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6:23:26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的】
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2.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教学准备】
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天大事记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那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点评: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以前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1)“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
(2)“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来,他们不仅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1)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如: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2)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最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就应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群众、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职责,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写法呢?能够回想前面几篇新闻(个性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潜力)
明确:(1)背景材料虽然不必须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应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明白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本文带给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此刻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好处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就应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文章的结构分析: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资料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我们明白,“圆”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个性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点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必要要素。
【知识拓展】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好处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状况、社会风貌等,都务必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就应具有务必的思想性和典型好处。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务必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必须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能够描述、抒情、对话,能够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必须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但是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述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资料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透过描述、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透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好处,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务必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取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必须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必须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3.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务必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好处,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述,“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潜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潜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向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这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潜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好处,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资料,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就应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好处的事件(透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州号的成功发射.
3、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取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齐。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4、作业
A、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B、写一则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资料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以前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情绪十分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这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那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之后呢”
“之后”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个性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能够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这天我们的航天人最后实现了飞天梦。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03年,中国最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就应感到骄傲的事情。这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好处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超多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超多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应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明白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带给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此刻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好处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能够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齐。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作业∶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潜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在教学中材料分析和引导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能使直观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的精神内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
(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
2.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的一些特点吗?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资料,概括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中国航天史有重大好处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回到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最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带给,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带给了“眼睛和耳朵”……能够说,飞船的升天,能够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群众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则新闻报道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向学生带给相关资料,梳理总结学生感受。
参考资料:
一、什么是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回到。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潜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课文第14节提到的“4位著名科学家”: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建立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四、扫清障碍,理清情节
1.识记字词
耸入云天翌日扭转乾坤横亘
2.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
(1)新闻报道有几个要素?
点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联系本文中的这几个要素,让学生找出来)。
(2)你能读完课文后按时间的顺序列出中国航天史有重大好处的事件吗?
点拨: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3)你能找出文章中的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吗?
点拨: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点、好处。(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3.资料分析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本则新闻能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写到杨利伟以及描述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述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述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中国人在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激情澎湃,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种描述式导语的写法容易起到引人入胜效果。
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导语中,作者对这个航天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述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好处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潜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好处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而展开或阐发这个新闻事实,则务必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资料和资料。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资料。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作者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很好地驾驭了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事件。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
第5、6段,写背景。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这个消息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是中国人毫不示弱!这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之后写计划,上天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超多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但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之后“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之后是第三、第四,一向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潜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期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第27~30段),结尾,回到导语重点资料。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五、细读作品,思考问题
1.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提示: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术我们一无所知。
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提示: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必须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4.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
2.感受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五):
知识和潜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过程和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层次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向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这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知人论世(8分钟)PPT
1、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2、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这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3、了解通讯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30分钟)
1、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潜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好处,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构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2、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明确: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2
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3、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明确: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能够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4、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应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明白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带给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此刻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
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好处更加突出。5、学会写新闻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取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齐.6、课堂小结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作业布置】(2分钟)
联系课文资料,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板书设计】(3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两层含义:时间上,空间上)
导语(1~3):“神舟”五号升空(描述式)
好处十分重大(评论式)
主体(4~29):回顾航天历史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
结语(30):“神五”进入轨道(迎来飞天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六):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
2、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五、教具准备: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
发成功;
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那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证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资料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开头黑体字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时间精确到“时”,证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资料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述。
根据新闻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导语:“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回顾一代代航天人尽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结语: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实现民族飞天梦
分析与探究
八、课堂小结:
1、解读标题的双重含义
明确: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导语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
九、作业:练习册
十、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注:课后小结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七):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透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
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
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四、教学难点
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或词语,感受“客观”的新闻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阅读课文概述文章写作线索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1958年毛泽东的指示
神舟一号至四号的顺利升空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小组讨论】
对于“神舟”飞天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若只作客观的流水账式的记录,便失去了它的文学价值,不免让人大失所望。本文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通讯的语言充满力量与豪情,鼓舞人心。读起来顺口、亲切;听起来顺耳、带劲;回味起来润心、有味。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一语双关,体现了标题在新闻写作中作为“眼睛”的重要地位。那么,本文的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又有何特色?
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也喻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功的探索过程。平凡中见深刻,沉静中见热烈。
2.请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
思路点拨: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导语部分是一、二、三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
发射,这是一个举国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进行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的衔接在一齐。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3、文章开头一段,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诸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
写“辉映的朝阳”“高耸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引人想像。
4.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本文提到了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思路点拨: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5.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思路点拨:主要有三个困难: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二是要有安全回到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带给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第一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中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时间,透过建立航天员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6.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为什么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
思路点拨: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是因为应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明白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带给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初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呈此刻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而且这些信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很新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好处
7、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请你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深化主旨,揭示本质。如“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潜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好处。
激发读者的感情。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最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的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
又如,“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最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一句,把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和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并提,表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又在古今的比较中显现了现代人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
8.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搞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什么重要好处?
