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冷知识:一桩由底裤引发的行刺未遂案!
- 这桩公案,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发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亦有人谑称为:一桩由底裤引发的刺杀案。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韛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
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 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
汉七年,刘邦经过赵国,自然要小住几日。
因为,彼时的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
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子敖嗣立为赵王。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语出《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两年前,张耳死了。
张耳早年为信陵君门客,曾参加陈胜起义,扶赵抗秦。
归附汉王刘邦后投身楚汉争霸,没少出力,受封赵王。
老子死了,儿子张敖接班,承继赵王位。
许为安抚人心,刘邦就把和皇后吕雉所生的独女刘乐嫁与张敖,史称鲁元公主。
岳丈驾临,赵王张敖自是恭恭敬敬,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
刘邦也真不见外,摆着老丈人架子,席地而坐,叽叽歪歪出口成脏,态度很是傲慢。
刘邦出身乡野,混迹市井,说是泼皮无赖也不为过。
若用严苛礼仪来要求,确实也怪难为他的。
张敖倒没在意,可贯高、赵午等一众门客不干了,撸胳膊挽袖子,吵吵巴火要组团灭了刘邦:
「这老东西太无礼了,让我们一起上,弄死他!」
之所以气成这样,意欲弑君夺命,只因刘邦做出了一个极其失礼不雅的举动:
箕踞。 - 箕踞,这词儿很有意思。
箕,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一字口的器具,多用竹篾或柳条编制而成。用来扬谷去秕、扬米去糠的,叫簸箕;用来盛装垃圾、搬运粪肥的,叫畚箕。等等。
踞,指蹲,或坐。
俗言:站有站姿,坐有坐相。
按古制礼仪,当人席地而坐时,需膝盖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双手置于膝前。
若屁股着地,随意伸开两腿,张得像个簸箕,就叫箕踞。
《礼记·曲礼上》中言: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走路时不可牛气哄哄,站立时不可跛脚斜放;
坐下时不可张如簸箕,睡觉时不可趴卧于床。
在《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视之,解遣人间其姓名,客欲杀之。
郭解,汉时古惑仔,小个子,没少杀人。
每次外出或归来,街坊邻居都躲着他走,只有一个人箕踞而视。
郭解的门客登时火冒三丈,就想杀了他。
与赵王张敖的门客如出一辙,惹人盛怒的,仍是「箕踞」。
箕踞的杀伤力,为啥如此强大?
这便牵扯到一个看似卑俗恶趣味、实则颇具研讨价值的话题:
西汉时期,到底有没有安全底裤? - 对于这个问题,遍查资料,累得头晕目眩,结果却叫人头疼不已。
一说有,一说没有。
说有者,言辞凿凿。
据西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中载:「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上衣下裳,自黄帝时候,衣裳就已成型;
西周与春秋,渐成主流。
后来,把上衣和下裳连接一起,曰深衣,即最初最典型的汉服。
及至秦汉,底裤横空问世。
因为,秦汉盛行角抵,类似于现在的摔跤或相扑。
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漆绘木梳篦图案显示,角抵之人均赤裸上身,身着三角兜裆布。
这个兜裆布,当谓秦汉版底裤。
此外,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也说,蜀郡文艺小青年司马相如勾搭卓文君私奔,跑路去了临邛:
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两人开了家小酒吧,卓文君当老板娘,卖酒管账;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跟佣人一起干杂活。
裈,指合裆的短裤。
分两类,一类曰膝裈,四角,长及膝,外穿;应该跟现在的大裤衩子相差不多;
一类曰犊鼻裈,三角,无裤管,内穿,即现在的三角内裤。
与犊鼻裈相关的最有趣的典故,当属酒鬼刘伶的骂人话: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我以天地为房,屋子当衣裤,你们钻我裤衩子里来干啥? - 另一说,秦汉时期尚无底裤。
理由如下:
彼时礼仪,讲究「跽(音jì)坐」。
即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于小腿及脚跟上。
此种坐姿,最大的好处是防走光,防偷拍,避免春光外泄。
若有底裤,还用得着防?
《礼记》中也言:
「劳毋袒,暑毋褰裳」。
意思是干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再热,也不能把下裳提起来。
安全底裤尚未问世,提起来容易走光。
此外,汉代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云:
「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那时的男人服装简单至极,就两根裤管,开裆,用绳子往腰间一系,外面用无性别之分的裙子,即裳,围腰一裹,完事。冬天再加一件铺垫棉絮的袍(汉服称长袄),腰间一束,既保暖又方便生理。
嘚啵至此,回归正题。
面对女婿张敖,高祖刘邦大咧咧来了个箕踞,直惹得贯高等门客红了眼珠子,意欲搏命。
从生气程度看,刘邦若穿了安全底裤,男人之间,又是翁婿,怎能急眼?
据目测,估计没穿。
双腿一张,门户大开,无限春光,尽收眼底。
这叫啥,是倨傲无礼,是莫大侮辱,不弄死他都难解心头怒气。 - 据《史记》记载,听闻赵王张敖的门客贯高等人雇佣杀手,意欲行刺,刘邦大怒,径将张敖、贯高等抓捕下狱,还诏令赵国,但凡追随赵王者,一律诛灭全族。
老丈人杀女婿,也真是铁血无情狠到了家。
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所幸,门客贯高重义气,够汉子,严刑鞭打几千下,烙铁加身致体无完肤,始终坚称是自己的主见,没赵王啥事。
刘邦箕踞,是对赵王的超级侮辱。
老丈人怎么了?
老丈人也不能如此无礼放肆。
身为门客,吃人饭花人钱,又焉能装瞅不见?
听罢回报,刘邦竟心生敬佩。
查证赵王确没参与谋反后,便放过了他。
消息传至,原本也在赦免之列的贯高,却仰起脖颈,自断咽喉而死。
自行了断前,慷慨道:
「我被打成这样而不死,是为了还赵王一个清白。如今赵王脱困,我的使命也已完成,虽死无憾。况且为人臣子,已背上篡杀之名,纵然皇上不灭我,我哪好意思再活在世上?」
咔嚓。
从此,贯高闻名天下,而这桩由箕踞引发的公案,也总算画上了句号。 - 翻阅史书,因箕踞而引发的公案,可谓不胜枚举。
《魏氏春秋》载,一日,嵇康正「箕踞而锻」,司隶校尉钟会来访。
嵇康不仅没搭理他,还含讽带刺,损了人家个满脸茄皮色。
结果不消说,钟会记仇了。
跟主子司马昭一通叨逼,构陷,害死了嵇康。
汉时韩婴所作《韩诗外传》中,记有《孟子欲休妻》的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
说,孟子的媳妇独自一人在屋,箕踞而坐。
正巧孟子进屋,瞅了个满眼,当场一脸黑线,气哼哼跟老妈说:「这女子太失礼,我要休了她!」
还有,图穷匕见,荆轲刺秦。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持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见《战国策·燕策三》)
荆轲行刺失败,背靠梁柱,箕踞大骂。
也正是这极尽嘲讽侮辱的箕踞之姿,彻底惹怒秦王。
众侍卫一拥而上,乱刀屠戮。
刘邦箕踞到底穿没穿底裤,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要拿人面子当鞋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