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实录

  西门豹教学实录(一):

  1.交流调查报告,确定研究主题。

  师:这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我们明白,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生接答),应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昨日我们大伙儿跟着西门豹一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每一位同学都认认真真地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这节课我们一齐来看看你们的报告。哪些同学想来展示?(很多学生举手)

  评: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学生作业,这本身就很有创造性。第一课时的作业许多时候就是抄抄写写,训练的思维含量和对儿童创新意识的触发都是十分微弱的。王莺老师用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本堂课自主探索的主题,无疑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设计。

  师:时间关系,咱们就任选一份,以它为例子,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调查报告,看一看这位同学的调查报告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你还有什么修改意见。

  生:我补充一点,我觉得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你读书读得很仔细。那么,如果我们说得更简洁些,能够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生:天灾人祸。

  评: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放松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以调查报告为资料的导入,不仅仅起到了引入研究主题的作用,还自然恰当地进行了成功的概括训练。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样办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生:如果他是贪官的话,也会与巫婆、官绅一齐骗老百姓的钱。

  生:我想他可能会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了。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是这样做的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出示主问题: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评:水到渠成,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明确,研究性学习变得实在了。

  2.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样研究?

  生:我们要着重研究西门豹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样说和怎样做的句子后,又该怎样研究?

  生:多读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

  评: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帮忙学生找到能够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板块花时不多却十分重要,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严肃性,防止了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就是课堂学习并不有效现象的出现。

  师: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能够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评: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否落到实处,一个关键问题是老师有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研究时空。不少观摩课常常有很不错的设计,但是过于小家子气。时常教师的教学导语出口,听课者这边刚刚记下,那边已经让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评价了。没有学习过程,还有什么教学质量可言?没有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交流汇报的成果还会真实吗?而王莺老师给孩子们的研究性学习的时空是实在的。让学生在第二、三大段的语言材料中去研究,空间是充分的,又在本处留下7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的独立感悟和伙伴合作带给了比较充足的时间。

  3.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生:巧妙)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生:我是抓住“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来体会的,西门豹说“送送新娘”其实是送巫婆上西天,送新娘回家,他是一语双关。

  生:我是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来体会的,西门豹将计就计,以新娘不漂亮为由,既救了新娘,又惩治了巫婆。

  生:我是抓住“巫婆怎样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来体会的,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实际上就十分巧妙地铲除了官绅头子。

  生:书上说,那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虽然西门豹没有将他们投进漳河,但也惩罚了官绅。这样一来,他们再也不敢做坏事了,而且听了他们的求饶,老百姓就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评: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更应当肯定的是王莺老师将“边读边说”控制得当,见好就收,3分钟左右就干脆利落地解决了。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

  (学生挑选句子,反复地练习朗读)

  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

  生:(朗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生:不太满意)为什么?

  生:我觉得西门豹说这话时是带着讽刺的口气,其实他并不认为河伯灵。而且他说这话时已经想好了怎样做,是胸有成竹的,所以“送送新娘”这几个字要读得慢些。

  师:老师觉得你体会得十分好。你估计咱班哪位能读得比你好?

  (生指名同学朗读)

  师:果然不负所望,你读出了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

  (继续交流)

  生:(读)“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把三个“不”读得个性坚决,(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这是西门豹将计就计,为救新娘而找的借口,要让大家信以为真,所以我读得很坚决。

  (朗读训练:指名读――全班学生读)

  生:(读)“巫婆怎样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样样?

  生:还能够,但是“巫婆怎样还不回来”还能够读得再急一些,而“麻烦”一词要读得客气点,虽然西门豹心里是要严惩官绅头子,但要不露声色。

  师:你能试试吗?

  (生读――师生评价――齐读)

  评:研究性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得益,就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能说会道,而务必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读写练习上。王莺老师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此处成为教学的又一亮点。西门豹不仅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官绅、乡里的书生、老百姓、小孩,你能够写一个,也能够写两个,能够写一句,也能够写几句)

  (生选取对象写)

  (师有选取地请学生汇报)

  生:小孩说:“巫婆死了,姐姐得救了,以后我有糖吃了。”

  生:小孩说:“呀,原先巫婆说的话是假的。”

  生:书生说:“西门豹有胆有识,高明!高明!”

  生:农夫说:“哎!以前我们怎样会相信巫婆的鬼话?多亏西门豹大人,以后我们有好日子过了!”

  师: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评:这个写的训练安排得精彩。研究性学习有收获,写起来自然各人有各人的特点。王芬老师的写的训练是将以往的对人物品质精神的理性概括的赞颂,转化为儿童生动形象的用心的语言表达训练。而且这个训练不是划一的,而是学生能够自由选取的,有弹性的作业。此处又是教学的一个亮点。

  师: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妙)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呢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继续质疑问难,持续研究激情。

  师: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

  评:这是王莺老师的重要创造。研究学习不以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为宗旨,它十分讲究持续学生的问题意识,真诚地期望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持续质疑、解疑,产生新问题的热情和冲动。有实实在在的问题,才会有切切实实的研究性学习。

  生:老师,我还是不明白,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来杀了?

  师:(环顾全班同学)他不明白,你们明白吗?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除提出问题的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手了)下课后,你能够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同学请教。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课文前面说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但后面怎样又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生: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也投进漳河?

  生:书上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巫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巫婆为什么不把她们送给河伯?

  师:你们真会研究,这节课你们不仅仅解决了老问题,还萌发了新问题,可见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十分高,下一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继续研究。

  评:公开课教学结束时,出现了第一个学生的问题,人们常常认为这证明了课没有成功。其实这是偏见。一个教学班,50多个学生,有一个学生还是不信服或说不清楚研究的问题,奇怪吗?一点不奇怪。王莺老师对此问题的处理是冷静的,正确的。可惜后面学生提到所有问题,王老师没有作分析,统统归结为下节课的研究任务就显得欠妥了,也让最后提问的好处变得模糊了。

  总评:

  讨论创新教育将不可避免地要说到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比较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经明白的知识进行新的有好处的重组。研究性学习就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小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和结果在某种好处上是同等重要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某一个具体的字词句或阅读的知识是需要的,但关键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取、决定、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广义上说,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问题探究式的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决定,从而促进思考潜力和创造潜力。

  王莺老师在全国小语会“小语创新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执教的《西门豹》之所以得到各位专家的充分肯定,受到大会与会者的普遍欢迎和重视,首先是因为她执教的《西门豹》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带给了一个雏形,成功地演绎了“问题教学”的模式:把主要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中心;核心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问题教学”按学生问题设计教学板块和进度,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问题。她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变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构筑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框架。学生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寻找语言转换的机会,读懂课文的过程中,会寻找变化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办法。研究性学习对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渴望,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也很有帮忙。

  其次是王莺老师执教的《西门豹》较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研究根源于课文的语言文字,呈现研究结果也靠的是语言表达。王莺老师将呈现的整个过程,演化成以读写为中心的综合训练过程。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有好处,才有说服力。如果课堂听不到朗朗的书声,看不到学生自主探索的个性化、有弹性的书面训练,还能称为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吗?读,个性是朗读,是语文教育最古老、最基本、最能创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读能够促进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切实的准备;同时朗读训练又是检验学生阅读理解和情感变化的一种有效的外化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加强语言积累的好办法。王莺老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由而充分的个体读,抓住三个重点句让学生进行有滋有味、准确而又有个性化的表情朗读,成了最美丽的一道教学风景线。

  西门豹教学实录(二):

  师:大家在上一节课学得很好,很有兴致。此刻我们学习课文第二个故事“惩恶”。根据你们第一节课的发言,我觉得大家对这一课书已经理解得很不错了。所以这一段我想让你们自己来学,能够吗(生:能够)怎样学呢我想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两组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哪组提不出问题,提问权就转到对方。这样互问互答,我们就管它叫“分组擂台赛”,大家能赛好吗

  生:能。

  师:此刻再给大家一段时间,你们做一下准备,好好读一下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准备力量,打好擂台。(学生读课文,做准备。)

  师:好,准备好了吗(生齐:准备好了!)分组擂台赛此刻开始,先由第一组同学提问。

  生问:西门豹为什么说那个新娘不漂亮,要说换一个漂亮的

  生答: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只是找一个理由让巫婆去告诉河伯,实际上想淹死她。就是新娘十分漂亮,西门豹也要这样说。因为他打定主意要惩办恶人。