答: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属于世界上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带动工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好处。
科技上: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这些世界先进技术,此刻我们就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强国欺辱。
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好处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先获取、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载人航天能为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奠定基础。
9、假如你是杨立伟,遨游太空时你会想到什么?
答:从的角度思考,一是过程的艰难,二是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的兴奋,三是观察地球美景的奇妙角度,四是对父母妻儿的牵挂等等,可参照课文和后文杨立伟的演讲辞。答案不求一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八):
【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结构构严。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的潜力,能够明晰新闻的资料、分析结构特点。但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学习还留表面,不能够透过反复阅读把握新闻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过程与方法: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潜力,透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引导学生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情感与态度: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透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方法】
用神舟五号飞船飞入太空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收集整理我
国航天发展的背景资料;透过合作探究法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运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飞天”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已绝非难事,但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做起了飞天揽月的美梦。我们所熟知的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屈原仰望宇宙发《天问》,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际的探寻欲望,直到明朝,万户做出了第一次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只有到了这一天,国人才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并安然回到。让我们透过视频一同回顾这个历史的瞬间。
二、文体知识介绍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新闻的材料类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和主体
(思考):回顾所学知识点,比较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都强调真实性、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
不同点:①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
②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的文学色彩更浓。
③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是一种
特殊宣传工具。通讯具有评论性,即它务必对人或事作出评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熟悉资料
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展示)
2、请同学们对照新闻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面的表
读新闻析结构
④、读完全文,同学们比较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新闻,有没有发现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什么个性之处?
点拨:结构特殊,导语写完“神五”发射场景后,没按一般写法之后写发射后的状况等,而是叉开一大笔,写了超多的有关背景材料,即中国航天历史的简要回顾,仅用一小部分文字来写“神五”本身,之后结语用一个段落收束,与导语衔接,构成圆合型结构。
⑤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本文标题有何含义?
点拨:1、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2、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五、拓展延伸,链接高考
1、练习为新闻拟写标题
常用格式:人物+事件
练习: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回到地面。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上空一声巨响,神舟九号飞船回到舱冲破大气层,张开水母一样的降落伞,降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
明确:神舟九号飞船回到
2、写一句话新闻
常用格式:谁+时间+地点+事件
练习:前来上海参加载人航天工程展览开幕式的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昨日透露,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明年适当时机发射,目前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正在开展相关准备,届时将有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十号执行任务。
明确:神舟十号飞船将于明年发射,计划搭载3名航天员。
六、交流所查资料
对照前面梳理的“背景材料部分回顾的几件具有重大好处的事件”板书,补充出“神五”飞天后我国的航天事件。
1、神舟六号(载人)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
执行任务宇航员:费俊龙
指挥长:聂海胜
2、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3、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载人。
4、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注明:以上资料主要由学生完善,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选取校园中发生的大事(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2、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25个字)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联合国负责人道救援事务的副秘书长扬·埃格兰1月3日在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地区和亚齐省的遇难人数可能会增加数万人。埃格兰说,印度洋海啸的遇难人数迄今已经突破15万人,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上升。有些人虽然目前侥幸存活,但由于药品紧缺,他们可能因一些常见病死亡。
(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已突破15万。)
3、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莫斯科时间4月30日11时59分(北京时间30日15时59分),经过两天太空飞行后,载有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
TM-32”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到达目的地后,蒂托感慨地说:“我爱太空!”今年2月,蒂托与俄航空航天局签订了赴国际空间站旅游的合同,并为此支付了两千万美元。
(4月30日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抵达国际空间站。)
八、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通讯)
导语(1-3)
主体(4-29)结语(30)
“神五”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新闻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圆合型结构新闻事实(27-29)“神五”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问题:
金屋藏娇说的是哪位皇帝?
