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把父亲称作哥哥?
「哥哥」在唐代既指「父亲」,也指「兄长」。哥原本不是中原的叫法,在唐朝属于外来语,一般称父亲为「耶耶」,私下里某些场合可以称「哥哥」,但在较为正式或者特殊的公开场合,还是得叫「父亲」或者「大人」。
有时也把父亲叫做「阿耶」,和母亲在一起就叫「耶娘」,或「爷娘」。这些都是唐朝时最为流行的叫法,扩展来讲,还有一个叫法是「大人」,但唐朝时的「大人」只有一种含义,就是用来代指父母。若非自家父母或直系亲属,在唐朝是不能称呼「大人」的,不然有失礼数。
在古代,口语中大人一般指的是「父亲」,只是到了后期,有些贪官污吏为了溜须拍马厚颜无耻的称呼上司为「大人」,但依然为少数,更不能公开。要一直等到清朝,「大人」才开始成为百姓或下级对上级官员的称呼。所以电视剧中,如果看到清代以前的古装剧,称呼某某大人,其实是谬误的。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或者不同地区,父亲还有「家严」、「家尊」、「家君、」、「达」、「大」、「伯」、「叔」、「舅」等等称呼。
盘点各个朝代对爸爸的称呼:
1、先秦
最早期中国对于父母的称呼,就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如收录劳动人民诗歌,偏向口语的《诗经》中就有无数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这样的句子。而对于「考妣」,《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并不特指已过世。
2、秦汉
秦汉时期,父母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书面语。而「考」和「妣」,开始特指已经去世的父母,并在前面加上先字。这时期「翁」和「爷」或者「耶」开始成为常用的对父亲称呼。如《史记》中项羽要把刘邦父亲烹杀,刘邦便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翁在古代一般除了父亲,还常被称呼老者,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如翁姑,翁婿等词中即是此意。
3、三国
最早关于「爸」的称呼,出现于三国时期:《广雅·释亲》。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广雅》中就有解释道:「爸,父也。」、「妈,母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
4、南朝
「爹」字,《南史》中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可见南北朝时期为荆州地区的方言。部分地区称父亲为「阿父」,或「阿公」。
《南史·谢诲传》:「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北宋真宗时期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
5、唐朝
《搜神记》有载:「年始五岁,乃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此处的「歌歌」便是父亲,也是有证可靠的唐代早期写法,所以唐朝的「哥」,是个通假字,亦为「歌」。
顾炎武《日知录》曰: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记载:「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
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6、元朝
唐朝的称呼沿用到元朝,仍有人称呼父亲为「哥」,比如元曲《墙头马上》所写:「我接爹爹去来……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此处的「爹爹」和「哥哥」,都是指「父亲」,可见到了元朝,仍旧延用唐朝时的习惯,直到宋朝时部分地区的人也是如此称呼。其实对于「父亲」的称呼,因为各地风俗不同,所以相当多元化。
7、清朝
一般称「爸」,「阿爸」,「爸爸」,部分地区称「伯」,例如清朝学者梁章钜,在《称谓录·一·方言·称父》中写道:「吴俗称父为阿伯」。
8、现代
建国后,也有一些北方地区,称父亲为「达」(谐音,也有说是「大」),起码据我本人所知,山东地区就有使用「达」称呼父亲的习惯。如果是「大大」,就是称呼大娘,即父亲哥哥的妻子,相当于「伯母」。
延伸阅读:
» 唐朝冷知识17则
» 唐朝庚子年大事记
» 唐朝微历史:唐朝趣味历史知识
» 唐朝历史冷知识(1)
» 唐朝历史冷知识(2)
» 唐朝历史冷知识(3)
» 唐朝冷历史知识(4)
» 唐朝历史冷知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