:吴宇等。

  故事大概:一个小朋友送老师工艺品,另一个小朋友,是后进生,他把作业本写的很整齐,把错的地方改正确,并在小纸上写上自己的留意意和想法。

  1、讨论:什么是老师最称心的礼物

  (小朋友讨论,发表意见)

  小朋友们说的好,老师最称心的礼物就是老师能天天看到我们的进步,看到我们一天天健康成长,看到我们都取得好成绩,我们能天天送我这件最称心的礼物吗

  2、行为训练:

  (1)上课习惯训练

  预备铃响了,我们该怎样做

  好,老师此刻就看看你们是怎样送这件礼物的。(表扬坐姿好的小朋友,并做示范)

  (2)出示优秀作业本

  八、诗朗诵

  诗歌朗诵《老师,您辛苦了!》

  九、学习一首赞教师的儿歌。

  儿歌颂《教师赞》

  十、画心中的老师。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十一、总结。

  老师:这天我们这节庆祝教师节班会课看了小品、听了故事、还学习了一首儿歌,更重要的是大家懂得了尊师从教的道理,期望大家今后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辛勤的劳动。

  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四):

  活动目的: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料。国家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在教师节这一天,组织学生为教师祝贺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良好的途径。透过这次中队活动,让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在与教师情景互动中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品德。

  活动准备:

  1、邀请任课教师等嘉宾出席。

  2、准备给老师赠送的鲜花。

  3、自制“教师节日快乐卡”,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赞美教师的诗句、名言,图片自选(自绘)。

  4、教室布置:黑板上书写“老师,祝您节日快乐”字样的美术字,并设“恩师寄语”专栏。

  5、组织学生排练节目。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同学们,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国家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天是教师节,在这个属于老师的节日里,我们班特意举行“老师,祝您节日快乐”的主题班会。首先我代表我们班向辛勤的园丁表示节日的问候!

  主持人乙:让我们向敬爱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主持人甲、乙(合):“老师,祝您节日快乐”八(2)班主题班会此刻开始!

  主持人甲:老师,谁的成长都离不开您的教诲,谁成才后会忘记您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敬老师的传统,留下了多少佳话:古代有“程门立雪”;现代有毛主席回家乡站起来给自己的小学老师敬酒;

  主持人乙:是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把您当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光荣称号您当之无愧!您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哺育我们这些祖国的幼苗,我们有多少话儿要向您倾诉,我们有无数的诗歌要献给您。请听诗朗诵《一曲献给老师的赞歌》。

  主持人甲:的确,历史的长河,流着您的骄傲;时代在沸腾,澎湃着您的热血。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诗歌要赞美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主持人乙:老师,您用手中的粉笔,铺成通往远方的大道,新世纪的小主人沿着这条大道前进、开拓!

  主持人甲:老师桌前的教案,摞成直上顶峰的台阶,时代的精英顺着这条台阶攀登、拼搏!

  主持人乙:老师,您是在播种明天。您这天的劳动决定着明天的收获。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最耀眼的事业却缘自于您的劳动!……

  主持人甲:老师,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和赞美,我们只想说,您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如果歌声能表达我们的心,那么请您听听我们献给您的演奏吧。下面请欣赏《很久很久以前》,大家掌声欢迎。

  主持人乙:谢谢精彩演奏。哪一个同学不是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之后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舞蹈《小鸟飞了》。

  主持人乙:首先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辛勤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和其他帮忙过我的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事情也很平凡。并献上我们亲手编制的祝福卡片。

  老师:谢谢同学们的盛情!其实我们老师只是做了我们的本职工作。我相信,我们老师将会一如既往的发出我们的光与热,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你们也必须能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

  主持人甲:谢谢老师!老师,粉笔染白了您的长发,您用教鞭指出了神奇。您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也要像您一样,长大后做一位老师,帮您分忧解难,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下面请欣赏拉丁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主持人乙: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主题班会结束的时间就要到了。我们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感激的话没来得及向老师倾诉,不能在这次班会上更多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因此,老师,请您留下对21世纪的小主人殷切的期望吧!(老师在“恩师寄语”专栏依次留言。)

  主持人甲:9月10日,一个永远值得难忘的日子!师恩难忘,恩师的教诲我们永远铭记;让我们一齐起立,共同歌唱我们的老师。(全体起立,合唱。)

  主持人甲:“老师,祝您节日快乐”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感谢老师的光临!

  主持人甲、乙(合):祝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9月10日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教师节却每一天都在继续。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这样的传统已经渗入了育英学校的每一寸空气、每一个日子。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师祝福藏心中,笑容在脸上,鲜花常相绕,健康永相随!

  教师节活动主持稿

  九月是一个金色的季节;

  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迎着九月的和风,

  我即将迎来了第二十八个教师节!