答案:
汉武帝刘彻
解析:
“金屋藏娇”的成语出自《汉武故事》,小说讲述汉武帝幼时说如典故的核心人物是两个:一个是‘想要藏娇’的汉武帝刘彻,另一个是‘被藏娇的陈阿娇’。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大汉孝武陈皇后。
陈氏的小名叫‘阿娇’,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汉景帝的嫔妃王美人王娡有子刘彘(后改名刘彻),排行第九(或者第十,有争议)。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宠妃栗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长子——刘荣。景帝的薄皇后没有生育,汉景帝最初立庶出长子刘荣为太子。馆陶长公主打算将女儿陈阿娇许配太子刘荣,以期日后成为皇后。她使人问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恼怒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荐美女分宠,竟然断然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此典故载于汉·班固《汉武故事》。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指纳妾。
【相关阅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邦的重孙、刘启第十子。
七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但是,汉武帝连年征战,耗尽了国库,导致民生凋敝,在位晚年发生农民暴动,并且在巫蛊案中冤杀无辜。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金屋藏娇的解读:
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
成语释义
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姐陈氏(小名阿娇,世人又称陈阿娇或陈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表姐陈阿娇,并当众承诺如果能娶到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金屋藏娇’是一个野史故事,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现今多作为男人在婚外包养情人的代名词。
成语来源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汉·班固《汉武故事》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近义词
金屋贮娇
成语例句
所以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各有~之意。◎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三回
来源详解
《汉武故事》节选
此文扫校于纸书《古今说海》[明]陆楫等辑(巴蜀书社)。第615-620页-说纂部。
思,犹自亲近。后置酒主家,见所幸董偃,上为之起。偃能自媚于上,贵宠闻于天下。尝宴饮宣室,引公主及偃。东方朔、司马相如等并谏。上不听。偃既富于财,淫于他色,与主渐疏。主怒,因闭于内,不复听交游。上闻之,赐偃死。后卒与公主合葬。
金屋藏娇的故事
“金屋藏娇”这个成语并没有出此刻汉至魏晋的典籍之中。在这段时间内“金屋藏娇”还未结构为固定的成语。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文学作品中只见“金屋贮娇”。
值得注意的是,刘彻幼名彘的说法和陈皇后小名阿娇的说法皆来自小说《汉武故事》,因为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甚广,所以被很多人当成真实的历史。
陈氏的父亲是堂邑侯陈午,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陈氏正史并未留名,《汉武故事》称其小名为阿娇,此名可能是化陈蹻(陈午和馆陶公主的第二个儿子)之名而来,因“金屋藏娇”的典故流传太广,后世习惯以“陈阿娇”称呼陈后,有人称陈后大名为“陈娇”,其实是穿越小说中,附身陈阿娇的女主本名。
典故背景
联姻
刘彻是汉景帝当时的宠妃王夫人王娡所出,排行第十。景帝有十三个儿子,以前的宠妃栗姬为景帝生育了皇长子——刘荣。由于没有嫡子,公元前153年,景帝遵照‘立长’的传统立自己已经成年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立聪明伶俐的小刘彻为胶东王,时年刘彻四岁。
公元前153年,被立为太子的刘荣尚未婚配,馆陶期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馆陶十分恼火。于是,又看上了“梦日入怀”而生的胶东王刘彻,刘彻的生母王娡同意了这桩婚事。
《汉武故事》以此史实为基础,讲述了一个青梅竹马的完美童话: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十分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最后定下了这门亲事。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其实王娡和馆陶定下了两桩婚事,另一桩婚事是之后的馆陶之子隆虑侯陈蹻和王娡小女儿隆虑公主的联姻,这两桩婚事的背后,有两个母亲鲜明的政治思考。而两桩婚事的当事人的意愿,自然不在母亲们的思考范围内。
为了让女儿成为一国之母,也为了报复栗姬,馆陶转而全面支持刘彻,经常说栗姬的坏话,谎称栗姬指使侍者在后宫女子的背后吐口水的方式施行“媚道”(《史记》:(馆陶)日谗栗姬短於景帝曰:“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在汉代之前,“祝唾其背”一向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诅咒方式,是巫蛊之术的一种。
