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5:12:28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一):
八女投江的故事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乌斯浑河,它由杨木河、青山河、鲇鱼河这三条河汇集而成,在张广才岭脚下逶迤流淌,最后注入牡丹江。在满语里,“乌斯浑河”的意思是“一条奔腾汹涌的河”。
刁翎镇边有个黑背金矿,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里,日本鬼子把这个金矿挖空了,还从林口掠夺走了木材累计216万立方米。鬼子在林口建了三个飞机常就这样,刁翎周边地区成了抗联和鬼子作战的重要战场,王连财老人将我们带回上个世纪30年代的林海雪原······
王惠民参军
那年农历7月的一天,杜团长带着300来人的队伍回来了。队伍一边吹着号,杜团长亲自打着红旗,走在头里。
抗联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刁翎的鬼子那儿。刁翎的鬼子一出动,来了多少人,带了多少枪,这个情报也立刻送了出来。情报先送到乌斯浑河渡口,摆渡的老乡立刻划个小船过河,把情报给杜吉臣送去,等鬼子来了,整个大船慢慢应付他们。
鬼子刚过河,情报就送到了杜团长的手里。杜团长一挥手:上西山!抗联立即撤出了村子,上了村后的西山。王惠民的父亲是抗联有名的“王皮袄”,他全家立即跟着抗联上了山。
鬼子一进村,抗联就从西山上往下打,当场把鬼子的一个重机枪手打死了,这下鬼子慌了。杜团长带着抗联战士冲下山,想乘机把鬼子的重机枪夺过来。没想到,在草丛里还趴着个鬼子,用三八大盖打穿了杜团长右腿的动脉,杜团长就这么牺牲了。这场战斗,鬼子死了三个,丢了两挺机枪;抗联牺牲了两人。临走前,鬼子把村里四排房子,包括王惠民家的全烧了。从四合村的那仗以后,王惠民就跟着父亲参加了抗联,那年她才12岁。
“八女”的最后一仗
王连财13岁那年,也就是王惠民参军第二年的农历8月,刚割完谷子,抗联就往勃利县马蹄沟桥去了,想在桥上打埋伏截鬼子的车,夺些布匹啥的物资好过冬。没想到,抗联的动静给鬼子发现了,一下子调集了勃利、依兰和刁翎三个地方的鬼子,从三面夹攻抗联队伍。
这仗敌强我弱,打得好惨,天黑时抗联队伍撤了出来。130多名抗联战士,撤到了黑背岭。虽说是10月份,但黑龙江的10月天晚上已经很冷,大概是零度左右。有的抗联战士就点上了篝火取暖。没想到,附近样貌沟村有个叫葛海路的,正好上邻村的相好家去,一上坡,看见了山里的篝火。葛海路原先也是抗联八军的战士,半路上当了逃兵,一看这篝火,明白是抗联在那儿宿营。立即下山,回到样貌沟村向那里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立马报告了上司熊佐大队长。熊佐连夜纠集了1300多名日伪军悄悄包围了抗联的队伍。当晚,鬼子不明白究竟有多少抗联,没敢进攻。
天一放亮,鬼子开始进攻了。起先,鬼子没有发现冷云等8名女战士,因为前一天宿营时,抗联的男战士宿营在乌斯浑河上游,8名女战士宿营在河的下游。鬼子把120多名男抗联围上了,一阵猛打。冷云她们8名女战士要是这时悄悄撤走,鬼子必须发现不了。但她们一心想把战友救出来,在鬼子的身后开了枪。趁鬼子一乱,部分男抗联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但冷云她们却完全暴露了。
冲出包围的男抗联怎样忍心自己的战友落入敌人的虎口,为了救冷云她们返身又杀了回来。无奈敌人火力强大,连续两次反冲锋都被鬼子压住了。120多个男抗联,牺牲了一半,只能退走了。
鬼子黑压压地向冷云她们压过来,本来冷云她们躲在草丛中射击,鬼子还不明白她们是女兵。等冷云她们子弹打完了,鬼子越围越近,一看是女兵,鬼子乐坏了,一边喊着“抓活的”,一边扑了上来。
应对着扑上来的鬼子,冷云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然后,女兵彼此搀扶着,走下了乌斯浑河。
鬼子惊呆了。就在岸边用小钢炮、重机枪一阵狂轰,这八名女战士全部中弹牺牲,最先中弹的,是她们中最年少的王惠民。
那年,王惠民只有13岁。其实,她还是个胆子个性小的女孩子。在抗联部队里,每一天晚上睡觉时,还要别的大姐大嫂抱着她,她才敢入睡。
投江的女英烈,实际上不是死于乌斯浑河,而是鬼子罪恶的枪弹。
两天以后,她们的遗体被冲到了离殉难地2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弹孔,鬼子还下令不让老百姓为她们安葬。
汉奸的下场
汉奸葛海路的下场,过去没有对人说过。1948年,东北解放了。听到解放军到了刁翎镇,葛海路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他和他老婆、大儿子,一家三口自己上吊死了。
林口县里所有和葛海路沾亲带故的人家,都悄悄远走他乡了,没有脸再在这儿呆下去。
过去有人说,冷云教导员的孩子是生在雪地里冻死的,其实不是。冷云的孩子放在刁翎土城子一户农民的家里。解放后,当时的合江省委主席冷仲云得知此事后,专门前去找过冷云的孩子,但一向没有找到,所以至今不明白这“八女投江”的烈士里唯一的后代究竟在哪里。(本报牡丹江8月3日专电)
寻找乌斯浑河
将近70年过去了,当年“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如今还是那么波涛汹涌吗?在人们通常使用的1比600万倍中国分省地图册上,乌斯浑河只是一小截没有标上名字的蓝线。但一个红点清楚地标示着:“八女投江纪念地”。将近70年过去了,乌斯浑河畔的父老乡亲们,还流传着“八女投江”的故事吗?
于是,王龙祥的“文汇号”摩托又从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出发,前往林口县。林口县委宣传部对我们的寻访大为支持,当即派了一名干部为我们带路,从林口县城前往六七十公里外的刁翎镇,经刁翎再去乌斯浑河边的四合村,走进了81岁王连财老人家的小院。
老人家坐在自家西屋的炕沿上、行走在乌斯浑河畔的山野里,这个当年的“小马倌”给我们讲述着60多年前那里发生的一切:“八女投江”的八名女英雄里,有两名是四合村人,年长的叫郭桂琴、年轻的叫王惠民。
在“八女投江”殉难地上方的山坡上,已经盖起了一座“八女投江”纪念馆。青山白云间,一座纪念碑矗立着,上书“八女英雄光照千秋”。
当我们回到四合村时,天降大雨。王连财老人在车里指着途经的锅盔山、关门山告诉我们:这些山上,过去到处都有抗联战士出没。车过徐家屯,老人说:抗联在那里总共打过四仗,两仗是在屯里打的,两仗是在沟里打的。第一仗,抗联队伍里的“炮手”(就是东北农村当时的猎户)枪法准,一下子干掉了30多个鬼子,自己只有一个人受伤。可之后,这个伤兵被鬼子抓住用刺刀捅死了。
我们的心,为英勇不屈的东北人民所震撼。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二):
八女投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联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早过河。10月的北方已经十分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日军集合了一千多人将抗联战士包围。
10月10日拂晓,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状况十分危急,在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以为中了埋伏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状况下,八名女战士应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群众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群雕位于牡丹江畔的江滨公园。高13米,长8.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八女投江”四个大字由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书写。站在这硕大的群雕前,无不使人思维翻滚,心潮澎湃,当年八女视死如归的事迹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1984年那里被国家列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女投江”群雕也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三):
追寻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
这一幕,最初只有130字的记载,见于周保中在1938年11月4日写下的日记:
“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历史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郑XX)、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周保中关于“八女投江”日记的手迹
英雄自有后人铭记。新中国成立之初,“八女投江”就被拍成了电影,广为传颂。而这段真实历史的细节还原,又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查找追寻。
“八女投江”的故事,需要铭记的资料还有很多。
抗联的“真人真事”
直到本世纪初,在“八女投江”壮烈牺牲六十多年后,这八位女英雄的事迹史实仍有很多模糊之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山脉交界处,以“森林之口”得名。那里以前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主战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林口县域与敌人“进行了大小千余次战斗”。“八女投江”的事迹就发生在那里,“八女”中有六个是林口人。