  这天我们欢聚在此,共庆这个完美的节日。

  在那里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五):

  一、教育目的:

  透过伟人敬师等小故事,使学生了解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以小队形式开展活动,自觉地把尊敬老师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教育过程:

  尊师重教是全社会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今中外就有许多名人尊师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佳话毛主席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生日贺信中说道:“你是我二十年以前的老师,此刻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这段话已成为世人的座右铭,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尊师榜样让我们来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听一听各小组收集的尊师故事。

  (2)回答问题

  问题一:你以前有过那些不尊敬老师的行为

  问题二:你打算今后怎样尊敬老师

  (3)听朗诵《老师,我们最尊敬的人》

  (4)分组讨论: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老师了那么我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老师的工作是怎样的辛苦他们为了教育事业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我们该怎样尊敬老师呢

  (5)班长总结:老师的职业既平凡又伟大,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在我们人生的扉页上撒下一片片光明,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架起了一座座彩虹般的桥梁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第一盏指路明灯,我们有理由做到:尊敬老师从你我做起!但尊敬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中在此,我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期望大家在课堂上,用专心致志的目光表示出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校园里,用礼貌的语言表示出对老师的尊重与敬仰;在生活中,用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示对老师教导的回报我们要听从教师的教导,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以实际行动,刻苦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增强体质,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的栋梁。

  (6)班主任老师总结: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如果饮水思源,他就不会忘记老师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花费的巨大心血“国家兴亡,系于教育;教育兴亡,系于教师”是教师让我们告别愚昧,是教师让我们挥别贫穷,是教师让人们智慧起来,是教师让民族振兴起来因此,尊敬老师是一个民族礼貌的标志,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是经济腾飞的基础,是国家兴旺的根本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爱岗敬业、安贫乐道、甘作人梯、愿作牛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爱戴的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但尊师重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仅仅仅是教师节才有的专利,而是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送上贺卡以表心愿,其实,尊师不在于这些,而在于我们同学的头脑中,是否时刻都有这样一个意识,在于是否将这种意识溶于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中我真切的期望各位同学能将这天所说的一切化为实际行动,用你们的一言一行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生态平衡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的设计以“生态和谐”为理念,透过引导学生听读、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心自主地探究、圈画重点词句、旁批分析赏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文潜力。

  预设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季羡林:

  (1)出示季羡林的图片:你认识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吗?

  (2)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2、揭示课题。

  3、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脑子里自然而然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3、读了课文,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是啊,季羡林先生在重游了德国以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请你找出这一句话。

  交流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细读课文,感受独特

  1、季爷爷第二次来德国,故地重游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默读课文1-3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并圈出重点词句。

  2、交流奇丽: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板块一:感受“景色美丽”

  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花的美丽。

  板块二:感受“景色的奇丽”

  重点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汇成了”、“花的海洋”

  感情朗读,读出花的奇丽。

  板块三:书写奇丽

  课件展示德国街景。

  此时如果你就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用笔写下来。

  3、交流奇特:

  句子一: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莞尔一笑”

  女房东这样的表情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句子二: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你会想些什么?

  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

  四、总结提升:

  出示小诗《给予》,朗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二):

  教学准备:第2、3小节部分资料,课前黑板上画好一盆花。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透过学习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立刻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明白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先……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那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完美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明白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透过这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这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齐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状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貌(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之后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透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透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之后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此刻,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资料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职责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职责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完美愿望。)

  6.学到那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完美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这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仅风光无限完美,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资料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个性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必须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能够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能够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完美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能够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是,期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是,期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齐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理解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吕云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这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之后,季老先生写下了这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样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样说?会怎样想?

  引出描述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样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样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齐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以前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个性是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能从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方式中,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会写“脊、莞、锦、姹、嫣、暇”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积累课文中描述花美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词语的意思,有感情朗读并积累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那棵大树是谁吗?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天性宇宙真切奇丽奇特脊梁”指名读,正音。

  出示词语:“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家家户户耐人寻味”

  (1)正音“莞尔一笑”,多音字“莞”(guǎn),理解词义,表演读。

  (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了解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山阴道就在绍兴城的西南郊外。

  出示资料: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3)指导书写六个字,个性提醒“脊梁”的“脊”字的写法。

  3、读了课文,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三、再读课文,品味美景

  是呀,自己种花、养花却是为了给别人看,多么令人惊奇。其实作者早年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当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踏上这个国家时,眼前的一幕幕又再次映入作者的眼帘,于是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一)留学时,景色奇丽

  1、师: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

  2、重点学习的语句

  ◆句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读。

  ②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花儿美?(花团锦簇)

  读到“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想看一看“花团锦簇”的样貌吗?(链接图片)

  ③那么,“姹紫嫣红”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生描述“姹紫嫣红”的景象)

  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多美的景色啊!(链接图片)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④用朗读来展现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

  指导感情朗读:来,透过你的朗读把花“如此之美”这种感受带给大家。(学生感情朗读)

  ⑤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读一读这句话。

  ◆句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家家户户都在窗口养着花,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就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①指名读。

  ②季羡林爷爷写“如入山阴道上”,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③指名学生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④播放德国风景画,感受奇丽的景象。

  ⑤如果你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或者你就是德国当地的居民,置身于花的海洋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模拟不同身份的游人看到这种美景的的感受