  师:第一组的同学,你们对第二组同学的回答满意吗(生:满意)那就由第二组同学提问。

  生问:课文中说“西门豹应对着漳河站了很久”。他已经把巫婆和官绅都投进了河里,坏人已经惩办完了,他为什么还那么长时间站在河岸上

  (第一组无人举手回答)

  师:想一相当地老百姓的状况,想一想西门豹惩治坏人的目的。(已有人举手)

  生答:当地的老百姓很迷信,他们以为巫婆和官绅的头子真的去了河伯那里,他们要等着看结果。西门豹也……

  (说不下去了,另一学生站起来。)

  生答:西门豹来送新娘是假,他是想借这次活动(众笑)让老百姓明白没有河伯娶媳妇这样的事,让老百姓不要再迷信了。所以他来送新娘好像是表演。他多在河岸上站一会,让人们觉得他也在等巫婆他们传信回来。结果他们回不来了,老百姓就明白河伯是假的了。

  师:(对第二组)这样回答能够吗(生:能够)

  师:下面再由第一组提问。

  生问: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师:这个问题提得厉害,第二组同学怎样样谁来答

  生答:当地老百姓很迷信,不想办法让他们不迷信,就是杀了巫婆,也许他们还不服气呢!下命令也不顶事。

  (第一组学生纷纷举手,一生起立。)

  生:这样回答不行!下一个命令,不让再给河伯娶媳妇,当地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害,有女孩子的人家也不用花钱了,不用逃跑了,女孩子也不会被淹死了,然后再修水利,结果也是一样,怎样就不行(第二组一学生站起来)

  生:迷信是一个人心里的一种想法,别人不信的事,他就信。你下命令不让他信,他心里服气吗

  生:不管他服气不服气,反正他再不敢给河伯办喜事了,不办喜事了,老百姓就不再受骗了。

  生:他不娶媳妇了,(众笑)但人们还是迷信,也许他还要借人们的迷信,想出别的花招来骗钱。

  生:巫婆官绅都砍头了,他还会想办法吗(众笑)

  生:死了一个巫婆,还会再来一个巫婆,只要有人迷信,巫婆就有人去当。

  师:好,先说到那里,听我说一句。迷信是一种思想问题,对待思想问题,有时不能用下命令的方法来解决。西门豹去参加送新娘的仪式,就是想用事实来教育老百姓。他要老百姓从事实中明白给河伯娶媳妇的虚伪和荒谬,让他们自己明白过来。好了,该哪一组提问了(第二组学生说:“该我们提问了!”)

  生问:我想让第一组的同学说一下,课文插图中画的都是谁(众笑)

  师:(笑)这个问题很别致,很有意思。

  生答:(手拿课文插图)西门豹在图的右上角,戴着诸葛亮那样的帽子。

  生:电视剧和连环画里都是那样。西门豹旁边的,和下面穿着盔甲的,都是西门豹的卫士。被两个卫士架着的是巫婆。下面三个女的,是巫婆的女弟子。剩下的那几个是官绅。

  师:一点也不错,说得也很清楚。第一组,有没有问题了(无人举手)没有问题了,大家拿起书,齐读最后一段“治水”。(学生齐读)

  师:还有时间,我们再朗读一下课文……(一学生举手,老师请他说话。)

  生:老师,再让我们演一演第二段吧!(全体学生鼓掌,台下听课人也鼓掌。)

  师:好吧!

  (教师选演员:西门豹一人、卫士二人,巫婆一个、官绅头一人、小官绅二人、新娘一人、女弟子二人。教师与巫婆、官绅等人耳语一番,又嘱咐了其他人,表演开始。)

  卫士:(喊)西门大人到!(西门豹出场)

  官绅头:(带着小官绅上前,拱手)参见西门大人。

  巫婆:(带着女弟子上前,行万福礼)参见西门大人。(众笑)

  西门豹: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两个女弟子搀新娘出场,新娘在哭,用手抹泪,众笑。

  西门豹:这个姑娘不漂亮,你去告诉河伯,过几天我给他送一个漂亮的!(两个卫士拉巫婆下场。巫婆还叫了一声:“哎哟,我的妈呀!”笑声不绝。)

  西门豹:(等了一会儿)这个巫婆怎样还不回来,可能河伯留下她吃饭了,(众大笑)去,麻烦你去催她赶快回来!(卫士把官绅头拉下场)

  西门豹:(站了一大会儿,对其他小官绅)怎样还不回来,你们再去催一下吧!

  小官绅:(跪下磕头)大人饶命!大人饶命!(众笑)

  西门豹:好吧,再等一等。(等了一会儿)看样貌,河伯挺喜欢他们,跟他们聊上了,众笑)你们也起来,先回去吧!

  小官绅、女弟子:谢谢西门大人!(演完后全场鼓掌)

  师:演得很有意思。课文上说,在河边看热闹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你们刚才也看了热闹了,你们这些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巫婆他们是骗人的。

  生:我明白了不能迷信,要有科学头脑。

  生:我明白了西门豹是一个好官。

  师:(请举手的学生放下手)我明白大家都明白了,很好。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我们就下课吧!

  西门豹教学实录(三):

  一、揭题激趣

  1、板书课题:西门豹这三个字怎样读?(西门/豹西/门/豹)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2、对啊,这是个人的名字,他是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一个官员。谁来说说看,他姓什么叫什么?(“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

  3、你还明白哪些复姓?(欧阳、上官、诸葛、申屠等)

  4、再读题:叫着叫着,你的脑子里会蹦出什么问题呢?

  第一种状况: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西门豹哪些事?……

  第二种状况:这篇课文为什么以人的名字为题目?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谁能说说为什么这篇课文以人的名字为题目?你猜他会有什么个性的地方吗?

  以人的名字为题目,你想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西门豹做了哪些事?)

  6、过渡: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读课文)是啊,书中自有答案在。请大家赶快打开书吧!

  二、初读感知

  娶媳妇、逼着、旱灾、稠褂、

  提心吊胆、跪下来、淌血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较多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状况。

  ①检查生字词:

  指名读,开火车认读,齐读

  ②再读课文:生字词会读了,相信课文会读得更好。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西门豹的什么事?

  ③交流、反馈。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的什么事?(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老百姓一齐惩治巫婆和官绅,并开凿渠道,引水入漳河,使庄稼获得好收成。)

  ④抓住“派”字理解西门豹的为人。

  a、从这个“派”字你能发现什么?

  b、魏王为什么会派西门豹来呢?(因为他公正,能根据事实来调查。)从哪儿能够看出来?(从他向老大爷调查能够看出来)

  ⑤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做了几件事?哪几件事?

  出示: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做了()件事,他先(调查),再(惩治巫婆和官绅),然后(开凿渠道,兴修水利)。

  这三件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调查:第1―9自然段;惩治:第10―15自然段;开渠:第16自然段)

  三、研读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是怎样展开调查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9自然段。

  2、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几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调查表

  要求:仔细朗读1-9自然段,相互讨论,完成表格。然后小组内分主角朗读,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调查对象

  调查资料

  调查结果

  3、交流汇报

  ①理解“荒芜”、“人烟稀少”(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了野草。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闹”字的意思。出示:

  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

  年年闹旱灾。

  老大爷的回答中有3个“闹”字,西门豹明白了吗?你们明白了吗?a、造成;b、举办/弄/搞;c、发生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总结谈话

  1、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调查研究,从事实入手。)

  2、自由读第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他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新娘”吗?)

  3、西门豹到底是怎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呢?我们下节课进行研究。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这么多生字你觉得该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个字?

  2、挑选自己觉得比较难的字,每个字写一个。

  西门豹教学实录(四):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这天我们要一齐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一齐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西门豹》

  师:西门豹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姓西门名豹,在我国姓氏中,有一些复姓,西门就是复姓,你还明白有哪些复姓呢?

  生1:欧阳,诸葛,

  师:西门豹的故事一向被人称颂,这到底是怎样回事,让我们到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吧,接下来让我们把书翻到125页,按我们平时读书的要求自学课文

  生自学课文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词语:娶媳妇,逼着,旱灾,绸褂,提心吊胆,跪下,直淌血。

  师:在这些词语当中,读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生2:绸是翘舌音,

  师:读的时候要注意

  生3:娶媳妇这个词语当中的妇要读轻声。

  生4:直淌血的血读xie

  师:接下来就请小艺领着大家把刚才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些词语再来读一读。

  生1领读提醒注意的词语。

  师:读得不错,你有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吗?

