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成大事者,有三大要诀
- 生于虑
“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
在古人看来,凡事都应反复考虑、三思而行,才能够事半功倍。
《大学》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是在告诉我们周密考虑是做事成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庸》提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这是说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该思虑周全、做足准备。
不仅如此,“古之立大事者”还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对后辈阐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的道理;孙子告诫征战沙场的将领,“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王安石勉励后世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下棋是这样,做事亦如此。要对形势、大局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把握,并以此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何以能对“当今天下形势”作出那样环环紧扣的精当分析,并提出极富远见的应对战略?就是因为诸葛亮有周密的筹划,才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刘备何以要放下身段,三次请诸葛亮出山?就是因为刘备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谋天下的全局中看准了诸葛亮无人替代的作用。
做事要之前要做足准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此方能成事。 - 成于务
当然,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谋划决策,还需要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必将陷入“过缓则无及”的困局。因此,便有了“成于务”这第二点诀窍。
这里的“务”指的是努力和实践。古代的鸿儒学士喜欢把道理寄托于生活的细微处,借此启发后人躬行实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最能体现“务”的意义。
《论衡》中也提出:“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这便是以建房和配药来进行类比,说明做事不能局限于“观望”,而应身体力行。
鲁迅曾以喝“酸辣汤”作比,指出“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更是让人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成事不仅在于善谋,更要“成于务”,注重实干。无数事实清晰地证明,空谈阔轮无济于事,只有真抓实干才是成功奥秘所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想成事,绝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而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抓住关键、精准发力。
正所谓,“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要牢记,事业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 失于傲
古人云:“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因此,要真正做成一件事,还需时刻警惕“傲”这一顽疾,牢记“失于傲”的道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五千多年来,“谦逊”的基因早已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一点在古籍善本之中多有体现。
魏徵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到自己的地位高,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一想江海在百川之下。
朱熹说:“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这是把德行不足的人同古之君子对比,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夜郎自大、骄傲卖弄。
张廷玉说:“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这是将骄傲自满和谦虚进行对比,同“满招损,谦受益”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老舍先生也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由此可见,“失于傲”的道理从古至今都没有过时。
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兵必败。一个高傲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别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王阳明说,“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一个自傲傲慢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人际关系、人脉的,不仅如此,他们可能连最起码的父母、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都处理不好。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失败,全在于他过于骄傲。关羽是猛将,有勇有谋,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等,都足以证明他的能力非凡。但过于高傲自恋却让关羽败亡。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就有些得意了,东吴方面当关羽听说孙权拜陆逊为将代替吕蒙时,他说:“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震!”而富于谋略的陆逊代替吕蒙后,又是写信又是送礼,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关羽更是麻痹大意,对于别人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每每都感觉自己下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而别人说的都是没用的,其最终被杀害与傲有很大关联。
谦虚戒傲为品格修养的头等大事,只要不傲慢,其他良好品格就会随之而来,不傲是做人成事的基础。
做事成事,我们既要高瞻远瞩,做好周密准备,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还要不骄不躁,切忌自满,永葆忧患意识。
凭着对“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笃定,我们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趣知识(quzh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