  ⑥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

  3、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小结升华

  4、指导背一背描述景色的句段。

  (二)重返时,美丽依旧

  过渡:35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回德国时,德国的街头是否风景依旧?美丽依旧呢?默读课文,找出理由来。

  出示:我走在街头,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1)指名读

  (2)抓住“又”体会美丽的景象依然不变。反复练读。

  (3)再读。

  (4)看屏幕,练习:(出示)

  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

  离别德国35年后,当他重返德国的时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

  “多么奇丽的景色!”难怪,35年过去了,当季羡林爷爷再次回到德国的时候,他的最大感受是——“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小结

  是呀,同学们,当我们置身于此地时,会由衷地喜欢上那里的花。花是美的,其实宇宙间美的东西还有许多,只有人们去发现,欣赏它,才会体现它的真正的价值。那么德国美丽的花海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美的东西呢?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德国去发现、感受和探讨吧!

  五、作业:

  ★把课文中画出的四字词语抄写两遍。

  ★★把课文中描述德国街头奇丽景象的句子能背出来的默写下来,不能默写的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透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品味奇特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之后交流。

  1、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

  2)师引导:出示,从三个“都”,你体会到什么?是的,德国人都不约而同地做同样的一件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带着赞美的语气读——

  3)创设情境朗读。

  过渡:德国人人爱花,却都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

  2、出示: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师:联系上下文,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2)情境朗读,读出肯定、快乐、平常的语气。

  3、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师:这种境界指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那里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又是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师: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

  出示:(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职责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完美愿望。

  师:这不但指是养花,更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所以说这是一种“境界”。

  4)联系实际: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5)小结:德国的风景真奇丽,德国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带着欣赏和赞美的情绪夸一夸德国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前后呼应,再感“美丽”

  1、师: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完美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作者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并没有改变”,在那里指什么?

  3、出示:写话练习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多么____________

  多么____________

  4、师:正所谓“桃花依旧,人面全非”,随着时光的流逝,世界无时不在发生变化,但德国——美丽的花没变,奇丽的景色没变,习惯没变,爱花之心没变:也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男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全班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解梦,课堂小结

  1、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让人永远追寻!作者心中有一个完美的梦想,一齐来读。(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猜一猜,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2、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四、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阅读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如:《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板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季羡林先生两次到德国,时隔四五十年,那儿的景色依旧。因此,在文章的结尾,季羡林先生不禁这样写道:“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2、出示“(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指名读)师:这个从前指什么时候?

  二、研读感悟,品味神奇。

  1、师:那时候的德国,有怎样神奇的景色呢?让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踏上季羡林先生读书时的德国吧,去寻找那片让季羡林先生感到神奇的景色。

  (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齐读:

  默读2、3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德国街头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为什么说这些景色是神奇的呢?

  3)、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景色的神奇的?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找出重点词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书、找重点词句、思考,师巡视学情。)

  2、师:找寻到那片神奇景色了吗?(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指名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3、师:你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感受到景色美丽?指名交流,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点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2)(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齐读“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这些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齐读“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3)像这样描述鲜花盛开的词,你还明白哪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出示句子,指导美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4、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美丽?交流: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花的海洋说明花(多),(出示句子:不光这条街是这样美,任何一条街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应接不暇”: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那里的花十分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但是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但是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鸟语林里的鸟儿真多,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2)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指名说)

  大街上的车川流不息,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啊,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3)师:(出示6、鲜花盛开图及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里的鲜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们仿佛来到了花的海洋,到处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像走到了林荫道上,两旁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得人眼睛都忙但是来,满眼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出示句子)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5)你在哪儿见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场景?(指名说)

  (出示公园花展图片)展此刻同学们眼前的,是老师国庆节期间去公园拍的照片,这就是公园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你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么美的景色写下来吗?(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词语。)

  (出示7、小练笔:学生练笔。指名交流。评价:用词准确、句子生动、抓住了特点、能把这天学到的词运用到写作中去,真了不起!)

  (6)让我们透过朗读再现这神奇的景色吧!(男生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女生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

  7、过渡:为什么在德国会有这样神奇的景象呢?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静下心来读一读,找找原因吧!学生自由读,找出相关语句。

  (1)指名交流:为什么在德国会有如此神奇的景象?出示: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练习朗读。

  (2)正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会构成德国街头那神奇的景色。

  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走过任何一条街......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齐......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起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因为德国人......,所以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

  (3)是呀!就在一次次置身于这神奇的景色中时,作者很自然地有了这样一种感受,一种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耐人寻味。齐读。

  (4)这种境界指什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觉得(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6)同学们,自己在心中默默地再读读这个句子,想想,我们从文中哪里能够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指名说,出示相应句子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为什么说这是耐人寻味的境界?(完美心灵、无私奉献、和谐友好相处、帮忙别人,快乐自己)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7)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有没有让你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人与人间的互相关爱呢?指名说。(打扫街道的清洁阿姨,他在为我们带来洁净的环境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干净、舒适的环境;做清洁卫生、帮忙同学;我为人人,不乱丢乱扔;走在任何地方都是干净的,也是人人为我;献血;过马路车让人,人让车;坐公交车先下后上;排队;)