可就是在最熟知“八女投江”的林口,原县政协主席于春芳却感觉到,“八女投江”的故事讲述出来足以感人肺腑,但作为史实,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证完善。
2002年于春芳退休,平时爱好诗歌的他有了充足的时间用于创作。那时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于春芳就准备以林口最著名、自己也最熟悉的“八女投江”为题材,写一本诗集——《八女颂》。
然而,在着手搜集整理八女事迹的时候,于春芳越是走近这八位女英雄越发现,本以为熟悉的她们,竟然有那么多的未知待解。
“八女投江”的事迹,最常用的简略表述是:1938年,抗联八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被敌人包围,毅然投江殉国。也正因为简略,很多不能确定的细节不容易被人注意到。
于春芳说,“八女投江”的基本史实,比如牺牲的经过、八位女英雄的生平事迹等已经很清楚,但是他发现,有很多史实细节,像“八女投江”具体殉难时间以及“八女”生辰这样的关键要素,有的没有确切考证,有的说法不一。
“‘八女投江’牺牲的时间就有六个说法,这个时间都没有确定,简直不可思议。就算不写诗集,作为林口人我也要把这个搞清楚。”
于是,于春芳从创作“八女投江”诗歌转向了史实研究,最初的切入点,就是“八女投江”的具体时间。
于春芳的研究,自然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他首先梳理了此前对“八女投江”的记载和数次考证。
最早的“八女投江”文字记载,就是周保中日记。
周保中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学苏联。“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受党组织委派,赴东北组织武装抗日斗争,是东北抗联的建立人和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称赞他:“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便是在抗联最危急的战斗时期也不曾间断。这些留存下来的日记,成了了解抗联历史重要的一份资料。
周保中日记中对“八女投江”的记载,写于1938年11月4日,是“八女”牺牲后的大约半个月。他的记载也是最为可靠的文字记录。但是,周保中并没有亲眼看到“八女投江”的经过。在林口县,11月江河已经封冻,由此能够决定,“八女投江”牺牲时间六说之一的“11月中旬”并不确切。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等人撰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其中也回忆了“八女投江”,过程相对详细,但时间仅粗略记录为“一九三八年秋天”。
这两位东北抗联领导人的记录,留下了“八女投江”事迹最初的面貌。
八位女战士在绝境中宁死不降、以死殉国的事迹,早已被东北抗联的战友们传颂,而让“八女投江”真正广为人知的,是女作家颜一烟。
1945年,颜一烟由延安鲁艺调到东北文艺工作团做编剧工作,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1948年秋,颜一烟开始创作反映东北抗联的电影剧本,核心故事就是她听人讲述的“八女投江”。
颜一烟首先找到了冯仲云,一说准备写“八女投江”时,冯仲云立刻说:“太值得一写了!”冯仲云不是“八女投江”的直接见证人,他给颜一烟写了介绍信,帮她联系更多的抗联干部战士理解采访。
颜一烟写完剧本初稿时,心里却有些顾虑。由于创作的需要,剧本中的“八女投江”是真实的,但“八女”除了冷云,她所知甚少,只能移花接木地把很多抗联女战士的故事搬到她们身上。
剧本定名《中华女儿》,交给冯仲云审阅,冯仲云十分肯定地说:“你这样写,虽然对八位女英雄来说不是真人真事,但是对整个抗联来说,就是真人真事,因为你表现了当时抗联的真实。”
《中华女儿》上映后大获成功,影片首次塑造了“八女”的银幕形象,实际上是借她们展现中华儿女在应对强敌侵略时的不屈和英勇,感人至深。“八女投江”的故事也随着这部电影传遍中国乃至世界。这部电影获得了1950年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
于春芳说,颜一烟是第一个对“八女投江”进行调研的,但是,她是为了创作搜集素材,把“八女投江”的故事立体丰满起来。真正好处上的史实考证是1962年开始的,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抗联妇女团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革命纪念馆,它的诞生早于新中国一年——1948年10月10日。
1957年,刚刚从吉林大学毕业的温野被分配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在那里一向工作到以副馆长的职务退休,退休后他仍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继续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多年。
温野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第一批大学生。据他回忆,那时东北烈士纪念馆历史研究和陈列宣传工作尚在初期,专业人员很少,超多的东北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史都是空白,许多烈士事迹都很简单,只有几百字的简历。温野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参与了杨靖宇、赵尚志等数百名东北烈士革命事迹的调查研究。
那时纪念馆里关于“八女投江”只有一幅油画作品,附有“八女”之一冷云的极其简单的简历。“八女投江”发生在何时、何地,她们姓甚名谁,都不清楚,讲解员甚至要照着《中华女儿》来讲述具体战斗过程。
“文艺作品能够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允许艺术加工和虚构人物,但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却务必是真实的,必须要真人真事,否则便失去历史价值。”温野说。
1962年,在温野的申请下,“八女投江”史实调研被列入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主要研究课题。
调查开始的时候,温野手头的资料,还没有十多年前颜一烟创作剧本时的素材多。他找到颜一烟,首先想了解的是“八女”都是谁,颜一烟所知也不多,她回忆:“我访问周保中时,他除了告诉我有个胡秀芝打仗很英勇之外,还告诉我这八位女英雄中有两位朝鲜族同志,其中一位姓安。”
周保中当时正在病中,病榻之上的他忍着呼吸困难,为温野尽力讲述了“八女投江”的事迹。更多的资料,则在周保中此前完成的一篇回忆文章中。
这篇题为《东北抗日游击队战争中的英雄妇女》的文章,简要地讲述了“八女投江”的状况,并且第一次写出了八位女战士姓名——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杨贵珍、黄桂芳、王惠民、郭桂琴、小于。
温野的收获还不止于此,周保中的文章让他注意到了“八女”之外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东北抗联女战士。
赵一曼和“投江”的“八女”,是东北抗联中最著名的女性,而默默无闻,甚至没有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女战士更多。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到此刻能够留下姓名的抗联女战士不足百名。而根据周保中的回忆,在他领导的抗联第二路军所辖第五军中女战士最多,曾有一个妇女团的编制,人数最多时有三百多人,编为三个大队。
“八女”即为妇女团成员,冷云是妇女团的一个大队指导员。
周保中在文中写道:妇女同志的坚忍奋发,吃苦耐劳,经得起残酷考验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在那游击战争处于挫折和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的游击战士,除了作战伤亡外,还有饿死的,冻死的……就是铁汉子也有的不堪苦累而死的。然而妇女却没有一个害怕苦累的,更没有逃亡叛变的。
巧的是,温野开始调查“八女投江”史实的同时,回忆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的姐妹》出版了,书的作者正是原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一位小队长徐云卿。温野很快按图索骥,找到了时任长春市制鞋厂副厂长的徐云卿。
据徐云卿回忆,妇女团像作战部队一样,有步兵、骑兵、侦察兵、通讯兵,甚至还有机枪手,但是女性毕竟身体柔弱,她们当中的大部分是在密营的医院、被服厂从事后勤工作。
从1937年冬季开始,日本侵略者陆续增兵于北满和吉东地区,对东北抗联进行“三江大讨伐”。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吉东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二路军所辖的四军、五军等部队组成远征军,从所在的根据地出发,分三路向西南的五常县等地区远征,冲出日伪军的军事包围圈。这也就是东北抗联的“西征”。
1938年7月,由抗联四军、五军与救世军等部队组成的约2000人西征部队,从莲花泡出发,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途。
在四道河子密营,抗联部队会合了五军妇女团等后方人员。那里有妇女团的一个大队,当时共有三十多名女战士。大队指导员就是冷云——妇女团当时的领导人。
徐云卿也是妇女团成员,正在这个大队,和冷云十分熟悉要好。她在书中也写到了“八女投江”,但是整个过程她并没有看到。