  生2:提心吊胆的意思是不是十分害怕,担心呢?

  生3:我想就应是的。刚才我在课文中找到了带提心吊胆这个词语的句子,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3读内含提心吊胆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透过反复读句子,能够帮忙我们理解句子当中词语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也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内含提心吊胆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好,同学们,接下来就要请你们默读课文,这一次读,请你们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1: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在邺那个地方,惩治了巫婆和官绅的事。

  师:故事很长,听你这么说,我们还不明白西门豺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司绅的。请同学们想想,该把课文的那些资料补上,才能把课文的主要资料说具体。

  生2:就应说说邺是一个怎样样的地方,要说一说西门豹是怎样研究,弄清真相的。最重要的是说清楚,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如果能把结果也能说清楚,那就更具体了。

  师:好,老师把你们说的资料整理一下,输入电脑,多媒体出示:

  1.就应说说邺是一个怎样样的地方。

  2.要说一说西门豹是怎样研究,弄清真相的。

  3.最重要的是说清楚,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

  4.结果怎样?

  师:好,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默读课文

  师:谁能回答这些问题了呢?

  生1:我们读了课文,明白了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田地荒芜,

  师:说得很清楚。

  生2: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西门豹询问了老大爷,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生3:我之后回答第三个问题。河伯娶媳妇这天,西门豹也去了,他把巫婆和官绅扔进了河里。

  师:那结果了,

  生4:西门豹惩治了巫婆和官绅,使老百姓受到了教育。他还带领老百姓开渠引水,获得了好收成。

  师:很好,接下来,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问题的提示,再去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练说

  师:谁能来说说呢

  生1: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来到了邺地,看见那里人烟稀少,他向老大爷了解到了田地荒芜的原因,西门豹趁河伯娶媳妇的时候,把巫婆和官绅都扔进了漳河里。使老百姓受到了教育。西门豹还带领老百姓开渠引水,获得了好收成。

  师:说得还不错,把这四个方面的资料都说清楚了。只是每句话的开头都用上的西门豹,有些罗嗦,谁能稍稍做以改动,说得更清楚。

  生2: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来到了邺地,看见那里人烟稀少,他询问了一位老大爷,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趁河伯娶媳妇的时候,想办法把骗人的巫婆和官绅都扔进了漳河里。使老百姓受到了教育。他还带领老百姓开渠引水,获得了好收成。

  师:很好,同学们,对课文提出几个重要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提示,我们能把课文的主要资料说得更具体,这是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的一个好办法,好,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写字了,请同学们先来读读由要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生齐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29页,我们认真地看看田字格当中的生字,仔细看看这些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说注意点。

  师范写“腾”字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写生字吧。每个字抄写两遍,再把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每个抄写一遍

  生写生字

  师:同学们,这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西门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还认识了很多生字,下节课我们会进一步去研究西门豹是怎样帮忙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西门豹》,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明白了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田地荒芜,那邺这个地方怎样会变成这个样貌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生自读课文。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邺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荒芜,

  生1:我觉得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所以才会让邺变成这样

  生2:我觉得还有一个让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原因是巫婆和官绅以河伯娶媳妇的原因骗取老百姓的钱财

  生3:百姓的钱都被骗了,他们没有钱再来买种子和苗了,有一些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人就越来越少

  师:真是天灾人祸,年年的旱灾,加上官绅和巫婆的欺骗,使得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越来越穷,那么西门豹是透过什么方法了解到这些状况的呢?

  生2:他询问了一位老大爷

  师:西门豹和老大爷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画下西门豹说的话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你画下的句子。

  生3读西门豹说的话,“那么漳河发过大水吗?”

  师:这句话很重要,那么漳河到底发过大水没有?

  生4:没有发过,老大爷说,到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师:年年闹旱灾,巫婆和官绅还要说发大水,那不是骗人吗?

  生5:这个问题真是很重要,西门豹一下了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师:西门豹的调查全面深入,为他之后惩治巫婆和官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分主角读一下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

  师生分主角朗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做做西门豹,我来读读西门豹说的最后一句话,读两遍,请同学们听一听哪一遍读得好。

  师读西门豹说的最后一句话。

  师:哪一遍读得好?

  生1:我觉得第二遍读得好,让我感觉到西门豹十分聪明,

  师:西门豹相信有河伯吗?

  生:不相信

  师:那他为什么说,“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要去送送新娘”

  生2:因为西门豹已经想好了办法,要趁河伯娶媳妇的机会,揭穿巫婆和官绅的骗局。

  师:是啊,西门豹早已经胸有成竹,想好的办法。请同学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那么西门豹又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呢?请同学们之后读课文,并画下相关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

  师:西门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重要的句子,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画了这一句“我回过头来对巫婆说……”

  师:你们觉得西门豹这样做妙在哪里。

  生2:西门豹这样做救了姑娘的命。

  生3:这样,还能顺理成章地把巫婆投进漳河。一点也不露声色

  师:巫婆真是自作自受,西门豹可真有办法。谁能读好这个句子呢。

  生4读这个句子。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样样

  生5:读得好,机智聪明的西门豹好像就站在了我们面前。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读这几句话。感受西门豹的办法之妙,语言之妙。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你们还找到了其他句子吗?

  生1:等了一会儿……投入了漳河

  师:他这样做,又起了什么作用

  生2:他利用了催一催这个借口,又假装自己很着急,把官绅头子也扔入了漳河。这办法真妙。

  生3:西门豹先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扔进了河里,惩治了最坏了两个人。

  师:有道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几个句子。读的时候,要读出西门豹看到巫婆还不回来,装作有点着急的样貌。

  生齐读:接下来,西门豹的做法就更妙了,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自己画下一其他句子,想一想,西门豹这样做妙在哪里呢?

  生自读课文

  师:读来说

  生1:我还画了一句。“那些官绅都担心吊胆……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我觉得他这样做真妙,吓得官绅们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

  师:是啊,这些官绅生怕自己喘气的时候,被西门豹发现呢。

  生2: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一个个扔到河里,岸上的官绅吓得面如土色,还跪下磕头,这个办法真妙,

  师:西门豹将计就计,让官绅们有苦难言,

  生2:我还画了一句,最后西门豹还说……,这才让官绅松了一口气,我想,以后他们再也不敢骗人了。

  师:是的

  生3:西门豹这样做,还让河边的老百姓明白了河伯娶媳妇完全是骗人的。

  师:河边的老百姓怎样会明白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呢?

  生4:如果真的有河伯,巫婆和官绅的头子早就回来了,

  生5:如果真的有河伯,到河伯那儿去做客,不是一件美差吗?官绅们怎样会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呢?

  师:西门豹的方法的确巧妙,让我们一齐把刚才画下了这些句子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画下的句子。

  师;西门豹用巧妙的方法,让老百姓不再相信,河伯娶媳妇的事,同时,他不带领着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开凿渠道,把漳水引到了田地里,那么结果怎样样呢?

  生1:结果庄稼得到了好收成。

  师:最啊,邺这个地方再也不荒无人烟了,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是后一段。

  师:这个故事十分有意思,个性是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这一部分。情节和语言都很生动。让我们把这一部分故事来讲一讲吧。能够一个人讲,也能够各同桌的同学合作讲了这个故事。

  生准备

  师:好,刚才大家准备得很认真,谁试着把这一部分讲一讲。

  生1生2讲故事。

  师:故事讲得真不错,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西门豹给你留下了怎样样的印象呢?

  生1:西门豹是一个为民除害的好官。

  生2:西门豹爱护百姓,有勇有谋,怪不得直到这天,还被人们称颂。

  师:正是因为如此,西门豹的故事才流传至今。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能够把这个故事再去讲一讲,能够讲给爸爸妈妈听,也能够讲给自己的好朋友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西门豹教学实录(五):

  一、汇报收集资料,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这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齐读课题。

  生:《西门豹》。

  师:(点击鼠标,屏幕出现西门豹的头像)

  同学们看,这就是西门豹。透过上节课的学习和课前收集的资料,你们了解到西门豹哪些状况?

