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的人 vs. 抗冻的人,身体到底有什么区别?(图)
冬天是一场防寒的战役
也是所有抗冻的人
最好的凡尔赛舞台
当你还在做起床的心理建设时
抗冻的人可以淡然掀起你的被子
并轻描淡写一句「今天不冷啊」
带给你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创击
当你在寒风中将自己裹成粽子时
抗冻的人可以用简简单单的
两件上衣一条裤子解决所有问题
过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的冬天
那么问题来了
究竟什么样的身体
才能点亮抗冻 buff?
首先需要知道
我们的身体有一套
体温调节系统
通过下丘脑指挥神经和激素
当检测到降温环境时
便增加热量的产生,减少散热
因此抗冻和怕冷的区别之一
就是身体的升温或保温能力更好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
脂肪就是天然的保温层
因此胖子大多会更抗冻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们口中常提及的「肥肉」
属于白色脂肪组织虽
然确实能起到保温作用
但在囤积状态下无法产生热量
0° 的保温永远只能是 0°
因此体虚的胖子也一样怕冷
相比起脂肪对于产热而言
肌肉明显更有性价比
人体的产热能力
与基础代谢水平有关
在等量的情况下
肌肉的代谢率是脂肪的三倍
骨骼肌越多,代谢水平越高
产热升温效果也就越好
因此抗冻的人往往是
身体壮实、肌肉更多的人
同时,人体的肌肉也有不同的分类
在抗冻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是慢速抽动肌纤维
我们可以叫它「慢肌」
慢肌顾名思义收缩更慢
一般负责长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它们耐力更强,不易疲劳
且对低温环境耐受更好
2021 年瑞典一项研究发现
慢肌被更多激活的人
在环境温度变化的过程中
体温下降更慢
同时,天赋异禀这个词
也同样适用于抗冻领域
由于基因的影响
一批「天选抗冻人」也随之诞生
在西伯利亚居民中
UCP1、ENPP 以及 PRKG1
三组抗寒基因能更多地参与进
脂类化合物的代谢中
从而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天气
但名为基因,就有突变的概率
当 UCP1 的活性降低后
就会造成人体更怕冷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多数人需要
依靠「打哆嗦」等肌肉颤栗的方式实现御寒
但有一部分人体内的 UCP1
和 UCP3 基因会更加活跃
可以促进脂肪转化为热量
不需要肌肉运动或大脑干预等环节
一键解锁非战栗产热的功能
除此以外,人体内的棕色脂肪
也可以增加你的抗冻性
棕色脂肪内包含大量线粒体
能高效时产生热量提高代谢
在新生儿诞生时
体内会有大量棕色脂肪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些棕色脂肪会越来越少
成年人体内的棕色脂肪占比不到 5%
因此比起成年人
儿童多数时候体温更高,也更耐寒
而抛开基因、年龄等问题
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也造成了是否抗冻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男性的新陈代谢能力
比女性高 20% 左右
能产生更多的热量
女性骨架较小,皮肤散热更快
御寒能力也普遍比男性更弱
并且,女性的核心温度略高于男性
在寒冷环境下
外围血管会加快收缩保持核心体温
从而导致女性对低温更敏感
而雌激素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
让手脚血液流动减缓
造成女生在冬天更容易手脚冰凉
不过,不论先天的耐寒能力如何
后天的努力也可以改变冬日的命运
除了锻炼肌肉增加自身的产热能力
适当在寒冷环境中活动
也可以刺激身体增加棕色脂肪,帮助产热
当然,在感到寒冷的时候
还有一项终极奥义
穿上秋裤吧!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比起冻疮等问题而言
保暖才是生存的王道
写在最后
✔ 目前已知,能让棕色脂肪增加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有实验显示,在 19℃ 的环境中不盖被子睡觉,睡一个月后,参与者的棕色脂肪体积增加了 42%,脂肪代谢活动增加了 10%
✔ 怕冷的人在血液循环中的皮肤利用率较低,导致爱出汗、口唇发白等症状。当感到寒冷时,怕冷的人的血液往往会集中在体核心部位,使得四肢的血液流动减少,造成四肢发冷。相比之下,抗冻的人的血液循环更为均匀,身体更容易将热量分配到全身,从而保持体温稳定。
✔ 低血压、心肺功能水平不足、缺铁、缺钙、甲状腺功能减退这些健康困扰,会使代谢水平降低,令人「产热难」,也就更容易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