立太子两年后,景帝的皇后薄皇后因“无子无宠”被废。王娡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一次朝会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请封太子母亲栗姬为皇后。景帝十分生气,竟论罪处死了大行官,并废了太子,改封他为临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宠,不能再见到景帝,最终忧郁而死。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刘彻立为太子。(《汉书》:王夫人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帝怒曰:“是乃所当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男为太子。)
婚后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后,年满十六周岁的刘彻继位,立太子妃陈氏为皇后,两人一向没有孩子。
刘彻即位后的第三年,建元二年(前139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刘彻到姐姐平阳公主家做客,公主献上美人,但刘彻并不喜欢。看歌舞时,刘彻初见到姐姐家的歌女卫子夫,十分喜爱,把卫子夫带进了宫。卫子夫入宫成为普通宫女,一年多都不得见武帝一面,之后汉武帝亲自挑选部分宫女让其回家,卫子夫最后见到武帝,哭求出宫,武帝怜惜,《汉武故事》写道:“上曰:‘吾昨夜梦子夫中庭生梓树数株,岂非天意乎?’”卫子夫再次受到宠幸,之后生了三女一男,男即太子刘据。
陈皇后自恃皇帝当初得以立为太子,自家有功,于是骄横无礼,听说卫子夫“大幸”时,数次寻死觅活。刘彻对她越发恼怒。发展到最后,陈皇后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女巫楚服等人在宫内施行了巫蛊之术。元光五年(前130年),陈后行巫蛊的事情败露后,楚服枭首于市,诛连者三百余人。陈后被废,罢退居长门宫。
陈后被废的第二年,其父堂邑侯陈午病逝,陈须继承侯位。十几年后,馆陶(时称窦太主)逝世,与其面首董偃一齐合葬在霸陵。元鼎元年,陈后的兄长堂邑侯陈须、隆虑侯陈蹻(音同娇)在守丧期间淫乱,兄弟争财,事发后自杀,堂邑侯、隆虑侯国除。在父母兄弟皆离世数年后,陈后逝世,葬于霸陵县官员驿亭的东面(长门宫在霸陵县)。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一):
聆听好音乐,拥有好情绪
音乐总是与情绪紧紧相连的。我执著于这样一种温情一种感动,我也总是会因为一首歌词而喜欢一首歌,因为喜欢一首歌而去喜欢一种情绪。音乐是人类爱和智慧的升华,是对人类完美未来的憧憬与呼唤。人类真切的情感化成了“1234567”,乐声悠扬,抚摸我的心灵,叩动我的心扉,让我为之痴醉。使沉郁的情绪变得简单,浮燥的情绪变得平静,干涸的情绪变得湿润,平静的情绪掀起阵阵波澜。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好处,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一个人的午后,我总喜欢听一些轻音乐,音乐能让我放松情绪,忘却烦恼,不同的纯音乐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个性是当听到一些舒缓的旋律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那是一种优雅,一种淡淡的优雅。在无聊或是不开心的时候,我总会用音乐来调节自己,音乐就是这么神奇,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
难以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缺少了音乐会是什么样貌。夜深人静,斟一杯茗茶,听一曲美妙的音乐,置身于音乐的银河中,解脱自己、舒展自己、升华自己。
揽窗远眺,美丽的夜空,月光柔柔,群星点点,音乐冲破凝重的空气,简单幽雅地溢满书房,溢出窗外。
让自己成为音乐精灵,不由自主地陶醉在美妙的乐声里。
聆听好音乐,拥有好情绪,感受好生活。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二):
聆听音乐
音乐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那样与众不同。它是无形的,但她就像一个朋友,紧紧地抓住你的心。
听得最多的便是钢琴,钢琴声总能给我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声音是那样美妙,就像清澈的溪水从你心里流过。以前听过一首曲子,曲名是《少女的祈祷》,那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啊,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像一朵百合花,那样纯洁、那样美丽。她轻轻地闭上了双眼,双手合在一齐,在月光下默默地祈祷着什么,我心随着音乐还在那里荡漾……
古筝给人的感受却不同,它是一种十分细腻的中国古典民族音乐。时而弹出铁骨铮铮的铿锵奔放曲调,激动人心,振奋精神;时而奏出了高山流水、欢快清澈、细腻流长的音乐声,使人如梦如醉。在静夜里,我们聆听古筝演奏的《渔船唱晚》,静静地听,细细地品味,仿佛感觉我们已站在湖边,看着夕阳下被染得金黄的湖面上,渔舟推着波浪向岸边划去,渔民的歌声在四周回荡。当夜色渐浓地时,玉盘似的月亮挂在天上,渔船在晚霞中停靠岸边,湖面传来水的碎语声……
音乐,能够为你营造一个梦幻空间,也能够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音乐永远那样迷人,那样美妙。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她都是那样使人陶醉、着迷。聆听音乐吧!让你的思绪在音乐中飘渺……。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三):
音乐的味道
人类的感情丰富而敏感,生活的一点一滴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人类最初的感动和想望。于是有了音乐,音乐成了我们最好的宣泄方式,音乐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音乐能够倾诉,有倾诉者便有了倾听者,用一颗细腻温柔的心去倾听那一片无边无际的广阔内心世界,和音乐共起伏,和音乐背后那一颗心同忧共苦,享受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里所承载的酸甜苦辣。
我愿意是一个倾听者,一个表面默默,内心狂热的倾听者。
