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工作职责

  保安工作职责(1):

  (一)保安部经理岗位职责

  1、对总经负责,组织领导治安保卫部工作,对大厦的治安保卫工作和消防工作负全面职责。

  2、熟悉和掌握大厦内业主的地理位置,重点要害部位和设施布局的基本状况。

  3、贯彻落实安全保卫工作和消防工作,做好对保安的领导工作,调解大厦内各种纠纷。

  4、组织实施安全保卫职责制和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执行状况,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加以解决整改。

  5、主持部门例会,传达贯彻总经理及有关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

  6、配合物业顾问,抓好治安保卫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监督检查警容风纪和工作落实状况。

  7、监督和检查大厦的四防安全状况和交通管理状况,处理大厦内各类治安案件,协调与主管公安机关和派出所的关系。

  8、做好大厦内业主的四防安全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业主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9、带头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不许滥用职权

  10、保安员的聘用,解聘提出推荐。

  (二)保安部班长岗位职责

  1、在保安部经理的领导下,安排本班各项具体工作。

  2、监督本班员工执行上级各项工作指令及公司规章制度。

  3、检查本班各岗工作状况,及时纠正工作偏差。

  4、如实记录并小结本班工作状况,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5、做好保安器材的交接和保管工作。

  (三)大堂保安员岗位职责

  1、负责维持大堂秩序,保证大堂出入口畅通。

  2、密切注视大堂出入人员,劝离衣冠不整者及闲杂人员。

  3、负责查验大件物品放行手续。

  4、负责非大厦人员出入的登记工作。

  5、负责邮件、报刊等的收取记录工作。

  6、巡查所辖区域的治安消防工作。

  (四)监控室保安岗位职责

  1、负责监控室电视屏幕及消防监测设备的监视工作

  2、负责监控室内的卫生清扫工作。

  3、发现异常状况和可疑人员及时报告,并通知相应保安员到现场查看。

  4、负责监控录像带的管理工作。

  5、发现火警立即报告并按报警程序报警。

  (五)停车场保安员岗位职责

  1、负责指挥引导进出车辆,安排进入的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

  2、负责巡查车辆及车场设施状况,做好车况记录,对有损伤车辆请司机签名确认。

  3、负责检查车场消防器材的完好状况,持续消防通道的畅通。

  4、负责车场的安全管理,维持车场秩序。

  5、负责进入停车场车辆停放费用的收取工作。

  6、做好当值期间的各项状况记录工作。

  (七)巡楼岗保安岗位职责

  1、负责巡查大厦各楼层,留意治安消防状况。

  2、负责巡查可疑人员,及时将推销及闲杂人员劝离大厦。

  3、监督检查用户装修现场的治安消防状况,及时处理违规装修。

  4、非办公时光负责检查用户门窗锁闭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负责非办公时光加班用户的登记工作。

  6、负责七楼物业办公室的治安保卫工作和外来人员的登记工作。

  保安工作职责(2):

  公司保卫科岗位职责

  公司保安工作职责为了维护公司正常治安秩序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保障公司财产和职工生命不受侵害,特制定保卫科岗位职责:

  1、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搞好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使全体职工学法、知法、用法,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并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2、保卫科负责公司的消防工作,对公司消防设施按规定进行统一管理,使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负责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提高职工消防意识。

  3、严格执行公司关于人、物进出管理规定和出门证管理制度、负责人、物进出大门的传达、登记、检查、询问等管理工作,按规定查处职工迟到、早退象,预防公司财物从大门盗出,制止不法分子从大门进入或在大门附近扰乱公司正常生产(工作)秩序。

  4、保卫科负责对公司发生的偷盗、截留、打架等恶性事件进行预防、排查、审理、侦破处理。

  5、保卫科负责公司车间内外,厂院内外的巡逻,并做好巡逻记录,及时处理巡逻过程中发现的不法事件。

  6、保卫科要合理安排各车间、办公室以外照明灯的设置,按昼夜变化状况随时开关,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灯泡线路,便于夜间各个角落的巡逻。

  7、保卫科负责对职工各类车辆的存放按规定进行管理,对外来人员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按规定进行引导存放。

  8、保卫科负责对公司卫生区、绿化区每一天的清洁、清理状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9、保卫科对公司的废物、垃圾安排堆放地点和进行处理,避免影响公司环境卫生。

  10、保卫科负责对职工穿工作服状况按规定进行检查处理。

  11、保卫科负责对公司职工在公司内吸烟,在工作时光打扑克、吃零食,等违犯工作纪律状况进行查处。

  12、遵守《公司管理制度》规定并服从办公室安排的其他职责。

  13、保卫人员务必着装上岗,服装统一整洁,站立姿势正确大方,要讲究礼貌礼貌,否则,每人每次罚款50元。

  14、保卫人员值班时光要坚守岗位,严禁睡岗、串岗、空岗、下、打扑克、看书刊、吸烟、与他人聚谈等影响值班行为。如有违者,每人每次罚款50元。

  15、保卫人员要时刻维护和持续值班室内外卫生清洁,不准随地吐痰、乱仍果皮等,违者按工作纪律管理制度双倍罚款。

  16、保卫人员如因渎职、失职、玩忽职守对公司造成损失的,当班保卫人员负全部职责。对于实事证明,公司物品确属被盗,而保卫科未抓获,按被盗物品价值的100对当班保卫人员罚款80,其它保卫人员罚款20。

