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4:48:01
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_____。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答案:(A)。
【解释】专家解析: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客观性的特点,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是指辩证的否定,同题意要求无关,排除;C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排除;D属于意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相关阅读:
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我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质是区分事物、划分事物界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能够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事物不可分离。
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结构、性质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计算和测定是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确定事物“是什么”,才能把它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区别开来;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以前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到达了真正成熟的地步。这是对认识和把握事物量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的。事物总是透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因此,首先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
(1)量变与质变的内涵。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2)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统一的。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必须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在必须好处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包含肯定,必须好处上否定就是肯定。
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产生;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用心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展开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第一,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从发展的总方向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上升的,辩证的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发展的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周期性与回复性联结在一齐。总体来看,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是上升和回复的统一。
(三)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一样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1。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一样,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一样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一样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带给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从而规定事物向自我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或方向。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一样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必须条件下,其地位能够相互转化。
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也有主次之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相互依靠,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一样,事物的性质也就不一样。矛盾的次要方应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必须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主次方面发生了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务必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试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答案:(B)。
相关阅读:
浅谈生活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资料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带给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所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与成功。
通常来说,矛盾双方最终的结果有三种:①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例如战争中的一胜一败;②矛盾双方融合,产生新的事物,如化合反应中,两种物质化合产生新物质,再比如学术讨论中,双方持有不一样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两种观点合二为一,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的观点③矛盾双方同归于尽,旧的矛盾统一体解体,被新的矛盾代替,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如人类发展过程中,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被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代替,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代替。
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以上矛盾双方的最终结果我们能够看出,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性质: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外因(事物之间的矛盾)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即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属性即斗争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在不一样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一样发展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形态,不一样事物的矛盾是具体而特殊的,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例如不一样的运动形式有不一样的矛盾性质:在物理中,有排斥与吸引;在化学中,有化合与分解;在生物中,有同化和异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透过上面所述的矛盾的特点与性质,我们能够明白矛盾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好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从解决矛盾、产生矛盾、再解决矛盾??如此往复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让自身得到发展。
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
首先,在我们此刻的大学生活中,我认为主要存在选修与必修、恋爱与学习、工作与考研、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持续自我与随波逐流等几个主要矛盾。拿恋爱与学习来说,恋爱与学习既能够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能够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必须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能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必须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斗争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务必应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齐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状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必须条件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能够实现事业与感情的双丰收。
再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皮鞋明胶等各种问题食品层出不穷,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极大的的担忧。仔细分析,能够得到以下几个原因: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但当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甚完善,各具体方面没有详细规定,没有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出台法规,因此给了不法人员可乘之机;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我国商品生产厂家没有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看问题,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性,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食品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必要性,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使得产品产生安全问题。
再有,网络与我们大学生的发展也是生活中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给我们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比如透过网络,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扩大自我的知识面;能够对外交流,足不出户就能够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沟通,锻炼自我的交际潜力;网上交互式学习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料,给我们带给了多重选取,能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随着一批批大学生的不断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矛盾双方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同一性。但是,网络的普及在必须程度上也威胁了大学生的发展。比如,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网络资料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这对大学生三观的确立构成潜在威胁;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这些又能体现出网络和大学生发展这一个矛盾两个对立面的斗争性。
总之,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解决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开启成功人生。
试题:
在易燃易爆场所不能穿()
A。布鞋
B。胶鞋
C。带钉鞋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