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一):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然而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这天,我们务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务必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自然界才会越来越完美,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美不胜收,极目远眺,鸟在天上飞,人在绿中游。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天,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透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产生了以下粗浅的认识:

  “非典”给人们的启示———爱护野生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

  2003年发生了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非典”,在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提心吊胆,谈“非典”色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人失去了他(她)们宝贵的生命。“非典”来自动物传染似乎成为当今专家研究的共识,正是由于对超多野生动物的捕杀、食用,导致了“非典”的快速传播。这给我们又敲响了警钟,爱护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爱护动物就等于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呢?总是那么奇怪的生活着,需要它、留恋它,却总又在改变它、宰杀它、破坏它,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自然想得多了。儿时的记忆也总在脑子里回荡:小时候在村头的小河边洗衣、玩耍,到清清的小河里与鱼虾游戏快乐的情景总给我一丝留恋,然而,这美妙的风景线正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也许永远找不回来。童年的记忆和故事时常讲给只有4岁的女儿听,女儿小小的心灵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给我们所带来的快乐中。然而,此刻回老家,看到的小河已不是原先的样貌,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河边堆放了凌乱不堪的垃圾,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往日的踪影,女儿也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同生活的快乐,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有一些失意。

  “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吧”这句话我们已经喊了很久了,然而,当我们昂首蓝天、看看大地、思索海洋,我们给后人到底留下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呢?孩子们的书本里的“蓝天上有鸟儿歌唱,大地上有绿树成荫,水面上有鸳鸯戏水、、、、、、”,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我想,我们都不愿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空幻的梦。

  生态——一个沉重的话题

  据报道: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名叫“防风”的中药材,一些人受利益驱使,不顾国家法律和当地政府的禁令,大肆乱挖,致使草原受到破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警告,如果不尽快停止在草原上滥挖药材,10年后草原将会成为荒漠。另据报道,百灵鸟每年以1000万只的速度递减,作为益鸟,百灵鸟以食草原害虫为主,一只百灵鸟一年能吃掉害虫3万余只,起着重要的调节草原生态平衡的作用。近年来,在暴利的驱使下,百灵鸟不断遭到大规模盗猎。由于乱捕滥猎,致使草原虫害连年不断。有关专家说,捕杀百灵鸟的行为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不可否认,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辉煌业绩,但问题却相伴而来,掠夺性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恶化、水质污染、生态失衡。

  生态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个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关系到人类长远发展的话题。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建设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生态县乃至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无不体现着构建和谐社会当从环境抓起,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除草剂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索

  儿提时代的我,最喜欢春天,放学后和伙伴门一齐三五成群地提着小篮子去挖野菜,此刻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故乡的田野正是野菜蓬勃茂盛的时候。荠菜顶着春寒钻出地面,苍茫大地透出片片新绿,我们把荠菜挖回家去,妈妈用新鲜的荠菜给我们烙煎饼吃,那特有的清香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此刻乡下普遍使用除草剂,青苗一露出地面,就喷洒一遍除草剂,于是一切野草、野菜、野花、野果便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农民们倒是不用向以前一样“三铲三耥”了,但是那些以前养育并且救助了我们先辈的野菜、野果也日渐稀少了,有的甚至永远消失了。

  除草剂仅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但带来的可能是我们身边无数种植物的灭绝。一种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成为另一种甚至更多物种的随之消亡,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物互为依存,我们在应用一切现代科学成果之前,不能不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权衡利弊,慎重取舍,保护好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的关系,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鼓吹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于是人们砍树炼钢、劈山造田、易牧为耕、竭泽而渔、、、、、、,结果是葱郁的山川变成了秃岭,碧绿的草原变成了荒漠,洪水滔滔,沙尘滚滚,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样的教训还不足以使我们反省吗?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是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例如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减少了超多火力电站的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倒行逆施,不强行索取。譬如,山林、湖泊是涵养水源、持续生态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就是倒行逆施,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还比如,海滩本来就是大海的领地,人们如果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海滩的生态,把那么多的村庄和旅游宾馆建在海滩,印度洋海啸能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吗?