  (8)看来,这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爱他人的境界的种子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悄悄开起。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你们想不想把它记在脑海里?那我们就先练习一下,试着把它背下来。(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练习背诵)

  来,带着我们的感受齐背诵第3自然段。

  小结:那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透过抓重点词,我们理解了资料,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读书方法。

  三、品味美丽,感叹神奇。

  1、时间飞逝,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再一次踏上德国街头,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出示句子:10、句子:“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这个“美丽”打上了引号,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这美丽指的什么?(心灵美、种花的方式、情感、景色、品质精神、民族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正因为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无私奉献的完美心灵,才会有这美丽的景色。(板书:美丽景色、完美心灵)

  2、这多年不变的美丽震撼着我们每个人,作者故地重游的时候,已由青年成了老年,当他再次看到这多年不变的景色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句子:11、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齐读最后一段。读到那里,你对神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指名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眼里。

  四、作业设计(出示13、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美丽景色-完美心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七):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述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资料,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方法:透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资料。

  指导思想:“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语文课堂网)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取“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主角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

  导学提纲:

  1、读通课文,学会“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3、课文是怎样写出德国奇丽的景色的?把课文中描述花美的句子积累下来。

  4、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6、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老先生再一次来到德国,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一、感受“奇丽的景色”

  作者在德国到底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前,我们已经摘抄了描述花美的句子,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抽生读抄写的描述花美的句子)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段话中用了三个成语,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个成语,谈谈你的感受!

  花团锦簇:(花很多,很美)

  姹紫嫣红:(花朵五颜六色,漂亮)

  那么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这么美的花,你还能够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五彩斑斓)同学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正是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花,让看的人是“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眼睛看但是来),这足以说明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花不但美,而且还怎样样?(多)

  那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花的多?(任何、家家户户、海洋)

  此刻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看能不能透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些花的“美”与“多”(生练读)

  推荐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交流体会景色的奇丽。)

  师:(出示课件),看,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再次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齐读)

  师: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情绪会怎样?(高兴、愉悦、舒畅)那么就带上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如果能够把这么美丽的异国风光记在脑子里就更好了。(学生读、背诵。)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让我们看得人如――,――。)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就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设计了“在读中理解词句,透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德国的景美。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齐,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透过有感情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到达熟读能诵;)

  二、感悟“奇特的民族”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是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能够表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生读、划)

  交流: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同学们家里养花吗?你们为什么养花?(因为花美,自己欣赏。)

  师:我们养花为了自己欣赏,季先生可能跟你们一样的想法,所以当他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会是什么感受呢?(吃惊,奇怪,不理解)此刻就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的这种吃惊、不理解,读读这句话。(齐读)

  那么作者之后理解了德国人们的这种做法吗?(理解了。)

  师: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课文中的“人人为我”指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指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那么你觉得这两者就应那个做在前?(我为人人)

  也就是说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这样的道理确实很耐人寻味啊!其实我们身边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情也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值日生,图书角等)

  是啊,我们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得到很多,来大家再来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句子。(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是啊同学们,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了季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主角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八):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以前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这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透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十分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之后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述“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那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理解“应接不暇”:“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那里的花十分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但是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但是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但是来,这也叫——

  《3》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那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透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那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资料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述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奇

  花团锦簇-丽-特-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的-的-我为人人

  景民

  色族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透过描述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期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向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期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透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能够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完美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九):

  教学目标:

  1、认知潜力培养目标:认识会写生字、生词;理解课文资料。

  2、实践潜力培养目标: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具准备:PPT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资料,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的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预设:

  课前互动

  一、简介作者,解读课题

  学习这组课文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请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抓住关键词语,再读

  简介本文的作者

  3、质疑课题

  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打开课本第150页,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找找问题的答案。

  2、这一课当中有几个词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

  (课件出示2组生词):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重点理解:莞尔一笑;重点指导书写:脊

  3、快速地浏览课文,试着找出季羡林爷爷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感慨万千,发自肺腑的赞叹。

  4、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同学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三、自主研读,想象画面,品味“奇丽”

  1、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述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

  (课件出示第一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花多花美)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引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然后【出示图片】朗读体会。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景色奇丽呢(家家户户)(任何)

  师:那么你们从哪些词中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山阴道应接不暇

  理解山阴道和应接不暇,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你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课件出示花景)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时此刻走在这如花的街头,原本疲倦了一天的人们——

  原本被烦恼困扰的人——

  原本漂荡在外的游子——

  四.交流,推想内涵,感悟“奇特”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德国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呢让我们之后交流。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脊梁,大家演示,并采访。

  引出:在德国,“这个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一句。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完美的心灵。作者用了一句很精辟的话来表现他们的完美心灵,是哪一句

  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学生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完美的境界,接读句子。

  五.总结学法,积累语言,拓展创新

  1、领悟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板书:以小见大)

  2、小结本课的学习

  3、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

  脊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小见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背诵第三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例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步骤:

  一、回顾奇丽与奇特,感悟“人美”