  17、对于抓获偷盗的案件,公司按实物价值20对保卫组予以奖励,但务必人、物俱全;只获物而未抓到人,只按盗窃实物价值的5予以奖励。奖款按抓获者80,其他保卫组人员20分配。

  18、保卫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不准为坏人、坏事开绿灯,不准徇私情;如保卫人员抓获偷盗、窝藏、截留公司财物者,因徇私情故意放走对职责保卫除按事物价值的10倍罚款外,予以开除处理;经查明,保卫人员对偷盗、窝藏、截留公司财物知情不追查的,除对保卫组按物品价值的100罚款外,对知情者给予开除处理。

  19、如保卫人员利用职权乱罚款,对职工进行报复等,除赔偿相应损失外,每人每次罚款200--500元。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20、凡属保卫人员负责督查处理的规定,如保卫人员执法犯法,自身违犯,按应款额的双倍罚款(有具体规定的从其规定)。

  21、保卫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过程中检查不细,执行不严,工作失职、渎职、使违犯规定的人、事得不到纠正处理的,对当班保卫人员按违犯相关规定同等处理(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保安工作职责(3):

  学校保安人员职责

  学校保安负责守护好学校,保证学校公共财产不受损失,保证师生人身安全,为此特定如下职责:

  一、学校保安人员肩负着学校安全保卫重任,要有高度的职责感,严格遵守保安职业道德,服装整洁,值班室干净,内务整齐,待人热情。要全天24小时在岗轮流值班,不得擅自离岗。值班期间要集中精力注意门口,对于出现的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正确处理,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二、学校保安人员务必严格执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非正常到校时光,应紧闭校门,把好校门出入关。

  1、对家长、来访人员要热情接待,问清事由。如无正当事由,作好解释,拒绝进校。闲杂人员、推销商品人员拒绝进校。

  2、家长或来访人员如需进校,要验明证件,如实作好登记,对随带的物品要作了解,严禁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学校。同时家长或其他来访人员要透过电话与被访教师、领导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让其进门。对拒不联系或联系未果,拒不登记者,拒绝进校。如被访老师或领导上课或外出,则让家长或来访人员在校外等侯或劝其离校。

  3、如上级领导突然来查,务必热情并简洁的问明状况,并通知校长或校务办公室到门口迎接并确认身份,坚决不能出现对方一说是领导就无原则放行的现象。领导身份确定后,传达人员代为填写好出入登记,并写明迎接领导姓名。

  4、上课期间,外来车辆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更不准在校园区鸣喇叭。上级视察工作或确因工作需要进入学校的车辆,需登记好车牌号后,才能进入。

  5学校正常到校时光过后(每一天上午7:30,下午13:20)大门关掉,迟到的学生或教师,务必与班主任或级部领导取得联系后,才准进入。迟到教师联系不好不准进校门,迟到学生务必在校门内等候班主任。

  6、上课期间不允许学生无故外出,如有外出学生须持有班主任签名、级部盖章的出校证明并做好相应登记。

  7、教师外出,须持级部开的出入证明并做好登记后方可放行。为方便起见,开车教师可在车内出示出入证明,传达人员代为登记。无出入证明者一律不准放行。

  三、在上学放学时光段内,要及时排除校门口的摊点、车辆堵塞障碍物,有效疏通学生拥挤现象,保障教师和学生出入顺畅、安全。

  四、特殊状况,保安人员可根据实际妥善正确处理。

  五、保安人员如因不执行上述规定造成工作失职,保安公司及本人需承担相应职责。

  保安工作职责(4):

  大堂保安职责

  主要职责:安全、秩序、整洁、礼貌,处理突发事件。

  一、安全:

  保护营业大堂、自助银行等区域银行和客户的财产、设备及人身安全;

  做好银行人员为ATM机加钞时的安全警戒;

  协助押运人员作好款箱进出及现金调运的安全防范工作;

  时刻持续高度警惕,关注可疑状况和可疑人员,每十五分钟对大堂、自助银行、贵宾室和大门外进行一次巡视;

  根据银行工作人员的要求,做好大额存取现客户的护卫工作。

  二、秩序:

  维护营业现场良好工作秩序;

  帮忙和引导客户到相应柜台、自助机具办理业务;

  提醒客户遵守“一米线”和银行的其他规定;

  礼貌、策略地制止客户在营业大厅的不礼貌行为;

  维持门前交通秩序,引导客户车辆停放;

  对可疑人员和停靠车辆进行盘查。

  三、整洁:

  持续营业厅内地面、墙面整洁,及时清除污物垃圾;

  持续桌面、柜面整洁,随时将业务凭证、宣传单、烟灰缸等物品摆放整齐;

  每日营业终了将大厅和门口打扫干净;