  人类几千年的礼貌成果,抵不上大自然的一次震怒,许多湮没在黄沙厚土中的古代礼貌,诏告着人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大自然存有一份敬畏之心呢?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务必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完美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此刻,放眼未来,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二):

  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就应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一样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超多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个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必须影响。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能够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礼貌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礼貌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礼貌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礼貌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礼貌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给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一样,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一样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酌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透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潜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应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好处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此刻,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天和谐”不一样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个性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调度手段,再好的理念也是无法实现的。

  洪水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二者都是灾害的本质属性,缺一不成其为灾害。正因为如此,给洪水以出路,不仅仅要体此刻抗洪期间,而且要把它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就要予以高度重视。比如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必须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区、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区,要适度控制堤防建设规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的理念。

  第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要点。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是世界人均的30%。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于旱缺水十分严重。

  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空间不均,主要靠调水。但是,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调水能够解决区域的部分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如果不搞节水型社会建设,人们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就可能出现调水越多,浪费越严重的情形。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先进城市有本质区别。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去节水,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透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干旱缺水问题,要构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潜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礼貌发展道路。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第三,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潜力。这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要点。

  应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此务必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实践证明,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千扰的状况下,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的。目前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人为干预大自然的生态,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破坏。如在沙漠中发展绿洲,人工群落用水多了,天然生态就会萎缩。如果人不去伤害大自然,给自然生态带给休养生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在沙漠中,只要有水胡杨林就会出现生机。内蒙古的东居延海干涸了11年,西居延海干涸了40多年,黑河调水到居延海后,当地生态迅速得到恢复。

  因此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务必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潜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潜力。不要简单地认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潜力,人类就无所作为了。我们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潜力。比如搞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发展局部的牧区灌溉,使单位草场的载畜量大大提高,就能够实行轮牧,使休牧的大面积草原生态得到恢复。

  第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这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要点。

  绿色经济能够涵盖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和消费领域构成完整的生态链条,绿色经济则把这一思想扩大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布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间,要求国家在宏观管理上要充分思考绿色问题。与此同时,解决水污染问题,还要严格排污权的管理。水环境承载潜力集中体此刻排污权的管理上。正如节水型社会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制度,排污权的管理也应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宏观控制、微观定额两套指标,按照排污权的上市交易规则,采取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做法,以此来提高水环境的承载潜力。

  破解中国四大水问题,务必在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上四个核心要点。这四个要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切实从人定胜天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务必深化水利改革,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新体制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完成水利面临的四项任务,能够综合运用四种手段,即行政手段、工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各项水利工作,个性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务必综合运用这四种手段,尤其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构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针对当前的水利状况,有两点需要个性强调: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制度建设,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二是要十分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在水利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体制建设。当前亟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展的是四项改革,它关系到四种体制的建立。

  一是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水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思考水的多种功能,务必建立起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权威、高效、协调的真正好处上的流域管理委员会。政府宏观调控,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流域管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流域民主协商,是指流域管理委员会是由流域内各省区市组成,要建立民主协商机制,流域内的一切涉水事务都要经过民主协商来确定;准市场运作是指水市场由于受一些因素制约,不是一个完全好处上的市场,水权的转让、交易要在必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是指要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用心性。在此基础上,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才能更科学、民主,更贴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是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即水务体制改革,是对供水、节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资金支持,做好规划、方案、规则等制度体系建设,并透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落实,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带给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要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的社会化。

  四是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非经营性资产,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推进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在水利国有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准公益性资产,要探索建立授权经营、权责明确、补偿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对全局有影响的工程,应由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部门行使出资人职权。

  这四种体制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涉及的因素很多,改革的难度相当大,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是,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水利带给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如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正反论证观点。

  “和谐相处”,我认为,就是在改造过程中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势利导,在变更自然不适合甚至有害于人类生存的条件时,要排除损毁性的或引发生态灾难的粗暴行为,使人与被改造的自然对象处在相伴相生,蓬勃共荣的态势中。

  从科学层面谈,和谐相处就是按自然规律对待自然。但无论怎样说,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从古到今,直至未来都是不会停止的。否则,不断增多的人类的衣食住行如何解决?所以说,改造是绝对的,不要回避,问题在于如何改造。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对自然的改造并到达与其和谐相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尽量深入地认识人们应对的自然,认识它的规律。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探察,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防止浮躁和粗枝大叶。这就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科学试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有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它们产生于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是千百年反复实践认识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强调在继承和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