徐云卿回忆,西征部队到达此刻的尚志市楼山镇附近时,随身携带的粮食和弹药几乎消耗殆尽。为了得到补给,西征部队决定攻打楼山镇。
楼山镇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暴露了行踪,日军从哈尔滨等地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迫使西征部队再次调整计划,兵分两路。她就是在那里与冷云等人分别的,直到一年后,她才从战友的口中听说了“八女投江”的壮举。
徐云卿给温野带给了不少“八女”的个人状况,另外,她给温野介绍了一个叫金寿山的抗联战士,他给抗联领导当过警卫员,说能讲述很多细节。
温野当即赶到金寿山所在的吉林市。没想到,金寿山对“八女投江”的过程也是听来的,很多状况并不掌握。温野提出的一些询问,他回答不出,干脆说道:“要不你问我爸吧,我爸明白。”
金寿山的爸爸叫金尚杰,是吉林市郊区大屯公社柳树屯大队的一位普通农民。很多乡亲不明白,这位老人以前是位东北抗联战士,更不明白他以前的名字——金世峰。
他就是周保中日记中记载的与“八女”一齐投江牺牲的金世峰。
汹涌的河流
金世峰原是抗联第五军一师参谋。温野找到他的时候,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二十多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是老人不愿触碰却永不磨灭的记忆。正是在那天惨烈的战斗后,金世峰与抗联部队失散。在日伪统治之下,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金世峰的名字,在抗联战友们的记忆中已经和“八女”一齐沉入江水。
金世峰的回忆,带给了“八女投江”的具体牺牲地。确切地说,“八女”投身殉国地并不是江,而是乌斯浑河。
乌斯浑河,源自满语,意为“汹涌的河流”。在“八女投江”殉难地的下游两公里,它汇入牡丹江。“八女投江”的说法,说的是殉难牡丹江,并非错误,只是并不准确。
金世峰回忆说,1938年阴历八月末或九月初的一天夜里,部队走到乌斯浑河西岸徐家屯下边河口处休息,准备过河东岸去找军部。
连日征战,部队减员严重,到达这个宿营地时,这支队伍只有一百多人。跟随部队行动的妇女团成员原本有二十多人,这时仅剩八人。
这支部队的遭遇,也是当时东北抗联的一个缩影。1938年的时候,正是东北抗联最危急困顿的关口。
即便是鼎盛时期的抗联,应对的也几乎时时处处都是绝境。在东北,有日本密集的76万大军和超多伪满军队及汉奸,有严酷的自然环境,抗联要生存,只能在深山老林中不停转战。
他们从几十个人的反日游击队发展到数万人的抗日联军,尔后又在斗争中减员至不足2000人,始终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削弱和牵制了敌人,在战略上用心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斗争。代价,就是不断地牺牲——牺牲于敌人的枪口下,牺牲于寒冷、饥饿、疾病、劳累……
部队选取的宿营地乌斯浑河西岸,那里平时是一处渡河道口,水浅,人车马匹都能涉水过去,是抗联秘密交通线的隘口。如果乌斯浑河一向是这样清浅着,就不会有以后的故事发生了。
1938年的秋天气候很反常,秋雨绵绵不绝。河水暴涨的乌斯浑河,显示了它名字的由来:河面宽达百米,水流汹涌,深不可测。
夜间渡河已无可能,部队决定就地宿营,生火取暖。
夜间生火,对这支正在隐蔽疾行的队伍来说,无疑犯了大忌。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把那几个闪烁的火堆,当作抗联五军一师暴露行踪、招致危险的罪魁祸首。
火却不得不生。
抗联五军一师在乌斯浑河西岸宿营时,已是秋末,东北天已大寒,夜间更是寒气逼人,河边浸泡着的草稞子、灌木丛挂上了冰凌。由于长期攀山越岭和频繁战斗,且给养不足,战士们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再加上连日的阴雨,他们的衣服就没有干过。
生火,是他们露天宿营时挨过寒夜的唯一办法;火光,也把敌人引到了他们的周围。
火光其实并不是日军发现的,而是一个叫葛海禄的抗联叛徒、汉奸。于春芳介绍,这个环节被考证出来是在对“八女投江”的第二次史实调查中。
东北烈士纪念馆的调研课题因文革而搁置,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口县史志办牵头,接过了史实考证的接力棒。这次考证的一大成果,就是找出了葛海禄。上世纪五十年代,葛海禄已经以叛徒、汉奸罪行被公审枪毙。三十年后,他的血债又添了一笔。
葛海禄原是抗联八军某师副官,之后叛变投敌,成为日本的密探。这一天,他在侦查守望哨查看时,发现远处有火光闪动。葛海禄是当地人,熟悉地形,又了解抗联的活动路线和行动特点,他当即猜到抗联战士在此处宿营。
于是,葛海禄立即下山,向驻扎在样貌沟村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又立马报告了上司熊谷大佐。
因在这一带活动的抗联部队较多,熊谷也不敢大意,亲自率领三十来名骑兵,调集包括熊谷兵团、伪军、森林警察共千余人的“讨伐队”,携带迫击炮、机枪等重型武器,趁夜幕悄悄地对露营的抗联部队构成一个半包围圈。由于搞不清抗联队伍的底细,日伪军一时未敢轻举妄动,只等天亮看清状况发起攻击。
拂晓时刻,浑然不知已经被包围的抗联战士们整装待发,准备渡河。金世峰回忆,“洪水把道口封住了,木船也没有,想过江就只有游过去。”
金世峰水性很好,师部决定让他先下河探路。抗联战士们并不是都会游泳,个性是还有八位女战士。师部仍寄望于金世峰找到能够涉水过河的通道。
下水后,金世峰没走多远就在越来越深、越来越急的水流中站立不住了,不得不改成游泳强渡,行进中不断试探着水深。他的双脚却一向够不到河底。
大概游过了一半的河面,枪炮声忽然在金世峰背后的河岸上响起来。
投河
乌斯浑河两岸到处都是柳树丛,当地叫“柳条通”。这种柳树,通常为手指到擀面杖粗细,三四米高,一簇簇密密匝匝的,沿河两岸铺排开去,下面是膝盖高低的茅草。冷云等八位女战士就隐藏在柳条通里。
起先,日军并没有发现冷云等八名女战士,因为前一晚宿营时,抗联的男战士宿营在乌斯浑河下游,冷云等八名女战士宿营在河的上游,相隔着一段距离。师部原先的计划,是等金世峰探出涉水通道后,让八名女战士率先过河,大部队在后方警戒掩护。
日伪军发起进攻之前,八位女战士已经移动到了河岸边的柳条通里。日伪军在抗联宿营地的东南方向埋伏了半夜,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一百多名抗联战士身上。
攻击一开始,日伪军的所有火力都向着抗联宿营地覆盖过来。幸而,这些抗联战士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不期而至的弹雨并没有让他们溃不成军,他们很快组织起反击,边打边撤。
受当地的地形所限,日伪军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包围圈。抗联撤退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向东北渡河,一个是向西进入柞木岗子密林。
渡河本来就期望渺茫,更何况还要在日伪军的疯狂攻击下渡河,那将使部队陷入背水一战的绝地。中国历史上虽然有不少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但抗联部队应对的是十倍于己的敌人,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抗联的战士们交替掩护,向着柞木岗子边打边撤。那里是无数次掩护过抗联战士摆脱追击的深山密林。而这一次,密林带给的保护远远不够。
日伪军依仗着人数、火力的绝对优势,撵着抗联的阻击线,越来越逼近。
万分危急的关头,日伪军的侧后方忽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八位女战士开火了。
当时,敌人并没有发现河边的女战士们,如果她们继续隐蔽不动,就有机会脱离险境,就有活下来的期望。但是,她们见大部队被敌军死死拖住,难以突出重围,毅然从背后向敌人发起猛攻。
仅仅八位女战士,根本不可能对千余人的日伪军构成有效的打击。她们主动开火的目的,只是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吸引敌人的火力,给主力部队换来突围的机会。
结果显而易见,开火就意味着暴露,暴露就意味着牺牲——她们所处的位置已经没有退路,完全在日军的包围之下。
敌人却有些慌了。侧后方忽然响起的枪声,让他们以为自己掉入了抗联的包围圈,抗联的主力这时反倒像是诱饵。日伪军的主要火力立刻转移了方向,向着八位女战士所在的柳条通还击。
趁敌人调整部署、分散兵力的混乱之际,大部队很快摆脱敌人追击,潜入柞木岗子深处。
已突围的大部队发现八名女战友还据守在河边,处境异常险恶,立即回到接应,但敌人已抢占了制高点,并用轻重火力死死控制住山口,负伤的战士越来越多。
八名女战士目睹这一切,向青山密林齐声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然而,抗联战士们仍发起了第二次反冲锋,又没有成功。在敌人的强大火力之下,救援已是徒劳,继续纠缠下去反而会让大部队失去最后的撤退机会,他们只好忍痛向密林深处撤退。
日伪军所有火力都向冷云等人集中过来,周围的柳条和枯草被密集的炮火点燃了,弥漫的烟雾包围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
经过一番战斗,女战士们有人负伤,有人打光了子弹,火力越来越弱。日伪军越围越近,摸到近前才看清,让他们胆战心惊以为袭击自己背后的抗联主力,竟然只是几个女兵。
气急败坏的敌人发起冲锋,高喊着要“抓活的”。一颗手榴弹从草丛里扔了出来,忽然炸响,敌人慌乱地趴倒在地。
那是八位女战士最后的武器。趁着手榴弹爆炸的间隙,她们背负起受伤的战友,挽臂踏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
踏入乌斯浑河是为了渡河求生吗?八位女战士全部牺牲,再没有机会亲口说出她们此举的原因。这个原因真的不需要她们来说。
八位女战士都不会游泳,踏入乌斯浑河的目的不是求生,恰恰相反,是求死。
敌人就在身后,她们一向奋战到最后一刻。她们不愿被俘受辱,更不会投降,她们选取了有尊严的死亡——投河。这份尊严,属于八位年轻的女战士,属于饱受欺凌蹂躏却从未屈服的中华民族!
