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博弈

  元朝末年,官吏腐败,豪强暴虐,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各地相继暴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时,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之辈皆粉墨登场,一方面攻打元朝政权,占据有利地盘;另一方面,他们也相互攻占,以期扩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1363年,陈友谅以坐拥湖广之地的便利,军事实力日益壮大,便动员六十万大军,向朱元璋发动了全面总攻。当时,朱元璋正遭受张士诚的攻打,所有精锐部队全部抽调到前线,长江沿线兵力部署严重不足,状况非常紧急。

  但是,陈友谅没有听取部下建议,以优势兵力顺江东下,直捣朱元璋老巢南京。相反,他却集中全部兵力,强攻朱元璋另一座军事重镇—南昌城。在他看来,南昌城地处两家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若不拔除掉就会影响后续进军。同时,朱元璋在南昌城苦心经营多年,无论是人口田地,还是粮草物资,都非常丰饶。况且,以六十万兵力攻打一座城池,还不是挥手之间的事儿?

  面对潮水般的密集强攻,南昌城守将朱文正始终顽强抵抗,丝毫不曾退却半步。此时,陈友谅部属提议,应该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南昌城,而主力部队直接向南京扑去。可是,生性贪婪的陈友谅眼里只有获取,根本没有舍弃。所以,他再次否决部属的提议,下达了全力攻占南昌的死命令。

  惨烈的攻防战中,朱文正硬是凭着一城之力,像牛皮糖一般死死地拖住六十万攻城部队,持续八十五天不得前进一步。最后,在城池即将告破之时,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紧急赶到,并与朱文正前后合围,大败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南昌城之战,不但令陈友谅元气大伤,更加激发了朱元璋三军的士气,最终在著名的鄱阳湖一战中,彻底歼灭了陈友谅部。

  历史总是出现惊人相似的场面,时隔九年后,朱元璋也遭遇到同样的问题,是不管不顾地获取,还是有选择地舍弃呢?

  公元1371年,已经败退漠北的北元王庭,对已在中原立足的朱元璋进行了最后一次强烈反扑。元朝最后一位战神扩敦帖木儿巧妙筹谋,重兵围困西北重镇兰州,并部署精锐部队在兰州外围,准备实施围点打援战术,击溃朱元璋部队。

  接到军报后,朱元璋经过仔细思虑后,不顾部属反对,严令各部队不得救援兰州,全部绕道出击北元王庭,逼敦帖木儿回援,以解兰州之围。从军事上来说,朱元璋的战术就是化被动为主动,牵着敌人鼻子走。这种以可能丢掉兰州为代价的行动,让朱元璋手下大将都提心掉胆,却又不敢公然反对。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名臣李善长终于忍不住,硬着头皮劝谏道:“兰州乃军事重镇,意义非同小可,万一丢了……!”没等他说完,朱元璋却拍案而起,意气风发地说道:“丢了?就再夺回来。”

  最终,苦心设伏的扩敦帖木儿,无法忍受王庭被袭的风险,只好率领部队返回增援,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十万精锐全部被歼灭。此战,元朝王庭力量消失殆尽,朱元璋则稳居中原,开创了大明盛世。

  面对南昌城各种诱惑,陈友谅无法舍弃内心的贪婪,失去了赢得胜利的最后一比希望,成为历史的失败者;面对兰州朝不保夕的状况,朱元璋毅然舍弃自己的地盘,只为了赢得胜利的关键时机,成为历史的缔造者。事实上,舍与得之间,都蕴藏着不同的机会,如同一场惊险的博弈。能舍者即有得,不舍者便会失。而且,不舍者即使有得,也是得不偿失。


六月好书推荐:学费虽贵,但亦值得

  初“识”吴晓波,大概是大学刚毕业那会儿看完了他的《激荡三十年》。近日偶然知道还有一本《大败局》,一口气看完,不出所料地与《激荡三十年》有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这两本书有不少取巧之嫌,因为案例有大量重复,只不过后者更多探讨失败的原因。两本书放到一起看,看起来更生动,理解的也更为深刻,可谓相映成趣。

  这是吴晓波2007年写的书,但放到现在也并不过时。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性变化却异常缓慢,几千年前老祖宗的很多哲理放到现在都有借鉴意义,《大败局》所描述的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案例离我们就更近了。

