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新元史

首页 ›› 二十四史 ›› 新元史 ›› 《新元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

《新元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

作者:民国·柯劭忞等

  ○河渠二

  △通惠河 阜通七坝 金水河 双塔河 积水潭 白河 御河 会通河 兖州闸 扬州运河 镇江运河 练湖 济州河 胶莱河

  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自临清至青沽为御河,自东昌须城县至临清为会通河,自三汊口达会通河为扬州运河,自镇江至常州吕城堰为镇江运河,南逾江淮,北至京师,为振古所无云。

  通惠河,一名阜通河,又名坝河,上源出於白浮、瓮山诸泉。先是,中统三年,郭守敬面奏“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从之。迨至元二十八年,守敬复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漕河,改引浑水溉田,於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合双塔、榆河、一亩、马眼、玉泉诸水,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西水门,贯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二十处,闸坝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於是复置都水监,以守敬领之。首事於至元二十九年春,告成於三十年秋,赐名通惠河。凡役军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八,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奴一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用钞一百五十二万锭。工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於地中得旧时砖石,人皆叹服。船既通行,公私便之。

  其闸坝之名曰“广源闸。西域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处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去上闸西去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又筑阜通七坝,潭沟坝九,王村坝二,郑村坝一,西阳坝三,郭村坝二,千斯坝一,通州石坝一。宋本《都水监厅事记》,通州新坝作常庐坝。以大都至通州地势相悬高下四丈,故多为闸坝,以资蓄泄蔫。

  元贞元年,工部言“通惠河创造闸坝,所费不资,全在守者上下照看修治,今拟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员专巡护之事,其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大德六年,漕司言“岁漕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馀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馀人,坝夫七百二十人,占役昼夜不息。今年水涨决坝堤六十馀处,虽经修毕,巩霖雨衝圮,走泄运水。点视河堤,量加修筑,计深沟坝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二工,王村坝七百十三工,郑村坝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坝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千斯坝下一处一万工,总用工三万二百四十”议上,中书省如所请。

  至大四年,中书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恐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至泰定四年,工始竣。

  天历三年,中书省臣言“世祖时开挑通惠河,仝籍上源白浮、一亩等泉之水以通漕运。今诸寺观及权势之家,私决堤堰,灌田安硙,致河淤浅妨漕事,乞禁之”诏“白浮、瓮山直抵大都运粮河堤堰,诸人毋抉势偷决”大司农、都水监严禁之。

  凡通惠河之上源,曰金水河,出於宛乎玉泉山,流至义阳门南水门入京城。至元二十九年,中书右丞马忽速言“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损坏,请新之”从之。至大四年,敕引金水河注於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势,工成,役夫匠二十九,工二千七百二十三。

  曰双塔河,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合榆河,入通惠河,至元三年,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溢,不早为备,恐至溃决”都水监乃差夫修治,凡合闭水口五处,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

  曰白浮、瓮山。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东,经瓮山湖,自西水门入都城。大德七年,瓮山等处看闸提领言“自闰五月,昼夜雨不止,六月九日,山水暴发,漫流堤,衝上决水口”都水监自九月二十一日兴工,至十月工竣,实役军夫九百九十三人。十一年三月,白浮、瓮山河堤崩三十馀里,编荆笆为水口,以泄水势,计笆口十一处,四月兴工。十月工竣。皇庆元年,都水监言“白浮、瓮山提,多低薄崩陷处,宜修筑”来春二月入役,八月工竣,总修长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计工七万三千七百七十。延祐元年,都水监言“自白浮、金山下至广源闸堤堰,多淤,源泉不能通流”会计工程,差军夫千人疏瀹之。泰定四年八月,山水泛溢,衝决瓮山诸处笆口。自八月二十六日兴工修筑,九月十二日工竣。役军夫二千人,实役九万工,四十五日。