敌人并没有放过她们,炮弹、子弹向着乌斯浑河倾泻着。八位女战士在奔腾的河水中,在炮弹掀起的浪花里,时隐时现,最后消逝在汹涌不息的乌斯浑河中……
两天以后,突围的抗联战士在距离八女殉难地两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五具遗体,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
战友们将她们的遗体就地掩埋。此后的几十年中,乌斯浑河以前改道,牡丹江几次大水,烈士遗体的掩埋地再也无从查找。
金世峰已经游到了对岸,只有一个人又手无寸铁,只能趴在草丛里,心焦如焚却无可奈何地远远看着对岸的战斗,看着乌斯浑河水吞没了八位女战士。此战之后,金世峰与抗联失散,成为一位活着的烈士。
她们都是谁
“八女投江”的壮烈场面,定格在金世峰的记忆里。24年后,温野辗转找到他,老人情绪激动地叙述出了这个画面,忆起眼睁睁看着她们投河自己却无力相救,老人几近哽咽。
金世峰讲述的经过,时间、部队和地点都与周保中、徐云卿所说基本一致。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作为直接见证人,带给了最详细的历史细节。“八女投江”的基本史实至此已经调研清楚。但是,金世峰在抗联时和妇女团接触不多,他只认识冷云,另外七人连名字都不明白。
“八女”都是谁?温野的考证又回到了起点。
周保中的回忆文章里记载最详细: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杨贵珍、黄桂芳、王惠民、郭桂琴、小于。
徐云卿的回忆里,八个人中只能想起七个,而且多是口头称呼:胡班长、冷云、杨贵珍、小黄、小王、小郭、安大姐等八个女同志。
于春芳说,抗联的斗争环境异常艰难,人员档案根本没有条件建立,有太多的人牺牲了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当年加入抗联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很多人都用了化名。还有些人个性是女战士,加入抗联时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在“八女投江”二十多年后,周保中和徐云卿还能记住这些名字已经很不容易了。
比对这两份记忆,虽不完全一致,但重合度很高,这些名字后应对应的人就应是一致的。温野又对照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史料,也只确认了冷云、杨贵珍、胡秀芝(胡班长)三个名字。至于她们的生平,除了冷云之外,另外七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温野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同事陈雨静、迟凤山三人组成调查小组,开始深入当年抗联五军活动的林口县实地考察。思考到沿途都是深山老林,难免碰到虎狼等野兽,除了照相机和记录本等,调查小组还携带了枪支弹药。
调查行程千余里,饶是衣食准备充分,他们还是遭遇了饥饿劳顿,也经历了江边宿营。温野说:“当在江边沙滩上点起篝火取暖时,上半夜还好过,下半夜是又困又冷,正如李兆麟将军写的《露营之歌》中的名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时我才真体会到当年东北抗联的露营艰苦生活。”
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在这次实地考察中,他们找到了杨贵珍烈士的父亲杨景春、原五军教导团的战士刘广有、原五军妇女团女战士张淑兰、冷云的哥哥郑殿臣、战友董若坤……透过这些人的讲述和回忆,“八女”的身世逐渐拼凑还原,她们的名字最后得以被今人所知。
这八位英勇的女战士分别是,抗联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于春芳介绍,他在进行第三次“八女投江”史实调查时发现,这份名单中的人名还有争议,但是主要是争论具体字的写法,并不影响这八个人的确认。此刻的这份名单是在温野考证结果的基础上,史学界认可通用的,是最确证的“八女”名字。
至于她们的身世,时至今日仍没有完全调研清楚。比如周保中记录的“小于”,起初只明白她是朝鲜族,但是朝鲜族的人没有“于”这个姓。之后在调研中,有人回忆起这个人其实叫李凤善,而关于她的生平,仅仅是“1918年生于林口县龙爪镇,身高一米六左右,体格健壮,长得漂亮”这一句话而已。
冷云是“八女”中生平资料最详实的一个,“冷云”这个名字却并非真名。
她原名郑香芝,191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毕业于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时,她给自己改名郑致民——表示致力于造福人民的决心。1934年,任小学教员的郑致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
1937年夏,为摆脱死心塌地当伪警察的丈夫,郑致民逃离家庭,和进步青年教师吉乃臣一齐加入抗联。
在抗联第五军,郑致民和吉乃臣受到了周保中热情的欢迎:“总算来文化人了,这一天我可等好久了。”此后,郑致民改名冷云,任文化教员,吉乃臣则改名为周维仁,在五军秘书处工作。志同道合的两人在抗日战场结为夫妻,并肩作战。
1938年初夏,冷云生下一个女儿,丈夫却在战斗中牺牲。两个月后,抗联第五军开始西征,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冷云,又不得不忍痛别子。她把襁褓中的女儿托付给当地老乡抚养,随军西征。“八女投江”就发生在西征路上,冷云牺牲,她的女儿也再没有音信。
杨贵珍,出身凄苦,17岁时刚刚出嫁,丈夫暴病而亡。婆家待他刻薄,并准备将她卖到远乡。恰逢抗联的队伍在那一带活动,妇女团班长徐云卿就动员她加入了抗联。杨贵珍聪明勇敢,很快成了战斗骨干,当上班长。二十多年后,温野找到了杨贵珍的父亲杨景春,他才明白自己的女儿加入了抗联,是“八女投江”英雄之一。老人说,她死得值,有骨气!