和谐而美丽的下午,一个人在窗前独坐,品一杯香茗,戴上一只精巧的耳机开始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走进那或是低沉悠扬,或是激情澎湃的歌剩中,打开歌者紧掩的心扉,去感受他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音乐里,也许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飘渺恍惚,却也让人感到亲切温馨。或许我们并不能像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在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里演绎了友谊的最高境界,最终结为音乐的知己,但至少,我的新能够在那里寻找短暂的栖息,拥有片刻的宁静,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灵魂的慰藉。音乐就像一首永远也写不完的抒情诗,总给人留下冗长的回音和无限的遐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听音乐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在心头萦绕,而且在心头回荡,它启迪我们,让我们欢欣鼓舞,热血沸腾。
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一个想要多大就有多大的世界,在那里,我们能够搁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快乐成长。音乐的世界虽然飘渺,却洋溢着激情,虽然平实,却充满芳香,虽然遥远,却绽满感动。
让我们的心在音乐的世界里碰撞,击出朵朵灿烂的火花,在你我心头长开不败。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四):
音乐使我陶醉
每一样事物都有不同的好处,每一样东西都有令人陶醉的地方。音乐,令我陶醉,问我为什么?只因为音乐有它的独特的魅力,使我陶醉,使我坚强,勇敢,音乐里面令人产生了遐想,就如同美丽的月光,音乐令我。
每当我与同学争吵时,不和时,耳边不时响起“友谊天长地久”这首动听的歌谣时,我陶醉了,音乐有一种力量,催我与朋友相处融恰,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每当我在思念,牵挂的时候,耳边便也会响起“牵挂”这首歌,我陶醉了,眼泪也会随之落下,歌里的每一句话都使我感同深受,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每当我受委屈,悲哀。难过的时候,耳边不断的响起“星星哭泣的夜晚”这首歌,我便也会抬头看着星星告诉自己不要再哭泣,要学习星星努力发光,不要难过,每当我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我听到“放飞自我”这首歌,我便也会学会放飞自己,努力冲刺,打倒困难,勇往直前。每当我任性顽皮时,总会想起“任性顽皮”这首歌,才会告诉自己,不要再任性,要学会,一切的一切。这等等的一切都是音乐的力量,使我改变了不可能的事实,音乐那无穷无尽的力量,使我陶醉其中,是音乐的使我立志要当个快乐的“精灵”,是音乐使我把悲伤化作笑语,是音乐使我勇往直前,永不退缩,是音乐教会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相同的每个人都有令自己陶醉的事物。让我们让它指导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乘着风随它融化空气,相信我在音乐的陪伴下,我并不寂寞。
音乐使我永远陶醉……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五):
音乐的魅力
这天,我欣赏了一身闻名中外的钢琴名曲,名叫《牧童短笛》,让我在音乐的海洋中漫游、陶醉。
这首钢琴曲是悠扬、自在的。听了这首美妙的钢琴曲,我仿佛深陷其中,思维好像穿越到无拘无束、快活自在的农村生活。
清晨,太阳睁开了,睡眼朦胧的眼睛,我牵着我的大黄牛,带上了我的草帽来到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大田野。我吹起了我心爱的短笛,哼着欢快的小曲,其在黄牛背上。悠扬的笛声飘散在天空中,吸引力树上的鸟儿为我伴唱;两只蝴蝶在我身旁翩翩起舞,就像两位小精灵为这首曲子伴舞;小溪里的鱼儿也成群结队,吐着泡泡,像是一群热情的观众在为我鼓掌。
钢琴曲的节奏在这时变得轻快、欢悦。我骑着大黄牛来到了一条清澈无比的溪流,跳下牛背,趁黄牛在喝水的时候,用手捧起水往黄牛的背上泼水。它晃了晃头,甩了甩尾巴,似乎在瞪着我,并抖了抖身上的水,我和黄牛就在小溪里尽情的玩耍,嬉戏。
节奏又变得舒缓。我玩累了,就靠在大树上休息。黄昏了,太阳下山了,我吹着悠扬的笛声,与黄牛筋疲力尽地回到了家。
这首令人神往的钢琴曲结束了,但是琴声还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是我感受到农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气氛,而牧童那种纯朴、自由、和谐、又快乐的生活也令人羡慕。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六):
奥尔夫音乐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能够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
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齐的。
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能够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奥尔夫音乐适合那些自闭症儿童听。(我也喜欢,但我不是自闭症儿童)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
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透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
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自闭儿童们都十分喜欢。奥尔夫音乐,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奥尔夫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还有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都有相联系。