  生:我明白西门豹是河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

  生:我从课外书籍中明白西门豹随乐羊去攻打中山国时,有勇有谋,带兵到敌营放火,打赢了中山兵。

  生:我读过西门豹罢官这个故事,了解到西门豹为官职清廉,不巴结魏王侯的亲信,是个做实事的好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懂得收集有关资料,这是我们学龄前习语文很有效的方法,期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下面,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西门豹这个历史人物。

  二、学习精彩段落,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1、读全文,说精彩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官绅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那个段写得最精彩。

  生:我觉得西门豹惩治巫婆那段写得最精彩。

  生:我觉得那些官旨提心吊胆,连报导也不敢也那段最精彩。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些资料都很精彩,下面我们先看看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的。

  2、学习第11段:

  师:(按鼠标,屏幕上出现第11自然段的资料)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者1自然段,认为怎样读得精彩就怎样读。

  (生自由读第三者1自然段)(请三名学生读)

  师:评一评他们读得怎样样。

  生:×××读“抱起巫婆,把她投进漳河”突出了“抱、投”,读得很好。

  生:我觉得×××读“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读得好。

  生:×××读得好,该强调的他都强调了,读“女孩满脸泪水”时读得过且过很有感情。

  师:你说说你读“女孩满脸泪水”时是怎样想的。

  生:女孩很想回家,她不想死。我觉得女孩很可怜。

  生:我补充,上文说苇席到了河中心就沉下去,就会连女孩一块淹死的,女孩想到这很悲哀。

  师:你懂得联系上文来理解,十分好。请全班同学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

  师:刚才,同学说你读“抱、投”读得十分有劲。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巫婆害死那么多人,西门豹恨她,我也恨她,所以我读和时候加重语气。

  师:你理解得好,请你读这句话,怎样解恨就怎样做。

  (学生读句子,还做“抱、投|的动作)

  师:你认为咱们班谁也能够读好这句话的,你请他读。

  (学生指名同学朗读)(请了2名同学)

  师:刚才,同学们透过读课文,体会到姑娘的可怜,也体会到西门豹对巫婆的憎恨,那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按鼠标,西门豹说的话下面标红线)从西门豹说的这句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西门豹说姑娘不漂亮,其实是个借口,是为了救小姑娘。

  生:西门豹说不行,河伯不会满意的,也是个借口,一是为了救小姑娘,二是想让巫婆坐在苇席上漂到河中心去被淹死。

  生:“麻烦“表面上说得客气,说得平静些,要不然巫婆明白了会逃跑。

  师:请你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师:你们觉得西门豹这个计谋怎样样?

  生:很管用。

  生:很巧妙。

  师: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了西门豹的爱憎分明,用计巧妙,我们齐读第11自然段,把你们的理解都读出来。

  (学生朗读第11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运用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资料的方法来学习第11自然段。下面继续运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学其他段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挑选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来学习。做到两点:先谈谈理解,再读出感受。

  3、学第12、13、14、15自然段:

  (学生挑选取精彩段落学习)

  ⑴学习第1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汇报学习状况,学习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请举手,选第13自然段学的请举手,挑第14自然段的请举手,学第15自然段的举手。(学不同段落的学生分别举手)。

  师:先请学习第12自然段的同学汇报学习状况。

  生:我们抓住“扑腾”、“等了一会儿”、“麻烦”、“催一催”这些词来理解课文资料。

  生:我觉得从“扑腾”看出巫婆并不想死,她还想继续做下去不祥明了并没有河伯,要不然河伯会救她的。

  生:“等了一会儿”说明西门豹在做戏,之后他还是以“催一催”为借口,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此时,有一名学生举手提出疑问)

  生:河伯为什么要救巫婆呢?

  生:因为大家都明白巫婆和河伯很熟悉,所以河伯会救她的。

  生:如果有河伯的话,巫婆给他娶了那么多媳妇,他肯定会感谢巫婆的,因此,会救巫婆。

  师:你学习第12自然的资料学习得很好,请你读一读这一段。

  (学生读第12自然段)

  师:全班同学齐读第12自然段。

  (学生朗读课文)

  ⑵学习第13自然段:

  师:请学习第13自然段的汇报学习状况。

  生:我们抓住“很久”、“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又要”这些词不达意来体会课文资料。

  生:从“很久”明白时间很长,在这段时间里,西门豹可能会想用什么办法对付其他官绅,老百姓可能会想巫婆、官绅跟河伯是好朋友,为什么他们会被河伯吞下去呢?

  (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

  生:如果相信迷信的话,河伯不能留巫婆他们的宫里生活。

  师:真有这么回事吗?

  生:没有,如果有河伯的话,那些官绅就不会被吓得提心吊担,连气也不敢出。

  师:西门豹真的要把那些官绅投进漳河吗?

  生:不是,从“又要”看出西门豹只是吓一吓他们,让他们受到惩罚。

  师:你们体会到西门豹用计巧妙,请你们组把这一段读一读。

  (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

  ⑶学习第14自然段:

  师:请学习第14自然的同学来汇报学习状况。

  生:我觉得那些官绅跪下来求饶,把头都磕破了是应受的惩罚,因为他们以前骗了老百姓很多钱。

  生:那些官绅看到巫官绅头子被西门豹扔下河去他们也怕受到这样的惩罚,所以拼命磕头求饶。

  生:我觉得那些官绅看见巫婆被扔下河去心里很害怕,因为他们明白根本就没有河伯,他们是骗钱害人的,所以他们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向西门豹求饶,求西门豹放过他们。西门豹看见他们把头都磕破了,直沿淌血,明白他知错了,就放过他们,叫他们好自为之。

  生:我觉得西门豹说不能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说得很好,因为这样讽刺了巫婆和官绅捏造出来所谓的河伯,再说西门豹不明白有一些群众很迷信,是不是真的想信了河伯的说法,所以他想告诉他们其实没有河伯,是巫婆和官绅骗钱害夫的。

  师:你们这个小组学习得很好,你们想怎样表现一下吗?

  生:老师,我想表演官绅。

  师:好,我把麦克风交给你,由你来主持,由你来分配主角。

  (要求扮演官绅的学生请两名同学和他一齐扮官绅,请一名同学扮西门豹,请两名同学扮卫士,还请了一个女同学读第14自然段,当读到面如土色时,学生做害怕的样貌,当读到跪下来磕头求饶时,他们真的跪下来求饶,西门豹说话时也作出十足的西门豹的样貌,学生自由发挥,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些同学学课文学得好,理解得好,才有这么出色的表现。

  ⑷学习第15自然段:

  师:请学第15自然段的同学说说。

  (学生站起来汇报学习状况)

  师:其他同学对这个自然段都不大感兴趣,为什么你们小组选这个自然段来学呢?

  生:因为我们觉得这一段讲了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就是讲了西门豹的计谋很巧妙。

  生:我从“都明白了”明白老百姓明白西门豹为什么要自治巫婆和官绅,从此老百姓再也不相信有河伯了。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我们一齐读这段话。

  (全班同学龄前齐读第15自然段)。

  4、16自然段:

  师:西门豹将计就主直,巧妙地自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故事发展到这儿本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兴修水利这一段呢?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学习第16自然段)

  生:上文说了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田地荒凉,而且巫婆和官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骗老百姓,都是因为利用了漳河发大水的原因,西门豹带老百姓开凿渠道,既能够治理漳河发大水,又能够解决田地荒凉的问题。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一齐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三、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师:透过刚才的学习,想信同学们对西门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谁来说说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西门豹做事很果断。

  生:我觉得西门豹会为老百姓着想。

  生:西门豹有勇有谋。

  生:西门豹很聪明。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明白西门豹是个“关心老百姓疾苦,敢于破除迷信,才智胆识过人”的人。

  (老师边说边板书)

  四、设计对话情境,培养创新精神、潜力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小采访,好吗?

