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的由来

  阅读精选(1):

  有关情人节的来历

  有关情人节的来历你明白吗不明白没关系,小编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篇有关情人节的来历的文章资料。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而关于情人节的来历与传说也有很多版本。

  情人节的来历传说一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思考,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能够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情人节的来历传说二

  据说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your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情人节的来历传说三

  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能够选取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能够与自己选取的姑娘一齐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向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齐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情人节的来历传说四

  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这个说法是基督教会庆祝这一天是为了把古罗马的牧神节(每年的2月15日庆祝,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产力)基督教化。

  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

  那时的日历与此刻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农业。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此刻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期望人们放下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改成瓦沦丁节valentine's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齐。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情人节的来历传说五

  传说以前在英国,所有雀鸟都会在2月14日日交配求偶,如黑鸟、山鹑等,皆在2月间求偶。所以,人类也认为2月14日是春天万物初生的佳日,代表着青春生命的开始,也仿效雀鸟于2月14日选伴侣。

  情人节习俗各国的情人节习俗

  虽说2.14是全球公认的情人节。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情人节习俗。那么,下面就为大家来盘点介绍一下各国的情人节习俗都有哪些。

  中国: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搞笑味。

  法国:法国巴黎原本就号称“浪漫情人节一女子在品尝糖果之都”,情人节这天,无论是埃菲尔铁塔下的广场还是在圣心大教堂附近,到处都是情侣们相互依偎的身影,他们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尽情享受着情人节的快乐。

  意大利:罗马近年来开始流行一种个性的情人节仪式,即在情人节这天,情侣们要到罗马著名的米尔维奥桥上,将一把象征着心心相印的锁挂在桥上的路灯柱上。之后,情侣们把钥匙丢到桥下的河里,以示二人一生永不分离。

  美国:很多情侣选取在情人节这天远离尘世的喧嚣,到纽约著名的**公园,乘着马车,怡然自得地观光游览。

  巴西:情侣们在情人节会前往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据当地人介绍,这几年前来科帕卡巴纳海滩欢度情人节的情侣们很多都是从国外慕名而来的。

  新加坡:把情人节当作推动年轻人约会、结婚的好机会,自XX年起每年2月举办“浪漫新加坡”活动。今年资料包括电影马拉松、通宵购物、寻宝以及在高165米的摩天观景轮上约会等等。

  印度:情侣们会在情人节这天前往位于北部城市阿格拉附近著名的泰姬陵拜谒,因为在当地人看来,泰姬陵就是对感情忠贞不渝的最好见证。

  韩国、日本:女性赠送巧克力给男性,收到巧克力越多的男人越有人气。日本女性庆祝情人节的方法,是在当天送礼物给予所有她们认识的男性。

  墨西哥:情人节是一个表达友情与感情的节日,不论男女生都会送礼物给以前理解帮忙的朋友。

  菲律宾:男生们会送玫瑰花给女生,或是邀请她们共享浪漫的烛光晚餐。

  俄罗斯:情人节出去吃大餐。

  丹麦:传统上当地人会把已压平的雪花莲送给心上人以示爱意。

  阅读精选(2):

  情人节来历

  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十分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就住在那里。罗马人十分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那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向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的人也要立刻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十分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忙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那里,在瓦伦丁的帮忙下结为伴侣。消息最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中。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之后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情人节的传说

  情人节是一个属于朋友的日子,属于家人的日子,属于情人的日子。正如中国人此刻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情人节的来历和好处可能并不必须为大多数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绍的,但是是众多关于情人节的传说中的一个。

  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的男性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能够选取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能够与自己选取的姑娘一齐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配对,最终坠入爱河并一齐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在西方,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在这一点上,情人节体现出的,不正是古罗马人设计这个节日的本意吗?清风

  阅读精选(3):

  中国情人节起源

  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中国情人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之后,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持续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齐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此刻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此刻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能够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感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资料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之后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资料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泼水节是几月几日