  《大败局》这本书,是吴晓波在探寻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书中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失败的著名企业的原因以及给后来者的警示。其中具体分析了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健力宝、科隆、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九医药、托普中国等19个新兴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基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都曾经创造过另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震撼的,辉煌的成绩,以至于同行业中很多后来者至今仍无法启及。但他们的辉煌仅仅是昙花一现,在那个到处是商机的,另所有有志青年都为之燃烧激情的非理性年代,战略上或人性道德把握上的稍有偏颇就可能会葬送一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命运,而非系统、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疑更会使这种偏颇越走越远。

  看这本书,有时候真的很替健力宝之类的企业惋惜,恨不得把三水市的领导、张海之流抓出来往死里打。倘若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或许健力宝真有可能干掉可口可乐。

  拍案愤怒也罢,疑惑不解也罢,这些人终归是时代的弄潮儿,只能被分析,而不能被嘲笑,因为他们值得尊敬!这许许多多近乎悲壮的失败背后,也带给后人更多参考和解读的价值,提醒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其实从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些当年的“英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一群有勇有谋的人,起码在企业初创的时候具备有勇有谋。惯用的招数无外乎就是营销策划+广告狂轰滥炸。这些企业的成功总是很迅速的,并且在企业创立初期处于暴利期。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中国的国情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国的企业圈,有一种特殊的、宜于奇迹萌芽的土壤。如果你正巧发掘到了此种土壤,你是一个幸运儿的同时,更需要高度的警惕和冷静的觉察,任何一个奇迹的基因中,总无非生长着这样一些特质:非理性的、激情的、超常规的、不可思议的。该阶段辉煌企业都有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企业家胆大,这时期,胆量是决定企业大小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识,有胆量就有市场;其次是营销无章法,这各阶段营销是粗放式的,是奠定的企业家策略,如秦池进攻沈阳市场时,老总租了一架直升机,在天空中洒传单,带有明显军人色彩,这跟其老总军人出身有着直接关系。其次,快速成长超乎想象,无论是爱多、秦池、健力

  宝等一些企业的成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最初设想,造成企业的管理、人才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从而为未来埋下了发展阴影。大败局里面辉煌的企业,带有明显特色性、阶段性等时代特征。总而言之,它不是理性的产物。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在这些过敏因素下健康成长?而作为奇迹创造者本身,在一鸣惊人之后,要从那种侥幸的兴奋点快速的回归到现实,竭力控制自身的非理性冲动,迅速地脱胎换骨,以一种平常的姿态和形象成为经济生态圈的一份子,才是企业蓬勃发展的长久生存之道。

  具体失败原因,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此不一一陈述。但我要提出的新角度是:看看那会儿同期产生但一直活到现在的成功企业,如哇哈哈、华为、新希望等(尽管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或许未来这些企业也会失败),刘永好对于政商关系的把握、宗庆后对于企业战略的选择、华为对于技术的重视,都让人感慨,他们的成功是有道理的。

  有人或许会说,因为哇哈哈、华为、新希望这些企业成功了,所以现在他们的做法才称之为正确的。的确,历史是留给成功者书写的。可是,看完《大败局》,我们知道了很多企业家为何而败,但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败;虽然我们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败,但至少知道了一些底线性经验,那就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规则、规则可被随意修改、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必败;如果一个企业家,过度相信自己的经验、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亲近官员,必败。倘若我们能学到这些,那么虽然这些大人物的学费,甚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学费虽贵,但也是值得的。

  结语

  纵观以上案例,都发生在这场国退民进的盛宴之中,各自失败原因不同,但似乎又有相同。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概括:他们在网吧玩兴正酣时,他们自己迷失在游戏的角色中,而他们的妈妈也没有及时喊他们回家吃饭。


七一赞歌

  95年前

  从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开始

  你雄狮怒吼

  讲述着一个奇迹

  有他,有我,有你

  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为了苦难的母亲

  能够重新扬眉吐气

  多少热血染红了旗帜

  多少儿女前赴后继

  为了中华之崛起

  为了五千年辉煌的延续

  他们冲破枪林弹雨

  他们越过坎坷踏过崎岖

  因为

  热血儿女的心里

  飘着一面不倒的

  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