  发现机具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设施物品损坏等状况应立即报告和处理。

  四、礼貌:

  按规定着装上岗,包括制服、帽子、领带、武装带、皮鞋,持续仪容整洁;

  站立巡视,适当就坐调节体力,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持续良好警姿;

  坚守岗位,不迟到、早退,有事须请假;

  不擅离岗位,不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严禁酒后上岗,不在工作区域用餐、吸烟;

  中午有半小时就餐时光;

  岗位上不大声喧哗,不与人聊闲天;

  对待客户礼貌礼貌,不做不负责的回答和结论,自觉维护农行良好形象和声誉。

  五、处理突发事件:

  如遇突发(案情)事件,应迅速作出准确的反应和决定,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时向支行保卫部门和网点负责人汇报,防止事态扩大。

  保安工作职责(5):

  1、共同职责

  1)值班时,应着制服,随身携带对讲机,持续通信联络。

  2)督导公司员工打卡,按规定穿工作服,带工作证。

  3)上班时光,员工凭放行条外出,车辆凭派车单外出,无单者保安有权阻止其外出。

  4)不准在保安室闲聊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5)不定时巡察公司内各区域,对公司内物品进行检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6)公司内如发生民事纠纷,应及时劝阻和制止,并及时报告保安队长或人办资源部处理。

  7)不定时巡察各楼层水,电源开关及仓库物资,保证重要区域的安全。

  8)持续保安室,公告栏,打卡机及厂门的清洁卫生。

  9)监管公司所有消防器材,定期举行消防演练。

  2、厂大门保安职责

  1)厂大门是唯一进出厂区的主要通道,保安员务必严格把关,禁止一切未经许可人员的进入。要求本厂员工规范地佩戴厂证方可进入,无厂证者一律将被拒之门外,如属遗失的需在办理报失并有部门主管出具的便条方可进入。

  2)保安员务必对所有来访人员在进入工厂前的盘查,并要求来访者出示有效的能证明其单位或身份的相关证件,询问其因何事访何人,在联系被访人并征得同意后,在《宾客来访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由保安员领带来访者到被访人办公处。

  3)对来访者所带的行李、包裹要严格检查,禁止非业务品或不明物品的进入,在对来访者的检查中需要注意:不可触及人身,检查时态度要谦和有礼,避免引起被检查人之误会与反感,必要时婉言说明,并求其谅解。

  4)晚班及早班保安应视天气状况,适时掌握厂区周围照明灯的开启或关掉。

  5)下班后须对全厂各车间的水电、门窗锁进行检查,如发现异常状况须立即上报,并作好相关记录。

  6)值班保安下班须对接班保安完成交接事项:上级规定、或指示事项;入厂宾客或工作人员尚未出厂之事项;送货或寄存物品须交班转交;厂内外可疑征候须注意监视或警觉。

  3、巡逻保安职责

  1)巡逻保安要巡视厂区周围,检查厂区周围的照明系统及闭路电视系统,确保该保安系统的正常运作。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如有问题应即时向厂部或维修部门汇报。巡逻时光为凌晨0点至8点为1小时巡查一次,8点至24点为2小时巡查一次。

  2)防止外来人员乱丢危险品进入本厂区域,监管本厂员工遵纪守法状况,预防内部阴谋与外部人中勾结事件发生。

  3)巡逻保安员需核查厂内的人员所佩戴证件的有效性,如发现无佩戴识别证人员在厂内务必对其进行盘查,如属非本厂员工且未在值班室办理来访记录的应即查问其进入途径,并记录在案上报安全经理,并视乎其情节采取驱逐出厂、扭送派出所等公安部门处理。

  4)负责对停车场的监控,制止违规摆放车辆及司机以外的人员进入停车场。

  5)不定期对值勤保安岗位查哨,及时纠正保安员违纪行为。

  6)定期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上报安全经理即时处理。

  保安工作职责(6):

  为了维护公司正常治安秩序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保障公司财产和职工生命不受侵害,特制定保卫科岗位职责:

  1、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搞好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使全体职工学法、知法、用法,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并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2、保卫科负责公司的消防工作,对公司消防设施按规定进行统一管理,使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负责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提高职工消防意识。

  3、严格执行公司关于人、物进出管理规定和出门证管理制度、负责人、物进出大门的传达、登记、检查、询问等管理工作,按规定查处职工迟到、早退现象,预防公司财物从大门盗出,制止不法分子从大门进入或在大门附近扰乱公司正常生产(工作)秩序。

  4、保卫科负责对公司发生的偷盗、截留、打架等恶性事件进行预防、排查、审理、侦破处理。

  5、保卫科负责公司车间内外,厂院内外的巡逻,并做好巡逻记录,及时处理巡逻过程中发现的不法事件。

  6、保卫科要合理安排各车间、办公室以外照明灯的设置,按昼夜变化状况随时开关,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灯泡线路,便于夜间各个角落的巡逻。

  7、保卫科负责对职工各类车辆的存放按规定进行管理,对外来人员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按规定进行引导存放。

  8、保卫科负责对公司卫生区、绿化区每一天的清洁、清理状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9、保卫科对公司的废物、垃圾安排堆放地点和进行处理,避免影响公司环境卫生。