奥尔夫音乐都体现了音乐的魅力。也使儿童得到“营养”。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七):
音乐
音乐,是一种艺术。我认为它是所有艺术中最绚丽的,因为她能够触动我们的灵魂。当高涨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听听音乐,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而生活又变得美妙起来。
此刻的人们,常常背负着各种问题和压力。他们整天灰头土脸的生活,迷茫在城市的海市蜃楼下,不在乎每一天的感受,慢慢地,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机器,笼罩着阴郁。而音乐,正是让他们恢复往日鲜活的一剂良药。
不明白是音乐如情绪,还是情绪如音乐!也或许音乐与情绪融为了一体!人与自然也融为了一体!音乐本身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音乐。
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
音乐是一位好老师。它会将你的心灵从喧嚣和冗杂之中带出,带到一片静土,使你那烦躁的心平静下来。音乐是你开心时的朋友,音乐也是你失意时的伙伴。
音乐能够充当太多真善美的主角,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是礼貌传播的阶梯。让音乐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去领悟那最美的真谛,感受人间真情的律动!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八):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
――题记
音乐是什么我想请大家与我共同进入音乐的论坛……
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摇滚的DJ舞曲予人劲爆的感觉;简单闲适的轻音乐,领人飞上云端;浪漫的情歌更是带给性情中人幸福的声音……
但是随着当今流行歌手与其的流行情歌横霸乐坛,为什么呢时尚的情歌之所以受年轻人和中学生的睐,是因为年轻人的情感需要可借以得到与中学生青春期好奇心驱使而得到大票支持吧。这样的话,音乐会不会只被往后的人们认为是情歌不必须。当今人人贪图新鲜个性潮流,搞不好那天就兴回古代音乐了。
我想无论何种音乐,受人青睐且当之无愧的自然是音乐的重核心:创作者的灵魂与演唱者的牵引。你想,歌再好,唱的不好与歌不好,唱的再好亦难以带领听者进入其中的灵魂。
德国,这座音乐之都大概是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不然近日德国举行的电子“爱的大游行”音乐狂欢节如何吸引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乐迷参与但是这次大规模的音乐会却因乐迷们人热情过于高涨兼会场双通道混乱以致几百人死伤!因自己喜爱的音乐而死,死者身处天堂心里就应也是七上八下地吧。次日,发生踩踏伤亡的街道的死者身上被撒上悼念的花瓣。整条街人人由心底里发出的寒颤和悲哀把昨日的热情赶走得无影无踪。唉,德国的乐迷们,安息吧。我会替你们更爱音乐的!
本来呢,我跟音乐是扯不上关系的,以前看到好友如此酷爱音乐,便开始听些杂歌,比如:流行音乐、DJ、轻音乐、等,渐渐地对音乐有了感觉。之后又听朋友介绍她崇拜的偶像歌手,这个歌手不仅仅歌唱得好,而且人品也很好。这但是我好不容易从她的一大堆的赞语中省出来了“但是他的歌确实很有文学底蕴,初次聆听,迷雾上眼;再次细听,探索奥秘;多次倾听,深入歌髓,以至“爱不释听”怪不得朋友是他的铁杆粉丝!近来我比较喜欢他的历史慢歌《半城烟沙》与轻快上口的《剩余的解释》,《剩余的解释》并不剩余,轻快的嵩风带给人的快感,是那么上口,总忍不住哼上整首歌。
心静,细心聆听。偶尔微风一过,头顶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此刻,你惬意吗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九):
感受音乐
音乐,是一种艺术。我认为它是所有艺术中最绚丽的,因为她能够触动我们的灵魂。当高涨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听听音乐,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而生活又变得美妙起来。此刻的人们,常常背负着各种问题和压力。他们整天灰头土脸的生活,迷茫在城市的海市蜃楼下,不在乎每一天的感受,慢慢地,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机器,笼罩着阴郁。而音乐,正是让他们恢复往日鲜活的一剂良药。
不明白是音乐如情绪,还是情绪如音乐!也或许音乐与情绪融为了一体!人与自然也融为了一体!音乐本身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音乐。
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音乐是一位好老师。它会将你的心灵从喧嚣和冗杂之中带出,带到一片静土,使你那烦躁的心平静下来。音乐是你开心时的朋友,音乐也是你失意时的伙伴。
音乐能够充当太多真善美的主角,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是礼貌传播的阶梯。让音乐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去领悟那最美的真谛,感受人间真情的律动吧!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十):
音乐派对
在音乐这个大家族里有许多成员,有:钢琴小姐、小提琴先生、长笛女士、大提琴先生、古筝妹妹、吉他哥哥、电子琴姐姐、架子鼓爷爷。
有一天,吉他哥哥找到架子鼓爷爷,他想办一个音乐派对。它想整个家簇都来上台演出、捧场。架子鼓爷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他也想上台演出。
音乐派对开始了,只见架子鼓爷爷大吼一声:“咚!”钢琴小姐哼起了小曲:“哆、唻、咪、发、嗦、啦、希、哆!”小提琴先生与大提琴先生同时舞动起了自己的四肢:“唔~~”古筝妹妹也毫不示弱的舞动自己的身躯:“唻~唻~”。最后音乐派对到了高潮,吉他哥哥与电子琴姐姐跳上舞台尽情地放声歌唱。
此时的吉他哥哥情绪十分激动,因为他梦寐以求的音乐派对开办成功了!