  2。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人类已经进入了科技发达、高度礼貌的二十一世纪。应对辉煌的礼貌,我们因伟大而感到无比自豪;应对浩渺的宇宙,我们因渺小而感到无限忧伤。人类在自身的进化、生存与发展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礼貌和灿烂的文化。像妇孺皆知的古代四大礼貌古国,它们是人类发展史上辉煌的里程碑。除此以外,现代科技和考古学证明,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人类礼貌散失在浩渺的历史烟尘之中。礼貌的失落,文化的消亡,这是人类的大悲伤。还有什么样的悲伤比它更加令人惊恐万状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总是期望人类的礼貌能够代代传承、亘古前进,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回望人类历史的天空,撩开神秘的面纱,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历史的废墟、礼貌的荒冢。穿越时光隧道,我们最后看见古巴比伦的没落,玛雅礼貌的消亡,吴哥窟的毁灭,楼兰古国的湮埋……无数的事实让我们痛心疾首,不忍回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礼貌的消亡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已经成为人类群众的盲点和道德的丧失。现代礼貌日新月异,礼貌与自然发生碰撞,有时却是不可调和。它们共同消亡的进程也空前地加快了步伐,如沙尘暴的肆虐、沙漠化的加剧、森林的锐减,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超多生物的灭绝,人类人

  口的迅猛增长,这些都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现代礼貌也有消亡的危险!所以,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是三个和谐的统一。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的第一要务。人类的聪明才智能够创造辉煌的礼貌,但不大可能再造一个地球。如果我们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人类最终毁灭的是自我。最后的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最后的一首音乐是留给人类的葬礼进行曲。只要我们用心倾听,就能听见土地的呻吟,江湖的哭泣,森林的哀叹,鸟兽的悲鸣。天不再蓝,水不再绿。黄河断流,长江洪涝。沙尘弥漫,绿色变黄。疾病流行,瘟疫成灾……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2003年的SARS事件就就应足以让我们人类警醒。那么,我们这块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是不是就那么和谐呢?你明白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竟然占了八个;你明白吗——1997年,母亲河黄河断流长达226天;你明白吗——我国土地沙化加剧,平均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你明白吗——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死而复生,多少生命无奈小虫何;你明白吗——人类礼貌之所以消亡在礼貌的故乡,主要是由于人类践蹋或毁坏了礼貌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铁证如山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危在旦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我们享受着高度的物质礼貌的同时,我们务必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人口骤然增加,掠夺资源的倾向在所难免。贫富悬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上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人心不安宁,社会不稳定。人类的欲望与日俱增,向自然索取变本加厉,生态愈发脆弱,不堪负重。所以,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务必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和谐的第一要务。我们再也不能高喊:“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了,我们再也不能干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傻事了。人类在呼唤着绿色礼貌。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务必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在能够植树的地方亲手栽下一棵树;在可能被污染的地方少吐一口痰;在人类不该涉足的地方勇敢地退缩也是光彩。一个人只有一个胃,一张嘴,何苦吃遍天下,永无餍足。一个人站着只要半个平方米,倒下了也但是两米长,何必要住得那么宽敞,消耗那么多的资源和能量。人啊!手不要伸得太长,脚不要迈得太远,口不要张得太大。只要我们与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社

  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问题。应对世纪的宣言,千年的呼唤,让我们戮力同心,构成巨大的民族合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礼貌社会。让礼貌之光永恒地照耀孤独的人类!

  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自然之窗)

  一种叫白头叶猴的灵长类动物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它们美丽、珍贵而奇异。近年来,科学家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颂歌。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石教授这样介绍白头叶猴:“它们是山间的美丽精灵,但是中国的‘国宝’啊!当今世界仅中国独有,中国仅广西有,广西也仅有约700只。”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动物学家研究证明: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同时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大熊猫。1953年被发现的白头叶猴性情温和,乖巧可爱,主要分布在由明江、左江和十万大山围成的狭小三角地带内。20世纪60年代,它们分布区的总面积还有500多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除了在崇左和扶绥两县的小片石山中以外,其它的地区已很难看到它们了。“在白头叶猴仅有的这块生存空间,生态环境脆弱,较为贫穷落后,历来‘靠山吃山’的当地农民曾毫不在乎地捕杀猴子、打鸟、捉蛇、上山打柴,以此作为生活的重要来源。”潘文石说。白头叶猴和人类共有一个生态家园,在石山和农田