  10、保卫科负责对职工穿工作服状况按规定进行检查处理。

  11、保卫科负责对公司职工在公司内吸烟,在工作时光打扑克、吃零食,等违犯工作纪律状况进行查处。

  12、遵守《公司管理制度》规定并服从办公室安排的其他职责。

  13、保卫人员务必着装上岗,服装统一整洁,站立姿势正确大方,要讲究礼貌礼貌,否则,每人每次罚款50元。

  14、保卫人员值班时光要坚守岗位,严禁睡岗、串岗、空岗、下棋、打扑克、看书刊、吸烟、与他人聚谈等影响值班行为。如有违者,每人每次罚款50元。

  15、保卫人员要时刻维护和持续值班室内外卫生清洁,不准随地吐痰、乱仍果皮等,违者按工作纪律管理制度双倍罚款。

  16、保卫人员如因渎职、失职、玩忽职守对公司造成损失的,当班保卫人员负全部职责。对于实事证明,公司物品确属被盗,而保卫科未抓获,按被盗物品价值的100对当班保卫人员罚款80,其它保卫人员罚款20。

  17、对于抓获偷盗的案件,公司按实物价值20对保卫组予以奖励,但务必人、物俱全;只获物而未抓到人,只按盗窃实物价值的5予以奖励。奖款按抓获者80,其他保卫组人员20分配。

  18、保卫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不准为坏人、坏事开绿灯,不准徇私情;如保卫人员抓获偷盗、窝藏、截留公司财物者,因徇私情故意放走对职责保卫除按事物价值的10倍罚款外,予以开除处理;经查明,保卫人员对偷盗、窝藏、截留公司财物知情不追查的,除对保卫组按物品价值的100罚款外,对知情者给予开除处理。

  19、如保卫人员利用职权乱罚款,对职工进行报复等,除赔偿相应损失外,每人每次罚款200——500元。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20、凡属保卫人员负责督查处理的规定,如保卫人员执法犯法,自身违犯,按应罚款额的双倍罚款(有具体规定的从其规定)。

  21、保卫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过程中检查不细,执行不严,工作失职、渎职、使违犯规定的人、事得不到纠正处理的,对当班保卫人员按违犯相关规定同等处理(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保安工作职责(7):

  (一)门岗保安员职责

  1、着装整齐,按规定上岗交接-班,忠于职守,在岗时不得与其他无关人员聊天。

  2、负责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的检查,严格按规定登记。对不贴合要求进入小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礼貌劝阻,对可疑状况提高警惕,及时报告,确保安全。

  5、严禁收买、推销、小贩等闲杂人员进入小区内,不准装修队擅自进入小区自找“生意”。

  6、禁止2。5吨以上货车进入小区,严禁危险品进入小区。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各职责岗保安员职责

  1、负责各职责区内的楼宇,通道,停车场,绿化地,车辆及其它公共场所的治安防范管理。在当班时光内对本区域的安全负有主要职责。

  2、负责管好进入职责区的车辆,持续道路畅通,车辆停放有序,检查停放的车辆是否已上防盗锁;注意司机和车辆在开车前有无异样,发现可疑立即查证,以确保安全。

  3、负责职责区内的清洁、绿化及公共设施设备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各服务中心进行处理。

  5、负责职责区内装修施工人员管理。装修材料不准随意堆放,在规定时限内不准施工,防止影响其他住户休息;余坭、装修垃圾要及时清走,不准放入垃圾桶内。

  6、负责理解业主投诉,收集业主(住户)的意见,及时通知服务中心,主动热情为业主(住户)排扰解困。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监控中心保安员职责

  1、监控室值班的保安员要全面熟悉监控室内的设备功能和使用程序与方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负责监控中心电视屏幕的监视工作,并密切监视消防控制屏和电脑显示系统。全面观察和掌握各个区域的治安动态,发现问题正确分析,果断决定,及时报告并与有关岗哨取得联系。

  3、负责对重点部位和可疑状况的电视录象工作。

  4、负责录象带的保管工作。

  5、负责查出报警位置,及时调动保安员现场查看并处理。

  负责理解白天和夜间业主的投诉,并及时通知有关专业组进行处理,用心主动为业主(住户)排扰解困,业主(住户)反映的有关问题要主动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争取尽早解决。

  7、做好资料保管和保密工作,无关人员不准进入监控室,不准向无关人员谈及监控室的运作状况和值班状况。

  8、完成上级领导交办工作。

  (四)巡逻岗保安员职责

  1、负责按规定巡逻路线和规定时光巡查所辖物业,留意治安消防状况,并作好记录。

  2、负责查询可疑人员,及时将推销及闲杂人员劝离辖区内。

  3、监督检查业主(住户)装修现场的治安消防状况,及时处理违章装修。重大违章装修及时向公司总经理汇报。

  4、负责巡查辖区内设备房、公共设备设施和清洁绿化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服务中心。