  阅读精选(1):

  泼水节是几月几日: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时间一般是4月13号——17号。

  【泼水节简介】:

  英文:Water-SplashingFestival

  泼水节,亦称宋干节,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带着完美的愿望再次出发。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守岁,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

  阅读精选(2):

  按照傣族的习俗,泼水节一般在四月十三日就开始了,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尼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

  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之后,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但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构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其实,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它起源于印度,以前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距今约700年,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感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资料,除了泼水,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跳孔雀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习俗。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阅读精选(3):

  众所周知,泼水节是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一天,人们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着,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的事,迎接新的一年。下面就一齐来看看2016年泼水节的时间吧。

  2016年泼水节时间

  2016傣族泼水节时间:按照傣族的习俗,泼水节一般在四月十三日就开始了,一般持续3至7天。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思为新年),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

  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祥,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务必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感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红包的由来

  阅读精选(1):

  红包的由来

  传统好处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此刻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每年春节期间有发红包的习俗,部份地区是已婚者发给未结婚的亲友。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之间。

  红包的来历红包的传说

  古时候,在大年三十晚上一种叫做“祟”的小妖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之后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老年得子异常宝贝,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祟”半夜来袭被红纸包着的八枚铜钱吓退,事情流传开后,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红包的历史沿革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宋元以后,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如今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资料。春节发红包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完美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阅读精选(2):

  压岁红包的由来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华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过去几百年以迄于今,红包往来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以这个好处居多。

  在春节期间由长辈派给小朋友的红包称作压岁钱,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每年春节期间有发红包的习俗,部份地区是已婚者发给未结婚的亲友。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之间。也有部分地区,新年发红包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邻居家的小朋友、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间都有可能发红包,但这种红包内的金额往往比较小,红包里放上10元、20元等。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好处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代替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阅读精选(3):

  春节红包的由来

  关于红包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个是古时候在年节时,会使用红线将百枚铜钱串起,发给小孩,祝福对方长命百岁。且“岁”与“祟”谐音,是“邪物鬼怪”的意思,当小孩拿到“压岁钱”时,可用于贿赂鬼怪化凶为吉,平安度过来年,故叫做“压岁钱”。而铜钱和红线消失后,逐渐以纸币和红包袋代替,变成了“红包”。

  过年发红包是一种传统。

  再一个是在唐朝宫廷中有“掷钱为戏”,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曾提到: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而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杨贵妃认安禄山为义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到了宋、元,便构成一种民俗。

  由于历史久远,到了此刻,不但在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和香港这些地方,能够说整个东亚都有类似现象:在越南也有发利是红包的传统;在日本,家长会派“お年玉”给小孩,但是是采用白色封套包装,而且封套上会写上理解人的名字;在马来西亚,传统马来人会向友人派一种有金钱在内的绿色封套,而这普遍被认为是伊斯兰文化和红包文化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朝廷还会把年底发“荷包”,当作给官员的“年终补贴”东汉时,文武官员在腊月就会收到皇帝赐予的“每人发栈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性质大概相当于这天的“年终红包”。而根据《啸亭续录》记载:在清朝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里面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金银八宝八份以及金银钱、金银探各四枚。而在各色官员里,翰林收“红包”的方式最为搞笑。由于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常常被称作穷翰林。皇帝也就给了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在逢年过节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这谢礼或者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

  在大陆地区,红包的习俗曾在文革时期有短暂隔断

  文革时,“恭喜发财”、“红包”这些习俗都当作了“四旧”,被刻意阻断1967年,中国开始“破四旧”,过“革命化”春节:“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当时,民众被发动起来了,不准放鞭炮、不准烧香拜佛、不准滚龙舞狮。“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革命化春节发起者更是认为:“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