  生:好。

  师:当时,漳河边上站满了人,他们都看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整个过程,围观的人肯定有很多很多想法,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问老百姓、士兵、官绅、西门豹一些什么问题呢?再请一些同学扮演老百姓、士兵、官绅、西门豹,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先请三位同学当老百姓,屏幕上出现老百姓的头像)

  生:我想问老百姓,你们同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生(老百姓):我同意,因为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生(老百姓):我同意:因为巫婆和官绅害死那些么多人,也就应轮到他们受罚,西门豹这样做,既能够服众,又能够到达自治他们的目的。

  师:下面请出官绅。

  生:卫士把你们的头子投进漳河时,你们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官绅):我的情绪是提心吊胆的,怕西门豹又把我们扔下去。

  生(官绅)我的情绪是当时很害怕,看见头子被扔下去没有好下场,我怕我们也没有好下场。

  生:官绅,当你们在磕头求饶时,你们打算以后怎样做。

  生(官绅):我以后想当一个好人,不骗钱,不相信迷信。

  生(官绅):我以后要做西门豹这样的人。

  师:好,我们就请出西门豹。(屏幕出现西门豹的头像)

  生:西门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西门豹):因为巫婆和官绅都骗钱害人,他们不受到惩罚是不行的。

  师:期望同学们将来长大成人后,如果能做官,也要做一个象西门豹这样的好官。

  五、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西门豹》这篇课文,了解了西门豹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整个过程,对西门豹这个历史人物更深刻认识。在我国历史上像西门豹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很多,诸葛亮、司马迁、屈原等等。期望同学们课外多读读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西门豹教学实录(六):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A:课文第十自然段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我觉得“站满”一词用在那里不够准确。

  师:你能说说不够准确的理由吗?

  生A: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那里又写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师面向其他学生)同学们,你们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

  生:我也认为“站满”一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写“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这天漳河边上不可能站满了老百姓。

  生:还有,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邺“年年闹旱灾”,既然这样,邺人口就不会多,这与课文中的“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也不符。

  师:是啊,邺既有天灾,又有人祸,人口怎样可能多呢?文章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呢?同学们敢于向教材挑战,精神可佳!此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会儿他们便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们有新的发现吗?

  生:老师,我们认为“站满”一词用在那里是准确的。这必须是巫婆和官绅怕西门大人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治他们的罪,就暗地里去把逃到外地的老百姓都给“请”了回来。

  生:我认为,这是逃往外地的老百姓听说西门大人来了,他们都想明白西门大人是不是来拯救他们的青天父母官,所以都赶回来看个究竟。

  生A:那里的老百姓就应是西门大人派人叫来的。因为西门豹想透过“河伯娶媳妇”这件事,让老百姓明白漳河里根本没有河伯,巫婆和官绅这样做是在骗钱害人,从而教育老百姓不要相信迷信。如果不是这样,以后他就无法发动老百姓去开凿渠道、兴修水利,也无法改变邺“天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

  师:怎样,你也改变自己原先的看法了?

  生A(挠挠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很有道理,再联系上下文资料想了想,我觉得我开始讲得没有道理,所以改变看法了。

  师:你进步很快,能根据大家的发言再练习上下文资料来思考问题,真令老师佩服!

  (此时,又有两生举手,师示意一生起来发言)

  生B:我也认为“站满”一词用得很准确,但是我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师:那很好啊!你能具体地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吗?

  生B:课文前面写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指邺范围大而居住的人口少,课文后面写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是指“河伯娶媳妇”这天,当地所有老百姓都来了,他们集中在河岸这样一个范围很小的地方,人就显得很多很多,所以用了“站满”一词。

  师(竖起了大拇指):太好了!你的思路很开阔,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认真思考,并作出科学的分析。(转身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是不是也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C:我从“站满”一词看出当地老百姓的愚昧和迷信。

  师:哦,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C:因为这次河伯的婚礼和往年不同,有西门大人参加,这样隆重的场面怎能错过,远远近近的老百姓都会赶来凑热闹,所以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从那里能够看出,当地老百姓因为长期受巫婆和官绅的蒙骗,变得愚昧而迷信,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认为漳河里真的有河伯。

  师:同学们,“知识的海洋没有彼岸,智慧的山脉没有顶峰”,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这天这样,用心地开动脑筋,分析种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此时,铃声、掌声交汇在一齐,教室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思考: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舞台。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及时地捕捉这个课堂动态教学资源,在充分肯定学生挑战教材勇气的同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利用对话的策略促使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体验,去交流,结果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体会到文中用词的准确,就连原先质疑的学生也改变了当初的看法。当学生从“站满”一词体会到当地百姓愚昧与迷信时,教师带头为了这个了不起的新发现而鼓掌,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尝到了阅读发现的快乐。

  这节课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真正课堂的主人就应是学生。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要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以上例的教学,在教师的适当调控中,教学会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师生的智慧将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得到尽情展现,课堂也就在学生的这种不断创新、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变得鲜活与灵动,就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


讲文明懂礼貌演讲稿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一):

  同学们:

  中国是礼貌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礼貌、进步的表现。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向被人们称作礼貌待人的楷模。有一次,周总理请一位姓朱的理发师傅给他刮脸,刚刮到一半,周总理忽然咳嗽了一声,朱师傅没提防,刮了个小口子,朱师傅心里一阵紧张,忙说:“我工作没做好,真对不起总理。”周总理微笑着宽慰他说:“怎样能怪你呢!全怪我咳嗽没和你打招呼。还幸亏你刀躲得快。”事后,周总理还一再向朱师傅道谢,尽力消除朱师傅的顾虑。

  我们小学生从小就就应讲礼貌,懂礼貌,语言和行为都要彬彬有礼,文雅而不粗野,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对长辈,对老师,对说话对方表示尊敬时,要称呼“您”;请求别人做什么或给予帮忙时,要用商量的口吻说“请”;别人帮忙了自我时要说“谢谢”;当别人感谢你或有事向你道谢时,要说“别客气”或“没关系”;当你无意中妨碍了别人或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主动说“对不起”;早晨上学或路上遇到老师、同学、朋友或其他熟人时,要主动打招呼,说“您早”、“你好”;分手时互相说“再见”。说话时,态度要和蔼、谦逊、文雅、亲切、得体,决不能够说脏话、粗话,要坚持说普通话。

  待人接物,行为举止,都要讲究礼貌礼貌,讲究仪表仪态,无论在校内校外,都要做到不打架,不骂人,不撒野。要学会克制和谦让,自我不对,要勇于自我批评;别人不对,要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当别人对自我表示歉意时,更不能得理不让人。

  到他人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擅自进入别人房间,是鲁莽是行为。任何人在工作、学习时都需要专心专意,因此要尽量避免去打扰别人,当别人正在休息时,尤其是睡着了的时候,更要尽量避免打扰别人、影响别人。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讲礼貌讲礼貌的优良传统,做到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做个讲礼貌、懂礼貌的好孩子。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小学*年级*班的一名学生,我叫***。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礼貌一向是我们大家呼吁的对象。尽管如此,陋习这种现象还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打架、骂人、乱扔废纸等陋习还是很多的。所以我在此呼吁大家要讲礼貌、树新风,争做礼貌的小学生。

  那礼貌是什么礼貌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留意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礼貌是一种品质,礼貌是一种修养,礼貌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礼貌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从教育成长的角度,礼貌是告别昨日的无知和粗俗,是自觉的控制,是人性的战胜。

  礼貌的学生,必须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他嘴边,远离污言秽语,他懂得要想别人尊重自我,自我首先要尊重别人,因为尊重他人与尊重自我同样重要。

  礼貌的学生,必须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人。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不会践踏草坪,不会乱涂乱画,更不会踢门、浪费水电……而且会劝阻、制止破坏行为,及时报告。

  他会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他更不会乱丢饮料杯、面巾纸、塑料袋、纸片,而且会动手捡拾纸片等,因为他懂得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把完美留给他人和自我。

  礼貌的学生,必须是一个有爱心和职责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与同学吵架、搞不团结,他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

  同学们,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礼貌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礼貌交谈,千万不要把礼貌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礼貌信息,让我们从此刻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做礼貌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我相信,只要我们一齐努力,礼貌就像我们的朋友,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三):

  社会正在进步,时代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就务必讲礼仪,有着高素质才能跨进新世纪的门槛,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公民。

  古人云:“自修齐,至治平”。不错,要干大事,就务必先学好礼仪。罗曼罗兰也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正在理解着知识教育,更就应知书达理、举止礼貌、谈吐得体,提高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礼貌,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合格中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像普列汉若夫所说的“道德的基础并不是对个人的幸福的追求,煞是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

  一个有高素质、有道德,懂礼仪的人,必定会引来旁人的赞许和祝福。即使你再怎样不出众,但是你那处处为人民着想,毫无怨恨、纯真的神情,足以让人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这个人。在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面前,你只要伸进口袋,拿出十分之一或者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钱给他,就会在他心中默默的为你祝福。在一个已经失去勇气活下去的人面前,你或许只要给他一个对生活充满快乐的微笑,说一句激励他的话,那么就会令他充满对生的期望。在这一瞬间,你的面容也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间发生的事,足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仪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个很小很小的动作。