  5、负责顶替需要短时离开岗位的保安员。

  6、负责巡查停车场治安、消防状况。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停车场保安员职责

  1、维护停车场的治安交通秩序,疏导车场的流量,保证交通畅顺,协调和指挥车辆停放在指定的车位。

  2、提醒业主(住户)或客人离车前关好门窗,带走车上贵重物品,作好巡检工作,保证车辆安全。

  3、严禁装易燃、易爆及危险品的车辆进入停车常劝阻超高、超长车辆进入车常严禁车辆乱停乱放。

  4。车场内出现治安纠纷或交通事故要及时报告、疏导和处理。

  5、认真按规定巡查车场车辆、消防设施及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向上一级汇报。

  6、认真、如实作好值班记录表。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一)依法开展保安服务活动,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

  (二)管理保安人员,维护保安人员合法权益;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保安工作职责(8):

  服务区域保安工作职责

  一、保安部的工作职责保安部担负着维护公司所服务区域的治安保卫、消防安全工作,保障所管

  辖区域内的人身财产安全等任务,具体有以下工作:

  1、负责区域的门卫、守护和巡逻护卫,确保区域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2、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和防治安事故工作。

  3、做好区域内的治安防范和消防管理的宣传工作。

  4、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5、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任务。二、保安部经理职责

  1、自觉理解公安机关的业务明白和监督,执行公安机关和本公司制定的各

  项规章制度。

  2、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监督本公司保安人员,依法履行保安职责。

  3、根据本公司的要求带领全体保安员完成保安任务。

  4、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同事,虚心理解工作中的推荐和意见。

  5、正直坦诚,态度和蔼,处事公平,语言礼貌,对自我的缺点勇于改正。

  6、关心保安员,经常了解保安员的思想状况,及时做好保安员的思想指导工作。

  7、定时组织保安员学习、训练,定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本公司领导汇报工作状况。


满族的风俗习惯

  阅读精选(1):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构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此刻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超多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满族的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构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持续满族的一些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的婚俗习惯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取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之后,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务必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务必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

  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之后,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构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应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阅读精选(2):

  满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个性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持续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善,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此刻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阅读精选(3):

  满族的风俗习惯

  1.饮食民俗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此刻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能够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个性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此刻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能够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2.发式和服饰

  (1)发式。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可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从装饰物上就能够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传说这种发式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线,影响猎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好养活,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

  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对发式也十分讲究。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静则雍容华贵。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2)服饰。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饰,旗袍、坎肩、马褂等至今仍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服饰。

  旗袍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男子的旗袍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捻襟、窄袖、也称箭袖或马蹄袖;扣绊、下部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之后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的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ā獢∑Δ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下摆不开衩,俗称"一裹圆"。腰带是满族男子服饰中十分必要的,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常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马褂就是在立刻穿着的褂子,它长但是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外面,能够抵挡风寒。开始时,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直到民-国初年,马褂仍然是人们出入重要场合的礼服,就是我们这天穿用的"唐装",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游猎时期的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之后的坎肩兼具装饰作用,多用绸缎制作,四边镶有彩条;满族坎肩的样式愈加别致,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最受欢迎的式样是"巴特鲁"。

  女式旗袍大致与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花纹或牙子,使旗袍变得十分精美,成为满族服饰中的精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式旗袍不断演化,愈发新颖讲究。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立领、束腰、窄袖、侧开襟、下摆回收,充分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显示出东方女性文静端庄、典雅秀丽的内在气质,成为中华女性的民族服装。

  满族的女式旗鞋是我们俗称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来装饰。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满族女子显得身材高挑,风姿绰约。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平木为底的旗鞋,称为平底绣花鞋。

  3.民居特点

  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地理环境的选取性和适应性。满族多居住在山区,御寒防冷的问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思考的实际问题。

  满族早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期,居住条件简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马架子"。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学习,满族人逐渐构成自己的居住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透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个性寒冷的季节,能够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

  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而是"烟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一侧,有孔道与火炕相通。烟囱坐在地面上,不仅仅能够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满族人的烟囱,过火量较大,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较适宜。

  东北气候寒冷,室内日常活动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行。

  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外面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里面的门是两扇门,有木制的插销。窗分为上下两层,糊窗所用的窗纸坚韧如革,称为"高丽纸"。窗纸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能够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能够使窗纸坚久耐用,所以"窗户纸糊在外",就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满族入关后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在东北的绝大多数的居民,包括汉族在内,在居室的特点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满族民居的影响的。此刻比较偏僻的农村,许多人还是使用这种带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内的陈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各民族春节习俗

  各民族春节习俗(一):

  中国有56个民族,那么,中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列举一些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资料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此刻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壮族的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侗族的春节习俗: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群众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佤族的春节习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个性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藏历新年的春节习俗: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此刻,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此刻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那里十分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但是分的。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必须要在上午。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的春节习俗: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齐守岁的习俗。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各民族春节习俗(二):

  各民族春节风俗

  各民族春节风俗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群众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之后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能够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个性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之后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理解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各民族春节习俗(三):

  一..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构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务必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务必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务必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感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期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但是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齐,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齐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能够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完美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构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搞笑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向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完美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礼貌、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向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之后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必须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能够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但是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透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能够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搞笑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齐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能够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完美的东西。

  A.辞旧迎新抢银水

  提示语:在中梁山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除夕夜“抢银水”的风俗。在你争我夺的欢声笑语中,完美的一年就此开幕。

  关键词:银水、财富、大战

  [抢银水明争暗斗]

  沙坪坝区中梁镇的磨刀坎,至今保留着抢银水的风俗。

  名为抢银水,抢的并非银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务必是村东头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会从东而来。村民们相信,谁能从水井里抢到第一桶水,谁家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好运连年。

  除夕夜里十时多,村民逐渐从家里出来,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谈天说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烟火,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你以为这是一幅温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画卷么?