  的过渡地带生长着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植物,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类的一些行为却破坏了这种宁静与平衡。和谐共处不是梦人类与白头叶猴能够和谐共处吗?答案是:能够。在崇左弄官的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潘文石教授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96年的时候,一个当地农民给我送来一只受伤的白头叶猴,我很感动,但是我对他说我不能给他金钱的回报。如果我给他钱,那就会造成一种误解,让人们认为白头叶猴能够换钱,我们所期盼的是一种环保意识的真正改变,我们所盼望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潘文石说:“我们过去‘保护动物’的做法,常常是把人从保护区迁走,这样做对有上万人口居住的崇左弄官来讲,很难行得通。我常常想,人和野生动物不就应是敌对体,完全能够融洽相处。”近年来,崇左县政府帮忙农民兴建了沼气池、饮水池;糖厂给农民发放甘蔗良种、化肥及良种补贴,并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目前,种植甘蔗给农民们带来的收入已足够他们的日常开支;在当地,大多数农户已经用沼气代替了薪柴。如今,白头叶猴能够肆无忌惮地跑到山脚觅食,不会再有人伤害它们。潘文石说:“我们对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白头叶猴进行了一项统计,猴子的数量由1998年3月的147只增加到了此刻的250只。”世界

  的“宝贝”未来会更好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国际灵长类保护大会上,白头叶猴首次被列入世界上25种最濒危、最需要保护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同时被列入其中的还有金丝猴,白头叶猴的保护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白头叶猴,在崇左县白头叶猴比较集中的弄官地区,潘文石和他的研究生们已经在那里进行了近6年的研究,潘文石日前公布了他的初步研究成果。最近,潘文石主持的生态保护主题公园——崇左县生态公园正式开放,已经迎来第一批中外游客。广西林业局的官员介绍,每一天进入生态公园的人数会受到严格控制,观看地点也在远离白头叶猴居住的地方。生态公园的开放必将对白头叶猴的保护带给更好的条件。

  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侧记

  在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时常会看到一幅幅令人欣喜的景象:藏野驴、喜玛拉雅塔尔羊与当地家畜漫步路旁;成群的野鸽绕着登山运动员寻欢觅食;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在雪峰畔一显矫健的身姿;连栖息于藏北草原的藏羚羊也“举家”迁来!

  日喀则地区珠峰管理局局长闫银良告诉记者,这是由于保护区遵循“人类并不是地球惟一的主人”这一原则,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使整个珠峰生态系统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结果。

  举世瞩目的珠峰自然保护区不一样于国内外其它保护区,它是一个人类、野生动物共存共处的特殊区域,覆盖日喀则地区定日、吉隆、聂拉木、定结4县,总面积约33810平方公里。在那里,生长着喜玛拉雅长叶松、长叶云杉、红豆杉等2348种高等植物,栖息着小熊猫、熊猴、长尾叶猴等哺乳动物53种和206种鸟类,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范围内的品种就有雪豹、藏野驴、喜玛拉雅塔尔羊等十几种。能够说,保护区是一个动植物的王国。与此同时,那里40个乡镇还生活着8万余人。

  消除损害环境的“重磅炸弹”

  影响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而最大的伤害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靠,使部分森林、草地、野生动物受到了损害;另一方面,从1921年人类首次在珠峰活动以来的80余年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地球的各个方向涌到了它的跟前。据统计,每年进入珠峰保护区的人数平均达8600人次,最多时到达18000人次。塑料袋、帐篷、瓶子、易拉罐、废旧电池等一批人类活动的“副产品”,虽然体积都不大,但其对野生动植物和环境无疑是一颗颗潜在的重磅“炸弹!”

  从1989年成立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至今,在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和国际各类组织的援助下,珠峰管理局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好处、制定、完善各类法律法规、严禁乱捕滥猎外,针对保护区内人类、野生动植物共存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在布局上把野生动植物与人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实施了从上到下全民参与式的环境保护策略。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完成了珠峰自然保护区十年总体发展规划,先后实施小额信贷、技术培训、医疗卫生、苗圃、农田水利建设等涵盖农、牧、副全方位的“造血”工程。据了解,仅小额信贷就为1700名(次)贫困户带给信贷200万元,每1000元的信贷为农牧民群众带来了600元的纯利润。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保护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对环境的依靠,减轻了生态系统的压力。

  珠峰越来越干净

  从1994年开始,珠峰管理局每年大规模进行垃圾清理。在入山时对可能产生垃圾的物品一一进行登记,出山时再核对,同时在海拔5200至8000米之间,确定几名专人负责并设立大小垃圾桶5个。据初步统计,7年里,每年平均清理垃圾30辆大卡车,按每车3吨计算,共清理450吨垃圾。定日县珠峰管理分局局长边巴介绍:“虽然进入珠峰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因垃圾处理及时、得当,珠峰越来越干净了!”