胡秀芝,妇女团班长,作战勇敢不输男儿,曾带着两名战士潜行到敌哨所跟前,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军据点。
黄桂清,林口县刁翎镇河心屯人。那里是抗联五军根据地,她家是抗联堡垒户,全家参加抗日斗争。日伪军围剿抗联时,烧光了整个村子。
安顺福,抗联战友称她为“安大姐”,可能是因为她是被服厂厂长,像大姐一样为抗联战士们缝衣补被,其实牺牲时才23岁。
王惠民,都叫她“小王”。她的确很小,牺牲时才13岁。徐云卿在《英雄的姐妹》一书中回忆,“小王”睡觉时总要抱着她的胳膊。有时徐云卿很晚才回宿营地,“小王”就瞪着大眼睛睡不着——分明是个还不能独立的孩子,在抗联却已经是战士了。
郭桂琴,乳名菊花,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36年加入抗联,长相俊秀,天真活泼。郭桂琴牺牲前,刚刚和抗联五军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订婚不久。冯文礼所在的部队在西征路上被打散,流落民间。直到六十多年后,他才获悉未婚妻牺牲的消息。
烈女标芳
2008年10月20日,“八女投江”七十周年纪念日,乌斯浑河畔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大会。
这个纪念日具体日期的确定,来自于春芳发起的第三次“八女投江”史实考证。
于春芳并非文博专业,“开始时连怎样在博物馆查资料都不会”,纯粹个人行为的史实调研毫无头绪,进展缓慢。一次,到牡丹江烈士纪念馆查找资料时,正赶上纪念馆在准备“八女投江”布展。纪念馆听说于春芳在自发考证“八女投江”,当即派出专家与他合作。新的考证成果开始逐渐浮现。
为了确认“八女投江”的具体日期,于春芳和纪念馆的研究员们一齐汇总了现有的考证资料,遍访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与抗联史知情人,查询有关历史史实。他们还找到了周保中日记的手稿,以求最原始的记载。有时只为验证周保中日记中的“三日前”,他们就要按照日记中提到的地点,徒步走上一次乃至几次,以推断某次战斗发生的时间。
最终,在“八女投江”具体日期的六种说法中,于春芳等人综合考证出,1938年10月20日最为确切。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八女投江”的纪念活动此后都选取在10月20日举行。
在2008年的“八女投江”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于春芳请来了一位特殊的纪念者,“八女”之一郭桂琴的未婚夫——冯文礼。那年冯文礼已经87岁,站在乌斯浑河岸边,凝望远去的河水,满眼含泪,低声嗫嚅:“70年了,70年了……”
70年前,冯文礼与抗联部队失散,也与未婚妻郭桂琴断了联系。他不明白郭桂琴牺牲,更不明白她就是“八女”之一。他曾苦寻郭桂琴多年,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2003年,在一次抗联老战士的联谊活动上,冯文礼见到了周保中当年的警卫员,这才获悉郭桂琴在“八女投江”之列。
当年的抗联老战友在世的不多,明白冯文礼和郭桂琴关系的人就更少了。徐云卿是当年撮合这两个年轻人的“媒人”,早已去世。直到2007年,于春芳见到徐云卿的女儿,才听说冯文礼还在世。
几经辗转,于春芳最后找到了冯文礼,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见证人。
冯文礼在抗联时是第五军教导团分队长和文化教员,亲身经历了第五军的众多历史事件,而且他文化水平较高,记忆力十分好,能够准确详细地描述历史。更关键的是,由于和郭桂琴的关系,他和妇女团的很多人十分熟识,是在世的抗联老战士中唯一见过所有“八女”的人。
冯文礼首先解开了于春芳苦求无果的一个谜团:郭桂琴牺牲时的岁数。
“八女”之中,冷云、王惠民、杨贵珍和安顺福的生卒年很清楚,而郭桂琴、胡秀芝、黄桂清和李凤善的生平资料很少,没有准确的生年记录。
按照冯文礼的叙述:“我是1921年出生,郭桂琴比我小一岁。”也就是说,郭桂琴出生于1922年,牺牲时年仅16岁。再结合其他人的回忆、记载中的点滴联系,胡秀芝、黄桂清和李凤善同龄,比郭桂琴大4岁。她们都生于1918年,牺牲时刚刚20岁。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唏嘘的答案。
“八女投江”牺牲时,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23岁,最小的王惠民13岁,八个人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青春正好,生如夏花,却在战火中凋零,湮没于乌斯浑河滔滔水波。
她们的生命在“八女投江”的悲壮中灿烂定格,她们年轻美丽的面容却在历史中消磨。“八女”之中,除了冷云留下了几张照片,另外七人的肖像都只能用绘画描摹。
于春芳在调研中收集到两套“八女”肖像,差别极大。哪一套更接近她们的真容?冯文礼看后,却说:“哪个都不像,就郭桂琴的眼睛有一点像。”
于春芳决定给冷云之外的“七女”重画肖像。见过“八女”的冯文礼记得她们的容貌,却无法用语言描绘出七个人相貌上的差别。
受到刘胡兰家乡为其塑像方法的启发,于春芳和抗联史研究学者赵海龙等人找了几百张黑白老照片,由冯文礼在放大镜下辨认最接近“七女”的脸型、五官。最后的肖像,则请来了牡丹江市公安局的画像专家。
冯文礼的记忆是否准确?肖像是否接近真人?于春芳把没有标明身份的肖像拿给杨贵珍的弟弟杨玉林辨认,他一下子从中找出了杨贵珍。七十多年后重新看到姐姐的容貌,让他不禁泪流满面:“我姐姐牺牲时才18岁啊。”
如周保中所言,“八女投江”从不曾被后人遗忘,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早有烈女标芳。八女投江烈士纪念碑就矗立在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这片蓊郁的山林曾目睹了八位年轻的女战士怎样慨然赴死,而且将在以后的岁月中永远地陪伴她们。
乌斯浑河依然汹涌,滚滚逝去,亦如七十多年前的那个朝阳初升的早晨,八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手挽手迈进水波……
13岁、16岁、18岁、20岁、23岁,是“八女”牺牲时的年龄,她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这个夏花般灿烂的年龄,标芳青史。
孔乙己续写(一):
话说孔乙己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他付了酒钱,然后用双手支撑走出酒店。他走在酒镇那空荡荡的街道上,街道上只看见几个人跑着,像是回家的样貌,可孔乙己已经没地方可去了。孔乙己走着走着来到了鲁镇的河埠头,他望着那绿色的河水,看看天空,突然想出一个主意——走,离开鲁镇去别的地方,这时他手上还有一些钱,够过河的了。之间孔乙己上了船,把钱给了船夫,船夫问:“去什么地方?”“随便。”孔乙己说到。船夫点点头说:“坐好了。”船缓缓的划向了河中心,离鲁镇是越来越远了,鲁镇的影子渐渐的消逝了,这时的孔乙己想:离开了鲁镇这个人人都嘲笑,讽刺他的地方,以后不论到了什么地方都要重新做人。不能在像以前一样:想当富人,又当不成,穷人的日子又不想过。当孔乙己沉浸在他人生下半辈子的憧憬中时,船以靠了岸。这时孔乙己以上了岸。
突然眼前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花树繁茂,芳香而美丽,花瓣纷纷飘落。树林尽头,便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里面好像有亮光。他便用那双伤痕累累的手进了那个山洞,开始山洞很狭窄,刚够一个人透过。又走了几十步,眼前忽然开阔明朗起来。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等。走在那天间小路上,交错相通,村里鸡鸣狗吠的声音,相互都能清楚听见。里面走路的和种地的男男女女,装束全都和外边的人不一样。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小孩都高高兴兴的。他们见了孔乙己,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孔乙己详细的回答了他们。村里得人上上下下打量了孔乙己的穿着,觉得有一种不同的感,就问孔乙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孔乙己告诉他们,此刻外面很乱,恳求那里的人能够收留他。以后孔乙己在桃花源过着十分快乐的生活。那里的人对他十分好,他也十分努力的干活,过着平凡的生活。取妻生子。从此以后鲁镇的人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
孔乙己续写(二):
孔乙己续写
话说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就很少抛头露面了。连日下来,除了伤痛和饥饿陪伴着他,连鬼都不上门,整个鲁镇像是彻底淡忘了这个落魄书生。伤口疼得直钻心,难以成眠;直饿得饥肠辘辘,两眼昏花。可他呀,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咸亨酒店的老酒,想必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罢了。一想到酒,就忘了伤痛,忘了饥饿,忘了羞辱……