  错!

  大人所站位置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第一时间抢到银水为目标。各家的水桶、脸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随身携带,随时准备加入抢银水大战。

  [闹除夕银水进门]

  临近午夜12点,嘈杂的喧哗声逐渐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着倒计10秒。最靠近水井内围的是各家的壮劳力,装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来越靠近井口,争取一刹那的领先。

  村民胡群这样描述那让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咙里干燥得直冒烟,身体因为紧张,或是兴奋而无法动弹,耳朵里听不到呼吸声,自己和旁边的村民们都变成了木偶。”

  新年的钟声就像破除魔咒的仙术,水井旁的“木偶”们立刻恢复生龙活虎。男人们忙不迭地在抢银水,女人们在外层高声喊着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们在更外的一层兴奋得又叫又跳,给自己的父亲或叔伯加油。

  在这种关键时刻,没人会客气,明胳膊、暗肘子齐上。男人们为把旁人挤开,吃奶的劲都使了出来。

  最先装满水桶并不代表抢到银水,还要把银水担回家,倒进水缸才算。挑着两只大水桶的男人们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飞,一路高喊“金水银水流进来”,女人在后面笑声不断,孩子们则早就跑回家等着。

  几分钟光景,全村各家各户陆续传出欢呼声,宣告今年抢银水功德圆满。没有裁判,没有冠军,没有奖金和奖杯,村民们得到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完美祝愿。

  小语:抢银水是力气活,没有体力怎样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励自己ING)。

  B.正月里的“万圣节”

  提示语:渝东南土家族的孩子总期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们能够得到邻居糖果和糕点的款待。

  关键词:孩子、糖果、串门

  土家族规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们要挨家挨户给同村寨的长辈拜年。理解孩子拜年的家里,要给孩子糖果、糕点、小吃当回礼,孩子年纪须在12岁以下。

  西方的孩子过万圣节,首先恶作剧发出“是款待我还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胁,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声音甜甜地说句:“新年快乐”,然后再问候长辈们身体健康,就能够得到礼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礼物数目成正比。平时让大人头痛的孩子,这时可得老实点。按土家族规矩,虽然每家都务必给礼物,可没规定种类和数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礼物只有一颗糖果,甚至一颗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们讨完了礼物,会聚在坝子中相互比较,得到最多礼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满面,来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属。

  小语:本人小时候还是挺乖的(哎呀,飞来一鸡蛋打肿脸),起码能够得到两颗瓜子以上的“高分”(刚才扔鸡蛋的朋友,麻烦你再扔颗葱花,葱花炒蛋还缺点材料,谢谢)。

  C.惊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语:谁打麻将都怕放炮,巫山人却巴不得放炮,这究竟是怎样回事?

  关键词:放炮、信号、最后的疯狂

  春节要放“轰天炮”(即三眼炮,本报曾做报道),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节传统风俗。因为新家已经搬到县城,巫溪县宁河古镇的老霍决定最后疯狂放一把。

  因炮声太大,老霍将放炮点选在屋后山头。按惯例,老霍左手将炮举在手中,20厘米长的引线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右手用烟头将引线点燃,左手迅速平稳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见伴着滋滋声的引线带着火星钻入炮膛,顿时只感一炮轰天地动山摇。火舌在黑夜里划出一道红线,足有一米多长。之后照此法打出后两炮,三炮全响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这三炮一为喜迁新居,二为全家幸福、身体健康,三为《都市热报》的读者及采编人员送去来自巫溪深处最原始的贺年炮声。幽默的他还个性提醒大家,打麻将放炮可别怪他。

  小语:原先放炮还有双重含义,长见识!

  D.元宵节里火作灯

  提示语:都说元宵灯似火,奉节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则是以火作灯,却更加热闹非凡。

  关键词:新年、乞福、火灯、

  奉节农村有除夕夜里烧火的风俗,火焰过了除夕并不熄灭,一向烧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这天,村民们开始“放灯”。放的不是花灯,而是村民将事先准备好的谷草裹成捆,然后用除夕火点燃而成的火灯。

  早上开始,田间、山坡甚至小路都会成为各家各户放灯的地方。有人把火灯丢到耕地里,或掷在寒意浓浓的小路边,胆大者提着冒烟的谷草满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骑着摩托将点燃的谷草拖起到处跑。