  有效的措施使保护区生态系统有了极为明显的改观。乱捕乱猎、乱砍滥伐基本上全部被控制,野生动物、森林数量明显增加,甚至过去没有的一些物种也出此刻保护区内:定日县长所乡与定结县交界之处,过去被砍伐精光的高山柏、爬地柏,此刻大面积恢复过来;藏野驴、雪豹数量成倍增加;过去只在藏北那曲地区栖息的藏羚羊,成群迁徙而来。眼下,保护区里,人类、野生动植物、家畜和睦共处构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问题: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答案:

  中国植树节

  【相关阅读】

  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中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即3月12日。之后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国政府颁布了植树令:以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几年植树式。”民国政府之所以颁布这道令,是因为孙先生幼年就对“树艺牧畜”十分热爱的缘故。他在海外留学时,经常利用假期回故乡种植桑树。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阅读精选(1):

  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

  生活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交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人与人的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际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个人与他人在交往中构成的心理情感上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作用。社会关系制约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用(正反向)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构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人际关系很重要,在这个社会上人与人的交流很频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朋友也能够在你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自我很多的帮忙。如果自我悲哀时有朋友在身边能够安慰自我的话,就会很欣慰。那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

  (一)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个人的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好处

  1。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人类自下而上是群体力量的结果。人际协调功能:人际交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力协作的产物,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调动各方面的智慧。

  2。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婴儿期照料者对个体性格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助于结识更多的朋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圈的扩大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带给了更多的机会,这也会为你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3.个人知识潜力经验主要途径,获得信息的功能。逐步学到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等,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了群众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养成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习惯,从而为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个体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成功者是有良好合作及与人相处潜力者。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透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潜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我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

  5。个体自我认知的有效方式。透过他人反应评价态度及与他人比较。自我表现功能: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自我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表现自我。我们都期望别人了解自我,理解、信任自我。要使这一完美的愿望成为现实,就务必与人交往,才可能让人家了解你的潜力、才干、特长、学识以及你的为人、品格、性格,才可能有更多的人赏识你,从而获得更多发展的机遇。只有扩大交际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自我,别人才能够了解你的为人、性格、才能和学识。人际交往给自我带给了自我表现的可能性,也为人的才能得到发挥、抱负得以如愿以偿带给了可能性。

  6。身心保健功能,心理保健的功能:人们进行交往不仅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当你心中充满忧郁,感到孤独时,与别人的交往诉说,会使你那失衡的心理恢复平衡,满足归属、合群的需要。使你的忧愁、恐惧、困惑透过与朋友、同学的交流而分担、解除。使心理压力得以减轻。而心理压力的预防、消除又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同学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透过相互交际,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就会引起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交际范围较大的人,往往在精神上很是丰富,深系也就更健康些;反之,那些不合群的孤僻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难以排遣的忧愁,同时也就会有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人际交往对社会群体的发展的好处

  1。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个人组成整体

  3。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

  4。社会秩序的稳定剂

  阅读精选(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是最稀缺的商业资源。关系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人生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潜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务必建立自我的关系网。如果你的关系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有人在你春风得意时为你鼓掌喝彩,在你有事需要帮忙时为你两肋插刀。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关系"的力量!

  (2)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能够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就应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一样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的完成。

  (3)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这已经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验证。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理解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潜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我的交际潜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自我与他们的关系更好。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心向一致原则是指人们在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指向一致、有机统一,促进公司组织和其成员的共同和谐发展。贯彻该原则关键是科学制定公司管理目标,并合理控制与实现目标。

  (2)心理投入原则是指老板在协调内部人员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全体员工工树立用心的参与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内部管理出谋献策,为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自觉努力工作。贯彻该原则关键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总经理在处理公司人际关系过程中,善于用人和容人,善于凝聚人心,使领导成员之间,领导成员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相互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团结和谐、彼此悦纳的心理交往态势,为建立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心理基础。贯彻该原则的着力点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宽容、体谅、信任、合作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

  (4)心理平衡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农民工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秉公办事,公正待人,使每个成员因感到自我受到尊重和信任,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权益和待遇而产生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贯彻该原则的焦点是公正处事、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5)信息沟通原则是指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务必坚持信息的正确传递及相互交流,透过顺畅的沟通渠道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解人际冲突。贯彻该原则要求公司务必做到两点:一是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和速度,辨别信息的真伪;二是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三: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