  二、联系生活实例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三、感悟“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重点理解“美丽”

  2、作者他梦见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五、作业设计:

  1、小练笔,续写“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在梦里,季羡林先生看到了什么

  2、推荐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留德十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张永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播放德国相关图片,感受德国。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课文

  1.谈话:刚才大家在上课之前看到的那些图片是德国风景图,看完以后感觉如何?(指名回答)是的,德国是一个美的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一同走进德国,感受德国。齐读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个性有意思,注意读好,再来一遍。

  3.请大家默读课题,一边读一边想,你心中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在说着同样的一个话题,那就是: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齐走进课文。朱熹是我国南宋大教育家,他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看屏幕(出示朱熹说过的话)

  2.齐读。

  3.这些要求你们能做得到吗?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

  4..按照我们大教育家的要求读书,有收获吗?初读课文德国给同学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

  5.这是德国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那么德国在季羡林先生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印象呢?请打击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概括。

  6..学生回答,顺势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7.它“奇”在哪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把有关让你感受“奇”的资料画下来。

  三.认真研读,感受奇

  (一).感受家里奇

  1.课文中描述奇的资料很多吧!说能把找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屏幕出示

  2.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3.你读得字正腔圆,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你能不能推荐一位可能比你读得还好的同学。(推荐读书)

  4.孩子们,咱们班上哪些同学家不养花?举手给老师看一看。

  5.没有举手的说明都是家里养花的同学,那咱们能说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吗?

  6.请说“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出示)

  7.每一家,每一户都在养花,就叫――(示意读)

  师:奇就奇在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8.屏幕上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到奇?看看谁是慧眼金睛。

  9.咱们看“脊梁”这个词,跟老师一齐书空一下。把这个词语跟老师读两遍。

  10.我们的脊梁在哪?指给老师看看,那花的脊梁在哪呢?谁能站起来指给大家看看。

  11.引导:如果花的脊梁朝外,那花朵就朝......如果花的脊梁朝里,那花朵就朝......如果一朵朵花的脊梁朝里,那一朵朵花就朝......

  他们养花和我们的确不一样,多么奇特的民族呀!

  12.看屏幕,老师说,同学们读屏幕上的话:

  我们喜欢花的人才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我们在屋子里看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时,他们是――

  师: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只能看到――(指名说)

  13.你说怎能不叫人称奇呢!这是从哪个角度看德国人养花的奇怪?(板书:家里奇)

  (二)感受街上奇

  1.文中还有一处写出花的奇,谁找到了?(指名说)

  师:好眼力!这是文中重点,重中之重!(出示)自由地吧这段话读一读。

  2.听老师读一遍。

  3.结合课文你明白“任何”是什么意思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对了,每一条街是,条条街都是这样,才能叫――(示意读)

  4.看课文,谁能把这段你认为个性美的词语找出来。

  5.出示,看老师书写这两个词语,注意它的写法。有人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让我们试着读出它们的温度来。

  6.谁能说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分别是什么意思?

  7.出示:这就是花团锦簇,这就是姹紫嫣红。你们平时还积累哪些词语也是描述花的吗?(举例)

  8.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把花的色彩和形态写出来了,透过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自由说)

  9.多美的景色呀!看屏幕,作者是如何描述花的多?

  大家明白刘谦吗?谁是他的粉丝,举手给老师看看。好!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要测试一下同学们和我的心灵是否能相互感应!我说上半句,下半句要大家把我心里的话说出来!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看来左边的,还想看......,看来楼上的,还想看......,看来远处的,还想看......,开了这条街,还想看......,老师的眼睛都忙但是来了,书中有个词叫――――

  10.一条街是――(示意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两条街是――

  条条街是――

  12.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同学们,让我们一齐走进这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自由读一读――谁能带我们走进这花的世界里(指名读)

  13.当我们置身在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里,就如同入了――(示意读)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马路比喻成什么了?

  当我们漫步在德国任何一条街的时候,都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上,两边的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壁,山壁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子,走在那里,这哪里是在赶路,这分明是在赏花,这哪里还有意思疲惫,这分明只有赏花时的心旷神怡。带着这份情绪,以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14.如果说前面是从家里这个角度写出了奇,那里又是从哪个角度写出的奇?(板书:街上奇)

  (三).感受永远奇

  1.课文中有一处看似平常,但是也能让人感受到奇。(看屏幕,出示)

  齐读,明白又是是什么意思吗?明白这是季羡林事隔多少年再次踏上德国土地吗?

  师:四五十年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过去了,以前的景色依然如旧,半个世纪,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是四五十年,我们可有由此推断,德国在将来,在更久远的将来,依然如此,这难道不令人称奇吗?读罢!

  2.这是永远的奇(板书)

  四.有景悟情,感受境界

  1.到了这时候,大家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这些都是作者在德国看到到奇丽的景色,感受到奇丽的民族。文中有一处对这个问题给了明确的解答,咱们小组合作找一找。

  2.哪个小组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出示)

  齐读,再读一遍,把颇耐人寻味的感觉读出来。

  3.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齐读(擦掉“?”)