  到了晌午,女人们在屋内将谷草打成捆,男人们在屋外将谷草点燃,轻轻抱着,前院后山地乱扔。点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给吞掉,滚滚浓烟似乎表示了它对土地的强烈不满。为了多点灯,每家每户比赛着扔火把,好事者不时向烟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溅。

  据老人们说,烟越大越好,凡烟薰过的地方,来年才会五谷丰登。十五的火灯晚上逐渐减少,直到烟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点灯,是为了祈求烧掉来年的虫害与祸害,它是烧给秋天的礼物,燃烧的是期望,放飞来年最完美的祝福。

  小语:灯如火,火似灯,真想一饱眼福。

  E.累人的“转转会”

  提示语:合川与武胜分别隶属重庆、四川,两地接壤,各自境内互有“飞地”,那里的人家过年就吃转转会。

  关键词:“开水”胀肚、排号等饭

  飞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门,大年初二开始走人户,俗称“转转会”。

  大年初二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着年货挨亲戚家逐个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备好的年货。亲戚们虽嘴里道客气,捧着礼物却满脸欢喜,连忙拉着进屋喝“开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个,双数图个吉利。

  亲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内放松放松,心里盘算着下家往哪走。转转会以拜老辈为先,拜“平班子”为后。运气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开水”就让人喝得肚胀腰圆。

  亲戚们若集中在一片儿,那算是运气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将这一挑礼物分发完毕,花上两天也不算多。收礼的主人通常会明确“警告”拜年者务必当日中午或当天晚上来吃晌午或宵夜,这礼送的家数越多,这饭就得排上号吃上两三天。一家转至一家地吃,还有点横行乡里的味道。

  看来这转转会先累脚后累肚,的确有些让人受不了。

  小语:还是老话说得好,没有哪碗饭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语:万家欢聚的除夕夜,没有热闹的团圆饭,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师)的虔诚祷告。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嚎啕大哭的新生婴儿……

  关键词:新生婴儿、请神舞、百家锁

  酉阳后溪乡,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那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难行,去县城要花一天时间。

  因交通不便,那里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土家风俗。年三十夜晚跳请神舞,就是其中一种。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当天出生,务必请土老司来家中跳舞。以后每年除夕夜里,都要请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满12岁。

  后溪乡田景洪告诉记者:“土家人认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灵气和煞气,务必请土老司来跳神舞驱除煞气。”

  土老司吃饱喝足后,开始跳请神舞。孩子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由家长抱着在旁观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里贴上表现土家的神图,然后头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间围上8副罗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宝铜铃、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约八时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围着堂屋四壁不停挥舞,口中念念有词,之后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回翔步、狮子扑兔步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再配合夸张的神情和动作。

  挂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随之发出各种声响,此起彼伏。跳了将近半小时后,土老司会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别喷在堂屋的四角,洁净冲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会在孩子出生后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锅底灰,在孩子前额画个“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则由土老司来画“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请神舞结束时,会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脸旁装模做样地比画几个动作,表示已经为孩子驱赶了煞气。

  [百家银锁保平安]

  百家锁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显的标志。

  百家锁一般为银制,做工精细考究,不满12岁绝对不能够取下。有的家庭,为防止孩子淘气弄坏锁头,会在锁头的地方滴上蜜蜡,随时检查是否有损坏。

  小语:可怜天下父母心!好感动!谁有纸巾,借一张先,眼泪哗哗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仪式

  提示语:天不亮时,老人轻手轻脚下床,带包东西悄悄出门。这不是惊险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仪式开始了。

  关键词: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县靠近陕西一带的村落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这风俗有个风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风狂啸,天寒地冻。这是对老人意志的考验。老人务必克服困难,到达附近的山顶。

  名为品天,其实没有复杂的动作。老人把带来的猪头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摆放在一块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后进行最重要的仪式:冥想。

  找一块平地,双腿盘膝坐下,顺手放在膝盖上,闭上双眼,均匀呼吸。品天老人屏弃杂念,心头不断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过天的老人说,长时间持续冥想姿势,身体感觉轻盈欲飘。当整个人感觉到世界都已经不存在,连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时,其请求被上天应允,品天圆满成功。

  最后,老人朝着日出的地平线拜3次,然后高高兴兴下山。

  回家后,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诉任何人,否则愿望就不会实现。

  小语:对城里的年轻人来说,热乎乎的暖窝最舒服(继续睡觉,请勿打扰)!

  C.比汉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语:土家人拥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赶年”。

  关键词:赶年、剩饭、大糍粑

  赶年是土家人的春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比汉族春节提早一天。闰年过腊月二十九,平常年过腊月二十八。

  关于赶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敌人春节来犯的消息,便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结果在春节当天,土家先民斗志旺盛,一举消灭了敌人。以后这个日子约定俗成,就成了过赶年。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嘉定年间,有人率众在沅江、酉阳一带造反,土王接到朝廷圣旨,调兵前往征剿。由于时间紧迫,等不到过年,于是决定提前过年。

  照老规矩,过年当天做好饭后,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饭。女人们当天早晨5时起床生火做饭,把平日见不到的好吃东西,统统摆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着香甜的糍粑,喝着醉人的米酒,尝着美味的土家腊肉,其乐融融。火炉中的火焰腾起老高,照得每个人的脸红彤彤的,土家人就这样迎之后新年的到来。

  小语:热闹欢腾的土家新年让记者动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过个热闹的新年!