  “孔融让梨”――一个大家再也熟悉但是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我最大的幸福。他虽然还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种精神足以让人敬佩一生。比那些满腹经-文,却只懂得说,不会做的大人要强上百倍。这件小事之所以会被后人所传颂赞扬,就是因为四岁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礼仪。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自夸自大,相反一个无修养、无道德的人,将会到处炫耀自我的功勋。就像宣永光所说的那样“无道德,是狗材。无知识无道德,是弃材。既无知识又无道德反自以为有知识有道德,是杀材。”

  礼貌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情。身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已经不在是一个孩子了,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断多了,甚至已超过了一些大人。当然,我们就更就应懂法律、爱祖国、尊师长、礼待人。所以,生活处处有礼仪。我们不仅仅要在一方面做到礼貌礼仪,更要在多方面做到礼貌礼仪。在校园,在家中,在各种公共场所,都不要忘记礼仪。礼貌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们大家,一个群众,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道德,那么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完美。

  而一个不讲礼貌礼仪的人,也将跟不上潮流,被社会所淘汰。在学校,我们就应做到尊敬师长,认真听讲,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回到家就应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场所就应讲秩序、举止礼貌、轻声细语。我们还要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生命。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礼貌礼仪深深地刻在心中,争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成为一个新世纪的公民。利用自我短暂的生命,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当然,我们也要传承这种文化,让这种文化持久不断的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义务。

  但是,这个社会上也有一些不懂得礼貌,礼貌的人。据都市报道上报道,有两个人在公交车上坐,在里面的那位女士说:“你挤到我了,请你往外挪一挪。”而那个男士却说:“挤你了又没挤我,关我屁事。”他这么一说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但是他却说:“看什么看,怎样了不服气”周围的人十分气愤:这人真是太没有素质了,但是他们都不愿和他计较。

  这样的人我们就不能去学,虽然社会上有一些像他这样不讲道理的人,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十分的懂礼貌,讲礼貌的。

  那是我妈妈怀我弟弟的时候,每次坐公交车,妈妈一上车就有人给妈妈让座,无论是叔叔,阿姨还是哥哥,姐姐。看着妈妈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的笑,我也觉得这个社会充满了温暖。

  我们就处在这个礼貌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懂礼貌,讲礼貌,那么,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四):

  大家好!

  我这天演讲的主题是——讲礼貌懂礼仪。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礼貌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礼貌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礼貌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学生也就应首先学做人,学做礼貌,懂礼仪之人。

  讲到礼貌,有人会问:“礼貌是什么?”其实礼貌很简单,它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你有困难时同学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亲人时的一句真诚的问候,是不留意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手之劳……礼貌是一种品质,礼貌是一种修养,礼貌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广告吗?一位青年早晨起来跑步锻炼身体,在这途中,一群小男孩正在踢足球,球踢得十分高,眼看就要砸到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妇女,青年看到了,急忙用头顶了回去;两个女孩正高兴的玩着羽毛球,但羽毛球不留意打到了树上,青年看见了,帮小女孩拿下了羽毛球;一位老伯正骑着一辆沉重的三轮车在桥上艰难地上坡,立刻就要溜下去了,青年看见了,立刻帮老伯推了一把……到最后还告诉我们礼貌就在你身边。是啊!要做到礼貌,并不是必须要做出让人赞赏的伟事,而是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说到就要做到,我们不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人”!

  说到礼仪,人们都家喻户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那么,“礼仪”是什么呢?礼,是表示尊重的意思;仪,是人的容貌以及举止。整个来说,“礼仪”就是尊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与理解。21世纪,礼仪已经等于我们的第二张脸。就算你长得再漂亮,穿得再好,如果你的言行举止粗鲁,没有半点礼仪的话,那么你还是会遭人厌恶,你的形象会十分失败。其实笑也是一种礼仪。在经济家的眼里,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美术家的眼里,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色彩;而在我的眼里,笑是柔和的和平武器,笑是自信心的表现,笑是沟通人与人心灵之间的纽带,笑是鼓励的,笑是温馨的。你能够哈哈大笑,能够微微一笑,能够嫣然一笑,还能够仰天大笑。因为笑,是位魔术师,也是礼仪的象征!

  同学们,革陋习,讲礼貌,不是一时的风采,而应是长久的风景。红旗飘飘,迎风展,礼貌礼仪记心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古英雄出少年!革命事业我接班!让我们用心行动起来,做一个讲礼貌,懂礼仪的人,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这天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少先队员。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礼貌古国,礼貌的风尚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就一向走在追求礼貌的道路上。礼貌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我。礼貌是一种美德!有人说,于细微之处观察人。当我走在马路上,看到行人车辆遵守交通秩序的时候,我看到了礼貌;当我踏入校园,看到同学向老师问候的时候,我看到了礼貌;当我看到爸爸妈妈善待老人的时候,我看到了礼貌;当我们同学向贫困山区孩子捐款的时候,我也看到了礼貌……我们每个人没有办法选取外表的美和丑,但我们能选取礼貌!同学们,我们期盼着礼貌的阳光撒遍我们美丽的校园,在那里,我以少先队员的名义呼吁:行动起来,少先队员们!争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好学生!遇到师长、同学,主动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爱护公物,不乱写乱画;乘车时做到先下后上,主动让座;同学之间互相帮忙,团结友爱……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要从此刻做起,当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好学生。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六):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貌礼仪,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仅能够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XX年礼貌史的“礼仪之邦”,讲礼貌、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主角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厌恶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厌恶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我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我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我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期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礼貌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礼貌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礼貌建设,就会和物质礼貌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礼貌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我的人格和尊严。一个连自我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七):

  讲礼貌懂礼貌

  星期天的早晨,湛蓝的天幕上,几朵如絮般的云朵悠悠地漂浮着,火红火红的太阳透射出明朗的光,和煦而又轻扬、温润地洒在身上,浸透人的每一个细胞,给人温暖如春般的感觉。

  张寻哼着小调,一路小跑准备到陆里家玩电脑。突然,一个身影闯入了张寻的视线。他定睛一看,班主任徐老师正急冲冲地往这边赶。张寻想:“不好,我可得赶快低下头,免得再?里八嗦向老师问好。”于是,张寻迅速把帽子往下一拉,头一低便轻简单松地从老师身边走了过去。

  张寻得意洋洋地继续往前走,可刚走没几步,张寻就听见徐老师甜甜的声音,她正向一位老大爷问好:“老大爷,早上好!”张寻愣住了:徐老师连不认识的人也问好!可自我刚刚还在为自我的小聪明而躲过“一劫”洋洋得意。想到这,张寻的脸不自觉地红了。是啊,老师不是教导大家――讲礼貌、讲礼貌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吗。于是,他回转身,紧跑两步追上徐老师,站到徐老师面前,脱下帽子,然后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敬了个队礼:“徐老师,早上好!”“张寻同学早上好!”老师微笑地向张寻问好。

  这时候,张寻觉得天更湛蓝了,云更柔软了,情绪更舒畅了。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八):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礼貌,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种束缚,是被动的强迫性的理解。“不许随地吐痰”“不许乱丢垃圾”“禁止喧哗”“禁止吸烟”……在明确的指令下,人的外在行为因制约而沿着礼貌的轨迹缓慢的运行着。

  法国思想先驱伏尔泰论及的“被动的礼貌”就触到了人类缔造礼貌世界的尴尬的软肋:你看,“禁止吸烟”的标牌下不乏吞云吐雾之士,宣誓“礼貌公约”后仍有污言秽语之辞,正在建立省级礼貌城市的港城仍存在“看着红灯过马路”“乱丢果皮视无睹”的反礼貌现象。

  其实陋习在人类礼貌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不缺乏,只是在这天越来越多的知晓礼貌的人却在践踏礼貌,这怎能不引起我们深沉的反思?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礼貌的源头—校园吧,当学生以作弊的方式完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卷时,当从小就口口声声喊着“老师好”的学生辱骂甚至殴打授课的老教师时,当部分学生应对受灾的川西表现出不屑的神情时,我们,将如何去抓握礼貌;我们,将如何去传承礼貌?