转眼间音乐派对已接近尾声,长笛女士用自己那不同凡响的笛音收了音乐派对的结束音。
台下的观众都给予了这个了不起的音乐派对热烈的掌声。
“这个音乐派对完成了这个音乐家族成员多少人的梦想。”架子鼓爷爷不禁感叹道,“这个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音乐派对啊!”
音乐派对结束了,所有上台演出的音乐家族成员都成了家户知晓的明星。他们都说:“我们这天的成就都是拜这个音乐派对所赐,要不是它,我们还真不明白我们还有这个唱歌的天赋。”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十一):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很难想象,要是没有了音乐,这世界将会怎样?
我们拥有音乐,我们享受音乐。它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又像无边无际的天空。它能燃起我们心中的激情,它激励着人们前进。
过去,前辈们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打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此刻,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们每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的时候,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音乐使人有不同的感受。流行音乐也好,高雅音乐也罢,都随着我们的生活一齐流淌着,给人们带来了乐趣,解除了压力。
假如世界上没有音乐,那会是什么样呢?
热爱音乐的人像失去了灵魂一样,我们没有了音乐课,再也听不到音乐演出……那将只剩下一个冷冰冰的世界……
如果你也爱音乐,那就去感受吧,生活中随处都会有音乐;如果你也爱音乐,那就大声唱出来吧,让更多人和你一齐感动!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十二):
喜欢音乐的孩子
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听音乐。也许是害怕孤独,或者是害怕没有声音的空间吧!但是一向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喜欢音乐的孩子,爱得莫名其妙,爱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内心明白自己其实并不太懂音乐。
无论是坐在教室,还是呆在自己的卧室,都习惯从口袋里掏出那老掉牙的魅族MP3。戴上耳塞,听起那仿佛与时代脱节了的古典音乐。我很喜欢听到那古筝或二胡叮叮咚咚的声音。听着这声音,我每次都想起那才艺非凡的宋朝女词人,那声音仿佛就是那女词人的浅吟轻唱。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无论是埋头在试卷中,还是躺在床上,心中总会有莫名的伤感。不知是伤感清照居士悲苦的一生,还是伤感自己的一事无成。
但是在阳关明媚的白天,看着那变幻无常的云朵,看着那偶然飞过窗户的大雁,情绪总会感到简单`愉悦。而这时我也会听下流行音乐,听听此刻乐坛多彩的音调。然而大多熟的晚上我的情绪总是不太好的。看着那黑漆漆的夜晚,一个人坐在窗台,感到有点寂寞`苍凉和一点点呼之欲出的恐惧。而这时候我不会选取那些古典音乐,更不会选取一些节奏比较快`音调比较高昂的音乐,比如DJ。不选古典音乐,因为觉得古典音乐有时会把这夜晚点缀得更令人恐慌,而不选DJ,则是觉得夜晚是安静的,而不是吵闹的白天的延续。
在着时候我一般会选取王菲或刘若英,她们的声音总会给我带来一种寂寞,惆怅的感觉。有人说:“小孩子是不会寂寞的,因为他的心不会静下来。总会有其他东西吸引着他。”其实无论是什么人都会寂寞的。寂寞就像人的影子,你能够忽视它,却永远都摆脱不了它。
家里有快很大很大的白色墙壁,每当我躺在沙发上听着音乐时,总会应对着那墙壁。那大片大片的白色给我泰山压顶般的空虚感。以前尝试挂几幅画上去,可最终还是取了下来。但当音乐响起,就觉得其实那面白墙并非如此令人害怕,信手摸去,似乎能够摸带音乐华丽的色彩,如此灿烂!