  4.德国事个优秀的民族,从养花能够看出来。(示意读)这也正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正因为有了(示意读)才有了这道奇丽的风景(示意读课题)。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随季羡林老先生走进德国,感受德国人养花的奇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实,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朵小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姹紫嫣红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玉树地震,举世哀恸,对“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最感同身受的,莫过于两年前遭受汶川地震的灾民们。当杯具再次上演,“我们要用行动报答爱”,一些当年的四川灾民选取毅然北上玉树,尽己所能地帮忙玉树百姓渡过眼前的这道难关。图片上的这两个人物一个叫宁健另一个叫刘安华。地震前他们在玉树开一家小餐馆,在玉树遭受7.1级地震的时候,他们每一天花掉近4000元费用,免费为灾区人们带给热饭热菜。当记者问起他们时,他们只是淡淡地说:“在汶川遭受地震的时候,是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们走出困境,重获生活的期望,如今玉树地震,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忙他们。”多么崇高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呀!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期望大家要用感恩的心去发现人人为我,要用真善美的行为去付出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样?是谁?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强调生字的书写(那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比较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那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齐,靠在一齐,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齐就是──姹紫嫣红。

  ③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样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能够怎样读?还能够怎样读?能够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生交流原因。

  ②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此刻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完美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完美。

  3、此刻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完美。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这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此刻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明白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透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透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忙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必须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情绪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仅是这些。此刻我想明白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必须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齐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齐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这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地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感悟台湾青年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想象两岸的不同场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三、教学准备:

  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白血病与骨髓移植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导学单:

  1、看拼音写词语。

  xiáyízhíkuàyuèguì

  海()()()()树

  kuàngwānhuáibàoyú

  空()台()()剩()

  2、我要把生字写正确写规范。

  “湾”笔顺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二笔是_____,组词_______。

  “袭”共_______笔,第四笔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_。

  “暂”读________,第九笔是___________,组词:_________。

  3、我能理解下面的词语,并能联系生活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谈何容易:凋谢:4、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颠倒词序,能正确停顿、断句。到达熟读课文。

  5、透过朗读课文,我明白课文主要写了:。其中“生命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感“给予是快乐的!”

  师:同学们,在“512地震”的灾难中,你们是怎样帮忙灾区人们的?

  生:自由回答。

  师:钟老师明白你们不仅仅很聪明,而且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物质,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生:可能会出现畏怕表情。

  师:有个台湾同胞但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一齐来读这个故事。

  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了解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将写好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③感悟后有什么疑问?(主要是针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白血病的治疗)

  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组内交流。

  检查读书状况,学生自由交流上面提出的问题。

  三、认生字,写生字

  1、认字: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读;一字组多词。

  强调:血、髓、暂、脉等字的读音。

  2、写字:个别展示;学生板书。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暂下边的“日”稍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温故知新

  1、听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讲评订正。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小组内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重点是说出自己的感受。

  2、群众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对以下句子作重点感悟理解: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凋零、绽放、几经辗转

  b.重点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提示:找出两对反义词;18岁,是绚丽的花季,风华正茂,就像“含苞的花朵”。“面临凋零”文中指的是什么?)

  (2)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步履、袭击、空旷、涓涓流出

  b.“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他们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必须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们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说出来。

  文中“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地精神跃然纸上。

  (3)学习第七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骨肉同胞

  b.“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两岸同胞地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三、感情朗读,拓展思维

  1、有感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必须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为什么?

  3、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四、小结

  联系课文资料用“最后”写一句话回顾全文

  小钱几经辗转,最后。

  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台湾青年地骨髓,最后。

  经过十几个小时地奔波,李博士最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最后。

  最后。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此刻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三个段落。

  2、小练笔: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转折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难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引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大屏幕出示提示:

  记事文概括主要资料方法:

  课文主要描述了1999年9月22日,大陆青年小钱(),急需(),台湾青年不顾(),给小钱()。

  这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体悟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感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段,学习反衬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这段话你情绪怎样?

  2、是啊,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们的情绪是那么地,指名多个学生说。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齐读

  3、品悟第2自然段

  ⑴师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充满生机,而不幸却降临在小钱身上,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大屏幕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生命就像,生接: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接: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多么完美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的小钱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⑵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交流

  创设情境读:轻音乐伴奏

  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生: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的内心感受。

  指名生读

  (3)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由完美的事物来反衬小钱的不幸。板书:反衬

  下面,女生来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来体悟作者反衬的写法。

  过渡: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重点学习第四、五段,学习运用转折句。

  1、学生默读第3段。

  思考: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9月22日

  生:小钱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捐献的日子。

  大屏幕出示地震一组组图片

  是的,就在昨日,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7.3级的强烈地震,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回到家人身边,看家人是否平安?

