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子虚乌有」形容虚假的东西?
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那为什么用「子虚乌有」形容虚假的东西呢?
「子虚乌有」出自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子虚赋》,故事讲的是: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子虚在齐国大臣乌有面前夸耀楚国云梦泽这个地方的广大和楚王狩猎时的盛况。乌有听了之后很不服气,在讽刺反驳子虚夸大其词的同时极力维护齐王的威望,称赞自己的国家。两人也因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子虚和乌有是文章里的两个人物,而这两个人是司马相如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所以后世便把这两个假托的人名合成了「子虚乌有」,用来形容完全不存在的事情。虽然人物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子虚赋》这一文词藻华丽,极尽夸张之致,汉武帝看了之后很是喜欢。司马相如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中郎将。
延伸阅读:
» 「烂醉如泥」中的「泥」并非指泥土
» 「小鸟依人」最早是用来形容男性的
» 「衣冠禽兽」原本是个褒义词
» 「乱七八糟」成语源自史上两大著名内战
» 「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什么?
» 「功在桑梓」的桑梓是什么意思?
» 「食指大动」:第2个指头为何叫食指?
» 「蛛丝马迹」中的「马」指的是什么?
» 「捉奸捉双」的古训是怎么传下来的?
» 盘点那些不像成语的成语
» 你知道「新婚燕尔」中「燕尔」的出处吗?
» 「令人喷饭」居然是个成语
» 「加减乘除」是个成语
» 「打死老虎」是一个汉语成语
» 成语「寡妇门前是非多」是什么意思?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科学依据?
» 成语「青红皂白」的「皂」是什么颜色?
» 为什么用「子虚乌有」形容虚假的东西?
标签:成语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