  “现象永不能替代真理去诠释未来”,爱因斯坦曾用这句话劝诫战后垮掉的一代,这天我们同样用这句话告诉坚守着礼貌阵线、从未以阴霾而忘却蓝天的人们。只是我们更要理性的认识到:礼貌不仅仅仅是一条干净的街道那么简单,礼貌务必成为灵魂的需要,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礼貌从来都是人类最需要的。当然,之上高达194的天才马斯洛说过,生理的需要,物质的满足才是最基本的需要,其实这并不矛盾,只是回答的角度不一样,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礼貌的倡导就在于让人们在礼貌中得到实惠,在陋习中吃到苦头。从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到城市知识分子的丁克家庭很能从某个层面反映这个问题。

  如此看来,灵魂与礼貌的碰撞还是很具有物质性的。当然,倡导礼貌不是让我们去追求物质,而是要明白礼貌并不是让我们变得木纳、贫穷。相反,只有礼貌存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世界才会更加有序、和谐与富强!

  一个让座的落魄者得到了洛克菲勒的百万美元馈赠,东山再起;一个弯腰捡起废纸的青年在落聘的状况下得到了重用的机会,建立了“美国福特公司”,现实中的故事正在很亲切的讲述着礼貌的普遍好处,也只有这种普遍的物质好处为人理解时,与灵魂的对话才成为继续的可能,礼貌的传承才真正具有可持续的好处。

  没有人不渴望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只是一些愚氓之辈以陋习的方式来索取物质或丰富精神,愚之蠢也!何须如此,礼貌一样能够得到,尚不用背罄竹难书之罪名。美国的埃里克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粗暴无礼,是内心虚弱的人用来使自我显得貌似强大的手段。难道礼貌就不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汶川地震抢险的人民子弟兵,不仅仅是威武之师更是礼貌之师,他们不正是以强大的力量正在战胜这场空前的自然灾难吗?

  让礼貌与灵魂对话,就是让我们以一种更为用心的方式去思考我们需要什么,礼貌是否能带给我们这种需要。在这样的思考中,让礼貌成为我们内心天幕中的灿烂星空,照亮夜行的自我和他人,温暖黑暗中的一切草木和鸣虫!

  谢谢大家!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九):

  各位老师,同学们:

  去年九月,踏着初秋的温润,伴着秋日的飒爽,带着父母的嘱托,我走进了向往的实验中学。

  踏进校门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校园的宽阔,看到了路旁松柏的挺立,看到了“行知、树人”楼的期望。从那一刻起,我决心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也就从那一刻起,我决心做一个知礼明理的人。

  每当上课铃响起的时候,我会随着老师的脚步,用用心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去追寻古人、感受礼貌,让自我的心灵在中西文化的长廊里穿梭!

  每当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我会在参加报名的那一刻起,用活跃的身姿和满脸的笑容去丰富生活、探讨礼貌,让自我的心灵在团结奋进的竞争中漫步!

  每当周末的欢乐姗姗而来时,我会用调节好自我的情绪,用温暖的话语和细微的行动去帮忙路旁的行人,去感受父母的辛劳,让自我的心灵在付出中得到浸润!

  礼貌是什么?礼貌就是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礼貌就是心灵之花的一次次绽放。

  在这春花烂漫的三月,我又想起了雷锋,在那个物质生活还不充裕的时代里,他用自我的平凡行为传播着礼貌。工作有限,生命有限,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礼貌的心灵追求!

  身在国旗下,心如清澈泉,润我心灵雨,中华礼貌传。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祖国的怀抱中茁壮成长着,在老师和父母的呵护中健康成长着,在群众和朋友的关心中幸福成长着。在这现代社会的礼貌中,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的多彩。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国的历史,不能忘记祖国的礼貌,更不能让那些不礼貌的行为在身边泛滥。我们要把礼貌之花种在心里,要让礼貌之泉在心灵流淌,要让我们年轻的生命绽放出一朵朵礼貌之花,要让礼貌的泉水流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流遍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流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十):

  很高兴这天能站在那里,我想用一首诗来开始我的演讲,有一支歌,我们天天都在吟唱;有一支歌,就像鲜花四季开放;这支歌的名字叫礼仪,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这天我来说一说校园礼仪!

  当灿烂的阳光绽放你的笑脸,当丝丝微风拂过你的脸颊,同学们你们是否感觉到春天来到了。春天是完美的,我们在这完美春天的校园里做什么呢?

  当你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学校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些经常手拿扫帚,埋头辛苦扫地的同学;当你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漫步徜徉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那些拖拉机车的老爷爷老奶奶的艰辛?我们明白,春天是完美的,可你更就应明白春天的校园是纯洁、礼貌的!

  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同学们,你们怎样能够漠视那尽情飞舞的果皮纸屑,而不伸出双手?你怎样忍心让干净的墙壁,留下各种笔迹和串串脚印,还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呢?你怎样能在你同窗好友的面前演刀光剑影、插队哄抢呢?你怎样能够背着师长私自出校门、出家门,全然不顾他们的感受呢?难道你没有察觉到师长眼神中那一丝担心、那一屡疲惫。同学们,美丽的校园不仅仅仅需要每个人的付出,更需要你我的礼貌举止呀!

  礼貌是风,它能够吹拂每一位同学的心;礼貌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同学们,让我们在春天宁静的早晨里,在三月明媚的阳光下宣誓: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引领礼貌风气、建立礼貌校园、争做礼貌学生!我相信透过我们的努力,会使我们的大家庭像春天一样充满期望、充满活力!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十一):

  在我们的校园里,大家都曾目睹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楼道上跑跳嬉戏,打闹喧哗;集会时说有的同学在下面小声说话;自习课随意讨论问题、课间乱吼乱叫;食品包装等垃圾随手乱扔,尽管学校常规已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也一再要求,但总有人在无人注意时放纵自我,或是经提醒有好转,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原态,范文之发言稿:国旗下讲话:做礼貌礼仪的传承者。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根源,我认为,主要在于同学们没有真正从内心认识到礼貌素养的重要性,没有把礼貌与礼仪变成自我的习惯。的确,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里,随地吐痰、出口脏话等不礼貌的行为屡见不鲜;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也有人不懂得使用敬意的言语和举止。但是我们作为六中的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主人,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因此这天有必要重提礼貌礼仪这个话题。

  什么是礼貌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行为礼仪是外在的表现,而思想修养才是真正的内核,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体现他的气质与修养。提高礼貌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礼仪演讲稿范文节选!

  礼貌礼仪的资料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礼貌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礼貌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礼貌礼仪。礼貌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位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科学家回答道:“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

  我们完善自我的礼貌修养也一样,并非必须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与人交流注视对方,上课发言清晰洪亮、开关门时轻声慢步、仪态表情落落大方等等。总之,应时刻注意自我的言行举止,让礼貌礼仪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对外交流的广泛化,我们要想立于世界之林,就务必提高我们民族的礼貌素养。

  《北京晨报》曾报道说,有一个200多人的中国旅游团去泰国,飞机上三次用中文广播,呼吁中国乘客不要把飞机上的耳机、毛毯和餐具带下飞机。令人尴尬的是,下飞机时还是有中国游客把餐具偷偷藏起来,最后被发现不得不交给乘务员。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国外,有许多公共场所都个性用汉语赫然写着“请勿大声喧哗!”等字样,用以提醒中国游客。中国公民在境外的种种不礼貌表现,使我们这个“礼貌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有职责做中华礼貌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我,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我们每一天走在校园里,期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你们留下的欢声笑语,更有我们六中学子的礼貌素养和儒雅风度。谢谢!

  讲礼貌懂礼貌演讲稿(十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下午好!