  但是,捐献骨髓的青年和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齐来看一看。

  2、学习第3、4段,认识转折句。

  大屏幕出示: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但是”前面写的是:李博士和青年遇到的困难。

  “但是”后面写的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是怎样做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女生读但是前面的部分,男生读但是后面的部分。

  3、学习使用转折句:

  我们也来模仿写一写:

  在这场7.3级的强烈地震中,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李博士多想

  ,但是李博士。

  一次次余震袭来,又会有多少生命被死亡之神带走,台湾青年多想,但是台湾青年。

  南边组同学写第一个句子,北边组同学写第二个句子。

  交流:

  假如你是小钱,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体悟生命桥的含义。

  (一)体悟生命桥含义

  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齐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就是李政道博士

  他曾被称为奔波于两岸的爱心使者,亲自开辟了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送骨髓至大陆的先河。

  齐读: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齐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思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相机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师总结: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必须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

  (二)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生命如此美丽,活着多么完美,让我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当生命遇上生命,

  爱心遇上爱心,

  相信隔阂能够消除,

  海峡能够跨越,

  生命也因此更加美丽!

  海峡两岸人民同属炎黄子孙的后代,这浓浓的血脉亲情会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补充:乡愁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大陆青年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血脉亲情

  【教学反思】

  以方法主线,增强课堂语言文字运用力度

  读中引领学生了解反衬的表达方法:第一自然段是对美景的描述,而第二自然段却是小钱不幸命运的介绍,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反衬、渲染,以突出小钱命运的悲惨,为此,我一方面超多美景图片渲染,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想象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十八岁的少年会干什么呢?学生在超多想象说话后,以师生接读的方式,来衬托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一命运的悲惨。在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对反衬的方法了解水到渠成。

  以语景创设,引领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文章第4、5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间以“但是”为转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台湾青年及李博士遇到的困难,后半部分写他们是如何做的,我把两段话同时呈现,让学生找共同点,进而引领学生了解转折的表达方法,之后,结合大地震,为学生创设两个语境,让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学生对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也有了充分的体会,进而让学生想象,假如小钱遇到台湾青年,会说些什么,也水到渠成,学生想象丰富。

  在引领学生学习反衬、转折方法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朗读指导时,我采用感情熏陶的方法,利用图片、教师引导语、师生接读的方式进行,但是关于朗读技巧的指导,存在欠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资料,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向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之后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就应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最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最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日,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这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群众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地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感悟台湾青年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想象两岸的不同场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三、教学准备:

  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白血病与骨髓移植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导学单:

  1、看拼音写词语。

  xiáyízhíkuàyuèguì

  海()()()()树

  kuàngwānhuáibàoyú

  空()台()()剩()

  2、我要把生字写正确写规范。

  “湾”笔顺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二笔是_____,组词_______。

  “袭”共_______笔,第四笔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_。

  “暂”读________,第九笔是___________,组词:_________。

  3、我能理解下面的词语,并能联系生活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谈何容易:凋谢:

  4、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颠倒词序,能正确停顿、断句。到达熟读课文。

  5、透过朗读课文,我明白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生命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感“给予是快乐的!”

  师:同学们,在“512地震”的灾难中,你们是怎样帮忙灾区人们的?

  生:自由回答。

  师:钟老师明白你们不仅仅很聪明,而且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物质,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生:可能会出现畏怕表情。

  师:有个台湾同胞但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一齐来读这个故事。

  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了解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将写好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③感悟后有什么疑问?(主要是针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白血病的治疗)

  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组内交流。

  检查读书状况,学生自由交流上面提出的问题。

  三、认生字,写生字

  1、认字: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读;一字组多词。

  强调:血、髓、暂、脉等字的读音。

  2、写字:个别展示;学生板书。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暂下边的“日”稍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温故知新

  1、听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讲评订正。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小组内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重点是说出自己的感受。

  2、群众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对以下句子作重点感悟理解: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凋零、绽放、几经辗转

  b.重点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提示:找出两对反义词;18岁,是绚丽的花季,风华正茂,就像“含苞的花朵”。“面临凋零”文中指的是什么?)

  (2)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步履、袭击、空旷、涓涓流出

  b.“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他们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必须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们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说出来。

  文中“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地精神跃然纸上。

  (3)学习第七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骨肉同胞

  b.“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两岸同胞地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三、感情朗读,拓展思维

  1、有感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必须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为什么?

  3、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四、小结

  联系课文资料用“最后”写一句话回顾全文

  小钱几经辗转,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台湾青年地骨髓,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十几个小时地奔波,李博士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此刻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三个段落。

  2、小练笔: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五):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之后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就应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最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最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日,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课后感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还能够,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好,富有激情,而这样的课,情的渲染就应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教师重视了文本中词语、句子的朗读、感悟,贴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也不错。但是,正如张祖庆老师所说的“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此刻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一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有缺失现象?过早地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适宜?

  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低年级的,对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六):

  【情景说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册教材选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透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在我国的东南海上,有一座美丽而富饶的岛屿,它也堪称我国的第一大岛,你们明白是什么岛吗?