  其西北诸泉之水汇於都城内者,为积水潭,一名海子,以石甃其四围。延祐六年。都水监计会前后,与旧石岸相接。用石三百五,各长四尺,宽二尺六寸,厚一尺,用工三百五,役丁夫五十,石工十九。至治三年,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衝,金水河浸润於上,海子衝啮於下,且道狭,多泥淖,车马难行,如以石砌之,实长久之计”从之。

  金水河,又谓之隆福宫前河。至治二年,敕:金水河在世祖时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

  白河,源出塞外,经漷州为潮河川,南流至通州潞县,合榆、浑诸水,亦名潞河,又东南至香河县,又过武清县,达於静海县,至直沽入海。

  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馀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早,有水深二尺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沟、榆河上湾,至吴家庄龙王庙前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馀步。及巡视,知榆河上源筑闭,其水尽趋通惠河,止有白佛、灵沟子母有二小河水人榆河,水浅不能胜舟。拟自吴家庄就龙王庙前闭白河,於西南开小渠,引水自坝河上湾入河榆,庶可漕运。又深沟乐岁五仓,积贮新旧粮七十馀万石,站车挽运艰缓。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载甚便”中书省议,从之。

  大德五年五月,中书省言“自杨村至河西务河堤三十五处,用苇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束,军夫二千六百四十人,度三十日工毕”都水监言“分官自濠寨至杨村历视坏堤,督军夫修筑,以霖雨水溢,故工役倍元料,自寺洵口北至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堤,就用元料苇草,修补卑薄,创筑月堤。其杨村两岸相对出水河口四处,苇草不敷,令军夫采刈,至九月工竣。惟杨村堤岸随修随圮,盖为用力不固,徒烦工役,其未修者俟来春水涸兴工”

  延祐六年十月,中书省言“漕运粮储及南来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今岸崩泥浅,不早疏浚,有碍舟行,必致物价腾贵。都水监职专水利,宜分官一员以时巡视,遇有颓圮浅涩,随宜修筑。如功力不敷,有司差夫助役,怠事者究治”敕下都水监施行。

  至治元年正月,漕司言“夏运海粮一百八十九万馀石,转漕往返,全藉河道通便。今小直沽汊河口潮汐往来,淤泥壅积七十馀处,漕运不能通行,宜移文都水监疏浚”工部议“农作方兴,兼民多艰食,若不差军助役,民力有所不逮”枢密院言“军人不敷”省议“方东作之时,若差民丁,恐妨岁事。其令大都募民夫三千人,日给佣钞一两、糙粳米一升,委正官验日文绐,令都水监及漕司督其役”从之。

  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西务菜市湾水势衝啮,与仓相近,将来为患。宜於刘二总管营相对河东岸,截河筑堤,改水道与旧河合,可杜水患”四年正月,省臣奏准,枢府差军五千,大都路募夫五千人,日支糙粳米五升、中统钞一两,都水监工部委官与前卫董指挥同监役。三月十八日兴工,六月十一日工竣。

  天历二年三月,漕司言“元开刘二总管营相对河,北旧河运粮过远,乞复浚旧河便”四年,遣兵部员外郎邓衡、都水监丞阿里、漕使太不花等督军七千浚治。三年,又募民夫三千人助役,兵部改委辛侍郎监之。是年,浚漷州运河,至入通惠河。

  御河,出辉州苏门山,经新乡汲县而东,至大名路浚州淇水入之,名为御河。经凡城县东北,流入济宁路馆陶县西,与漳水合,又东北至临清县,与会通河合。从河间路交河县北入清池县界,永济河入之。又北至清州静海县,会白河入於海。

  至元三年七月,都水监言“运河二千馀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於修治。清州之南、景州之北,颓缺岸口三十馀处,河流淤塞。至癸巳年,朝廷役夫四千修筑,乃复行舟。今又三十馀年,无官主领。沧州地分,水面高於平地,全藉堤防。其园圃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馀或二丈,引水灌园。复有濒河居民,就堤取土,渐至缺坏,走泄水势,不惟有妨粮运,或致漂没田庐。其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以甫,水内暗藏桩橛,尤为行舟之患”工部议以滨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事,沿河巡视,修补堤堰,拔去桩橛,仍禁居民毋穿堤作井,七年武清县河溢,佥民夫浚之,历八十日工竣。

