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交泰之时,何以定为婚姻吉辰?
1. 古代聘礼和彩礼有什么区别?
✔ 聘礼 (大雁、玉佩等)
是男方提亲环节的礼仪性馈赠礼物 (如周代用大雁、汉代用布帛),用于开启婚事并表达诚意与尊重,重在「礼」而非财。《仪礼》记载的「纳采」「问名」等环节都需聘礼。
聘礼重在仪式感,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需要用「雁」。
✔ 彩礼 (钱物)
特指「纳征」环节 (正式订婚时)送的财物 (如金银、土地),用于确定婚约,具有契约性质。汉代叫「聘财」,唐宋后多称「财礼」。
彩礼是「硬条件」,明清小说里常有因彩礼谈崩的桥段。
现代人常把两者混为一谈,但古人分得很清——先以雁示诚,再以财定约。
2. 古人结婚为什么要用大雁?
周朝《仪礼》规定,提亲、订婚等环节都要送大雁,以示庄重。后来没那么多大雁了,才改用木雁或鹅代替。
古人婚礼为什么要用大雁,主要有三个原因——
✔ 守时守信
大雁秋去春来,从不误时,象征婚姻要讲信用,守承诺。
✔ 忠贞不渝
古人以为大雁一生只认一个伴侣,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 长幼有序
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代表家庭要尊卑有别,和睦相处。
3. 古代婚礼为何在黄昏举行?
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主要是因为「婚」字本身就和「昏」有关。
古人认为黄昏是阴阳交替的时刻——白天(阳)将尽,夜晚(阴)初临,正好象征男女结合、阴阳调和。
周代《仪礼》明确规定婚礼要在日落后的「昏时」 (17:00-19:00) 进行,仪式庄重安静,不奏乐、不大声喧哗,体现古人对婚姻的敬畏。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白天热闹办喜事的习俗。
4. 古代的婚服都是红色的吗?
古代的婚服并不都是红色的,不同朝代各有特色。
✔ 周朝
新郎穿黑红色礼服(玄端),新娘穿黑色上衣配浅红下裳,庄重典雅。
✔ 唐朝
流行「红男绿女」,新郎穿大红袍,新娘穿青绿嫁衣,华丽大气。
✔ 明朝以后
红色成为主流(因皇家姓朱尚红),寓意喜庆吉祥,影响至今。
所以,红色婚服是明清才普及的,早期更讲究端庄而非艳丽。
5. 「同牢合卺」仪式有什么寓意?
这仪式源自周代,《礼记》记载匏(páo)瓜味苦,酒也苦,表示夫妻要共度苦难。后来演变成「交杯酒」,但早期更庄重朴素。
✔ 同牢
新人同吃一块肉(牢指祭牲),象征今后同甘共苦,一个锅里吃饭。
✔ 合卺
把一个匏瓜剖成两半当酒杯,夫妻各执一半交杯饮酒(像现在的交杯酒),寓意合二为一。
6. 「结发」的目的是什么?
「结发」仪式最早见于汉代,唐代最盛,后来简化成了「洞房藏剪刀」的习俗。
结发仪式的核心目的——
✔ 生死相托
新人各剪一缕头发绑成同心结(称「合髻」),象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头发纠缠永不分离。
✔ 礼敬祖先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结发既是对血脉的尊重,也代表两个家族的联结。
✔ 浪漫誓约
唐代女子晁采写给丈夫的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道破了这个仪式承载的忠贞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