  过年不说“恭喜发财”,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这么一过就是十几年。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再加之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红包”也就在绝大多数地方销声匿迹了,少数遵循传统的老人,也只能偷偷摸摸的塞给自己的后辈。

  虽然大环境下,“红包”文化肯定是不被允许的,但一些小细节仍能看到这样的习俗的扎根之深,除了一些家庭偷偷摸摸的包红包外,高层也很难完全无视传统:1963年初,毛泽东开始“还债”,给章士钊2000元,此后每年寄2000元,直到1972年还清,共20000元,之后又开始“还利息”。搞笑的是,毛泽东的“还账日”一向定在了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二。

  经过动荡年代后,红包文化卷土重来

  如今,红包多寡被认为与经济实力有关,富豪和明星的“红包利是”往往更大

  在文革之后,“红包文化”其实有一个香港和台湾的向内回输。而在香港,是有派发“利是”(红包钱)的传统习俗,一般是已婚人士发给未婚人士、长辈发给晚辈、上司发给下属。由于派发“利是”者重在祝福和心意,收“利是”者也重在讨个吉利,因此香港普通市民派发“利是”的金额不大,一般都是10元、20元、50元而已。

  但对于那些并不“普通”的香港富豪们而言,他们派发的“利是”容量也往往不普通,而且容量多少是一件事关面子和情礼的事情。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每封“利是”钱一般是500港元,澳门的赌王何鸿燊,同样见人就派发“利是”,“利是”的含金量在数百到1000元之间,约是普通人的几十倍。这样的习俗也影响到了内地,明星和富豪们也往往会在节庆和喜事大派红包,2011年6月,演员孙俪和邓超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就在孙俪的经纪人给媒体派发礼物和500元红包时,还发生了两名在场的娱记为了争抢红包扭打的事情。

  正因如此,此刻不少人觉得过节成本太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红包开销虽然和香港广州等地的“利是”有所差别,北方的红包会“厚实”一些,但是相对于见者有份的“利是”,北方“红包”则往往定向赠予较近的亲属。但不管怎样发,春节的红包利是开销都不会个小数目。

  在一项针对内地25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有12.5%表示自己的过年花费在8600元以上,还有3.8%高于21000元。而这其中除去路费,就有相当部分花在了红包等人际交往费上。而《明报》在今年初的一项针对香港人的调查中,发现今年有六成表示会封20元利是,认为总利是预算会超过2000港币的人也在6成左右。

  但是虽然负担重,但这笔开销往往却不能省。中山大学的叶春生教授就表示:红包是中国人的一种交往方式,具有表达祝福的含义。实际上,这种交往方式的好处并不能低估,有时红包的来往会是个人身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确认,有时红包的多寡还是衡量彼此关系深浅程度的一个尺度。再次,对于一些人来说,它还是体现个人身份的一个标志。

  此外,红包文化作为“中国特色”,已经为世界所知

  如今,中国的“红包文化”早就走出了东亚,为西方人所知

  美国财政部发售的马年吉利钱红包。

  知名脱口秀表演者黄西就曾表示:“美国人了解中国习俗的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一个老美在我演出后给了我一红包。”

  事实的确如此,为了迎合中国人这种喜欢“红包”彩头的文化,从2002年开始,美国财政部就发行了生肖吉利美元红包,而如今已经是第13年。这些美元红包每个上面都印有吉祥祝福,里面则是一张序列号以8888打头的一美元面值钞票,且限量发售88888个。

  而在BBC广播电台的一个英文教学节目里,主持人还特意介绍了中国的一种送群众红包的行为,并称其为Whip-round,他的解释是“把钱集中起来,以群众的名义为某人买件像样的礼物”,中国人的说法是“凑份子”。

