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4:57:51
古代诚信故事(一):
诚实守信小张良
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
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
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十分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
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见面。”
张良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并没有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此刻天已经天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样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之后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十分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我,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我,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果真,张良之后帮忙汉高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
古代诚信故事(二):
魏文侯的诚信故事
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必须去山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了宴会,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对众大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经有人在等到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有上前去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但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个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立刻去。”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也得我自我去。”那个人眨着眼睛仿佛没有听懂似的,魏文侯说:“昨日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到管林人的住处去了。众大臣在背后都说魏文侯太傻,随便叫一个随从去就能够了,何必自我亲自去呢?
我觉得魏文侯一点也不傻,正因为他处处诚信待人,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赖,国家才得以强盛,一个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诚实守信,而在我们当今社会却有一些人做事不负职责,违背职业道德。
古代诚信故事(三):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但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古代诚信故事(四):
“尾生抱柱”的由来
“尾生抱柱”又称“柱下期信”,是一则古人重诺言、讲诚信的故事。典出《庄子·盗趾》:“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意思是讲,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与一女子相爱,情深意切。一日,两人相约在某桥下相会。之后,恰遇泛潮,江水上涨,那女子还没有到来。尾生却始终坚守诺言,死守在桥下,抱着桥柱不放,最后被江水淹没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为守信的代词。
古代诚信故事(五):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古代诚信故事(六):
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教子有方,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纠正孟子的坏习惯,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诚实守信、勤俭好学的好习惯。之后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哲学家,由于他品德和学问都很好,被人们称为“亚圣”。他的塑像在孔庙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孔子。
古代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的坏品德一旦养成,就会像决堤的大河,一发不可收拾。而道义之心仿佛是一盏灯光培育成像日月那样的光芒。
古代诚信故事(七):
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古代诚信故事(八):
宋江看瓜
北宋时期的宋江,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宋江为人诚实正直,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一年,宋江的父亲种了几亩瓜田。中午,父亲回家吃饭,宋江就一个人在瓜园里看瓜。这时一个要饭的老爷爷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从宋家的瓜地旁边过。祖孙两人都穿得很破烂,身上还背着破碗破口袋。小孩子又累又饿,见到西瓜,哭闹着要吃西瓜,老爷爷怎样哄都不行。宋江见小孩子可怜,就把老爷爷叫来,想送一个西瓜给老爷爷。但是他老远远地看到父亲正朝瓜地走来,怕父亲不一样意,伸到瓜蒂上的手又缩了回来。小孩看到宋江把手又缩了回
来,就哭得更厉害了,声音干涩嘶哑,显然是很久没喝过水了。宋江听到小孩的哭声,心一下子又软了下来,心想,我得赶快想一个又让小孩吃到瓜又不让父亲生气的方法。但是越着急越想不出来,急得宋江直跺脚。这一跺脚,父亲给他看反瓜的“赏钱”发出了“当啷当啷”的响声。宋江听到响声,眼前立刻一亮,主意来了。宋江来到祖孙俩面前,大声说:“小孩儿要吃瓜?什么?白给?那可不行,种瓜但是有本钱的,你们身上要是有钱的话,我便宜给你一个。喔!只有十文钱,看这小孩子可怜,我就卖给你一个小的吧!你等着,
我去摘。”
宋江的话都是说给父亲听的。其实老头儿一文钱也没有,他两眼望着宋江,越听越糊涂,张了张嘴还想和宋江说些什么。但是宋江管不了那么多了,赶紧跑去摘了一个又大又熟的西瓜,小声对老爷爷说:“西瓜送给你了,赶快走吧!”老爷爷哪里肯走,拉着小孙子就跪下来,给宋江磕了好几个头,嘴里还不停说“谢谢”。宋江这下可急了,赶紧把他扶起来,推他走了。父亲走地来问:“你在演什么戏呀?”宋江心谎,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卖了个西瓜。”说完,指了指身上的那串钱。”父亲说:“那就好,我还以为你把西瓜白送别人了呢!”宋江一下子脸红了,说:“爸,我和你撒了
谎,我是把西瓜白送给那位老爷爷。”父亲轻轻地拍了拍宋江的肩,
说:“你真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其实我已经明白了,只是试一试你
诚不诚实。”
古代诚信故事(九):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十分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之后,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我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古代诚信故事(十):
利用弱者的弱点是无耻
有一个小商人说:“有商品交易中,如果我比对方明白得更多,那么我就能够利用对方的无知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不能算是不诚实。因为除了我自我之外,没有人责备我。”
另外一个很出色的商人听了之后,说:“我不一样意你的观点,利用弱者的弱点是最无耻的事情,就像嘲笑一个盲人是瞎子一样无耻。一个真正诚实的人永远也不会这么做。”
古代诚信故事(十一):
令尊大人
明朝时期,浙江余姚城里有一个酸秀才,整天自以为学问很高,经常欺骗一些不识字的人,把戏弄别人当做趣事。
有一天,酸秀才又在街上游荡,看见一个卖炭的老汉,就走上前去问老汉:“令尊大人近来好吗?”在当时,令尊是尊称,就是“您父亲”的意思。”
老汉听了,憨厚地笑笑,然后说:“公子,你别笑话俺,俺家世世代代都是卖炭的,没读过书,我不明白令尊大人是什么意思。”
酸秀才听了老汉的话,明白老汉是真的不懂,心里一阵高兴,想戏弄老汉一回,于是就说:“令尊大人你都不懂,就是儿子的意思呀!”
