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皇帝朱批「知道了」始于哪朝?
01
据目前所知的档案文献,最早批复「知道了」的是明宣宗朱瞻基。
在一件关于宣德鼎彝的文书上宣宗批复「知道了」。
明代最爱批「知道了」的是嘉靖。
不过,嘉靖批知道了就是应付一下,多半没下文了。
嘉靖元年,就有御史朱衣等人上疏,说皇上你现在一批奏疏就是「知道了」「已有旨了」,可是光说不做啊。
御史朱衣李俨向信各上疏陈时政阙失衣谓人君之德莫要于改过近者言官屡进章疏陛下御批有曰知道了有曰已有旨了言知不言行力行之怠也言有旨而不言是非改过之吝也此两可回护之辞不宜见之于圣明有道之日 ——《明世宗实录》
02
之后又有兵科给事中许相卿上疏,把嘉靖批复的话和批复时的情绪都总结出规律来了:
嘉靖要说「所言有理」就是觉得不错,正中下怀;
说「知道了」,就是敷衍应付;
说「已有旨了」,是开始厌烦了;
如果说「如何这等来说」,那就是彻底发火了。
嘉靖改元以来,陛下批答言者,始曰这所言有理,葢深嘉之。继曰知道了,尚漫应之。又曰已有旨了,似已厌之。又曰如何这等来说。则怒之矣。 ——《明经世文编·論罰言者疏》
嘉靖的脾气没几年就让大臣们摸得透透的。
03
嘉靖之后,「知道了」的批复就越来越常见了。
万历也很爱批「知道了」。
尤其是臣下的谢恩疏,基本都是「览卿奏谢,朕知道了,礼部知道」,标配的十二字回复。
04
清代最爱批「知道了」的是康熙。
目前所见批复「知道了」的奏折,是康熙朝最多,雍正朝最少。
清代的「知道了」和明代的「知道了」意思其实不太一样。
明代的「知道了」就是字面意思,表示皇帝知道有这事了,具体后续如何还得再看皇帝的态度。
而清代的「知道了」更像是「批准了」,批复上「知道了」的奏折就可以直接下发办理了。
05
顺便分享一个冷知识——
清代后期的皇帝批奏折,为了省事,有时候都不亲自拿笔写了,用手指甲在封面「奏」字下划个印子就行。
划横线就是「知道了」,竖线就是「依议」。
所谓「横知竖议」是也。
内廷奏事之制:每日子正,部院各以一笔帖式持折至东华门外。少俟,门启,随奏事官以入,至景运门内九卿房,以折匣及本衙门印片一纸,同交奏事官,奏事官登之于薄。少顷,乾清门启,奉之以入,至内奏事处,交奏事太监以达御览,时不过丑正也。乾清门石栏上置白纱镫一,递事者以此镫为表缀。若镫移至阶上,则事下不久矣。少顷,奏事官徐捧折而出,高呼曰:接事。则群集以俟。奏事官呼某衙门,则某衙门人前。奏事官手付口传曰:依议;曰:知道了;曰:另有旨。虽百十函无一舛误,不须开匣视也。然此亦有诀,以爪划痕,俗谓之:横知竖议。后移西苑,则接事在西苑门外,侍卫处檐下。——震钧《天咫偶闻》卷一
» 更多 历史冷知识 皇帝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