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枪礼」有什么样的内涵?
鸣枪礼在今天几乎是全世界各国军队都约定成俗的礼仪,也是军队对牺牲站友的最高礼仪,鸣枪礼向天告慰亡灵,表达对死者的祝福以及对死者一生的肯定。那鸣枪礼是怎么来的呢?鸣枪礼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
鸣枪礼,首先用于战争中,以天明示对亡灵的告慰,表明内心的悲愤、敬仰、祝福,对其一生的肯定;还有一说是驱散邪魔,为另一世界的人壮威,希望他们有好的来世(迷信,但也是美好的祝愿)。
鸣枪礼这一传统最初是和平的示意。由于每次射击后都需要重新装填枪支和大炮,因此向天空射击实际上会使你「解除武装」。
今天鸣枪礼也应用于重大仪式的开幕、庆典等。
鸣枪礼的起源:
欧洲自15世纪起开始装备火器,当时正处于热兵器和冷兵器交替的年代,火枪大多是明火枪,少量使用燧发枪。这些火枪都是是从枪口装药的,重复装药发射速度很慢。因此每放一枪后,往往没有时间再次装填发射通常情况下,双方各放一枪后,就接着开始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
当时战斗结束后,双方都要收容伤员,安置死者。这时,为了表示自己已经停战,不对对方造成威胁。便将自己手中枪内的子弹朝天放空。因为当时火枪短时间内不能重复装填发射,这样就表示对对方无威胁。久而久之,这一停止战斗开始安置死伤者的作法便在战场上固定了下来。随后便演变成对死者表示哀悼时的一种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