  (台湾岛。)

  2、对,是台湾岛!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两岸人民的亲情血浓于水,虽然有一些险恶势力妄想称台独,但这丝毫不能阻隔两岸人民的深情,这天老师就请同学们和我一齐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感受海峡两岸的深情。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正确。

  3、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4、分组学习讨论。

  5、全班交流:

  ⑴指名认读生字,词语。

  ⑵分段读课文。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三、自主阅读,体会感动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台湾与大陆之间真实故事,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十分感动,我想同学们必须也有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大家觉得个性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能够多读几遍。

  2、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还能够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然后交流。

  学情预测:

  (学生可能提出的体验点。)

  ⑴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余震中随时会有危险,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没有为自己着想,只想着快点抽取骨髓。)

  这段中的“突如其来”是什么意思?应对突如其来的余震,李博士和捐骨髓的青年为什么还这样沉着,安定?

  ⑵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几经辗转,最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对白血病,唯一救治的办法是骨髓移植,小钱能找到适宜的骨髓,令人感动。)

  ⑶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不顾自己家人的安危,一心想着捐出骨髓,挽救小钱的生命,令人感动。)

  ⑷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个小时。……和当地的医务人员一齐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李博士几乎是24小时连续工作,为了挽救小钱的生命不顾劳累,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3、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以上体验,教师能够随时透过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感悟。

  四、总结

  在救助小钱的过程中,有许多感动我们的地方,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出我们的感动之情吧!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在这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地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峡两岸的深厚情谊。

  二、走进文本,感受生命之危

  1、自由读课文1~2段,读后说一说此刻你眼中的小钱是什么样貌的?

  2、自由交流。

  (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只有18岁,患白血病,生命垂危)

  3、出示句子: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4、教师引导:

  ⑴感悟18岁:同学们,你们向往18岁吗?在大家眼中,18岁就应是什么样的呢?

  (18岁是走向成熟的年龄,18岁就属于成年人,18岁正是完美人生的开始。)

  ⑵引导感情朗读:18岁是多么完美的青春年华,然而小钱却……(引导学生读描述小钱的句子)读到那里,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⑶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即将凋零”的含义。

  (读出“痛心、惋惜”的感情。)

  ⑷带着对“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的理解,再读描述小钱在病床上的句子。

  5、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痛心、焦急。是呀,对白血病这个难治的癌症,唯一的办法是进行骨髓移植,而要找到适宜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大约在十万人里才能找到一个,也就是说救治小钱的机会只有十万分之一。这对于才18岁的小钱来说,怎能不让人痛心、焦急?小钱能得救吗?

  三、自主阅读,感悟两岸深情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有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正等待抽取骨髓,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他在捐献骨髓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2、生自由读课文。学情预测:

  ⑴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⑵家人明白后会反对;

  ⑶此时有余震发生。

  3、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让这位青年放下捐献骨髓,但他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读课文4~5段。

  (自由读,指名读。)

  4、引导换位思考:

  我们明白,捐献骨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都认为捐献骨髓会影响自己的健康,难道台湾青年不担心吗?而此时正有余震发生,他不怕吗?假如你是那位台湾青年,此刻你是怎样想的呢?

  5、师深情朗读:

  就在昨日,一场里氏7.3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6、指导朗读:

  这位捐献骨髓的青年,不明白他的家人在地震中怎样了,也没有思考家人是否同意他捐献骨髓,更没有担心正在发生的余震,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抽取骨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决心!小钱能不感动吗?我们能不感动吗?把我们的感动之情读出来吧!

  (有感情地朗读3~5段。)

  四、合作探究,领悟桥之含义

  1、在大陆,有一位青年急需骨髓,在台湾,有一位青年捐献骨髓(画图板书),是谁在这茫茫的海峡上架起了桥,让这救命的骨髓到达大陆?

  (?)李博士等

  小钱──台湾青年

  (李博士,医护人员,朋友,父母,为小钱的病努力的人们等)

  2、在这些人中,课文重点写了谁?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3、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齐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李博士为救小钱,付出了许多努力?结合句子理解“沉着”“奔波”等词。

  4、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表:

  9月22日早晨7点抽取骨髓

  9月22日上午从台湾赶往香港,再到杭州(历时十几小时)

  9月22日晚上到达杭州,连夜做手术

  看到这样一份工作表,你想到了什么?

  5、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段话,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

  6、救助小钱的过程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过程,除了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有海峡两岸的很多人付出了努力,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关心,所以,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道长长的海峡,尽管还有一些人为的阻隔,台湾和大陆还没有通航,但还是不能阻隔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正是海峡两岸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一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⑴此刻,你对这座“生命桥”有什么新的认识?

  ⑵你是怎样理解“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的?

  ⑶读到那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台湾人民说?有什么话想对大陆人民说?有什么话想对世界人民说?

  五、拓展延伸,升华思想感情

  1、一年以后,小钱康复了,假如有一天他和那位捐骨髓的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进行大胆的想象。

  3、自由表演。

  4、你认为这个场面感人吗?请把这个场景描述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推荐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理解,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潜力,因此,我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之后再对资料进行理解,感悟,使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最感动的地方,了解小钱生命的危险,另一方面感受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高贵品质。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其次,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最后,文中设计了几处引导想象的地方,如“小钱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你想对台湾人民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既是对文本资料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给了自我表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