  “Hongbao”成了“中国特色”的英文,以帮忙西方人理解某些中国特色规则

  在西方,几乎所有介绍“中国习俗”的媒介都会提到“送红包”的民俗——在婚礼等社交聚会、节日中,亲友间赠予的装有钞票或类似金钱礼物的红色包裹或信封。但中国自古就有以“节敬”形式粉饰行贿的传统,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难以理解。美国一个致力于反商业贿赂的非政府组织TraceInternational的主席就表示:“美国《海外反腐败法》明确规定企业:不能直接或间接向政府官员带给、承诺或支付任何有价值的物品,以获得商业好处。但将现金装到红色密封信封中递给政府官员,在中国可能是恰当的。而这个古老的传统,可能已有上千年了,如果不这样做,当地官员甚至可能认为自己被瞧不起或被羞辱了’。”

  这种“传统”有数据为证,2008今年,一项研究随机抽取了2005年—2007年3年来东城法院、海淀法院和一中院审理过的100起受贿案,分析发现78%的官员受贿会凑春节的热闹。而且70%的案件所涉及的贿赂是由官员家眷甚至情妇收受,包括官员子女收受的红包。在台湾也有类似丑闻:以收贿闻名的台湾政治人物廖福本,其外号“红包本”在当地普遍为人知悉。

  在廉政公署成立后的香港,“红包的潜规则”的表现则有很大的不同,春节期间索取红包的不法之徒并非官员,而是三合会等帮派,他们常常透过假意送财神、送年桔、送挥春、舞狮贺年等手法,强迫一些商户及市民派红包以作回谢,以勒索金钱。

  如今,红包又成了“过年政治学”的代表因素,为政客亲民所用

  台湾政客过年发红包成务必课,香港特首却群众不敢发

  在台湾成功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周志杰看来:台湾是个注重人情世故的社会,过年时对民众嘘寒问暖,所起的效果绝对非同一般,坦言“过年政治学”是台湾为政者务必学好的一课。

  台湾的政客也深谙此道,各地市长,各党派候选人和马英九都会亲自出马为选民大发红包,今年马英九预计会派送达24万个红包,每个红包在2台币到20台币不等。但是民众倒也不用担心马英九和这些政客们浪费,马英九的红包资金来源是“国务机要费”,账务和预算都要报备。而其他人的红包来源除了自掏腰包,还会来自党派拨款和捐助。此外,台湾民众并非拿了红包就变得“手短”,连续几年马英九都在发红包的过程中被民众“下跪陈情”,被怒斥“在民众伤口上撒盐”,今年更是被民众抗议“我不要红包袋,我要加薪!”

  马英九在为民众派发红包。

  相比于台湾,香港的特首就小气很多,都不敢派发“利是”。而那里还有一个典故:梁振英的前任曾荫权在2007年准备竞逐连任特首时,由于担心过年外出向市民派发“利是”会被外界当作为贿选,因此索性不发。再加上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也谨慎地不派真钱利是,过年只发“甜心利是”(在红包里放有一枚巧克力金币),因此梁振英只好继续守规矩,这也成为了香港政坛的传统。

  大陆很多官员也会把春节发送红包当作保留项目,但是资金多为政府补贴和台湾的状况不一样,虽然大陆官员也会派发红包,但是红包的明目和发送的对象却大有不同。台湾派发红包是为了讨好选民,民众领红包也只是为了讨个彩头,所以红包的额度都很小,量却很大,而经费多来自“公关费”。大陆官员的红包性质则多是“慰问金”,慰问对象也是定向的“困难户”,单个红包的金额都不会太小,相当于为对贫困家庭带给了额外的一笔政府补贴。

  由于性质的巨大差异,领取效果也迥异。在台湾为了领取红包常常万人排队,能不能领上,领多领少全凭运气。而在大陆,由于慰问金发放和领取多是政治任务,所以难免出现分配不公,在2012年1月20日,陕西省宝鸡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就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但慰问结束后,红包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而有关人员事后解释说,此前已给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发了300元奖金,所以不能重复发放,为了公平要汇总再发放。

上一篇:月饼的来历
下一篇:年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