一日,他酒瘾发作,想再到咸亨酒店一饮老酒。他抖索着形如枯竹般的手摸索长衫口袋,摸遍了口袋的每一角落。没有!口袋里空空如也,一个子也没有。他颓然长叹,一双浑浊的老眼死盯着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了!他想到了重操旧业——偷。刚想到偷时,他还禁不住哆嗦了一下。但空空如洗的肚腹,尤其是那撩人心魄的酒瘾,却一再地提醒着他。无奈他只得狠狠心咬咬牙,用两只手走着来到这人声嘈杂的市面,四处逡巡,搜寻目标。有好几个目标,他都不敢下手。一看人家,不是五大三粗的,就是像丁举人那样有钱有势的,他心里就直发怵。猛然间,一阵乞讨声在耳畔响起:“各位大爷大伯,大娘大婶,大哥大姐,行行好吧,可怜可怜我这老瞎子吧!”转眼望去,人群中一位盲乞丐正在向来来往往穿梭如织的行人行乞。孔乙己陡然来了精神,想扒开人群,从人群里钻进去。有人转身一瞧,见是蓬头垢面的孔乙己,尤其是见到他条化脓溃烂的腿,便撇撇嘴走开了。其余的人见是孔乙己,就当面取笑起孔乙己来:“孔乙己,你如今用这三条腿走路,稳健啊,潇洒啊,哈哈哈!”“孔乙己,未必那书还真能当饭吃,那东西啥滋味呀?”“你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么,你的黄金屋呢?你的颜如玉呢?”“你不是说,万般皆
下品,惟有读书高么,你高在什么地方啊?”人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阵哄笑声,如鸭鸣,似牛哞。孔乙己先是脸色红一阵,白一阵,青一阵的,继而面如土灰。只见他绝望地闭上双目,一行浑浊的老泪从眼眶里溢出,滑落在他沟壑纵横的面颊上。人群就这样在笑声中走散了。这么一来,倒也成全了他,帮了他的大忙。原先,这孔乙己,他讲的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偷,至于当着人家的面去强拿,他是打死也不干的。此时,他悄无声息地蠕动着身子,径直朝那盲乞丐爬去……近了,近了,他看得分明,那盲乞丐的讨饭碗中正散落着稀稀落落的四文铜钱。他不动声色,一枚枚地拿走了盲乞丐破碗里的四文铜钱,而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消失在人群中……大约半小时后,他来到了昔日常顾的咸亨酒店,照例要了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地品味起来。说实在的,他已经好久“粒米未进,滴酒未沾”了。可他哪里明白,自己喝的竟是别世酒。
酒瘾过足之后,他又慢慢地用这双手走了回去。回到那破落不堪的窝棚里,他任由自己的身子仰面八叉地横躺在用两条破板凳支起来的木板床上细细地咋味着酒的余香。不一会儿,他便酣然入梦了。他梦见自己身着华丽崭新的二品官服,两旁侧立着如云的奴婢差役,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孔乙己满脸春风,面目生辉……回想起咸亨酒店雅间里那些长衫主顾们逍遥自在的吃喝相,自己不由自主地学着他们的样儿悠闲地品味起来。忽听门仆来报:“孔老爷,丁举人前来拜访。”只听得孔乙己懒洋洋地问:“哪个丁举人?”那门仆一巅一巅地走上前来,附在孔乙己耳旁低语:“还有哪个?就是从前欺负你的那个呗。”提起丁某,孔乙己不由得心中隐隐作痛,怒火中烧。“这个混蛋,他来何干?……”正待发作,不料丁举人却径向他走来,满面含笑,又是拱手又是作揖,朗声道:“恭喜孔老爷高中,还望您老高抬贵手,大人不计小人过……”说着指着下人抬进来的满满两大箱白花银,嗫嚅着说:“微薄心意,不成敬意,望乞笑纳!”孔乙己原想发作一番,以泄当年之恨,无奈看到满满两大箱银子,当年之恨、旧时之怨竟全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庚即露出含笑的温情。
次日早上,鲁镇的街坊乡邻们发现了身子早已冰凉的孔乙己,他正直挺挺的躺倒在那张破木板床上,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
孔乙己续写(三):
北风萧瑟的古城大街,人烟了了聊,不时闪过几身人影,发黄褶皱的老报纸伏在光滑的青砖土路上,随风而起……
“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苦矣,苦矣…也罢也罢…”在一个不起眼的夹角里,一位鼻青脸肿、风华残烛的老人,双臂紧抱在胸前,双腿畸曲般的散在地面,脸上那乱糟糟的胡子,任风吹打,在那胡子乱颤的一瞬间,好像都能感觉到不是风将胡子吹的抖动,而是老人卷缩在哪里瑟瑟发抖,苦声连连,路上的行人偶尔从他身边走过,但他们却视而不见,似乎他们的心比这呼呼的北风还要萧凉!这种场景,给这古城又添了一份悲凉……
“我孔乙己一生苦读圣贤书,为的是中个状元,争个脸,但是到头来落得这般惨境,我不甘心呐!天!为什么这般对我,我孔乙己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来受罪的么!既然这样的话,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孔乙己死死盯着这片土地,冷笑到,“天要亡我,也罢!天要亡国,快哉!快哉!哈哈哈哈……”孔乙己笑着倚墙侧躺。
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从旁边经过,小女孩指着孔乙己问:“妈妈,他在干嘛呢?”中年妇女瞥了孔乙己一眼说:“死要饭的,不要管他。”小女孩与妇女匆匆走掉,扬起了一阵黄土,在孔乙己面前弥漫……
一位身穿高贵西装的中年男子从旁边经过,仰着头看了孔乙己一眼,嘟囔道:“出门遇见这么个快死的人,真晦气!”中年男子匆匆走掉,扬起了一阵黄土,在孔乙己面前弥漫……
一个黑不溜秋的乞丐从旁边经过,看到孔乙己,眼中却放出阵阵光彩,丢到手中别人吃剩的菜,扑在孔乙己身旁,把孔乙己身上那唯一一件取暖的短棉衣脱了下来,嘿嘿的笑着“这天真走运,捡到那么多菜,还捡到一件短棉衣,哈哈!走狗屎运了,兜里居然还有十九文钱,这天去喝两壶……”乞丐蹦蹦跳跳的走掉了,扬起了更大一阵黄土,在孔乙己面前弥漫……
要是平常人的话,早就边咳嗽边揉眼了,而路边的那个人,手却耷拉在地上,头仰望着天空,此刻似乎连白云在他眼中,也变得黑暗与空洞……
古城后山的树林中,纷纷落下的枯黄树叶,不时传来野兽的咆哮声……
孔乙己续写(四):
孔乙己很久没来了——可能已经死了。
但是,人生总有意外——那是一个下着雪的上午,乡试的榜单贴了出来。大家都去围观,小店就留下我一个人——唉,自从孔乙己死了之后,我的日子一向就这样平淡无聊。突然,我听到店外敲锣打鼓的声音,我立即振作了起来。店外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已能够分明的听到外面的声音。“新科贡士孔县老爷到——”只见掌柜的匆匆忙忙的从远处奔了回来,扑腾一下跪到那孔大老爷面前,“小的,恭迎来迟,请孔老爷治罪。”他面色慌张,神魂未定。那老爷也是个爽快人,二话不说就赏了掌柜四十打板,之后就是“卧薪尝胆”“者乎”之类的话,这倒跟孔乙己蛮像的。四十大板之后,我连忙上去扶起还剩下半条命的掌柜。掌柜这时仍口作坚强,道:“小的谢老爷宏恩,这儿有一百两银子,望老爷笑纳”说罢,便示意我去取银子。我去取了一百两银子,回来时,掌柜竟铁青着脸,仿佛受了惊吓。我将银子递给了掌柜,再看看那位老爷,孔老——孔——乙己!那人竟是孔乙己!“当着本老爷及众乡邻的面公开行贿,你该当何罪!来人拿下”说罢,他将那一百两银子偷偷的叫人收下,归了公。
掌柜走了后,我便成了新掌柜,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想像孔乙己是怎样当上老爷的。
过了几天,我听几个来喝酒的人说,那孔乙己此刻报旧仇—一几个得罪过孔乙己的短衣帮听说孔乙己当了县老爷,还捉了掌柜,他们既没有钱又没有别的礼物送,便想了一个笨办法,他们叫了一帮人到县衙去为孔乙己歌功颂德,结果他们都被请进了县衙,但是再也没有出来。据说是被孔乙己杀了,半夜拖到镇郊的乱坟岗埋了。
什么事情,太顺了往往就会失蹄,正应了那“物极必反”的道理。
那时一个阳光明媚却又下着雨的怪天气。一张告示贴在了城头,上面说新任县老爷孔乙己因私受贿赂,已被判斩立决。我和几个酒客风风火火地赶到刑场,那孔老爷的人头早已落地,但围观乡邻仍将臭鸡蛋、西红柿赠与赠予了他。听一位围观的乡邻说,那孔乙己是中了贡士兴奋过了头,竟忘了给巡抚塞点银子,所以落了个人头落地——听说,掌柜立刻要放出来了,叫我带点银子去方便一下新县老爷。
掌柜回来了,我也回到了原先的岗位,生活照旧。
孔乙己续写(五):
续写孔乙己
一个身材不大,但是他是一个穿着长袍,站着喝酒的第一人,每次都是喝酒赊账,他的一生可谓是穷途末路了,每次去喝酒其他人都会拿他开心,他也不当回事。
自从那天被员外打短腿之后,他就沿路趴到了一个破庙里,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等他醒来却发现自己已经是鲁镇的县官了,一身迷彩官服,身后有一台大官轿,还有很多随从,他突然想起要喝酒了,就上了轿子,来到了咸亨酒店,还没从轿子下来,咸亨酒店的老板就麻溜的来到了轿子前面,‘孔老爷,小的这厢有礼了,孔乙己只望了一眼,之后并不理会他’径直走进了酒店,等到了酒店,原本喝酒的人都明白闪了,那老板很是献殷勤,又是擦桌子,有事搬凳子,这次孔乙己并没有站着喝酒,喝完之后,孔乙己扔下23枚铜钱,每次孔乙己喝酒都是4枚铜钱,如今是县官了,还是这样,老板当时吓的脸色大变,立刻把钱还给孔乙己,说‘老爷来我这喝酒,还谈什么钱啊,谈钱伤感情,’孔乙己当时就扔下一句,我喝了4文钱,还有上次欠你的19文,一并给你了,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突然,一声狗叫,把孔乙己吓醒了,醒来之后,才发现自己刚刚原先是做梦啊,叹了几声,就又向远处趴去,一向到尽头。
孔乙己续写(六):
孔乙己便用那手慢慢爬去了,样貌滑稽可笑,在外门口那只母鸡过来啄食,还把他绊了一跤,他一下子重心不稳,往后仰去,惹得鸡咯咯叫,聚集的几个人便笑起来,其中一人说:“孔乙己还偷东西不?”