  至大元年六月。左翼屯田万户府言“五月十八日,水决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馀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已移河间路、武清县、清州有司,发丁夫修筑”於是,枢密院亦檄河间路左翊屯田万户府,差军并工筑塞。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连雨至十七日,清、石二水溢李家道口。询之社长,称水源自卫辉路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齐贾泊,复入御河。窃计今岁水施逆行,乃下流漳水涨溢遏绝,以致如此,实非人力可胜。又七月十二日,御河水骤涨三尺,十八日复添四尺,其水逆流,明是下流壅遏,乞差官巡治”

  延祐二年七月,沧州言“往年景州吴桥县御河水溢,衝决堤岸。万户千奴恐伤淇河屯田,差军筑塞旧泄水郎儿口,故水无所泄,浸民庐及巳熟田数万顷。及七月四口,河决吴桥县柳斜口东岸三十馀步,千户移僧又遣军堵塞郎儿口,水壅不泄,必致漂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馀村。本州摘官相视,移文约会开放”不从。四年五月,都水监始遣官与河间路官相视郎儿口下流故河,至沧州约三千馀里,及减水故道名曰盘河。应增浚故河,决积水,由沧州城北达滹沱河以入於海。泰定元年九月,都水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九十一人。是月兴工,至十月工竣。

  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民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达於御河。

  至元十七年,江南平,置汶泗都漕运司,控引江、淮,以供亿京师。自东阿至临清二百里,舍舟而陆车运至御河,役民一万三千二百七十六户。经荏平具,地势卑,夏秋霖潦,道路不通,公私病之。於是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言开河置闸,引汶水达於御河,较陆运利相什佰。诏廷臣议之。二十五年,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偕源按视地势,之贞等图上可开之状。丞相桑歌奏言“安民山至临清,为渠二百六十五里。若开浚之,为工三百万,当用钞三万定,米四万石,盐五万斤。其陆运夫一万三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六万八千定,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请来春浚之”从之。二十六年春正月,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以为佣直,征旁县丁夫三万,以断事官忙哥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郎中李处选等董其役。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以六月辛亥工竣,凡用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会通河,置提举司职河渠事。元初,遏汶入洸,以益漕,汶始与洸、泗、沂合,独未分於北。至元二十年,自济宁新开河,分汶、泗诸水西北流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济水,故渎以达於海,而犹未通於御河。至是,又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直达临清,而泗、汶诸水始通於御河焉。

  二十七年,以霖雨岸崩,河淤浅,中书省臣奏,拨放罢输运站户三千,专供挑浚之役。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人,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官巡视,且督工。易石闸,以工之缓急为先后。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云。

  会通镇闸三、土坝二,在监清北,头闸,至元三十年建。中闸,南至隘船闸三里,元贞二年至大德二年建。隘船,南至李海务闸一百五十二里,延祐元年建。李海务,南至周家店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周家后,南至七级闸十二里,大德四年建。

  七级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元年建。南闸,至阿城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

  阿城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三年建。南闸。至荆门北闸十里,大德二年建。

  荆门闸二:北闸,至荆门南闸二里半,大德二年建。南闸,至寿张闸六十三里,大德六年建。

  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至元三十一年建。安山闸,南至开河闸八十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建。开河闸,南至济州闸一百二十四里。

  济州闸三:上闸南至中闸三里,大德元年建。中闸,南至下闸二里,至治元年建。下闸,南至赵村铺六里,大德七年建。

  赵村闸,南至石佛闸七里,泰定四年建。石佛闸,南至辛店十三里,延祐六年建。辛店闸,南至师家店闸二十四里,大德元年建。师家店闸,南至枣林闸十五里,大德二年建。枣林闸,南至孟阳泊闸九十五里,延祐五年建。孟阳泊闸。南至金沟闸九十里,大德八年建。金沟闸,南至隘船闸十二里,大德十年建。