老汉连忙点点头,说:“令尊就是儿子,我明白了,我家令尊最近很好,个个身强力壮。”
酸秀才一阵窃笑,又问:“那你家有几位令尊呀?”
老汉忙说:“三个儿子,不,是三个令尊。”然后又很憨厚地笑笑。
酸秀才听了,装出一副很羡慕的样貌说:“啊,三位令尊,你真是好福气呀!”
说完之后,酸秀才哈哈大笑,甩甩袖子就想走。
一向站在一旁的读书人韩应龙把刚才发生的一切都看在眼里,很气愤,于是就想教训一下这个撒谎作弄人的秀才。韩应龙上前挡住酸秀才的去路,很恭敬地问他:“恕我冒味,请问你家有几位令尊?”
酸秀才咬文嚼字地说:“吾家令尊去年已作古,无也。”酸秀才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父亲去年已经死了。
韩应龙故意装作很惊奇的样貌,说:“真是不幸啊,不知你家令尊死时有没有留下后人。”
酸秀才没法回秀,就很无奈的摇遥头。老汉看见酸秀才摇头,就很同情的对他说:“你儿子死的时候没留下后人,那你家不是断子绝孙了吗?我儿子多,不如我把小三送到你家当令尊吧。你要愿意的话,我这就回家和孩他娘商量商量,把小三送给读书人当令尊,孩他娘肯定愿意。你好好教他读书,说不定将来会有出息呢!那可就好喽!”
酸秀才明白遇上了明白人,但是又不敢说出真相,气得浑身发抖。韩应龙趁机说:“人家老汉好心好意给你找个令尊,你要还是不要,倒是说句话呀,别站着不吭声啊!”
酸秀才憋了半天,说了一句“多管闲事”,然后垂头丧气地走了。
韩应经对站在一旁的老汉说:“老人家,他在骗你,令尊实际上是父亲的意思,问你有几个令尊,实际上是问你有几个父亲。”
老汉听取,望着酸秀才的背影直骂混蛋。这个韩应龙,就是明朝嘉靖十三年的状元。
古代诚信故事(十二):
韩信千金报饭恩,是践诺也是守信
韩信(?一前196),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拜为大将。汉朝建立前,被封为齐王;汉朝建立后,改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
韩信从小喜读兵书,有满腹的学识,一心想着能披挂上阵,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当个将军。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没有人赏识他的才气,很不得志。
那时候,韩信很穷,日子过得很清苦。为了糊口,他经常到江边去钓鱼,碰上好运气,倒也能换些钱勉强度日。但是钓鱼也很不容易,每当钓不到鱼时,他就要饿肚子了。
有一天,韩信又到江边去钓鱼,眼看着已经过晌午了,但是连一条鱼也没有钓上来。韩信又饿又累,没有什么办法,就在那里望着手中的鱼竿发呆。
江边有一位以洗衣为生的老大娘,看到韩信一个人在那里郁郁寡欢,垂头丧气,就十分关心地走过来问:“年轻人,你怎样了?有什么心事吗?”