孔乙己用一只手吃力地赶那只鸡,嘴里叨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叫人半懂不懂的话,酒店里便有传出来哄笑声。
孩子们听到笑声,蹦跳着跨过自家门槛,唧唧喳喳伸出手向孔乙己要茴香豆吃。孔乙己仰起头,很勉强地笑道?“下回吧,这回没有了,下次--”但那群孩子不等他说完,便一哄而散。
天快黑了,暮色四起,下午做工的人又要来吃酒了,我又忙活起来,无暇再去看孔乙己了,他已经被笑声淹没了,掌柜的又呵斥我手脚快点,谁有闲工夫去看这个无聊的人呢?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见孔乙己了。
到了年关,下了一场大雪,晚上北风呼啸窗户被吹开,鹅毛大的雪花飘进来,地上湿了一片,我被冻醒了,便起身关窗户。外面夜色苍茫,暗雪悄无声息地下着,周围便都死一般静。鲁镇是个偏僻的地方,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但这天是腊月二十九,远外还有几点黑沉沉的灯光,有尖利的女人叫声哭声,还有狗的狂吠声,我明白那是债主在逼债,但是又如何呢?扰人清梦罢了。天气异常寒冷。我哆嗦着关掉窗户,有爬回僵冷的被窝里。
早上起来做工,持久的人渐渐增多,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没有搭话,大约孔乙己在昨晚被冻死了,但是这就不关我的事了。到了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但是没有说,大了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此刻最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续写(七):
孔乙己被打断腿后,他离开酒店,,一拐一拐地匍匐前进。这时,不远处一片锣鼓声,还伴随着一阵阵的贺喜声和鞭炮声。“是新官上人啊!”孔乙己回过头,原先是丁举人的管家在说话,他问,这个新官是谁?丁举人的管家瞥了他一眼,说:孔乙己,你以为是谁啊!你有资格问我吗?被我家老爷打断了腿,此刻想和新县官攀关系吗?你有什么本钱啊?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孔乙己不语。孔乙己转过头看着县官,他觉得这个县官甚是眼熟,只是想不起在那里见过。这时县官看见了他,立即下车走到他身边,高兴的对他说孔先生还记得我吗?”孔乙己一脸疑惑地望着他,他又说:“一年前,我上京考试,被山贼抢劫,飘过那里,孔老先生省下喝酒的钱,送给我当作盘缠,助我上京。我考试高中状元,一个月前被调到那里当官。”孔乙己渐渐回忆起来,点了点头。县官拉他上了一顶新轿子,并公开拜他为老师。孔乙己的事不知什么时候在鲁镇传开了,第二天,丁举人就带了几百两银子和一份房契来拜访孔乙己。孔乙己再三推辞,丁举人却硬塞给他。又因自己打断了孔乙己的腿,不住地给孔乙己赔罪。留了半日,笑眯眯地走了。有了钱,他先去医院把它的腿治好,过了不久,他出院了。丁举人听说他的腿痊愈了,特意去接他,当孔乙己出来时,丁
举人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了。丁举人说:孔先生,请上轿,走到半路,对丁举人说:我要去咸亨酒店,我还欠那里的掌柜十九个钱呢,我到那吃顿饭顺便把钱还清。到了咸亨酒店,他穿着整齐华丽的长衫,要了几碗酒和一碗荤菜。过了好一会儿,他叫来掌柜,问:“一共多少钱?”掌柜恭恭敬敬地说:“五十个钱。”孔乙己说:“上次一共还欠十九个钱吧,这次一次清了吧。剩余的就不用找了。”说完,一个仆人手一扬,扔出了一百多个钱,搀扶着孔乙己走出了大门。掌柜跟在后面,笑眯眯地送走了孔乙己,笑嘻嘻地回到房里数钱去了。
不久,孔乙己考上了秀才,紧之后就考上了举人。不久。他也成为了一个县官,众人对他刮目相看。但是,它比别的县官好得多,一次,一个人来他家,发现他家有许多书,想偷一本,正巧被孔乙己的管家看到了,于是将这个人带到孔乙己面前,孔乙己看了一眼这个人,发现这个人也穿着破旧不堪的长衫,脸上也有伤痕。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他的生活必须跟我过去一样,我不能像丁举人把我的腿打断那样打断他的腿,于是,就慈祥的对他说,您想看哪本就拿去看吧,
但是,我要告诉您:做事不要小偷小摸,要先想结果再去行动,否则不会有好下场的,这个人一脸疑惑,于是,孔乙己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一遍,这个人才明白。自此,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安定和谐的城市
孔乙己续写(八):
孔乙己醒来时,眼前是一片纯白。
那里便是人们所说的天堂么……?孔乙己眨了眨眼。
如此纯白,如此圣洁……是了!那里便是天堂!孔乙己欣喜万分地站了起来,向四周张望。
旋即,他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掸了掸早已破旧不堪的长袍,站直身子,微微昂起头扫视着身边。天堂啊,也就只有像我这般高等的读书人才能进罢!像那些凡夫俗子,品格低劣,行为龌龊,思想落后,甚至嫉妒我污蔑我偷东西!……算了,不与他们计较。他们那般低俗的人,也是入得了我眼的么!
扫视一周,在孔乙己视野内只有一名童子持着比自己高的扫帚扫着地。于是他缓缓踱着步子过去,使自己显得有与众不同的高傲,走到童子身边停下,“汝知此为何地否?”
童子并不睬他,仍然有一下没一下的扫着地。
孔乙己有些不快,但他自恃为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想不与一不懂事的童子计较,于是微微弯下身子又问:“汝知此为何地否?”
童子抬起头,用不明意味的眼光打量了他一下,“你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一阵暗喜:想不到我竟然这么出名,连一介扫地童子都认识我!但他面皮上仍是一片高傲,直起身子道:“汝怎知吾名讳?”他本想看看童子一脸崇敬的道上缘由,谁知童子不仅仅没有任何表情,反而回答起了之前的问题:“那里是冥城,专门容纳无去处的残魂。”
孔乙己瞪大双眼:“吾绝非残魂!”他死死盯着童子。“城……城主居于何处?”
“我就是。”童子笑了笑,将扫帚一搁。孔乙己眼里似要喷出火来:“吾绝非残魂!此绝非冥城!汝绝非城主!”
童子的目光骤然犀利,抡过扫帚往孔乙己头上一敲,孔乙己顿时觉得身体一阵瘫软,不受控制的陷了下去。他发现,他正慢慢渗入童子刚刚打扫过的砖石的缝隙。耳边不断传来童子清冷的声音:
“孔乙己,清末书生,毕生未曾进学。不愿工作,嗜酒,偶有偷盗。”他正欲分辩,却发现自己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极少。
“窃何氏之书,腿击打致断,因饥寒交迫、伤口感染而亡。”孔乙己已彻底不见。
童子原地怔了一会,又一脸淡然的拿起扫帚扫起地来。
滥竽充数续写(一):
续写《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因为齐湣王的即位而丢了饭碗,只好逃跑了。不知不觉逃到了一座山上,他以为官兵已经追不到了,便放慢了脚步。谁知半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把身上的钱都抢光了。南郭先生又累又饿,一下子昏倒在地上。
当南郭先生睁开眼时,他发现自己正躺在一户老人家里,这户人家四处空空,只有墙上挂着一支竽。南郭先生暗想这户人家肯定有人喜欢吹竽,于是他问老人:“请问老大爷,您喜欢吹竽吗?”农民回答道:“没错,怎样?小伙子,你也想学吗?”南郭先生点了点头,老人高兴地说:“我正愁这手艺没人学呢,这样吧,我就收你为徒吧!”
