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有哪些特性

  问题:

  等高线有哪些特性

  答案:

  等高线的特性有: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相关阅读】

  等高线(英语:Contour line)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等高线按其作用不一样,可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除地形图之外,等高线也见于俯视图、阴影图等形式。用于海、湖泊的等高线,称为等深线。

  特征

  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等高线按其作用不一样,可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除地形图之外,等高线也见于俯视图、阴影图等形式。

  (1)位于同一等高线上的地面点,海拔高度相同。

  (2)在同一幅图内,除了悬崖以外,不一样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在图廓内相邻等高线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与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成反比,相邻等高线水平距离愈小,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坡度越大;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愈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小。因此等高线能反映地表起伏的势态和地表结构的特征。

  起源

  以等高线法显示地貌,启迪于等深线。1728年荷兰工程师克鲁基最先用等深线法来表示河流的深度和河床状况,之后又把它应用到表示海洋的深度。1729年库尔格斯首次制作等深线海图,再之后才应用到陆地上表示地貌的高低起伏形态。1791年法国都朋特里尔绘制了第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裘品-特里列姆用等高线表示了法兰西领域的地貌。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等高线逐渐开始用于测绘地形图中。19世纪后半叶,等高线法冲破不易识别的阻碍,取得公认。此后,等高线法才成为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显示地貌的基本方法。

  然而,1986年在中国甘肃天水发现了7幅战国末期放马滩木板地图,在几乎没有有效信息的第五幅图中,出现了闭合曲线绘制山峰的方法。然而这一符号并未正式应用在其他地图中,就应是绘图者后期才出现的绘制方法。西汉长沙马王堆地图山脉使用内填充条纹的闭合曲线表示,圈出了山脉的大致范围,其表示手法与现代地图中的“等高线”类似。九嶷山附近为一大片弧形条纹填充的闭合曲线,表述了当地海拔较高、多山的特征。此种表示方法就应与放马滩地图第五幅图有必须的关系,但没有得到后世的传承。可见等高线的出现就应更早。

  分类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一样,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

  (1)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2)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从规定的高程起算面起,每隔4个等高距将首曲线加粗为一条粗实线,以便在地图上判读和计算高程。

  (3)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主要用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4)助曲线,又叫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用以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间曲线和助曲线只用于显示局部地区的地貌,故除显示山顶和凹地各自闭合外,其他一般都不闭合。还有一种与等高线正交、指示斜坡方向的短线叫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特性

  (1)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

  (3)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

  (4)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悬崖处除外)。

  (5)等高线在图纸上不能直穿横过河谷堤岸和道路等。

  6)水流方向垂直于等高线。

  坡形决定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程相等;

  2)等高线为闭合曲线,不在图内闭合就在图外闭合,因此在图内,除遇房屋、道路、河流等地物符号而外,不能中断;

  3)除遇悬崖等特殊地貌,等高线不能相交;

  4)等高距相同的状况下,等高线越密,即等高线平距越小,地面坡度越陡,反之,等高线越稀,即等高线平距越大,地面坡度越缓;

  5)等高线遇山脊线或山谷线应垂直相交,并改变方向。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问题: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答案: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为:

  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

  【相关阅读】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史湘云人物性格分析

  曹雪芹在“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各表风流的女子,而在这众多女子中,最有独特风格的,怕只有“好一派霁月光风”的史湘云了。她既有活泼开朗、娇憨可爱、才思敏捷的女孩性情,又有傲世才高、洒脱风流、不卑不亢的名士风度。曹雪芹塑造的史湘云,既不像林黛玉般孤僻自洁,又不一样于薛宝钗的循规蹈矩,而是一个倾尽了作者全部心力塑造出的光彩照人的典型理想形象。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可归纳为: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

  心直口快:从她与林、贾的几次吵架,从她在各种场合中的言语中能够看出来。

  热情:这一点能够从她“大说大笑”,从她教香菱做诗,从她在各种场合给人的印象中反映出来:“这社里要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

  乐天:史湘云虽身世不幸,又处在比其他姐妹都不得自由的恶劣环境中。但书中从未见她愁过。她总天快快乐乐,兴致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红楼梦》原本是一部还泪的杯具。而史湘云留给读者的用心、乐观的印象是丝丝暖意和期望所在。

  才思敏捷:这点是从他即席做海棠诗,和两次联诗体现出来的。就诗才而言,湘之敏捷能够与钗之大气、黛之感伤媲美。

  有英雄气概:从几次对不公事件的反应看出来,她的诗词和言行也有所体现。

  平等待人:这一点是从吃螃蟹时对待下人的态度中看出,从她送袭人等大丫头的礼物也可看出来。当然,这要放在当时的等级观念的背景下来看。

  率直:这能够说是史湘云最突出的特征。率,坦率,一是一,二是二,无心计,少私念。直,不绕弯子,心口如一,想到便做。心直口快是其在言语上的体现,热情是其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体验,才思敏捷是其在才华上的表现,有英雄气概是比较传统特有的女子委婉、含蓄的体现。

