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红蓝 3D 眼镜
现在为啥不见了?
《哪吒》都去看了吧?
助力打榜的时候
也会有些疑惑
也会有一些回忆涌上心头
关于 3D 眼镜
Let's 一篇讲明白!
其实,从红蓝眼镜
进化到油乎乎的3D「墨镜」
它们的成像原理
都是参考的我们的大脑
01
3D 电影是怎么成像的?
我们的左眼和右眼之间
大概有 6.5~7cm 的间距
就是这几厘米的「视差」
会导致我们左眼和右眼
看到的画面也稍有不同
两幅不同角度的画面
一起传到大脑
脑子咔咔一合成
平面幕布就变成了立体的空间
3D 电影拍摄时
也模仿了大脑这个「合成图像」的过程
用了两个摄像头拍摄
模仿我们的左右眼
再把这俩不同角度的画面叠加在一起
所以我们不戴眼镜看3D电影会「重影」
好像散光一样
02
重影的画面是怎么变立体的?
甭管是啥眼镜
基本原理都是一个——
过滤!
去 1,留 1
左右镜片这俩霸道总裁
各自过滤掉了一个画面
左镜片只保留想让你左眼看到的画面
右镜片只保留想让你右眼看到的画面
再让大脑合成,从而产生立体感
✔ 红蓝眼镜的「过滤方式」最简单粗暴
就是利用色分法
左镜片的红色滤光片挡住蓝光
右镜片的蓝色滤光片挡住红光
这样双眼就分别接收到不同的画面
大脑再合成出立体效果
1922 年,全球首部 3D 电影
《Power of Love》上映
当时观众戴的就是红蓝眼镜
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灰蒙蒙的像得了白内障
90% 的可见光都被滤光片挡住了
原本色彩鲜艳的画面变得昏暗失真
其次,太晕了,脑瓜子疼
因为左右眼接收的光谱差异太大了
左眼的红色通道(波长 620 - 750nm)
和右眼的蓝色通道(450 - 495nm)
波长差距超过 150nm
睫状肌为了调节焦距一直痉挛
看个 20 分钟
头就疼得受不了
所以红蓝眼镜淘汰在时代的风中
也是情理之中
为了解决颜色失真和脑阔疼的问题
✔ 线偏振眼镜闪亮登场了
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线偏振眼镜就像是百叶窗
光线只能从固定方向穿过
左边的眼睛只能看到水平偏振的光波
右边的眼睛只能看到垂直偏振的光波
光的色彩不会被红蓝镜片干扰
这样一来,画面的色彩就保住了
而且透光率还能达到 38%
睫状肌也不用一直抽搐调节焦距
就不容易晕了
但它也有个麻烦
不!能!歪!头!
观众看电影时得必须保持头部绝对水平
一旦倾斜超过 10°
光波就被「栅栏」拦截了
画面就看不完整了
歪一点就啥也看不到了
这也是为什么
在普通 3D 和数字 IMAX 影厅
工作人员总提醒得大家坐直
有有有
如果有对象的想把脑袋靠在对方肩膀上
带小孩的管不住熊孩子摇头晃脑
大懒蛋想瘫着……
✔ 圆偏振就是最佳选项!
圆偏振眼镜
是最近商业影院的 「宠儿」
它通过 1/4 波片把线偏振光
转换为左旋 / 右旋圆偏振光
观众可以随意变换姿势
不管怎么摇头晃脑、左拥右抱
光的旋转方向都不受头部角度影响
画面始终稳定
不过,它的代价就是
透光率降到了 28%
圆偏振的亮度
都比线偏振高了不少
为了弥补亮度损失
普通影院会使用高增益金属幕
成本就蹭蹭往上涨
票价也蹭蹭往上涨
✔ 一句话总结
普通 3D 厅、数字 IMAX
用的都是线偏振,不能歪脑袋
激光 IMAX、中国巨幕、
CINITY、LUXE用的都是圆偏振
可以摇头晃脑
偏振技术虽好
终究需要戴眼镜
于是
另一场技术竞赛悄然开启——
03
能不能不戴眼镜看 3D?
已经有了!
比如索尼 2021 年
研发的「空间现实显示器」
屏幕可以追踪你的眼球
动态调整光路
不戴眼镜就能实现 3D 效果
还有更牛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的纳米光子芯片
可控制 1280 个光波导出口
重建 64 个视点光场
让电子屏幕逼近人眼的自然观察效果!
期待在不久的未来
我们或许会像怀念红蓝眼镜一样
感叹「当年的人看电影居然要戴眼镜啊!」
附录
① 红蓝眼镜的消失,本质是光学精度对粗糙模拟的降维打击。从滤光片到偏振片到光场显示,3D 技术的演进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如何用现代技术,完美复现人类双眼 6.5cm 瞳距构建的立体世界?或许答案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有时候,最高明的幻觉,恰恰需要隐匿所有欺骗的痕迹。
② 还不知道怎么挑选电影厅?IMAX、杜比、CINITY、巨幕...还傻傻分不清楚?
请继续阅读——IMAX、杜比、CINITY、巨幕...到底有啥区别?
- END -
» 更多 眼镜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