韩信抬起头,见是一位慈祥的老大娘在问话,就如实告诉她说:“老大娘,我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了,想钓几条鱼换点钱买吃的,但到此刻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可让我吃什么呀?”
老大娘听了,不由得心生同情,于是就说:“年轻人,如果你不嫌弃,就到我家先吃些东西填填肚子吧!”只要有吃的,韩信当然不会嫌弃,于是就收了鱼竿跟大娘去了。
韩信和老大娘一路走一路说着话。老大娘从韩信的话中了解了韩信的家世和抱负,从心里喜欢这个虽然生活困苦但却有理想的年轻人。这以后,老大娘经常送些饭菜给韩信吃。韩信十分感激。
一天,老大娘又给韩信送来了一些饭菜,韩信很激动,就对老大娘说:“大娘,您对我真好,等我以后做了大事,必须要好好地报答您老人家!”
老大娘听了这话却生气了。她说:“你以为我是为了让你报恩才帮你的吗?错了!我看你是个堂堂大丈夫却不能养活自我,因为同情你才帮你的!”
韩信听了老大娘的话,默默地吃着饭,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不久,韩信就拜别了老大娘,离开了家乡,出外闯荡去了。
很多年过去了,韩信成了刘邦军中的名将,帮忙刘邦打下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刘邦封他为楚王,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他心里一向惦记着当年接济过他的那位老大娘。
韩信让人打听到了老大娘,不但经常派人给老大娘送去各种物品,好让老大娘不再过那劳碌贫困的生活,而且还特意回家乡看望老大娘,并给老大娘送了一千两黄金。
老大娘说:“你不要拿这些钱给我,一来我已经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要这么多钱没有什么用了;二来我也没有为你做过什么大不了的事,哪能要你这么多的钱呢?”
韩信恳切地说:“当年我饿肚子的时候,您给我吃的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对我来讲这帮忙是很可贵的,更何况您那时是在自我生活也很困难的状况下帮忙我的。此刻我有潜力了,理应报答您老人家!而且当年我也说过,等我以后做了大事,必须要好好报答您的!”
他还说:“我明白,您当年不是为了要我报答才帮忙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感到您是真心对我好。所以,我就更应当好好地感谢您、报答您!”
济困、报恩,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韩信在困顿时得到过那位老大娘的接济,并声称要好好地报答她老人家,这属常理。韩信帮忙刘邦打下了天下,封了侯后,报答那位老大娘,这是践诺,这是守信。
古代诚信故事(十三):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齐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回到。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回到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古代诚信故事(十四):
查道吃枣留钱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样办呢?仆人推荐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样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样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给钱。”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就应给钱。”
古代诚信故事(十五):
唐太宗的诚信之道
历代以来,中国的统治者都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此在人前炫耀,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依样画葫芦用诡计蒙蔽首脑。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真正能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人选只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他说陛下平时总告戒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我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不但没发怒,反而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理解了这句逆耳的忠言。
还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签字(注意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就没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止自我的无限权力),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问题:
望闻问切是谁发明的?
答案:扁鹊
【相关阅读】
“望闻问切”是谁发明的
“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根据相关史籍记载,四诊法是由扁鹊发明的,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决定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构成与确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扁鹊在诊视疾病中,透过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他的脉搏)。这些诊断技术,体此刻史书所记载他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即透过望色,来决定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
寸口诊法,扁鹊会
“望闻问切”四诊法
1、四诊法之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透过超多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个性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2、四诊法之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3、四诊法之问诊
问诊,是透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状况,均要透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扁鹊会,临床切脉
4、四诊法之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四诊法中的4种诊疾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具体运用。
问题: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答案:蒙恬
【相关阅读】
毛笔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左右。现代毛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和竹管。在文具工厂里,毛笔的制作要经过72道工序。例如选毛就很麻烦。一只山羊身上的毛可分为19个等级,能够用来制笔的只有5种。工人们要从千千万万根羊毛、兔毛、狼毛(黄鼠狼毛)中一根一根地挑选,然后进行搭配组合。可见生产一支毛笔是多么的不容易。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十分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状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活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十分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超多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但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貌。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善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适宜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我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立刻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十分“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十分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先,山石坑里的水内含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