  沽头闸二:北隘船闸,南至大闸二里,延祐二年建。南闸至徐州一百二十里,大德十一年建。徐州三汊口闸入盐河,南至上山闸十八里,泰定三年建。

  然惠通河以汶、泗二水为上源,故又於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於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

  至元二十七年,运副马之贞言“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访问自江淮达於大都河道。之贞乃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二十年,中书省奉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修石闸十四。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之贞又言“据汶河堽城二闸、一堰,泗河撙州闸堰。济州城南闸,乃会通河上源之喉襟。去岁堽城汶河土堰、兖州泗河土堰衝决,宜移文兖州、泰安州佥夫修筑。又被水衝坏梁山一带堤堰,走泄水势,通入旧河,致新河水小,粮船滞涩,乞移文断事等官转下东平路修筑,上流拔属河淮漕司,下流属之贞管领、若已后新河水小,直下济州监闸官并泰安、兖州、东平修理。据兖州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闸一,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乞移文江淮漕司修筑。其泰安州、梁山一带堤岸,济州闸等处,虽拨属江淮漕司,今后如水涨衝决堤堰,仍乞照会东平、济宁、泰安,如承文字,亦仰奉行”中书省依所议行之。

  延祐元年二月,中书省言“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於都,为其河浅涩,大船充塞於中,阻碍余船不得往来。每岁台、省差人巡视。据差官言,始开河时,止许行百五十料船,近年权势之人并富商大贾贪嗜货利,造三四五料或五百料船,以致阻滞官民舟楫。如於沽头置小石闸一,止许行百五十料船便。臣等议,宜依所言,中书及都水监差官於沽头置小闸一,又於临清相视宜置闸处,亦置小闸一,禁约二百料之上船,不许入河行运”从之。

  至治三年四月,都水分监言“会通河沛县东金沟、沽头诸处,地形高峻,旱则水浅舟涩。省部已准置二滚水坝。近延祐二年,沽头闸上增置隘闸一,以限巨舟,每经霖雨,则三闸月河、截河土堰,尽为衝决。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来岁春初修治,工夫浩大,动用丁夫千百,束薪十万有馀,数月方完,劳费万倍。又况延祐六年雨多水溢,月河、土堰及石闸雁翘日被衝啮,土石相离,深及数丈,其工倍多,至今未完。若运金沟、沽头并隘闸三处现有之石,於沽头月河内修一所堰闸,更将隘闸移置金沟闸月河或沽头闸月河内,水大则大闸俱开,使水道动流,小则闭金沟大闸,上开隘闸,沽头则闭隘闸,而启正闸行舟。如此岁省修治之费,又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诚为一劳永逸”会验监察御史亦言“延祐初,元省臣尝请置隘闸以限巨舟,臣等议从之。至梭板等船,乃御河、江、淮行驶之物,宜遣出任其所之,於金沟、沽头两闸中置隘闸二,各阔一丈,以限大船。若欲於通惠、会通河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投其船。其大都、江南红头花船,一体不许来往”部议从之。

  泰定四年,御史台臣言“巡视河道,自通州至真、扬,会集都水分监及沿河州县官民,询考利弊,不出两端:一曰壅决,一曰经行。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江、淮、燕蓟,实万古无穷之利也。惟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虽有智者,不能善后。辄有管见,倘蒙采录,责任都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不穷利病之源,频岁差人巡视,徒为烦扰,无益。於是都水监元立南北隘闸。各阔九尺,二百料下船粱头八尺五寸,可以入闸。愚民嗜利无厌,为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转,动辄浅搁,盖缘隘闸之法,不能限其长短。宜於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亡,长不过则,然后放入,违者罪之”中书省下都水监,委濠寨官与济宁路、东昌路委官相视,如所议行之。