音乐总给人带来一种很简单的感觉,但我想我不是一个自由的孩子,始终逃避不了高考。而高考后,音乐会不会也被我遗忘了呢?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十三):
大自然的音乐
“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场秋雨的余韵谁都明白刚才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凉爽的的求封,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传来—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街上的行人争先恐后地去屋檐下面躲雨,有伞的人纷纷打起伞,往家里赶。沙啦啦,沙啦啦……雨声中,街上的每一块地砖、每一片树叶、每一把雨伞,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像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听!“啪,啪,啪”,那是雨拍打在玻璃窗户上的歌声。“沙啦啦,沙啦啦”,这是雨与树木的一部二重唱。真是一曲曲美妙的、动听的歌谣啊!“轰隆隆”雷,姗姗来迟。我仿佛听见旷野用木槌敲打巨鼓的声音,却有一点不同,雷的怒吼粗犷而豪迈。它似乎很杂乱无章,但你只要用心去聆听,便会发现这是最和谐的节奏。“滴—答—滴—答”雨,渐渐停了,街上也恢复了平静,街上的行人已经所剩无几。
回想起那优美的声音,美妙的旋律,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这是只有在神奇的大自然里才能听到的。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十四):
音乐人生
音乐,是一种快乐;音乐,是一种享受;音乐,是我们童年的好朋友;音乐,也是我的人生。
幼稚的童谣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录音机中放出一声声幼稚的歌声。想想小时侯,忽然觉得,我很无知,但很搞笑。在幼儿园里,我哭着闹着要回家。看见外婆从眼前走过,却无法跟上。突然间,一声音乐飘进我的耳朵,是《数鸭子》,我听了后破涕而笑,也跟着唱了起来,还一边唱一边跳舞。从那以后,录音机里的童谣,歌声就成了制止我闹着回家,哭时的法宝。每当在学校里学了新的歌,就会回到家向父母炫耀自己比他们唱得多。其实小时候的歌还有很多,如《打电话》,《买报歌》,《捡到一分钱》,《生日快乐》……
欢快的儿歌
幼儿园的音乐幼稚,而小学的音乐和谐,快乐。小学时,有许多的好朋友,许多的老师,也有一些烦恼。在家时,我有时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每一天换一种水果,不许做炖菜,烧菜。为了这些事,我时常会和妈妈产生口角,弄得气氛很不好,谁也不愿意理谁。在饭桌上用餐时,妈妈也会喋喋不休地说出我从小到大的一切罪行,还给我讲了不少大道理,让我听得心烦,便放下碗筷,甩门而去。烦恼时,我喜欢坐在草坪上听听音乐,唱唱歌。当我拿起mp3时,耳机里响起了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突然间觉得自己很无知,妈妈生我养我和时不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却让她悲哀,认为自己不配做妈妈的女儿。想到妈妈黑发间的一根根白发,额头上的一条条皱纹,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回到家,我真诚地向妈妈道歉,并保证自己以后不再犯了。
成熟少年曲
离开了小学,离开了小学的朋友和老师,离开了幼稚,心里不是很好受。在初中,我却迎来了新的朋友,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音乐,我也渐渐成熟长大。每当同桌再听《中国话》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拿下耳机,放在自己的耳边听:“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是呀!此刻连外国的人都在学习我们中国的语言,他们念起来真的很搞笑。再学校的操场上徘徊时,我有时会吟上几句《花木兰》:穿盔甲手拿青龙剑,八卦阵中间花舞花满天,三更天胭脂放床边,虽有俊俏脸从不露真颜……”每当唱起这首歌,就会联想到花木兰的英资飒爽,心中也会有一点敬佩。当我在应对困难时,我会想想花木兰在应对困难时的沉着冷静,仔细回想事情的问题出在何处,在问题上加以解决,问题就迎难而解。还有花木兰战胜困难时的机智勇敢,毫不退缩,也会有一点崇拜。我敬佩花木兰的英姿飒爽,敬佩她的机智勇敢,敬佩她替父从军,屡战胜功。
音乐,能够体现出“乐以教和”的作用;音乐,也能够为我们解除生活中的疲劳;音乐,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远远离不开它。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十五):
音乐,我的最爱
活泼开朗的我,喜欢做许多事情,比如说看书、游泳、看电视……其中有一件事,是我最喜欢的事情,那就是听音乐。
在我的生活中离不开音乐。我喜欢在不同的时候听不同的音乐,使自己放松、快乐。
当我干某一件事情遇到难题时,当我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垂头丧气时,我就会放一曲激-情高昂的乐曲,雄壮豪迈、热血沸腾。你听,那饱满热情的旋律,时而像奔流不息的江水,汹涌澎湃、破涛滚滚;时而又似温柔的小溪,轻缓有力,让一股暖意涌上心头;这时,我又会重拾信心,勇往直前。
当我学习或看书累的时候,我会放一曲乡间乐曲,静谧、安详又平和。我去用心倾听着天籁之声,不知不觉我早已沉醉在其中。听完之后,便会精神抖擞,刚才的疲倦早已被音乐当我翻开相册,重温童年的酸甜苦辣时,我会放一曲儿童歌曲,虽然说比较幼稚,却带有天真烂漫的童真。它好似一朵可爱的花儿纯洁;好似一盆鲜花,充满诱人的香气;如同一个梦想,象征着对未来完美的憧憬。每当听到这,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但是,我最喜欢的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充满疯狂、充满活力。张韶涵的《隐性的翅膀》、容祖儿《挥着翅膀的女孩》这两首歌是我最爱。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体会其中的寓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难题,我们都要坚强,勇敢应对问题、解决难题,始终拥有心中的翅膀。
虽然我不懂得如何谱曲,当我却能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朋友,我相信,当你把全部的感觉投入到音乐当中,你必须会感受到许许多多的东西,让你陶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