  D.拜年就拜猪圈门

  提示语:怎样连猪圈门都要拜,你相信吗?

  关键词:祭品、猪圈门、有头有尾

  居住在渝东门户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猪圈门”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来年的期望。

  庙宇镇原名大庙,地处长江之南,距巫山县城约120公里。年过60的当地人赵本林给我们讲述了“拜猪圈门”的春节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赵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猪圈打扫干净,然后给圈门神准备好祭品。祭品十分奇特,是一个嘴里塞着猪尾巴的腊猪头,意味着家人在新年里有头有尾。

  拜圈门神时,一家之主的老赵端着猪头走在最前面,爱人紧跟其后。夫妻两人站在约距猪圈门两米处。老赵将3根香烛插在猪圈门上,在圈门边放置的火盆内烧上一叠纸钱。鞭炮顿时响起,把圈里的猪吓得直哆嗦。

  此刻,老赵双手端盘置胸前,头向猪圈门拜3下,然后把盘子放在圈门上,嘴里念叨一些吉利话,预祝来年家畜兴旺。大人敬拜时,孩子们通常跟在老赵身后嬉戏,盯着猪头笑个不停,不时说上一句“好臭哦”。

  仪式完成后,把腊猪头丢入锅中煮熟,一家人高兴地吃着猪头过新年。

  小语:拜猪又吃猪,嘻嘻,人类的心理活动真是难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语:不是重女轻男,绝非性别歧视。

  关键词:初一、丈母娘、视而不见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务必陪同,这是渝东南土家族风俗。

  若是双方还没结婚,男方也能够要求到女方家拜年。这时的女方可要思考仔细,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于同意嫁给对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十分慎重。土家人不喜欢攀比,但有两件礼物是女婿上门时必带的:一个女婿亲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还有一个完整的猪头。糍粑和猪头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对待妻子的承诺。

  迎接小两口的,除了老丈人能够是家里的任何人。老丈人不仅仅不会出来迎接,就算在家中见到女婿,也会视而不见。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对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进门,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腊猪头交给丈母娘,然后同妻子一齐给丈母娘磕头拜年。丈母娘先让小两口喝茶,然后会递给女婿一双自己亲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礼。

  这双鞋子大有学问。要是鞋子做工精细,质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对这个女婿十分满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致,则表示丈母娘对女婿有意见。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这种土家风俗在渝东南只有少数村落还有保留。

  小语:唉,这年头,毛脚女婿不易当啊!

  F.团年吃“叫饭”

  提示语:在梁平县,春节团年吃“叫饭”是传统。你明白什么是叫饭,又该怎样叫吗?

  关键词:团圆、叫饭、祭祀

  梁平县袁驿镇多湖广移民后裔,每到除夕,大家会到本族的长辈家中吃团年饭。吃饭前得“叫饭”,这是后人对故世先辈的一种朝拜和祭祀。

  吃团年饭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员全体起立,不准大声喧哗。

  一家之长先倒半碗烈酒,再亲手盛几碗米饭,再把筷子分发碗边,紧之后高呼先辈们的名字,如“请姥姥用饭,请家爷用饭”。此刻,长辈们原本微红的眼圈会悄然落下思念之泪。一屋人也会跟着主人轻声叫上数声,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整个过程约三两分钟。

  叫饭中,边角处还司职一人专给先人烧纸钱,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过年钱”。

  呼唤名号之后,一家之长手捧酒碗,弯下腰身,将酒轻轻撒在地上,之后将起先舀入碗中的饭倒回锅中后,一家人开始动筷享用这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是年年过,饭是年年叫,这祖宗传下的规矩,谁也改变不了。享受现代生活快乐的同时不能数典忘祖,叫饭也是中国团年饭的一大特色。

  小语:祖先们英灵有知的话,必须会和子孙们同乐。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能够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能够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齐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齐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内含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完美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资料,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资料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之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这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此刻,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齐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之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之后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此刻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齐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资料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十分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齐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回答者:a25941097|一级|2009-2-1514:19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群众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之后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能够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个性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之后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理解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留意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构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务必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务必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务必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感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期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但是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齐,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齐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能够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完美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构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搞笑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向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完美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礼貌、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向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之后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必须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能够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但是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透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能够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搞笑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齐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能够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完美的东西。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资料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各民族春节习俗(四):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务必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务必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务必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能够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北京的过年习俗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务必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最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简单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生在北京的“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但是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户”的景象,此刻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推荐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而这天的最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这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务必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但是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那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在这一天,老北京务必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能够“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务必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欢的,这作揖磕头,能够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我小时候,邻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见人便磕头,颇有经济意识,就算把头磕破了,那也是经济头脑。之后果然当上经济学家。

  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务必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务必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务必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感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期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但是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齐,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齐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能够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完美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构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搞笑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向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完美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礼貌、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向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之后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必须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