  扬州运河,亦名盐河,北至三汊口,达於会通河。至元二十七年,江淮行省奏加疏浚。

  延祐四年,两淮运司言“盐课甚重,运河浅涩无源,请浚之”明年,中书省移河南行省,委都事张奉政及宣忠司、运司、州县仓场官集议“河长二千三百五十里,有司差濒河有田户佣夫修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协济有司修四百八十二里。运司言“近岁课额增多,船灶户日贫,宜令有司通行修治,省减官钱”中书省议准:诸色户内顾觅丁夫万人,日支盐粮钱二两,计用钞二万定,以盐司盐课及减驳船款下协济。

  练湖,在镇江,为运河之上源。运河自镇江,南至常州吕城坝。

  至治三年,中书省臣言“镇江运河全藉练湖之水,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往来。其舟楫莫不由此。宋时专设人员,以时修浚。若运河浅阻,开放湖水一寸,则可添河水一尺。近年淤浅,舟楫不通,凡有官物,差民运递,甚为不便。镇江至吕城坝,长百三十里,计役民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可毕。又用三千人浚练湖,九十日可毕。一夫日支粮三升、中统钞一两。行省、行台分官监督。合行事宜,依江浙行省所拟”敕从之。於是江浙行省委参政董中奉董其役。

  重中奉言“练湖、运河非一事也。宜仿假山诸湖农民取泥之法,用船千艘,船三人,以竹萳捞泥,日可三载,月计九万载,三月计通取二十七万载。就用其泥增筑湖堤。自镇江城外程公坝至常州武进县吕城坝,河长一百三十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河面阔五丈,底阔三丈,深四尺,与见有水二尺,共积深六尺。於镇江、常州、江阴州、溧阳州田多上户内均差夫役。若浚湖与开河二役并兴,卒难办集。宜先开运河,工毕就浚练湖”中书省议从之。泰定元年正月,各监工官沿湖相视,上湖沙冈黄土,下湖茭根丛杂,泥坚硬不可萳取,又两役并兴,相去三百馀里,往来监督劳技,甚愿先开运河,期四十七日工毕,次浚练湖,期二十日工毕。

  是年二月,省臣奏“开浚运河、练湖、重役也,应依行省议,仍许便宜从事”其后各滥工官言“分运河作三坝,依元料深阔丈尺开浚,已於三月七日积水行舟”又任奉议指划元料,增筑湖坝,共增阔一丈二尺,平面至高底滩脚,共量斜高二丈五尺。依中堰西石石达东旧堤卧羊滩修筑,如旧堤已及所料之上。中堰西石石达至五百婆堤西上增高土一尺,有缺补之。五百婆堤至马林桥堤水势稍缓,不须修治。归勘任水监元料,开运河夫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毕,浚练湖夫三千人,九十日毕,人日支钞一两、米三升,共该钞万八千十四定二十两,米二万七千二十一石六斗,实征夫万三千五百十二人,共役三十二日,支钞八千六百七十九定三十六两,米万三千十九石五斗八升,视原料省半焉。

  运河开未久,旋废不用者,曰济州河,曰胶莱河。济州河,至元十二年,姚演建议开济州河入大清河,至利津入海。阿合马等议从之,命阿八赤董其役。十八年十二月,遣奥鲁赤、刘都水及通算学者一人,给宣差印。往济州,定开河夫役。令大名、卫州新军助其工。然海口沙淤,船入入不便。既而右丞麦术丁奏“阿八赤所开河,益少损多,敕候漕司忙古<角┦>至议之。海道便,则阿八赤河可废”未几,忙古<角┦>自海道运粮至,济州河遂废。

  胶莱河,亦名胶东河,在胶州东北,分南北流,南流自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至掖县海仓口入海。至元十七年,姚演建议开新河,凿地三百馀里,起胶西县陈村海口西北,至掖县海仓口,以达直沽。然海沙易壅,又水潦积淤,功讫不就。二十二年,以劳费不赀,罢之。

上一章:卷五十二·志第十九

下一章: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一


新元史 二十四史