  (1)在公司,自我做好自已份内的事,别人需要帮忙时热情点,早上见到同事主动打招呼,吃工作餐时多参与同事间聊的话题,不要打听别人的保密,不要加入小圈子,不要说任何同事的坏话,不要传播小道消息。

  (2)要想尽办法去帮忙任何人,记得,是任何人。不要看到眼前的利益,眼前谁有什么样的潜力,最重要的,是对每个人都好,开发大家潜在的合力。尤其重要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3)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美德,所以记着感谢以前在你生命中帮忙过你的人。记住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4)注意自我的言行举止,不要太狂妄,也不要过于自卑。不要轻易的在别人面前说你厌恶某人,即使你真的很厌恶这个人。不要太小气,也不要太大方。要把握好场合与时机。

  (5)脸上时刻持续笑容,没有任何人能够挡住笑容的魅力。会话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心秘密与保密。在听到对方的内心秘密后不要把资料泄露给对方,不要在背后批评人,保住对方面子。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就是公共关系,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综合的社会类学科,公共关系人际交往是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借助某种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相应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有利于更好的发展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阅读精选(3):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的超多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持续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前提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透过用心的交往所构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长期以来,人们曾认为,母爱或儿童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母亲对于儿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新近的超多科学事实证明,母亲之所以对儿童的心理正常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不是母亲本身有什么个性之处,全部的奥妙在于母亲最先与儿童构成了亲密关系。

  通常状况下,儿童所依附的首先是自我的母亲,并首先同母亲构成超乎别人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家庭因某种原因失去了母亲,母亲对儿童的作用为父亲所代替,那么,只要儿童与父亲之间能够构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儿童就同样能够很健康地发展,构成健康的人性和建立幸福的生活。

  最新的科学研究还揭示,不只父亲能够替代母亲的作用,成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情感支持力量,其他的照看者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只要照看者与儿童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亲密关系,其所照看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双亲照看的孩子就没有明显的差别。两类孩子的发展同样都是正常的。而如果照看者经常变换,儿童不能与照看者之间构成稳定的、有预见性的亲密关系,则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显著影响。例如,儿童会缺乏正常的安全感,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和变化等。

  心理学家还发现,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明显妨碍。

  例如,在孤儿院成长的孩子,由于不能像在普通家庭中那样受到照看者的充分注意和与他们持续用心的交往并建立起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这些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同年龄的一般儿童,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但是,当孤儿院的儿童被普通家庭领养,人际交往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之后,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很快就能赶上普通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儿童的成长究竟有多么重要,由此能够略见一斑。

  (二)人际交往对一个人个性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用心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我们在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也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是与缺乏正常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在大学里,同宿舍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大学生是否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

  那些生活在没有构成友好、合作、融洽的心理交往氛围的宿舍里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低。而在同伴关系融洽的宿舍里生活的大学生,心态则以欢乐、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忙别人为主流。可见,人的心态和性格状况,直理解到与别人的交往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家以前从各个不一样的角度做过超多研究,结果都证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的水平越高(亦即个性越健康),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用心,越贴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

  心理学家高尔顿和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和融洽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则发现,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实现者”都能够很好地接纳别人,同别人的关系也比一般人要深刻。他们对别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和更崇高的爱。另有一些心理学家曾专门研究了身体、智力与心理健康水平都很优秀的宇航员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优秀的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所有这些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被试,同别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都很好,他们有着一系列有利于用心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好、可靠、替别人着想、敦厚、诚挚、信任别人,等等。

  这些研究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深思的发现,即那些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幸福家庭。这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带给了心理交往状况影响个性健康状况的佐证。

  (三)健康的人际交往对个人幸福的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认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所有这些方面都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

  心理学家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的金钱收入一向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人的比例并没有增加,而是稳定在原先的水平上。这说明,金钱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幸福。

  1977年,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好处。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好处”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最首要的。自我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自我同生活中其他人的关系是否良好。如果自我同配偶、恋人、孩子、父母亲、同胞、朋友及同事关系良好,有深刻的情感联系,那就会感到生活幸福且富有好处。反之,则会感到生活缺乏目标,没动力和不幸。在这些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成功、名誉和地位,甚至超过了西方人最为尊重的宗教信仰。

下一篇:1吨等于多少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