从此,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南郭先生总是起早贪黑地练习吹竽。几年过去了,他最后练出了一身高超的吹竽技术,甚至高出了自己的师傅,师傅打心眼地为他高兴。这一年,京城开展了一场吹竽比赛,南郭先生几经周折才报上了名。比赛开始了,他那娓娓动听的竽声深深打动了评委们,结果,南郭先生被评为“演奏最佳奖”。
南郭先生又回到了皇家乐队,担任首席吹竽手,每次齐湣王听吹竽都点南郭先生先吹。以后每次他和别人谈吹竽时都会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滥竽充数续写(二):
南郭先生偷偷溜出了皇宫,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妻子走过来好奇地问:“你怎样了?”南郭先生无精打采地向妻子诉说了在皇宫里发生的一切。妻子生气地骂他:“活该,我早让你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人,你总不以为然,你看,最后混不下去了吧?”南郭先生点点头,一脸后悔的样貌。
于是,南郭先生找了一位全国出名的吹竽大师,拜他为老师,每一天天不亮,别人还在睡觉时,南郭先生却在刻苦地练习吹竽;晚上,大家都睡了,他仍在坚持练习。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南郭先生透过了全国最高级别的吹竽考试。他告别了老师,回家去了。
有一天,南郭先生正在院子里聚精会神地练习吹竽,一位宫廷乐师飘过他家,被这美妙动听的竽声吸引住了,于是,他推荐南郭先生当了一名宫廷吹竽乐师。到了皇宫以后,南郭先生还坚持每一天早起晚睡练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滥竽充数不会长久。
滥竽充数续写(三):
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被揭穿后,他连夜逃出皇城,在家里无所事事,先皇给的俸禄早已用完。“这可怎麽办?”妻子很是担心。“去打工!”南郭先生下定了决心,他告别了妻子踏上了奇妙的“打工”之路。
南郭先生听说南海地区物产丰富,工资高,据连夜赶路,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南海的区的一个名叫“翠里那”的城市里,在路店住下来,开始找工作。这儿的工作可真多:有当管家;的有当仆人的;有当佣兵的……第二天早上,南郭先生去应聘仆人,因为他既不会打算盘,也不会武功。第三天,他去工作了。他又是打水,又是烧火,还要耕地呢!主人不允许他打开一个漂亮的,用金子做的,还挂着许多金银珠宝的盒子,上面好似还有魔金密银浮在上面,亮闪闪的,就应附有魔法阵!一天,南郭先生趁主人不在打开了这个盒子,一条珍珠项链飞了出来,南郭先生立刻捡起它塞进口袋里,又将盒子藏进内袋,飞快的逃回了家。把项链给了妻子,让她卖掉好过活。南郭先生则把珍宝都拿了出来,看见有一本红色的书,还出来一看,是一本魔法书。他背了一个咒语,珍宝化作灰尘,只要南郭先生要它,它就会出现。
之后,南郭先生的主人竟然没找他!
滥竽充数续写(四):
《滥竽充数》续写
自从南郭从京城的皇宫里逃出来以后,一开始还准备像这样继续混下去,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周围的许多朋友,他的那些朋友听了以后都渐渐地疏远他,大家都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位不诚信的人,所以过了一阵子他以前的那些铁哥们都不再理睬他了,南郭找到的那份工作也没有了,但他仍然不知悔改,一天他做噩梦,梦中他,自己犯了欺君之罪被皇上砍了头,吓得他每一天晚上的下半夜都不敢合眼生怕梦中的事变成现实,而且每一天都茶不思,饭不想,没过几天南郭先生实在是受不了了,他决定之即去皇宫跟皇上请罪,这样皇上也许会饶了他,于是第二天南郭先生就来到皇宫,向皇上负荆请罪。
他来到皇宫跟皇上说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皇上听了不但没有责骂或惩罚南郭反而表扬南郭先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一位对国家很忠诚的一个人,他被朝廷所录用了,并要封他为爱国大宰相。
老百姓都以为南郭当上宰相以后必须会吃、喝、玩、乐。没想到,南郭先生当上宰相以后不仅仅没有吃喝玩乐,反而很勤奋的的学习新知识,他把聪明用在正道上,帮忙皇上分忧解难,从此受到了老百姓们的赏识。
滥竽充数续写(五):
《滥竽充数》续写
南郭处士逃呀,逃呀,这时,他才明白:原先,我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混日子是长久不了的,我要让齐王重新发现我!
南郭处士下定决心,拜师学吹竽。
春天,南郭处士伴着微微的春风吹竽,这声音不知多难听,吓得地府的鬼魂四处乱窜,天上的鸟儿吓得不知怎样飞了,人们总是讽刺他、嘲笑他。南郭处士从不灰心,白天,他很早就起床了,顾不得吃早餐。晚上,他吃完晚饭,又顾不得休息,又开始吹竽,这竽声像鬼哭一样,吵得人们睡不着觉。
夏天,南郭处士看着飞舞的蝴蝶,又开始吹竽了,蝴蝶们刚聚在一齐,又被这可怕的声音赶跑了。为不影响人们,南郭处士只好躲进深山中。白天,他天还没亮就开始吹了,到中午时,他已经吹得汗流浃背,可他顾不上这些,继续吹。晚上,老虎等野兽想吃南郭处士,可都被他吹的竽给吓跑了。
秋天,树叶落下来了,南郭处士能吹出一首曲子来了,但是,依旧很难听,可他并不灰心,继续练习吹竽。
冬天,瑟瑟的寒风侵袭大地,南郭处士没有因此退缩,仍然不分昼夜地练着,因为,他相信会产生奇迹的。
就这样,南郭处士不畏艰苦,苦练了10年,在一天,他吹竽的时候,竟把天上的龙凤唤来了!
又一年的一天,王举行吹竽比赛,当人们听到南郭吹出的优美的曲子,看到南郭吹出的曲子招来了龙和凤,根本不相信自己,王大声说:“不用比了,比赛的获胜者是南郭!”王高兴地对南郭说:“看来,当年父王没有看错人,我命令你每一天去宫里演奏!”
看!南郭的愿望实现了!
滥竽充数续写(六):
《滥竽充数》续写
南郭先生逃回家后想:我这样是不是太无能了,我明明不会吹竽但是混在会吹竽的行家里装模作样,唉!我真是后悔极了!我必须要弥补这个过错,改过自新。
第二天,南郭先生用很多齐宣王俸禄给他的钱去买了一片幽静的森林,在那儿静心地苦练吹竽。
之后,齐缗王想起了他父王说的南郭先生,他一向没有看到南郭先生吹竽给他听,觉得有些奇怪,便叫人们一齐去找那个南郭先生。之后人们找到了一片南郭先生买下来的树林。南郭先生看了那些人们立刻躲得远远得。所以就一向没有找到他。
五年后,南郭先生经过勤学苦练,最后学会了吹竽。之后南郭先生回到到齐缗王的宫殿里请罪:“齐缗王,请您原谅我吧!我愿意一辈子都为您吹出美妙动听的曲子。”
最后齐缗王原谅了南郭先生,他一向在宫殿里为齐缗王效劳。
滥竽充数续写(七):
他边走边想:都怪我当初不好好学吹竽,此刻,后悔有能怎样?,我此刻得赶快找一份工作,不然,养家糊口都难哟!
南郭先生走呀走,看到河边有个老头在钓鱼,他想“要是我钓到鱼拿到集市去卖”,不就能赚钱了吗?说干就干,他赶紧找了一条鱼竿和诱饵,就钓起来,可南郭先生钓鱼钓了半天也没钓上来,他把鱼竿一扔,骂起鱼不上钩,他便放下了钓鱼谋生。
南郭先生又做起了生意,当了个卖肉的老板,可街上卖肉的店家实在太多,南郭先生卖的又贵,几天来,肉一点也没卖出去,存下的肉也放烂了,只好扔掉,做生意亏本的南郭先生气得话都说不出来。
南郭先生为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做出了郑重其事的反省,他又卖起了肉,而且卖得很便宜,当然买的人很多,买的人多就赚得多喽!这样一来,南郭先生的情绪一下由阴转晴了。
想必结果大家也已经知到了吧!
从此,南郭先生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滥竽充数续写(八):
南郭先生逃走了后,他自己十分担心。心想:万一他们来捉我怎样办。看来我只能到别的地方去了!之后南郭先生到了一个叫火龙村的地方,他在大街上大喊:“我但是当年吹竽给齐宣王听得!”一个歌剧大师听到了,说:“真的吗,我才不信呢!”南郭先生说道:“不信,拉倒!你看我还有齐宣王发给我的通行证呢!”之后,歌剧大师就邀请南郭先生去表演,还让他当主奏。南郭先生听了要当主奏,就想逃走,说:“我娘生病了,务必去照顾她几年了,等我娘病好了,我就过来继续吹,好吗?”大师叹了一口气说:“好吧,到时候必须要来!”南郭先生答应后,连忙去了秦国。到了以后他拜师学艺,学会了以后,他又赶回去了,当了火龙村的着名吹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