  一言以蔽之,史湘云者,率真之女子也。率,率直也,真,真心,童心也,平等待人是典型的体现。

  史湘云的命运

  人人都说薛宝钗是传统儒学精神的完美体现。这自然没错,儒学作为一门生活的学问,它同时解决了个体就应怎样生活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就应怎样构建的政治问题。作为这两者的产物,其一是修身之道,其一是人情世故。薛宝钗深得人情之理,但作为情理基础的赤子之心已经暗淡,难逃孔子所谓的“乡愿仁之贼”的批评,是儒学真精神在末世沦落的体现,所以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而史湘云赤子之心犹在,虽说情理之功、生活之道还需磨练,毕竟本心在。这样看来,薛宝钗得到的只是儒家真精神的表皮,而史湘云得到的是内骨。只但是前者是精皮,而后者还只是粗骨。

  史湘云,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她是作者按照《世说新语》魏晋风度标准塑造的一位具有中性美的女子形象。史湘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史湘云人物性格分析

  关于史湘云最后的命运问题,那里我们不想争论续本的优劣,只想从史湘云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什么样的命运最合情理的。人心与人生不可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之命运是不可分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成就了人的命运,而命运也在时时引导着人的性格。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知命。儒学孜孜不倦的教导一种良知指导人生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样的生活才能得到“人生之乐”。也正因此,儒学才能超越佛学的“人生是苦”。深得儒学外在精神的薛宝钗大度,随遇而安。深得儒学内在精神的史湘云乐天,居陋室,终不改其乐。

  她贵为豪门千金小姐,因父亲双亡,虽从受宠的贾母家寄居到不自由、被当丫鬟一样使唤的史家,依然自得其乐。从中我们不难推断,虽说如判词所说的“斯配得才貌仙郎……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悲观。从前面八十回的暗示来看,后面关于史湘云的资料不会如续本那么少。但不管会经历怎样的人世变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之乐天会因此而改变。

  但是问题在于,《红楼梦》是杯具,其主人公的命运都很悲惨。史湘云的乐天似乎与杯具的氛围不相符。真的不相符吗?

  杯具的确少不也悲惨的命运,但不必须悲观。实际上,杯具的悲不在悲观。悲观只会使人绝望,进而麻木。杯具的悲是用心的人性在命运沉重的、不可改变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仍然不屈的悲凉。如果说大团圆式的喜剧给人的是‘善有善报’的道德教导,那么杯具的悲惨结局给人的是人性在经受不幸打击后的伟大,是在黑暗中突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在绝望中突现出来的生的期望。

  而史湘云的乐天正是这种儒家真精神的伟大,史湘云的乐天给人的正是这种绝望中生命不息之光辉的期望。而伟大的杯具诗人曹雪芹似乎隐隐的表达了这种在古希腊的杯具中所弥散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的判词:这正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观。我们听到的似乎不是林黛玉的忧伤,而依然是史湘云的带有英雄气概的乐天,一种知命的真乐天吧。。


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问题:

  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答案:巴格达

  【相关阅读】

  公元3世纪,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务必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我们计算的基础。罗马的计数只有到Ⅴ(即5)的数字,Ⅹ(即10)以内的数字则由Ⅴ(5)和其它数字组合起来。Ⅹ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他数字符号位置关系而具有不一样的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之后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善,并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这就成为我们记数的基础。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刻版记录。当时称零为首那。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向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好处。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能够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两百年后,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之后,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都十分繁荣,而其中个性繁华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那里来了。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用什么方法能够将这些先进的数学也搬到阿拉伯去呢?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此刻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之后,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如今的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之后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之后,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明白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此刻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瓜廖尔石碑876年

  印度数码中表示零的“点号”逐渐演变为圆,也就是此刻的“0”这一演变过程最迟完成于九世纪。印度876年出土的的瓜廖尔石碑见证这一过程。该石碑上有记载无误的“0”,用圆圈表示零,是数学史的一大发明。“0”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0”一向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它的诞生地却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大乘空宗流行于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后期,在印度产生了新的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规定出十个数字的符号。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0”来代替。“0”的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0乘以任何一个数,都使这个数变成0。大乘空宗由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强调“一切皆空”。0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也是解析几何中笛卡儿坐标轴上的原点。没有0也就没有原点,也就没有了坐标系,几何学大厦就会分崩离析。这种认识,同样有可能受了大乘空宗的启发。大乘空宗的“空”,在某种好处上也能够看做是原点,是佛教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出发点。大乘空宗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天堂还是反面的地狱,不管是天神或是魔鬼,都不免入相,脱

  离不了轮回之苦。天神享尽福报,照样会堕入畜生道或饿鬼道,也有可能走向自我对立面而成为魔。大乘佛教说“空”道“有”,都强调不可执著。这种说法与0的特殊在数学上表述,在哲学上有其相同之处。公元七世纪中叶,印度的记数法开始向西方传播,公元八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国家。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改善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或印度——阿拉伯数字。

  演变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记数法。到公元前后通行起两种数码: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数字中零的符号日益明确,使记数逐渐发展成十进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纪后出现的德温那格利数字。

  大约公元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从原先的婆罗门数字导出两种阿拉伯数字:被中东的阿拉伯人使用的东阿拉伯数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此刻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之后发展成我们广泛使用的形式。

  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加上使用十进位制便于运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在Unicode码中的位置是048到057。如0。1>0。01。由此,长久以来的结论便被打破,阿拉伯数字并非阿拉伯创造,而是古印度。

  阿拉伯数字容易透过改变小数点位置而产生变化。所以在特殊场合(如银行)不能完全替代大写的汉字。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此刻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一样,就能够表示不一样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好处十分重大。

  传入欧洲

  十个数字符号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个性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传入中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20世纪初,或上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此刻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