  伴着生命的旋律,踏着青春的节拍,沿着漫长的人生路,我们步履轻盈地走进了初中,进入了我们人生中最珍贵、最艳丽的花季时期。但是,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却在青春的路途上,对我们设下了重重阻碍,令我们在宁静而和谐的精英,没能尽情地释放光彩,它就是——陋习。

  应对“陋习”的挑衅,让我们扪心自问,深刻反省:应对果皮纸屑,你及时清理了吗?应对老师长辈,你鞠躬问好了吗?应对公共设施,你珍重爱惜了吗?应对食宿生活,你做到了克勤克俭吗?应对同学朋友,你平等互助,和睦相处了吗?应对校纪校规,你身体力行,争做楷模了吗?……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这如诗如画的精英学校里,我们要争做一名知荣辱,讲礼貌的中学生,学校为我们创造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我们带给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每一个人都从心底深深地感谢她,爱校如家就是我们爱的回报。爱,是弯一下腰捡起身边的一张废纸;爱,是拿起抹布擦掉墙上的污迹;爱,是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珍惜,爱,是拥抱礼貌革除陋习。

  革除陋习,此刻做起,呼唤礼貌,只争朝夕!礼貌是什么?礼貌,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对同学朋友的悉心帮扶;是对老弱病残的热情援助……礼貌是一种品质,礼貌是一种修养,礼貌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人类礼貌的传播者。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要本着“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向陋习告别,从小事做起;和礼貌握手,从我做起。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肩,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以行动感召行动,使自我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爱的化身”,让我们在此宣誓:革除陋习,势在必行;倡导礼貌,美化精英!

  大家明白陋习就是坏的习惯,顾名思义,向陋习告别就是向坏的习惯告别。到底什么是陋习呢?随手乱扔果皮纸屑是陋习;出口成“脏”是陋习;打架骂人是陋习。真是数之不清,说之不尽。陋习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如,上课做小动作就会影响学习,影响了学习考试成绩就不好,考试成绩不好就会挨你们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父母的打骂。反之,你们就会受到表扬。那向陋习告别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那可就多了,只要你上课不讲小话下课不说脏话,你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受到老师的关注,受到老师的好评,能选上三好学生,甚至还能使这个班级变成“礼貌班级”。

  反之,大家就不得而知了,好坏两条道你们自我挑。陋习是毒药,染黑你鲜红的心脏,礼貌是仙草,使你重见光明;陋习是利剑,粉碎你脆弱的心灵,礼貌是吸铁石,将你破碎的心灵重新组装;陋习会使华丽的外表变得暗淡,平凡可使平凡的人生变得伟大;愿大家与陋习告别向礼貌握手。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取和把握重要信息的潜力,这个潜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务必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超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明白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这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此刻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样读?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资料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必须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推荐。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推荐,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齐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齐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但是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但是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那里有段资料,让咱们个性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明白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应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此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明白?

  预设:A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但是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但是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齐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情绪,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情绪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带给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齐再体会体会。齐读。

  4、但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情绪,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带给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应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那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期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应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透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就应用什么字来概括?应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能够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期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能够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透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疾跨乌蒙,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语言

  征飞夺泸定桥,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案(三):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透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能够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明白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明白)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齐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透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路崎岖、十分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透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比较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但是红军战士一向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应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应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样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忙,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十分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齐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此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十分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十分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十分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齐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但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但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情绪,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七律长征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liuxue86.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述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资料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务必选取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资料,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务必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透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应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那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期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应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透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就应用什么字来概括应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能够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期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能够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透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疾跨乌蒙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语言

  征飞夺泸定桥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案(六):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这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能够提出来。谁来帮忙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述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向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但是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比较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情绪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情绪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此刻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应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应对,虽然如今应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能够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透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必须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长征只等闲(画泥丸)

  英勇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能够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课前查找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潜力。资料的介绍,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引入新课、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逶迤(weiyi)磅礴(pangbo)岷山(mi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用“磅礴”一词造句。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就应怎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诗的特点是:“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务必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此刻再来读读,争取读的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自读、互读、交流,学习生字词新,感受诗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应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诗句的哪个词能够概括红军的态度--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作平平常的事。

  咱们该怎样读呢?(你来试试!)生读,评价。

  (二)、能从哪看出出来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的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生发言:走泥丸。

  什么像腾细浪?全班齐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面是什么意思?提问,打得答,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回想我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但是红军战士却都说是“腾细浪,走泥丸”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想好请同学们能够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

  学生发言

  师总结复述:你们从中感受到了红军蔑视困难,很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红军战士真是英勇乐观。那咱们该怎样读?--你试试,让学生评价。

  她说的语气很蔑视,他晃脑袋的时候很好。他加上了肢体语言。

  (三)、1、五六句是两个战斗--巧渡金沙江,勇夺大渡河。品读这两句,你觉得中心就应放在哪个字上?

  寒---铁锁寒,还胆战心寒,那场仗真是险恶啊!暖--云崖暖,可见什么?水大湍急,汹涌澎湃,巧妙的过去了之后,战士的“心里暖”

  2、千里大雪山,冻死了无数的战士,都么的艰苦啊!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更喜”呢?你读读看,文中有答案吗?你明白为什么吗?

  提问:你说说看,--因为过了雪山就看到了陕北,到了革命根据地了。

  真好啊,所以,看到狂暴的雪山,战士们是“更喜”,因为他们明白,胜利就在这座大学山东之后了!我们说,他们是多吗的乐观!充满了对完美前途的向往。

  3、来,我们一齐将红军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勇敢乐观的态度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四句,读完之后,同学们能够自己品读。

  4、请同学们抬起头观看图片,这一幕幕壮烈的图片,正是红军战士所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然而他们是多么的大无畏,文中有句话概括的最好,让我们一齐大声读出来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透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透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到达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五、“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给这雄壮的音乐,自有朗读,读出你的激情,争取放下课本,用你的声音,表情来演绎这篇壮美的诗歌。

  结束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必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群众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片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让长征和伟人毛泽东在学生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万水千山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是教学意图的全面体现。我们常把板书设计称之为“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透过关键词来展现,是本节教学资料的浓缩。能有效的帮忙学生记忆、理解本节课资料。】

  七律长征教案(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征的背景。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二、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云崖(yá)岷山(mín)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能够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资料。选取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

  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种理解比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种理解次之。

  七、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逶迤、磅礴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只等闲:细浪、泥丸(夸张)

  一.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学习分析律诗的结构,把握诗歌的中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分析律诗的结构。

  [教法、学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学生齐读课文。

  2.说说全诗的大意。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律诗有关知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2.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3.探究: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证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4.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三、讨论:

  长征的具体资料,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参考答案: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诗歌不同于散文,抒情诗又不同于叙事诗,文非一体,各有所宜。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这一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深入到事物内部剖视出事物本质。抒情诗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是米或水的升华,而不是米或水本身,但又确是由米和水提炼集中出来的精华。基于这种认识来反复吟诵《长征》诗,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述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那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

  四.课堂总结:

  1.思想资料方面: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形式方面: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五、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六、课外作业:

  1.默写全诗。

  2.课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教案(九):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课件出示毛体《长征》,范读)

  (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礴

  2、理解词义。诗中()逶迤()磅礴

  查字典解词,你能用简笔画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请学生讲讲。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看路线图)(录音)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之后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讲读,理解诗意。

  首联

  1、红军翻越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路途很长,可用什么词来表示?(万水千山,虚指)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你体会到什么?(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可我们红军怕不怕?(不怕!)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应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4、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5、那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蔑视困难,将困难轻轻一瞥,从容不迫。)

  6、这首诗就是要赞颂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乐观豪迈的大无畏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领。齐诵一、二句。

  颔联、颈联

  水千条山万座,诗人怎能一一写尽?主席采取总起分述的写法,选取了哪几个典型环境来写?山:五岭、乌蒙水:金沙江、大渡河

  自由讨论: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互相讲讲。

  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

  1、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但是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夸张、比喻。“逶迤、磅礴”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指导朗读。

  2、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a在写水的两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暖”和“寒”)。读到那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b录音释疑“金沙水拍云崖暖”:听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应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请你们继续听: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好处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暖洋洋,愉快)

  c录象释疑“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飞夺泸定桥》,齐读齐背课文片段。应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让我们再现这历史画面吧!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小结:“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d指导朗读(简单愉快)(惊险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

  1、哪两句写他们取得了远征的胜利?(7、8句)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2、指导朗读。

  (四)精读,升华情感。

  1、小结:《七律*长征》,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2、音乐激情:“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学们,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五)背诵,填空默写。

  (六)总结,诗意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先自由读,再师生共读)

  师: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齐: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全文总结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一代代流传,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永远激励后人前进,让我们世世代代诵《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十):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取和把握重要信息的潜力,这个潜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务必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超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明白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这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此刻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样读?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资料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必须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推荐。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推荐,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齐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齐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但是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但是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那里有段资料,让咱们个性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明白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应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此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明白?

  预设:A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但是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但是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齐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情绪,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情绪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带给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齐再体会体会。齐读。

  4、但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情绪,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带给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